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起源和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概述引言城市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正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推进。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发展的起源、演变以及未来的前景,并对不同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进行概述。
城市发展的起源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发展。
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如古巴比伦、尼尼微等。
这些城市以农业为基础,通过灌溉系统和农田耕作的发展,形成了相对稳定和繁荣的城市社会。
古代城市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技术和交通运输水平的制约。
随着农业技术和交通网络的改进,城市开始快速发展。
在古埃及和古希腊时期,城市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古罗马帝国更是建立了一系列宏伟的城市,充分体现了城市发展和帝国扩张的关系。
城市发展的演变随着工业化的到来,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工业革命将城市从农业中心转变为工业中心,吸引大量农民和工人来到城市寻求工作和生活机会。
例如,在英国的工业革命中,曼彻斯特迅速崛起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
20世纪以来,城市化进程更加迅猛。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强,城市发展呈现出巨大的多样性。
一方面,大城市继续扩张,成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和创新中心。
例如,纽约、东京和伦敦等世界大都市。
另一方面,中小型城市也在迅速发展,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城市发展的演变也受到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经济模式的转型,城市规划和建设逐渐从单一的工业和商业核心向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现代城市需要考虑社会公平、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以创造更加宜居、可持续的城市环境。
城市发展的前景概述未来城市发展的前景仍然充满挑战和机遇。
以下是几个重要方面的概述:1. 可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日益增加,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理念之一。
未来的城市需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提倡低碳、节能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和减少碳排放,城市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夏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城市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壮大。
古代城市的起源与发展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城市起源、城市规划、城市功能和城市发展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一、城市起源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
夏朝时期,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们开始聚居在一起,形成了最早的城市。
这些城市主要是以农业为基础,周围有大片的农田,城市内有市场、宫殿、祭祀场所等建筑。
城市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二、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主要遵循“方圆相济”的原则。
城市的规划布局通常是方形或长方形,四面环山或靠水。
城市内部划分为若干个街区,街道纵横交错,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格局。
城市的中心通常是皇宫或城隍庙,周围是商业区和居民区。
城市的规划布局既满足了行政和商业的需要,也考虑到了人们的居住和生活需求。
三、城市功能中国古代城市的功能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
政治功能是城市的核心功能,城市是统治者的行政中心,皇宫和官府设在城市内。
经济功能是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城市是商品交换和商业活动的中心,市场和商铺林立。
文化功能是城市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城市内有学堂、书院和文化场所,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
军事功能是城市的防御功能,城市内有城墙和城门,保护城市的安全。
四、城市发展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在夏朝时期,城市主要是以农业为基础,城市规模相对较小。
到了商朝时期,城市的规模和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商业活动和手工业生产得到了繁荣。
到了秦朝时期,城市的规模和数量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城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历代王朝的更迭,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也不断推进,城市的规模和功能不断扩大,城市文化和城市建筑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时间的流逝美丽的变迁城市的发展历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的发展历程充满了美丽的变迁。
每一个繁荣的城市,都有着它自己的发展史和独特的风貌。
本文将以时间的流逝为线索,探索城市的发展历程,展示城市在经济、建筑、文化等方面的变迁与发展。
