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例肝癌CT表现分析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6
影像研究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1月 第3卷第1期覆盖的结节组织,主要是恶性病变使可浸组织集合起来,活动度变差,减少相对形变。
本研究中弹性成像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高于超声诊断,这说明弹性成像可有效的观察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可直观地检测出结节硬度,为诊断提供更全面的信息,突破常规超声诊断硬度其反应不足的困难,提高了甲状腺结节诊断的准确率,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超声弹性成像用于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准确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洪源有.常规超声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乡村医药,2018,25(02):50-51.[2]刘海珍,程澍洁,陈宏伟,等.常规超声联合弹性成像在甲状腺微小结节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研究,2017,30(11):1552-1554.[3]胡维茜,闫建平,黄枢,等.超声弹性成像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7,19(07):477-480.近几年来我国出现各种恶性肿瘤的人数越来越多,发病率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其中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就位原发性肝癌,该病具有远期生存率低、进展速度快等特点,因此对该病进行早期的诊断非常重要,对后期的治疗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1]。
目前临床上对原发性肝癌诊断中比较重要的技术就位影像学检查,通过CT扫描具有较高的诊断正确率,在本次研究中研究分析肝癌螺旋CT多期扫描影像特征以及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选择2014年6月—2017年6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共50例作为研究分析对象,将全部患者随机分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35~60)岁,平均年龄(46.64±4.27)岁,对照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36~60)岁,平均年龄(46.85±4.33)岁,所有患者均进行病理组织活检证实,均为原发性肝癌患者,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55空洞周围均见卫星病灶,伴纵膈及肺门淋巴结肿大,其中伴右肺门淋巴结肿大32例(71.1%),双肺门淋巴结肿大16例(35.6%),肺门及纵膈淋巴结钙化38例(84.4%),病灶沿支气管播散21例(46.7%)。
3 讨论肺结核是临床上咯血的最常见病因,而空洞型肺结核是大咯血的主要危险因素,一般认为24小时咯血量小于100ml 为少量咯血,100~500ml 为中等量咯血,大于500ml 或一次咯血量达100ml 以上为大咯血[4]。
肺脏95%的血循环来自于肺动脉及其分支,5%来自于支气管动脉,一般出血均来自于支气管循环,肺动脉出现量较小。
常见出血机制有:支气管肺毛细血管损伤、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或黏膜下血管破裂造成咯血;炎症、结核、肿瘤等病亦侵及血管,破坏支气管黏膜或病灶处毛细血管,使得黏膜下血管破裂或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一般咯血量较小;病变侵袭小血管引起血管破溃常常出现中等量的咯血;病变引起小动脉、小动静脉瘘或曲张的黏膜下静脉破裂,或因严重而广泛的毛细血管炎症造成血管的破坏或通透性增加,往往表现为大咯血。
当结核杆菌侵入肺脏引起肺组织炎症坏死,使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液渗出,可表现为痰中带血丝或小血块;如病变侵蚀小血管使其破裂,则引起中等量咯血;如空洞壁肺动脉分支形成的小动脉瘤破裂,或继发的结核性支气管扩张形成的动静脉瘘破裂,则引起大量咯血。
目前比较公认的肺结核发生大量咯血的主要原因为支气管动脉及分支损伤或假性动脉瘤形成破裂出现,有肺结核空洞的患者比没有空洞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大咯血,由于空洞型肺结核病变局部干酪样坏死,局部组织反复变性、增生,空洞内血管扭曲变形和假性动脉瘤形成,病变受外力机械牵拉或化学刺激后导致大咯血发生。
