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药品)中医中药学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64.56 KB
- 文档页数:23
中药学综述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性质、组分、功效、剂量、药理、药代动力学、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学科。
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药学中的一门学科。
中药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草药的种类与分类、药材的采集与加工、药材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中药制剂的制备与质量控制、中药贮藏和药代动力学等。
中药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中草药、中药饮片、中药粉剂、中药煎剂、中药注射剂等。
中草药是指以植物的干燥部分为主要原料的药物,具有多种功效,如清热解毒、活血止痛、健脾养胃、调理气血等。
中药饮片是将中草药炮制加工后,制成的片剂状药物,便于使用和保存。
中药粉剂是将中草药研磨成粉末后,用于外用或内服。
中药煎剂是将中草药煎煮后,制成液体剂型,常用于中医诊所和医院。
中药注射剂是将中草药煎煮后,用特殊方法提取有效成分,制成注射剂,用于重症疾病的治疗。
中药的研究方法包括化学、生物学、药理学、药物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药学研究也逐渐融入到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药物分析、药物代谢等领域,使中药学的研究更加精确和深入。
中药学的发展对于保护和传承传统药学知识、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中药学的研究成果也有助于现代药物的研发和创新,为人类健康服务。
中医中药学概述中医中药学概述中医中药学是中国独有的医学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受到全球学术界的广泛研究和认可。
中医中药学不仅具有对症治疗、强身健体和预防保健等多方面的作用,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振兴中华民族医药文化的重要意义。
中医中药学的基本理论中医中药学理论基础主要是以阴阳五行为核心的养生观念和经络学说、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病证辨论、药物性味、汤剂配伍等学说为基础构成的。
其中,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础,将人体的生理调节、病理状态、药物性能和环境地理等各类现象纳入到有限个数的阴阳五行中,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推断。
中医中药学的应用中医中药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眼科、口腔科、骨伤科等各个方面。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部由五种脏腑组成,分别是心、肝、脾、肺和肾,然后再加上六腑,合称为“十二经纬”。
每个脏腑所主管的器官和生理功能不同,常常会出现不同的病症。
在中医中药学中,治疗常常依据“辨证论治”的理念,即通过对病情病因、表里虚实的判断,确立病机,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中医中药学还注重药食同源,药物的选取不仅依据药物药理特性,还需考虑其性味、归经、毒性等方面的因素和与人体对应关系。
在中医中药学的理论体系中,药食同源是比较重要的一条理论。
中医中药学的发展中医中药学在中国早期历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传承了一批业已流传至今的中医名家和经典著作。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中药学在中华民族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中医中药学的发展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更好的发挥其优势,也需要更加注重现代医学科技的运用。
在这个过程中,中医中药学正在不断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发展出一系列新的中药大分子、中药微生物制品、中药标准化、中药质量控制和消毒杀菌等中医现代化技术,并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研究领域。
中药学专业概括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药的科学,旨在研究中药的药理学、化学、药剂学、制药工程和药学史等方面的知识,以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推动中药的现代化发展。
中药学属于药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对中药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面将通过介绍中药学的定义、发展历史、专业课程、研究方向等内容,对中药学专业进行详细的概括。
中药学定义: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药的起源、性能、配伍、制药、药用价值及药物治疗应用基础理论的学科。
它主要以中医药科学为基础,旨在通过研究中药的组成成分、药理作用、药物动力学、毒性及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知识,探索和揭示中药的药理学、化学、药剂学、制药工程等方面的规律。
中药学的发展历史:中药学源远流长,早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开始使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天然物质治疗疾病。
《神农本草经》被认为是中药学的奠基之作,它将草药的来源、功效及应用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总结。
