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前押题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1)
- 格式:doc
- 大小:88.60 KB
- 文档页数:5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热搜题速递之宋元时期(2024年7月)一.选择题(共20小题)1.1153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
此举是______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
横线处应填写()A.西安B.洛阳C.北京D.南京2.苏洵认为“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
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
”这一叙述旨在说明宋初()A.在防范内部动乱、维护统治稳定方面效果显著B.权力分割过细从而导致行政效率受到严重影响C.武将势力受到抑制但中央面临边防和财政压力D.制度过于僵化从而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3.辽上京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侧,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都城遗址之一。
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两部分组成,皇城是契丹统治阶级居住的地方,皇城内有宫城形成“回”字形格局、对于金、元、清诸王朝都城营建产生了深远影响。
建都之初便兴建孔庙,城内建筑还有佛寺、道观。
辽上京城中蕴含的要素有()①因俗而治②皇权至上③尊孔崇儒④文化包容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4.中国古代称书店为书肆。
东汉时期,洛阳的书肆日渐增多,图书复制主要依掌手抄传承。
宋朝书肆以图书流通为手段,以营利为目的,书肆主人拥有许多写工、刻工和印工,且技术不断创新。
书肆的发展()A.是中国印刷业的发展主体B.有利推动文化的传承与传播C.是科举制发展的必然结果D.确立了儒家学派的正统地位5.《史记•吕太后本纪》称刘邦皇后吕雉临朝称制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统治者()A.厉行盐铁专卖,重视农业生产B.颁布推恩令,国家统一稳定C.奉行黄老之学,实行无为而治D.推行均田制,农民获得土地6.如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太原王氏的发展演变表,这反映出当时()西晋前期家族多位成员身居高位。
【高考考纲】【真题感悟】例1.(2018·全国卷Ⅰ)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D【名师点睛】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规律(1)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进行分级管理。
在不同历史时期,地方行政机构的组成层次或为郡县或州县两级制,或为州郡县或路府(州)县、道府(州)县三级制,或为省路府(州)县四级制,构成了从上到下由中央层层控制的严密的地方统治机构。
【变式探究】(2018·全国卷Ⅱ)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C例2.(2018·全国卷Ⅰ)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
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答案】A【名师点睛】全面认识租佃关系(1)定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2)过程①战国时期:租佃方式产生。
②汉代:租佃现象比较普遍。
③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土地出租时,多订立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地租以实物租为主。
④明清时期: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使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3)特征①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采取了一种契约形式。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间:3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名校联盟月考,3)曹魏政权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施,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
这表明曹魏实施的九品中正制()A.在执行中选官标准发生了变化B.相对于察举制具有明显的进步性C.有利于选拔出有才能的寒门子弟D.意图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解析:D[由材料中“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这是在协调、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官标准未发生变化是选官者发生了变化,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不是材料所要表明的,材料不涉及与察举制的相比较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有利于选拔出有才能的寒门子弟是科举制度而非九品中正制,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2.(2019·衡水中学二调,24)汉唐明三代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宦官专权现象,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没有出现这种现象。
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A.皇权不断加强B.长期处于分裂C.外戚势力衰落D.皇权相对削弱解析: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宦官要专权的前提就是皇帝的权威必须能够震慑全国所有大臣,宦官才能借助皇帝的信任,利用、控制皇帝,用皇帝的权利来达到权倾朝野,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皇权相对较弱,排除A项,故D项正确;西晋时期出现了短暂的统一,故B项错误,排除;C项与宦官专权无关,排除。
