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差异ppt
- 格式:ppt
- 大小:2.74 MB
- 文档页数:24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艺术形式,它们分别代表着西方和东方音乐文化的精髓。
虽然它们都是歌剧形式的代表作,但在表现形式、音乐风格、故事题材、表演形式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
下面将从叙事流程、音乐风格、视觉效果、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浅析,探讨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间的差异。
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在叙事流程上有明显的区别。
西方歌剧一般以线性叙事为主,情节发展连贯,故事情节通过歌唱、音乐和对白来表现,以情感传达为主,注重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
而中国戏曲则采用片段化叙事方式,情节跌宕起伏,通过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来展现,以意境、表演形式和音乐色彩来塑造故事氛围,重视戏曲的舞台效果和音乐美感。
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在音乐风格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西方歌剧的音乐风格以和声、旋律、节奏为主要特征,其音乐语言丰富多样,展现出典雅的西方音乐风格和精致的音乐结构。
而中国戏曲的音乐风格则以旋律、节奏、音调为主要特征,其音乐语言注重情绪的表达和戏曲的氛围营造,强调对角色性格和情感的思想描绘。
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在视觉效果上也有着明显的不同。
西方歌剧一般注重舞台布景、服装和灯光效果,以独特的舞台设计和精美的服饰来营造故事的场景和氛围,强调视觉冲击力和舞台效果的表现。
而中国戏曲则注重脸谱、服饰和表演动作,以独特的化妆和服饰来展现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身份地位,通过表演形式和舞台动作来强调戏曲的表演艺术和视觉冲击力。
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在文化内涵上也有着显著的区别。
西方歌剧通过对世界文学名著和历史故事的改编,强调个人主义和情感表达,注重对欧洲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挖掘和传承。
而中国戏曲则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和历史传说为题材,强调人物的命运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注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作为两种不同的音乐艺术形式,它们在叙事流程、音乐风格、视觉效果和文化内涵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差异。
西方歌剧以线性叙事、和声旋律为主要特征,注重舞台效果和个人主义情感表达;而中国戏曲以片段化叙事、旋律节奏为主要特征,注重戏曲美感和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承。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在文化背景、音乐形式、唱腔表现、舞台表演、剧情内容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首先,在文化背景方面,西方歌剧源于欧洲文化,其出现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
歌剧发展至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欧洲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因此歌剧作品的文化内涵与欧洲文化的传统和发展密切相关。
而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经过不断的演进,中国戏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内涵,其表达的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和精髓。
因此,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的文化背景截然不同,这也是它们在表现形式和剧情内容上存在的差异的根本原因之一。
其次,在音乐形式方面,西方歌剧以“声乐+管弦乐器”为主要形式,强调声音和音乐的美感,注重唱腔的演唱效果,有着高度的技巧性和表现力。
而中国戏曲的音乐则以“说唱+小曲”为主要形式,强调情感表达和腔调的恰当运用,更加注重唱腔和乐器的协调和配合。
因此,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在音乐形式的表现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再次,在唱腔表现方面,西方歌剧注重歌唱技巧和表演技巧的培养,演唱时通常使用头腔、胸腔、腹腔等不同的呼吸方式,加强声音的细节表现,使唱腔更加贴合角色情感。
而中国戏曲则更加注重腔调的运用和调子的变化,强调情感表达的深度,通过唱腔的变化来揭示角色的性格和心理状态。
因此,在唱腔表现上,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具有明显的差异。
最后,在舞台表演和剧情内容方面,西方歌剧通常采用立体化的舞台设计和高超的舞美技术,观众可以看到完美的视觉效果和。
西方歌剧的剧情通常以历史事件、爱情故事、神话传说等为素材,注重情节的紧凑和虚实结合。
而中国戏曲则更注重色彩鲜明的道具和服装,强调人物形象的塑造,剧情上以传统的历史事件、传说故事、神怪宝藏等为素材,强调情节的渲染和气氛的营造。
两者在舞台表演和剧情内容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
综上所述,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
