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光催化实验组
- 格式:docx
- 大小:31.42 KB
- 文档页数:10
• 51•文章用水热法制备了BiOCl 、Sn 3O 4以及复合物BiOCl/Sn 3O 4。
用各种现代化表征手段对样品测量。
以甲基橙溶液作为评估标准进行性能测试。
结果显示,与纯BiOCl 相比,复合物的性质更好。
性质较好有以下原因:(1)球状结构增加了催化剂对光的利用。
(2)Sn 3O 4与BiOCl 形成的p-n 结有效地促进了活性物质的分离,产品在干燥箱中80℃干燥5h 。
1.2 合成BiOCl/Sn 3O 4复合材料的结构合成BiOCl/Sn 3O 4复合材料,1mol Bi(NO 3)3·5(H 2O)和1mol KCl 各自溶解在7.5mL 去离子水中。
把上述2.1中提到的A 和B 溶液依次置入KCl 烧杯中形成C 。
将溶液C 加入到Bi(NO 3)·5(H 2O)溶液中形成BiOCl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哈尔滨师范大学 张燕祥加速了活性物质的迁移。
现阶段合成染料造成的水混杂污浊是被重视的一大问题。
光催化可以有效解决该问题。
光催化被层出不穷的研究源自于1972发现的现象。
BiOX(X=Cl ,Br ,I)是催化材料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光学稳定、无毒和耐腐蚀等优势被研究。
但是,由于宽带隙、有限的光吸收和光生载流子的快速复合,BiOCl 的光活性仍然不够高。
提高其光催化活性的方法有很多。
如离子掺杂、异质结的构建、晶体工程等。
例如在BiVO 4/BiOCl 、C 3N 4/BiOCl 以及BiPO 4/BiOCl 等材料中,通过构建p-n 结提高了BiOCl 的性能。
本文建构了p-n 结使BiOCl 的性能得以提升。
1 实验部分1.1 合成Sn 3O 4Sn 3O 4通过简单的水热反应合成。
将4.0mol SnCl 2·2H 2O 和10mol Na 3C 6H 5O 7·2H 2O 溶解在10mL 去离子水中,搅拌5 min ,形成均匀透明的溶液A 。
二氧化钛光催化降解活性艳红实验方案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印染企业每天排放废水约3×10 9~4×10 9 kg。
印染厂每加工100 m 织物,将产生废水3×10 3~5×10 3 kg。
印染工业中流失的染料占染料产量的15%,是工业废水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目前排放的染料废水有机物含量高, 生化性差。
COD 高, BOD/COD 低,而且色度高,成分复杂,有毒性。
直接排放这类废水,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且可能通过食物链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目前,对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已有很多种:吸附法,混凝法,化学氧化法,生物处理法,电化学氧化法,光催化氧化法以及光电催化氧化法等。
其中,光电催化是一种光催化与电化学氧化联用的新型深度氧化技术,二氧化钛光电极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电极内部形成了一个电势梯度。
促使光生空穴和电子向相反方向移动,加速它们的分离,减少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几率,使空穴和电子得到有效分离,从而提高了量子产率,能够更有效地降解有机物,是目前研究废水中有机污染物降解的前沿方向之一。
本次实验拟采用二氧化钛作催化剂进行光催化降解活性艳红。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熟悉并掌握二氧化钛与活性艳红反应的原理。
(2)了解与掌握二氧化钛降解活性艳红的影响因素。
(3)学会分光光度法分析的数据处理方法。
(4)掌握分光光度法测定活性艳红浓度的原理与操作。
二、实验基本原理以TiO2作为光催化剂,研究了TiO2对活性艳红X- 3B的光催化氧化降解行为。
结果表明,以锐钛矿为主的混晶型TiO2的催化活性最好;X- 3B的光催化降解动力学符合Lang-muir-Hinshelwood动力学模式,并求出其动力学参数k(表观反应速率常数)为0.5921,KA(吸附平衡常数)为0.1725;温度对X- 3B的降解影响很小,其活化能仅为6.04 kJ/mol;溶液中盐度的增加会不断降低TiO2对X- 3B的光催化降解速率。
光催化反应实验研究光催化反应的效果光催化反应是一种利用光照条件下催化剂的作用,促进化学反应进行的过程。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光催化反应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本文将讨论光催化反应实验研究光催化反应的效果,以及其在环境保护和能源领域的应用。
实验准备为了研究光催化反应的效果,我们首先要进行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在实验室中进行光催化反应实验,需要准备催化剂、反应物和光源。
催化剂的选择是关键的一步。
通常来说,催化剂应具有良好的光吸收性能以及高的光催化活性。
常用的催化剂包括二氧化钛(TiO2)、二氧化锌(ZnO)等。
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二氧化钛作为催化剂。
反应物的选择也很重要。
根据需求不同,反应物可以是有机物、无机物或气体等。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甲醛作为反应物,以观察光催化反应对甲醛分解的效果。
光源是实验中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光催化反应需要有足够的光照强度来激发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从而促进反应进行。
我们使用了紫外灯作为光源,提供足够的紫外线辐射。
实验步骤经过实验准备后,我们进行了以下步骤来研究光催化反应的效果:1. 实验装置搭建:将紫外灯固定在实验室台架上,调整合适的光照位置和角度。
将经过清洗和干燥的反应器与催化剂放置在光源下,并连接好反应器与收集装置。
