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整理与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五年级上册数学《5 简易方程: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回顾并巩固简易方程的基本概念,包括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方程的定义及解方程的基本步骤。
2.能够熟练运用已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方程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整理和复习,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掌握解决方程问题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分类整理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整理和复习简易方程的基本概念,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熟练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三、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题技巧。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复习内容和练习题。
•黑板或白板,用于板书和展示解题过程。
•练习本和笔,供学生记录和练习。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题能力。
•归纳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促进知识的交流和共享。
六、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忆简易方程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如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方程的定义等。
•提出问题:询问学生是否掌握了这些知识点,并引出本节课的复习主题。
2. 知识讲解•梳理知识体系: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简易方程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重点讲解:针对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容易混淆或理解不够深入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如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基本步骤等。
•示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例题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应用方法。
例如,给出一个简单的方程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明确未知数,建立方程,然后解方程并检验解的合理性。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上册《 5 简易方程——整理与复习》教案(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上册《简易方程——整理与复习》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复习和巩固之前学过的简易方程的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简易方程的定义、特点、解法以及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简易方程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解题能力。
但在解题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方程的化简、移项等操作还不够熟练,容易出错。
此外,部分学生在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缺乏思路和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巩固简易方程的基本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和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简易方程的解法及应用。
2.难点:方程的化简、移项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练结合、分组合作、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相关教学课件,展示和解题步骤。
2.练习题:准备一定数量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简要回顾简易方程的定义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典型的简易方程题目,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题目的特点,总结解题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些简易方程的练习题。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巩固,确保学生掌握简易方程的解法。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运用简易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简易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上册《 5 简易方程——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5简易方程——整理与复习》是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掌握简单方程的解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简易方程的知识,并学会运用简易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方程的概念和解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他们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需要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来激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简易方程的概念和解法,能够运用简易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复习和整理,学生能够巩固已学的方程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简易方程的概念和解法。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简易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已学的方程知识,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解题规律和方法。
3.实践操作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具体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问题和案例,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示范。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复习已学的方程知识,做好上课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已学的方程知识。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系列的方程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和思考,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操练,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具体问题。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指导和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简易方程》整理和复习-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简易方程的概念和性质,能够熟练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简易方程的概念和性质2. 解方程的方法和步骤教学难点:1. 简易方程的性质的理解2. 解方程的方法的应用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练习题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简易方程的知识,包括方程的定义、方程的解等。
2. 提问学生:什么是方程?方程的解是什么?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简易方程的概念,强调方程是表示两个量相等的数学式子。
2. 讲解方程的解的概念,强调方程的解是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3. 讲解等式的性质,包括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4. 讲解解方程的方法和步骤,包括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等。
三、例题讲解(15分钟)1. 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题目,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 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3. 强调解题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对齐等号、检查答案等。