研究表明,空洞型肺结核合并支气管扩张、曲菌球形成更容易发生大咯血,推测其机制可能为扩张的支气管牵拉周围炎性病灶内血管,导致血管张力增加,易受外力破坏出血;当霉菌在肺结核空洞内生长繁殖形成曲菌球后,曲菌球可随呼吸运动摩擦血管壁导致血管出血,或曲霉菌释放纤溶蛋白及内毒素导致病变组织溶解坏死,同时伴发坏死性血管炎、菌栓或血栓,其中肺结核空洞内曲菌球发生致命性大咯血的危险性最大[5],靠近胸壁的肺周边病灶如果累及胸壁,造成肋间动脉的出血多为致命性大咯血病死率达2%~50%[6]。
肝癌的病例分析和病例报告病例分析和病例报告:肝癌导言:肝癌,又称肝细胞癌,是发生于肝脏组织中的一种恶性肿瘤。
肝癌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增长趋势,且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将通过一个真实的病例,进行肝癌的详细分析与报告,以增进对该疾病的理解和认识。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5岁,平时体格健康,无家族史。
最初就诊时,患者主述乏力、食欲减低、体重减轻、腹痛等症状。
临床检查结果如下:1. 体格检查:气色极度苍白,腹部轻度胀痛,肝脾可触及。
2. 血液检查:血红蛋白:90g/L(正常值:120-160g/L)白细胞计数:7.8×10^9/L(正常值:4-10×10^9/L)血小板计数:120×10^9/L(正常值:150-350×10^9/L)血清转氨酶:AST 145U/L(正常值:7-40U/L),ALT 125U/L(正常值:7-56U/L)AFP:560ng/mL(正常值:0-20ng/mL)3.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检查显示在肝脏右侧叶探及一个直径约4.5cm的占位病变。
4. 病理检查:经肝活检和穿刺活检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肝癌。
分析与讨论:1. 病症表现:患者主观上感到乏力、食欲减低、体重减轻、腹痛等,而在体格检查中,出现了明显的贫血症状。
这些症状提示患者可能患有肝癌,并且腹部轻度胀痛以及可触及的肝脾也是体格检查中常见的肝癌症状。
2. 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正常范围。
这与贫血的表现相符。
此外,血清转氨酶AST和ALT的升高,提示肝功能异常。
AFP的升高也是肝癌的重要指标之一。
3.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在肝脏右侧叶存在一个占位病变。
这一结果与患者的症状相吻合,支持了肝癌的疑诊。
4. 病理学检查:经过肝活检和穿刺活检,经病理学检查确认患者患有肝癌。
细胞学和组织学检查是诊断肝癌的关键方法之一。
结论: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该患者患有肝癌。
肝细胞性肝癌双期增强扫描表现(附80例报道)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性肝癌(HCC)的多层螺旋CT(MSCT)双期增强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
方法对80例经手术、CT引导穿刺病理和临床证实的HCC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表现进行分析肝细胞性肝癌多层螺旋CT。
结果80例共发现病灶96个,平扫80个病灶中低密度75个,5个病灶呈稍高密度,44例伴有肝硬化及腹水表现,动脉期96个病灶中高密度强化31个,不均匀强化、中心低密度区强化不明显58个,低密度病灶7个,5例有肿瘤包膜,门静脉期89个病灶呈低密度75个,等密度5个,高密度2个,25例可见到门静脉、下腔静脉侵犯及癌栓。
结论MSCT双期增强扫描能充分反映HCC的特征,对HCC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癌肝细胞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多层螺旋CT(MSCT)双期增强扫描是检测HCC非常有效的手段,随着MSCT的应用,扫描速度大大加快,使CT扫描分别在肝脏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成像成为可能,从而能较充分地获得病变的影像特点,本文对80例HCC的MSCT双期增强扫描表现进行分析,探讨MSCT双期增强扫描对HCC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来源于2004—2007年度在本院就诊的HCC患者80例,男58例,女22例,年龄30—80岁,平均55岁,其中41例经手术、CT引导穿刺病理证实,39例经临床实验室、超声、DSA及随访等证实。
1.2 方法:使用PhilipsMX8000型多层螺旋CT机,扫描方式选择肝脏三期连续容积扫描,层厚6.5mm,重建5mm,120KV,150mA,螺距1.25,矩阵512×512,行肝脏平扫,然后用高压注射器经前臂静脉注人碘海醇300mg[l00mm/瓶],注射速率2.5—3.5ml/s,肝动脉期20—25s,门静脉期60—70s,动脉期腹主动脉显著增强,肝动脉显影,门静脉无明显造影剂充填;门静脉期门静脉增强明显,肝脏显著增强,肝内门静脉分支清晰可见[1]。
肝癌的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影像学在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帮助医生准确判断肿瘤的性质和分期,从而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深入探讨肝癌的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