2. 反应条件设定:根据实验要求,设定反应温度、光照时间和甲醛浓度等反应条件。
保持其它条件不变,以保证实验的可比性。
3. 开始光催化反应:先点亮紫外灯,开始记录光源下的光照强度。
随后注入适量的甲醛溶液到反应器中,并开始计时。
实时记录反应器内的温度变化。
4. 数据记录与分析:在不同的光照时间下,定期取样,并经过特定的分析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等,来确定甲醛的降解效果。
同时,通过比较不同的反应条件,可以得出光催化反应的最佳条件。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一系列的实验数据。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光催化反应对甲醛的分解具有良好的效果。
光催化剂在紫外光照射下,能够有效地降解甲醛,并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申请指南2006年~ 2007年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催化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工作,以新催化反应、新催化材料和新催化表征技术及理论催化的研究为核心,以催化剂活性相、活性中心和反应机理的原位表征和理论计算等基础研究为特色,在能源、环境和精细化学品催化合成等方面进行应用基础研究。
建立实用催化剂活性、选择性的化学和分子设计的科学基础,努力为我国石油化工、精细化工、资源及能源利用有效化学和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在 2006 -2007年度拟接纳下列方面课题,欢迎申请。
下述建议方向,请参考:(一) 新催化反应低温环境催化(申文杰)生物质衍生化合物的催化转化(申文杰)多相不对称催化反应(李灿)低碳烷烃活化(包信和/ 潘秀莲)光催化分解水和重整生物质制氢(李灿)(二) 新催化材料层状金属和金属氧化物催化材料(申文杰)金属透氢膜(杨维慎)中温混合导电透氧膜材料(杨维慎、熊国兴)均-超细催化材料的低温液相合成新技术过渡金属和分子筛的组合:多相催化剂的化学设计(杨维慎、熊国兴)过渡金属氮化物、碳化物、磷化物和硫化物(李灿/蒋宗轩)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催化、电催化材料、高温催化材料(杨维慎)燃料电池涉及的催化材料(包信和)结构可控的担载型金属催化材料(申文杰)纳米金属催化(包信和)分子筛与多孔催化材料(包信和/ 韩秀文)新型固载催化剂及催化反应研究(杨启华)金属储氢材料的理论研究(李微雪)(三)新催化表征技术及其理论研究催化原位光谱(红外、喇曼、荧光)(李灿/ 冯兆池)催化原位波谱(NMR,ESR等)(张维萍/韩秀文/ 包信和)分子模拟(包信和/ 刘宪春)模拟纳米微探针(STM、AFM、PEEM、HREELS、XPS、UPS)(包信和/ 谭大力)氧化气氛下催化反应的理论研究(李微雪)(四)新设立的方向:酶催化、光催化、电催化新型生物分子固定化和酶催化手性合成(马丁)●欢迎对上述课题有兴趣者前来进行合作研究,实验室对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交叉学科的课题将优先考虑给予支持;●申请者最好在课题申请前与拟合作的题目组有关负责人和研究员共同讨论,确定好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本室外聘研究员不必申请开放课题,可直接进行合作研究;●一般的样品测试不属于开放课题支持范围。
一、实验目的1. 了解TiO2光催化的基本原理;2. 掌握TiO2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影响因素,如pH、甲基橙初始浓度等对甲基橙脱色率的影响;3. 学会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甲基橙的浓度。
二、实验原理1. 甲基橙(MO)是一种阳离子型染料,其分子结构中含有偶氮基(—NN—),不易被传统的氧化法彻底降解,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2. TiO2作为一种半导体材料,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活性。
在光照射下,TiO2表面会产生电子-空穴对,电子与甲基橙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甲基橙褪色。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磁力搅拌器、pH计、锥形瓶、烧杯、容量瓶、移液管等。
2. 试剂:甲基橙、TiO2、无水乙醇、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钠、氯化钾等。
四、实验步骤1. 配制甲基橙溶液:准确称取一定量的甲基橙,用无水乙醇溶解,配制成一定浓度的甲基橙溶液。
2. 配制TiO2悬浮液:称取一定量的TiO2,加入适量无水乙醇,搅拌至TiO2完全溶解。
3. 设置实验组:分别设置不同pH、甲基橙初始浓度、TiO2投加量的实验组。
4. 搅拌:将甲基橙溶液和TiO2悬浮液混合,置于磁力搅拌器上,控制搅拌速度。
5. 光照:将混合液置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下,进行光照反应。
6. 取样:光照一定时间后,取出部分混合液,用无水乙醇稀释,测定甲基橙的浓度。
7. 计算脱色率:根据甲基橙的浓度,计算脱色率。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pH对甲基橙脱色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pH的升高,甲基橙的脱色率逐渐降低。
当pH=3时,甲基橙的脱色率达到最高。
2. 甲基橙初始浓度对脱色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甲基橙初始浓度越高,脱色率越低。
当甲基橙初始浓度为10 mg/L 时,脱色率达到最高。
3. TiO2投加量对脱色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TiO2投加量的增加,甲基橙的脱色率逐渐升高。
