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辅助的腹腔镜Heller肌切开术的早期经验
- 格式:pdf
- 大小:231.93 KB
- 文档页数:2
腹外科手术中钩的机器人辅助操作技术机器人辅助手术已成为现代医疗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发展。
在腹外科手术中,钩是一种常用的器械,用于切除组织、止血以及解剖操作。
而机器人辅助操作技术的引入为医生提供了更精准、稳定、安全的手术操作环境。
本文将探讨腹外科手术中钩的机器人辅助操作技术的优势、应用和展望。
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通过使用机械臂、摄像头和控制设备,使外科医生能够进行精确的操作。
针对腹外科手术中的钩操作,机器人系统可以提供以下几个主要优势。
首先,机器人辅助手术技术可以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和稳定性。
机械臂具有高度精确的运动控制能力,可以实现纳米级的手术操作,大大减少人工手术中的手颤等因素对手术结果的影响。
同时,机器人系统还可以通过安全检测和智能化的反馈系统来确保手术的稳定性,减少因人为操作失误而导致的并发症风险。
其次,机器人辅助手术技术可以提升外科医生的操作灵活性。
相比传统手术方式,机器人系统可以实现更大范围、更广角度的操作。
不受手术器械长度和灵活性的限制,机器人臂可以远离手术切口,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患者的术后恢复速度。
此外,机器人辅助手术技术还可以为外科医生提供优质的视觉和操作体验。
机器人系统配备高清晰的摄像头,可以提供清晰、细致的手术场景,帮助医生更好地观察和分析。
同时,机器人手术台上的操纵杆和脚踏板等操作设备也经过精心设计,以确保医生可以舒适地进行操作,减少手术疲劳。
对于腹外科手术中的钩操作,机器人辅助手术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和验证。
例如,机器人钩操作可以用于胰腺手术中的肿瘤切除、胆道手术中的胆囊切除以及肠道手术中的切除和吻合等。
其准确性、稳定性和操作灵活性使得机器人钩成为腹外科手术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然而,机器人辅助手术技术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设备和系统的成本仍然较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推广。
此外,机器人系统的体积较大,需要占用较大的手术室空间,使得其在一些医疗机构中难以普及使用。
一例腹腔镜下改良Heller食管环肌切断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护理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改良Heller食管环肌切断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护理措施。
方法:对一例腹腔镜下改良Heller食管环肌切断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进行分析并总结。
结果:患者经精心的术前、术后护理,对并发症的及时干预,恢复顺利。
结论:腹腔镜下改良Heller食管环肌切断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确切,术前准备充分,术后精心护理,严密观察并发症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标签:腹腔镜下改良Heller食管环肌切断术;贲门失弛缓症;护理;并发症贲门失弛缓症是由食管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的疾病,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食物反流和下端胸骨后不适或疼痛,可伴有体重减轻等表现。
其主要特征是食管缺乏蠕动,食管下括约肌(LES)高压和对吞咽动作的松弛反应障碍。
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仍以内镜下球囊扩张及经胸或胸腔镜下行Heller肌切开为主。
内镜下球囊扩张虽近期效果明显,但长期而言逾半数患者仍会复发。
Heller肌切开术仍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长期疗效最确切的方法,但对心肺功能差的患者经胸或胸腔镜手术具有较大风险,且文献报道单纯Heller肌切开后约有10%—50%的患者出现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1]。
我科近期进行了一例腹腔镜下改良Heller 术,现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13年11月收治一例贲门失弛缓症的患者,女,32岁,有进食哽噎感5年余,行过球囊扩张治疗。
1.2手术方法患者全麻,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
取脐旁、左上腹、右上腹2处共4孔,建立气腹,进腹探查;游离出贲门食管腹段肌层,长度约6cm,予以切断,并切除前1/3肌层,彻底止血,方置止血材料和防粘连膜,引流管一根于肝下;清点纱块器械对数无误,关腹。
2 护理2.1 术前护理2.1.1常规准备详细了解病情,完善术前各项检查:血常规、凝血时间、大生化、心电图、胸片,胃镜和食管钡餐造影[2]。
腹腔镜下Heller肌切开+Dor胃底折叠术在贲门失弛缓症治疗中的应用目的:探讨腹腔镜下Heller肌切开+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1999年5月-2013年5月本院收治的16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施行腹腔镜Heller肌切开联合Dor胃底折叠术,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结果:手术平均时间(105.2±25.6)min,术中平均出血(32.3±12.0)mL。
