无分别智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8
恒河大手印第一讲:大手印三要释义:统摄于心的见、定、行。
一、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应知传承诸上师与我心无别,见、定、行一切行持皆摄于心。
二、法尔正见见者,了知一真法界,法尔如来藏心,无量显现染净诸法,具足法尔平等性义。
三、大手印三要见宗唯有般若光,可以智慧观照抉择。
彼空性不离大悲,般若菩提等持双运,故空悲双融方为正定。
具正见正定者,契合诸佛生之苗芽,即菩萨行趣。
一切利他六度万行,方为善机行者。
四、重在实修能再于寂静处,放下一切事缘,一心精进,即生于本净心体,必得正解脱而登妙觉。
但尤要者,令身安住如须弥山,令心寂静澄清,不为外境所牵,随处可修(即于事事物物上透过也)。
或未能如是,但一心向于此三门,即不当起贪嗔痴诸作业挂碍,于未来世,亦能由苦转乐。
五、直指自心实际此三要(见、定、行)为断惑妄之命根、为直指自心实际之法门。
第二讲大手印之见――认识法身一、澄清粗妄,不纵不擒然随境而转之粗妄念,遮盖自心本相。
虽经直指,亦不能见,故当先使粗妄澄清。
因示曰:最初令心坦然住,不擒不纵。
二、谴除对空乐明的贪着离妄念,是无为而住之自心性,即智慧光明。
若以有为为道而修,必不了悟本元。
此为自心元所俱生智。
但初修虽欲自然住定于本元,然所住不越于贪著乐明无念等功力之中。
当遣离贪著如是等功力境,顿然安住,方现赤裸了彻之自性本元体。
三、顿断妄念,自性现前急呼“呸”字,顿断妄想之流。
息粗妄心所而住定,则离攀缘一切法之境,自性即明彻、赤显离心智慧,如如现住。
洞达离生灭有无诸边,超绝语意分别境,而自安住离言思之智慧性境中。
此指法身体性智、瑜伽、见宗。
四、不识自性,修法无益如不识此而修,则是未离心之作用及有为之见,与自性大圆满道悬隔,不得无修光明轮。
于见宗未得印证,则虽修亦无保任之境,故以印证见宗为首要。
后可印证自住之智慧,是即住自本性,非由他求,亦非昔无今有。
(此为初要)第三讲大手印之定――熟识法身一、烦恼即菩提令心如河流,任运自然住,起伏不作成立与遮遣,即得法身自相。
四谛论婆薮跋摩造陈三藏真谛译四谛论卷第一思择品第一般若遍诸法,大悲摄众生。
无相说正道,顶礼人天尊。
大圣栴延论,言略义深广。
大德佛陀蜜,广说言及义。
有次第庄严,广略义相称。
名理互相摄,我见两论已。
今则舍广略,故造中量论。
利益说受者,正法得久住。
若人达四谛,四信处难动。
不更视他面,永离四恶道。
八等人天识,后必至苦际。
故造四谛论,不由求慢等。
缘起义多种,句味前后次。
他难及救义,总别相应理。
证义及譬喻,依此说四谛。
愿众生知此,得天道涅槃。
圣谛有四。
此言是经何因何缘。
佛世尊说如此经。
云何圣谛有四不增不减。
云何圣义及与谛义。
若以圣故名为谛者。
前二不应名谛。
若言圣家谛故名为谛义则不定。
复有经说。
谛唯是一无有第二。
云何四义而不破坏。
复有经说。
一切行法是名为苦。
故唯二谛。
四谛义不成。
复次增一中说。
安立诸法从一至二乃至众多。
云何谛义独不增一。
复次四相既其不同。
云何一时而得并观。
复次四相婆罗门谛。
及与圣谛有何差别。
持散偈曰:云何四圣谛,非谛不定境,唯二增并观,净圣谛何别。
云何诸佛于四谛中同有一意。
云何唯以四谛为诸佛上品正说。
云何同观四谛为境。
智慧平等而果有差别。
云何阿罗汉于四谛中智圆无余。