当TiO2投加量为1 g/L时,脱色率达到最高。
六、结论1. 光催化降解甲基橙实验表明,TiO2光催化剂对甲基橙具有较好的降解效果。
光催化法处理水中污染物
一、实验原理
利用金属氧化物二氧化钛、三氧化钨等作为催化剂, 在紫外光照下, 有色废水溶液中的氧气将有机物氧化、降解成小分子氧化物。
这一方法的优点是不投入化学药剂无二次污染, 特别是可用于一些难以被生物降解、高毒性有机物的去除。
二、实验仪器
721 型分光光度计; PHS-2C 型精密酸度计; JA 2003 型电子天平; 0~100℃温度计50×300mm 石英玻璃管; 2L 高型烧杯; 15W 紫外灯; 小型冲气泵( 增氧泵) ; 二氧化钛; 商品化直接湖蓝5B; 商品化酸性红B。
实验装置见图。
三、实验步骤
①配制30mg/l的甲基橙溶液,再根据表格中的要求调节ph
②依据实验表格所要求的量的加入二氧化钛, 在磁力搅拌器上搅拌5min 后取下。
③在烧杯中放入曝气头,打开冲气泵,盖上遮光箱盖。
接通紫外灯电源,降解反应开始,记录反应时间。
第一组。
光催化重点实验室课题基金申请指南一、前言光催化技术是当今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方向,其在环境治理、能源开发、化学合成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而在这一领域中,光催化重点实验室的课题基金申请则是研究人员们竞争激烈的一块硬骨头。
在本文中,我们将就光催化重点实验室课题基金申请的相关指南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希望对广大研究人员有所帮助。
二、基本要求光催化重点实验室课题基金申请,首先要求申请人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研究水平。
要求课题具有一定的创新点和科研价值,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或者填补学术空白。
课题的研究方向要与光催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指导性。
三、申请材料在光催化重点实验室课题基金申请中,通常需要提交包括研究计划、预期成果、研究团队、经费预算等在内的一系列申请材料。
其中,研究计划是申请材料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需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预期成果等内容,既要有全面的规划,又要有灵活的应变能力。
四、评审标准在光催化重点实验室课题基金申请评审中,通常会根据课题的创新性、科研价值、实施可行性、预期成果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研究人员的个人学术水平和团队研究条件也是评审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五、个人观点对于光催化重点实验室课题基金申请,我认为研究人员要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既要站在学术研究的最前沿,又要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团队的研究能力,不断完善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从而提高课题的申请成功率。
六、总结回顾在光催化重点实验室课题基金申请过程中,我们需要做到全面评估并精心准备申请材料,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团队的研究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课题基金的支持,从而推动光催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七、结尾不论在何种研究领域中,都需要勇于创新、勇于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造诣和团队的研究能力。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为大家在光催化重点实验室课题基金申请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启发。
福大光催化研究所付贤智院士课题组(重点实验室)付贤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福州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付贤智院士是我国光催化领域的知名学者,他针对光催化领域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在光催化剂的设计与制备、光催化反应机理、光催化反应动力学和光催化反应器设计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研制出一系列新型、高效、可见光诱导的光催化剂,开发出提高光催化过程效率的多种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装置,承担并完成了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解决了光催化技术产业化实施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并将光催化技术应用成功地拓展到环保、建材、军工、电力等领域,研制开发了多项光催化产品及其工业生产技术并实现了产业化,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我国光催化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大连化物所李灿(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从事催化材料、催化反应和催化光谱表征方面的研究。
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第一台用于催化材料研究的紫外共振拉曼光谱仪并开始商品化生产;在国际上最早利用紫外拉曼光谱解决分子筛骨架杂原子配位结构等催化领域的重大问题;发展了纳米孔中的手性催化合成和乳液催化清洁燃料油超深度脱硫技术等。
