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模式图
- 格式:doc
- 大小:63.91 KB
- 文档页数:3
拉斯韦尔传播模式案例: 拉斯韦尔的五w 模式: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我认为拉斯韦尔传播模式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播模式如图: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中,教师充当了传播者,教学内容就是拉斯韦尔模式中所指的第二个w -说了什么,教学媒体相当于第三个w ,学生就是拉斯韦尔传播模式里的受众了,取得什么效果就是学生掌握老师课堂内容的程度了。
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完全由老师主宰课堂,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很弱的,所以这样的传播模式取的效果往往是不够好的。
以下是我上课程整合的一个作业,老师要我们做一个关于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教学设计,以下是我的流程图:我认为我的这个教学设计是符合拉斯韦尔的这个传播模式的,可是就是因为这样,我的这个设计是不足的,是一个单向的教学。
香农-韦弗模式的案例:香农-韦弗模式:特点:1、基于信息论范畴讨论传播问题,技术特征,有数学公式加以推演2、将传播描述为一种直线、单向的过程,包括5个需要完成的正功能3、设置“噪音”这个负功能因素,讨论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损失后来他们在这以模式又加了反馈系统。
我认为远程的电视教育是这个传播模式的一个案例以下是电视传播的一个模式图:在这里老师作为传播者,相当于香农-韦弗模式里面的信源,通过发射卫星进行传播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无线电波会收到干扰,从而会影响到信息的传播,电视机充当接受器,学生就是香农-韦弗模式里面的信宿。
然后学生会以书信或其他的形式来和老师进行沟通,在一定的期限里还会进行考核,这就构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反馈。
不过在这种教育形式里,反馈是很弱的。
奥斯古德-施拉姆的传播模式::在奥斯古德-施拉姆的传播模式中暗示了传播者,接受者平等的关系。
每个人既是发送者又是接受者,具有双重的性质。
05教育技术学 20052801120 吴清泉4种传播模式案例分析传播用于教育目的并且具有教育的相关特性时,就称为教育传播,即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决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递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它的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种人才。
一、案例阅读1. 阅读下述关于《感悟亲情》的作文教学案例的三个不同场景片断:【案例一】场景1:教师布置作文题目《感悟亲情》,向学生讲解亲情的伟大可贵(我们可以感受到亲情……),让学生用自己的笔表现亲情。
举例说明写作时细节很重要,可以通过细节表现出真挚的情感。
场景2:教师给学生看图片《父亲》(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图中父亲那沧桑的目光,刀刻般的皱纹),讲感人的故事《母亲》(为了孩子舍弃了自己的生命)《姐姐》(为了弟弟上学,主动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去打工),创造了动人的气氛,告诉学生本节课的任务——写自己的亲情故事。
分析图片的细微之处和故事的情节,说明表现情感时细节的作用。
场景3:教师首先借助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展示表现亲情的课件(表现母子情深),渲染气氛,使学生先感受亲情,并且说说生活中使自己有感触的亲情。
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小品《背影》(对父亲的特写镜头:蹒跚地过特轨,努力地爬月台),感受名家写亲情。
结合影片的特写镜头对《背影》经典片断进行分析(文章中动词的运用),强调细节的重要性(知识点,方法的教学)。
最后每位同学谈了自己对亲情的看法,老师满意的点了点头。
进行德育教育),在特定的环境中(教室、实验室、纪念馆),由特定的人员(学科教师、实验教师,讲解人员)组织活动,希望学生能够发生预期的变化(知识、操作技能、情感),达到教育的目的,从这几个案例可以明显地看出教育传播系统至少包含这样几个要素:教育目的、教育环境、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教育效果。
关于教育传播系统的组成要素,可以用拉斯韦尔提出的5w模式(如下图)来解释。
