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哲学妙语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3
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王夫之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者。
他提出“天理即在人欲”,反对禁欲
主义。
他的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王夫之的观点
提出“天理即在人欲”,反对禁欲主义。
著作《宋论》、《读通鉴论》、《张子正蒙注》。
他们的思想强调了“人”的重要性,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以后资本
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思想道德基础。
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唯物辩证法思想。
影响:哲学思辨代表着
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首先、反禁欲主义,提倡不能离开人欲空谈天理,天理即在人欲之中。
其次、均天下、反专制、爱国理想。
其三、气一元论,王夫之认为气是唯一实体,不是“心外无物”。
其四、心物(知行)之辩,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
其五、揭示“名”、“辞”、推的辩证性质。
其六、理势合一的历史观。
其七、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论。
王夫之的名言及其理解王夫之(约公元前82年-约公元前7年)是西汉末年的经学家,同时也是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之一。
以下是王夫之的一些名言及其理解。
1. “心安是福,富贵难收。
”这句话意味着内心的安定才是真正的幸福,而追逐财富和地位往往只会带来无尽的焦虑和困扰。
2. “举要行补,乃能理学。
”这句话强调了理学的重要性,通过阅读学习经典,理解其中的要义,然后将其应用到实际行为中,才能真正掌握学问。
3. “学之以事而易之,识之以心而明之。
”这句话强调了通过实际经验来更好地学习,通过动手实践来更好地理解知识。
4. “立志虽坚,犹须行之以诚。
”这句话告诉我们,虽然有坚定的志向,但必须以诚实、真诚的态度去实践,才能实现目标。
5. “贵不可言,贱不可言。
”这句话告诉我们,对于人的价值,不能单纯用金钱或地位来衡量,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
6. “浅者以险其志,深者以保其身。
”这句话强调了不同人对于追求目标的态度和方式不同,浅薄的人可能会冒险追求自己的志向,而深思熟虑的人更注重保障自己的生活和身体。
7. “志乎其邦,礼乎其民。
”这句话强调了一个国家的繁荣和稳定需要有统一的愿景和使命,以及对于人们共同遵守的礼仪和规范。
8. “君子读书岂能不深思哉?”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有品德和学识的人,必须在阅读书籍时深入思考,并从中获得启发和智慧。
9. “先立誓而后定志矣。
”这句话强调了在确立志向之前,先要对自己做出承诺和立下誓言,以提醒自己坚定追求目标。
10. “天地之间,曷可欲而不受欲?”这句话意味着在天地之间,我们无法不受到欲望的影响,但我们需要学会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欲望。
11.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句话强调了尊重长辈和照顾年幼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把别人对我们的关怀回馈给社会。
12. “读书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使文字表达更加准确和有力。
13. “行千里路,胜读万卷书。
王夫之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思想深受儒家和道家的影响,其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道德、政治、人性等方面。
如何公正评价王夫之的哲学思想?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们需要了解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王夫之主张“知行合一”,即知识和行为必须相互协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会产生恶习。
他提出了“教化”和“自我修养”的观点,认为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可以使人回归本性,达到完美的境界。
我们需要客观评价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王夫之的思想强调了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这与儒家的思想相似。
他提出了“教化”和“自我修养”的观点,这也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他的思想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他强调“知行合一”,但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实践方法。