四、课堂练习(15分钟)1. 发给学生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和复习(5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解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2. 强调等式的性质在解方程中的应用,让学生理解等式性质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5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2. 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简易方程的概念和性质,以及解方程的方法和步骤,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简易方程的知识。
通过例题讲解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后作业中,要求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五《简易方程》整理和复习一、课时安排•本节课所需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简易方程的整理和复习•教学目标:能够熟练应用简易方程解决相关问题•教学重点:理解简易方程的概念,熟练应用简易方程进行计算•教学难点:巩固简易方程的解题方法二、教学内容1. 复习简易方程的基本概念•简易方程的定义:一元一次方程,通常表示形式为a*x + b = c•解决简易方程的步骤:去括号、去分母、合并同类项、移项求解•简易方程的解的含义:求出使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2. 简易方程的练习1.已知方程 a*x + b = c,其中a=2,b=3,c=9,求x的值。
2.如果一个数等于它的三分之一再加上5,求这个数是多少?3. 拓展练习1.若一个数等于它的三倍再加上10,求这个数是多少?2.我们班共有40名同学,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倍,求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各是多少?三、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与示范•学生练习与讨论•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师生互动,激发学生思维四、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简易方程的应用价值。
2.复习:让学生回顾简易方程的基本概念,并解释解题步骤。
3.练习:让学生尝试解决简易方程的练习题,巩固知识。
4.拓展:提出拓展练习,鼓励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5.总结: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要点,强化知识记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了复习简易方程的内容,并通过练习和拓展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知识。
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积极,能够熟练运用简易方程解决问题,但在拓展练习中仍存在一定挑战。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重视拓展练习的设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简易方程的知识。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简易方程整理和复习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简易方程整理和复习第1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掌握简易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教材中包含了简易方程的定义、解法以及实际应用案例。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基本知识,对于方程的概念和解法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存在着对方程的理解不够深入、解题方法不够灵活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方程的内涵,提高解题的灵活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简易方程的解法,能够运用简易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整理和复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简易方程的解法及其应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简易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引导法、实践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过程。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了解简易方程的概念和解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出简易方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呈现教材中的简易方程及其解法,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对简易方程解法的掌握情况。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如何运用简易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单元方程整理与复习(说课稿)- 五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一、课程背景本课程是五年级下册数学中的第一单元,主要围绕方程整理与复习展开。
方程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
学好方程,对于孩子们的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方程的方法;•把实际问题转换为方程进行求解。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掌握将实际问题转换为方程的方法。
2.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转换为方程的过程。
四、教学内容1.方程的概念方程是由等号连接的两个或多个代数式所构成的数学语句。
2.解方程的方法(1)消元法:通过加减乘除相互抵消未知量,使方程中只剩下一个未知量。
(2)代入法:将一个式子代入另一个式子中,使方程只含一个未知数。
3.实际问题的转化为方程(1)读题,了解问题所求;(2)设未知量;(3)用已知量表示未知量;(4)列出方程,解方程。
五、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设计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发现问题,引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教学法通过大量的实践去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思考,自主发现问题的规律,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流程1.引入老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了解方程的概念,并引出解方程的方法。
2.讲解老师结合实际问题,讲解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进行求解,并讲解解方程的方法。
3.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解方程的方法。
4.归纳总结老师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点,强化知识记忆。
七、教学评价1.形式评价•学生是否理解方程的概念;•学生是否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学生能否将实际问题转换为方程进行求解。
2.综合评价•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生是否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数学兴趣,培养数学思维。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上册《 5 简易方程——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5简易方程——整理与复习》这一课是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上册的一部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回顾和巩固之前学习的简易方程知识。
教材通过不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简易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数学知识,对简易方程有一定的理解。
但在解题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回顾和巩固简易方程的知识点。
2.提高学生解题的准确性和速度。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简易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2.难点:在解题过程中,如何快速准确地找到关键信息,并运用所学的简易方程知识。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或黑板。
2.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讲解,引导学生回顾简易方程的知识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展示一些典型的例题,让学生观察和分析。
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简易方程知识,解决问题。
3.操练(2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在学生解题过程中,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4.巩固(15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简易方程的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有一定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挑战。
通过讨论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简易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简易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进行巩固和练习。