随着中药的不断发展,中药学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20世纪初,中药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中国的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始设立中药学专业,并且成立了中药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以推动中药学的研究和发展。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升级,使得中药学成为一个发展迅速的学科。
中药学的专业课程:中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
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解剖学、药理学、毒理学等,为学生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
专业课程包括药用植物学、药用动物学、药用矿物学、中药药理学、中草药化学、中药制剂学等,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学生可以掌握中药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
实践课程包括实验课、临床实习、实习实验等,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加深对中药学知识的理解。
中药学的研究方向:中药学的研究方向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药的药理学研究:通过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机制,探索中药的疗效和药效成分。
中药学课件一、引言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性能、制备、应用及其作用的科学。
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学在我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本课件旨在介绍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药物分类、药效特点以及现代研究进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运用中药。
二、中药学的基本概念1.中药的定义: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疾病和保健的天然药物。
中药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
2.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
四气指寒、热、温、凉;五味指酸、苦、甘、辛、咸;归经指药物作用的主要脏腑经络;升降浮沉指药物作用趋向。
三、中药学的发展历程1.古代中药学:古代中药学起源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历代医家通过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形成了丰富的中药学知识体系。
代表著作有《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
2.近现代中药学:近现代中药学在继承古代中药学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中药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等进行深入研究。
代表著作有《中药大辞典》、《中药药理学》等。
3.当代中药学:当代中药学注重中药资源的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倡导中西医结合,推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
四、中药的分类1.按来源分类:中药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
2.按药效分类:中药可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涌吐药、攻毒杀虫止痒药、拔毒化腐生肌药等。
3.按药味分类:中药可分为酸、苦、甘、辛、咸五味。
五、中药的药效特点1.多效性:中药具有多种药效,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等。
2.整体调节:中药作用于人体,具有整体调节作用,使机体恢复平衡。
3.毒副作用小:中药源于天然,毒副作用相对较小。
4.适应症广泛:中药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
六、现代中药研究进展1.中药有效成分研究: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对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分离、鉴定,明确其药理作用。
医学中药学知识点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来源、性质、药理、制剂以及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药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本文将介绍一些医学中药学的知识点。
一、中药的分类中药按照来源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分类方式。
一般来说,中药可以按照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分类:1.按照来源分类:中药可以分为动物药、植物药、矿物药等。
动物药是指以动物组织、器官、骨骼等为原料制备的药物;植物药是指以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为原料制备的药物;矿物药是指以矿物或矿藏中提取的矿物为原料制备的药物。
2.按照性质分类:中药可以分为寒凉药、热药、温药和凉药等。
寒凉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适用于热性疾病的治疗;热药具有温阳散寒、祛风除湿的作用,适用于寒性疾病的治疗;温药具有温中散寒、温肾壮阳的作用,适用于阳虚症候的治疗;凉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适用于热血症候的治疗。
3.按照药材的部位分类:中药可以分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不同部位。