一、肝癌的影像学表现肝癌的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超声、CT、MRI和PET等多种检查方法。
其中CT和MRI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对比度,能够直观地显示肝癌的形态、大小、位置和浸润范围。
1.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肝癌最常用的初筛方法,具有无创、无辐射、低成本等优点。
肝癌在超声图像上呈现为低回声或等回声的肿块,边界清晰,有时可见血流信号。
超声能够评估肿瘤的大小、数量和位置,但对于小肿瘤和深部肿瘤的检出率较低。
2. CT检查CT检查是肝癌的主要影像学方法之一,能够提供肝脏的横断面图像。
肝癌在CT图像上呈现为低密度或不均匀低密度的肿块,边界模糊或分叶状。
动脉期增强扫描时,肝癌呈现明显的强化,而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呈现低密度。
CT还可评估肿瘤的浸润范围、周围血管的侵犯情况以及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3. MRI检查MRI检查在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提供多种序列的图像,包括T1加权、T2加权和增强扫描等。
肝癌在MRI图像上呈现为低信号或不均匀低信号的肿块,边界清晰或模糊。
增强扫描时,肝癌呈现明显的强化,而肝内血管和正常肝组织呈现低信号。
MRI还可评估肿瘤的浸润范围、胆管的侵犯情况以及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二、肝癌的鉴别诊断肝癌的影像学表现与其他肝脏病变相似,因此需要进行鉴别诊断,以排除其他疾病。
常见的鉴别诊断包括肝脏良性肿瘤、肝血管瘤、肝转移瘤和肝脏炎症等。
1. 肝脏良性肿瘤肝脏良性肿瘤包括肝血管瘤、肝脏脂肪瘤和肝腺瘤等。
肝血管瘤在影像学上呈现为多发、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灶,动脉期强化,门静脉期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
肝脂肪瘤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可见脂肪沉积的高信号区。
肝癌病例分析
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本文将对一位患肝癌患者的病例进行分析,探讨其病情、治疗方案以及预后情况。
病例描述
患者为60岁男性,平时体质较差,有长期酗酒史。
最近出现进行性腹胀、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等症状,于一周前就诊。
经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患者被确诊为晚期肝癌。
诊断结果
1.影像学表现:腹部CT示右肝占位明显,周围病变有多发肝转移灶。
2.血液检查:肝功能受损较为明显,肝功能指标异常。
3.组织活检:右肝占位组织病理活检结果显示恶性肝癌。
治疗方案
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肝功能状态以及病情进展情况,医生制定了个性化治疗方案:
1.化疗:患者接受了靶向药物治疗,以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
2.支持疗法:饮食调理、营养支持和症状控制。
3.密切监测: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和血液检查,以跟踪病情变化。
预后评估
由于患者的肝癌已经到达晚期且有多发转移灶,预后较为不良。
医生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了详细的沟通,明确了治疗目标和病情发展可能性。
结语
肝癌是一种挑战性的恶性肿瘤,尤其是在晚期病例中。
个性化治疗方案和细致的护理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至关重要。
希望通过此病例的分析,能够对肝癌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背景介绍肝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居高不下。
为了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本部门定期开展肝癌查房活动,通过对患者的全面评估和综合分析,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对本次肝癌查房的分析总结。
二、查房情况本次查房共涉及5例肝癌患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介于35-75岁之间。
患者的主要症状包括右上腹疼痛、乏力、体重下降等。
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均确诊为肝癌。
