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宋朝历史上的科举改革 王安石打破常规录进士
- 格式:docx
- 大小:4.59 KB
- 文档页数:2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生平简介王安石是怎么死的导语: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生平简介少年英才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王安石出生于临川(今抚州市临川区),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王安石变法悲剧“改革派”被逼成“保守派”导语:公元1074年是北宋的熙宁七年,正忙于变法的王安石碰到一件麻烦事,一个本来由他奖掖提拔的看城门的小官郑侠要和他的变法过不去,画了一幅《公元1074年是北宋的熙宁七年,正忙于变法的王安石碰到一件麻烦事,一个本来由他奖掖提拔的看城门的小官郑侠要和他的变法过不去,画了一幅《流民图》进呈天子神宗,说变法有问题。
神宗赵顼和王安石正是在帝国无比危难的时刻走到历史前台的。
1068年,年仅20岁的宋神宗承嗣大统,英气勃勃,志向非凡。
他自幼痛心于列祖列宗对北方敌国的屈服退让,不满于朝廷、州县的萎靡不振,焦心于国家税收减少、财政紧蹙,有着富国安民、强兵雪耻的强烈愿望。
亲政以后,他急于物色能安邦治国的英才,曾对大臣说:“国之要者,理财为先,人才为本。
”可是,朝中一批元老重臣却暮气沉沉,畏事保守,安于现状,不图兴革。
神宗只能变换方向,在朝外积极寻觅,最终将目光锁定在已颇具盛名的王安石身上。
王安石也确实很棒,年富力强,曾任多年地方官员,在朝中也几经沉浮,了解国政民情,虽未受大用,但在士大夫中享有极高声誉,独享天下大名30余年。
人们称赞他质朴节俭,不嗜酒色财利;赞美他视富贵如浮云,不以自身荣辱进退为意;钦佩他好学深思、深通经术,成一家之学。
《元城语录》说:“当时天下之论,以金陵(指王安石)不做执政为屈。
”尤为重要的是,王安石几年前上书宋仁宗,力陈“理财为先”的改革谏言,与宋神宗最急迫的心愿不谋而合。
什么是富国,就是国家的钱多;什么是变法,就是理财,看能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弄出最多的钱。
英君贤臣风云际会,撞击出一串激情的火花。
1069年,宋神宗排除朝中大臣的反对和阻挠,果断地任命王安石为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宋仁宗重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的原因是什么导语:这是一段文言文,讲述的是宋仁宗,唐介,王安石这三个人之间的故事。
宋仁宗欣赏王安石的才华及能力想要重用王安石,但是受到了唐介的劝阻,这是一段文言文,讲述的是宋仁宗,唐介,王安石这三个人之间的故事。
宋仁宗欣赏王安石的才华及能力想要重用王安石,但是受到了唐介的劝阻,最终宋仁宗还是重用了王安石封其为副宰相,还同意了其变法的提议。
引原文:帝欲用安石,唐介言:"安石难大任"。
帝曰:“文学不可任耶?经术不可任耶?吏事不可任耶?”介对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
”……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能知卿,以卿但知经术。
”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
”帝曰:“然则卿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
”帝深纳之。
文章的主要意思是:宋仁宗打算重用王安石,但是朝中大臣唐介说王安石没有能力胜任这个工作。
宋仁宗奇怪道:他什么地方不能胜任吗?是才学不够吗?还是经术理论不够?吏事方面的才能不足而不能够被重任么?唐介说:王安石的文学才能足够了,但是思想很古板,所以每每谈论要事的时候都是不切实际的,理论与实际不符。
如果皇帝你重用了他,那么他的为政举措肯定是常年变更的。
但是宋仁宗却不这么认为,最终无视唐介的劝谏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担任要职。
宋仁宗对王安石说:其他人都不了解你,在他们的眼中你是个只知道经学数术的人,没有实战经验,不清楚世务的人。
王安石听后说道:经学数术却恰恰是规划与处理事务的最好标杆。
宋仁宗问到:你觉得应该怎么做呢?王安石说道:如果要改变现状,那么就要从社会风气,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王安石新政有哪些成功与失败?王安石变法的目
的
导语:梁启超先生在其《王安石传》一书中,对北宋的改革家王安石可谓推崇备至。
同样身为改革家的梁先生说:“荆国王文公安石,其德量汪然若千顷之
梁启超先生在其《王安石传》一书中,对北宋的改革家王安石可谓推崇备至。
同样身为改革家的梁先生说:“荆国王文公安石,其德量汪然若千顷之波;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
其所设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
当然,任公之言毕竟只是一家之言。
王安石生前身后所受争议之大,历史上能出其右者可能不多。
王安石主要是因变法而名留青史的,在当时和其后,对他变法的正误得失就一直是政治家和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此外,其孤傲执拗、刚愎自用的性格,无疑也是引起争议的原因之一。
认识王安石,了解王安石,为人为政均大有裨益。
王安石将他的变法理念付之于行动,是宋神宗上台以后的事。
宋仁宗当了40年皇帝,其间也有过像范仲淹、包拯这样的名臣,然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总的说来,宋王朝的光景是每况愈下。
