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形式美和韵律美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8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她以形式美和内容意义的完美融合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智慧。
在这其中,《古诗两首》更是一篇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形式美和内容意义的角度出发,探讨她们在这两首古诗中的完美融合。
一、形式美的完美呈现《古诗两首》的形式美不仅仅体现在诗歌的韵律、语言、节奏、押韵等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作者对于诗歌形式美的完美把握,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精髓的领悟和继承。
1.韵律的优美《古诗两首》的韵律优美,形式规整,使整篇诗歌的节奏感和浪漫气息更加浓郁。
第一首诗歌“静夜思”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意境写得深沉、幽静,如水一般流淌。
正是这样精湛的韵律表现,让诗歌浸透着玄妙的意境,使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壮美和永恒的魅力。
2.语言的雕琢《古诗两首》的语言精美绝伦,诗歌中的每个字、每个词都被雕琢的十分精致。
诗歌用词简洁明了,并不枯燥沉闷,而是充满生动活力。
第二首诗歌“登高”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写山的千姿百态,表现了山水之美。
正是这样精心雕琢出来的语言,使得诗歌充满了传奇色彩,同时也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
3.押韵的巧妙运用在《古诗两首》中,诗歌的押韵尤为巧妙,使得整个诗歌更加生动鲜活。
第一首诗歌“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充分体现了平声押韵和仄声押韵的典范。
第二首诗歌“登高”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利用了偶极押韵和交叉押韵的手法,使得整个诗歌更为妙趣横生。
二、内容意义的细腻描绘《古诗两首》的内容意义十分丰富,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和对祖国的热爱,同时也反映出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心中的重要地位。
1.对生命的认知“静夜思”中,作者表达了对生命和生命的美好状态的向往和表达。
整首诗歌气韵流转,富有哲理性,既有宁静、浪漫之美,又有世俗、现实之难。
在生活的纷扰中,作者在寂静的夜晚中沉思,这种思索和沉静能带给人心灵上层次的思考。
2.对祖国的热爱“登高”中,作者表达了对祖国江山的歌颂和对高山大川的深情叙述。
古代诗歌中的音乐美与韵律感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其鲜明特点之一就是其独特的音乐美和韵律感。
古代诗人通过巧妙运用语言的节奏和音韵来塑造诗歌的音乐性,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产生一种愉悦的感受。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古代诗歌中的音乐美与韵律感,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而优美的艺术形式。
一、音律之美古代诗歌中的音律之美是指其音节的组织和排列方式,在朗朗诵读中产生一种韵味悠远的美感。
在古代,诗歌的朗诵多以吟唱的形式呈现,音律之美对于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首先,音律之美体现在句子的起伏有致上。
古代诗歌中的语言特点是“叠韵”和“平仄”的运用。
叠韵即同一句子或同一篇诗中出现相同的韵母,使诗歌听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而平仄则指古代诗歌中的音调,分为平声和仄声。
平声指声调平缓的韵脚,仄声则指声调高亢的韵脚。
通过合理运用平仄,使诗歌的音乐感更加鲜明,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中的起伏变化和平仄的运用,使诗句充满了节奏感和韵律美。
其次,音律之美还体现在诗句的长短节奏上。
古代诗歌通常采用五言或七言的格律,这种规定的字数限制使得诗句的节奏更加平衡。
五言绝句的字数限制为20个字,七言绝句的字数限制为28个字,因此诗句中的字数分配更加紧凑,通过字数的有机组合,使诗句的节奏感更加突出,呈现出一种韵律美。
例如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其中每句都严格控制在五言绝句的字数限制内,使整首诗显得紧凑而有力,仿佛一段音乐乐章,引人入胜。
二、韵律感的表现古代诗歌中的韵律感是指运用韵脚和押韵手法,使诗歌具有一种节奏鲜明的美感。
韵律感既体现在诗句层面上,也体现在整篇诗歌的结构上。
首先,在诗歌句子层面上,韵律感通过韵脚的运用达到。
韵脚是指诗句中末尾的音节,在古代诗歌中通常采用押韵的手法,使同一韵脚出现在不同诗句中,形成一种和谐的韵味。
唐诗宋词的韵律之美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的韵律之美令人陶醉。
无论是唐代的脂砚斋房间一角,还是宋代的西湖佳丽,韵律都是其最宝贵的财富。
本文将从形式、意境和表达等角度,探讨唐诗宋词的韵律之美。
首先,让我们来看唐诗宋词的形式美。
唐诗的诗体多样化,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
其中,五言绝句最为常见。
五言绝句的韵律由四句构成,每句五个字,共计二十个字。
这种形式独特而有限,使得诗人在限定的空间内精准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而宋代的词是以七言绝句为主,它比五言绝句更为宽松,使得词人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它们的形式都告诉我们,韵律的美无处不在,它是文学艺术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其次,唐诗宋词的韵律之美还表现在它们所创造的意境中。
唐诗宋词以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人情世故为主要题材,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故的描写,诗人们创造了丰富的意境,使读者沉浸其中。
比如,杜牧的《秋夜将晓树栖鸟》中写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两句简单的诗句,却将秋夜的寂静和花朵凋零的景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同时,它们也反映了诗人的思考和感慨。
这种通过意境传达情感和思想的手法,使唐诗宋词的韵律之美更加深入人心。
再次,唐诗宋词的韵律之美还表现在它们的表达技巧中。