其中术中食管黏膜穿破2例;反流性食管炎2例;1例仍有轻度吞咽困难。
手术效果优良率87.5%(14/16)。
结论:腹腔镜Heller肌切开联合Dor胃底折叠术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首选治疗方式,术中精细操作,术后严密检查,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 of cardia)是临床上少见的一种以食管下段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功能异常为主的疾病[1],目前常用方法有内镜下球囊扩张及经胸或经腹行Heller肌切开术。
腹腔镜下Heller肌切开联合胃底折叠手术通过切開贲门狭窄处食管肌肉,在达到解除梗阻目的的同时,同时有效解决了食管反流问题,手术效果好,恢复快,创伤小[2]。
1999年5月-2013年5月本院行腹腔镜下Heller肌切开+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16例,疗效满意,现把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16例患者中男9例,女7例,26~68岁,平均(42.5±10.4)岁,病程10个月~15年,2例术前曾接受食管内球囊扩张治疗,另3例患者长期口服钙离子拮抗剂(硝苯吡啶)或硝酸酯类药物,效果不佳。
患者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食物反流、误吸等,3例体重明显下降。
术前均行钡餐检查提示:食管蠕动波消失,下段呈对称漏斗状狭窄,边缘光滑呈鸟嘴样改变,食管上段扩张,钡剂在贲门部通过障碍。
通过对MED的测量,进行Henderson 分级:Ⅰ级(轻度,MED6 cm),1例;Ⅳ级(任何直径伴贲门处弯曲呈“乙状结肠”形或“S”形),0例[3]。
腹腔镜机器人手术腹腔镜机器人手术,这可是当今医疗领域里一项相当厉害的技术!我先跟您讲讲我之前遇到的一个事儿。
有一回,我去医院探望一位生病的朋友,正巧碰上医生们在讨论一台腹腔镜机器人手术的方案。
那场景,可严肃又紧张了。
我在旁边听着,虽然不太懂那些专业术语,但能感觉到大家对这个手术寄予了厚望。
腹腔镜机器人手术啊,简单来说,就是医生通过操控一个像机器人一样的设备来给患者做手术。
您可能会想,这和传统手术有啥不一样?嘿,差别可大了去了!传统手术往往需要在患者身上开个大口子,那创伤大得哟,术后恢复起来可费劲了。
但腹腔镜机器人手术就不一样啦,它只需要在患者身上打几个小小的孔,就像钥匙孔那么大。
通过这些小孔,把细长的器械和摄像头伸进去,医生就能在屏幕上看到患者身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操控机器人的“手”来进行手术操作。
这机器人的“手”可灵活了,能 360 度无死角地转动,比咱们人的手还厉害呢!而且它的动作特别精准,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偏差。
想象一下,医生就像是在玩一场超级高科技的电子游戏,只不过这游戏的输赢关乎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做这个手术的时候,医生坐在控制台前,眼睛紧紧盯着屏幕,手里握着操作杆,那专注的神情,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他和患者。
手术室内的气氛安静又紧张,只有仪器发出的轻微声音。
还有啊,腹腔镜机器人手术的好处可不止伤口小、恢复快这一点。
因为它的视野特别清晰,医生能看到很多以前看不到的细节,这就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比如说,在切除肿瘤的时候,能更精准地把肿瘤切掉,同时又不伤害到周围的正常组织。
不过,腹腔镜机器人手术也不是没有挑战。
首先,这设备可老贵了,不是所有医院都能配备得起。
而且,操作这玩意儿需要医生经过专门的培训,可不是随随便便谁都能上手的。
但不管怎么说,腹腔镜机器人手术的出现,真的是给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就像我朋友那次,手术非常成功,恢复得也特别好,没多久就又生龙活虎的了。
总之,腹腔镜机器人手术是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的一个有力证明。
腹腔镜机器人知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腹腔镜机器人是一种结合了腹腔镜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的手术系统,可通过小孔进行腹腔内操作。
它不仅可以提高手术精准度和效率,还可以减少患者的疼痛和恢复时间。
腹腔镜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外科手术,如泌尿外科、妇科、胃肠外科等。
本文将从腹腔镜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工作原理、应用范围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腹腔镜机器人的发展历程腹腔镜手术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兴起,以其微创、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
而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则更早,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直到1999年,美国Intuitive Surgical公司推出了第一代腹腔镜机器人手术系统——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对腹腔镜手术进行了革命性的改变。
自此,腹腔镜机器人逐渐走入临床,并在各种外科手术中得到广泛应用。
截至目前,Intuitive Surgical公司已发布了多款机器人手术系统,如Si系列、Xi系列等,不断完善和升级产品,提高操作精准度和效率。
二、腹腔镜机器人的工作原理腹腔镜机器人系统一般由控制台、手术台和机械臂等组成。