他的思想也受到了时代和社会环境的限制,难免存在一些局限性。
我们需要探讨如何发扬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王夫之的思想强调了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这一观点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来发扬王夫之的思想,使人们更好地回归本性,达到完美的境界。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王夫之思想的局限性,积极探索新的实践方法,将其思想发扬光大。
如何公正评价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我们需要客观地分析其思想的优点和局限性,同时也需要探讨如何发扬其思想。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王夫之思想的价值和意义。
王夫之的“克念”之道与历史意识王夫之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提出的“克念”之道是他对于历史意识的独到思考,并在其学术研究和著作中得到了体现。
“克念”一词源自《周易》,王夫之将其引为自己的学术研究和人生哲学的核心。
他认为,“克念”是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它蕴含着对历史的尊重、对个体自我价值的追求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关注。
在他看来,通过“克念”之道,人们可以抵制一切会对思想和行为产生消极影响的因素,以求个人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王夫之提出的“克念”之道强调了对历史的重视。
他认为,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而言,没有历史就没有现在,也没有未来。
历史是文化的积淀和传承,它包含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对于我们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至关重要。
在他的学术研究中,他始终坚守着历史的严谨性和真实性,努力还原历史真相,以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内涵。
与此王夫之的“克念”之道也强调了个体自我价值的追求。
他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发掘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并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实践实现个人的价值和追求。
他主张个体不应被传统观念和社会压力所束缚,而应该勇敢地走自己的路,发挥自己的能力和创造力,为社会作出贡献。
王夫之的“克念”之道也关注了未来的发展。
他认为,历史是连续发展的过程,我们不仅要了解历史,还要深入思考和预测未来的走向。
通过对历史的总结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洞察未来的趋势和变化,为未来的发展做出有益的规划和决策。
他提倡人们要有长远的眼光和战略思维,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为自己和社会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向。
王夫之的“克念”之道是他对于历史意识的独到思考。
通过对历史的尊重、对个体自我价值的追求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关注,他提出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以期促进个人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对于个体价值的追求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王夫之哲学妙语解读王夫之哲学妙语解读王夫之 ( 公元 1619-1692 年 ), 湖南衡阳人 ,因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后人称为王船山。
王夫之年轻时考取过举人,以博学多识著称。
农民军张献忠大军过湘时 ,曾邀他参加农民军 ,为他所拒绝。
清军入湘 ,他曾召集起义军抵抗,失败后曾参加南明桂王的政府。
后来见事无可为,决计归隐 ,遁藏深山 ,窜身 " 瑶 " 洞 ,始终未剃发,得 " 完发以终 " 。
王夫之是中国哲学史上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 他的哲学在自然观、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等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最高水平。
他的许多精彩言论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生动注脚。
下面选取他的一些哲学妙语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作一解读。
1 “天人之蕴 , 一气也。
”释义 :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实际内容只是气。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 ,此外更无他物 ,天之象 ,地之形 ,皆其所范围也。