]3.(2020·长沙模拟,27)根据北魏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
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 A.抑制了土地兼并B.加剧了皇权衰落C.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D.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解析:D[据材料提到,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故D 项正确;均田制没有触及地主土地所有制,故不可能抑制土地兼并,排除A项;均田制与皇权衰落无关,排除B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没有突出“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排除C项。
押新高考03题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一、政治: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政局特点:政权并立,国家长期分裂;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二、江南的开发1、原因:①社会环境:北方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②人口因素:北方人口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③政府政策:南方政权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垦荒,兴修水利等以增强实力。
④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农耕经济的潜力巨大。
⑤其他条件: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2、表现:翻车(人力灌溉工具);灌钢法;草市;3、影响:①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②南迁汉族与山区少数民族逐步交融;③为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三、中外文化交流: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启示1)特点2)启示:①唐朝的对外关系出现前所未有的局面,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的繁荣发达。
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经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②和睦的民族关系也为对外交往提供了必要条件。
因此,我们应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发展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
③统治者重视对外交往,对外国和外来文化采取开明的态度。
因此,我们应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加强与外国的经济技术合作。
四、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五、地方行政区划“变动”的具体表现:1)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2)州府等中级地方行政区域不断缩小,行政权力不断萎缩;3)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4)元朝新增省级地方行政单位。
六、中央行政制的变化——三省六部制从中朝到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中枢机构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1)内朝权力外朝化,外朝官职名誉化;2)从中朝到三省六部制的变化,实质是相权的削弱,皇权的加强。
3)中央决策的机制呈现规范化、程序化。
七、两税法1、背景1)土地兼并,土地簿册被破坏,均田制无法推行;2)安史之乱加剧了赋税制度的混乱;3)赋税部门官吏的腐败;4)富户逃避赋税,加重贫户负担;5)在册户口大量流失;6)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导致政府财政危机加深。
高三历史魏晋隋唐宋元专题知识点及练习题1.三省体制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九品中正制(1)含义: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
“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
(2)途径: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3)衰落:隋朝时,隋文帝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废除九品中正制。
二、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1.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1)分工①中书省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政令。
②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③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运作程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3)特点①相权三分:相权被分割为三部分,这样可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③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4)评价①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2.科举制度(1)背景:隋唐统一以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2)创立: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
(3)完善:在唐代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4)特点: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
(5)影响①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②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