在手术中,外科医生操作控制台上的手柄,通过电信号传输给机械臂,带动末端器械进行操作。
机械臂具有多个自由度,可以在狭小的腹腔内进行精密操作,如缝合、切割等。
控制台还配有高清摄像头,医生可以通过清晰的显微视野进行手术操作,避免了传统开放手术时的视觉障碍。
三、腹腔镜机器人的应用范围腹腔镜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外科手术,如前列腺切除术、子宫切除术、胃肠手术等。
相比传统的开放手术或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机器人具有更好的操作稳定性和精准度,能够实现更精细的组织缝合和切割,同时减少了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和恢复时间。
此外,腹腔镜机器人还被应用于一些特殊领域,如心脏外科、神经外科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四、腹腔镜机器人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腹腔镜机器人系统也在不断演化和升级。
免气腹辅助3D腹腔镜改良Heller肌切开联合Dor胃底折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杨兴国;伍冀湘;于磊;张云峰;于涛;蒋俭【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gasless 3D laparoscopic modified Heller myotomy combined with Dor fundoplic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achalasia .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n 32 cases of achalasia treated with gasless 3D laparoscopic gastric cardia and esophageal myotomy with Dor fundoplication ( anterior 180 degrees of gastric fundus folding suture ) in our hospital between July 2013 and November 2015 was made . Results The gasless laparoscopic surgery were successfully performed in all the 32 cases.The average operation time was (71.6 ±36.8) min, the average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was (23.6 ± 18.4) ml, and the average length of stay was (8.2 ±2.6) days.No complica tions such as esophageal leakage or death cases were found.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6 -34 months (mean, 15.3 months).The Eckardt scores were grade Ⅰ in 20 cases (62.5%), grade Ⅱin 9 cases (28.1%), and grade Ⅲin 3 cases (9.4%).The surgery was effective in 29 cases(90.6%) and failed in 3 cases (9.4%).At the 6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maximal transverse diameter of the esophagus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s compared with preoperation [(31.1 ±5.2) mm vs.(45.3 ±8.0) mm, t =11.064, P=0.000] in 23 cases. Conclusion Gasless laparoscopic modified Heller myotomy combined with Dor fundoplication should be recommended as an optional method for achalasia with satisfactory efficacy .%目的:探讨免气腹辅助3D腹腔镜改良 Heller 肌切开联合 Dor 胃底折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价值。
腹腔镜下Heller肌切开联合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体会(附11例报告)陈莹;林万里;王茂生;陈颖;吴波猛;何海权;张海【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Heller肌切开+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及贲门失弛缓症的最新研究进展.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1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追踪随访术后临床短期疗效,比较手术前后患者Eckardt得分、食管扩张直径,术后36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价疼痛程度.结果:手术均获成功,1例出现食管黏膜破损,延迟出院.手术时间平均(154.2±40.7)min,出血量平均(17.1±9.5)ml,术后36 h疼痛评分平均(2.0±0.5)分,术后平均住院(5.7±2.8)d;术后仍吞咽困难1例,Eckardt评分为4分.