唐诗宋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义,这离不开诗人们对于语言的驾驭能力。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其中的名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短短八个字,却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豁达的心境。
这种巧妙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得唐诗宋词的韵律之美更加出彩。
此外,唐诗宋词还使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比如对偶、比喻等,使得文学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唐诗宋词的韵律之美是与音调紧密相关的。
在唐诗宋词中,每个字的读音和声调都十分重要。
这些音调的变化和组合,既决定了诗句的格律,也影响了表达的效果。
比如,“白日依山尽”这个句子中,每个字的声调都是平声,使其具有平和的节奏感。
中国诗歌的美
中国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表达了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审美体验。
其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意境深远:中国古典诗歌注重意境的表达,通过简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创造出深邃而富有层次感的艺术空间。
诗人常常通过自然景色、人物描写,或者抽象的意象,表达情感和思想,给人以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2.音韵之美:中国古典诗歌注重音韵的运用,追求平仄押韵的和谐。
这种音韵之美通过韵律和韵脚的运用,使诗歌在口头传承中更易记诵,也为诗歌赋予了一种独特的韵律美。
3.情感真挚:中国诗歌表达情感真挚而深沉。
古代诗人通过对爱情、人生、时事等方面的思考,将个人的感悟与普世的情感相结合,使诗歌具有深刻的共鸣力。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苏轼的《江城子》等作品都表达了对生活、时光流转的真挚感慨。
4.典故和文化内涵:中国诗歌常常借用典故,援引历史文化的内涵,使作品充满文学和历史的深度。
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仅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也赋予了诗歌更为丰富的内涵。
5.形式的多样性:中国诗歌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包括律诗、绝句、词等,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韵律和结构。
这样的多样性为诗人提供了更为灵活的表达手段,使诗歌在形式上更具创新性。
总的来说,中国诗歌以其深沉的意境、优美的音韵、真挚的情感、文化的渗透等方面的特点,展现了独特而丰富的美感。
从古典到现代,中国诗歌一直是文学艺术的瑰宝,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表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古诗词的形式美则鲜明地表现在它的押韵和平仄上古诗词是中华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学形式,它以简练、精炼、具有鲜明意境和形式美感的诗歌语言,表达了人类的生活与情感,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
古诗词的形式美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其押韵和平仄。
一、押韵古诗词的押韵是其独有的语言特色,它表现了诗歌节奏的韵律美感和意境的深度,不仅是诗歌表现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古诗词所独有的形式美感之一。
押韵有不同的种类,如平水韵、仄地韵、平仄交替韵等。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平水韵,即同音而平声的韵,它可以将句子中某个字的声调变为平声,与其他同音字组成韵字,由此达到抑扬顿挫的音律效果,使诗歌形式更加优美动人。
例如:《卜算子·咏梅》(宋·陆游)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二、平仄古诗词的平仄是指句子中字的声调,其中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分别代表4-2、3、4-1、1-2四种声调变化。
平仄交替的节奏感,是古诗词形式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仄的搭配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意境,使影响诗歌的音乐性和美感。
在古诗词的作品中,平仄的使用因作品不同而有所不同,但都会打破文言的生硬感,增加听者的感受,使古诗词具有更深度的韵律变化和景象表现。
例如:《江南春·谢衣》(唐·杜牧)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蓬门今始为君开,不是车马复何功。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以独特的成诗技巧和精妙的意境,深厚而又留白的表达了中华民族的情感和思想,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
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古诗词的形式美在其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它的押韵和平仄的处理,更是体现了其独特的诗歌语言特色,从而塑造了古诗词独有的品格。
诗词中的韵律之美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韵律之美而闻名于世。
韵律是指诗词作品中的音韵节奏和韵律规律,它赋予了诗词以独特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在诗词中,韵律既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
本文将探讨诗词中的韵律之美,并分析其对诗词创作和理解的重要作用。
一、韵律之美的表现形式1. 音韵节奏的运用诗词作品中的音韵节奏是指音节、声调、停顿等元素的有机组合。
诗词作品往往以平仄、押韵等方式表现出丰富的音韵节奏。
平仄是指汉字的读音,分为平声和仄声,通过平仄的变化,诗词作品能够呈现出独特的节奏感。
押韵则是指诗词中相邻的字句在音韵上的呼应,通过押韵的运用,诗词作品能够形成和谐的音乐性。
2. 韵律规律的遵循诗词作品在表达思想情感的同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韵律规律。
例如,五言绝句的每句由五个字组成,七言绝句的每句由七个字组成,这种规律使得诗词作品在形式上更加统一和规范。
同时,诗词作品还需要符合平仄、押韵等方面的规律,通过这些规律的遵循,诗词作品能够呈现出优美的韵律之美。
二、韵律之美的艺术价值1. 增强情感表达韵律之美使诗词作品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生动鲜明。
