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人工饲料配方优化试验
- 格式:pdf
- 大小:306.60 KB
- 文档页数:5
大蚕低成本人工饲料试验钱秋杰;陈伟国;戴建忠;杨一平【摘要】小蚕人工饲料应用已经在局部地区推广,但是大蚕人工饲料饲养成本高,制约了家蚕全龄人工饲料育技术的推广.本实验通过对比不同配方人工饲料全龄育养蚕成绩,开发大蚕低成本人工饲料.结果表明:高糖类饲料促进家蚕幼虫期体重增加,而高蛋白饲料能提高茧层率.在家蚕4龄期饲喂高糖类饲料,5龄期饲喂高蛋白饲料有利于提高蚕茧产量.【期刊名称】《蚕桑通报》【年(卷),期】2017(048)001【总页数】4页(P29-31,40)【关键词】大蚕;人工饲料;低成本【作者】钱秋杰;陈伟国;戴建忠;杨一平【作者单位】海宁市蚕桑技术服务站,浙江嘉兴 314400;海宁市蚕桑技术服务站,浙江嘉兴 314400;海宁市蚕桑技术服务站,浙江嘉兴 314400;海宁市蚕桑技术服务站,浙江嘉兴 314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85.1家蚕人工饲料育技术是用人工制作的配合饲料替代桑叶来饲养家蚕。
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实现家蚕人工饲料全龄育,我国也在70年代实现该技术[1]。
目前,家蚕人工饲料育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蚕品种遗传选育和饲料配方两方面。
经过多代的人工选育,已经筛选出多个人工饲料适应性较好的广食性家蚕品种,如徐孟奎等选育的广食性品种“GSC5”和“GSJ1”[2],代方银等选育的品种“GS01”[3],李卫国选育的人工饲料品种“R9501×RB”[4]等。
饲料配方的研发主要集中在小蚕饲料,如桑枝代替部分桑叶粉[5],淀粉等代替琼脂等价格较高的原料[6],饲料中蛋白含量优化[7]。
但是,仍然没有一个家蚕品种和饲料配方能够很好地满足家蚕全龄人工饲料育的产业化需求,特别是针对大蚕的低成本饲料配方研究仍然缺乏。
1.1材料家蚕品种为“秋丰×白玉”,由海宁市新兴蚕种制造有限公司生产。
山梨酸、肌醇、氯化胆碱、琼脂粉、β-谷甾醇、苯甲酸、巴豆酸和无机盐等,从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购买。
2014年第3期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13]吴阳春.三眠蚕品种853白ˑ543B 的性状.中国蚕业,2003,24(1):52-55.[14]何斯美,贺一原,吴阳春等.细纤度三眠蚕品种853白、543B 的育成和推广,蚕业科学,2003,29(1):38-42.[15]席鹏伟,虞晓华,李绍峰等.三眠蚕品种“元子ˑ由子”的选育,江苏蚕业,2013,35(138)P1-4.[16]甘志红,王飞.浅析蚕丝被生产现状与发展前景,产业用纺织品,2010(3):30.[17]李绍峰,虞晓华,沈卫德.家蚕品种“菁松ˑ皓月”的蚕茧荧光显色判性改育,蚕业科学,2013,39(1):170-176.春蚕期苏豪ˑ钟晔稚蚕人工饲料共育试验报告孔旭东1*韩益飞1司马杨虎2缪文军1郑小芹3(1.如东县蚕桑指导站226400;2.苏州大学医学部215123;3.如东县栟茶镇农业服务中心226406)摘要苏豪ˑ钟晔蚕品种1 2龄采用人工饲料共育,3龄起蚕发育整齐度98.12%;全龄经过比对照种皓月ˑ菁松长约2d 左右;蚕体及茧形大,公斤茧粒数少于对照种,蚕茧张种产茧量高于对照种;茧丝长比对照种长。
认为该品种对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较为适应,可以扩大试点推广,但在饲育过程中需加强防病卫生措施的贯彻。
关键词蚕桑苏豪ˑ钟晔稚蚕人工饲料共育中图分类号:S883.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14-08-25-001项目资助:江苏省农业三项工程项目[SXGC (2013)126、SXGC (2014)105];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项目;国家星火计划项目(2012GA690242、2013GA690096);中央财政农业科技推广资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资助(CARS-22)。
作者简介:孔旭东(1964—),男,江苏如东,大专,农艺师。
Tel :0513-********通讯作者:韩益飞(1964—),男,江苏如东,硕士研究生,推广研究员。
蚕饲料制作配方
以下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蚕饲料制作配方:
材料:50%玉米粉,20%豆粉,30%麸皮。
配方:
1、将50%的玉米粉、20%的豆粉和30%的麸皮混合在一起。
2、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直到质地变得湿润但不粘手。
3、将混合物均匀地分配到不易漏粉的容器中,然后用手或勺子压实。