手术前后食管扩张直径平均(4.4±1.2)cm与(3.0±0.8)cm,Eckardt评分平均(4.7±0.9)分与(2.2±0.9)分;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Heller肌切开联合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满意,是理想的治疗方案之一.【期刊名称】《腹腔镜外科杂志》【年(卷),期】2018(023)007【总页数】5页(P493-497)【关键词】食管失弛症;胃底折叠术;Heller肌切开术;腹腔镜检查【作者】陈莹;林万里;王茂生;陈颖;吴波猛;何海权;张海【作者单位】高州市人民医院,广东高州,525200;高州市人民医院,广东高州,525200;高州市人民医院,广东高州,525200;高州市人民医院,广东高州,525200;高州市人民医院,广东高州,525200;高州市人民医院,广东高州,525200;高州市人民医院,广东高州,525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6.6+1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原发性食管神经肌肉功能失调引起的良性病变,以食管下括约肌(low esophageal sphincter,LES)松弛障碍、食管体部缺乏蠕动性收缩为特点的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1]。
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妇科良性肿瘤,在性激素等因素的影响下易发展为巨大子宫肌瘤,可引起异常子宫出血、直肠与膀胱压迫等症状,也存在潜在癌变的风险。
临床上通常采用手术方法治疗巨大子宫肌瘤,可经腹、经阴道、经腹腔镜及机器人完成。
传统开腹手术的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阴式手术创伤相对较小,但难以处理复杂盆腔粘连等问题;常规腹腔镜手术在可视、微创条件下进行手术操作,但在巨大子宫切除中常受局限的盆腔手术空间影响,增加了术中不确定性,影响手术进度以及安全性。
达芬奇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因其创伤性小、术后恢复时间短以及安全性高等优势,已在妇科领域得以应用,如治疗卵巢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等妇科恶性肿瘤[1],同时也应用于盆腔粘连复杂的妇科良性疾病[2],尤其在复杂的手术中具有优势[3]。
本文回顾1名病史长达23年,患有多发、巨大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症的患者,通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方式有效分离盆腔粘连,利用腹壁5个微创切口和女性阴道生理结构作为手术通道切除巨大子宫,手术损伤小,腹壁美观,术后恢复快。
1病例介绍1.1一般资料患者,女,51岁,主因“发现子宫肌瘤23年,逐渐增大”于2021年11月收入解放军总医院妇产医学部第一医学中心妇产科。
患者1998年于当地医院体检发现子宫肌瘤,直径2cm ,未予处置。
多年来口服中药调理身体,可自行扪及腹部包块增大,定期复查妇科超声提示肌瘤逐渐增长。
近2年患者自觉尿频,无尿急及尿痛,无便秘及腹泻。
2021年11月于我院行B 超提示:子宫前位增大,肌壁可见多发低回声结节及团块,大者位于宫底部及前壁,大小分别约11.8cm×6.2cm×10.2cm 及7.2cm×7.1cm×8.3cm ,边界清楚,内回声不均匀,CDFIRobot-assisted laparoscopic total hysterectomy in a patient with giant uterine fibroids and complex pelvic adhesions:a case reportCHEN Mengyu,WANG Nan,YE Yanqing,WANG Mingyang,LI Zhen,MENG Yuanguang,YE Mingxia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General Hospital of PLA,Beijing 100853,China摘要:目的报告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全子宫双侧输卵管切除治疗巨大子宫肌瘤伴盆腔复杂粘连患者l 例,结合文献讨论该病的临床症状、手术术式及机器人手术的优势。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盆腔廓清术的初步经验--附1例报告李立安;张唯一;马鑫;贾宝庆;刘洪一;付晓宇;高珍珍;潘东兰;孟元光【摘要】本文报道1例54岁宫颈癌复发患者使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 da Vinci S )施行盆腔廓清术的初步经验。
初次治疗行放疗外照射,随后行腹腔镜广泛全子宫切除+双侧附件切除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术后6个月经阴道超声检查和盆腔CT检查均提示宫颈残端上方可见直径约2.8 cm包块,与膀胱后壁及直肠右前壁分界不清。
使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共4臂进行手术,切除宫颈残端病灶及部分致密粘连的膀胱壁和病变肠管,并行耻骨联合上膀胱造瘘和结肠腹壁造瘘。
手术时间480 min(自建立气腹至手术结束),出血量1200 ml。
术后一般状况良好,术后第29天出院。
术后病理:中分化鳞状细胞癌。
术后3、6个月随访恢复好,未诉不适。
我们认为达芬奇机器人系统辅助腹腔镜盆腔廓清术治疗难治性、复发性妇科肿瘤较传统手术具有操作精细灵活、创伤小、切除彻底的优势。