通过音韵节奏的变化和韵律规律的运用,诗词作品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诗人在描绘美景时,可以通过平仄的变化和押韵的运用,使得诗词作品更加绚丽多彩,给读者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愉悦。
2. 提高审美享受韵律之美使诗词作品在审美上更加高雅和享受。
诗词作品通过音韵节奏的优美和韵律规律的规范,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
读者在欣赏诗词作品时,可以通过音韵的流转和节奏的起伏,感受到一种悦耳动听的美感,从而提高了审美的享受。
三、韵律之美对诗词创作的影响1. 创作技巧的应用韵律之美对诗词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诗词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根据音韵节奏和韵律规律的要求,灵活运用各种创作技巧。
例如,可以通过变换平仄的方式,使得诗词作品的节奏感更加丰富多样;可以通过押韵的方式,使得诗词作品的音乐性更加突出。
诗词的韵律美诗词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自古以来一直被人们所推崇和喜爱。
其中的韵律美是诗词作品的一大特点,是它们独特的魅力所在。
本文将从韵律美的定义和特点、韵律美的表现手法以及韵律美带来的审美享受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韵律美的定义和特点韵律美是指诗词作品通过适当的音韵和节奏,使得整体表达更加优美、流畅的美感。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韵律美是诗词作品的基本特征之一。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大多数的诗词作品都采用了一定的韵律形式,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牌等,这些形式为诗词的韵律美打下了基础。
其次,韵律美可以通过音韵的运用来体现。
诗句中的音韵往往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例如平仄的运用、韵脚的设置,使得诗词的表达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最后,韵律美还可以通过节奏感的营造来表现。
诗词作品的节奏感主要体现在句与句之间的对应和呼应,通过合理的停顿和重音的运用,使得诗词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和生动。
二、韵律美的表现手法韵律美可以通过多种手法来表现,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方式:一是借助平仄来表达韵律美。
在古代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中,通过平仄的运用,使得诗句的音律更加和谐,读者在朗诵时可以感受到一种律动的美感。
二是运用押韵来增强诗词的韵律美。
押韵在诗词作品中往往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通过押韵的手法,诗词的表现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读者也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诗词的韵律美。
三是利用对偶手法来展现韵律美。
对偶是指在句子结构上形成一种对比或呼应的关系,通过对偶的运用,诗词作品的节奏感得到了增强,整个作品更加和谐。
四是通过运用夸张手法来强化韵律美。
夸张手法在一些辞章诗中比较常见,通过夸张修饰的手法,增加了诗词的表现力和韵律感。
三、韵律美带来的审美享受韵律美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享受,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韵律美给人一种和谐、舒适的感觉。
通过诗词作品中的合理运用,使得句子或词语的表达更加流畅,读者在欣赏时往往能够感受到一种和谐平衡的美感。
古代诗词的形式美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其独特的形式美吸引世人,凝结了古人智慧的结晶。
本文将从古代诗词的形式美展开,探讨其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和影响。
一、古代诗词的体裁古代诗词的形式美在于其丰富多样的体裁。
唐代兴盛的诗歌创作,包括七言、五言绝句、律诗等,每一种体裁都有其独特的格律和韵律要求。
这些规定严谨的形式要求,使诗词显得工整而规整,使读者在欣赏诗词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一种美的秩序。
二、古代诗词的韵律诗词的韵律是其形式美的重要方面。
以唐诗为例,每一句都要求平仄相对,字音宜搭,平仄自然流畅。
这种押韵格式的运用,使诗词具有一种美妙的旋律感,读起来如同音乐般动听。
诗词的韵律要求虽然严格,但古代诗人通过巧妙的运用,达到了音韵之美与意境之美的有机统一。
三、古代诗词的格律古代诗词的格律常常是其形式美的关键所在。
格律包括平仄、押韵、对偶等要素,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搭配,呈现出一种和谐而美妙的节奏感。
例如,五言绝句的格律要求每句五言,平仄相间,形成紧凑有力的韵律感;律诗则要求行、韵、字的一致性,通过悉心的构思和排列,表达出深深的意境。
四、古代诗词的修辞手法古代诗词的形式美得益于其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
古人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对仗、借景等手法来增加诗歌的意境和表现力。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通过寥寥数语,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寂寞和追忆之情,给人一种意境深远的艺术享受。
五、古代诗词的意境古代诗词的形式美不仅在于诗句的工整有序,更重要的是通过形式美来呈现出深邃的意境。
意境是通过诗人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来创造的,使诗词的美与意境相融合。
读者在欣赏古代诗词时,会因为作品的形式美和意境而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震撼,沉浸其中。
总结:古代诗词的形式美体现在体裁多样、韵律优美、格律严谨、修辞手法丰富和意境深远等方面。
这种形式美的呈现,使古代诗词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传诵千古。
正是古代诗词的形式美,让我们能够欣赏到古代文人墨客们的智慧和情感,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诗词的美如何形容中国古诗词的美今天给各位分享诗词的美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如何形容中国古诗词的美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中国古典诗词美在何处中国古典诗词美在何处1、中国古诗之美,首先体现在内容之美。
翻阅古诗名篇佳作,我们可以随处感受诗中蕴含的德操之美,情感之美,哲理之美,心态之美。