不同部位的药材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二、中药的制剂中药的制剂是指将药材经过一定的加工、制备工艺后制成的药物。
中药的制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常见的形式:1.汤剂:药材煎煮后制成的药液剂型,常见的有水煎剂、浓缩剂等。
2.丸剂:将药材制成颗粒状,制成的剂型,常见的有水丸、蜜丸等。
3.散剂:将药材制成细粉状,制成的剂型,常见的有细末散、研细末等。
4.酒精浸膏:用酒精浸泡药材提取有效成分后制成的剂型,常见的有醇提液、浸膏等。
5.煎膏剂:将药材煎煮后制成糊状,制成的剂型,常见的有糊剂、煎膏等。
三、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可以通过不同途径产生药理作用,常见的中药药理作用有以下几种:1.抗炎作用:中药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炎症病变。
2.抗菌作用:中药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可以抑制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执业医师中药学知识点一、中药学概述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起源、制剂、性能、功效以及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学科。
中药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中药的分类、药材的采集、加工、质量控制等方面。
二、中药的分类1.按来源分类:(1)动物药:如牛黄、麝香等。
(2)植物药:如人参、枸杞、黄芪等。
(3)矿物药:如石膏、朱砂等。
2.按处理分类:(1)鲜药:未经加工的药材,如鲜枸杞、鲜姜等。
(2)生药:经简单加工而成的药材,如生地、生石膏等。
(3)炮制药:经炒、炙、炒、制等炮制方法处理后的药材,如深山何首乌、焦三七等。
3.按性能分类:(1)寒性药:具有凉血、散寒等功效的药物,如黄连、川贝母等。
(2)热性药: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活血等功效的药物,如黄芩、地黄等。
三、中药的制剂和配方1.制剂(1)汤剂:指将中药材煎煮后的药液,例如清热解毒汤。
(2)丸剂:将药物研磨成细末,加入黏合剂制成的丸状剂型,例如桂枝丸。
(3)散剂:将药物研磨成细末,贮存在密封容器中的剂型,例如连翘散。
(4)膏剂:将药物加入油脂、糖浆等制成的半固体剂型,例如麻黄膏。
(5)浴剂:用于外用泡浴或洗涤的中药制剂,例如艾叶浴剂。
2.配方中药的临床应用往往需要将多种中药配伍使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配方的形式有古方和新方,根据疾病症状和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配伍方式。
四、中药的质量控制1.药材的质量控制(1)药材的外观:包括颜色、气味、纹理等。
(2)药材的理化性质:包括水分含量、灰分、挥发油含量等。
(3)药材的微生物限度:检测药材中的细菌、霉菌等微生物的含量。
(4)药材中的重金属含量:测试药材中是否超过安全标准的重金属含量。
2.制剂的质量控制(1)含量测定:用于测试制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
(2)外观检查:包括颜色、气味、形状等。
(3)溶出度测试:测试制剂在一定时间内溶出有效成分的百分比。
五、中药的药理学作用中药的药理学作用是指中药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产生作用的过程和机制。
常见的中药药理学作用有抗菌、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等。
中药学简介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及其制剂的起源、性质、功效、用法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学科,它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中草药的分类、资源与采集、鉴别与质量评价、药理作用与毒性、配伍规律、加工制剂等多个方面。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详细介绍中药学。
一、中草药的分类中草药根据其来源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
植物药是指以植物的不同部位(如根、茎、叶、花、果实)为药材的药物;动物药是指以动物的某些部分(如兽皮、兽骨、兽角、蛇胆)为药材的药物;矿物药则是指以矿物质为药材的药物。
二、中草药资源与采集中草药的资源主要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包括山区、河流、湖泊、田野等地。
中草药的采集需要根据药材的生长季节、生长地区、药材的部位等因素进行合理的采集,以确保药材的质量和功效。
三、中草药的鉴别与质量评价中草药的鉴别是指通过外观特征、生长环境、化学成分等多种手段来确定药材的真实性和质量。
中草药的质量评价则是通过一系列科学方法,如含量测定、指纹图谱、微生物检验等,对药材的质量进行评估。
四、中草药的药理作用与毒性中草药的药理作用是指中草药通过对生物体的各种机制的影响,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
中草药的毒性是指中草药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
五、中草药的配伍规律中草药的配伍规律是指不同草药之间的组合方式,包括配伍原则、配伍应用、禁忌等方面。
合理的配伍可以增强药物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六、中草药的加工制剂中草药的加工制剂是指将原始的中草药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处理,制成粉末、浸膏、浸酒、炮制等形式的药物。
加工制剂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性、稳定性和药效。
总结: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及其制剂的起源、性质、功效、用法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学科。