③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3.藩镇割据唐玄宗后期,设军事边镇,长官称为节度使,最终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训练1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训练题一、选择题1.(2017·四川绵阳一模,25)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
这有助于()A.提升民族认同B.化解民族矛盾C.继承华夏传统D.促进民族融合2.(2017·广东惠州二模,26)北魏均田制规定奴婢授田与平民相同,耕牛也可授田。
至唐初,唐高祖下令推行均田制,但取消了对奴婢、耕牛的授田。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门阀氏族势力的衰落B.政府掌握的土地数量减少C.均田制度的逐渐衰落D.部曲、奴婢的社会地位下降3.(2017·全国新课程高考仿真信息卷一,25)南北朝时,盛行“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贵族将宅地改建为佛寺。
一些大寺院往往以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
“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反映出()A.佛教盛行B.三教合一C.佛寺集中化D.佛教世俗化4.(2017·安徽合肥一模,2)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顺人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他旨在强调农业生产应该()A.因时制宜,休耕轮作B.精耕细作,提高地力C.顺应自然,遵循规律D.改进技术,增加产量5.(2017·安徽黄山一模,4)“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
”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解放特征的是()A.文人多画山水寄托分裂动荡之痛B.戏曲象征虚拟表意的传统开始形成C.书法尚韵重在表现自我追求风骨D.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而倡6.(2017·湖南株洲一模,3)《晋书》记载:曹魏咸熙二年(256年),“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沽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一、选择题1.(2023·四川省南充市高三诊断)当代许多学者认为唐代女性着装都很“开放”,但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高祖武德到太宗贞观年间,女性多穿“羃”,“全身障蔽,不欲路途窥之”。
到武则天执政后,“帷帽大行,羃渐息”,到中宗即位后,再也看不到穿戴羃的了。
这说明( )A.史料记载往往违背历史真实B.学者们的观点大多偏颇无据C.历史的真实性需要史料论证D.唐代女性的着装实无法考证2.(2023·河北省唐山市高三第三次模拟)下图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图。
大运河河道的变迁是( )A.经济重心南移的结果B.经济形态变革的标志C.政治中心转移的反映D.中央集权强化的要求3.(2023·山东省烟台市高三模拟)炼丹家们距离真正的发明火药其实只有一步之遥,但这最后的门槛他们却不曾迈过去。
在他们的著作中甚至谆谆告诫人们,在炼丹中要防止硝、硫、炭合炼时所造成的火灾。
据此判断,制约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统治者对工艺的漠视 B.思想观念和创新意识C.社会发展需求的不足 D.科技发展基础的薄弱4.(2023·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经由考试出身的大批士大夫由野而朝,由农而仕,由乡村而城市,作为一种心理需要和情感回忆,山水画在宋代日益发展和成熟起来。
这说明山水画的发展( )A.与社会阶层的变动有关B.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结果C.是科举制度完善的产物D.受到新儒学思想的影响5.(2023·湖南省长郡高三模拟)北宋建立后,中枢体制上改变了唐朝三省制下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的权力运行模式,而是以中书、枢密分掌民政与军政的二府制下按照“依事系任”的原则进行事权分割。
此变化说明( )A.中枢机构的职能更加明确B.中央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C.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D.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破坏6.(2023·云南省玉溪市高三模拟)有学者认为:“元朝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
绝密★启用前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1【全国甲卷】历史(考试时间:5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部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4分,12小题,共48分)24. 《礼记》规定周朝“王太子、王子、群后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适子”都可以进入“国学”学习,而在出土的商代甲骨卜辞中就已经出现“大学”“右学”之称。
这表明西周教育的特点是A.等级森严B.承袭商制C.去宗教化D.体系完备25.图1所示是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局部),呈现了家庭宴饮画面。
这最适合用于说明汉代A.豪门贵族文娱生活丰富B.南方百姓家给人足C.儒家礼制遭到严重漠视D.市民阶层文化兴盛26. 急脚递铺是北宋时最机要的递铺,“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
神宗时又设“金字牌急脚递”,金牌“以木牌朱漆黄金字,光明眩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行五百余里。
”军情由皇帝亲自处分后,三省、密院不得与闻,而直达军前。
这反映了当时A.崇文抑武的深化B.中央集权的强化C. 枢密院职能调整D.专制皇权的加强27. “铁店里婆娘会打钉”“纺织娘叫不得女工头”“络纬常通夜,抛梭直到晚”“货郎儿,背着柜子遥街串,鼓儿摇得欢。
生意虽小,件件都全”,类似的唱词于明清俗曲中屡见不鲜。
据此可知,当时A.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D.政府调整重农抑商政策28.有史学家认为中国近代史上某一历史事件“体现了民族正义性和顽强的民族精神,同时又是恢复自然经济和维护传统文化秩序的保守心理的反映”,“从爱国主义出发而希望回到中世纪”。