”释义 : 宇宙间除了气以外 ,再也没有别的什么东西 , 气是宇窗的惟一存在。
天上的各种现象 , 地上的各种物体 ,都是由气构成的。
哲学点评 : 此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 “聚散变化 , 而其本体不为之损益。
譬如车薪之火 , 一烈巳尽 , 而为焰 , 为烟 , 为烬 , 木者仍归木 , 水者仍归水 , 土者仍归土 , 特希微而人不见尔。
故曰往来 , 曰屈伸 , 曰聚散 , 曰幽明 , 而不曰生灭。
”释义 : 气有聚散等形态上的变化 , 但气本身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
例如 , 一车柴草烧完了 , 但火焰、烟气、灰烬等 ,属木的仍归木 ,属水的仍归水 ,属土的仍归土 ,不过很细微 ,人们看不见罢了。
因此只能讲往来、屈伸、聚散、幽明 ( 隐显 ), 而不能讲生灭。
哲学点评 : 物质是永恒的 , 它只能转化 ,而不能被消灭。
3.“气之外更无 ( 完全没有 ) 虚托孤立之理也。
王夫之的“修身六然、四看”养生格言王夫之,亦称船山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晚年隐居著述,有《船山遗书》、《周易外传》、《尚书引义》等名篇。
他提出了著名的“修身六然、四看”养生格言,语言含蓄深刻,富有哲理,对人们的身心保健甚有帮助。
这“六然”是: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自处超然:是指超凡脱俗,超然达观。
对待自己,对待生、老、病、死,要有顺应自然、适应自然、淡泊、豁达的思想境界。
处人蔼然:是指与人为善,和蔼相亲。
要对人和气,融洽相处,乐于助人,多行善事。
唐.孙思邈说:“性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内作,此养生之大经也。
”无事澄然:是指澄然明志,宁静致远。
“澄”是清澈、宁静的意思。
没有事的时候要保持心境的宁静和心态的平和,忘我无欲,清静养神,宁静致远,寿命自然延长。
有事斩然:是指做事情果断,不优柔寡断。
斩然,就是果断。
遇事不可拖拖延延、犹豫不决。
“当断不断必有后患。
”遇事优柔寡断、摇摆不定,势必带来心理压力、精神紧张,甚至焦虑和抑郁,从而导致疾病发生。
得意淡然:是指得意之时不居功自傲,忘乎所以。
要淡化名利、地位及得失心理。
失意泰然:是指失意之时振奋精神,不灰心丧志。
失意,是人生常发生的事。
遭遇失意,泰然应对,要不忧患、不烦恼、不丧志。
“四看”是: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怀,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这“四看”最能在人生各种关口看出一个人的品性、胸怀、修养和境界。
大事难事看担当。
遇到大事难事,要看你能不能勇于面对它,是不是不回避、不逃避,勇敢地担当起来。
逆境顺境看襟怀。
碰到逆境了,或者处于顺境了,这时就要看你的襟怀,够不够豁达,能不能够承受得起。
临喜临怒看涵养。
碰到了喜事或者令人恼怒的事,换句话说,也就是得失了,喜就是得,怒就是失,就要看你的涵养,能不能宠辱不惊。
群行群止看识见。
“群行群止”,就是随人附和,人云亦云,没有主见。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首先,阐述的就是学习和人性之间的关系。
在封建时代,从秦朝到明朝,人们对于人性的论断总是在善恶这两方面纠缠,至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总是在争论之中。
王夫之对于这种观点进行了批判,认为人性分为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先天之性就是人的眼耳口鼻这些器官,而后天之性就是通过学习得来的知识和观念。
所以在人的教育上,先天之性我们未能为力,但是在后天之性上是可以改变的。
其次,就是在学与思的教育思想上的转型,王夫之指出人“生而知之”这种阐释就是十分错误的,没有人能够天生就晓得所有。
同时在学和思上他也存有自己的看法,指出自学并不影响思索,人自学得越多,思索的疆界就可以越广为;而思能确保自学的态度和自学的深度,两者并不冲突。
所以,学和思就是相互促进的,想思量深渊就要博学。
还有就是,理与欲的教育论断。
王夫之是非常反对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这个教育论断的。
他认为这种做法是在扼杀人性,因为天理在于人性之中的,没有人性就没有天理,所以传统理学教育中的灭人欲是非常错误的,在教育中应该更加充分的重视人性,而不是对人性采取压制的态度。
王夫之就是明清交错时期的知名思想家,对于后期的思想启蒙运动存有非常大促进作用。
后世之人受王夫之思想影响的人很多,王夫之思想影响就是非常广为的。
王夫之的主要思想可以总结为七点:反对禁欲主义、气一元论、均天下反对专制主义、反对人生而知之的观点,要正确逻辑、理势合一观点和人性变化论。
可以说这些思想在当时社会都是非常新颖的,也是比较符合现实的。
这些观点中有的是对当时社会中存有的思想展开抨击,有的是对国家发展的思索,除了对人性的变化展开具体内容阐释,他的思想涵盖极广。
其中的气一元论就是论述原理和物之间的关系,传统思想认为理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先有理而后有物。
但是王夫之认为万事万物的存在是事实性的存在,是先有物才有理,因为理是存在于世间万物之中的。
这个思想是具有开创性的,让人们对于理和物的关系进行了重新思考。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王夫之,这位在明清之际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思想家,其哲学思想犹如一座深邃的宝库,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独到的见解。