中药学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中草药的分类、资源与采集、鉴别与质量评价、药理作用与毒性、配伍规律、加工制剂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中药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草药的特点和作用,从而合理应用中草药,发挥其治疗作用。
中药学概念中医中药医药卫生专业资料中药学是中医中药医药卫生专业的重要学科之一,其研究的内容涉及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作用、方剂配伍等方面,旨在揭示中药的科学性和规律性,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
下面将就中药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发展历程以及意义作一简要介绍。
**一、中药学的概念**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作用、药理作用、质量标准、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学科。
从广义上讲,中药学是中医中药专业的核心学科之一,它与药理学、药剂学、药理学等学科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中医中药学科体系。
狭义上说,中药学是研究中药材、药物与中医理论的关系及其应用的学科,它包括中药物、药用动植物、矿物药品等的研究内容。
**二、中药学的研究内容**1. 中药材的鉴别与质量评价:包括中药材的性状、形态特征、理化性质、显微鉴定、色谱特征等方面的研究。
2. 中药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中药的药理学机制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揭示中药的作用机制,规范中药的临床使用。
3. 中药方剂的研究与开发: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用药规律、配伍禁忌等,开发新型中药方剂,提高中药疗效。
4. 中药质量控制:建立中药的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保障中药质量安全。
5. 中药现代化研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中药的现代化研究,提高中药的治疗水平。
**三、中药学的发展历程**中药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传统中药学阶段和现代中药学阶段。
传统中药学主要围绕中药的经验应用和理论体系展开研究,注重中药的临床应用和药物配伍规律。
现代中药学则从化学、生物学、药理学等多学科角度研究中药,提出中药的活性成分、药效物质、药物作用机制等,推动中药现代化发展。
**四、中药学的意义**中药学对于中医中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药学是中医中药学科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揭示中医中药的科学性和规律性起着关键作用。
其次,中药学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有助于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促进中医药学在临床上的应用。
中药学概述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的组成、性质、功效、药理作用及其制剂等方面的学科,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中药学是指运用中草药的学问,包括药用植物、药用动物及矿物等自然源,研究其药理、药效、药形及药物学等方面的科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生物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和中药制剂学等基础和应用学科的学科体系。
中药学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代。
古代汉朝的神农氏已经创制了一些中药,并且在《黄帝内经》中记载了大量中草药的使用方法,开启了中药学的先河。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药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药的基本概念:中药是指用于防治疾病的天然产物。
中药是由草本、动物、矿物三类天然产物组成的,从中提取有用成分,通过加工制成的具有一定药理作用和药效的药品。
2. 中药的基本原理:中药的药理作用主要是通过活性成分与人体内的受体结合,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中药所含的不同成分之间具有协同作用,也就是说它们之间可以互相促进或增强药效,又称为药物协同作用。
此外,中药也具有三因性。
即中药可以根据不同的药用量和使用方法产生不同的药效,还可以产生面向整体的健康调养作用,同时也可以对亚健康、急、慢性病等有治疗作用。
3. 中药的基本方法:中药的制剂方法主要是制成药粉、片剂、胶囊、膏剂、注射剂等一系列剂型,以便医生和患者使用。
中药的炮制方法包括鲜药采摘、清洗、曝晒、调配、炮制等工序。
中药所采用的炮制方法各别不同,因为每一种中药炮制的方法都有所不同,所以需要有专门的炮制方法。
4. 中药的分类:中药按照化学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生物碱、黄酮类、鞣质、挥发油、多糖、养分等多个种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生物碱和黄酮类。
生物碱主要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或促进免疫细胞的活动发挥药效,而黄酮类则具有抗氧化、消炎、舒张血管等作用。
中药学的发展与中医学、现代医学和西药学存在协同作用,相互推动发展。
中药学总论一、引言中药学是研究中药药物性质、制备工艺、临床应用和药理作用的学科。
中药学总论是中药学的基础科目,涉及中药的起源、发展历程、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等内容。
本文将从中药学的概念、起源、分类、特点、作用机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中药学的概念中药学是以研究中药药材、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注射剂和中药制剂为主要对象,系统阐述中药的性质、功能、功效、配伍、用法用量以及临床应用等内容的学科。
中药学分为中药药学、中药药理、中药分析化学、中药实验等专业领域。