4、将容器放置到适宜的环境下,让其发酵2-3天。
5、发酵期间,每隔12小时要搅拌一次,使混合物均匀。
6、待混合物完全发酵后,即可喂养蚕。
备注:
1、配方中的材料比例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2、喂养蚕时,不宜喂食过多或过少的饲料,以免影响蚕的生长发育。
3、饲料的质量要求较高,要注意原材料的质量和卫生状况,以及制作和储存过程中的卫生要求。
人工饲料育家蚕体重变异系数调查与分析摘要:采用生物统计中常用的变异系数数学模式,对人工饲料及桑叶育家蚕,在3龄、4龄及5龄起蚕饷食1~2h 后,定点逐条取样称重,进行体重变异系数分析,调查不同给饵方式对蚕生长发育整齐度的影响及不同品种之间的差距。
结果:桑叶育家蚕CV值比人工饲料育小,生长发育整齐度好,但人工饲料育蚕改喂桑叶后,CV值变小。
人工饲料育不同饲育方式,也会对CV值产生显著影响。
关键词:人工饲料家蚕体重变异系数家蚕稚蚕人工饲料配方研究及饲养成绩的调查时,常用的指标是收蚁24h疏毛率、1~3眠眠蚕体重、眠起蚕率、减蚕率等,用上述指标大体可以来判断饲料配方的优劣、蚕品种对人工饲料适应性及稚蚕饲养成绩的好坏,人工饲料稚蚕共育技术能否在蚕茧生产上推广应用,稚蚕的生长发育整齐度是关健之一,即使是收蚁24h疏毛率达到100%的蚕品种,在随后的龄期中,因品种、饲料及饲育技术等原因,其个体间发育整齐度仍有出现很大开差的可能。
因此,我们认为仅靠上述调查还难以全面反映家蚕生长发育动态情况。
在与生产应用相接近的小规模实验中,通过定点逐条调查蚕体重,用生物统计中常用的变异系数数学模式进行分析,在上述调查工程基础上,更有助于准确反映家蚕生长发育的情况,现将有关调查结果与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蚕品种蚕品种:日系原蚕:872、皓月、明珠、9202, —代杂交种:春蕾X镇珠<正反交)、9405 X 9406<正反交)、鲁玉X曙光<正反交)、菁松X皓月<正反交)、27 X 14、新三元、02 X鲁七、春蕾X浙晓、陕蚕四号、A雪X华峰、群峰X富春、953 X 954、57A X 246、9601 X 92、953 X 954 、9405 X 碧波A 、9204 X 9203 、951 X952上述品种由原烟台桑蚕原种场及山东省蚕业研究所全国品种鉴定点提供。
1.2饲料与饲料制作人工饲料配方:桑叶粉35%,大豆粉35%,桑绿枝粉15%,淀粉9.4%,Vc1.5%,复合V B1.5%,柠檬酸2 %,巴豆酸0.4%,氯化胆碱0.2%。
家蚕原蚕鲁17、92全龄人工饲料育适应性研究Ⅰ五龄蚕体重与茧质的研究摘要:研究了家蚕新品种鲁17、92原蚕的全龄人工饲料育,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较好的人工饲料适应性,其全龄人工饲料育的5龄逐日蚕体重与茧质成绩明显优于对照品种菁松、皓月。
采用人工饲料养蚕受影响较大的是雄蚕,雌蚕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较好。
日系品种原蚕的人工饲料适应性明显优于中系品种。
关键词:家蚕原蚕鲁17 92 全龄人工饲料育世界上最早研制的昆虫人工饲料是1908年Bogdanow的黑颊丽蝇人工饲料。
人工饲料在家蚕方面的研究始于1930年的日本,到了1960年福田和伊藤已成功应用人工饲料完成家蚕幼虫的全龄饲育。
家蚕人工饲料育无疑是传统养蚕学上的一场革新。
我国也在1970年用人工饲料养蚕获得成功,由于存在多方面的制约因素,目前还未能实用化。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缺乏人工饲料适应性蚕品种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从日本引进的蚕品种相对我国现行品种而言,普遍具有更好的人工饲料适应性。
为了探讨国内品种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对山东省蚕业研究所选育的家蚕品种鲁17、92原蚕的全龄人工饲料育进行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蚕品种鲁17、92,对照采用现行生产用种菁松、皓月,由山东省蚕业研究所创新室提供。
1.2 饲育方法1.2.1 人工饲料配方与制作方法采用山东省蚕业研究所研制的低成本人工饲料配方[1]:桑叶粉35%、脱脂大豆粉35%、桑绿枝粉15%、淀粉9.4%、复合VB1.5%、VC1.5%、柠檬酸2.0%、巴豆酸0.4%,氯化胆碱0.2%。
配好的饲料加1.9倍水搅拌均匀,装38cm×30cm聚乙烯塑料保鲜袋,擀成平板状后封口,蒸汽灭菌柜100℃45min灭菌,冷却后待用[2][3]。
1.2.2 饲养方法人工饲料育采用13cm×13cm×8cm聚乙烯透明塑料盒收蚁,1龄采用平板状饲料育[4],2龄条状饲料育,1~2龄各给饵1次。
构树叶粉用作家蚕人工饲料原料的可行性试验*武雪会1,张婷婷1,吴吉安2,叶爱红1,潘美良3,马焕艳3,周文林1,曹锦如1*(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3.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杭州310020)摘要:构树作为非常规饲料资源,因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等被广泛用作畜禽蛋白饲料。