王夫之对于世界的本原有着深刻的思考。
他主张“气一元论”,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气充满着整个宇宙,没有无气的虚空。
这种观点与传统的将精神或理念视为世界本原的学说截然不同,强调了物质的基础性和实在性。
在王夫之看来,气不仅是存在的基础,而且气的运动变化构成了万物的生成和发展。
在认识论方面,王夫之强调了“行先知后”的观点。
他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通过实际的行动和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这一观点打破了长期以来重知轻行的传统观念,突出了实践的重要性。
他指出,人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和理论思考上,而必须投身于实际的活动中,通过亲身经历和观察来积累经验、获取知识。
例如,一个人想要学会游泳,仅仅阅读关于游泳的书籍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亲自下水尝试,才能真正掌握游泳的技巧。
王夫之的辩证法思想也极具价值。
他认识到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他说:“天下有截然分析而必相对待之物乎?求之于天地,无有此也;求之于万物,无有此也;反而求之于心,抑未谂其必然也。
”这表明他看到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
他还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在一定条件下,量变的积累会引发质变,推动事物向新的阶段发展。
王夫之在人性论方面也有独特的看法。
他反对将人性视为先天注定、一成不变的观点。
他认为人性是在后天的环境和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人的品德和才能并非天生就有,而是通过教育、学习和自我修养不断培养和完善的。
这为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塑造良好的品德和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夫之的历史观同样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不是杂乱无章的偶然事件的堆积。
他强调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虽然其中会有曲折和反复,但总体趋势是向前的。
第四章王夫之的哲学王夫之(公元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中年别号姜翁、一壶道人,以髻外史等,晚年隐居湘西蒸左的石船山,又自号船山老农、船山逸老、船山病叟,学者称为船山先生。
湖南衡阳人。
他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夏九月初一日,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夏历正月初二日,出身于一个日趋衰落的在野地主知识分子家庭,从小接受了丰厚的传统文化教育。
青年时代的王夫之,一方面眷恋科举,另一方面又关心动荡的时局,参加“行社”、“匡社”、“须盟”,立志改革社会。
晚明的农民起义风暴,打破了他的“学而优则仕”的迷梦。
明亡后, 1648年他也曾在衡山起兵抗清,失败后,投奔南明永历政权,曾任行人司小官,因而结识了瞿式耜、金堡、蒙正发、方以智。
在永历小朝廷,因弹劾权奸,险遭残害,后经农民起义军领袖高一功营救脱险,回到湖南,过了近四年的流亡生活。
1652年,李定国率大西农民军反攻,收复衡阳上,派人招请王夫之,他进“进退萦迴”,最终未去。
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麓,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从事学术研究,总结明王朝灭亡的教训,并由此而展开对整个传统文化的总结、批判工作。
在50岁时自题观生堂联道:“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表达了依托“六经”开创文化新局面的文化理想与不愿做异族王朝之下臣民的矛盾情感与复杂心情。
在71岁时,他总结自己一生的政治与学术活动宗旨,自题墓石道:“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
”表达了一种政治上的失败感与学术方面力不从心感与自谦的情怀。
王夫之的学识极为渊博,在传统的经、史、子、集诸部门均有较深的造诣,在天文、历数、医理乃至兵法、卜筮、星象等方面,亦有旁通,而且留心当时传教士传入的“西学”。
一生著述宏富,留下的著作有一百多种,四百多卷,其中主要哲学著作有十三种之多:《周易外传》、《老子衍》、《黄书》、《读四书大全说》、《诗广传》、《庄子通》、《相宗络索》、《庄子解》、《噩梦》、《俟解》、《张子正蒙注》、《周易内传》、《思问录》、《读通鉴论》、《宋论》、《尚书引义》、《夕堂永日绪论》等。
王夫之哲学的主要内容王夫之,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哲学体系涵盖了多个方面,以下是对其哲学主要内容的概述。
一、气本论王夫之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万物皆由气而生,由气所构成。
这与古代哲学的“五行说”和“阴阳说”都有所不同。
他强调气的不断运动和变化,认为气是永恒不息的,而事物的变化也是气运动的结果。
二、无神论王夫之反对宗教神学,尤其对佛教和道教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他认为神灵和灵魂都是虚构的,神灵的存在并不能得到证明。