不同诸佛得一切智。
若不同者。
于四谛中应有无明。
若一切法四谛中。
摄胜奢波叶譬经。
应须救解。
若不救解应有五谛。
若无五谛余法非谛。
若苦等四名圣谛者。
又说。
一苦具足圣谛。
如是等经则不须说。
若四谛智说名为苦。
是义不然。
若知一谛亦知余谛者。
说后三谛则为无用。
云何在先说于苦谛。
若未说因先说果者。
何得不违一二缘生。
云何说灭谛后说道谛。
持散偈曰。
一意上果异,一切智叶譬,四违一无用,先苦因缘灭。
圣谛有四。
云何佛世尊说此经。
答有诸弟子应得圣道。
先在外道禀受邪法。
或事常行外道。
或不住一处道护命道相违道老声闻道思瞿昙道鸟翅衣道事水道编发道事火道裸形道等。
如是诸道各赞己法。
唯有我法真实无余谛不相违无死为果。
他法不尔。
闻此言已无决定智。
如是等法何者真实。
何者不实。
【南怀瑾】:转识成智[转载]“转识成智”,南怀瑾修⾏并不是断了什么,⽽是回到本来。
唯识告诉你成佛是“转识成智”,只有这⼀转。
是⼀个东西,把你转过来就成佛。
凡夫也是⼈,佛、圣⼈也是⼈,转凡夫成圣⼈,只是这⼀转。
所以转识成智,⼋识转成四智,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在凡夫是识,在圣⼈得道叫做智,智就是般若,成所作智——前五识。
第六识意识转了,转成“妙观察智”;第七识我执的这个作⽤,转成“平等性智”;第⼋阿赖耶识转成“⼤圆镜智”。
这叫“四智”,转⼋识为四智,这时凡夫成佛。
转识成智,这唯识的道理。
所以成佛的了,不是功夫的了,是智慧的了。
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
智慧成就,是转⼋识为四智,转识成智。
唯识学的前五识转了,变成什么智啊?“成所作智”。
转前五识变成“成所作智”,那就叫成就。
所以佛经上说:“纵使经百劫”,⼀个⼈纵使经过⼀百劫,我们做了的⾏为、做了的事,“纵使经百劫”,第⼆句你还记得吧?“业果终不失”吧?是不是这样?这是戒律上的⼀个偈⼦。
“因缘会遇时”,第三句;“果报还⾃受”。
所以⼀切起⼼动念⼀个⾏为,修⾏⼈之重要。
纵使经过了⼀百劫呀,“纵使经百劫,业果终不失”,始终没有丢掉的。
丢不开。
你说我证得空了,你以为把业也空了?果报不空啊。
“纵使经百劫,业果终不失,因缘会遇时,果报还⾃受。
”所以有时候你遭遇的因缘,假设你上街,到街上过、到马路在巷⼦⾥过,⼈家楼上⼀个洗马桶的⽔,咚,⼀倒,好,你淋了⼀⾝!你说这是什么因缘呢?是不是?为什么刚刚淋到你呢?“纵使经百劫,业果终不失,因缘会遇时,果报还⾃受”。
任何⼈,只要还活著,就⾃然会呼吸,但是⼀般凡夫不知道把⼼与呼吸配合为⼀。
假使⼀个⼈能修到随时⼼⽓合⼀,在道家也叫⼼息相依,他的功夫就差不多了。
修⽓可以修到念住⽓住,我们念头动的时候思想就会动,呼吸就会跟著动,安那般那出⼊息就会动。
如果思想真正停住了(注意不是空了,空也是⼀种住的⽅法),出⼊息⼀定会停⽌,这就是修息了。
祖古乌金仁波切《立断》第08章直指直指“本来面目”(认出你的自性”是“第一个要点”。
没有“认识见地”,就没有什么事物,是要通过禅修而保任的。
因此,“认出见地”是“首要任务”。
也就是,你被指出“你本具的自生智”,“自生智”不是某件“能够在他处寻得的事物”。
“自生智”不是某件“还没有在你之内”,现在才要生起的事物。
“愚痴迷惑”让众生持续处在“迷妄状态”,为了切断“愚痴迷惑的生命力”,需要使用“本觉智”这个武器。