为探究构树叶粉用作家蚕人工饲料原料的可行性,本试验以普通的家蚕人工饲料为对照,针对其中的桑叶粉原料分别以25%、50%、75%和100%比例的构树叶粉替代,并进行养蚕试验。
结果表明:小蚕对构树叶粉的适应性较差,以25%比例的构树叶粉替代桑叶粉饲育5龄大蚕,其养蚕成绩与普通人工饲料相当(P>0.05)。
综上,大蚕人工饲料中以不高于25%比例的构树叶粉替代桑叶粉,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关键词:构树叶粉;家蚕;人工饲料中图分类号:S88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8-4069[2020]03-025-06Investigation on Feasibility of Broussonetiapapyrifera Leaf Powder Servedas Artificial Diet Ingredient for Silkworm *WU Xue-hui 1,ZHANG Ting-ting 1,WU Ji-an 2,YE Ai-hong 1,PAN Mei-liang 3,MA Huan-yan 3,ZHOU Wen-lin 1,CAO Jin-ru 1*(1.Institute of sericulture,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angzhou 310021,China;2.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and microbiology,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angzhou 310021,China;3.Zhejia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Hangzhou 310020,China )Abstract:Broussonetiapapyrifera leaf,as the unconventional feed resource,were widely used as protein feed for domesticated animals due to its high protein and amino acid contents.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of rearing silkworms by Broussonetiapapyrifera leaves,this study were designed to feed silkworms by the artificial diet contained 25%,50%,75%and 100%Broussonetiapapyrifera leaves to replace corresponding mulberry leaves,respectively.The common artificial diet feed with mulberry leaf powder were set as the control group.Results showed a low adaptability of youngsilkworms for the artificial diet contained Broussonetiapapyrifera leaf powder.The cocooning performance of 5instar silkworms showed that the treatment with 25%replacing ratio were reached or nearly reached to the control level (P>0.05).Therefore,it may be feasible to feed 5instar silkworms by Broussonetiapapyrifera leaves with a 25%or lower replacing ratio.Key words:Broussonetiapapyrifera leaves powder;Silkworm;Artificial diet基金项目: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C02044);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2016C02054-17);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杭州综合试验站(CARS-18-SYZ05);浙江省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项目(2018XTTGCS02-2)作者简介:武雪会(1991-),女,山东泰安人,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家蚕营养生理及工厂化养蚕相关研究。