三、病例分析1. 患者A:男性,58岁,因右上腹疼痛、乏力就诊。
影像学检查显示肝脏多发结节,考虑为肝癌。
结合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结果,诊断为原发性肝癌。
治疗方案为:首先进行靶向药物治疗,观察病情变化,如病情稳定,再考虑介入治疗。
2. 患者B:女性,45岁,因体重下降、乏力就诊。
经影像学检查发现肝脏单发结节,诊断为肝癌。
血清AFP正常。
治疗方案为:先行手术切除,术后辅助化疗。
3. 患者C:男性,70岁,因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就诊。
影像学检查发现肝脏多发结节,AFP升高。
诊断为肝癌。
治疗方案为:先行介入治疗,缓解症状,观察病情变化,如病情稳定,再考虑靶向药物治疗。
4. 患者D:女性,35岁,因右上腹疼痛、乏力就诊。
影像学检查发现肝脏单发结节,诊断为肝癌。
血清AFP正常。
治疗方案为:先行手术切除,术后辅助靶向药物治疗。
5. 患者E:男性,75岁,因乏力、食欲不振就诊。
影像学检查发现肝脏多发结节,诊断为肝癌。
血清AFP升高。
治疗方案为:先行介入治疗,缓解症状,观察病情变化,如病情稳定,再考虑靶向药物治疗。
四、讨论与总结1. 早期诊断:肝癌的早期诊断对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
本查房中,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均实现了早期诊断。
2. 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早期肝癌患者,优先考虑手术切除;对于晚期肝癌患者,则考虑介入治疗或靶向药物治疗。
一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病例分析原发性肝癌是指肝细胞恶性肿瘤,起源于肝脏本身的肝细胞。
下面将对一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病例进行分析。
病例概述:该患者为一位62岁的男性,以乏力、食欲减退和上腹部不适为主诉,持续约1个月。
体格检查发现患者贫血、黄疸和肝脾肿大。
血液检查显示血红蛋白水平下降至90 g/L,总胆红素水平升高至3.5 mg/dL,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
超声检查和CT扫描显示肝脏内有一个直径约5 cm的肿块,伴有肝内胆管扩张。
根据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可能性较大,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查和诊断。
病情进展:患者随后进行了MRI扫描,结果显示肿瘤在肝脏的右叶,并有侵犯周围组织和淋巴结的倾向。
肝穿刺活检得到肝细胞癌的确诊。
血液检查中的甲胎蛋白(AFP)水平升高至250 ng/mL,进一步支持了肝癌的诊断。
治疗方案:然而,血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肝癌仍有进展的趋势。
考虑到患者的情况,医生决定进行手术切除肿瘤。
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了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确诊,并确认了手术边缘无肿瘤残留。
术后患者接受了放疗和化疗的辅助治疗,以防止肿瘤复发和转移。
随访观察:患者在术后定期进行随访观察。
近期的随访显示,患者的身体状况良好,没有出现明显的症状和体征。
血液检查的肝功能指标正常,AFP水平持续稳定在正常范围内。
影像学检查未显示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结论:这个案例中,患者通过综合治疗方案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早期明确诊断和及时综合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继续长期的随访观察和定期的体检对于监测肿瘤的复发和转移也是必不可少的。
综合治疗应考虑患者的个体化情况,包括肿瘤的分期和扩散情况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等因素。
200例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分析目的:探讨200例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特点,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通过200例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和检查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农村多于城市,青壮年多见,临床表现以肝区疼痛、消瘦、乏力、上腹包块为主。
AFP及B超、CT、MRI、肝核素扫描、肝血管造影检查及肝组织细胞活检等仍然为原发性肝癌的主要临床诊断手段。
结论:依据原发性肝癌临床特点和各项临床检查,可望早诊断、早治疗。
标签:原发性肝癌;临床特点;分析原发性肝癌(primary carcinoma of the liver)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我国原发性肝癌呈上升趋势,每年约11万人死于肝癌,约占全世界肝癌死亡率的45%,肝癌的死亡率为恶性肿瘤死亡率的中位数,仅次于肺癌[1]。
