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代码编制规则【模板】
- 格式:docx
- 大小:16.01 KB
- 文档页数:1
关于课程编号规则的说明一、编码形式:第一级(或称课程简码) 第二级注:课程归属指课程承担和管理所归属系部的专业或教研室;周期号指课程开设的学期数;区分号是指相同课名编号时不同课程的区分代码。
编码目的是为了对不同的课程加以区别,每门课程都有一个唯一的代号。
一个具有良好性能的编码,既能反映课程间的区别,又能反映课程间的关联,从而便于对课程的识别和管理,便于学生选择课程。
编码的第一级:主要从“横向”反映课程之间的关系(区别与联系)。
课程名称是此课程区别于它课程的重要标志。
从全院来看,许多专业的课程合在一起,会有许多同名但内涵不尽相同(有的是包含关系可体现在学分上,有的是因不同专业而各有特色)或异名而内容相近的课程,为便于反映课程间的联系,则用同一课名编号,并用区分号反映课程间的区别。
从全院来讲,某一专业的必修课可能是另一专业的选修课,某一专业的选修课也可能是另一专业的必修课等等,因此,课程编号不区别必修、选修这方面性质。
编码的第二级:主要从一门课程的“纵向”“长度”反映一门课程的不同阶段。
在课名相同,并且第一级编码所反映属性也相同的前提下,用课程周期号反映课程纵向长度的级。
因此,在需要区别课程所进行的学期数时,就需要编码的第二级,也才需要编码的第二级。
而本期学分则是本期“教、学”量的标志。
编码产用节点法:为了解决单独用数字叠加带来的字符多、冗长难辨等问题,特采用节点法把不同要素的代码用一个节点分隔。
编码的第一级由四个要素组成(课名、区别、归属、总学分),中间包含三个节点;编码的第二级由二个要素组成(学期数、学分),中间包含一个节点。
采用节点的办法,对同一要素到底用多少位数码可不必过于强调一致。
(实际上,从全校范围来讲,确定一门课程需要六维,在不需要区别课程所进行的期数时,则需要四维)有了课程编号,可明确地告知或规定学生,下列两种情况的课程不需重复学习(重修除外):1、课程“长度”只有一个学期的课程,课程名号相同的课程不需重复学习;2、课程“长度”有二个及以上学期的课程,同名同周期号课程不需重复学习;二、关于课程编码的管理为了保证课程编号的科学性、全院统一性,必须按照集中统一和分级分工的原则。
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命名规则(初稿)一、课程编码的构成课程编码须在制(修)订或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确定,由8位字符组成组成。
其中第一、二、三位为开课学院系部代码;第四位为课程类别代码;第五位为课程开设年级代码;第六、七位为课程流水号代码;第八位为特殊课程类型代码。
同一教学内容的课程使用同一编号,不能设置多个编号。
教学内容不同的课程,须使用不同编号。
(一)课程编码的第一、二、三位为开课学院系(部)代码(二)第四位为课程类别号,代码编号如下:备注:英文字符为大写。
(三)第五位为课程开设年级:1-4(四)第六、七位为课程流水号代码(五)第八位为特殊课程代码,代码编号如下:备注:英文字符为大写。
二、课程名称命名规则1、课程名称要求分别确定“中文名称”和“英文名称”,中英文名称要准确,不能用缩写。
例如:“课程设计”不要缩写成“课设”2、英文名称中单词之间要有空格;除介词等以外,首字母应大写。
例如: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Process and Equipment。
3、双语课程、全英文课程分别在课程名称后加 (双语)、(英文)。
例如:1010109S 社会学概论(双语)4、分多学期授课的课程在课程名称后加 (1)、(2)……,以示区别,刮号前不留空格。
例如:08101020 数学分析(1)08101030 数学分析(2)5、分难度级别的课程在课程名称后加Ⅰ、Ⅱ、Ⅲ、Ⅳ等罗马数字,Ⅰ为难度级别最高,依次递减,罗马数字前不留空格,例如:01302110 材料力学Ⅰ01302130 材料力学Ⅱ6、专设课程在课程名称后加大写字母A。
例如:08103010 科学计算A7、课程名称中具有以上3-6点特征时,按照“名称+(双语)或(英文)+难度级别+专设课程标记+分学期授课标记”的顺序命名。
例如:0810119S 工科数学分析(双语)ⅠA(1)。
