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考制度改革的高职院校分类招生考试的思考
- 格式:docx
- 大小:9.74 KB
- 文档页数:2
收稿日期:2018-04-08基金项目:本文系汉中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教研与科研项目(项目编号:H Z Y K Y Y B 201707)。
作者简介:向乾(1972-),男,陕西汉中人,从事工作方向:高校招生就业工作。
蔡春芳(1977-),女,陕西岐山人,副教授,从事工作方向:高校招生就业工作。
高等职业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对策研究向 乾,蔡春芳(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汉中 723002) 摘 要:为助推分类考试招生政策改革实践,本文以陕西省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单独考试招生为例,对陕西省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存在的现状及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对高职院校实行分类考试招生改革的过程提出了对策意见。
关键词: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对策中图分类号:G 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8)14—0027—011 分类考试招生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分类考试招生是高考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将高职院校从高等院校“统考”的制度安排中进行了分流,实现了高等学校分类发展与招生考试制度的结合。
2010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刚要》,就现行的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提出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指导意见,并逐步形成以“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核录取方式,以优化和调整高等职业教育结构,适应本身的办学定位。
2014年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快推进分类考试招生,完成现代化的高职教育体系构建,并要求到2020年分类考试招生成为高职院校招生录取的主要渠道。
2 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2.1 如何实现考核内容与技能型人才选拔相匹配测试考核的内容是分类考试招生能否选拔到具有职业潜能考生的关键。
目前陕西省示范校单独招生考试主要采用的是文化课+技能测试的考核方式,但文化课是报考高职院校考生的短板,过分强调文化课成绩未必能选拔出高职院校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一九年第十八卷第五期︵总第一百零三期︶收稿日期:2019-06-22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招生竞争力的测量及其提升研究”(项目编号:VEYP5054)。
作者简介:郑鹏(1986-),男,河南驻马店人,硕士,天津职业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一、新高考改革概述为破解“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考生偏科缺乏个性”等现行考试招生制度带来的缺点,2014年9月国务院在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通过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等形式,最终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针对高职院校的考试招生,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
中职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都可以通过参加“文化基础+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报考高职院校。
其中,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文化素质通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来体现,同时,普通高中毕业生也可以通过高考报考高职院校[9]。
上海、浙江成为首批改革试点启动,于2017年试点工作平稳落地。
针对高职院校,两省市均不分文理,上海高考成绩采用语数外总成绩作为投档依据[14],即“3+0”模式,浙江则采用语数外总成绩加三门选考科目[13],即“3+3”模式;在志愿设置上,上海采用院校投档模式,浙江采取专业投档模式;在批次设置上,上海采取本科批和专科批,浙江则完全打破本科高职批次界限,本科专科一个大批次,按考生成绩分段投档;在高职院校选拔途径上,除高考外,上海还有面向高中生及中职生的高职提前招生及面向中职生的单独考试招生;浙江则有面向高中、中职的高职分类考试招生。
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省市启动改革试点工作,北京、天津采取上海模式,即“3+0”模式[12],山东、海南则采取浙江模式,即“3+3”模式,均不分文理科[11]。
随着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8省市通过国家教育招生考试指导委员会实地评估,全国已有近一半省市加入改革试点队伍[17]。
高职院校分类招生考试一、高职院校分类招生考试的背景和意义高职院校分类招生考试是我国教育部门为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深化招生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这种考试形式有助于打破传统的一次性高考模式,为考生提供更多选择和机会,同时也有利于高职院校选拔更适合自己培养的人才。
二、高职院校分类招生考试的报考条件和对象高职院校分类招生考试主要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和普通高中的毕业生。
报考条件根据不同学校和专业的要求有所不同,一般要求考生具备以下条件:遵守法律法规,身体健康,具有相应学段的学历证书,部分地区还要求考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或取得相关证书。
三、高职院校分类招生考试的考试内容和形式高职院校分类招生考试一般包括文化课考试和专业技能测试两部分。
文化课考试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试题难度相对较低。
专业技能测试则根据不同学校和专业的要求,测试考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素养。
考试形式有笔试、面试、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
四、高职院校分类招生考试的录取原则和程序高职院校分类招生考试的录取原则主要是根据考生文化课成绩和专业技能测试成绩的综合表现,结合考生志愿进行录取。
录取程序一般包括报名、考试、公布成绩、填报志愿、录取等环节。
考生可在考试前了解各校的招生计划、录取条件和录取办法,为自己的报考做好充分准备。
五、如何准备高职院校分类招生考试1.了解报考条件和录取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
2.加强文化课学习,特别是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练习题的积累。
3.根据拟报考的专业,提前学习和掌握相关职业技能,参加培训和实习。
4.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应对面试等环节。
5.了解考试流程和时间安排,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六、总结与展望高职院校分类招生考试为考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发展途径,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考生应把握这一机遇,通过努力学习和实践,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奠定坚实基础。