《简易方程整理和复习(二)》教案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二)。
(教材第81~83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明确列方程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区别,能够熟练分析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特点,恰当地选择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两种解题方法解应用题的能力。
3.养成善于思考总结的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分析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特点,恰当地选择解题方法。
难点:会灵活运用两种解题方法解应用题。
教具学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1.正确判断下列各题,哪些适合用算术方法解?哪些适合列方程解?你为什么这样选择?(1)长方形周长34厘米,长12厘米。
宽多少厘米?(2)一个工厂去年评奖,得一等奖的职工56人,得二等奖的职工比得一等奖的职工的2倍还多8人。
得二等奖的职工有多少人?解答后,指名说一说两种方法的区别。
2.教师小结:在解答应用题时,除了题目中指定解题方法以外,都可以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的特点,选择解题方法。
二教学实施1.提问。
列方程解决问题有哪些步骤?验算时要注意什么?出示教材第81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复习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交流列方程的经验与教训。
2.完成教材第82页第3题。
学生先找到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然后列方程解答,集体交流并订正。
3.完成教材第82页第6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提问:做画框用的木条长1.8m相当于什么?设谁为x?等量关系是什么?小结:木条的长相当于长方形的周长。
根据长是宽的2倍,可以知道宽是一倍数,所以设宽是x m,长是2x m。
根据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列方程。
4.完成教材第83页第7、第8题。
学生读题后,找出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独立列方程解答。
5.完成教材第83页第9*题。
提问:等量关系是什么?怎样设未知数x?注意什么?提示:“要是你给我3颗,我们俩就一样多了”,可见两人相差(3×2)颗。
允许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说出列方程的依据即可。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1.选择恰当的方法解答下列应用题。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整理和复习式与方程说课稿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整理和复习式与方程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学目标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能运用它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与未知系数;2.通过根与系数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能力;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向学生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二、说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说教学重点:根与系数的关系及其推导。
2.说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根与系数的关系。
3.教学疑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是指一元二次方程两根的和,两根的积与系数的关系。
4.解决办法;在实数范围内运用韦达定理,必须注意这个前提条件,而应用判别式的前提条件是方程必须是一元二次方程,即二次项系数,因此,解题时,要根据题目分析题中有没有隐含条件和。
三、教学步骤(一)说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1)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和求根公式。
(2)解方程①,②。
观察、思考两根和、两根积与系数的关系。
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由沉重得出结论,教师提问: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都有这样的规律吗2.推导一元二次方程两根和与两根积和系数的关系。
设是方程的两个根。
由此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一元二次方程两根和与两根积与系数的关系)结论1.如果的两个根是,那么。
如果把方程变形为。
我们就可把它写成的形式,其中。
从而得出:略写结论2.如果方程的两个根是,那么。
结论1具有一般形式,结论2有时给研究问题带来方便。
练习1.(口答)下列方程中,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各是多少(1);(2);(3);(4);(5);(6)此组练习的目的是更加熟练掌握根与系数的关系。
3.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应用。
(1)验根。
(口答)判定下列各方程后面的两个数是不是它的两个根。
①;②;③;④;⑤。
验根是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简单应用,应用时要注意三个问题:(1)要先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2)不要漏除二次项系数,(3)还要注意中的负号。
教研公开课《方程整理和复习》听课评课稿很荣幸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今天有幸聆听了于海波老师执教的《方程整理和复习》感受颇深,获益不少。
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昨天听了于老师的一节方程整理和复习课,让我收获颇多。
首先,在教学流程上,于老师设计合理,导入简单明确,让学生更快速地进行交流与合作学生搭建了特别好的平台。
由课前三分钟中一个问题需要用方程方法解决,进行导入课题,再由老师的语言,我们昨天自己回家对这个单元的知识点易错题进行了整理,下面我们进行小组内分享,把你有困惑的地方向小组同学请教,并完善你整理的知识点。
这样的要求简单明了实在而有效果。
学生在交流时是分四个部分来交流的,一生交流方程与等式,一生交流等式的性质,一生交流解方程,一生交流用方程来解决问题。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老师因势力导,指出学生交流中的漏洞之处,没有提到的地方,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脉络的认识,又自然而然的由学生的交流回归到老师的总结与概括,于老师的这种随机应变的能力已经显现出现,让我们体会到教无定法,而教必有法。
在方程与等式环节补充了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等。
整节课通过学生的交流,你分明能够感受到老师的平日的教学到位与细致,比如说学生说要把是字后面的1倍数设为未知数,列方程后记得检验,列方程要说出等量关系、解方程与方程的解的不同之处等这些学生易错也容易混淆的题目都包含其中。
教师通过展示学生的整理与复习的作品,既鼓励了学生的用心,也让学生体会到整理的方式和方法的多样性。
教师总结中,更是对于学生整理的一种凝聚化,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紧凑性与概念的关联性。
总之,一节干净而充满了探究情味的数学课,才是学生需要的课堂,也才能真正地成为学生学习的更好地主阵地。
以上的琐碎之言权当抛砖引玉,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谢谢!2020年12月。
《方程》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6页例1,例2,练习二十1,2题。
教学目标:
1.加深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会用字母表示数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
1.能正确地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计算公式以及数量关系。
2.熟练地解简易方程。
教学过程:
一、等式与方程的复习
1.问题:什么是等式?什么是方程?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你对等式的性质有哪些了解?
2.学生讨论回答。
3.判断
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说明理由。
(1)2x-16 ( ) (2)7×0.3+0.4=2.5( ) (3)x+0.75>6( )
(4)2x-(2x-3)=3( ) (5)7-4=3x-6( )
二、教学例1
1.独立看书理解题意。
2.自己解答后全班交流。
三、教学例2
1.学生独立解两个方程,同时抽两名学生板书。
再说一说求解的过程。
有不同的思路可以补充。
2.评价解方程的过程:主要是解方程的两种依据。
3.可以怎样来检验呢?
四、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下面的数量
(1)一只青蛙每天吃a只害虫,100天吃掉的害虫只数是()。
(2)小明今年b岁,再过10年是()岁。
(3)一堆货物x吨,运走24吨,还剩()吨。
(4)水果店有x千克苹果,一共装6箱,平均每箱装()千克。
(5)中北巴士3路公交车上有27名乘客,到五台山站时,上了a人,又下去b人,现在车上有()人。
(6)爸爸说:“我的年龄比小明年龄的4倍多3。
”小明说:“我今年a岁。
”他爸爸的年龄是()岁;如果小明今年8岁,他爸爸是()岁。
(7)甲、乙、丙三名同学比身高,甲的身高是144 cm,比乙高a cm,比丙矮b cm。
乙的身高是()cm,丙比乙()(填高或矮)()cm。
2.下面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什么意思
食堂买a kg西红柿,每千克1.2元,买3 kg黄瓜,每千克b元。
下面各式表示什么意思?
1.2a表示() 1.2a+3b表示() 1.2a-3b表示()
如果a=2,b=0.8时,食堂共付()元。
3.解方程
425÷x=0.8 x×134=37 35x+5×4=95 x-23x-5=18
五、课堂小结
根据学生的复习情况教师作出评价,学生谈自己的收获或提出不懂之处。
六、独立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1,2题。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