2、第一,从语言上来看,无论是诗还是词,它都有自身的格律,尤其是律诗,讲究平仄、粘对,讲究对称、对仗,也讲究声律和音律,由此,不仅突出了诗词的结构和节奏,还突出了诗词的韵律。
3、中华诗词之美就是中国的诗文是很美的。
诗词之美,不仅在于语言,更在于那跃然于字里行间的那人生最细腻的情感,或喃喃自语,或娓娓道来。
一首诗词,总会有那么一处,触动人心。
4、中华诗词之美是中华诗词滥觞于先秦,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5、就像岑参的精典诗句: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说的是友情,但是话在酒里,干就完了。
中华诗词之美是什么中华诗词之美是什么1、中华诗词之美是中华诗词滥觞于先秦,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2、诗词之美,不仅在于语言,更在于那跃然于字里行间的那人生最细腻的情感,或喃喃自语,或娓娓道来。
一首诗词,总会有那么一处,触动人心;一首诗词,总会有那么一处,让你我陶醉其中,久久无言。
3、中国古诗之美,首先体现在内容之美。
翻阅古诗名篇佳作,我们可以随处感受诗中蕴含的德操之美,情感之美,哲理之美,心态之美。
诗词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诗词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诗是古人生活的一部分,对现代人而言,诗是审美的一部分,诗歌的美主要包括画面美、形式美、韵律美。
画面美。
严格的格律韵脚、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是中华诗词美之所在,诗词是中华数千年社会文化生活的缩影。
南开大学知名教授叶嘉莹以独特的视角向你展示这一世界文学艺术的奇葩。
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律规律与语言之美
中国古代文学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其中,古典
诗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拥有高度精练的语言、优美流畅的韵律以及深
远寓意的表达方式。
韵律规律
中国古典诗词注重音韵的运用,追求平仄节奏和谐、押韵工整。
在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韵律形式是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在五言绝句中,每行五个字,通常按照AABB或者ABAB的韵脚模式来押韵。
在七言绝句中,每行七个字,同样也有AABB或者ABAB等押韵模式。
这些规律使得古典诗词既具备了整体节奏的美感,也使得每一首诗都能够通过音韵规
则与其他作品相互呼应。
此外,古典诗词还要求控制字数和所用字汇。
例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两句诗中,每句都只有七个字,字数的把控使得诗歌更加紧凑。
语言之美
中国古典诗词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一种高度浓缩的美感。
在有限的文字中,通过意象、修辞手法和隐喻等手段来表达深厚的情感和哲理。
意象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表达方式。
通过描绘自然风景、人物形象或者表达内心
感悟,并且借用寓意深远的象征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修辞手法也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特色。
比如,对偶、拟人、对仗等等,在有限
的文字中产生了丰富多样的效果。
此外,隐喻也经常被应用于古典诗词当中。
通过运用隐晦而巧妙的比喻和暗示,使得作品更加含蓄而深入人心。
总体来说,中国古典诗词以其高度精练而深远寓意的语言魅力吸引着无数读者。
其丰富多样、雅俗共赏的表达方式使得古典诗词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闪烁着
独特光芒的一颗明珠。
唐代诗歌的特点与风格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以其独具特色的诗歌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水平,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巅峰时期之一。
在唐代诗歌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探讨。
一、形式上的特点唐代诗歌在形式上有着明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五言绝句五言绝句是唐代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由四句组成,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
这种形式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旋律优美,韵律和谐,具备了很高的音乐性和美感。
2.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是唐代诗歌的另一种主要形式,它也由四句组成,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个字。
它与五言绝句相比,显得更为宽广、丰满,表现力更强,情感更充分。
3.律诗律诗是唐代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以音韵为结构基础,有着十分严格的格律要求。
这种形式的诗歌,既有着复杂的结构,又兼具意境、抒情和音乐等多方面的艺术特点。
二、语言上的特点唐代诗歌在语言上也有着显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用典唐代诗歌的语言中常常运用典故和典型,借用传说和历史上的人物、事情等来赋予诗歌更深层次的意义和趣味。
2.抒情唐代诗歌在表现感情方面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技巧。
它往往通过细腻、感性的描写方式,将情感真实地表现于诗歌之中。
3.对景唐代诗歌常常以自然景物为背景,以景物为比拟或暗示,以此表达情感。
4.对仗唐代诗歌在语言上具有严格的对仗要求,如头尾、声韵、字数等多方面的对称和协调,使其语言更富有力量和美感。
三、艺术上的特点唐代诗歌在艺术上也有着独特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意境唐代诗歌有着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内涵,组词灵活,意味深长,所表现出的意境往往深远、悠远、凝练,在读者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象。
2.音乐美唐代诗歌具有极高的音乐美,语言流畅、音韵和谐,形成了典雅的艺术气息。
3.抒情美唐代诗歌抒情美有一种特殊的韵味,将情感真切地表达出来,令人为之感动。
4.变幻美唐代诗歌在用词和构思上常常有意摆脱传统束缚,突破常规,表现出一种变幻美。
古代诗词唐诗与宋词的韵律特点比较唐诗与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两个重要流派,它们在韵律特点上有一些显著差异。
本文将对唐诗和宋词的韵律特点进行比较,以展示其独特之处。