%[Summary]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report the initial clinical experience on application of the da Vinci Surgical System to perform a pelvic exenteration .The patient was a 54-year-old female presented with recurrent cervical cancer , who was previously treated with external-beam radiotherapy followed by laparoscopic radical hysterectomy , bilateral adnexectomy , and pelvic lymphadenectomy.Pelvic transvaginal ultrasonography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revealed a mass measuring 2.8 cm in diameter which was located at the top of the vaginalstump .There was no clear limit among the mass , bladder, and the front and right side of the rectum.The tumor was excised via a four-port, robot-assisted laparoscopic approach .Dissection of the tumor , adherent bladderwall , and rectum lesion away from the unaffected pelvic organs was accomplished .Pubic symphysis cystostomy and abdominal colostomy were then conducted .The operation time (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pneumoperitoneum to end of surgery ) was 480 min, and the blood loss was 1200 ml.There were no complications and the patient was discharged in a good condition on the 29th postoperative day. 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tumor specimen demonstrated a moderately differentiate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Postoperative follow-up at 3 and 6 months found uneventful recovery .Thus, the da Vinci robot-assisted laparoscopic pelvic exenter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recurrent gynecological oncology has advantages of subtle performance , less invasion, and radical resection , superior to traditional laparoscopic surgical excision .【期刊名称】《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4页(P347-349,354)【关键词】机器人手术;盆腔廓清术;宫颈癌【作者】李立安;张唯一;马鑫;贾宝庆;刘洪一;付晓宇;高珍珍;潘东兰;孟元光【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妇产科,北京 100853;解放军总医院妇产科,北京100853;解放军总医院泌尿外科,北京 100853;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外科,北京100853;解放军总医院妇产科,北京 100853;解放军总医院妇产科,北京 100853;解放军总医院妇产科,北京 100853;解放军总医院妇产科,北京 100853;解放军总医院妇产科,北京 1008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3自2006年Sert等[1]报道第1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广泛子宫切除术治疗宫颈癌后,机器人技术迅速在妇科恶性肿瘤手术中推广。
胃癌的微创手术腹腔镜与机器人辅助手术胃癌的微创手术:腹腔镜与机器人辅助手术在医学领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微创手术已经成为胃癌手术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将介绍胃癌的微创手术,重点讨论腹腔镜与机器人辅助手术在该领域的应用与优势。
一、胃癌的微创手术概述胃癌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恶性肿瘤,常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传统开放手术存在着术后疼痛强烈、恢复缓慢、创伤大等问题。
微创手术通过借助先进的医疗技术,能够减小手术创伤,减轻患者术后痛苦,加快康复速度。
二、腹腔镜手术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腹腔镜手术是一种通过腹部小切口插入腹腔镜进行操作的微创手术方法。
它可以有效减小手术创伤,降低术后痛苦,并具有短暂的住院时间和快速恢复的特点。
在胃癌治疗中,腹腔镜手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1)操作步骤腹腔镜手术主要包括腹部腔镜插入、器官操作和切除标本等步骤。
医生通过腹腔镜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手术区域,并通过其他小切口插入操作工具完成切除等手术操作。
(2)优势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具有如下优势:- 减小手术创伤:无须开放大创口,减少肌肉和皮肤的损伤。
- 减轻术后痛苦:患者术后疼痛较轻,不需要过多的镇痛药物。
- 快速康复:短暂住院时间和快速恢复,可迅速恢复日常生活。
三、机器人辅助手术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机器人辅助手术是指通过机器人系统进行手术操作并由医生控制。