宋神宗上台时,兼并之风日盛,国家是越来越不景气。
宋神宗是20来岁时上的台,年轻人,朝气蓬勃,想有一番作为,但仁宗和英宗给他留下的老臣,都帮不了他什么忙。
他身边有个官员叫韩维,倒能给他一些好的建议。
这韩维是王安石的好朋友,他的建议只要一得到宋神宗的夸奖,他就会乘机举荐王安石,说:这些意见都是我的朋友王安石说的。
说得多了,宋神宗也就对王安石有了一个好的印象了。
那时,王安石因母亲
生活常识分享。
王安⽯的科举变⾰王安⽯的科举变⾰储葛忆兵隋唐以来建⽴起来的科举制,⼒图将有知识有才智的⼠⼈选拔上来,以取代世袭官员。
北宋前期,科举考试中⼜建⽴起弥封、编排、誊录、锁院等制度,努⼒做到公平公正地选拔⼈才。
这个变⾰过程到宋真宗朝完成,科举考试的形式已趋完备。
尔后,宋⼈将变⾰的眼光投向科举考试的内容。
唐⼈科举考试,独重进⼠科。
进⼠科试三⽇,内容分别为帖经、诗赋、策论,唐⼈往往根据诗赋优劣定取舍。
宋初承袭唐朝,据《宋会要辑稿·选举七》记载,⼀直到宋太宗端拱元年(988),殿试或仅有诗赋题,或增加政论题,进⼠科惟重诗赋的现象⾮常突出。
有鉴于此,宋⼈不断提出变⾰主张,其主张其实只有⼀句话:将进⼠科考试的重⼼转移到策论上来。
宋太宗以后,⼤量的官员都是科举出⾝,科举考试内容与为官品质和资质之关系的问题⽇益引起朝廷上下的关注。
从太宗到仁宗,进⼠科考试中慢慢形成了诗赋与策论并重的局⾯。
既然詩赋与官员的道德品质、⾏政能⼒⽆关,策论⼀步步获得朝廷重视之后,要求独重策论的主张也就出现了。
庆历初,富弼《上仁宗乞⾰科举之法令牧守监司举⼠》⾔:“欲今后科场考试,以策论为先。
”范仲淹庆历年间变⾰朝政,对科举的要求也是“先策论⽽后诗赋”。
这种观点,⼏乎得到多数⼤⾂的赞同,赵师民、宋祁、欧阳修都给朝廷上疏,表达同样的看法。
王安⽯熙宁变法,科举改⾰乃其重点之⼀。
熙宁⼆年(1069),朝廷下诏,要求⼤⾂讨论“贡举法”之变⾰。
王安⽯《乞改科条制札⼦》提出:“宜先除去声病对偶之⽂,使学者得以专意经义。
”韩维、司马光、吕公著等⼤⾂纷纷表⽰赞同。
有关进⼠科考试内容之变⾰,熙宁年间没有新旧党争之别,新党、旧党领袖⼈物意见⼀致,皆以为科举应该罢试华靡不实之诗赋,⽽以策论、经义取⼠。
惟苏轼见解不同于众⼈,其《议学校贡举状》云:“⾃⽂章⽽⾔之,则策论为有⽤,诗赋为⽆益;⾃政事⾔之,则诗赋、策论均为⽆⽤矣……近世⼠⼈纂类经史,缀缉时务,谓之策括。
宋代科举制度史
宋代的科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唐与五代的旧制,但也有许多重要的改革。
在北宋前期,科举考试主要设有制科、童子科、明法科和武举等。
然而,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改革改变了这一制度,使得进士科成为唯一的常科,主要考试内容为经义、史论和时务策。
这一改革使得科举考试的科目和内容更为集中和明确,为后来的明清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宋代科举考试的资格审核办法、考生户籍、学业成绩、个人品行的信息担保制度、考试程序、考场纪律、考试周期或考试频率等都形成了常规,并为明清两代所沿袭。
宋代科举考试的程序相当复杂和繁琐,但一旦及第,考生即可直接授官,无需再经吏部考核。
为了确保考试的公平性,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防范措施,特别是推行封弥和誉录之法。
封弥是指将试卷上的考生信息用纸糊封起来,以防止考官在阅卷时看到考生的姓名,这是后世考试中密封试卷制度的起源。
此外,宋代科举制度还对考试管理进行了严格规定。
宋代的科举考试分为州试、省试和殿试,其中武举也分为解试、省试和殿试。
这些分类和科目规划使得科举考试更为规范和系统化。
总的来说,宋代的科举制度是一个公平客观的取士制度,它不仅为当时的统治者选拔了大量优秀的人才,同时也为后世的科举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王安石与科举作者:邢猛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8期摘要:王安石是中国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变法运动,对北宋王朝的政治、军事、教育等多方面进行改革。
在科举方面,兴建学校,废除明经、学究等诸科,进士科改试“经义”,设立“明法”科。
这些改革体现了王安石的科举观和为政思想,更重要的是,为后世教育制度改革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王安石;科举;熙宁变法;北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抚州临川(今江西省东乡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他有感于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认识到北宋中期隐伏的社会危机,提出自己的变法主张;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他实践了自己的变法主张。
在科举制度方面,王安石作了较大变革,这些变革对元、明、清科举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中国当代教育制度改革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从王安石的治学态度、科举经历、科举观、科举改制等几个方面来阐述王安石与科举的关系。
一、王安石的治学态度青少年时期的王安石恃才傲物,不考虑国计民生等现实问题,而试图通过诗赋博取功名,对于孔孟等圣贤人物的安贫乐道不以为然。
父亲去世守丧这段时期,王安石猛然醒悟,最终抱定了学以致用的目的,既不要作只会写作诗词歌赋的骚人墨客,也不要作只会记诵儒家经典的庸俗书生。
王安石悲叹两汉以来儒家经典“为传注者汩之,以至于今冥冥也”,“学者不知古之所以教,而蔽于传注之学也久矣”。
(《临川先生文集》卷七一《书后》)他还感到“世之不见全经久矣,读经而已。