一、唐诗的韵律特点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以其精巧的韵律而闻名。
唐诗的韵律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首句韵律稳定:唐诗的首句通常是五言或七言的韵文,这使得整体韵律稳定。
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是唐诗的代表形式,它们的首句往往采用平仄相间的形式,让诗句旋律动听。
2. 句式变化丰富:唐诗中的每一句都追求平仄和韵律的和谐,句式变化非常丰富。
除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外,还有律诗、乐府诗等各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独特的韵律要求。
3. 韵脚丰富多样:唐诗的韵脚非常重要,它能够增强诗句的韵律美。
在五言绝句中,常见的韵脚有平声韵、仄声韵、全韵和双韵等,不同韵脚的运用使得唐诗的韵律更加多样化。
二、宋词的韵律特点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另一个重要的流派,它与唐诗相比,在韵律特点上有一些不同之处:1. 短小精悍:宋词的篇幅相较于唐诗较短,表达更为精确、简洁。
宋词以一段文字抒发情感,常以琉璃、琴瑟、婉娩等词脚来增添韵律美,给人以留白之感。
2. 音律轻盈:宋词的韵律轻盈婉转,以调字为主要表现形式。
调字即为平仄相间的韵律结构,使得宋词在读起来时更具有音乐感。
3. 押韵精致:宋词在押韵上非常讲究,常采用押头韵、押句韵的方式,让整篇词韵流转,富有层次感。
三、唐诗与宋词的韵律比较唐诗和宋词虽然存在一些差异,但它们都在追求韵律的美感。
可以说,唐诗注重整体的韵律稳定和句式丰富变化,而宋词则更注重音律和韵脚的把握。
两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给人以不同的艺术享受。
总之,古代诗词中的唐诗和宋词在韵律特点上有所不同。
唐诗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为主要形式,追求韵脚的多样化和句式的变化;而宋词更为短小精悍,以调字为主要表现形式,注重音律和押韵。
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它们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展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学艺术成就。
诗歌音韵美欣赏诗句中的音韵与韵律之美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通过精炼的语言,以及严谨的音韵与韵律,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而其中的音韵与韵律之美,更是诗歌的灵魂所在。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诗句中的音韵与韵律之美。
诗句一: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这是中国古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一诗中的开篇句子。
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述了春天早晨的景象,通过回环的平仄旋律,使整个句子具有了朗朗上口的效果。
同时,“春眠”与“晓”,“处处”与“啼鸟”,呼应着意象与音韵,使整句诗更加富有韵律之美。
诗句二: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这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两句。
这两句运用了大量的连续造韵,如“街”与“会”,“雨”与“屋”,“却”与“无”等等。
这种连续造韵的手法,增加了整个句子的音韵美,也增添了诗句的韵律感。
诗句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的开篇句子。
在这两句中,李白运用了平仄变化的节奏,使整个句子朗朗上口。
同时,通过“彩云间”与“一日还”的押韵,呼应了意象与音韵,让诗句更加和谐。
诗句四:静夜思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名诗。
简短的题目,却展现出了极强的音韵美。
以“静”与“夜”,“思”与弱拗韵“厅”、“亭”、“庭”相呼应,在短短两个字中创造了一种悠远的意境和韵律感。
诗句五: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赤壁怀古》中的两句。
这两句通过描绘雨中的鱼跃、风中的燕飞,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与思绪。
同时,通过“出”与“斜”的押韵,增加了整个句子的音韵美。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诗歌中,音韵与韵律是不可或缺的美学元素。
诗句中巧妙的押韵、平仄变化和韵律的处理,使诗句更加优美动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除了音韵与韵律外,诗歌中的意象也是展现美感的重要要素。
音韵与意象相结合,能够产生强烈的感觉和情感共鸣。
例如,“春眠不觉晓”将人们带入了一个沉睡的春天,而“微风燕子斜”则展现了一幅雨后风和日丽的景象。
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律美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其韵律美是其独特之处。
古代诗人们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通过精心选词、妙手构思,将情感与意境融入到韵律之中,使诗词在音韵上达到和谐统一,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从古典诗词的韵律特点、表现手法以及对人们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揭示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律美之所在。
一、古典诗词的韵律特点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律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音律和谐:古代诗人在创作诗词时,注重音节的搭配和谐,追求音韵的和谐美。
通过对字音的选择和运用,使诗句在朗诵时音韵悦耳,给人以美的享受。
2. 韵律优美:古典诗词的韵律优美是其独特之处。
古代诗人善于运用平仄、押韵等手法,使诗句在形式上达到和谐统一,给人以美的感受。
3. 意境深远:古典诗词在表达情感的同时,往往通过意象的运用,营造出深远的意境。
诗人通过对自然、人生、情感等方面的描绘,使诗词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义。
4. 情感真挚:古代诗人在创作诗词时,往往表达真挚的情感,将自己的感悟和体验融入到诗词之中。
这种真挚的情感使诗词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二、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古典诗词的韵律美主要通过以下几种表现手法来体现:1. 对仗押韵:古代诗人在创作诗词时,常常运用对仗和押韵的手法。