为了解我地区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特点,我们分析了我院10年来的200例病例资料,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200例原发性肝癌病例资料系1996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患者,所有病例均经符合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标准[2],主要确诊依据有病史、临床表现、体检、AFP及B超、CT、MRI、肝核素扫描、肝血管造影检查及肝组织细胞活检。
200例原发性肝癌中,男168例,女32例,男女比例为5.25:1,年龄14~76岁,发病年龄分布为≤35岁21例,占9.25%,36~45岁20例,占10%,46~59岁118例,占54%,≥60岁41例,占20.5%。
从生活及社会背景分布来看,农民88例,占44%,城市居民22例,占36.0%,职员(公务员、教师、企业管理层等)40例,占20.0%。
临床表现有肝区疼痛、消瘦、乏力、上腹包块等症状者有168例,占84%,以其他临床表现者32例,占16.0%。
2结果本组病例就诊时均为中、晚期患者。
查有189例患者伴有转移,占94.55%,其中多脏器转移有126例,占66.67%,单一脏器转移有63例,占31.5%,最常见的部位有肝内、腹部淋巴结、胸腹腔、肺、骨、脑及心脏等,其中肝内转移最多见,次之肺部。
CT及MRI诊断肝细胞肝癌病人的临床价值研究
肝细胞肝癌是一种致死率高的恶性肿瘤,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
诊断肝细胞肝癌的早期阶段至关重要,因为在早期,肿瘤可以被完全治愈。
CT和MRI是常用于检测肝细胞肝癌的影像学检查。
本篇论文旨在探讨CT和MRI在诊断肝细胞肝癌方面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96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的CT和MRI影像进行分析。
数据收集后,对影像学临床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并且评估了在诊断肝细胞肝癌方面的临床价值。
结果:在诊断肝细胞肝癌方面,CT检查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88.4%和83.7%,而MRI检查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93.7%和92.5%。
尽管MRI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略高于CT,但是两种有影像学诊断的方法没有显著差异。
CT的阳性预测值为80.6%,而MRI的阳性预测值为93.7%。
结论:本文表明,CT和MRI在诊断肝细胞肝癌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虽然MRI的准确性略高于CT,但两种检查方法主要依赖于患者个体情况和临床实际情况。
在诊断肝细胞肝癌患者时,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适当的影像学检查。
限制:本研究中的样本量较小,只有96例肝细胞肝癌患者。
此外,本研究是回顾性研究,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见。
为了确认CT和MRI在诊断肝细胞肝癌方面的准确性,需要进行更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
关键词:肝细胞肝癌,CT,MRI,诊断,影像学。
肝癌螺旋 CT多期扫描影像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分析【摘要】目的:以原发性肝癌为对象,探究螺旋CT多期扫描的诊断价值和影像学特征。
方法:研究起始阶段、研究终止阶段分别是2020.3、2021.3,研究疾病为原发性肝癌,选取该阶段在本院进行螺旋CT检查的患者50例进行研究,其中常规平扫设为对照组,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以及延迟期)设为观察组,患者均是50例,比较分析检查结果。
结果:与对照组结果进行比较,观察组肝脏病灶CT显示率、阳性检出率明显更大(P<0.05)。
结论:原发性肝癌进行常规平扫的基础上,进行螺旋CT多期扫描,可提升检出率。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螺旋CT;常规平扫;增强扫描;影像特征原发性肝癌属于高发性恶性肿瘤,在所有肝脏癌症中占91.00%[1]。
该病属于全球性疾病,每年有125万人因肝癌死去[2]。
我国从90年代起,肝癌发病率日益升高,并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二位癌症杀手[3]。
诱发肝癌的因素较多,其中病毒性肝炎与肝硬化是主要原因。
早期确诊肝癌,并进行根治性治疗,是迅速切除病灶,抑制癌症发展,延长患者寿命,改善预后情况的关键。
螺旋CT是临床常用影像学检查,在肝癌诊断中应用,具有较好的效果。
既往临床多进行常规平扫,但扫描时间较长,定性诊断难度大。