这一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29.《同安莲花镇云洋村后洋社公禁碑》(1930年)记载“乡社之有规则,犹国家之有法律也。
第2讲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课时提升训练(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5·河南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练习)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修撰一种簿状谱牒,按士族姓氏和郡望排列,同时详列士族家族成员的名字、官位及血缘关系,“考之簿世然后授任”,甚至“有司选举必稽谱籍”。
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 ) A.宗法关系是划分政治权力的依据B.全凭家世做官体现了政治的黑暗C.士族专权剥夺了中央选官的权力D.士族在社会政治上有强大的影响解析:选D。
依据材料“按士族姓氏和郡望排列”可知是按照门第排列,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说出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故B项错误;中央利用九品中正制选官,士族没有剥夺中央选官的权力,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考之簿世然后授任’,甚至‘有司选举必稽谱籍’”可知士族在社会政治上有强大的影响,故D项正确。
2.(2015·山东烟台高考适应性练习)唐太宗一次对侍臣说:“中书门下,机要之司。
擢才而居,委任实重。
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
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这表明中书门下的职责之一是( )A.匡正皇帝的过失B.传达执行皇帝意旨C.替皇帝草拟政令D.审批决策机要事务解析:选A。
“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可看出是匡正皇帝过失,故A项正确;“比来惟觉阿旨顺情……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是“谏诤”而不是“传达”,故B项错误;“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表明已拟政令,故C项错误;“皆须执论”“谏诤”不是决策,故D项错误。
3.(2015·山东临沂高三5月模拟)下列是四幅古代人口分布图,人口疏密与颜色淡浓成正比。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重心南移B.政治中心南移C.军事重心南移D.版图向南扩展解析:选A。
材料中图示显示南方人口逐渐增多,体现经济重心南移的结果,故A项正确;中国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故B项错误;军事重心南移不是图片反映信息的原因,故C 项错误;版图向南扩展不是图片反映信息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1.三省体制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九品中正制(1)含义: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
“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
(2)途径: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3)衰落:隋朝时,隋文帝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废除九品中正制。
二、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1.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1)分工①中书省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政令。
②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③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运作程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3)特点①相权三分:相权被分割为三部分,这样可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③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4)评价①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2.科举制度(1)背景:隋唐统一以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2)创立: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
(3)完善:在唐代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4)特点: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
(5)影响①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②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
③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3.藩镇割据唐玄宗后期,设军事边镇,长官称为节度使,最终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猜押练一致胜高考必须掌握的12个必考点练考点二: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1.西魏诏书曰:“今之选举者,当不限资荫,惟在得人。
”此后,“周氏以降,选无清浊”。
这表明当时( )A.察举制的选才作用日益凸显B.门阀士族政治逐渐走向鼎盛C.九品中正制选举不全凭门第D.科举制选拔人才更注重才干2.南朝刘宋时期,乡邑百姓出身的沈庆之官至侍中,都督南兖、徐、兖州军事;贫苦出身的戴法兴成了宋孝武帝的南台侍御史兼中书通事舍人,专管朝廷内务;萧齐也任用寒人掌机要。
这反映出南朝时( )A.君主专制得到强化B.世家大族逐渐退出政治舞台C.门阀政治受到冲击D.中枢机构运作机制发生改变3.《晋书·卫瓘传》载:“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
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
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