三、中药学的起源中药学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是《神农本草经》。
这部著作总结了古代祖先对草药的认识和运用,标志着中药学的诞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药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并传播到世界各地。
四、中药学的分类中药学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划分,如按照作用特点可分为补品、泻品、清热品等;按照药物来源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按照药物形态可分为药材、饮片、中药饮片、中成药等。
五、中药学的特点中药学有着独特的特点,包括药理特点突出、配伍应用灵活、治疗方法多样、疗效持久、副作用相对较少等。
这些特点使中药学在临床应用中具有独特优势。
六、中药学的作用机制中药学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分布和排泄机制,以及药物与生物体内分子的相互作用机制。
通过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可以更好地指导中药的合理应用。
七、中药学的现状目前,中药学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拥有着广泛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在中国,中药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医疗机构中有着重要地位。
同时,中药学在国际上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不少国家都在积极开展相关研究。
八、中药学的发展趋势未来,中药学的发展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学科交叉和国际交流合作。
同时,中药学的发展还需要重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加强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推动中医药事业繁荣发展。
九、结论中药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现代的学科,一直在探索中草药的奥秘,努力实现中药在保健和治病中的应用。
总论中药、本草、中药学的概念中药: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化学制品和生物制品。
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及自然资源的特点;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本草:记载这类药物(植物),指整个传统的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中药的起源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佚名,托名神农,成书于东汉末年,约公元二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
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成书于南北朝,约公元500年,载药730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3.《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作者李勣、苏敬等,成书于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
(日本曾有“凡医生皆读苏敬新修本草”、比欧洲最早药典早830多年)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首刊于公元1108年,载药1558多种,药后附有方剂以相印证,有学术、实用、文献价值。
5.《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1518-1593),成书于明代(公元1578年),公元1596年刊行,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贡献。
6.《滇南本草》,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
7.《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于清代(公元1765年),初刊于1803年,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8.《本草求真》,作者黄宫绣,成书于清代,公元1769年,载药521种,按药物主要功效进行分类。
中医药概述一、中医药的定义和概述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中草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方法。
中医药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中医药在中国历史上已经有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它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可。
二、中草药1. 中草药概述中草药是指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
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中草药配伍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中医理论体系下,每一种中草药都有其特定的性味归经属性,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合理搭配。
2. 中草药分类根据性味归经属性不同,中草药可以分为四大类:寒凉类、温热类、平和类和毒性类。
其中寒凉类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等功效,适用于热性疾病;温热类药物则具有温通散寒、祛风除湿等功效,适用于寒性疾病;平和类药物则具有调和阴阳、健脾开胃等功效,适用于多种病证;毒性类药物则具有强力作用,应用时需要特别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