通过“本觉智”这个武器,能够“击中要点”,因此被称为“椎击三要”。
一、直指本来面目1、“本初觉醒的状态”如同“纯金”为了扼杀“愚痴迷惑的生命力”,先要了解“什么是迷惑的状态”。
“黄金的原始状态”是“纯净的”,之后“黄金”被“杂染”覆盖,于是人们不知道它是“黄金”。
那“原始的状态”跟“普贤王如来的状态”是相同的,其中,没有迷惑,纯粹是“纯金本身的原始状态”。
“普贤王如来”没有“愚痴迷惑的因”,所以,不需要“净除任何东西”,这被称“本初佛的状态”。
另一方面,我们还没有“认出自性”,所以,不知道“黄金”是“黄金”,“我们的自性”因此变得如同“被杂染覆盖”,这就是“没有认出自性”而有的“愚痴迷惑”。
在这时,由于这种“愚痴迷惑”,我们没有能够认出“心性的三个面向”,也就是“体性”“自性”“大悲力用”,“这三个面向”被“三种无明”障蔽。
如云:“空性”被“我执”“无明”障蔽,“明性”被“俱生无明”障蔽,“无碍的大悲力用”被“遍计无明”障蔽。
我们还没有认出“自己的自性究竟是什么样子”,并且落入“暂时的迷惑”。
这种状态,如同“黄金”被误认为是“其他东西”,或“黄金跟其他东西”混合在一起。
“杂染”如同“黄金上的泥土”,“杂染”就是“三种无明”。
但是,“体性”“自性”“大悲力用”,也就是“本觉智”(自生本觉)才是“真正的基础”,并且能摧毁“三种无明”。
一旦“暂时的无明”被净除,这就是“果”。
对我们而言,“本初的觉醒”(本初佛)是不可得的,我们已经失去了它。
辨法法性论释/1辨法法性论释世亲论师造益西彭措堪布译梵语云:达磨达磨大布别嘎支得藏语云:秋秋尼南巴结巴哲瓦汉语云:辨法法性论释译礼:顶礼不败出有坏!不败慈尊知世间,如言执实乃迷道,摄集经教造此论,合掌礼敬我上师。
从诸师闻受此法,其论句简义甚深,尽己所能于每句,稍许解释而造论。
【由知何永断,有余所应证,欲辨彼等相,故我造此论。
】“由知何永断,有余所应证”者,即分别宣说具杂染相的有法与具清净相的圆满转依所显的法性。
“欲辨彼等相”者,其义并非于异体之境辨别。
最后一句易解。
辨法法性论释/2【此等一切,二类所摄,谓法与法性。
】前颂说“欲辨彼等相”,为何只辨有法和法性而不辨其他?或者,是否此二者已摄尽了一切法?答:并非在诸所诠法中只取此二法宣说。
那是什么呢?因为佛所安立的蕴界处等任何法均已统摄于此二类中。
何以故?为有法与法性所摄故,蕴界处等若归纳,即是此有法与法性二者。
论中“此等”,代指所有教法,“一切”指此等教法的意义,此外的法或者为此所摄或者不存在故。
【法表生死,法性表三乘涅槃。
】如是已宣说无差别后,若问:何者为何所摄?此提问者必定不知此处只是由轮回和涅槃分别而已,因此论中说“法安立生死”,其中,法具有杂染故,即是自性轮回,如论中说“法安立”。
此外,“法性安立三乘涅槃”者,涅槃是三乘所证故,说为三乘涅槃;是三乘亦是涅槃故,说为三乘涅槃。
此中法性,由具有转依之相,故说其所摄涅槃是由法性所安立。
辨法法性论释/3【如所显现二及名言虚妄分别,是为法相。
无而现者,是为虚妄;分别者,谓于一切无义,唯计度耳。
】生死和涅槃如是以有法与法性安立,然尚未说明彼等体相故,若问:如何是这尚未了知的有法的体相?为宣说其相,论云:“如所显现二及名言虚妄分别,是为法相。
”“如所显现二及名言”者,即显现二取及名言,此中,所取能取的有事——色与眼等,是“显现二”;依此二取起种种名言,是“名言”;由假立自性及差别施设的所依体性故,是“虚妄分别”。