中国戏曲与西洋戏剧之比较XX学院 XX班 XXX西洋歌剧与中国戏曲是音乐艺术与戏剧艺术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音乐与戏剧相结合的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
二者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会型态、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出现的艺术类型,从艺术形式上来认识,都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因而有诸多的相同之处,但因其起源于不同地域,发展于不同地域,故彼此间又存在诸多不同。
下面将以具体作品为例,比较中国戏剧和西洋歌剧在文化背景,艺术表演方式和蕴含的人文精神的不同。
指出中国戏曲该如何发展。
一、中国戏曲和西洋歌剧形成的时代背景的不同艺术植根抵于人民生活之中, 而音乐艺术又都源自民族民间音乐中, 各有各的民族特色。
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一是希腊悲剧和喜剧、二是印度梵剧、三是中国戏曲。
可见我国戏曲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了独具特色的重要地位。
中国戏曲的起源很早, 在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已经萌芽, 经汉唐到宋金的发育成长过程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形态。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
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
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
如今有360多个剧种,多种唱腔。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
而作为世界艺术珍宝的西洋歌剧, 是西方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歌剧最早出现在16世纪的意大利,源自古希腊悲剧的剧场音乐,既而传播到欧洲各国。
而德国的海因里希·许茨、法国普蒂斯特·吕利和英格兰的亨利·珀赛尔分别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开创了17世纪歌剧的先河,直到18世纪,意大利歌剧依然是欧洲歌剧的主流。
按其性质特点及流传时、区的不同,分有正歌剧、大歌剧、轻歌剧、乐剧等类型。
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之比较
中国戏曲和欧洲歌剧都是两个文化中最重要的表演艺术形式。
两者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都强调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艺术形式。
同时,两者亦有许多明显的差异之处。
首要的区别体现在两种不同的音乐风格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
欧洲歌剧通常使用西方古典音乐,重视旋律和和声的美感,而中国戏曲则重视琴、笛、鼓、板等传统乐器的使用,突出各种各样节奏的重要性和韵律感。
戏曲的表演还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这些传统文化表现出丰富的中华民族的品格,如中国历史、文学、美学等方面的素材。
此外,戏曲和欧洲歌剧在表演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戏曲注重演员在整个表演中的舞蹈、动作和动作的配合。
演员的表演还注重姿势、表情、眼神等方面的细节表达。
相比之下,欧洲歌剧则强调声音的表演。
歌唱演员通常和音乐家或乐队一同演出,而演员的语言发音会更加强调。
总之,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似和差异。
戏曲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注重综合表演中的节奏和韵律,而欧洲歌剧则强调西方古典音乐和歌唱表演。
两种表演形式都有自己的长处,其独特性使之成为世界上最独特和魅力的表演艺术形式之一。
浅析歌剧《白毛女》与《天鹅湖》————中外歌剧的差异(电子系黄松源)歌剧《白毛女》的艺术重要性表现在其音乐设计、歌剧表演、乐器演奏以及唱腔处理上的艺术特点。
歌剧《白毛女》不仅在中国歌剧历史上成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而且在中国文艺史上也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从它为我们所提供的丰富的艺术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它在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历程中的历史价值,尤其是它在艺术表现方面的一些特点,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文艺理论建设与文艺创作实践,有着巨大的意义。
一、《白毛女》是中国歌剧的代表作歌剧《白毛女》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我国新歌剧发展历程中令人瞩目的代表作,其重要性具体体现在:1、歌剧《白毛女》丰富的内涵歌剧《白毛女》通过剧中各个不同人物的关系,深刻地概括了当时我国广大农村中最基本的阶级矛盾和斗争即地主与农民这两个对立阶级的矛盾和斗争,具体反映了在地主阶级残酷压迫下农民的血泪生活,通过杨白劳和喜儿这两个不同典型人物的遭遇来说明广大农民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向地主阶级进行坚决的斗争,才能真正得到翻身解放。
这个故事表现了现实的积极意义及人民自己的战斗的浪漫主义色彩。
2. 剧中音乐对人物的刻画剧中音乐对于人物的刻画是相当深刻而有意义的,对后来中国歌剧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最突出的是《白毛女》开始解决如何通过音乐来具体而细致地刻画剧中人物形象的问题,对主要角色:喜儿、杨白劳、黄世仁的音乐刻画都做到了贴切而富有个性。
3. 丰富的音乐创作形式和手法在音乐创作的形式和手法上,创造性地借鉴了近代外国歌剧的某些传统形式和经验如主导主题的运用以及和声、复调、合唱、伴唱、重唱和管弦乐队的运用等,丰富了歌剧音乐的表现力,为中国新歌剧的发展进行了大胆的、卓有成效的尝试。