则不足以知经”,于是他广泛阅读,“自诸子百家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并且注重调查访问等实践活动,“农夫女工,无所不问”。
(《临川先生文集》卷七三《答曾子固书》)二、王安石的科举经历宋仁宗康定二年庆历元年(十一月改元)(1041年),王安石赴京师就礼部试。
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吴正肃公育知贡举,二十二日,皇帝御崇政殿赐进士及第、出身八百三十九人,王安石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与吕公著晦叔俱登第。
王安石变法与宋代科举制度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交融王安石变法与宋代科举制度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交融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而在宋代,王安石变法以及科举制度无疑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本文将探讨王安石变法与宋代科举制度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在理论与实践中的交融。
一、王安石变法与科举制度的联系在了解王安石变法与科举制度的关系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以及科举制度的基本情况。
1.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王安石变法,起源于北宋时期,是王安石等人为了解决当时社会问题而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其核心内容包括推行新法、推动农田水利改革、实行青苗法、设立保甲制度等。
2. 宋代科举制度的基本情况宋代的科举制度,将人才选拔与政府官员任命相结合,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选拔制度之一。
科举分为进士科、明经科、举孝廉科等,通过科举考试选拔贤才,为朝廷选拔官员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王安石变法与科举制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王安石变法实行新法,以改善社会经济状况。
而科举制度则提供了选拔人才的渠道,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
其次,王安石变法中的一些措施,如农田水利改革,也为科举考试的筹备工作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王安石变法与科举制度的理论交融不仅仅是在实践层面上,王安石变法与科举制度还在理论层面上进行了交融。
王安石提倡的新法思想,与科举制度的理念相契合,成为了科举制度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1. 新法思想与科举制度的契合王安石变法中的新法思想,主张以法治国,推崇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
而科举制度意味着人才的选拔与官职的晋升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标准进行,这与新法思想中强调的合理管理相呼应。
2. 科举制度对新法思想的支持科举制度着眼于选拔人才,追求贤才为官。
而王安石变法中推行的新法,需要一批有能力有才干的官员来贯彻执行。
因此,科举制度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足够的人才支持,也进一步加强了变法的实施效果。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王安石变法_2000字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运动,发生在北宋时期,由宋神宗朝中期宰相王安石所主导。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加强对外战争能力,改善民生,以及提高士大夫阶层的素质,从而挽救北宋衰落的局面。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包括:推行青苗法、置行射法、施行免役法和提倡保甲法等改革措施,以便中央收税、征兵更为迅捷、有效。
他还实行了政府官员的定期考绩、推行百县功曹考试,以及推行方田制等改革措施,以便提高政府官员的能力和责任心。
王安石变法被誉为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变法,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安石变法也遭到了民间和士大夫的广泛反对。
尤其是征收苛捐杂税、推行新法农民的生活变得越发困苦,社会上一片愤慨。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也是因为其忽视了制度的可操作性,尽管新法被初期实施,但是并未被真正的地支持,导致了后来的失败。
在中国历史上,王安石变法是一次重大的变法,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变法失败了,但是变法的种种政策和措施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它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变法中很多改革措施都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做出了一些实质性的改变。