家蚕品种皓月×菁松1~4龄人工饲料育试验初报韩益飞;孔旭东;缪文军;张士宇;曹拥军;缪叶德【摘要】为探索家蚕1~4龄人工饲料的饲育技术规范,对家蚕品种皓月×菁松1~4龄人工饲料育在蚕体发育整齐度方面的实用化水平进行了试验,结果如下:1 ~4龄采用人工饲料育,3龄起蚕的弱小蚕淘汰率为2.35%;4龄起蚕的弱小蚕淘汰率为1.06%;5龄起蚕的弱小蚕淘汰率为0.69%,累计淘汰弱小蚕4.10%,说明1~4龄人工饲料育在蚕体发育整齐度方面已达到实用化水平,并初步形成了1~4龄人工饲料育的饲育技术规范.【期刊名称】《中国蚕业》【年(卷),期】2013(034)003【总页数】4页(P42-45)【关键词】家蚕品种;皓月×菁松;人工饲料育;淘汰率;茧质【作者】韩益飞;孔旭东;缪文军;张士宇;曹拥军;缪叶德【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蚕桑指导站,江苏如东226400;江苏省如东县蚕桑指导站,江苏如东226400;江苏省如东县蚕桑指导站,江苏如东226400;江苏省如东县蚕桑指导站,江苏如东226400;江苏省如东县蚕桑指导站,江苏如东226400;江苏省如东县蚕桑指导站,江苏如东226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83.9江苏省如东县自2010年起探索并推广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1],2011年和2012年人工饲料育小蚕的数量占全县家蚕饲养量的比例超过了4%[2-3],3年累计采用人工饲料饲养小蚕达到6 613盒。
2011年晚秋蚕我们进行了家蚕1~4龄人工饲料育5龄桑叶育的试验,与1~2龄人工饲料育5龄桑叶育的蚕相比,蚕茧产量与质量的差异并不十分明显,但公斤茧颗数、茧丝长、茧丝纤度和光折等指标有下降的趋势[4]。
为进一步了解家蚕人工饲料育的发育整齐度以及饲养成绩,逐步探索家蚕1~4龄人工饲料育的技术规范,我们于2012年晚秋再次进行了家蚕1~4龄人工饲料育5龄桑叶育的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精心整理家蚕低成本稚蚕人工饲料对比试验日本SS-2515家蚕低成本稚蚕人工饲料,其组成中不含琼脂等成型剂,饲料价格仅为日本同类饲料的50%左右,据笔者试验,该饲料全龄饲育春岭×钟月、锦秋×钟和等十几对日本现行品种,均有较好饲育成绩,而且全龄仅给饵2~3次。
由于饲料中含有15%豆腐渣粉末,饲料较松散,适合平板状给饵法。
我国现行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开差较大,在采用人工饲料育时,发育整齐度是能否养好这批蚕的关键之一,最有效的方法是在眠起处理时调控整批蚕的发育进度。
采用平板状给饵法在蚕座调整、饲料的补充及眠起处理等操作十分不便。
我们根据大规模中试实践,认为现行稚蚕人工饲料育采用条状饲料给饵的方法较为适宜。
我们在SS-2515配方的基础上,进行了反复试验如下。
11.111%,无机盐0.4%。
,复合1.21.31.4饲料122.1青头、17.60%3龄淘。
之间,1 2.2于B t >t 0.01=3.707,两者之间存在极显着差异。
3龄起蚕体重变异系数除皓月×菁松外,其余各区变异系数A 区均小于B 区,说明用改进后的人工饲料饲蚕,蚕个体间发育开差小,整齐度好。
4龄起蚕体重变异系数除9406×9405外,开差较小,分析原因主要是B 区在1~3龄期间已大量淘汰了迟弱小蚕,留存的蚕生长已趋向齐一。
2.3采用秋丰×白玉品种进行了第二次试验,收蚁72h 调查,结果是:采用SS-2515饲料区,淘汰未疏毛及明显弱小的蚕计77头,留存158头,淘汰率达32.77%(表略)。
采用改进饲料饲育的淘汰率为零,蚕生长发育整齐,两者之间同样存在明显差异。
2.4稚蚕低成本人工饲料配方改进中,根据我国蚕品种特点,适当增加了桑叶粉的比例,去掉了原配方中价格昂贵的β-谷甾醇,其他成分也做了相应调整,改进后的配方不仅成本下降了50%,而且适合国内蚕品种特性,饲育成绩普遍良好。
据我们试验,共对国内24对杂交种、30个日系原蚕精心整理品种、33个中系原蚕品种进行了饲育试验,收蚁24h疏毛率:杂交种在93%以上的有20对,在98%以上的有13对;日系原蚕在93%以上的有22个,在98%以上的有11个;中系原蚕品种在80%以上的有8个。
两广二号小蚕用人工饲料配方及制作工艺的初步研究作者:崔萍安慧谢成荣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3年第22期摘要:利用正交试验,选择饲料配方、料水比和蒸煮时间为考察因素,对两广二号小蚕用人工饲料配方及制作工艺进行筛选。
通过1~2龄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的饲养方式,测定不同处理小蚕期的生长发育和适应性各指标及大蚕期的体重、茧质等指标,并以小蚕综合适应性指数和全龄综合评价指数来选择最优处理。