例如:合唱《太阳出来了》,剧终前群众演唱的合唱十分成功,它唱出了解放了的人民的坚强、豪放与喜悦的心情,唱出了他们对喜儿不幸遭遇的悲愤同情,将深厚的阶级感情真切的表现出来,特别是合唱对“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全剧中心思想的反复渲染,对突出歌剧主题起到重要的作用。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西方歌剧是一种音乐剧,它从一个古代艺术形式继承而来,故事是由歌曲、对白、口头表演、舞蹈和音乐等配合而成的。
歌剧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欧洲的16世纪,最早的歌剧主要是表演人物的,而不是歌唱。
相比之下,中国戏曲是一种将唱、念、做、打、舞五种艺术形式综合起来的戏剧艺术形式。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以《西廂记》、《长生殿》、《霸王别姬》、《桃花扇》等作品而闻名。
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在艺术表现形式、文化内涵、表演形态等方面存在许多显著差异。
一方面,西方歌剧形式注重个体表现,这使得歌剧能够表现更加细致、复杂的情感,同时歌剧在文化内涵方面也更加直接,强调人性和身心美的体验。
中国戏曲则侧重于集体表现,强调人物性格和社会背景,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中体验和理解纪律、行为和道德的方面。
在表演形式和技巧方面,西方歌剧注重演员和乐器的协调演奏和声音的搭配运用,这为大规模舞台设计和舞台效果的展现提供了条件。
同时,西方歌剧强化了艺术创意和质量,注重高水平的训练和演出,也更加强调音乐和舞蹈的表现力。
然而,中国戏曲则侧重于人物表演和舞台活动的准确性,注重艺术家的创造力和实践经验,同时强调灵活性和多样性。
出于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影响,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在表现内容和艺术诉求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歌剧被广泛用于表现和探索个体和情感问题,强调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个体的力量和成就。
而中國歌劇則注重社會角色和人物塑造,傳達思想與智慧,強調家庭、友情、愛情、民族等人際關系。
总之,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都是优秀的艺术形式,特点各异,各有长处。
无论是在文化交流,还是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和发展文化,这两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西方戏剧的比较与更新中西方戏剧的比较与更新(两节课)教学目标:1.了解中西方戏剧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关知识。
2.体会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以及文化上的更新。
3.通过观赏视频进而讨论,试着去欣赏戏剧作品。
教学重点:了解中西方戏剧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体会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以及文化上的更新。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了解学生对戏曲的熟知程度。
二、中国戏剧的介绍(ppt呈现)(一)中国戏剧的概况介绍中国戏剧(China Drama)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话剧则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国粹,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二)简要介绍中国戏剧的发展状况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
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
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
(三)古典戏剧具体介绍1.宋元南戏宋元南戏大约产生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是戏曲的成型时期。
2.元代杂剧元代杂剧也叫北曲杂剧,元杂剧最早产生于金朝末年河北真定、山西平阳一带。
盛行于元代,元杂剧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它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水准,以至单从诗体而言,古人早就将唐诗、宋词、元曲并称。
观赏《西厢记》视频。
3.明清传奇明清传奇是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成的戏曲形式。
它在产生于元末,在明初流传,到了明嘉靖年间兴盛,至万历而极盛,并延至明末清初,作品之多号称“词山曲海”。
4.清代地方戏清代地方戏是古典戏曲的第三个阶段。
它和近、现代戏曲有着共同的艺术形式。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传统戏曲受到激烈的批判,此后戏曲便进入现代戏曲时代。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摘要】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在表演形式、音乐风格、服饰道具、演员表演技巧和受众群体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歌剧注重舞台效果和声乐表演,而中国戏曲则注重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形式。
在音乐风格方面,西方歌剧以管弦乐伴奏为主,而中国戏曲音乐受传统民乐影响较深。
服饰道具、演员表演技巧和受众群体也存在差异。
在讨论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文化传统的影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对这些差异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这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形式。