第34卷 第5期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Vol.34 No.5 2020年10月 Journal of Yanb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Oct. 2020·8·浅析高职院校分类招生考试制度的完善①郭 俊 孙 鑫(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句容 212400)摘 要:高职院校分类招生考试已开展十余年之久,各省都取得了不少成绩,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本文对高等职业院校分类招生考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分类招生考试;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64(2020)05-0008-03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独特性。
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直接从事的是社会上的劳动岗位,这些岗位带有明显的专业特点,所以专业的专属技能教育培训模式完全不同,对各科类也应采取不同的考试方式。
所以,高职考试分类一方面是为了适应不同高等院校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适应社会分工需求。
实施多种多样的考试模式,让学生能在科学公平的前提下,获得适合自身发展的机会,获取相应的接受教育权利。
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和健全的教育体制,都为学生发展提供机会和平台。
一、分类招生考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分类考试方式内容缺乏系统性当前,高职院校的考试模式比较单一,基本都是采用教育部提出的文化考试+能力测试的模式。
比如安徽省的高职院校就使用该模式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考核。
学生在文化课成绩合格的前提下,普通高中学生参加的是职业适应性测试项目,职高的学生参加的是职业技能测试项目。
文化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高中各科的基础知识,二者考试难度和深度不同,如果文化课没有达到 院校要求的分数,就没有资格再参加后续考试。
职业技能测试和适应性测试,一般采用笔试和面试结合的方式,考察学生的专业素养。
但是由于学生人数众多,专业性强,所以针对人才的遴选方式终究会出现一定的主观性,即使教师努力做到客观认真,但依然无法短时间内掌握学生的真实技能。
分类招生制度改革背景下高职专业建设量化评价体系研究作者:原素芳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11期生源是高等职业院校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办学的目的所在,招生工作更是学校建设的基础工作。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指出: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做出全面部署并高职院校的招生和考试形式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
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
一、分类招生背景下专业面临的现状分析作为全国两个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省市之一,浙江省出台《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浙政发〔2014〕37号),明确全面深化统一高考招生改革,进一步完善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和“三位一体”招生改革,加快建立多类型、多元化考试招生制度。
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
录取不分批次,按考生总成绩,分大类实行专业平行投档。
自2017年开始全面实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把原本科、专科高职的三个批次合并,在全国率先取消录取批次,凸显专业在选拔中的作用,专业的地位首次超过院校。
这一举措无形中把专业的知名度、竞争力推到学校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
高考招生录取体制改革,给高校的招生和人才选拔、学科和专业建设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具体表现如下:生源状况两极分化,冷门和弱势专业面临生存危机。
改革后,学校由前台退居后台,专业直接走向前台,接受学生的评判和选择。
每个学校将会呈现专业冷热不均的现象。
学生成绩形态由整齐划一的扁平化改变为参差不齐,形成新的教育生态,在实行基于专业的选拔后,在不同专业之间会出现分数悬殊的情况,给学校的管理带来新的课题[1]。
在分类招生制度改革背景下,如何破解学校专业发展的招生瓶颈问题,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是摆在所有高职院校面前不可回避的话题。
高职分类考试招生改革的分析研究作者:张萍王晋王晓辉严琼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8年第11期【摘要】本文从实际出发,结合近三年的分类考试招生改革实践,通过分析高职分类考试招生改革形势和现状,提出建议和设想,旨在使高职分类考试招生改革更加规范公平、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招生改革分类考试分析研究基金项目:本文系院级重点课题“高职分类考试招生改革的分析研究”(项目编号:2016JYB04)。
为贯彻落实《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突出高职教育特色,陕西省积极推进高职招生制度改革,从2015 年起全面实施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这是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一项重大创新。
单一的高考招生制度已经不能满足高职院校选拔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多样化、高素质的人才需求要求高职院校多途径、多类型地吸收生源,通过改革人才选拔模式,为高职院校招收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条件,为培养大国工匠提供保障。
高职分类考试招生改革实施以来,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的形势和现状1. 高职生源人数持续减少全国高考人数自2008 年达到一千万人以上的高峰后,逐年下滑。
陕西高考报名人数从2009 年的40.5 万人下降至2017 年的31.9 万人,下降幅度达21%,加之本科院校招生计划逐年增加,更加重了高职院校生源危机。
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零投档”现象已频频出现,预计生源不足的现象还将持续,生源危机已成为阻碍高职院校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势必对各高职院校,甚至整个高等教育结构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2. 高职生源结构呈现多样化随着分类考试招生改革制度的实施,高职院校多形式、多元化的考试招生制度逐渐被考生、家长、学校、社会接受并认可,录取模式已从单一的高考录取转变为多种招生类型并存的复合方式。
不同途径录取导致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发生变化。
简单来说,就是不同的生源“来路”导致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文化基础差异较大。
209区域治理WISDOM EXCHANGE分类招生背景下高职学生学情分析及对策*——以徽商职业学院为例徽商职业学院 物流系 洪丽摘要:分类招生是改革高等教育考试招生模式的新举措,学情分析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
通过学情分析发掘分类招生背景下学生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的基础上,增加方法论的学习,围绕企业和学生的双向需求调整教法和学法,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