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太阳能光催化制氢以及太阳能光伏电池材料研究。
南京大学邹志刚现为南京大学长江特聘教授,新型生态能源环境材料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可见光光催化材料的开发及在光解水制氢和环境净化方面应用的研究开发高效太阳能转换光催化材料体系已成为当前国际材料领域为从根本上解决能源和环境污染问题所进行的重大前沿科学探索之一。
光催化材料可以分成第一代和第二代,第一代光催化材料主要是紫外光响应型,其典型的代表材料是TiO2。
第一代光催化材料(TiO2)只能利用太阳光中的紫外光,而紫外光只占太阳光能量的4%左右,可见光(400~750nm)却占太阳光能量的43%。
2001年,邹志刚等人发现了In0.9Ni0.1TaO4光催化材料并应用于光解水制氢,实现了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Nature 414,625,2001)。
第41卷第6期2021年12月物理学进展PROGRESS IN PHYSICSVol.41No.6Dec.2021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研究进展唐兰勤1,2,3∗,贾茵1,朱志尚1,吴聪萍2,3†,周勇2,3‡,邹志刚2,31.盐城工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江苏省新型环保重点实验室,盐城2240512.南京大学环境材料与再生能源研究中心,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南京2100933.南京大学昆山创新研究院,昆山215300摘要:21世纪以来,随着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寻求新型能源来构建低碳型社会的诉求越来越迫切。
其中以太阳能驱动转化CO2为碳氢燃料的技术,可将CO2转化成甲烷、甲醇、甲酸或C2+等高附加值的碳氢燃料,是实现全球碳平衡的有效途径之一,具有巨大潜力。
半导体材料是决定光催化还原CO2过程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探索和开发高效光催化功能材料是当今研究的主要方向。
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作者课题组在光催化还原CO2为碳氢燃料方面的重要研究进展,主要涉及TiO2基系列光催化材料,V、W、Ge、Ga、C3N4基等系列光催化材料的结构组分调控。
关键词: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光催化材料;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O643.36;O644.1文献标识码:A DOI:10.13725/ki.pip.2021.06.002目录I.引言254II.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机理255III.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功能材料255A.TiO2基系列光催化材料255B.V基系列光催化材料256C.W基系列光催化材料257D.Ge、Ga基系列光催化材料257E.C3N4基系列光催化材料258F.其他光催化材料259 IV.结语260致谢260参考文献260I.引言能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当前世界能源消耗的80%仍来自于以石油、煤、天然气等为主的化石能源。
随着人类社会活动收稿日期:2021-11-08∗E-mail:*******************†E-mail:************.cn‡E-mail:********************.cn 的增加,不仅加快了对化石能源的消耗,还造成大气中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严重干扰了自然界的碳循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学号:1003021022合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系《专题研究训练》选课实验报告《二氧化钛纳米光催化性能的研究》刘克峰化学工程与工艺张慧2012年6月19日项目名称 实验者 所属专业 指导教师 提交日期专题研究训练实验课程组、《专题研究训练》实验报告二、实验报告正文《氧化钛纳米光催化性能的研究》实验目的:让化学本科生尽早了解和掌握光催化原理,熟悉光催化剂的制备和光催化反应,在大量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设计涉及纳米光催化剂的制备、催化剂的简单表征和催化活性评价的综合性实验。
让学生能够对光催化具有较好的了解。
实验原理:光催化基本原理是指光催化剂受到大于禁带宽度能量的光子照射后,发生电子跃迁,生成光生电子(e )和空穴对(h ),光生电子具有很强的还原能力,可以还原去除水中的金属离子,而空穴具有极强的氧化性,可对吸附于其表面的污染物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氧化降解,此外,空穴还可以氧化"O和01一生成反应性极高的羟基自由基(・0H),・0H!—种强氧化剂(氧化还原电位为+2. 8V),它可以将大多数有机染料氧化为可矿化的最终产物。
以本实验中的Ti02为例。
Ti02的带隙能火3.2 eV,相当于波长为387.5nm光子能量,抵达地面太阳能最小波长为300.0nm, 300.0〜387.5nm之间的紫外光能约占太阳能的1%左右[i]。
当TiO?受到太阳能辐射后,处于价带的电子就被激发到导带,价带便生成空穴(h+)。
光催化反应机理可用以下各式表示:TiO? +hv(UV)—TiO2(e-+ h +)TiO2(h+)+ H 2—TiO 2+ 出0+・ OHTiO2(h+) + OH 一—TiO2 + • OH有机染料+ • 0H-降解产物有机染料+h+—氧化产物有机染料+e一—还原产物式中hv是将TiO2的电子从价带激发到导带的光子能量。
HCOHjOJtH HO; K图半导体Ti6光催比氧化反应机理示意图本次试验采用溶胶-凝胶法。