有研究[4]指出,进行螺旋CT多期扫描,可获取患者的全肝增强扫描影像,提升肝癌检出率。
基于此,本文以原发性肝癌为对象,分析螺旋CT多期扫描的价值,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次研究从2020年3月开始,在2021年3月结束,选取50例原发性肝癌作为主要研究疾病,收集患者资料,并进行统计,内容如下;性别,男33例、女17例;年龄,最小37岁、最大77岁,均值(57.38±5.29)岁。
入选标准:(1)均可提供螺旋CT相关扫描图像;(2)均行手术病理学检查;(3)理解研究实施原因、意义,全程参与研究。
排除标准:(1)在认知、精神等方面存在一定缺憾;(2)有既往原发性肝癌病史;(3)患有其他恶性肿瘤,并发生肝转移。
肝癌CT诊断及介入治疗疗效分析摘要】目的:研究肝癌CT诊断及介入治疗的疗效。
方法:对2012年1月-2014年1月间我院接诊的50例肝癌患者进行CT扫描诊断,并按照接诊顺序的单双号分为两组各25例,单号组进行介入治疗(观察组),双号组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对比观察二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所有患者的CT扫描图像均可以清晰显示病灶及周围组织器官的典型性情况,在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的治疗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满意度方面,观察组的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肝癌患者来讲,采用CT诊断是重要的辅助方式,其扫描的图像较为清晰、准确,在治疗方式的选择方面,介入治疗不仅对患者创伤小、花费较低,而且临床成功率较高,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肝癌;CT诊断;介入治疗;手术治疗;成功率【中图分类号】R7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6-0202-01作为当前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肝癌的发病率及致死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加上治疗花费及操作技术的限制,已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
本文就我院诊治的50例噶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对2012年1月-2014年1月间我院接诊的50例肝癌患者进行CT扫描诊断,并按照接诊顺序的单双号分为两组各25例,其中单号组包括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分布于40-71岁。
双号组包括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分布于41-72岁。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部疼痛症状,部分伴有消化道出血史。
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1.2.1 CT诊断所有患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使用CT-Philips Brilliance 64层螺旋CT扫描机进行影像学检查,造影剂为注射用典比乐370。
肝癌的CT影像特征分析和诊断
赵文莉; 徐红
【期刊名称】《《CT理论与应用研究》》
【年(卷),期】1998(007)004
【摘要】本文回顾分析了115例肝癌的CT形像特征,发现肝癌病灶如小于5
cm,因其分化程度较好,CT图像上多呈现圆形结节影,密度均匀,低或稍低;多数病灶(75%)边缘光整,部分病灶(28%)有包膜显示,但随着病灶的增大,病变可突破包膜呈浸润性生长;增强后小肝癌和非小肝癌都可使病灶边缘显示清晰。
且病灶较平扫有缩小;肝癌在CT片上还可以发现的有门脉癌栓和/或肝门、胰周、腹腔淋巴结转移的征象。
【总页数】3页(P13-15)
【作者】赵文莉; 徐红
【作者单位】吉林省肿瘤医院放射科; 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消化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7
【相关文献】
1.89例脂肪肝背景下肝癌的CT影像特征分析 [J], 向彬
2.168例肝癌患者CT影像学诊断与介入治疗的疗效观察 [J], 袁烨;胡海东;张洁
3.肝癌100例CT影像诊断分析 [J], 武耀丽
4.胸膜结核瘤的CT影像特征分析及鉴别诊断的价值 [J], 薛明;李晶晶;吕志彬;崔涛;
陈七一;张紫欣;闫铄;谢汝明
5.肝癌患者CT影像学诊断与介入治疗的效果分析 [J], 谢金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癌动态CT扫描的增强表现(附18例报告)
李立伟;张挽时;徐家兴
【期刊名称】《临床放射学杂志》
【年(卷),期】1990(9)5
【摘要】本文报导了18例肝癌经肘静脉内快速注射造影剂后动态连续扫描的结果,时间-密度曲线表明少数富血管肝癌的强化形式为动脉期快速、短暂的密度升高,在门静脉期以后又迅速下降,阐明了此现象的出现与肝癌本身的供血动脉相对丰富而总的细胞外间隙容量较小有关。