1. 城市的起源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起初,人们聚居在水源丰富的地方,以便获取生活所需。
农耕文明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始在集市周围定居,这标志着城市的初步形成。
这些原始的城市往往由简单的土坯和木材建筑构成,但它们却为后来的城市奠定了基础。
2. 经济的变革城市的发展与经济的变革密不可分。
在古代,农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但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兴起,城市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公共市场的建立促进了商品交易和经济发展,手工业的繁荣使得城市成为了艺术和工艺品的中心。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城市迎来了大规模的工厂和制造业的发展,城市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3. 建筑的演变城市的建筑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从最初的土坯和木结构建筑到现代摩天大楼,建筑技术的进步使得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
古代的城市墙和宫殿,中世纪的城堡和大教堂,都是城市建筑的重要代表。
而现代城市则以高楼大厦、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和公共建筑为标志,展现出了现代城市的繁荣与魅力。
4. 文化的繁荣城市的发展也带来了文化的繁荣。
从古代的文明古国到现代的多元文化社会,城市成为了文化艺术的中心。
艺术家、作家和学者们纷纷涌入城市,他们的创作和学术研究为城市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博物馆、剧院和图书馆等文化设施的建立,进一步弘扬了城市的文化底蕴。
5. 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城市的外在形态,也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从农耕生活过渡到了工业化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城市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和便利设施,但同时也带来了交通拥堵、污染等问题。
然而,现代城市的发展也积极响应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努力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五年级语文书涉及城市
一、城市的定义
城市是指人口密集,经济繁荣,社会功能较为发达的区域。
它通常具有成熟的交通网络、完善的公共设施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二、城市的起源和发展
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初期。
随着农业的兴起和人口的增加,人们逐渐开始聚居在一起,形成了最早的村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村庄逐渐发展成为城市,不断吸引着更多的人口和资源。
三、城市的特点
1.人口密集:城市通常有大量的人口,人口密度较高。
2.经济繁荣: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中心,拥有各种行业、企业和商店。
3.社会功能发达:城市拥有完善的教育、医疗、交通等社会服务,为居民提供便利。
4.文化资源丰富:城市有丰富的文化场所、美术馆、博物馆等,可以满足人们的艺术需求。
四、城市的利与弊
1.城市的利: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的人口。
城市的经济发展也为国家提供了重要的财政收入。
2.城市的弊:城市的人口密度大,环境污染严重。
城市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们容易感到焦虑和孤独。
五、城市的发展与未来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的发展将更加迅速。
城市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城市管理
效率,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结语: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它是经济繁荣、社会功能发达、文化资源丰富的区域。
我们要关注城市的利与弊,积极推动城市
的可持续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资源。
同时,我们也要
关注城市带来的压力与问题,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市化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古代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市化过程,从城市的起源、发展、构成要素及城市规划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一时期的城市主要出现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
最早的城市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城市的建立与农业生产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城市的形成使得人们可以集中居住、交换商品、分享资源,进而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
在商代和春秋战国时期,城市逐渐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墙、道路、宫殿、市场等基础设施得到了建设和完善。
例如,商朝的禹盖地和周朝的都城镐京,都是当时较为著名的城市。
二、城市构成要素古代中国的城市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一般会包含以下构成要素:1.城墙:城墙是保护城市的重要设施,用以防御外敌入侵和维护城市的安全。
在中国古代,城墙的建设非常普遍,有的城墙甚至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宏伟规模,如秦始皇修筑的万里长城。
2.宫殿:宫殿是君主居住和政务处理的场所,通常规模较大,建筑风格华丽。
古代中国的宫殿多以木结构为主,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氛围,代表了当时的建筑技术和审美水平。
3.市场:市场是城市的经济核心,是商品交换和贸易活动的场所。