实验一-二氧化钛纳米粒子光催化性能的研究2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实验一-二氧化钛纳米粒子光催化性能的研究2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实验,二氧化钛,纳米,粒子,催化,性能,研究,二氧化钛,纳米,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综合文库中查看更多范文。
二氧化钛纳米光催化性能的研究实验目的:1.了解Tio2光催化降解有机染料的原理。
2.掌握Tio2光催化活性评价的方法。
实验原理:光催化以半导体如Tio2,Zno,cds,wo3,sno2,Zns,srTio3等作催化剂。
其中Tio2具有价廉无毒、化学及物理稳定性好、耐光腐蚀、催化活性好等优点。
Tio2是目前广泛研究、效果较好的光催化剂之一。
半导体之所以能作为催化剂是由其自身的光电特性所决定的。
半导体粒子的能带结构。
通常情况下是由一个充满电子的低能价带和一个空的高能导带构成。
它们之前由禁带分开。
当光子能量高于半导体带隙能(如Tio2,其带隙能为3.2eV)的光照射半导体时,半导体的价带电子发生带间跃迁,即从价带跃迁到导带。
从而使导带产生高活性的电子(e-),而价带上则生成带正电的空穴(h+),形成氧化还原体系,从而在催化剂表面产生具有高活性的羟基自由基(·oh),·oh 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可以氧化很多难降解的有机化合物(R)。
仪器与试剂仪器:电子天平(精度0.1mg);电磁搅拌器;烧杯(250mL,100mL,50mL);锥形瓶(400mL);夹套式光催化反应器;125w自整流汞灯光源;石英比色皿;紫外可见光谱仪。
试剂:Tio2(p25);次亚甲基蓝;甲基橙Tio2的光催化性能测试:实验步骤(1)称取15mg次亚甲基蓝,溶解于375ml水中,配制成40mg/L 的次亚甲基蓝溶液作为模拟污染物。
(2)称取98mg二氧化钛,分散到100ml次亚甲基蓝溶液中,避光搅拌半个小时,使二氧化钛和次亚甲基蓝达到吸附平衡,然后开启125w自整流汞灯,在照射时间分别为0、30分钟、60分钟、90分钟、120分钟、150分钟后各取样5ml,然后离心分离除去催化剂,得到上清液。
1.光催化降解试验是在武汉理工大学制造的反应器中进行,配制的亚甲基蓝溶液初始浓度为20 mg/L,溶液pH值控制在6.5左右。
将25mg纯TiO2和掺杂TiO2粉末分别加入到亚甲基蓝溶液中,避光环境下超声波分散20min,使粉末均匀分散达到吸附平衡。
在20W紫外灯下边照射边磁力搅拌,灯离液面的距离固定在15cm高度。
每隔一定时间进行取样,试样离心分离后取上部清液,用UV-200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在亚甲基蓝溶液最大波长处664nm的吸光度。
根据朗伯-比耳定律,在低浓度时溶液浓度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因此,可用相对吸光度值的变化来表征降解过程中亚甲基蓝浓度的变化,即:降解率d =(C0—C t)/C0×100% = (A 0—A t)/A0 ×100%,式中,C t、A t分别为t时刻亚甲基蓝溶液的浓度和吸光度;C0、A0分别为亚甲基蓝溶液的初始浓度和吸光度。
由于亚甲基蓝溶液在紫外灯照射下会分解,因此在做降解实验的同时作了相应的空白实验,以减少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2.纳米Ag-ZnO薄膜的催化活性测定以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作为模型反应,评价纳米Ag-ZnO 薄膜的光催化性能。
将不同银沉积量纳米Ag-ZnO薄膜基片浸入25 mL甲基橙溶液(10mg L-1)中,采用紫外灯光照,与薄膜间距为5cm,磁力搅拌3h,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光照前后甲基橙的吸光度的变化。
实验中,6W紫外灯(主波长254 nm)距液面5 cm。
3.光催化活性采用降解甲基橙来表征,光催化实验反应装置是自制的,灯源为德国欧司朗公司生产的HQI-BT 400W/ D金属卤化物灯。
在灯源和反应器之间放置滤波片以提供特定波段的光源(λ>390 nm)。
具体测试过程与方法如下:将10 mg S/ TiO2样品和10 mL浓度为20 mg/L的甲基橙溶液混合放入50 mL反应器中,避光条件下搅拌30 min待达到吸附-脱附平衡。
第1期2021年2月No.1February,2021印染废水排放量大、成分复杂,且具有毒性大、稳定性强的特点,是工业废水中较难治理的一种[1]。
目前,国内大多数采用生物或物理治理方法,但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刻不容缓。
二氧化钛光催化氧化具有能耗低、操作简单、污染少的特点,备受关注。
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臭氧氧化反应具有高效、绿色无污染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废水处理中[2]。
本课题组于2018年提出一种颗粒状催化剂流动床方式的深紫外湿式催化氧化反应器,催化剂为流动式反应模式,比静止式的效果好[3]。
通过实验发现,臭氧氧化撞击流反应器降解亚甲基蓝溶液的效果比普通反应器的效果好,并且提高了臭氧的利用率。
本课题利用紫外光催化协同臭氧氧化撞击反应技术,将催化剂、紫外光和臭氧分别与模拟废水的亚甲基蓝溶液混合反应,探讨亚甲基蓝的降解反应效果。
1 实验试剂和仪器实验的主要试剂有:催化剂二氧化钛(TiO 2)微珠、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 ,MB )、NaOH 、HCl 以及紫外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 )灯珠。
实验的主要仪器有:可见光分光光度计722、臭氧发生器CH-ZTW3G 、空气压缩机550 W/8 L 、氟塑料泵25FSB-10 L 、防腐玻璃转子气体流量计LZB-10WB 、防腐玻璃转子液体流量计LZB-25、高精度pH 测试笔、自制流动强混合深紫外催化氧化反应器、自制气液撞击流反应器。
实验的连接如图1所示,其中,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分别代表污水储箱、水泵、调节阀、流动式光催化反应器、臭氧氧化撞击流反应器、射流器、空气压缩机、臭氧O 3发生器。