【总页数】2页(P238-239)
【关键词】肝癌;CT
【作者】李立伟;张挽时;徐家兴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CT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704
【相关文献】
1.肝硬化背景下肝癌病灶在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与MRI增强扫描的影像表现 [J], 姚斌
2.多层螺旋CT增强3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附48例报告) [J], 王爱明
3.鼻咽癌增强CT扫描的影像表现及价值(附102例报告) [J], 张涛;王可成;付文海;付东海
4.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小肝癌的临床分析(附36例报告) [J], 黄崇耀
5.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小肝癌的临床分析(附36例报告) [J], 黄崇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5例肝癌CT表现分析
【摘要】为了给临床治疗肝癌提供可靠的影像资料,收集了我院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经临床已确诊并且资料完整的195例肝癌的ct检查与表现,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总结出增强三期扫描的最佳时间,并提出了ct检查中,增强三期扫描的重要性。
对“巨块性肝癌”特征性ct表现及并发症做出了分析,为临床提供了可靠的影像依据。
【关键词】肝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增强扫描
1 对象与方法
搜集我院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临床资料完整的肝癌患者195例,所有患者中128例为男性患者,67例为女性患者,患者最小年龄32岁,最大年龄90岁,平均59.2岁。
所有患者均使用
ge-prospeed-ⅱ型ct行肝脏层厚层距均为10mm的常规平扫的基础下完成了增强扫描。
2 结果与分析
2.1 ct表现本组ct平扫195例均为低密度病灶。
59例密度均匀,占30.1%;136例密度不均,占69.9%。
边缘模糊128例,占65.6%;边缘清晰67例,占34.3%。
195例均作了平扫加增强扫描,其中179例显示不均匀强化,占91.8%;16例未见明显强化,占8.2%。
118例肿块位置在肝右叶,占60.5%,61例位置在肝左叶,占31.3%,16例肝左右叶均有,占8.2%。
195例中巨块型82例,占42.1%;结节型77例,占39.4%;弥漫型仅36例,占18.5%。
合并病毒性
乙型肝炎149例,占76.4%,合并病毒性丙型肝炎46例,占23.4%。
伴有肝硬化179例,占91.8%。
87例后腹膜见有明显淋巴结肿大,占44.6%。
129例显示门静脉癌栓,占66.2%。
2.2 典型病例巨块型肝癌3例,均为男性,年龄46-55岁,均有乙型肝炎病史多年。
影像所见:肝右叶后段或左叶见团块状低或等密度影,边缘清楚或不清,其内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并见散在斑点、斑片状更低密度区。
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内见不规则小片状强化,肝门静脉期肿块内造影剂明显减少,平衡期肿块内造影剂基本退减,中心低密度灶更明显;无动静脉瘘表现。
经手术病理确诊:肝右叶后段或左叶肝细胞癌(巨块型)。
2.3 原发性肝癌在我国癌症患者中所占的比例较高,大部分病理类型为肝细胞癌,所占比例高达90%。
病理上可以分为弥漫型、结节型、巨块型及小肝癌。
近些年,研究发现,螺旋ct双期或三期增强扫描在肝肿瘤的诊断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检出率较高,且能显示肝肿瘤的供血情况,并能与其他病变进行鉴别,来指导临床治疗。
巨块型肝癌癌灶较大,直径多在10cm以上,多为单发病灶,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或不清、包膜不明显或不规则,形成巨大肿块,可占据一叶。
其内常有坏死,周围可有子结节(卫星灶),常并发门静脉内肿瘤栓子。
巨块型肝癌在肝脏癌变中所占的比例较高,能达到33%。
常规ct 检查具有一定的检出率,而对部分患者还缺少特异性的征象,造成
临床上的漏诊或误诊。
螺旋ct双期或三期增强扫描在对其检查中有较高的价值,能显示出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典型原发性肝癌的影像学特征有如下几个方面:①肝动脉期肝癌病灶内显示出较肝实质密度高的异常肿瘤血管,还能显示密度较正常肝密度高的瘤区强化。
这些异常血管和瘤区的强化在肝门静脉期和平衡期扫描时都会发生迅速变化,在使用造影剂的情况下还具有“快进快出”的特点,这能与肝内胆管细胞癌、肝转移癌及肝海绵状血管瘤相鉴别。
因此,此检查对巨块型肝细胞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还能与其他相似疾病相鉴别。