古代中国的城市市场繁荣,不仅有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的交易,还有来自各地的商队和旅行者前来交换货物。
4.寺庙和道观:中国古代城市中常常有寺庙和道观建筑,与宗教信仰相关。
这些建筑是人们祈福祈福、居住信仰的场所,也是古代文化传承的载体。
三、城市规划与布局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现代城市规划有所不同。
在古代,城市的布局往往依据风水学理论和吉凶祥瑞的考虑。
城市中的道路、街巷、建筑等都需要符合风水学的原则,以保证城市的繁荣和稳定。
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元素是宫殿、市场和宗教建筑。
一般来说,宫殿通常位于城市中心,宗教建筑则分布在城市各个区域,市场则根据城市的需求和交通便利性来规划。
讲城市历史和发展历程
第一章:城市的起源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人类最早的居住地是洞穴和树林,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的发展,部分人类开始聚居并形成村落,这是城市形成的最初阶段。
第二章:城市的演进
随着农业的发展,部分村落逐渐发展为城市。
农业生产的进步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人口逐渐增加,城市的规模也不断扩大。
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城市经济提供了支撑,城市逐渐成为商业和文化中心。
第三章:城市的兴衰
城市的兴衰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历史的长河中,城市的兴盛和衰落交替出现。
政治动荡、经济危机和自然灾害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城市的衰落,而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繁荣则有助于城市的兴盛。
第四章:城市的改革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也在不断发展和改革。
城市规划的科学化、交通运输的便捷化、环境保护的重视等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
城市的改革与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共同努力,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城市的未来
城市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挑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口的增长,城市将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资源紧张等。
但同时,城市也将成为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平台,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空间。
结语: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它承载着人类的历史和未来。
城市的历史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它不仅反映了经济和社会的变迁,也体现了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和保护城市的发展成果,共同建设美好的城市。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与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对于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城市的起源、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的意义三个方面来阐述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首先,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定居下来进行农业生产的时期。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人口的增长,农民开始集中劳力大规模地进行农业生产,这就导致了农业生产中的社会分工。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开始从事非农业生产,如繁衍后代、手工艺品制作、贸易等。
这些非农业生产的人口逐渐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城市。
另外,城市还成为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中心。
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城市的产生。
其次,城市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最早的城市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的古代蛮族社会,如古巴比伦、古埃及等。
这些城市具有中央集权的社会和农业经济的特点。
到了公元前8世纪的古希腊城邦时期,城市开始出现城市国家的形态,如雅典、斯巴达等。
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城市是由城镇贵族和市民组成的,他们有政治和经济上的自治权力。
到了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城市开始发生巨大的变革。
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成为了工业中心和经济中心。
现代城市则是在20世纪发展起来的,它具有现代化的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最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经济上,城市为农村提供了市场和贸易,促进了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文化上,城市是知识、艺术和文化的中心,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和体验不同的文化。
政治上,城市是政治权力的中心,城市的产生导致了政治力量的制衡和分散,促进了公共事务的发展和管理。
同时,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还对人类的社会分工和劳动力的组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古代欧洲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古代欧洲城市的兴起与发展是一个令人着迷的历史话题。