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据此可知( )A.卫瓘主要代表士族门阀的利益B.卫瓘认为察举制具有教化功能C.官制改革使民俗更加淳朴和顺D.魏晋以察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4.唐朝时,御史台下辖台院、殿院、察院,三院御史共司监察而又有所分工,各有侧重。
御史纠弹又必须经过尚书省的审查,这样就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监察体系,这最能体现唐朝 ( )A.中央权力机构实行分权制衡的机制B.御史台和尚书省均是国家权力中心C.互相制约的监察体系有利于加强皇权D.严密的监察体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5.唐在隋的基础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在礼部的下面又特设了“采风使”一职,主要的任务是到民间去采集民歌民谣,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
这反映了唐朝 ( )A.礼部执掌官员监察B.政府关注民情民意C.文化建设得到加强D.儒学地位更加突出6.《旧唐书》载:“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王本立审其事,宣敕示祎之。
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鸾台(门下),何名为敕?’(武)则天大怒,乃赐死于家。
”这说明唐朝( )A.中央政制发生变化B.监察机制运行混乱C.经济繁荣引发腐败D.儒学地位严重衰落7.据统计,唐代宰相共计369名,出自98个家族;宋代宰相共有134名,出自126个家族。
潍坊一中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 ,〕1.“一尧二舜夏周 ,春秋战国战不休 , 三国晋统一 ,南朝北朝是对头 , 五代又十国 ,辽宋夏金明清。
〞这是同学们熟悉的朝代歌。
按照朝代的更替顺序 ,空缺处应该是A. 禹、东周、北魏、汉B. 商、秦汉、隋唐、元C. 秦、东汉、北宋、元D. 商、西汉、隋朝、唐B此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朝代开展顺序 ,旨在考查学生对根底知识的识记能力。
考生只要熟练掌握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先后顺序就能容易作答。
公元前1600年 ,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所以第一个空填“商〞;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 ,建立秦朝自称始皇帝 ,秦之后是西汉和东汉 ,所以第二个空填“秦汉〞;581年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 ,即隋文帝 ,建国隋朝 ,618年李渊建唐取代隋朝 ,所以第三个空填“隋唐〞;元朝灭金建国 ,第四个空填“元〞。
综上所述 ,B符合顺序 ,其余三项时间顺序不对 ,均可排除。
应选B。
2.〔原创〕“夏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与战国 ,一统两汉 ,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 ,五代传 ,宋元后 ,皇朝至此完。
〞按照朝代更替顺序 ,文中空缺处应该是A. 商、唐、十国、明清B. 舜、秦、隋朝、明清C. 商、秦、隋唐、明清D. 商、秦、唐朝、明清C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初中历史内容的识记能力 ,难度较低。
考生只要熟练掌握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先后顺序就能容易作答。
公元前1600年 ,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所以第一个空填“商〞;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 ,建立秦朝自称始皇帝 ,秦之后是西汉和东汉 ,所以第二个空填“秦〞;581年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 ,即隋文帝 ,建国隋朝 ,618年李渊建唐取代隋朝 ,所以第三个空填“隋唐〞。
所以此题正确答案是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各个朝代·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先后顺序3.中国古代朝代更迭如下: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新朝、玄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宋〔北宋、南来〕、辽、西夏、金、元、明、清。
押全国卷第26题隋唐宋元时期1.考点统计:①五代、元朝:未出题。
②政治史:唐代学士参政;宋代科举;北宋募兵制;王安石变法。
③经济史:曹魏屯田;唐代经济重心稻麦种植;四民皆本思想、促进阶层流动。
④文化史:步辇图;张旭书法;敦煌壁画(佛光寺);体育活动(拔河)。
程朱理学;婚姻维护礼教2.命题规律:从高考题统计数据看,五代、元朝时期命题较少,题目主要集中于隋唐时期和宋朝时期,一部分集中于唐朝前中期,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体现了中国封建盛世形成并走向衰落的历史,历史镜鉴功能明显。
另一部分集中在宋元,宋元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经济文化方面仍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在命题中也一直受到关注。
1.在必备知识的考查上,隋唐制度建设和发展、唐朝由盛转衰、兼容并包的唐文化、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王安石变法、元朝行省制度、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社会新变化和理学兴起是重点。
2.在关键能力考查上,整理信息和分析问题是重点,探究能力也有涉及;3.在核心素养的考查上,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的考查都有丰富的史料支撑4.趋向预测:①结合隋唐宋元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创设学习情境和综合情境,考查这一时期制度变化的背景及其所要解决的问题,突出考查唯物史观、历史理解。
②结合隋唐宋元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状况,创设学习情境和复杂情境,考查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要求考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这一时期经济变化的原因及作用。