【关键词】西方歌剧、中国戏曲、差异、表演形式、音乐风格、服饰道具、演员表演技巧、受众群体、传统与现代、文化传统、未来发展趋势1. 引言1.1 背景介绍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是两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艺术风格的戏曲形式。
西方歌剧起源于意大利,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成为了一种高雅、复杂的音乐剧表演形式,包括歌唱、舞蹈、戏剧等多种元素。
而中国戏曲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自古就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文化内涵深受人们喜爱。
在表演形式方面,西方歌剧注重个人歌唱演技的表现,舞台布景较为豪华,常常使用现代化的灯光和音响效果。
而中国戏曲则更注重整体的表演效果,演员们多以脸谱和动作来表达情感,服装和化妆也都是独具特色。
在音乐风格方面,西方歌剧常常采用大型管弦乐队伴奏,旋律优美且气势宏大。
而中国戏曲的音乐则更注重对传统曲调的保留和发扬,常常结合传统的打击乐器和民族乐器。
在服饰道具方面,西方歌剧的服饰多样、色彩鲜艳,道具精美细致。
而中国戏曲的服饰多为传统的华丽戏服,道具也往往符合古代背景设定。
这些差异不仅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戏曲表演特点,也丰富了世界各国的戏剧形式,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2. 正文2.1 表演形式的差异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在表演形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表演形式上,西方歌剧注重舞台上的唱、说、演,强调声乐表演和角色演技的结合。
中国传统京剧与西方歌剧的比较众所周知,中国的京剧被誉为“中国的歌剧”,英语名称也是“Beijing Opera”(北京歌剧)。
中国的京剧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京剧与西方歌剧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我们先来听一小段传统京剧——《三岔口》。
虽然京剧广义上也属于歌剧,但以京剧艺术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艺术却与西方概念中的“歌剧”有着非常大的本质区别。
首先,戏曲艺术并不是什么“歌剧”,甚至也不是“歌舞剧”,而是一种内涵非常丰富的综合性戏剧艺术。
下面有个很有意思的例子:西医讲究对每一种药品的“分析”——阿司匹林是治什么的、咖啡因是治什么的……哪个药是专治头疼的,哪个药又是专治胃痛的……而中医则讲究的是“辨证施治”,综合“调理”,头痛了可能给你的脚上扎一针就好了,如果你的“感冒”是由于身体虚弱而引起的,那么或许给你“补一补”而并不是“清热解毒”……这是东西方哲学思想上的根本不同之处。
在戏剧方面,情况也是这样的。
西方把戏剧艺术给“分解”得细而又细,可以说是把“物质”都给分解成了“元素”:“歌剧”是运用“歌唱”来表现剧情的,那么它就没有“舞蹈”,也不能“说话”;“话剧”是用“话”来表现剧情的,那么它就要没完没了地“说”,像哈姆雷特的大段独白就是一个人在那里自说自话……话剧里几乎是从来不“唱”不“舞”的;“舞剧”是用“舞”来表现剧情的,那么它的一切戏剧内容就都要通过人体的律动——“舞蹈”的形式来反映。
每一句话,每一个情感交流,每一点情节……都靠舞蹈表现之。
绝对不能“唱”或“说”出来,甚至连一些静止的造型都属于舞剧中的忌讳。
下面我们给大家听一段全是“唱”的西方古典歌剧,看一段全是“舞”的舞剧。
比较一下,大家是不是体会到了些什么?中国戏曲则与之根本不同:戏曲艺术本身首先就是文学(语言艺术、诗歌、音韵……)、音乐(唱腔、伴奏……)、美术(服装、化妆……)与表演艺术的大综合体;而在表演艺术方面,它又是讲究唱、念、做、打的综合,即包括了歌唱、说话、表演动作和舞蹈、杂技等等方面的。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摘要】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艺术形式,它们在演出形式、音乐风格、故事内容、表演手法以及服装道具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
西方歌剧注重音乐表演和剧情发展,演员多为专业歌手,舞台制作精良。
而中国戏曲强调表演技巧和歌唱技艺,演员多为全能艺术家,服装道具丰富多彩。
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的不同导致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在艺术特点和发展前景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尽管各自有着独特的魅力,但也有必要探讨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文化碰撞和交流,促进文化艺术的多元发展。
【关键词】西方歌剧、中国戏曲、差异、演出形式、音乐风格、故事内容、表演手法、服装道具、文化差异、艺术特点、发展前景1. 引言1.1 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的背景介绍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是两种具有长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
西方歌剧源自欧洲,起源于16世纪,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独特的演出形式和音乐风格。
著名的歌剧作品如《图兰朵》、《茶花女》等,被广泛传播和演出。
而中国戏曲起源于远古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戏曲包括京剧、黄梅戏、评剧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演传统。
京剧作为中国戏曲的代表之一,被誉为“国粹”,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音乐艺术。