辩答日光论选要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益西彭措法师译第一篇、如何解释“胜义非心境”答复上说无害之理:虽然就有无二现之心的行境区分差别后阐述,无有过失,但按前代以论文未改般讲解,与其他讲法关要相同,各自承许的宗义无过而能成立故,见无正理可破。
云何关要相同?名言中现证胜义之心,何宗皆有此,勿需多言;且彼心无二现之特相,何宗亦许此故。
现证胜义之心,若衡量其自相,对此无境相显现及观待彼之心相而寂灭戏论的心,难以名言如实思维,是说此故。
不然,若于泯绝二现的心自前,仍许有境及心相,又岂能成立无二现?若实有二,而仅于其前未现,则不成如实证得实相之心,以实、现不同之故。
是故当知,诸法从本于离言真如自性中无二而住,然由迷乱力未如是证得,以正道修习之力净除已,时乃现见。
是故,诸经论中按名言说胜义是所知、是境等一类文句,又相应于入定无分别智如何现证般,说全无知、所知、境、有境等戏论网、离绝言说、以自内证智所证之甚深义,若不能如各自密意而安立,唯于圣教执持一方,则如《庄严经论》所谓“如文取义时,师心退真慧,谤说及轻说,缘此大过生”般,或以胜义非境之故,许彼非所证及无抉择;或于不可思议之义,以寻思心遍思维已,以如此方式而诠说离绝戏论之真如义,由此佛所诠说的一切关要都将失坏。
以此纵表面如何善说,然已失坏大乘关要之故,如于命根已断的尸身上做装饰般,于圣教不成实益故。
对此,雪域前后代诸智者的密意应持一致。
于此,胜义分为二种:一假;二真。
前者一概是心之境,即彼唯是所计实空分故,唯是心的一分——分别意识之境。
彼虽非真实胜义,然成趣证胜义之门,故诸论立名为同分胜义或假胜义。
如此二谛分中的一分——实空与缘起现相二者,唯所计分为别别,然如所作与无常于本物上无别般,空、现二者当体无别之自性、不住任何边、无改本性之实相,称为二谛无别或双融。
即如同《五次第论》所说:“显现与空性,了达各分已,若时融为一,于彼说双融。
”于二谛无别、离绝言说、自内亲证之真如中,二谛将成一性。
了解世俗的智慧哪里不对、哪里不正确、哪里需要修正,慢慢的才能够融摄。
所以,从根本的智能体证到法性,然后进一步从根本的智能——般若,引出方便的智能:众生的现实状况怎么样?该用什么方法来引导?善巧的去摄受,这个叫方便智,就是善巧方便地去引导每一种不同根性的众生。
这样,就能够正见世间的一切万法,明白法法都是同一法性,就不会生差别见而有矛盾了。
众生因为执着一切法的相,看法法是千差万别的,就有分别了:喜欢的生贪爱,不喜欢的就瞋恨。
但是有般若的智慧就不一样,了然法法都是同一个空性,就知法法缘起、法法无自性、法法无常。
从这可以了解一切法共同的地方——共相,就是法性的寂灭性,了解了,就不会执着在相上,在分别的相上面执着。
“常人对此,多不了解,于是生起种种误解:有些人认为佛法所指的智慧是特殊的”,
法性上平等、法法道同,叫无分别智。
很多人不了解,以为无分别是不起念、不分别,不是这个意思。
无分别是讲平等的意思,法性上法法平等,是无分别、没有差别的意思,这个叫无分别智。
这里有的人误解了无分别的意思,以为我们不要起心动念,看到什么都不起心动念,那叫无分别。
注意:那个不叫无分别,那个叫木头石头!所以要注意,念念般若
相应,念念自然就跟法相应,跟法相应就知道法法都是性空、同一体性。
今天学般若,讲空性,虽然这是最圆满的、最重要的,但不是其它就不要了,就像前面讲的般若重要,前五度就不重要了,不是这样子。
(摘自《心经》讲解)
无分别智,要靠有分别的心,去听闻正法,从闻熏习,如理作意,辗转增胜而来的!