该技术继承了腹腔镜手术的优点,并在视觉和操作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正逐渐成为胃癌微创手术的热门选择。
(1)操作系统机器人系统通常由机械臂、观察系统和操作台组成。
医生通过操作台操纵手柄,使机械臂完成手术中的操作。
观察系统提供高清晰度和三维视角,使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进行手术。
(2)优势机器人辅助手术具有以下优势:- 更准确的手术操作:机械臂可以进行高精度的操作,减少误差。
- 更好的视角:观察系统提供高清晰度和三维视角,使医生能够更好地观察手术区域。
- 更小的手术创伤:机器人臂的操作器械较小,可以进行更小的切口。
腹腔镜下Heller肌切开加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体会魏明天;邓祥兵;张元川;杨廷翰;王自强【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Heller肌切开加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迟缓症的治疗效果以及折叠术对术后返流症状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12月至2012年7月行腹腔镜下Heller肌切开加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迟缓症的患者资料,随访患者术后吞咽困难、反酸等症状,总结临床体会.结果:10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顺利完成腹腔镜下Heller肌切开术并加做胃底折叠术,患者平均住院天数(13.2±4.1)d,术后住院天数(7.1±2.6)d,术中出血(5.2±1.9)mL,手术时间(78.5±26.8)m in;术后无1人死亡,随访患者1例6个月时出现反酸症状,1例1年后出现吞咽困难症状.结论:腹腔镜下heller肌切开加Dor胃底折叠术应作为治疗贲门失迟缓症推荐方式.【期刊名称】《川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28)001【总页数】3页(P31-33)【关键词】腹腔镜heller肌切开术;Dor胃底折叠术;贲门失迟缓症;并发症【作者】魏明天;邓祥兵;张元川;杨廷翰;王自强【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5.4贲门失迟缓症临床是临床上少见的一种以食管下段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功能异常为主的疾病[1],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仍以内镜下球囊扩张及经胸或胸腔镜行Heller肌切开为主。
内镜下球囊扩张虽近期疗效明显,但长期而言逾半数患者仍会复发。
Heller肌切开仍是目前治疗贲门失迟缓长期疗效最确切的方法,但对于心肺功能差的患者经胸或胸腔镜手术具有较大的风险,且文献报道单纯Heller肌切开后约有10%~50%的患者出现返流性食管炎的症状[2]。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保留肾单位肾部分切除术的初步经验(附4例报告)徐汉江;周骏;王建忠;杨诚;郝宗耀;张翼飞;施浩强;叶元平;梁朝朝【期刊名称】《安徽医学》【年(卷),期】2015(000)001【摘要】目的:总结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保留肾单位肾部分切除术的手术经验,探讨此术式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分析实施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4例(2例男性,2例女性)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手术均成功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者。
手术时间125~150 min,平均140.0 min;术中失血量30~100 mL,平均85.0 mL,无术中输血;热缺血时间12~30 min,平均21.0 min;无术中并发症。
术后住院7~11 d,平均8.5 d。
术后病理检查均为肾透明细胞癌,Furhman分级均为Ⅱ级,肿瘤最大径2.5~4.3 cm,平均3.1 cm,肿瘤切缘均为阴性。
结论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保留肾单位肾部分切除术安全可靠,疗效确切,在肾肿瘤的完整切除及肾脏创面的缝合上有明显的优势。
【总页数】3页(P5-7)【作者】徐汉江;周骏;王建忠;杨诚;郝宗耀;张翼飞;施浩强;叶元平;梁朝朝【作者单位】230022 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230022 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230022 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230022 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230022 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230022 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230022 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230022 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230022 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保留肾单位肾部分切除术的初步探索(附32例报告)[J], 彭谋;易路;李益坚;吴盛鹏;王子君;王荫槐2.