这些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为欧洲的文明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城市的起源开始,分析古代欧洲城市的兴起原因及其发展轨迹。
一、城市的起源与兴起1.农业革命与城市的诞生古代欧洲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农业革命时期。
随着农业的进步,人口增长和社会分工的加剧导致了定居点的形成。
人们通过集中居住,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共同利用资源并进行贸易交流。
这些定居点逐渐发展成为古代欧洲的早期城市。
2.贸易与城市的繁荣贸易是古代欧洲城市兴起的重要推动力。
城市作为贸易中心,扮演着连接不同地区和文化的纽带。
古代欧洲城市的兴起受到了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影响,位于交通要道或河流附近的城市往往发展更加迅速。
二、古代欧洲城市的社会结构1.贵族与市民阶层古代欧洲城市的社会结构通常分为贵族和市民阶层。
贵族拥有土地和政治权力,而市民则以商业贸易为主要经济活动。
市民阶层的成员通常是手工业工匠、商人和金融家,他们通过商业活动积累财富,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声音。
2.城市特权与自治古代欧洲城市经常争取特权和自治权,以保护其经济利益和政治独立性。
城市自治的发展不仅在法律上获得承认,还要建立自己的行政、司法和军事机构,以管理和维护城市的运营。
三、古代欧洲城市的经济发展1.手工业与商业古代欧洲城市的经济发展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
城市成为各类手艺人和工匠的集聚地,他们通过手工制造和加工,刺激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同时,城市也是商业贸易的中心,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商人和货物流通。
2.金融与银行业古代欧洲城市的发展还推动了金融和银行业的兴起。
城市中的商人和金融家通过提供货币兑换、贷款和银行服务等金融活动,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四、古代欧洲城市的文化与教育1.宗教和教育中心古代欧洲的城市往往也是宗教活动和教育机构的中心。
教堂和修道院的建立,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和宗教教育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城市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城市理论是城市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体系。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城市问题研究以来,不断丰富和发展,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解决当代城市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城市的起源与发展、城市与阶级斗争、城市空间的组织和城市规划与治理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城市理论进行探讨。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城市理论认为,城市的起源是以私有制的形成为基础的。
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劳动力分工加剧,人口从农村逐渐涌入城市,城市作为生产力发展的集中地逐渐兴起。
城市的发展与产业资本的积累密切相关,资本家通过加剧剩余价值的生产,推动了城市的扩张与发展。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城市理论认为城市是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下的产物。
二、城市与阶级斗争在马克思主义的城市理论中,城市被视为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的重要舞台。
城市是资本家阶级与无产阶级进行经济、政治和思想斗争的集中地。
资本家通过统治城市的经济命脉,控制着城市社会的资源和权力,追求利润最大化。
而无产阶级则通过团结起来,争取权益,争取更好的生活条件。
因此,城市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三、城市空间的组织在马克思主义的城市理论中,城市空间的组织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城市空间的组织反映了城市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城市空间的组织是为了满足资本家阶级对劳动力的需求和资本的积累。
因此,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城市空间往往表现为中心城区拥有丰富资源和权力,而城市边缘地区则贫困和剥削的情况普遍存在。
四、城市规划与治理在马克思主义的城市理论中,城市规划与治理被视为促进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马克思主义认为,城市规划应当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满足全体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城市治理应当实现劳动者对城市管理的主体地位,实现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社会公正。
因此,城市规划与治理应该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推动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
城市发展史
中国城市发展分期:
一、夏商周——城市的起源(“城·市”——政治军事·经济。
“市”是本质的差
别。
)
1.都城迁移造成“多都”
2.西周“分封建国”:第一次建城高潮
3.东周:第二次建城高潮,完成了“城”与“市”的结合。
二、秦汉三国——城市形式上的定形:物质秩序的演进。
(区别于:性质上的演进)
秦:自由烂漫,与天同构
汉:渐趋规整。
三国:曹魏邺城,承前启后。
三、两晋,南北朝——特征:南方城市的兴起。
原因之一:北方战乱,引起南迁。
标志:建康城。
四、隋唐——“一座高峰的崛起”
特征:1.规模上:城市数量多 2.制度上:更规范的坊里制
代表:长安,洛阳
五、五代,宋——商业带来的又一次革命!(这是老师的研究成果!重视!)
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坊里制被打破——》街巷制,商业街市的产生。
六、元明清——大整合:思想融合,空间整合。