对仗是指诗句中相邻的字音相对应,形成一种呼应的关系;押韵是指诗句中末尾的字音相同或相近。
这种手法使诗句在音韵上更加和谐,增加了诗词的韵律美。
2. 平仄变化:古代诗词中的平仄是指字音的轻重变化。
平仄的变化可以使诗句的节奏更加流畅,增加诗词的音乐感。
古代诗人通过对平仄的变化,使诗句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增加了诗词的表现力。
3. 意象运用:古典诗词在表现意境时,常常通过意象的运用来营造氛围。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等的描绘,使诗词具有生动的形象感,增强了诗词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4. 情感抒发:古代诗人在创作诗词时,往往通过对情感的抒发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诗人通过对爱情、离别、思乡等情感的描绘,使诗词充满了真挚的情感,给人以共鸣和感动。
诗歌的韵律之美在文学艺术的世界里,诗歌是一种充满韵律之美的艺术形式。
它以独特的方式表达情感、思想和意象,给人们带来一种无与伦比的审美享受。
本文将探索诗歌的韵律之美,并展示它是如何吸引人们并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节奏与律动诗歌的韵律之美主要体现在其节奏和律动上。
每一个诗句都经过精心的抉择和排列,使得诗歌具有一种特定的节奏感。
这种节奏感使得诗歌具有一种魅力,读者可以感受到其中的跳跃和活力。
同时,诗歌往往通过使用韵脚、押韵等手法来增强其律动感。
这种律动感让诗歌听起来更加悦耳动听,也增加了人们对诗歌的兴趣和喜爱。
二、形象与意象除了节奏和律动,诗歌的韵律之美还体现在其表达的形象和意象上。
诗人通过形象生动的描绘,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多样。
比如,诗人可以用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用色彩来描绘心情,用比喻来抒发思想。
这些形象和意象在读者脑海中勾勒出了一个个美丽而独特的画面,使得诗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这也是诗歌与其他文学形式不同的地方,它通过形象和意象的运用让人们更加沉浸其中,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三、语言与表达诗歌的韵律之美还体现在其语言和表达上。
在诗歌中,使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可以增强其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如,诗人可以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来突出诗句中的某一信息,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诗歌的内涵。
此外,诗歌中常常使用音韵的变化和重复,增加了语言的美感。
这些语言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加富有节奏感,也增加了人们对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四、情感与体验最后,诗歌的韵律之美还体现在其传递情感和创造体验上。
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使得读者能够与诗歌产生共鸣。
无论是忧伤的悲歌,还是激昂的战歌,诗歌都能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和共情。
这种情感的表达使诗歌能够与读者产生一种情感上的共同体验,让人们沉浸其中,体味诗歌的魅力。
综上所述,诗歌的韵律之美体现在其节奏和律动、形象和意象、语言和表达以及情感和体验等方面。
诗歌以其独特的韵律和表达方式吸引着人们的注意,成为文学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代诗歌形式解读律诗与绝句的韵律之美古代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多样的形式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
其中,律诗和绝句作为最为精致的两种诗歌形式,以其独特的韵律之美引人入胜。
本文将对律诗和绝句的形式特点和韵律之美进行解读。
一、律诗的形式特点与韵律之美律诗是古代诗歌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以其严格的格律规定和独特的韵律表达,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律诗的格律规定了每一句诗的字数、平仄规律和韵脚要求,这种规定既限制了诗人的写作,也为其提供了一种有序的创作框架。
一般来说,律诗的平仄要求为仄仄平平仄,每句诗的字数为五七五,每两句之间要求用平仄相间的助词衔接。
这种格律的限制使得律诗的韵律更加优美。
律诗的韵律之美主要体现在其音调的和谐和押韵的巧妙运用上。
由于律诗统一使用平水韵表,所以律诗中的韵脚具有一致的音韵特点,使得整首诗在朗诵时具有一种韵律的美感。
而且,律诗的押韵要求较高,诗人需要在严格的格律要求下巧妙地运用押韵,使得诗句之间的韵律呼应更加出色,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绝句的形式特点与韵律之美绝句是古代诗歌形式中最为简洁而又精炼的一种,它以四句诗组成,形式短小而精练,给人以一种犀利而深刻的印象。
绝句的形式特点与韵律之美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绝句的形式特点主要表现在其字数的限制和诗句的排列上。
每一句绝句都由五个字组成,以严格限定的字数展示诗人的思想和感悟。
此外,绝句的四句诗紧密排列,通过前后的句调和语意的呼应,使得整首诗具有一种和谐的韵律感。
绝句的韵律之美主要表现在其韵脚运用和语调节奏上。
绝句中的韵脚要求较为严格,常常使用一韵或二韵的押韵方式。
这种韵脚的限制使得绝句更加优美和谐。
此外,绝句的语调节奏也是其韵律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绝句的语调通常是平仄相间,通过音调的起伏来展示情感的抒发,使得整首诗在朗诵时具有一种动听的美感。
三、律诗与绝句的韵律之美对比律诗与绝句作为古代诗歌形式中的佼佼者,它们之间的韵律之美有着一些共同之处,也有一些独特之处。
古代诗词选读唐诗宋词的韵律美诗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承载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才华和情感。
而唐诗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丰富多样的题材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让人们为之倾倒。
其中的韵律美更是深深吸引了读者。
本文将探讨古代诗词中唐诗宋词的韵律美。
唐诗宋词的韵律美是指在表达情感和描绘意象的同时,通过语言的节奏、音调和韵律的呼应,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
古代诗词中的韵律美是通过韵律和诗句的排列组合来实现的,给人以和谐、流畅和优美的感觉。
唐诗在形式、风格和技巧上的创新,使之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宋词则继承了唐诗的传统,同时注重了声音的表现和意境的营造,使之更具韵律美。