他主张人们应该通过理性思考和经验观察来认识世界,而不是依赖神灵的启示。
三、实践哲学王夫之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他认为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和认识事物。
同时,他也认为道德修养也需要通过实践来培养,人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修炼自己的品德。
四、历史观王夫之对历史发展有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他反对复古主义的思想,认为人类社会不可能完全回到过去的状态,必须不断向前发展。
五、道德哲学王夫之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和价值取向。
他主张“理欲合一”,认为个人的欲望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应该是一致的,人们应该追求真、善、美的价值。
同时,他也强调“以义制利”,认为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社会的公共利益。
六、方法论王夫之强调辩证法在思考中的作用。
他认为事物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们应该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来认识事物。
同时,他也强调独立思考和怀疑的精神,认为只有通过怀疑和思考,人们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王夫之哲学思想探析在西方哲学史上,王夫之被认为是一位重要的哲学家,他的作品在当时对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被称为“辩证法的奠基人”。
他出生于古希腊的一个城邦,他的哲学思想是他在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的思想的继承者,他的思想也已经证明了其重要性。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他的辩证法思想、孔子思想、统一思想、以及唯物与无主论思想。
一、王夫之的辩证法思想王夫之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历史哲学家之一,他把辩证法作为他的基本理论,从而形成了辩证法的学说。
辩证法强调了两个概念:一个是万事万物是相关连的,另一个是万物之间是有限的,无论万事万物如何变化,它们都是相关联的。
这意味着,辩证法也在强调“过渡”的概念,即人们必须根据万事万物的内在关系,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和解释。
王夫之还把辩证法推广到哲学领域,强调要从多角度观察事物,并以客观的眼光去分析和思考。
二、孔子思想王夫之也受到孔子的影响,他深受孔子的哲学观念,其中包括“仁义礼智”等等。
他强调要用立场中立的态度来处理问题,以达成最合适的结果。
王夫之认为,不要把一切事情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处理,而应该尽量用理性的思考来解决问题。
只有把“仁义礼智”的思想融入辩证法中,才能获得更好的结果。
三、统一思想王夫之认为,所有活着的东西都是有一定规律的,这就是他的“统一理念”。
他认为,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有起有终的,一切都是遵循这个规律。
他也强调了客观性,认为人们要摆脱偏见,以客观的态度去评价事物,并通过探讨之间的联系,从而推断出结论。
四、唯物与无主论思想王夫之也提出了唯物主义和无主论的思想。
他认为,世界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转变。
他的“唯物论”意味着所有的事物都是由物质形成的,没有任何非物质的参与。
而他的“无主论”则提出,这种转变是自动发生的,并不是由任何主宰而起的。
因此,王夫之的思想给我们提供了更客观的思考,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探索世界的变化和规律。
本文从介绍王夫之哲学思想出发,详细介绍了他的辩证法思想、孔子思想、统一思想以及唯物与无主论思想,然后阐明了他思想的重要性。
王夫之的天道观
王夫之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他的天道观,是他哲学思想中的核心。
王夫之认为,天道是宇宙的规律和秩序,是一种天然的力量,它
支配着万物的生存和发展。
他认为,人们应该遵循天道,以达到自我
完善和社会和谐。
人们的行为和选择应该符合天道规范,而不是个人
的私欲和好恶。
王夫之的天道观,主张顺应天道、顺应自然。
他认为,一切事物
都要按照自然的规律发展,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和进步。
因此,人们
不应该追求短暂的私欲和享乐,而应该追求有益于自己和社会的事业,为天地间的和谐作出贡献。
在历史上,王夫之的天道观对后来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它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哲学和思想,也影响了中国的政治、道
德和文化,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夫之的“克念”之道与历史意识王夫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文化名人,他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克念”被认为是一种很重要的思想,可以帮助每个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克念”也有着强烈的历史意识,是王夫之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唤和传承。