城市的起源和发展
邸永君
到目前为止,人类在居住方式上已大致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
第一次是前农业化时代,人类由居无定所、散若星辰的存在方式发展到使用半永久性居舍,并小规模聚合,最终过渡到定居于乡村聚落;第二次大的变动是在农业化时代,固定城市的出现,城市设施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第三次是在工业化时代,城市星罗棋布,城市化浪潮势不可挡,居住于城市成为人类生存方式的主流。
以考古发掘所得到的实物证据为依据,学术界普遍接受关于“第一批城市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出现于西亚地区,以双支河流域中下游最为集中”的观点。
印度河流域的城市则形成在公元前3000~前2500年左右。
而我国有考古发掘证明的最早城市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年代约为公元前2100~前1700 年,属较为晚近者。
考“城市”一词,属“城”与“市”之连用。
城字最初指城墙,内者称城,外者称郭。
《韩非子?七患》有云:“城者,所以自守也。
”《孟子?公孙丑下》有云:“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后引申为有城垣环卫之都邑。
《诗经?瞻卬》有云:“哲夫成城,哲妇倾城。
”又引申为筑城。
《诗经?出车》之“天子命我,城彼朔方”即是此意。
市字之本义,乃聚集货物进行买卖。
《易?系辞下》有云:“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
”后引申为交易场所。
《战国策?秦策一》有云:“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因市多在城内,也可用以代表城邑。
《汉书?梅福传》有云:“其后,人有见福于会稽者,变名姓,为吴市门卒云。
”“城”“市”二字连用,最早见于《韩非子?爱民》,有“是故大臣之禄虽大,不得藉威城市;党与虽众,不得臣士卒”之语。
于正史中最早出处为《后汉书?法雄传》,有“雄乃移书属县曰:‘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民之居城市。
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之语。
杜甫《征夫》,有“街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之句。
城市也可专指城中之市。
宋人张俞有《蚕妇》诗:“昨夜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便是专指城中市场而言。
随着历史发展,城与市的功能联系日趋紧密,作为城最初本义的城墙多已不存,即使存在亦早已不是城市外围边界,市的地位和作用却直线飙升,更加突出强化;城市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
距离也越来越近。
到如今,城市的定义也变为“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并成为周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的地方”。
究竟是哪些因素促成了城市的诞生?人类社会存在了上百万年,为何偏偏在大约5000年前出现城市?城市出现的区域有何特定条件?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根据对城市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学界对城市起源大致有四说。
一种是“防御说”。
《吴越春秋》有云:“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卫民。
”前已述及,过去的皆有城墙,且大多不止一重,因而有内城、外城之别。
内城皇帝高官居之,外城则居住平民百姓。
建筑城郭的主要目的防御外敌侵犯。
同时兼有防御水患之意义,这是从军事和安全角度阐释城市起源。
第二种是“集市说”。
此说突出“市”的功能,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发展,人们手里有了多余的农业畜牧业产品,需要集市进行交换,后逐渐固定,聚集者越来越多,就先有“市”,后来将周围建墙围起,便又有“城”,则城市就此形成。
这是从经济学角度阐释城市起源。
第三种是“分工说”。
认为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内部出现了行业分工,一部分人专门从事手工业、商业,一部分专门从事农业。
从事手工业和商业者需要场所进行生产和交换。
所以城市应运而生。
这是从社会学角度阐释城市起源。
第四种是“庙宇说”。
认为如果没有对权威的尊重、对某种场所的依附及对他人权力的服从,城市就不可能存在。
能够使远比一个家族更大的社会群体凝聚在一起的力量就是宗教崇拜。
比如中东地区伊斯兰教城市就是靠清真寺的出现发展而来。
先有庙宇,然后拱卫之而出现其他设施,包括市场、居所,再筑城,这便是“庙宇说”。
是从宗教学角度解释城市的出现。
以上四种理论都有事实依据,但城市的出现与发展往往是以上几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其对产生条件有客观方面的要求。
首先就是要有充足的水源。
春秋时,齐国大政治家管仲曾云:“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
”在《管子?乘马》中,他明确指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材,近地利。
”就是说,凡营造国都,不建在大山之下,也一定要建在大河的近旁。
高的地方不可近于干旱地区,以保证用水的充足;低的地方不可近于水洼地带,以节省沟堤的修筑。
一定要依靠自然资源,凭借地势之利建设城市。
管子阐明了建设国都,建设城市的基本原则,这也是历史上建设城市经验的总结。
只要打开地图,我们就可以看到,古往今来,城市大都建在江河之畔,湖泊之侧,或者是地下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其二,交通条件亦属十分重要的因素。
货物交换、市场运作离不开运输,而运输效率则明显受制于地理因素。
所以城市或建立于平原开阔地带,或依山而建,但有通路与外界联系,大型城市必是交通枢纽,四通八达。
其三,周边地区物产状况。
城市人口多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生活资料需要周边人口提供。
所以周边物产状况直接决定了城市是否能够存在,和其存在规模,发展极限。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那就是人口对城市产生的作用至关重要。
没有人,城市便会变为死城而消失。
城市周边地区的人口和城内人口要在合理比例的范围之内。
人口的稠密度决定乡村能否养活城市。
当然,生产力越发达,科学技术越先进,人类克服客观困难的能力越强,人类建立城市所受上述某种因素制约的程度就会越小。
但人类也绝非万能,因为克服自然因素的过程无疑会增加成本,破坏自然生态系统,近则承受不起经济的压力,远则招致大自然的惩罚。
以笔者只见,近年来北京恶性膨胀的趋势若不遏止,大自然的惩罚为时不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