③联系思想(儒学、道教与佛教、宋明理学)、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发展变化的主要史实,考查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发展的特点,从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角度考查这些变化的原因及表现。
④联系经济重心南移,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等发展的重要史实,从时空观念和历史理解角度考查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变化及阶段性特点。
主题一隋唐宋元时期的阶段特征【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繁荣,中华文明的高峰:581-9071、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政局稳定。
通史限时集训(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皖南八校”联考)唐玄宗时规定,“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得拟为台省(中央)官”;宋代有一条规定:“举非州县之职,则毋以台谏选焉。
”由此可知,当时的高官选拔( )A.强调对中央政令的服从B.注重出身和门第C.以官员的德和才为标准D.注重基层实践经验D[题干没有提及高官对中央政令的态度问题,故A项错误;对于高官的出身和门第问题,在题干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题干论述的是高官的选拔标准,但不是以德和才为标准,故C项错误;通过题干可知,唐玄宗时期的高官必须有州县官的经历,在宋代,高官必须从“州县之职”中产生,说明在唐朝和宋朝,中央高层的官吏必须有基层经历,故D项正确。
]2.(2019·惠州调研)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
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
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 )A.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B.保障监察权力的高效运作C.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D.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D[材料“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表明了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主要体现在由复合性体系到单一性体系的演变,由监察政府、皇帝到只监察政府,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故选D项。
]3.(2019·德阳一模)宋太祖时期中央所辖州县数量统计表据《宋史·地理志》整理) 根据表中的信息,可以确认的历史结论是,宋初( )A.科举改革成效显著B.地方治理得到强化C.经济重心南移加快D.地方机构日渐臃肿B[题干中979年与960年相比,州、县数量增多,表明地方被分化,中央权力增大,故选B项;题干中州县数量变化与科举制关系不大,故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州县的分化,未涉及经济问题,故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州县的分化,反映不出地方机构情况,故排除D 项。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卷: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宋元时期一、单选题1.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如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为黄帝后裔,建立夏政权的匈奴首领自称“大禹之后”,“(将)复大禹之业”。
这表明( )A.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B.游牧民族转向农耕生活C.中原文明的影响扩大D.北方地区统一进程加快2. 唐朝官吏选定后,要呈报门下省审议,称为“过官”。
如果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由尚书省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
唐朝的“过官”制度( )A.削弱了皇帝权力B.有利于防范官员滥用权力C.加强了中央集权D.降低了决策机制的效率3.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宰相事权,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协同行使。
隋唐时期又进一步完善为中书省拟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分工协作体制。
宋元之际,三省制消亡,仍沿袭群相旧例,设丞相、平章、参政、左右丞等多名官员,会议处理朝廷机务。
三省制的演变( )A.从制度上消除了腐败的根源B.是人治与法治的紧密结合C.是权力分割与制约的产物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4宋朝从乾德元年(963年)开始,朝廷陆续“命大理正奚屿知(兼理、兼管)馆陶县,监察御史王佑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清县”。
北宋知县的设立表明( )A.县取代州成为基层单位B.君主权力的行使比较随意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D.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5. 元朝时,“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这种变化反映了( )A.人口增加推动边疆开发B.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C.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管理D.地方管理制度模式一致6. 《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
”《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
”《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