课程编码规则81 2 3 4 5 6 7教学部门代码流水号课程性质课程类别开课学期一、课程编码定为8位字符。
二、各位字符具体含义限定为:(一)第1、2位—教学部门代码(二)第3、4、5位—教学部门所属课程序号代码(三)第6位—课程性质代码“1”—必修“2”—限选“3”—公选(四)第7位—课程类别代码按周单独开设的实训实习课程用“2”表示,其余课程用“1”表示。
(五)第8位—开课学期代码“0”—单学期“1”—第一学期依次类推三.说明:1.课程名称不同,则代码不同。
2.课程名称相同,学分不同,则代码不同。
3.课程代码连续排列,不空号。
新开设的课程按照递增号码排列。
4.今后若有课程被取消,课程代码保留,不能更改和替换。
5.公共选修课归属在教务处6.对于一门课程开设在多个学期,需要编多个代码,课程名称后加(),括号中用一、二、三、四标记。
如听力与口语,共开设四个学期,则可用如下类似编码:0312311 听力与口语(一)0312411 听力与口语(二)0312511 听力与口语(三)0312611 听力与口语(四)附系部代码表代码系部名称01 基础部/社科部02 体育部03 外国语言文学系04 机电工程系06 电子与电气学院07 信息管理系08 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10 艺术系99 教务处55 工程学院56 机电学院57 轻工学院58 纺织学院59 工业学院注:1.教材版本时间那里,只填写年如:20082.公选课的课程代码不填,专业代码填9999993.课程名称那里例如高等数学(四)。
不要填高等数学14.凡是每项上面有小标的,都是不需要自己填写,而是点击右下角的小标注,来选择的。
5.课程类型那里,一般都选“理论+实践”,除了“实训周”6.实践课时比例,请查看培养方案。
请不要把去年老版本上的内容直接剪切到发下的文档,不然最后我们用软件统计的时候是统计不成功的,谢谢合作!。
西北大学本科生教务管理系统课程编码规则一、课程编码说明
课程编码规则为:课程层次代码+12+课程分类代码+3+456
课程层次代码:
U:本科生课程
数字第1、2位:开课院系(单位)代码
课程分类代码:
G—通修课程
C—通识教育课程
M—学科专业课程
E—开放选修课程
O—其他课程
数字第3位:课程教学类型码
1—理论课(含少学时实验、上机)
2—实验/实践类课程(独立设课)
3—上机课
4—实习课
5—课程设计
6—其他
数字第4-6位:课程序号
二、其他说明
1、既有理论又有实验的课程在课程名后加“(含实验)”,双语教学的课程在课程名后加“(双语)”,独立开设的实验课在课程名后加“实验”,独立开设的上机课在开设名后加“(上机)”,独立开设的课程设计在课程名后加“(课程设计)”。
2、同一课程如分多个学期开课,须在课程名后加Ⅰ、Ⅱ、Ⅲ、Ⅳ等罗马数字加以区分。
例如,形势与政策Ⅰ、形势与政策Ⅱ、形势与政策Ⅲ、形势与政策Ⅳ。
3、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新生专业导读、军事理论、军事技能训练等特殊课程由教务处统一进行编码。
4、该课程编码规则仅适用于2018级及以后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使用,2017级及以前的本科生依旧使用旧版教务系统里的课程代码。
三、课程代码编写示例
仅供参考,非实际课程代码。
附件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课程编码编制规则及要求一、课程编码编制规则课程编码由7位阿拉伯数字组成,从左到右第1位是课程水平代码、第2-3位是开课单位代码、第4位是课程类型代码、第5、6、7位是顺序码,其规则和含义如下:1.第1位课程水平代码,按修读顺序和难易程度分为9级,其中1~5是本科生一年级至五年级的课程、6~7是硕士研究生课程、8~9是博士研究生课程。
1××××××——本科一年级课程2××××××——本科二年级课程3××××××——本科三年级课程4××××××——本科四年级课程5××××××——本科五年级课程6××××××——硕士基础课程7××××××——硕士专业课程8××××××——博士理论课程9××××××——博士进展课程2.第2~3位开课单位代码,按表1执行。
表1 开课单位代码3.第4位课程类型代码,按表2执行,课程类型由开课单位确定。