腹膜外入路Da Vinci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附12例报告) [J], 周骏;梁朝朝;王建忠;杨诚;邰胜;叶元平;施浩强;张贤生;郝宗耀3.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盆腔廓清术的初步经验--附1例报告 [J], 李立安;张唯一;马鑫;贾宝庆;刘洪一;付晓宇;高珍珍;潘东兰;孟元光4.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腹膜后肿瘤切除术的初步经验——附1例报告 [J], 刘钦;邓侠兴;沈柏用;赵良超;詹茜;赵舒霖;温成磊;翁原驰;彭承宏5.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加体腔内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初步经验(附10例报告) [J], 李凡;刘征;李恒;卢宇超;王珅;管维;王少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RALPN)患者的护理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8年3月安医大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治疗的208例RALPN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重点进行术前评估、心理护理、肠道准备等,术后进心理护理、严密的生命体征监测、切口护理、引流管护理、呼吸道护理、活动训练、饮食护理,采取积极预防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结果:患者手术时间为40min-2h55min,肾动脉阻断时间为0-45min,失血量为10-350ml、肛门排气恢复时间为1-3d、引流管留置时间为2-5d、导尿管留置时间为1-2d、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5-7d、住院时间为6-10d。
术后病理检查示肾透明细胞癌170例、肾平滑肌脂肪瘤25例,其他13例。
结论:RALPN具有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和术后恢复。
关键词:机器人;肾部分切除术;护理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DVSS)是目前世界上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机器人手术系统[1]。
大部分区域中心医院均已安装机器人手术系统。
我院2014年5月至2018年3月采用最先进的4臂DVSS开展了208例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RALPN),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14年11月至2018年3月,我院泌尿外科为208例患者实施RALPN。
其中男149例、女59例;年龄18~82岁,平均(50.3±5.1)岁;肿瘤位于右侧肾脏103例、左侧肾脏105例;CT检查示肿瘤最大直径1~12cm。
1.2治疗方法:患者全身麻醉后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经腰、腹腔及腰-腹联合入路建立4-5个通道,置入达芬奇器械。
分离解剖出肿块。
将肾动脉完全暴露后,以“哈巴狗”夹钳阻断肾动脉血供。
沿肿瘤边缘切除肿瘤。
3-0倒刺线缝合基底,1-0倒刺线缝合创面。
阻断肾动脉约30min,开放血管后创面无出血,置入引流管1根,关闭切口。
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设计与实现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比传统的开放手术更加安全、准确和便利。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一、机器人系统的设计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是由机器人手臂、操纵杆、视觉系统和控制系统等多个组成部分构成。
机器人手臂是机器人系统的核心部分,其设计与实现的复杂程度将影响机器人系统的性能和实用性。
在设计机器人手臂时,需要考虑机器人系统的工作空间、承重能力、运动精度和稳定性等因素。
一般来说,机器人手臂应该能够完成各种移动、旋转、弯曲等复杂的手术操作,并且要能够承受手术器械的重量和扭矩。
此外,机器人手臂应该具备较高的运动精度和稳定性,以确保手术精度和安全性。
操纵杆是机器人系统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应该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和手术操作的实际需求。
操纵杆应该具备良好的手感和灵敏度,以便医生能够根据手术需要进行精细的操作。
视觉系统是机器人系统的另一个关键部分,其主要作用是为医生提供手术图像和实时图像反馈。
视觉系统应该非常敏感和精确,以便医生能够准确地了解手术进程和患者的情况。
控制系统是机器人系统的“大脑”,负责对机器人手臂、操纵杆和视觉系统等各个组成部分进行整体协调和控制。
控制系统应该具备较高的计算能力和响应速度,并且要能够保证机器人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二、机器人系统的实现机器人系统的实现主要涉及到硬件设计、软件开发和系统测试等多个方面。
在硬件设计方面,需要根据机器人系统的设计要求进行机械结构的设计和制造,并选择合适的电机、传感器和控制器等元件进行集成和安装。
硬件的制造和调试需要极高的技术水平和精密度,否则会影响机器人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在软件开发方面,需要编写实现机器人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控制程序和算法,对机器人系统进行整体协调和控制。
软件开发需要具备较高的编程技能和软件架构能力,以确保机器人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