---敏公于上海居士林
有的人说,成佛要无分别智,佛是证得无戏论无分别智。
我们用闻思修是有分别的智,既然因是有分别的,得的果也一定是有分别的,因果如如法尔如是。
那么,我们要得无分别智果的话,因上也就不要分别。
于一切法,不思善,不思恶,一切都不要想。
这样修,空空洞洞,不动念头,就会成佛。
这个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倒底是不是这样呢?
依他所说,你们去学教、听法,都是有分别心,用有分别心
来修证佛法的无分别智,那是因果不符的。
他的意思是不要去听经,不要去学教,就是什么都不要去分别,把脑筋停下来。
不过心里存个‘不要分别’的念头,也是一种分别,‘不要想’也是一种分别;那么一切都不分别,最好就是休克了,因为休克之后,脑筋什么分别都不动了,睡觉有时还会做梦,休克最好。
要修行就休克好了,用电一摩,休克了,这就是修行—入定,将来会成佛。
有没有这样的事?
这完全是荒谬绝顶,决不可能的事情。
不动脑筋,生存着的人,总是要动脑筋的。
你说无分别,凡夫不想这个,就想那个,想一个无分别,也是一个分别。
活著的人除了休克之外,不分别是不可能的。
当无分别智得到的时候,那当然可以的了,一切法的空性,没有一切分别,这个怎么得到,慢慢再说。
他说要无分别,但人的思想,分别力量是很强的。
分别力量少一点的是猫、狗,它们的思想比较简单,分别比人类少,那么猫狗要比人先成佛吗?是不是这个意思呢?那简直是颠倒胡乱说法了。
猫狗都是畜生,是三恶道之一,在八难中,学修都不可能,何能成佛呢?
把八难抬得高高的,把人道贬得低低的,把希有难得的暇满
人身,比得不如一条狗,不如一只猫,为什么,分别心太大!这才真所谓岂有此理,我们千万不要听信这种谬论。
这里,法师说的好,他说:‘闻思修都是分别,所以也不要看,也不要去听,不要闻思,修“不着意”,修睡眠,这个睡眠,不是做梦的意思,是昏沉的睡眠。
睡,什么都不知道的睡,空空洞洞的。
什么叫止?什么叫观?什么叫定?什么叫慧?什么四禅八定,什么都不知道,就这样入定了,就是睡著了。
这个样子修啥东西呢?这样子修行的话,充其量最高的成就,也不过是无想定了。
外道的无想定就是什么也不想了,但是他们还得用止,而且要得到第四禅才能修,如果一开始,什么都不着意,根本得不到禅定,所以无想定也无法得到。
那么差一点呢,堕畜生道去了。
因为什么不思维,是愚痴嘛,畜生就是愚痴的,三恶道中,愚痴就是畜生道。
贪嗔痴三,贪入饿鬼,嗔入地狱,你还想修痴,大家说痴,一点也不好,你还修痴?
凡夫本来已经够愚痴的了,如果还想要更痴,那么即使修的果成就了,就成就了畜生。
满你的愿嘛!当个畜生,那就很痴了,分别力都很小。
这种讲无分别是不对的!