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在表演形式、音乐风格、故事内容、表演手法、服装道具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形式。
通过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探讨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在文化传承、艺术表现和发展前景方面的异同,进一步推动两种艺术形式的交流和发展。
1.2 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的普及程度西方歌剧起源于欧洲,最早起源于意大利,并在逐渐传播至其他国家。
西方歌剧的普及程度在欧洲国家是比较高的,许多著名的歌剧剧场如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奥地利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法国巴黎歌剧院等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演出内容。
而在亚洲和其他地区,西方歌剧的普及程度相对较低,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城市或者文化中心,如东京歌剧院、悉尼歌剧院等。
有关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之比较有关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之比较摘要: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都是多元文化集中体现。
中国戏曲偏重言志抒情以曲唱戏重于形式,发声讲究甜润圆亮字重腔轻,曲从与字。
欧洲歌剧偏重再现模仿以歌唱剧重于内容,发声讲求明亮宽洪,言从与歌。
关键词:中国戏曲欧洲歌剧差异中国的戏曲与欧洲的歌剧,是世界两大戏剧艺术体系的突出代表。
作为综合艺术的戏剧,是多元文化的集中表现,是人们社会生活、文化传统及心理素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下来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产物。
因此,中国戏剧和欧洲歌剧具有各自鲜明的艺术特色及深厚的美学特征。
一、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的形于发展(一)中国戏曲的形成发展中国的戏曲是古代的舞剧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最早的舞剧是葛天氏的《吕氏春秋?古乐篇》,这是一种集音乐、舞蹈、器乐为一体的艺术。
南北朝时期,产生了民间歌舞戏和参军戏。
如歌舞大戏《大面》、《踏谣娘》,如产生于东晋时期的参军戏在隋唐时期仍属于“散乐”的范畴,并十分流行。
从原始歌舞逐渐发展成以歌舞演故事,是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历经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几千年。
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中国戏曲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是经过数百年的承续、发展,而成熟的渐变过程,因而中国戏曲根基深厚,艺术体系完善。
欧洲歌剧发源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因此意大利被 (二)欧洲歌剧的形成与发展赞誉为“欧洲歌剧的故乡”。
意大利早期歌剧称为“音乐戏剧”,它是一种音乐、文学、戏剧、美术、舞蹈相结合的综合艺术体裁。
它的诞生是巴罗克时期音乐艺术领域最伟大的一场革命。
欧洲歌剧的音乐素材大多来源于民歌和宗教音乐。
1597年第一部歌剧《达夫尼》诞生,由利努契尼提供脚本,佩里作曲,但这部歌剧没有流传下来。
1600年,利努契尼和佩里再次合作,创造了歌剧《尤丽迪茜》。
其题材来自圣经,这部歌剧已经具有了严格意义上歌剧的雏形——宣叙调、歌曲、合唱、舞蹈管弦乐队和终曲。
18世纪末19世纪初,意大利的社会动荡不安。
西洋歌剧与中国民歌唱腔的异同-2019年精选文档西洋歌剧与中国民歌唱腔的异同一、西洋歌剧和中国民歌概述及唱腔特点(一)西方歌剧的概述及唱腔特点西方歌剧是一种集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一体的综合型艺术。
1597年,雅各布·佩里和朱里奥·卡奇尼创造了歌剧《达芙妮》,这部歌剧取材于希腊神话的脚本,也是历史上的第一部歌剧。
《达芙妮》引起空前的轰动,首次演出于贵族宫内,并取得了成功。
《达芙妮》的创作背景是文艺复兴时期,这个时期的“人文主义”正充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因此古希腊的戏剧精神是其确立的形式,同时开辟了歌剧、管弦乐合奏等艺术的道路。
西洋歌剧的唱腔遵循的原则是“声音是从思想上开始的”,并制成“美声唱法”,这种唱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发声于喉咙较低的位置,这也是与其他唱法最大的区别。
其唱腔有四大特点:一是呼吸,采用横膈膜呼吸法,强调胸部和腹部呼吸混合。
二是声区,将发音分为三个声区,分别是高音、中音、低音,这三个声区对声音色彩的要求是统一性。
三是共鸣,调动胸、咽、口、头、鼻、窦体各个共鸣腔,从而将音质处理到明亮、圆润而且富有金属感觉。
四是吐字,要求歌词中无论是窄母音,还是宽母音,都要准确无误,发音到位。
(二)中国民歌的概述及唱腔特点中国民歌诞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我国的首部诗歌《诗经》,其中记载着春秋时期十五国的民歌;战国时期、汉代、唐代,都演绎着各具特色的民歌,譬如《楚辞》、汉唐乐府等;隋唐时期,民歌继承了汉魏乐府之精髓,同时成为宋代词歌调歌的前身;明代和清代的民歌也有各自繁荣发展的时期,譬如当时非常流行的“竹枝词”;鸦片战争时期,民歌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洋鬼子》等民歌拉开了民歌发展的新序幕;新中国成立后,《十送红军》《浏阳河》《八月桂花遍地开》等新民歌,刷新了民歌历史的新纪录。
中国民歌唱腔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独腔韵,唱法是多段落,而且都是连句的模式,表达情境、情节、思想、感情。
二是对腔韵,采用的形式是二人对唱,腔调细腻、活泼和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