结果表明,最优组合为配方Ⅱ、料水质量比1∶1.8和蒸煮60 min,3个因素对试验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料水比、饲料配方、蒸煮时间。
关键词:家蚕(Bombyx mori L.);人工饲料育;正交试验中图分类号:S8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2-5512-04家蚕(Bombyx mori L.)人工饲料育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由日本的福田纪文和伊藤智夫首次在实验室获得成功。
1977年起,日本开始在农村正式普及人工饲料养蚕,至1992年人工饲料育小蚕共育所占的比例达43%[1]。
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对人工饲料养蚕进行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浙江大学蚕学系、山东农业大学蚕学系、山东省蚕业研究所等单位相继研制出低成本人工饲料。
其中,崔为正等[2,3]研制的膨化颗粒人工饲料针对菁松×皓月、广食性家蚕新品系“杂A”等品种,张亚平等[4]研制的粉体饲料对菁松×皓月、春蕾×镇珠、秋丰×白玉等蚕品种,皆获得了较好的养蚕成绩,并在山东部分试验点小范围推广。
而关于广西的现行蚕品种两广二号人工饲料育的研究并不多。
研究表明,家蚕的人工饲料摄食性受遗传主基因控制,所以品种间存在较大的差异[5]。
此外,家蚕是否摄食人工饲料及摄食后是否能正常生长发育还取决于人工饲料配方,涉及到其营养组成、物理性状和人工饲料的组成等[6]。
本试验利用正交试验设计,以两广二号为试验对象,小蚕综合适应性指数和全龄综合评价指数为指标判断人工饲料配方、料水比、蒸煮时间这3个因素对养蚕成绩的影响,并找出最优组合,旨在为两广二号的低成本人工饲料的研究提供参考。
配合饲料养蚕新模式我国家蚕人工饲料育的研究已有30多年的历史,国内有关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做了大量的试验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近年来山东农业大学蚕学系进一步研制成功低成本膨化颗粒人工饲料,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养蚕效果。
众所周知,所有蚕品种对其天然饲料桑叶都具有良好的摄食性和适应性,这是长期自然进化和人工选择的结果。
家蚕人工饲料的组成不仅要像桑叶那样满足其营养需求,而且必须适合蚕的食性,并具有适当的物理性状及良好的防腐性等等。
家蚕的营养需求主要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无机物、水分、维生素等。
因此家蚕人工饲料的主要原料也必须同样的含有这些必需的营养成分。
自从家蚕人工饲料问世以来,人们对其所添加成分进行了不断的探索,目前已达到较理想的效果。
人工饲料的主要原料目前人工饲料有各种各样的配方,各配方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1桑叶粉桑叶粉末在人工饲料中除了给蚕提供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物等营养成分外,更重要的是桑叶粉中还含有摄食促进物质,对人工饲料营养成分的平衡、物理性状的改善、未知营养的补充等方面起作用。
人工饲料用桑叶粉的质量要求较高,一般采用春叶,在5龄上蔟后全条收获桑叶,对叶质的要求是无农药和工业污染、肥培管理好的桑园。
然后晒干粉碎,其中小蚕用饲料宜偏细,壮蚕用饲料可偏粗。
粉碎后的桑叶粉呈新鲜绿色,有桑叶清香味。
在人工饲料配制时,一般掌握稚蚕饲料要用质量最好的桑叶粉,壮蚕可搭配使用部分质量稍次的。
2脱脂大豆粉人工饲料所用脱脂大豆粉是利用大豆粕粉碎而成。
大豆粕就是大豆经压片、溶剂浸提制油后的残渣。
脱脂大豆粉氨基酸组成与桑叶比较接近,营养丰富,价格又十分低廉,国内外均在蚕用人工饲料中将脱脂大豆粉作为主要蛋白源。
3纤维素家蚕的消化系统中缺少纤维素酶,对饲料中纤维素不能分解和消化吸收。
纤维素的主要作用是使人工饲料有一定物理性状,有利于家蚕摄食并促进消化管中内容物的移动及消化液对食物的浸透。
家蚕人工饲料育研究进展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传统的蚕桑生产已开始发生转变,其发展方向逐渐趋于集约化、规模化和高产、高效。
因此,面对这一新形势,要使蚕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改进蚕桑生产技术。
人工饲料育作为一种养蚕新技术,其在饲料营养均衡、消毒防病简单、可以实现机械化工厂化生产、不受天气影响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同时,该技术还可以为蚕的营养学、病理学等基础研究提供一定条件。