在唐代,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凭借独特的韵律美征服了无数后人。
诸如《登高》一诗中的"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鸟多目如云,人旷神俱离。
"这样的句子,通过韵律的起伏和抑扬顿挫,将自然景物与人情感相结合,使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受。
这种通过音韵的运用,使诗句更具节奏感的手法,在唐代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而宋词更加注重声音的表现和意境的营造。
苏轼被誉为"宋词大师",他的词作以其旋律优美、意境深远而闻名。
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通过音韵的抑扬顿挫和曲调的变化,将诗人笼罩在诗意的境界里,使人感到如身临其境般的美妙体验。
唐诗宋词的韵律美在音韵的运用方面也十分精妙。
中唐时期的白居易在韵律方面的创新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提出"平仄起搏法",通过增加字的表意范围和灵活运用平仄,使唐诗的表现力达到了新的高度。
例如他《长恨歌》中的"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这样的诗句,通过平仄起搏,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无奈和无尽思念,让读者感同身受。
总之,古代诗词中唐诗宋词的韵律美以其独特的韵律和形式美,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唐诗的形式美和韵律美范瑞萍【内容摘要】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
唐诗代表着中华诗歌的最高成就,其形式之优美,对仗之工整,音韵之铿锵,节奏之和谐,既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又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唐诗是中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任何一篇唐诗佳作的美都是因为形式与韵律的完美结合,高度统一,从而将唐诗的艺术推到极致,使得唐诗能深入人心,脍炙人口,流传千古。
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掘蕴含其中的美的要素。
【关键词】唐诗形式美韵律美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能在有限的诗行中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反映多彩的社会人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独特的艺术形式。
而诗歌要能脍炙人口,千古流传,不但是其独特的形式艺术,同时也在于其动感的韵律。
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
唐诗代表着中华诗歌的最高成就,其形式之优美,对仗之工整,音韵之铿锵,节奏之和谐,既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又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唐诗是中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任何一篇唐诗佳作的美都是因为形式与韵律的完美结合,高度统一,从而将唐诗的艺术推到极致,使得唐诗能深入人心,脍炙人口,流传千古。
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掘蕴含其中的美的要素。
一、多彩的形式美唐诗的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推陈出新。
这里所说的形式主要是指唐诗的语言和言语的形式。
唐诗的形式既包括语言文字、词语、句式、语法等语言形式,同时也包括篇章结构、表达方式等言语形式。
唐诗的形式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形式,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的形式,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
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作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把我国古典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了一个典型的形式,至今尤为人们所喜爱。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绝句,一种叫律诗。
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唐诗在形式结构上,一句一气象,而且颇有讲究。
短短四句或八句,其内容高度浓缩,形式臻于完美,内涵极其丰富。
数千年的古代文化历史,生成了或韵或散,或律或绝,五彩斑斓,绚烂多姿的诗歌语言。
若是四言诗是汉语大厦的基石,那么五七言是汉语展翅飞翔的形式之一。
所以四言诗作为汉语的阶梯一直保留使用至今,但五七言诗是具体历史环境中的产物,是那个时代人们抒情、吟咏时结出的果实,是汉语的节奏之一种,但它们的结构形式还是整体逻辑形式。
汉语诗歌的形式可谓是世界语言中最奇特的语言形式:汉语最整饬,但其内部形式又出人意料地千变万化,所以又是最自由的。
为了达到最整饬的形式,它甘愿打破一般性的语言规范,以求形式对仗和节奏协调,而这种方式又作为一种传统被汉语语族承认。
五、七言诗首先表现为整体形象的浑然一体,消弭了意象与意象之间的界线,没有语法标记确定它们的所属关系。
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也叫“互辞”,也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这种语言形式是这样的,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有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
像这样的句子很多,如杜牧的《泊秦淮》诗中“烟笼寒水月笼沙”,意思是烟雾和月光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
若是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就很难讲得通了。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中“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是否仅仅是说主人下马送客,客人上船而别呢?原来,此句是“主人客人下马,客人主人在船”的省略。
可见,互文见义这种语言现象在古汉语中是非常常见的。
由于中国文字的表意性质,古代诗词中词语的组合丰富复杂,又因为格律诗受字数、平仄、押韵等因素的限制,在语言表意日益精工,丰美的同时,唐诗中的省略现象更成为诗词句式上的一大特点了。
我们应该看到诗句中特殊的句式用法给诗句带来的丰厚作用。
唐诗追求简约之言表繁复之意,省略成分为其最有效的表达方式。