传播学课件04传播的过程模式教学内容批注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一个初级的传播过程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1、信源:也是传播主体,又称传播者2、信道:是传播的媒介,又称渠道3、信息:是传播的内容。
4、信宿:是传播的对象,又称受传者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一)直线模式1、拉斯韦尔的“5W”模式(1)拉斯韦尔生平:1902年生于伊利诺伊州一个叫唐奈森的小镇,少年时参加“肖托夸夏季教育集会”,聆听一些像布赖恩、福利特这样的政治演说家的扣人心弦的讲演,激发了小拉斯韦尔对政治学的浓厚兴趣。
直到现在,我们与其把拉斯韦尔看作是一个传播学者,倒不如把他看作是一个政治学者,他是以政治学的视角开始了对传播学术领域的一系列研究,并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09年,小拉斯韦尔的叔叔送给他一本弗洛伊德在克拉克大学的演讲集,因此开始了拉斯韦尔长达一生的对于精神分析理论的理智兴趣,更确切地说是研究个性在政治中的作用。
而此时,拉斯韦尔才刚刚7岁。
没错,哈罗德·拉斯韦尔是个早熟的孩子,1918年,16岁的拉斯韦成为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的一名大学生,四年之后,二十岁的他开始了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的课程的学习,1926年,年轻的拉斯韦尔博士毕业。
而他的完成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是较早以内容分析的研究范式来研究“政治宣传”的成果。
这里介绍一下,传播学上的一种重要的研究范式——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 :以确定与计算内容的关键单元(key unit)及其方法论基础而讯息中显性内容的出现频率所做的分析。
它注重其方法的客观性与可重复性,让观察实验法的资料本身来解释自己,从而同更具阐述性的内容研究方法形成对照。
它针对的是统计学上的构成样本。
1927年,他被聘为芝加哥大学的政治学助理教授。
1930年,他发表了《精神病理学与政治学》标志着将精神分析理论首次主要用于分析政治领袖,创建了政治心理学领域。
拉斯韦尔传播模式案例: 拉斯韦尔的五w 模式: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我认为拉斯韦尔传播模式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播模式如图:
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中,教师充当了传播者,教学内容就是拉斯韦尔模式中所指的第二个w -说了什么,教学媒体相当于第三个w ,学生就是拉斯韦尔传播模式里的受众了,取得什么效果就是学生掌握老师课堂内容的程度了。
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完全由老师主宰课堂,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很弱的,所以这样的传播模式取的效果往往是不够好的。
以下是我上课程整合的一个作业,老师要我们做一个关于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教学设计,以下是我的流程图:
我认为我的这个教学设计是符合拉斯韦尔的这个传播模式的,可是就是因为这样,
我的这个
设计是不足的,是一个单向的教学。
香农-韦弗模式的案例:
香农-韦弗模式:
特点:1、基于信息论范畴讨论传播问题,技术特征,有数学公式加以推演
2、将传播描述为一种直线、单向的过程,包括5个需要完成的正功能
3、设置“噪音”这个负功能因素,讨论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损失
后来他们在这以模式又加了反馈系统。
我认为远程的电视教育是这个传播模式的一个案例
以下是电视传播的一个模式图:
在这里老师作为传播者,相当于香农-韦弗模式里面的信源,通过发射卫星进行传播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无线电波会收到干扰,从而会影响到信息的传播,电视机充当接受器,学生就是香农-韦弗模式里面的信宿。
然后学生会以书信或其他的形式来和老师进行沟通,在一定的期限里还会进行考核,这就构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反馈。
不过在这种教育形式里,反馈是很弱的。
奥斯古德-施拉姆的传播模式:
:
在奥斯古德-施拉姆的传播模式中暗示了传播者,接受者平等的关系。
每个人既是发送者又是接受者,具有双重的性质。
我觉得在小组学习里面可以很好的体现这个奥斯古德-施拉姆。
以下是小组学习模式图:
在这种学习模式中,小组的成员要对某个问题进行学习讨论,必然他们就会既是充当发送者
又是充当接受者,他们都要在听取了对方的意见后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且他们的讨论都是在
一定的经验范围里进行的。
贝罗S-M-C-R
传播模式: 贝罗的S-M-C-R 传播模式图
信源(S )
信息(M )
通道(C
)
受传者(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