表2 课程类型代码示例:2××0×××——本科二年级通识类选修课程2××1×××——本科二年级通识类必修课程2××2×××——本科二年级学科大类基础课程2××3×××——本科二年级学科基础课程3××4×××——本科三年级专业课3××5×××——本科三年级综合实践课6××0×××——等价课是“研究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中需要选择性使用的课程,如“硕士外国语”课程包括英语、德语、法语、日语、俄语,培养方案自动引用“硕士外国语”,研究生制订个人培养计划时根据入学语种通过下拉菜单选择对应的课程。
课程编码规则81 2 3 4 5 6 7教学部门代码流水号课程性质课程类别开课学期一、课程编码定为8位字符。
二、各位字符具体含义限定为:(一)第1、2位—教学部门代码(二)第3、4、5位—教学部门所属课程序号代码(三)第6位—课程性质代码“1”—必修“2”—限选“3”—公选(四)第7位—课程类别代码按周单独开设的实训实习课程用“2”表示,其余课程用“1”表示。
(五)第8位—开课学期代码“0”—单学期“1”—第一学期依次类推三.说明:1.课程名称不同,则代码不同。
2.课程名称相同,学分不同,则代码不同。
3.课程代码连续排列,不空号。
新开设的课程按照递增号码排列。
4.今后若有课程被取消,课程代码保留,不能更改和替换。
5.公共选修课归属在教务处6.对于一门课程开设在多个学期,需要编多个代码,课程名称后加(),括号中用一、二、三、四标记。
如听力与口语,共开设四个学期,则可用如下类似编码:0312311 听力与口语(一)0312411 听力与口语(二)0312511 听力与口语(三)0312611 听力与口语(四)附系部代码表代码系部名称01 基础部/社科部02 体育部03 外国语言文学系04 机电工程系06 电子与电气学院07 信息管理系08 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10 艺术系99 教务处55 工程学院56 机电学院57 轻工学院58 纺织学院59 工业学院注:1.教材版本时间那里,只填写年如:20082.公选课的课程代码不填,专业代码填9999993.课程名称那里例如高等数学(四)。
不要填高等数学14.凡是每项上面有小标的,都是不需要自己填写,而是点击右下角的小标注,来选择的。
5.课程类型那里,一般都选“理论+实践”,除了“实训周”6.实践课时比例,请查看培养方案。
请不要把去年老版本上的内容直接剪切到发下的文档,不然最后我们用软件统计的时候是统计不成功的,谢谢合作!。
课程代码编码规则一、三年制专科课程代码编码规则(一)《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代码编码规则课程编码设置为11位连续阿拉伯数字,其具体分段如下表:1.学制年份码(1-3位)(1)第1位为学制码,三年制专科为“3”,第2、3位为修订方案的年份(年级)位,如修订19级的为“19”。
(2)今后若未对2019年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则课程、课组代码保持不变。
(3)若课程设置有变化(包括课程增减、总学时及实验学时变化),则该课程的原有课程代码停止使用,新增(包括总学时及实验学时变化)的课程代码按修订年份位“19”、“20”、“21”、“22”、“23”依次进行重新编制。
(4)今后新增加课程的课程代码按首开年级位“XX”进行编制。
2.学科/专业码(4-5位)公共课程前两位取学科码,专业课程前两位取专业码。
学科码、专业码分段取两位码。
学科码对应到相关教研室。
(1)学科码规则(2)专业码规则3.序列号位(6-8位)001-999号为给本专业开设课程的序列号;建议001-500给专业必修课程,501-999给专业选修课程。
4.学分位码(9-11位)1)“课程”学分据计划教学课时设定学分,每16-18课时折算1学分,最小学分为0.5。
课程学分的10倍值作为学分位。
如:1学分的三位码为010;2.5学分的两位码为025。
2)实践环节的学分一般为每周(约30学时)计为1学分。
例如安排4周“毕业设计”,合格为4学分。
相应学分位为实际周数乘10,不满三位时前面加0,所以毕业设计的学分位码为040。
同理,安排14周顶岗实习,合格计14学分,顶岗实习的学分位码为140。
(二)教务管理系统课程代码编码规则在上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代码后加英文格式的下划线“_”+“学期号”(两位,01-06),如31901001010_01。