”上述记载( )A.表明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B.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C.说明手工业存在人身依附关系D.反映了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7. 唐朝时期,来唐外商只要完成了“纳舶脚(交船税)、收市(由市舶使收购部分商品)、进奉(进贡)”,任何“重加率税”的做法都是违反唐朝政府规定的,外商可不予以执行。
2014高考历史考前押题: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选”的对象为没有官职的读书人,“拔”的对象是下级官吏,按规定,他们都必须是品德高尚、学识才干出众的人,由下而上推举官吏。
我国古代比较符合上述选拔官吏的方法和结果的是( )A.世袭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解析:选B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再现和材料信息获取的能力。
从信息“品德高尚、学识才干……由下而上推举官吏”可知与察举制的选官标准和方式一致,故选B项。
2.某历史著作中有如下的描述,其中空白处应是( )唐末还在筹备一个类似于的部门,主要是一个军事组织,可能是想利用它来控制将军们,正如宰相控制行政官那样。
唐朝前半期,由于缺乏该部门,节度使们有了太多的自由,最终酿成大祸。
A.兵部 B.枢密院C.内阁D.军机处解析:选B 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理解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唐末筹备类似部门”的性质与目的。
关键信息:主要是一个军事组织,可能是想利用它来控制将军们,正如宰相控制行政官那样。
本题易因题干的“唐末”“唐朝前半期”“军事组织”等信息而错选A项,实际上本题不是考查唐代政治制度,注意“类似”信息;枢密院分割宰相权力,掌握调兵权,而将军掌握统兵权,两者相互制约,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
C项是明代的咨议机构,不是一个军事组织;军机处是清代为应对西北军务而设立的,由此使考生易错选D 项,实际上军机处是皇帝的咨议机构,军机大臣仅是跪受笔录而已,它的设立是为了加强皇权,D项排除。
3.“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
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
”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 )A.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B.加强集权导致地方贫弱C.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D.宋代实行三权分立制度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根据题干“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分析,可知财政匮乏而枢密院却在不断征兵,人民困乏而管理财权的三司还在不断收税。
因此材料反映出各个部门效率低下。
4.公元1302年,元朝中书省批评各行省“不详行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甚非所宜”,要求各行省自主处事,如非重要事情,应自行解决。
元朝中书省这样做的目的是( )A.扩大行省权力B.强化君主专制C.提高行政效率D.加强地方监察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理解能力。
“要求各行省自主处事,如非重要事情,应自行解决”说明元朝中书省给地方上的行省一定的自主权,以便提高行政效率。
5.唐朝诗人王建在《夜看扬州市》中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诗中描绘的现象反映了唐朝( )A.贵族阶层的奢侈腐化B.娱乐方式的新变化C.“草市”的繁华景象D.城市商业有很大发展解析:选D 本题考查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题干里的材料反映了商业贸易繁荣,如夜市的繁华和娱乐的兴旺。
材料中夜市的“客”不一定是贵族阶层,排除A;材料也反映不出新的娱乐方式,排除B;从诗作的题目可知是扬州城里的商业和娱乐的发展,而不是农村的草市,排除C。
6.右图是2012年在香港拍卖到两亿多港币的中国宋代葵花洗。
这件瓷器盘口状如六瓣葵花,胎质细洁,釉呈天青色。
结合所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瓷器可能是北宋汝窑出品B.拍卖到天价,定为民窑烧制C.釉色为天青,是白瓷的成熟代表D.该瓷器采用了典型的青花瓷工艺解析:选A 宋代瓷器精品不可能是民窑烧制的,只有官窑才有这样的实力。
青花瓷在宋代以后才出现,故其技术不可能在宋代被采用。
从材料中“胎质细洁,釉呈天青色”的描述看,其应该属于青瓷系列。
宋代出现了五大名窑,汝窑在河南宝丰,主要烧制宫廷用瓷,胎质细洁,釉色多呈天青,青中带蓝,晶莹发亮,堪称宋瓷中的精品。
7.某同学在写一论文,其中涉及“宋代商业活动不断冲击着官府重农抑商政策”这一论点,下面能作为他写作论据的是( )A.商业场所的时空限制由严格到弱化B.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C.工商皆本思想出现,出现著名的商帮D.离城镇较远的地方,民间集市开始形成解析:选A 本题意在考查考生调动知识进行判断的能力。
注意题眼“宋代”“冲击着官府重农抑商政策”。
B、C都是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不符合宋代的情况,排除;D是草市,始于南北朝时期,应排除。
8.南宋时,“将娶妇,先问资妆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
这种社会现象反映了宋代( )A.科举取士的发展B.商品经济的发展C.理学的深刻影响 D.择偶标准的变化解析:选B 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材料反映了婚娶看重资财,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9.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认为,“耕而不耢(平整土地),不如做暴”。
这主要是强调农业生产( )A.必须讲究耕作方法 B.应当抓紧农时C.需要改革生产工具 D.如何选种播种解析:选A 根据题干“耕而不耢(平整土地)”强调的是农业生产要注重耕作方法。
故选A。
10.《必修三》第三课教材说:“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而复旦大学吴松弟教授通过电脑光盘检索,发现“三教合一”之称在整个《四库全书》中只出现过八次,且全都是在元代以后,也就是说,在明代之前,只有三教的概念,而根本没有三教合一概念的流行。
据此,你认为下列哪种说法可以成立( )A.元代之前确实无“三教合一”之说B.《四库全书》是史料,吴教授的观点比教材更可信C.不能据此判断隋朝没有提出过“三教合一”D.“三教合一”是后人对隋朝三教发展状况的一种描述解析:选C 《四库全书》保存了大量的史料,但并不能据此判定元代之前确实无“三教合一”说,故A项说法错误,C项正确。