如杜甫的《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江南逢李龟年》中“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在实际欣赏之时要按照句意的需要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才能表达意境。
杜甫的这两句诗可补充为“映阶碧草自(生)春色,隔叶黄鹂空(有)好音”;“岐王宅里寻常见(汝),崔九堂前几度闻(歌)”。
可以看出语法成分的省略在唐诗创作中常用,其主要功能是为了达到简洁凝练的表达效果。
唐诗的结构倒置现象,也是内容表达的需要,如杜甫的《秋兴八首》中“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是妙用倒置的典范,正常顺序应该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为了适应平仄的要求,诗人巧用心思将宾语前置,从而强调了香稻粒的宝贵,碧梧枝的优美,不仅使句法新奇,而且构思新颖,引起了读者美妙的想象,开拓了诗句深邃的意境。
又因为诗人所咏的是“香稻”和“碧梧”而不是“鹦鹉”和“凤凰”,这样才合乎《秋兴》的题目,所以运用了倒置的句法,给人以新鲜奇特的语言美感,而且使诗意浓郁,令人回味。
唐诗在形式方面最大的特点即是对仗,所以在古代,儿童学作诗主要是先从对对联即对仗开始的。
因此有一些专门指导学童们学习对仗的教材,如清车万育《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影响最大的启蒙读物。
其文如①: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可见该书声韵协调,琅琅上口,让学童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通过这种对仗学习方式,使学童对律诗的节奏和音乐等形式美有了更加直观感性的认识。
对仗在唐诗中屡屡出现,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
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
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②这首诗,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又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联,对仗工整而气势流走,充分发挥了“流水对”的优点。
它歌颂野草而又具有①(清)车万育《声律启蒙》,成都古籍书店,1983年版.p1②(清) 沈德潜编; 英巍整理《唐诗别裁》中国致公出版社, 2011普遍意义,给人以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蔑视“野火”而赞美“春风”,又含有深刻寓义。
它在当时就受到前辈诗人称赞,直到现在还被人引用。
对仗在唐诗中的要求是非常严整、优美的,读来让人感觉形式之规整、节奏之鲜明,均妙不可言,使得唐诗成为后世格律诗创作的范式,也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在世界诗歌苑地中的独特体制与风格。
二、和谐的韵律美诗词是最精美的语言艺术。
汉语这种单音节的声调语,最适于运用声音的相似、相异、相错与相间来构建和谐的韵律美。
韵律,可说是与我国古诗生而同具的艺术属性。
尤为神奇的是从南到北,包括北国的古谣谚,诗经的风雅颂,到江南的楚骚,用韵基本相同。
这表明南北之间有着广泛存在的通用语言。
它为诗歌的繁荣提供了丰饶的沃土。
韵,本义是和谐悦耳的声音,本身就是一种代表美好的事物。
律,是古代校正音乐的标准。
此外,律,还有规范、规则的意思。
那么,“韵律”便可以理解为:能够将文字排列得更加和谐美好的规范。
韵律强烈的乐感,可直接入乐,是诗歌美学特征之一。
诗的韵律是经过长久的历史演变,不断成熟而臻于完善的。
(1)韵之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为什么熟读唐诗了也能吟上一两句呢?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就是唐诗的“韵律”在起作用。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格律中用韵,叫做“押韵”。
为什么要用韵呢?是因为有韵的诗词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记起来容易。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甚至连民歌都会押韵。
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于是,“押韵”又称为“合辙”。
一首诗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能觉察出来的。
至于要说什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
但是,通过平常的汉语拼音也能感受到诗词的韵律美。
汉语拼音,有声母,有韵母。
例如“公”字拼成gong,其中g是声母,ong是韵母。
声母总是在前面,韵母总是在后面。
再看“东”dong,“同”tong,“龙”long,“宗”zong,“聪”cong等。
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
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韵脚在一首诗中有规律的重复可以起到联想的作用,使诗歌中的句与句之间能有机统一的联想起来。
俄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说得好:“没有韵脚,诗行就松散了。
韵脚可以使你回到前一行,使你联想其他,使讲述的一个思想的几行诗结成一体。
”③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押韵,古又称叶韵或协韵。
古体诗押韵比较自由,韵脚也比较宽,邻韵可通押,不避韵字重复使用,既可一韵到底,也可中途换韵,即可句句通押,也可隔句押韵,还可以几句才押韵,韵脚可平可仄。
格律诗押韵则很严格,一般只押平声韵,且须一韵到底,两句一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不能用重韵字。
韵作用不仅能调节诗句的节奏,而且对诗中的意脉结构起着扣含关联作用,还能体现出声韵的和谐呼应,情韵的回环荡漾的特殊韵味,动听易记,便于背诵和流传,而且可以入乐,有一贯的审美因素。
从《诗经·关雎》开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句句押韵的句尾韵:鸠、洲、逑)……到唐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卷长林梢,下者飘转沈塘坳。
”(句句押韵的句尾韵:号,茅,郊,梢,坳)……从中可以看到古代诗人就懂得用韵的道理,懂得韵之美。
唐诗音韵的象征功能最鲜明直接地表现在对自然界和生活中各种音响效果的描绘,其具体表现形式是双声叠韵词、叠音词的大量使用。
李重华《贞一斋诗话》曾对诗词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词做过总结性的评论:“匠门业师问余:‘唐人作诗何取于双声叠韵,能指出好处否?’余曰:‘以余所见,叠韵如两玉相扣,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连,取其宛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