②大部分肿瘤的边缘在肝动脉期强化及肝门静脉期均继续保持强化,可见,此类肝癌病灶边缘存在着肝动脉和肝门静脉的双重血供,生长旺盛,单纯的肝动脉栓塞治疗并不能充分地阻断肿瘤血供,这对临床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③绝大部分肝内转移性子灶表现为肝动脉期的显著强化和“速升速降”的强化特点,说明肝动脉为其重要的供血途径,这类病灶在肝动脉期易被查出;另外,肝门静脉期能清楚地显示肝门静脉内瘤栓和肝门静脉的病变,因此,对巨块型肝癌行肝脏多期螺旋增强扫描是有必要的,能避免因巨块型肝癌诊断明确而忽视肝内转移性子灶的检出及门脉
血管病变情况,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3]。
通过这几个典型巨块型原发性肝癌的病例,给我们的启示是,三期增强扫描是肝脏疾病ct检查的必要手段,能够对疾病作出正确的检查和准确地诊断,还能对病变的程度作出评估,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3 讨论
3.1 发病年龄及性别研究显示,中年及以上人群是肝癌的高发对象,尤其是45-50岁年龄组的发病率最高,男性的发病率要远远高于女性[2]。
本组195例肝癌40岁以下的病人24例,占12.3%,40-50岁的病人61例,占31.3%,50岁以上的病人110例,占56.4%。
男158例,占81.0%,女37例,占19.0%。
这说明肝癌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3.2 肝癌的ct表现肝癌的ct扫描一般显示低密度,有的患者也可表现为等密度或高密度,表现不同于肿瘤本身的成分及其分化程度有关,也与病灶周围的肝密度有关。
高分化肿瘤的密度与正常肝密度十分接近。
脂肪肝或肝硬化病例,由于肝脏密度下降,与病灶密度差异缩小,一般显示等密度。
如脂肪肝特别明显,病灶反而显示高密度。
本研究中195例平扫显示低密度,59例密度均匀,136例密度不均匀。
128例病灶边缘模糊,67例边缘较清晰。
195例均作了增强扫描,其中179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不均匀强化,16例未见明显强化。
研究发现,肝癌平扫主要表现为边缘模糊的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可不均匀性强化,由于部分肝癌可表现为等密度,因此,在对肝癌的检查中需要进行增强扫描。
肝癌在早期没有特征性的表现,就诊时大部分已经到了中晚期,肿块已较大,这可能是巨块型多见的原因。
3.3 癌栓及淋巴结转移肝癌转移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血液,其次为淋巴。
淋巴转移主要是通过肝门淋巴结,其次为胰头周围、后腹
膜和脾门周围的淋巴结。
转移率与肿瘤的性质及患者自身的免疫力等因素有关。
肝内扩散的主要方式是门静脉系统受侵犯和癌栓形成。
本文门静脉癌栓129例,占66.2%,其中61例见于巨块型,以巨块型并发癌栓多见。
癌栓的密度与门脉血液的密度无明显差异,平扫难以显示,本文129例门脉癌栓均通过增强扫描得以显示。
由于门静脉癌栓是原发性肝癌较为特征的表现,对原发性肝癌的病例应常规作ct平扫和增强扫描以准确地诊断病情。
周康荣等[4]研究发现,发生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率为3.3%,本文显示为44.6%,存在如此大的差别可能与病变的类型、病程及淋巴结的大小等情况有关。
3.4 并发病毒性肝炎或肝硬化肝癌发病率在地理上的差异强烈提示乙型肝炎和肝癌的密切关系。
肝癌的高发区同时也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1]。
本组195例肝癌中乙型肝炎合并率为76.4%,提示本地区肝癌的发病率与乙型肝炎感染率有密切关系。
肝癌病人中丙型肝炎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在我国,肝癌病人丙型肝炎抗体阳性率为10%左右,自然人群中为3%左右。
本组肝癌中丙型肝炎合并率为23.4%,提示丙型肝炎也是本地区肝癌发病有关,但其致病机制与乙型肝炎不同,可能通过非特异的机制。
我国肝癌和肝硬化合并率为83.6%[1],可见在我国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是发生肝癌的重要基础性病变。
本研究中存在肝硬化者179例,占91.8%,可见,肝癌的发生与肝硬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对于临床上存在肝硬化的患者,应
进行肝脏的常规ct平扫及增强三期扫描,以及时发现合并的肝癌。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11.
[2] 李果珍,主编.临床ct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404.
[3] 严福华.螺旋ct 肝脏检查中技术参数的选择时间密度曲线
的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6,15(5):290-293.
[4] 周康荣,主编.腹部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28.
[5] 陈星荣,主编.全身ct和mri[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5: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