关键词:分类招生;学情分析;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26-0209-0003一、分类招生的现状分类招生是把国家统一高考,改革为在省教育厅和省招办的监督指导下,由各高职院校自行组织考试,扩大院校招生自主权的一种招生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分成了统招生和自主招生两类。
国务院2014年9月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应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50%左右,2017年成为高职招生的主渠道,2020年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现代教育考试招生模式。
”分类招生是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号召,认真落实“促进教育公平、提高选拔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市场需求、遵循教育规律、科学高效地选拔各类人才的必经之路。
改革后的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
近几年一些高职院校的实践证明,沿用以往统招班的教学和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分类招生制度下生源差异大、人才需求多元化的实际,教学和管理中的矛盾日益突出,对原有制度进行改革迫在眉睫。
二、问卷调查及学情分析高职院校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办学方针,必须将学情调研分析作为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起点。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笔者从学情调研入手,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以安徽省某高职院校2017、2018、2019、2020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结合个人访谈的方法,实际回收问卷265份,有效率98%。
基于高考制度改革的高职院校分类招生考试的思考
作者:郭昊
来源:《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18年第2期
摘要:高考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高校录取学生的重要参考,有强烈的导
向功能。
文章简单阐述了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并对高考制度改革基础上的高职院校分类招生
考试模式进行分析与探讨,旨在促进高职院校招生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高考制度;高职院校;分类招生
高考是高校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同时对基础教育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高考制度的改革也
是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在高考制度改革背景下,我国教育教学体制不断
创新,高职院校采取分类招生考试模式对学生更公平,也有助于高职院校招收更多综合素质较
高的学生。
一、我国高考制度改革
1952年,教育部首次明确全国高等院校招生制度,实行本科和专科统一招生、统一录取。
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对人才选拔、文化发展、科技进步有很大的促进
作用。
但是最初的高考制度更注重智力教育,忽视对学生的德育、体育和美育。
很多学校片面
追求升学率,将高考作为中小学教育的唯一导向,教师的教学内容枯燥,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导致学生只会应付考试,缺乏实践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普及,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工
作也在不断推进,高考不仅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储量,还要将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考核重点。
二、高职院校分类招生考试的要点
在高考制度改革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分类招生考试工作有以下几个重点:
(一)注重学生的差异性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特点。
比如,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
生语数外等学科知识水平较低,但擅长绘画、音乐等。
统招统考的缺点是“共性多、个性少”,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
因此,在分类招生考试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充分挖掘学生的
潜能与智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适合自己的高等教育。
高职院校应该丰富专业类别,为
不同专业设置与专业特点相符的考核模式、考核标准,形成“分层分类、统独结合”的多元录
取机制,让学生参加合适的分类考试,减轻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
(二)创新招生考试的形式与内容
当前我国的高考制度是利用一次考试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选拔生源。
这种方式效
率高,但考试内容、考核标准不可能兼顾到所有学校、所有专业,因此不够合理。
在分类招生
考试中,要对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注重差异性。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为每个类别、
专业量身定制考试计划、考试标准、考试内容,建立多元化的招生考试体系。
在考试内容的设
计上,要注重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突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
例如,在坚
持国家统一考试的基础上,一些高职院校可以自主命题,单独招生,或对考试次数、考试类型
等进行改革,形成多元化的招考体系。
(三)增设分类招生专业
在高职院校招生考试过程中可以适当增设一些招生专业。
例如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将某
些专业独立出来,设置新的招生计划。
同时,严格控制生源数量,确保每个专业的招生数量在
一定范围内,减少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压力。
分类招生考试是高职院校未来招生的主要渠道,要
结合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适当增设或删减某些招生专业,并控制生源数量,提高生源质量。
(四)加强就业指导
加强就业指导是提高就业率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就业率是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学生选择报考学校的重要依据。
因此,高职院校在实施分类招生考试过程中,要以就
业为导向,对学校的发展方向、办学特色以及学生的培养目标进行慎重思考,找准地方经济增
长点,根据社会实际需求进行招生。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考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高考制度改革是完善教育制度的有效途径,也是选拔综合性人才的重要手段。
随着高考制度不断改革,高职院校在招生过程中要积极推广
分类招生考试模式,适当增加招生专业,为不同专业设置相应的考试标准、考试内容、考试方式,尝试多元化的人才选拔机制,充分挖掘考生的特点和潜力,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综合
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付孝泉.基于高考制度改革的分类招生考试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4(9).
[2]殷志.我国高考制度改革趋向及分类招生考试探索[J].大学教育,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