3. 中草药的制剂形式中草药的制剂形式包括汤剂、丸剂、散剂、浸膏等多种形式。
其中汤剂是最常见的中草药制剂形式,它是将中草药加水煮成汤后口服。
丸剂则是将中草药粉末或浓缩液压成丸子后口服。
散剂则是将中草药粉末装入袋子或容器内进行口服。
浸膏则是将中草药浸泡在水或酒中,然后进行口服。
三、针灸1. 针灸概述针灸是指通过刺激人体经络来调节人体生理机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针灸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调理人体气血”的重要手段,它可以通过刺激经络来调节人体内分泌、免疫、神经等系统的功能。
2. 针灸分类根据针具形状和使用方法不同,针灸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其中最常见的是毫针和三棱针。
毫针是一种细小的针具,用于刺激穴位;三棱针则是一种锐利的三角形刺激器,用于在皮肤上制造微小伤口以达到治疗效果。
3. 针灸应用范围针灸可以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第二十讲中医中药学概述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二、阴阳五行学说三、经络及经络养生四、八纲辨证五、中药的四气、五味和归经六、中医养生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3.恒动观念二、阴阳五行学说1.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是对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五行学说“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行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
3、事物的阴阳属性举例三、经络理论、经脉与阴阳1、定义: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经脉,大多循于深部,有一定的循行径路。
络脉,循行于较浅的部位,有的络脉还显现于体表。
经络把人体所有的五脏六腑、五官七窍、四肢百骸、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2、经脉与阴阳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连接五藏六腑的经脉一共有十二条。
其中六条阴经与五藏相关;太阴指阴气最盛的时候,少阴指阴气稍微小一点,厥阴指阴阳转化的时候;六条阳经与六腑相关。
少阳阳气刚刚生发起来,太阳阳气盛大,阳明由阳向阴转化的时候。
假设十二经脉是从肺经开始循行的,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经过各脏腑最后到达肝经,再从肝经又回到肺经,像一个圆一样,没有起点和终点,也不会停止,从而运行全身的气血。
3、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是足少阴肾经在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处;足太阴脾经行于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处;足厥阴肝经循行规律性不强。
足阳明胃经分布于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2寸;足太阳膀胱经行于背部,分别于背正中线旁开1.5和3寸;足少阳胆经分布于身之侧面。
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是•手足三阴、三阳,通过经和络互相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的关系。
其中:•足太阳膀胱与足少阴肾为表里,•足少阳胆与足厥阴肝为表里,•足阳明胃与足太阴脾为表里。
•手太阳小肠与手少阴心为表里,•手少阳三焦与手厥阴心包为表里,•手阳明大肠与手太阴肺为表里。
5、十二时辰与经络养身•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宜喝水。
•辰时(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需吃早餐。
•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宜慢饮水。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宜午睡。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宜休息。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次增强心的力量宜散步。
•亥时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宜运动、多喝水。
•(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宜安静。
•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其中4时呼吸最弱。
6、经络养身锻炼心包经的方法(拨心包经)•妙诀是要先从弹拨极泉穴开始,(就是我们腋下的大筋处),拨的时候要像弹琴一样。
一拨它,小指和无名指就会麻,找到麻的感觉才可以往下拨,边拨边深呼吸。
弹拨极泉这一个穴位本身就可以治疗:胸闷、悲伤。
心情不好、肩背痛、呼吸不顺畅,弹拨这儿就可以了。
•极泉就是最高的泉,弹拨极泉就可以通经脉。
•经脉如一条河流:出发地为井穴.井穴通常又是阴经、阳经交汇之所.所以井穴不通.气血就不通。
井穴又多分布于指尖、脚尖.所以要多活动手脚啊。
足阳明胃经•从鼻翼一直下行到足部,是贯穿人体、从上到下的一条大经脉,非常重要。
只要是胃经经过部位的病以及血方面的病,都可以从胃经去治。
•胃经起于迎香,往上一直走到山根,然后分为二支,一支走脸,另一支沿着头角至额颅。
•胃经朝下沿着颈部,经过乳中(即乳房正中线),直下到大肠。
很多乳腺病,如乳腺结核、乳腺炎都可从胃治。
•胃经到大肠后一直向下沿着腿的前侧走。
在这里有一重要的穴位叫足三里,这是一个长寿穴。
经常按摩足三里是养护胃气的好办法。
•足少阳胆经•是循行在我们人体侧面的一条大经脉,它是我们身体活动的枢纽,每天按照胆经的循行位置,多拍打拍打腿的两侧、身体的侧面,对身体很好,据说对减肥也很有效。
•因为“胆主生发”,“十一藏皆取决于胆”,每天晚上,阳气都要进入。
拍胆经一定要一直敲到头的两侧.让整条经的胆气都生发起来。
身体里和阴气相合,这时人才能睡着觉,到了第二天,靠胆气的生发调动阳气起来开始新的工作。
•拍打少阳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提升吸收能力,对脂肪肝一类的病非常有好处。