因此,深入探索家蚕人工饲料育对于蚕桑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人工饲料育研究及应用现状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研究家蚕人工饲料育,1974年和197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和浙江农业大学蚕学系分别在实验室用人工饲料成功饲养家蚕。
80年代后,我国许多蚕业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开始大力展开人工饲料养蚕的研究工作,其中在饲料配方、防腐剂、成型剂、抗生素筛选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在饲育环境、饲育技术、病理、生理等方面也展开了有益的探索。
90年代末期,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张国政等对人工饲料育蚕品种进行研究,并以四川绵阳为试验点进行了规模较大的中试。
山东省蚕业研究所引进了日本稚蚕低成本人工饲料配方,并以此为基础开发一种含桑绿枝粉、低成本的稚、壮蚕人工饲料。
同时,该所还引进了日本全龄人工饲料无菌养蚕技术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经过创新,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研制出一种低成本的稚、壮蚕人工饲料,而且初步制定了无菌蚕饲育标准及技术规程,筛选并研究了适宜的人工饲料育蚕具与蚕品种,科学设计无菌饲育室(中试规模),在人工饲料无菌养蚕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1]。
刘伟强等[2]探讨了在人工饲料配方中添加不同比例的桑嫩芽叶粉对家蚕饲养效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将桑叶粉和桑嫩芽叶粉按照一定的比例添加到人工饲料中,可有效提高人工饲料的养蚕效果,而且与单纯添加桑叶粉、单纯添加桑嫩芽叶粉相比,进一步提高了蚕的摄食性。
为继续改进和完善人工饲料配方的组成,提高其养蚕效果,对豆粕粉和绿豆粉、春桑嫩芽叶粉和秋桑嫩芽叶粉饲养家蚕的效果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养蚕效果以含绿豆粉的人工饲料配方优于含豆粕粉的人工饲料配方,含春桑嫩芽叶粉的人工饲料配方优于含秋桑嫩芽叶粉的人工饲料配方。
家蚕全龄人工饲料饲育试验简报韩益飞;孔旭东;缪文军;张士宇【摘要】文章报告了如东县2011年晚秋蚕期开展家蚕全龄人工饲料饲育试验的相关情况,调查认为:1~4龄采用人工饲料育累计淘汰迟小蚕8.18%,但实际结茧率仅为24.96%,主要是因为蚕座霉变所致;平均张产仅7.71kg;生产的蚕茧茧形小、丝长短、纤度细。
作者认为,利用农村养蚕生产条件,实施家蚕全龄人工饲料饲育是可行的,同时指出,实施人工饲料养蚕,饲料质量是关键。
【期刊名称】《江苏蚕业》【年(卷),期】2012(034)003【总页数】3页(P5-7)【关键词】家蚕;全龄;人工饲料育【作者】韩益飞;孔旭东;缪文军;张士宇【作者单位】如东县蚕桑指导站,226400;如东县蚕桑指导站,226400;如东县蚕桑指导站,226400;如东县蚕桑指导站,226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83.9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养蚕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1],但养蚕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总体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尤其是五龄期,蚕儿食桑量大,采桑、喂叶、除沙等工作,花工多,劳动强度大,成为制约养蚕规模化发展的瓶颈。
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依靠养蚕技术革命,最终实现家蚕人工饲料饲育。
为此,我县自2010年起,利用完备的小蚕共育体系,探索实施小蚕人工饲料饲育技术,两年先后有40个共育室累计实施人工饲料饲育小蚕4 046张,其中 2010 年 583 张、2011 年3 463张[2,3,4]。
2010年晚秋,我县河口镇小零村农民叶仕祥开始探索家蚕全龄人工饲料育技术,因为与桑叶育同处一室,3~5龄并未采取加温措施,饲育到五龄后期因气温低而未能正常上山营茧。
2011年春河口镇关口村徐希元、丰利镇双灰山村丁善和以及掘港镇张晓琴等在县蚕桑指导站举办稚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培训班后,利用培训班示范饲育用小蚕和人工饲料,自发探索全龄人工饲料育取得了初步成功,其中掘港镇张晓琴利用人工饲料饲养的蚕儿正常结茧,丰利镇丁善和因饲料不足,蚕儿上蔟前吃了两顿桑叶后正常结茧,河口镇徐希元也因饲料不足,五龄后期让蚕儿吃了少量桑叶,然后正常结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