二、五年制专科(师范专业)课程代码编码规则(一)《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代码编码规则课程编码设置为11位连续阿拉伯数字,其具体分段如下表:1.学制年份码(1-3位)(1)第1位为学制码,五年制专科为“5”,第2、3位为修订方案的年份(年级)位,如修订19级的为“19”。
广东XX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代码编制规则
为规范课程管理,适应教务管理系统运行需要,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特制订本规则。
一、课程代码构成
课程代码在修(制)订或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确定,由6位阿拉伯数字组成。
其中第1位为办学层次代码,第2~3位为课程承担单位代码,第4~6位为课程流水号代码。
二、课程代码编制规则
(一)第1位数字为办学层次代码
1专科2本科3中职
(二)第2~3位数字为课程承担单位代码
OIX学院02X学院
03X学院04X工程学院
05X学院06X医学院
07X国际教育学院08艺术与教育学院
09教务部10中职部
11其他
(三)第4~6位数字为课程流水号代码
课程流水号代表课程承担单位开设的课程序号,从001开始。
三、其他说明
1.同一版本人才培养方案中,同名称,但内容要求、学时、学分不同的课程,在课程代码后加英文字母A、B、C、D等以示区别。
2.跨学期开设的同一门课程,在课程名称后加罗马数字I、II、IILIV等,根据开课学期数在课程代码第6位编制连体代码。
3.公共基础课,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课程代码由教务部统一编制。
专业课程代码由所属二级学院按规则编制。
4.课程代码有延续性,一经确定使用中不可随意变更,请二级学院在编制时做好备案(见附件),避免同一门课程不同年级、专业出现多个课程代码。
5.本课程代码编制规则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部负责解释。
示例。
课
程名称:形势与政策I、II、III、IV、V,课程代码:X附
件:课程代码编制备案汇总表
课程代码编制备案汇总表学院名称:。
附件:
课程代码编制方法
为了提高我院教学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网络化水平,适应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工作要求,便于学生系统了解学校课程资源,特制定课程代码编制方法。
一、课程代码构成要素
承担课程系部+开设课程系部+课程所属专业+课型编码+课程流水号
三、课程代码编制说明
1.公共基础必修课课程代码、军训与军事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由教务处统一编码。
2.课程代码是学生选课唯一标识,执行计划中的每门课程有且仅有一个课程代码,代码没有重复。
如果课程停开,相关课程编码也不再使用;如果有新的课程添加,则在相应专业增加流水号,以确保新增编码的唯一性。
3.属于不同专业开设的相同课程(教学要求、学分相同),名称要相同且使用相同的课程代码(教学要求不同则为不同课程并使用不同的课程代码)。
4.跨学期开课的同一课程名称后分别用(1)、(2)、(3)、(4)等表示学期的顺序,如实用英语(1)、实用英语(2)、实用英语(3),其课程应分别编号。
黄河**学院课程编号代码设置及说明为了配合专业培养计划的修订工作,便于计算机管理,现将我校所开的全部课程(包括必修课、选修课、辅修专业所开课程以及课外培养项目)进行统一编号,具体编号要求和说明如下:一、专业代码表二、黄河**学院课程编号代码设置及说明1、课程编号的代码设置A、我校的课程编号为7位数字,包括专业代码、层次、课程序号等五项内容。
B、数位对应内容:□□□□□□□专业代码层次课程序号专业代码:占4个数字,按所编代码层次:专科为1、本科为2、研究生为3课程序号:占2个数字,按该课程的性质排序,一般是基础课、必修课在前,专业课、选修课在后。
公共基础课归属到所属教研室编号。