《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保存了大量史料,但不能说史料比教材更可信,排除B项;三教是指道教、佛教和儒学,而三教合一是指三者思想相互交融,D项说法错误。
11.宋以后的儒学已具有哲学思辨的意味,其中包含深刻的认识论思想。
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论画时说:“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
”这体现了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何种认识论( )A.理是宇宙万物本原 B.格物致知C.致良知 D.知行合一解析:选B 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材料“虽无常形,而有常理”说明在追求“理”,这是求理的方法,故B正确。
12.元朝时期杂剧流行,杂剧的创造和演出兴盛,城市里“瓦肆”“勾栏”纷纷出现,到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繁荣,晚清则产生四大谴责小说,这反映出( )A.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B.民间思想的广泛传播C.文化政策影响文化现象D.文化是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解析:选D 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观念上的反映。
元朝时期杂剧流行,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繁荣,反映了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故D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唐宋时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大变革时期,唐宋文明绚丽色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长安域北宋东京城材料二唐代后期至五代中央政权统治能力的下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转型,思想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以及宋代统治集团为保证制度的稳定性的需要,是唐宋之际在政治行政领域,从效率到公平的变迁的内在动力,政治领域由注重效率逐渐被注重平等所取代……官僚机构膨胀导致的自我控制能力下降及行为规范弱化以及行政费用的增加超过财政负担限度。
——谢元鲁《唐宋制度变迁:平等与效率的历史转换》材料三唐宋时期是一个商品经济发展引起各种原有社会要素流动组合的时期,多种过程的交织,赋予唐宋社会开放和流动的特征。
……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必然引起财富的两极分化,在社会流动和分层的过程中,兴起了一个新的富民社会阶层。
……传统观念强调“贵义贱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言利的思想主张日益抬头,一批思想家对传统的价值观念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林文勋《商品经济:唐宋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商业变革的角度概述唐代至宋代商业发展的演变趋势。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政府“由效率到公平”推行的主要措施是什么?概括这一措施对唐宋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6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宋变革的主要推动力。
概述其对唐宋变革产生的主要作用。
(8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影响及科举制,考查学生对材料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第(1)问注意要“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回忆所学知识即可。
第(2)问提取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是唐宋之际在政治行政领域,从效率到公平”“官僚机构膨胀导致的……”,并结合所学知识答出科举制及其影响。
第(3)问据材料三中“唐宋时期是一个商品经济发展引起各种……”“赋予唐宋社会……特征”“兴起了一个新的富民社会阶层”“胜利的思想主张日益抬头”,归纳出“推动力”和“主要作用”。
答案:(1)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商业发展逐渐向城郊和乡村延伸;农村商业活动配套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政府对商业的监管逐渐放松。
(2)推行科举制。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打破了传统的世袭模式,促进了社会阶层的转化(打破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但也导致了宋代官僚机构的膨胀,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3)商品经济的发展;赋予唐宋新的时化特征;孕育了新的社会力量;引起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后汉,时虽置三公,而事归台阁,尚书始为机衡之任。
然当时尚书不过预闻国政,未尝尽夺三公之权也。
至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
……盖是时凡任中书者,皆运筹帷幄佐命移祚之人;凡任三公者,皆备员高位畏权远势之人,而三公之失权任,中书之秉机要,自此判矣。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职官》材料二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徵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永淳元年,以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入衔,自待举等始。
……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
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
——(宋)欧阳修《新唐书·职官志》(1)据材料一,分析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与尚书、中书在职权上所发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