通过控制各个调节阀门的关和开,可以分别进行单一光催化、单一臭氧氧化、两者协同3种类型的实验,还可以设置不同的初始条件,进行有不同影响因素的实验。
图1 实验反应连接示意2 实验结果2.1 制备被处理液选用分子式为C 16H 18ClN 3S ∙3H 2O 的亚甲基蓝,称取3.74 g 置于1 L 的容量瓶中,添加重蒸馏水稀释至标线,然后摇匀配制成1×10-2 mol/L 的溶液。
0引言“创新”一词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被多次提起,目前的教育改革中也大力支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1]。
然而,仅仅通过单一的理论教学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尤其是对综合性交叉的化学学科专业的学生。
尽管基础化学实验是化学类专业学生的最基础的实验操作学习过程,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的途径之一。
但是,简单的基础实验操作已满足不了当今日益激烈竞争的社会需求,尤其是今后从事化学行业工作以及科学研究工作者。
最近,科研融入教学课堂中的教学模式被广泛探讨,已被视为一种高效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策略之一[2,3]。
通过借助学生的基础化学实验技能,利用高等院校的科研平台和资源,将科学研究与基础化学相结合,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创新型人才,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适当引入一些基础科学实验到化学类专业学生的学习中是非常必要的。
近年来,抗生素作为一种新兴的药物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对环境基质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4,5]。
四环素(TC)作为一种流行的抗生素,已在地下水中被检测到。
由于TC 的结构比较稳定,在废水处理中利用传统的方法,如吸附[6]、微生物分解[7]、膜分离[8]等,很难彻底消除。
其中,吸附过程简单,但沉积物会引起二次污染,处理费力,更为重要的是,不符合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因此,探索一种绿色环保、操作简单的去除污染方法,实现高毒性的有机污染物降解为无毒性的无机盐离子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在众多的技术中,光催化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氧化技术,由于具有低成本、高效率以及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被认为是最理想、最高效、绿色环保的污染物去除方法,尤其是降解重金属离子[9]、菌类[10]、合成染料[11]、杀虫剂[12]以及抗生素[13]等引起的水污染物非常有效。
光催化技术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降解高毒性的有机污染物为无毒性的无机盐离子,进一步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总而言之,光催化废水处理的应用研究,不仅仅充分利用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而且解决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福大光催化研究所付贤智院士课题组(重点实验室)付贤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福州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付贤智院士是我国光催化领域的知名学者,他针对光催化领域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在光催化剂的设计与制备、光催化反应机理、光催化反应动力学和光催化反应器设计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研制出一系列新型、高效、可见光诱导的光催化剂,开发出提高光催化过程效率的多种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装置,承担并完成了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解决了光催化技术产业化实施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并将光催化技术应用成功地拓展到环保、建材、军工、电力等领域,研制开发了多项光催化产品及其工业生产技术并实现了产业化,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我国光催化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大连化物所李灿(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从事催化材料、催化反应和催化光谱表征方面的研究。
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第一台用于催化材料研究的紫外共振拉曼光谱仪并开始商品化生产;在国际上最早利用紫外拉曼光谱解决分子筛骨架杂原子配位结构等催化领域的重大问题;发展了纳米孔中的手性催化合成和乳液催化清洁燃料油超深度脱硫技术等。
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太阳能光催化制氢以及太阳能光伏电池材料研究。
南京大学邹志刚现为南京大学长江特聘教授,新型生态能源环境材料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可见光光催化材料的开发及在光解水制氢和环境净化方面应用的研究开发高效太阳能转换光催化材料体系已成为当前国际材料领域为从根本上解决能源和环境污染问题所进行的重大前沿科学探索之一。
光催化材料可以分成第一代和第二代,第一代光催化材料主要是紫外光响应型,其典型的代表材料是TiO2。