现在很多人吸收能力并不好,吃了很多好东西,吸收不了,都堆积起来成了垃圾。
像脸大脖子粗、两腮特别肿、肚子特别大都是吸收能力出问题了。
两腮特别肿就是《内经》的“颔肿”,是小肠经的吸收出问题了,可以通过激发胆经经气使小肠经的经气振奋起来,提高吸收功能。
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最重要的两条奇经就是任脉和督脉,它们一个是“阴的海洋”,一个是“阳的海洋”。
它们要是病了,最难治疗。
•督脉病了是强直,任脉病了是子宫肌瘤,都是会影响生育。
•督脉司气,主要与脑、’肾、脊髓、生殖等方面的疾病有关.治疗男性的病的时候以督脉为重。
•任脉司血,与女子妊娠、月经关系密切,妇科方面的病主要调理任脉。
任脉•任脉的循行路线起于中极之下,在小腹部(脐下四寸),上毛际(阴毛)。
然后循腹里上关元(脐下三寸),再上行至咽喉。
•咽喉是一个很重要的部位,很多经脉上到头部必经咽喉,所以咽喉病反映了很多经脉的病症。
再循咽喉上颐。
笑一下,脸上那个动的地方叫颐。
“颐”就是欢乐的意思,颐笑就是微笑。
然后循面人目到目内眦,也就是内眼角。
督脉•督脉从肚子里面的位置发出,是前后阴相交的地方,所以督脉和生殖器的关系很密切。
然后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络脉一块儿上行,与足太阳经到目内呲;再“上额”交“巅上”,进入脑内;再从脑后正中线下行.一直走到肾。
督脉实际上就是走脊柱,一直上行到脑,上到百会,然后在人中与任脉相交汇冲脉。
•任、督同源异流.治月经病就是治任、督、冲三条经脉。
•“督脉为病,也就是常说的强直性脊柱炎。
发病期一般在十七八岁,多发于男孩。
•男子的发育期一般在二八年龄——十六岁,如果这个时期肾精外泄过度,就会造成强直性脊柱炎。
所以说一定要让在发育期的孩子多运动,多学习一些文化方面的东西,别让他想淫欲这些事,否则很容易得强直性脊柱炎。
•女子的月经就跟任脉、督脉、冲脉有关。
任脉是阴脉,督脉是阳经.阴阳相合才可以来月经。
治月经病是治任、督、冲三条经脉。
头发胡须与奇经头发是肾之华,血之余,跟肝、’肾有关。
胡子则可以看奇经八脉中的冲、任、督三脉气血。
肝肾虚头发白。
两鬓白是少阳火盛,肝血不敛。
如果头发白了而胡子没白说明奇经八脉没有伤。
但若胡子白了,头发没白,说明奇经八脉先伤了,肾还没伤。
若胡子特别漂亮,说明他气血特别足。
花白头发与性格气血都有关。
情绪不稳定,一激动头一热,一失落头一凉,阴阳不定,所以头发就容易花白。
发为血之余,血不足头发也会变白和干枯。
肾主骨,骨和头发是否结实茂盛,跟脾的运化有关。
在饮食上,如果过食甘甜,脾运化过度,就会抑制肾主骨的功能,表现为掉头发,掉头皮屑。
所以治疗掉发,第一就是少吃甜的,然后就是要保护自己的元气。
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活动手指、手腕,因为肘膝关节以下有很多重要的穴穴位。
比如说摇大指就是在摇动肺经。
常做手指操,手来回动,这样可以让井、荥、输穴都动起来,没事活动活动手指是很好锻炼方法。
四、重要穴位介绍针灸穴位口诀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颈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酸痛取阿是,胸肋内关谋。
1、足三里•肚腹三里留就是说,我们整个腹部的病一般都可以通过针刺足三里来治疗。
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针刺它可以调节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所以还有保健作用。
要想长寿.就要常灸。
灸就是把艾草放在上面直接烧,来刺激经气,让胃经的功能活跃。
2、委中、阿是•腰背委中求委中是在膝关节的膝窝里边,属于膀胱经,这个穴位比较深,只能针剌。
如果我们刚刚着凉的时候,扎一针下去就会出一身的汗,寒气就从汗中散解,感冒马上就好。
如果委中这个地方容易疼是膀胱经的问题。
•酸痛取阿是阿是穴不一定特指哪些穴位,是疾病在身体上的一些反应点。
这是在有病情况下临时治疗用的穴位。
委中——膀胱经[位置]:膝窝横纹中央[主治]: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3、列缺、合谷•头项寻列缺列缺是肺经的络穴。
当两手虎口相对自然交叉时,食指在上所按到的地方就是列缺穴。
摸到列缺时会感到这里像有裂缝一样,古人认为它是天地的裂隙,阴阳的交界。
列缺还和任脉之气相通,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活动手指、手腕。
肺、大肠经以及任脉,经络所经过的地方的疾病都可以通过针刺列缺穴来治疗。
•面口合谷收就是合谷穴,在大肠经上。
4、内关•心胸内关应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是可以沟通表里阴阳的穴位,一针下去立刻就可以宽胸解郁。
没有针的时候使劲地掐也有一些作用,不过比针刺的效果会差很多。
•生了一口大气以后,胸部或者两胁也特别憋闷,就应该针剌内关,内关——心包经•[位置]: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之间•[主治]:心痛,心悸,胸痛,虚烦,胃痛,呕吐,癫狂,头晕,肘臂挛急,呃逆,失眠等5、迎香6、神门7、耳穴图五、治疗举例1、头痛的穴位治疗现代医学•紧张性头痛、•神经血管性头痛、•高血压头痛、•偏头痛、•生理机能性头痛(经前期头痛)、•脑震荡后遗性头痛、颅内压增高中医•头风,或偏头风•主要机制:头部气血失和,经气逆乱,经络阻滞,不通而痛。
(1)太阳经后头痛百会风池(2)阳明经前头痛攒竹合谷(3)少阳经侧头痛风池太阳(4)厥阴经巅顶痛百会六、洗脚与养生足部有六条经脉,许多疾病的发生都和它有极密切的关系。
足跟主要与肾经和膀胱这两条经有关系。
更年期,人从肾经里调经气上来,即调肾经的老本,那么足跟就会出现疼痛。
这就是“人老腿先老”,也就是脚先老的原因。
“春天洗脚,生阳固脱”是指春天洗脚对身体特别好,可以生发阳气,固摄住阳气的外散;夏天洗脚就是“除湿去暑”,就是去热,所以说夏天也要用热水洗脚,这样可以带来凉爽;秋天洗脚可以润肺润肠;冬天洗脚,丹田就比较暖和。
所以春夏秋冬都要洗脚。
这是我国自古以来的养身方法。
七、中药的四气、五味和归经四气五味是中药性能理论的重要内容,又是概括药物作用的纲领。
八、中医养生1、男女有别男子属阳,性多刚悍,以气为本,又多从事体力劳动,耗气较多,故养生调适多以益气固阳为主。
女性多柔弱,以血为先,养生调适宜补血而养阴。
•2、人生有序婴幼儿期以护养其“稚阴”、“稚阳”为要,即饮食用药忌用峻猛,慎用过于寒热的药物,药量宜轻;青壮年期视个人体质之偏而调理阴阳;老年期开始进入生理功能减退、气血阴阳不足。
老年人的调摄,当以补为主,时时顾其正气,方能使阴阳保持相对平衡,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3、按体质差别而补养不同的食物可以造成体质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