说明:一门课程需要几个学期才能完成,且每个学期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进行考核时,不能用一个课程编号相同,要分别对它们编号。
2、所有课程必须严格归口到所属系(部)且必须有确定的编号,课程名称必须统一、规范化,便于计算机的管理。
3、实验除单独设课而重新编号外,其余都归属到所属课程而不再编号;无法归属到哪门课程的课程设计、大实验、大作业等实践教学环节另外重新编号。
4、同一类课程,不同课程名称;同一课程,不同课时(可在课程名称后附加标上ⅠⅡⅢ……等字母以示区别);同一课程,不同层次(本、专科)或不同性质(同一门课程分别作为必修课、系选课、任选课时其学分不同)且要求不同等情况时其课程编号不同。
5、实习随周数不同因而要求不同而编成不同的号。
专业英语、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设计(论文)等课程因与专业结合较紧,其授课要求有别,实行一个专业编一个号;6、全院统一编号科目:军训********;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军事理论********。
7、例如:注:1、新开课程或此次编号中没涉及到的课程可按本编号方法重新编号或依次往后顺延。
2、“课程名称”要写全称,不得简写。
3、“开课部门”要写到学院或教研室(见附件二学院代码表中的学院或教研室名称,务必要保持一致)。
课程代码编制办法概述课程代码是用于标识和管理各个课程的一种编码方法。
通过统一的课程代码,可以方便学校、学院和教师对课程进行管理和查找。
本文档旨在介绍课程代码的编制办法,包括编码原则、编码结构和编码规范。
编码原则制定课程代码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唯一性:每个课程代码都应该是唯一的,不能重复。
2.统一性:不同学院或教师制定的课程代码应该遵循统一的编码规范,以便于管理。
3.可读性:课程代码应该简洁明了,方便教师和学生理解和记忆。
4.可扩展性:课程代码应该具有一定的扩展性,以适应未来可能的课程变动和增加。
编码结构课程代码应该由多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代表不同的信息。
一般可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学院代码:用于标识所属学院,一般使用字母或数字表示。
2.专业代码:用于标识所属专业,一般使用字母或数字表示。
3.年级代码:用于标识所属年级,一般使用字母或数字表示。
4.类别代码:用于标识课程的类别,例如必修课、选修课等。
5.课程序号:用于标识同一类别内课程的顺序。
以下是一个示例的课程代码结构:学院代码-专业代码-年级代码-类别代码-课程序号编码规范在制定课程代码时,应遵循以下规范:1.学院代码、专业代码、年级代码和类别代码应由学校或学院制定,并在教学管理系统中进行统一管理。
2.学院代码、专业代码、年级代码和类别代码应该使用合适的字母和数字组合,避免使用特殊字符和空格。
3.学院代码、专业代码、年级代码和类别代码的长度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免过长导致不易记忆。
4.课程序号应从1开始递增,不同课程的序号应连续,避免出现间隔或重复。
示例以下是一个示例的课程代码编制过程:1.学院代码:A2.专业代码:01013.年级代码:24.类别代码:C5.课程序号:1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到课程代码为:A-0101-2-C-1。
如果要编码另外一个课程,只需要更改课程序号即可,例如:A-0101-2-C-2。
总结课程代码的编制办法在课程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河南检察职业学院学院课程编码规则(本科)
为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规范课程管理,适应我院教务网络管理系统的运行需要,特制订本课程编码规则,请各教学单位遵照执行。
一、课程编码原则
1、专业课课程编码按照归口管理的原则,由开课部门按照本规则中确定的编码方法进行编码。