第一代光催化材料(TiO2)只能利用太阳光中的紫外光,而紫外光只占太阳光能量的4%左右,可见光(400~750nm)却占太阳光能量的43%。
2001年,邹志刚等人发现了In0.9Ni0.1TaO4光催化材料并应用于光解水制氢,实现了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Nature 414,625,2001)。
该工作突破了传统的只能在紫外光下具有活性的第一代光催化材料体系,发展了一种全新的具有可见光活性的新型复杂氧化物催化体系(In1-xNixTaO4)。
该项成果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
这种新型复杂氧化物光催化材料的提出,代表了第二代可见光响应型光催化材料体系研究的开始。
此后,又成功地开发了一系列新的材料体系,如BaM1/3N2/3O3(M =Ni, Zn; N=Nb, Ta) 、MCo1/3Nb2/3O3 (M=Ca, Sr, Ba) 等。
并将p-n结及双光子异质结的概念引入光催化材料体系,通过两种光催化材料的能带结构的合理匹配,促进电子和空穴的快速分离,开发了Cr掺杂的Ba2In2O5/In2O3异质结光催化材料体系,初步完成了室外实际太阳光下光催化分解水产生氢气的实验(J. Chem. Phys. 117, 7313, 2002; J. Phys. Chem. B. 108, 811, 2003; Appl. Phys. Lett. 85, 689, 2004; Chem. Mater. 16, 1644, 2004; Chem. Mater. 17, 3255, 2005; Appl. Phys. Lett. 88, 071917, 2006)。
在光催化环境净化材料的研究方面, 邹志刚等人成功地合成了能利用可见光有效地降解水和空气中的甲醛、乙醛、亚甲基蓝和H2S等有害物的新型光催化材料,在J. Phys. Chem. B(106, 13098, 2002; 106, 517, 2002; 107, 61, 2003; 107, 4936, 2003; 107, 14265, 2003; 108,12790,2004)等杂志上发表一系列文章,也实现了利用可见光矿化环境污染物(Angew. Chem. Int. Ed. 43, 4463, 2004; Res. Chem. Intermed. 31, 493, 2005)。
本研究成果在该领域最具权威的Nature、 Angew. Chem. Int. Ed. 及J. Phys. Chem. B等国际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90余篇,并已申请10余项中国发明专利和6项日本专利。
(2)新超导材料PrBa2Cu3Ox的发现及超导机制的研究以YBa2Cu3Ox为代表的金属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RBa2Cu3Ox(R为稀土元素)被发现以来10年间,人们一直认为用Pr置换Y所得到的RBa2Cu3Ox不显示超导性能的现象是众所周知的,也有不少研究者提出了试图解释此现象的理论假设。
邹志刚等人采用改进的TSFZ方法,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RBa2Cu3Ox超导体单晶,并在极限状态(高压、低温)下测定物性,从不同角度探究该物质的超导现象并研究其超导机制。
发现了加压下有很大的压力效应。
此外,通过单晶结构解析,判定了有超导特性的样品具有完整的结晶结构,这与传统的、用Flux方法制备的无超导特性样品(Pr-Ba-Cu-O)Cu(I)位置有明显的缺陷的情况有显著的不同。
申请者的研究成果结束了多年来关于RBa2Cu3Ox是否有超导特性的争论,为新探索超导材料及超导机制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本研究成果在该领域最具权威的Phys. Rev. Lett.及Phys. Rev. B等国际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20多篇,申请和获得专利多项,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反响。
北京化学所赵进才(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低浓度、高毒性、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光催化降解及机理方面的研究。
提出并确立了不同于传统紫外光光催化的染料污染物可见光光催化降解机理,将TiO2光催化从紫外光区拓展到可见光区域。
发现了光催化反应过程中氧原子转移的新途径,揭示了分子氧在光催化反应中的新作用。
将光催化原理用于环境中的重要光化学过程研究,阐明了环境中铁物种的光化学循环规律及其环境效应。
大连理工全燮(xie)大连理工大学环境与生命学院院长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环境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及生态风险性研究;现代技术(如电磁波技术、高级氧化还原技术等)在环境治理与修复中的应用原理和方法;环境应用材料(如高效水处理剂、新型纳米催化剂、新型生物载体等)的研制与产业化应用。
研究方向:。
(1)环境污染化学(2)污染控制化学与技术(3)现代技术在环境治理和修复中的应用(4)新型环境应用纳米与功能材料武汉理工余家国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光催化分解水制备氢气、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室内空气净化技术与产品、CO2捕获、吸附材料、材料的仿生合成与形貌控制, 纳米结构材料, 多孔材料,半导体材料的光电化学等香港中文大学余济美研究范围包括环境化学,光催化,纳米材料和痕量分析等多方面。
八十年代初攻读博士学位时,发展出一套实用的痕量金属萃取方法,得到环境分析化学界广泛使用。
自八十年代中起开始参予半导体光化学的研究。
清华大学朱永法研究重点主要在于(1)软化学法制备纳米复合氧化物功能粉体和薄膜材料;(2)金刚石表面金属化的研究;(3)光催化在环境净化上的应用研究;(4)新型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的模型化研究;(5)化学与环境传感器的研究;(6)纳米结构材料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7)催化燃烧和氧化在工业废气和废水净化上的应用。