它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观念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影响。
王安石改革创新的北宋名宰相王安石(1021年-1086年)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改革家,也是北宋历史上著名的名宰相。
他在位期间积极推行一系列改革政策,被誉为“王安石变法”。
本文将对王安石改革创新的北宋名宰相进行探讨。
一、背景与上台1. 官场生涯与前期政绩王安石是北宋时期政坛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早年从政,先在平章政事的地位上展示了自己的政治才能。
在此期间,他积极参与北宋政权的运作,并在民生改善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广受人民称赞。
2. 改革理念与思想王安石对于国家治理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
他深深觉得北宋时期的国家政治和经济体制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应对当时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他的改革理念主要包括“革故鼎新”、“以新法制国”等。
二、政绩与改革措施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王安石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国理念,认为只有个人修身齐家,国家治理才能够稳定。
他提倡廉政清正,主张廉洁政治。
他本人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官员廉政,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廉政体系。
2. 改革经济政策王安石的改革主要集中在经济政策上。
他推行“青苗法”和“免役法”,以促进农田耕作和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国家财政收入。
他还改革了税收制度和货币政策,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3. 整顿军队与强化国防王安石认为,国家安全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因素之一。
他对北宋的军队进行了整顿,提倡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他注重训练士兵的战斗力和纪律,提高了国家的防御能力。
4. 加强教育改革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王安石在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他提倡实用主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还大力发展书院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5. 文化繁荣与科技进步王安石的改革政策也为文化的繁荣与科技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他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支持文学、画画等艺术形式的繁荣。
同时,他还鼓励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科技创新和进步。
三、改革成果与问题1. 改革成果的显著效果王安石的改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宋朝历史上的科举改革王安石打破常规录进士
导语:古代的科举,是唐宋以来,为朝廷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规矩很多。
比如,在当时考察举子的时候,要经过三重考核。
第一次是设立初考官,考生考
古代的科举,是唐宋以来,为朝廷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规矩很多。
比如,在当时考察举子的时候,要经过三重考核。
第一次是设立初考官,考生考完,工作人员会将卷子的名字全部封存起来。
然后由初考官观看考生的试卷确定等级。
确定完了之后,将名单和全部试卷呈报给复考官,复考官第二次审核全部考卷,确定等级。
第三次是复考官将全部试卷交给详定官,最后确定等级。
一般来说,详定官自己不能够评定等级,而是对照初考官和复考官的评定结果,如果相同,那就罢了,如果不同,那由详定官审核试卷,在初考官和复考官之间确定一个。
最后,由详定官把最后的名单呈报给皇帝。
可是,在嘉祐年间,王安石当时担任负责给皇帝起草圣旨的知制诰,和担任天章阁侍制的杨畋一起担任详定官。
可是,王安石看了试卷,决定初考官和复考官选择的第一名(状元)的文章都不怎么样,而自己从其他的试卷中找了一张自己满意的,署名做了第一。
可是,同时担任详定官的杨畋是个老实谨慎的人,他认为从来详定官就只有在初考官和复考官两人确定的名次之间二选一,没有任何一次说,可以从另外的试卷中重新选择状元。
于是两人就发生了争执。
王安石是个思想开通,不拘俗套的人,自然听不进去杨畋古板的理由。
当时,有另外一个人,叫做朱从道的,担任太常少卿,当时是那次科举的封弥官,听说了这件事情之后,就对两个人说:“大家都别争了,从前10天,我们都听说了王俊明就是本次科举的状元,许多的事情都是命中注定的,大家又何必争执呢?两位真是自寻烦恼。
”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