2、课程编码具有唯一性,不同课程的编码必须不同,多个教学单位开设的同一课程编码由教务处协调统一。
3、全院的公共课程由教务处统一进行编码。
二、课程编码方法
课程代码由9位数字构成,主要内容包括学院统招码+专业序号+课程性质代码+课程顺序号
1、学院统招码:6083
2、专业序号:
法学(检察)方向专业序号:1
法学(律师)方向专业序号:2
法学(法律文秘)方向专业序号:3
3、课程性质代码:
4、课程顺序号
除三个专业共有课程外,本专业按照编码规则编写,后两位的课程顺序号从001开始编码,综合实训实践课程从100开始编码。
备注:三个专业共同的课程代码第五位为4。
不同的专业编写本专业特有的课程参照上述课程编码方法。
如法学(律师)方向仲裁法前六位课程代码:608325,
后两位是本专业课程的顺序号,根据需要编写。
附件1 :通识必修课编码
附件2:通识教育选修课编码:
附件3:学科基础课(必修)
附件4:学科基础课(选修)
附件5:专业必修课编码
附件6: 专业选修课编码
附件7: 实践教学课(必修)编码
附件8: 实践教学课(必修)编码。
编程代码规范模板代码规范是软件开发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够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并促使开发团队形成良好的协作习惯。
本文将介绍一份针对编程代码规范的模板,以供开发团队参考和遵循。
一、命名规范1. 文件和目录命名:- 使用有意义的名称,避免使用无意义的缩写或简写。
- 文件名应使用小写字母,多个单词之间用下划线(_)分隔。
2. 类名和接口命名:- 使用大驼峰命名法(首字母大写,后续每个单词的首字母也大写)。
- 类名应该描述类的职责和功能。
3. 变量和函数命名:- 使用小驼峰命名法(首字母小写,后续每个单词的首字母大写)。
- 变量和函数名应描述其用途和含义。
4. 常量命名:- 使用全大写字母,多个单词之间用下划线(_)分隔。
二、缩进和空格1. 使用四个空格进行缩进,不要使用制表符。
2. 运算符前后应添加空格,使代码更易读。
三、注释规范1. 函数和方法应该有注释说明其作用、参数和返回值。
2. 在关键步骤或复杂算法处添加注释,帮助他人理解代码逻辑。
3. 需要修改或优化的代码块应该有相关注释,指明操作目的和思路。
四、代码风格1. 单行代码长度不应超过80个字符,超出的部分应换行。
2. 操作符前后应添加空格,增加代码可读性。
3. 使用块注释或者文档注释,对重要函数和方法进行说明。
五、异常处理1. 在可能抛出异常的代码块中添加异常处理逻辑。
2. 异常处理应该具体到异常类型,避免捕获所有异常。
3. 异常处理应该适时提供错误信息,便于后续的调试和维护。
六、规范性要求1. 版本控制:- 使用版本控制工具管理代码,方便多人协作及版本追踪。
- 遵循版本控制工具的最佳实践和分支策略。
2. 代码Review:- 所有代码都应经过Review,确保符合规范且质量可控。
3. 单元测试:- 编写单元测试用例,覆盖各种可能的场景。
- 测试结果应该可靠,并且完全覆盖预期的功能。
4. 文档化:- 为代码添加必要的注释和文档,方便后续的维护和阅读。
一、各教学单位、专业代码编制规则
各教学部门的代码由2位阿拉伯数字组成。
各专业的代码由4位阿拉伯数字组成,其中前2位为该专业所在系部的代码,第3位为主专业层次(0表示本科,1表示专科),第4位为专业序号。
二、班级代码编制规则
班级代码由8位阿拉伯数字组成。
第1~2位为年级代码,取入学年份的后2位数字,如2005级学生班级,以“05”表示;
第3~6位为专业代码;
第7~8位为同级、同专业的班级序号
三、学生学号编制规则
学生的学号由10位阿拉伯数字组成。
第1~2位为年级代码,取入学年份的后2位数字,如2005级学生班级,以“05”表示;
第3~6位为专业代码;
第7~8位为同级、同专业的班级序号
第9~10位为学生在班级内序号
四、课程代码编制规则
课程代码由8位阿拉伯数字组成
第1~2位为开课系部代码;
第3位为开课层次标志码,0表示适合本科专业,1表示适合专科专业,2表示同时适合本、专科专业;
第4~5位为课程流水号;
第6~7位为学期的学分数;
第8位为表示同一门课程在不同学期开设的顺序。
如大学英语课程,第一学期用1表示,第二学期用2表示,依次类推。
如一门课程只上一学期,则用0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