目前的研究方向:(1)表面与界面化学研究:XPS和AES的指纹信息研究;薄膜材料的表面与界面化学结构研究;(2)环境催化净化研究:纳米薄膜光催化研究以及催化氧化研究及其在室内空气净化和工业废气净化上的应用;(3)纳米结构控制合成及功能薄膜;(4)纳米材料的应用研究。
兰州化物所吕功煊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研究员,博士,博导。
主要研究方向:环境催化新材料、新反应光电催化、太阳能光化学转换与存储西安交大郭烈井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组部、国家人事部“百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专家,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科技部“973首席科学家”(连续两届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科技部首批“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首批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十一五“863”高技术能源领域专家组成员。
带领实验室在原有优势学科方向即能源转化与能源动力系统中的多相流热物理理论与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同时开拓发展了“氢能规模制备与氢能源动力系统的理论与技术”的新研究方向,组建了一支朝气蓬勃、积极上进的学术研究队伍,并建立了与之适应的实验基地。
在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湿生物质超临界水催化气化制氢、多相流相界面交换动力学研究等方面取得相当可喜的成绩,主持争取承担了有关氢能制备与利用方面的国家“9 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重点、海外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6项,使实验室科研工作有了迅速的发展,既保持了传统领域内的优势,又在新能源转化与高新技术及其多相流研究领域等方面走上国际舞台。
在2003年全国重点实验室评估中,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被评为优秀,并在工程组排名第一。
太原理工李瑞丰太原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工业催化学科带头人。
现任太原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院长、教育部煤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沸石分子筛无机孔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无机仿生酶催化剂的制备和性能研究,吸附材料的合成及其应用,无机孔材料的工业催化。
研究领域:▲新型沸石分子筛的合成和表征▲金属配合物沸石/分子筛催化剂▲PSA(CO净化)和脱腊专用吸附剂▲固体超强酸催化材料化学上海师范大学李和兴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物理化学学科点 ( 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 ) 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化学动力学和多相催化南京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叶金花教授是结晶学、材料物理及材料化学领域的著名科学家,在形状记忆合金,超导材料及物理等诸领域有深厚的造诣。
特别是在光催化领域中带领她的研究室在光催化材料的设计,制备、表征、以及在太阳能转换和环境净化方面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成就。
:。
许宜铭教授、博导浙江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物理化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方向:1.金属酞菁光敏化研究新型酞菁光敏剂的合成及其光物理化学性质,主要应用于水体中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的可见光诱导氧化.目前,本实验室的研究进展处于国际前列.主要研究成果有:发现酞菁钯具有同类物中最高的单线态氧生成量子产率;首创绿色有机膨润土,高效吸附和可见光快速降解含酚含硫污染物,实现有机膨润土绿色经济再生和循环反复使用.2.半导体光催化研究特殊结构氧化钛、氧化铁等半导体的合成、掺杂、表面修饰及其光催化性能.本实验室已有二十年的研究结累.主要贡献有:率先开展分子筛-氧化钛复合光催化,发现分子筛结构、结晶度和颗粒大小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规律;发展氟离子表面修饰,能使氧化钛光催化活性提高0.2-15.9倍.3.Photo-Fenton反应研究铁离子结构、聚合度和负载方式对过氧化氢光解产生活性自由基的影响.主要成果有:在过氧化氢和可见光作用下,阴阳离子树脂负载铁能使阴阳离子有机染料分别降解,而两性树脂负载铁能使阴阳离子有机染料同时发生降解.4.杂多酸光化学研究杂多酸结构和负载方式对光诱导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及其机理.首次提出,氢氧自由基生成是杂多酸光化学反应的决速步骤.5.有机物选择性光致氧化应用以上光化学光催化过程产生的单线态氧、羟基自由基等活性物种,研究环己烷、环己烯、维生素D3等有机物的选择性氧化.目前,本实验室尚处于起步阶段.物理化学,低维纳米结构材料化学和物理,博士,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低维纳米结构材料的电化学合成及其本征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