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演示实验的现象放大和过程优化
- 格式:pdf
- 大小:175.19 KB
- 文档页数:2
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优化例说实验,是初中科学知识教学、能力训练、习惯培养、素养提升的重要载体、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
初中科学教材和其他的课程资源提供了丰富的实验资源。
各种各样、门类广泛的涵盖自然、生产、科技、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内课外的验证性探究性小实验遍及科学教材的每个角落。
优化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关键不是缺乏实验资源,而在于科学教师要潜心钻研、苦心修炼,探索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实验优化策略。
一、改进创新。
在提升实验操作性上下功夫1.对实验装置的改进【案例1】八年级下册教材用5%的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的实验。
原实验:加热5%的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时,把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口很难看到木条复燃,其原因是产生氧气从溶液中逸出时,也有大量的水蒸气从溶液中逸出,使得带火星的木条不仅不会复燃,反而会熄灭。
改进:在干燥管中装上生石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到试管口即可达到目的。
2.对实验原料的改进【案例2】九年级上册教材铝箔在氧气中燃烧。
这个实验很容易失败,原因主要有:1.铝是活泼金属,在空气中表面很容易产生氧化膜;2.铝箔太薄,点燃火柴时会使铝箔卷曲而不能点燃。
改进:换用铝片,实验前用砂纸擦除铝片表面的氧化铝保护层并剪成0.4cm×5cm(课本上是2cm×5cm的铝箔),下端系一根火柴,但不能太长,点燃火柴后等火柴快烧尽时,迅速伸进氧气瓶中即可。
【案例3】九年级上册教材用鸡蛋和盐酸做沉浮实验。
原材料:用鸡蛋和盐酸。
弊端:反应速度慢,鸡蛋表面有油脂,影响现象的产生。
改进:换用樟脑丸和醋酸溶液来做浮沉实验。
将樟脑丸放入醋酸溶液,樟脑丸的密度比醋酸溶液略微大一些,所以开始时樟脑丸沉入杯底。
但由于醋酸与碳酸钠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聚集在樟脑丸的表面,使樟脑丸和气泡这一整体的密度小于液体密度所以樟脑丸浮了起来。
当樟脑丸浮到液面时,附在樟脑丸表面上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剩下的气泡连同水对樟脑丸向上的浮力支持不住樟脑丸的重量,于是又沉入杯底。
第1篇摘要:演示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操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演示实验的改进角度出发,分析了初中演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参考。
一、引言演示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教师演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物理现象和原理。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演示实验存在一些问题,如实验现象不明显、操作复杂、安全性低等。
为了提高演示实验的效果,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教研。
二、初中演示实验存在的问题1. 实验现象不明显部分演示实验由于条件限制,实验现象不明显,导致学生难以观察到实验现象,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2. 操作复杂部分演示实验操作复杂,需要教师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进行操作,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连贯性。
3. 安全性低部分演示实验存在安全隐患,如易燃、易爆、腐蚀性等,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胁。
4. 实验器材不足部分学校实验器材不足,无法满足实验教学需求,影响了实验教学的开展。
三、初中演示实验的改进措施1. 优化实验设计针对实验现象不明显的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1)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选用具有明显实验现象的器材,如激光笔、磁铁、玻璃棒等。
(2)改进实验方法:通过调整实验步骤、优化实验条件,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3)运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实验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
2. 简化实验操作针对操作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简化实验步骤:将复杂的实验步骤进行简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操作。
(2)创新实验方法:采用易于操作的新方法,如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实验,降低实验操作难度。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通过分组实验、探究性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提高实验安全性针对安全性低的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选择安全可靠的实验器材:选用不易燃、易爆、腐蚀性低的实验器材。
如何优化和改良初中科学演示实验教学设置作者:黄喜松来源:《新课程·中学》2012年第11期摘要:科技和教学手段的发展和进步,要求教师打破课本中沿袭相用的演示实验方法,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地对实验进行科学改组,使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和形象观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从而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初中科学;演示实验;形象直观;多媒体科学是将传统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整合在一起的一门课程,这其中许多知识点需要用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现象、掌握技能。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将实验过程、现象和结果清晰、准确地展示给学生。
但是,随着科技和教学手段的发展和进步,抑或因为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这就需要教师打破课本中沿袭相用的演示实验方法,在遵循趣味性、简便性、直观性、科学性和参与性的基础上对实验进行科学改组,以便于学生在积极参与和形象观察的基础上理解知识,掌握技能。
鉴于此,笔者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如何优化演示实验教学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增强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初中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因此,如果教师一味地按教材中既定的实验程序,学生的思路就被禁锢了,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知识和提升技能便成了无根之木,增强演示实验的趣味性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概念和规律的记忆。
比如,笔者在教学《大气压》内容时,学生普遍对大气压强这一概念感到抽象不容易理解。
于是,笔者在教学课堂上设置大小试管的实验:将小试管套在大试管里,倒置,小试管受重力落下,如此不可思议的动作,学生都很好奇,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
这时笔者将大试管内灌满水,再把小试管底向下放进去,这时可以给学生抖包袱:大家说倒置的话,小试管会像刚才那样掉下吗?学生的兴趣陡然被激活。
这时,笔者倒置试管,放开大试管口,大家惊奇地发现小试管不但没有突然掉下,还随着水往下滴而缓缓上升呢,这时在大家好奇心的基础上,我们再及时点拨这是大气压的作用。
改进演示实验,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摘要】教师的演示实验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示范性,教学中对实验不足之处进行合理改进,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通过改进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整合多个实验开发综合实验等手段,提高了初中科学演示实验的成功率,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关键词】演示实验教学效果教师的演示实验是中学科学实验的主干,它不仅是课堂教学中为学生释疑解惑的重要手段,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源泉。
教师的演示实验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示范性,演示实验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影响实验教学的效果。
在多年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现教科书上的部分实验结果不太理想,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往往由于还原不充分,导致不能观察到光亮的红色;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由于红磷在空气中点燃后,再伸入到集气瓶中,有部分空气逸出,不能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如果操作不当容易失败等。
为此,本人对这些实验在操作方法或实验装置上进行了改进,改进以后,实验的成功率显著提高,实验现象明显,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其中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改进在2009学年初中科学新课程实验调研中获得市三等奖、区一等奖。
一、改变实验操作方法,增强实验的直观性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是初中科学教学的重点,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氢气具有还原性,能将化合物转化为单质。
按照教材操作:将黑色的氧化铜斜铺在试管底部,先通入一会儿氢气排出试管内的空气,再加热,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等试管内的固体冷却后观察:黑色固体变成光亮的红色,同时试管口出现水珠。
但实验中发现仅仅是在试管壁上部分和导管口上看到少量光亮的红色,试管内大部分的固体是砖红色的,并没有如教材描述的实验现象,分析其中原因是中间的氧化铜没有与氢气充分的反应,部分生成的是氧化亚铜,学生对老师的实验现象产生疑问:为什么大部分的固体是砖红色,而不是光亮的红色?教师对学生的疑问往往忽视或告诉学生只要记住光亮的红色就行,让学生死记硬背实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