我们且说无分别智,该怎么生出来的,我们以有分别的心,缘佛所说的教理,如《圆觉经》中云:‘譬如钻火,两木相
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
古代没有火柴,要靠摩擦出火。
譬如两根木棒,互相摩擦,当摩擦到一定的温度,火生起来了;火既生起,把两根木棒都烧掉了。
这个譬喻,就是说要用有分别(如幻)的智慧,去缘有分别(如幻)的教理,等到起了暖,入了定之后,就像摩擦生火,智慧的火摩出来后,就可以把能所分别都烧掉,能所分别都去掉了,无分别智也就是这样出来了。
同时一切法空的道理也就证到了。
唯识中说得更明显:如《摄大乘论》云:‘诸菩萨因缘,有言闻熏习,是无分别智,及如理作意。
谓此智因,由他音正闻熏习,此熏习为因,意言如理作意,无分别智,因此而生。
’这是说无分别生起之因,由听闻善知识所说正法,由闻熏习为因所生如理作意,无分别智,从此而生。
无分别智,要靠有分别的心,去听闻正法,熏习在心里的闻熏习,及从闻熏习所起的如理作意,因如理作意而闻熏习展转增胜,使阿赖耶识中的杂染分渐减,无分别智,才得出现。
为什么叫无分别呢?
因为无分别智所缘的境,就是法性真如,这是离言说,离一切戏论分别的,而不是断灭。
无分别智缘真如法性时,行相也同样是离一切分别的。
所谓‘菩萨行相,于所缘中所现无相,谓即此智,于真如中平等平等,生起无异无相之相以为行相。
’不但如是,而且在缘真如时,能缘所缘合而为一,
离能所的分别,如论云‘与所取境,无差别转,平等平等,名无分别。
此暂不住所取能取二种性中。
’这就是说,要得无分别,要从有分别下手,这是一个微妙的逻辑,是辩证的。
不是形而上学,死板板的,一定要无分别的因,才能得无分别的果,不是这样的!般若的智慧,照空了一切戏论虚妄分别,而见到一切法的法性,这叫无分别智,绝对不是睡眠,更不是休克。
在戏论分别未被空性智慧照破之前,众生的心,不会有无分别的,最多是分别有大小罢了。
所以说要用无分别的心去修,凡夫是根本不可能的;说不要分别,这句话,或起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分别。
昨天,我们讲了闻思修的一些问题,对有些人不要闻思修,主张不要分别,不思善,不思恶,空空洞洞,明明朗朗,就可以成就,开悟,指出了它的错误。
类似这种谬见,《广论》里也批判。
如论云:‘又诸分别,是有相执,于正等觉,为障碍故。
此乃未达修行扼要,极大乱说。
庄严经论云“此依先闻,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义境智生”。
此说从其思所成慧,如理作意所闻诸义,真义现观,乃得生起。
故所应修者,须先从他闻,由他力故,而发定解。
次乃自以圣教正理,如理思维所闻诸义,由自力故,而得决定。
如是若由闻思决定,远离疑惑,数数串习,是名为修。
……复如闻所成慧,以闻为先;思所成慧,以思为先;如是修所成慧,亦应
以修为先,以其修慧从修成故。
若如是者,则修所成慧前行之修,即是修习思所成慧所决定义,故说修慧从思慧生。
以是若有几许多闻,亦有尔多从此成慧。
此慧几多,其思亦多。
思维多故,从思成慧,亦当不鲜。
如思慧多,则多修行;修行多故,则有众多灭除过失、引德道理。
故诸经论皆说于修,闻思最要’。
所以说,真正的开悟,一定要从听闻正法而来,开悟的种子,就是般若的种子。
我们听闻了般若的殊胜了义经典,就把这种子种下八识田中,经过思维,再经过定中薰修,从有漏的慧,激发产生了无漏慧,般若从种子变成现行慧,这就是开悟了
无分别智:
远离主观、客观的相对分别而直观空理的智慧。
这种智慧是超越心识的相对分别而显,它的作用是直契绝对的真理。
此又称为无分别心,这是佛教中认识真如的智慧,因为真如离一切相而不可分别,认识真如的智慧必须与真如之体相应,《摄大乘论释》十二曰:“若智与所取不异平等起,是名无分别智。
”是故无分别智,即证得能、所二取皆空,而正体会真如之智。
真如离一切相,不可分别,故以分别之心,不
能称其体性。
无分别智离一切情念分别,故冥符于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