“克念”意味着克制个人心理中的浮躁和冲动,通过沉淀和思考,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王夫之认为,只有内心平静的人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做出具有价值的事情。
他说道:“人之有智,德之所在,情欲发动,志趣不息,啸弄风月,虚妄纷繁,终为无益。
人之有德,能克己以制宜,超然自逐,宁寂而不喧。
既能屏棄情欲,而不累德行,则自然淳厚,就能自制,身处极乐之境。
”“克念”不仅仅是针对自己内心的一种修炼方式,同时意味着对外在环境的认知和应对。
王夫之认为,人生很多东西都是不能掌控的,应该选择正确的态度去应对它们。
他说:“人生当行乐天知命之道,适时应物有所忌,如心净则神宁,身健则志广。
” 这种认知和应对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取得一种“无为而治”的效果,让我们感到事事顺心、生活美好。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关系、资源和竞争都很复杂,很多人都感到不安和困惑。
而过度的追求物质利益和个人利益,也让许多人的内心变得不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王夫之的“克念”之道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内心的修炼,让自己的心灵变得宁静、安详,从而能够在常人难挺的环境中保持清明和坚定。
总之,王夫之的“克念”之道与历史意识,是其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思想既体现了个人思想修炼的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营养,引领自己找到一种正确的人生价值和发展方向。
清代大儒王夫之十句经典名言,立志修身方读书!王夫之(1619年-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汉族,衡州府城南王衙坪人。
世界上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之一。
1、治之敝也,任法而不任人。
出自《读通鉴论·卷六·光武》。
【译文】治理国家的弊端,是任用法律而不任用人。
2、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出自《王船山自题湘西草堂》。
【译文】清风(暗指清朝)虽然有意但是难以留住我,明月(暗指明朝)虽然无心但还是自然光亮地照耀着我。
3、留千古半分忠义,存大明一寸江山。
出自《王船山举兵抗清时自题》。
【译文】留得千古以来半分的忠义之心,来保存大明王朝的一寸江山。
4、邪说之行于天下,必托于君子之道。
出自《读通鉴论·卷四·元帝》。
【译文】歪理邪说要流行于天下,必然假托于君子的道理、学说。
5、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出自《王船山自题湘西草堂书室》。
【译文】六经赋予我一个别开生面的责任,七尺之身从天而生,祈求隐居起来。
6、天位者,天所位也;人君者,人所归也。
出自《读通鉴论·卷四·元帝》。
【译文】天子之位,是天所赐予的位置。
人们的君主,是众人所要归附的地方。
7、人之能为大不匙者,非其能无所惧也,唯其能无所耻也。
出自《读通鉴论·卷五·哀帝》。
【译文】人能做出公认的错事,不是他的能力达到了什么都不怕,是因为他的能力达到了不知羞耻。
8、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
出自《读通鉴论·卷六·光武》。
【译文】史书所宝贵的地方,是记述过去并以此为未来提供借鉴。
9、利之所在,害之所兴,抑之已极,其纵必甚。
出自《读通鉴论·卷七·宏帝荡帝附》。
【译文】利益所在的地友,也是祸害所兴起的地方,越是强力压制它,放任时害处必然更大。
10、天下至不仁之事,其始为之者,未必不托于义以生其安忍之心。
王夫之“六然处世”益养生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王夫之自称船山先生,晚年隐居著述,提出“修身六然”养性格言,语言含蓄深刻,富有哲理,是老年人修身养性的秘籍,值得借鉴。
自处超然:生活中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看待别人,对生、老、病、死,要有超然达观的思想境界,顺应自然。
当一个人独处时,要有“宁静致远”的境界。
处人蔼然:与人相处,诚恳谦和,融洽和谐,多行善事,乐于助人,使人感到可亲可近。
孙思邈说:“性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内作,此养生之大经也。
”现代研究证实,与人和善相处,乐于帮助他人,可得到来自大脑的一种分泌物,这种分泌物可使人获得内心温暖,缓缓解除心中常有的烦恼。
科学家还发现,与人为善的行为有利于神经系统沟通大脑和骨髓及脾脏,使人产生抵抗感染的细胞,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o事澄然:就是清澄,安宁的意思。
有的老人虽退休,而欲望不减,心胸狭窄,常为一点芝麻小事心存芥蒂,甚至大动干戈,惹出不必要的麻烦。
庄子认为,如果一个人内心终日不得安宁,思绪不能止息,定会百病丛生。
因而他主张“忘我,无欲”,清静养神。
当代生理学家认为,人若能无事静养,神经处于放松状态,此时呼吸、心律、血压、体温均相应降低,自然使寿命延长。
处事断然:人们常说:“当断不断必有后患。
”遇事拖拖拉拉,犹豫不决,决而不断,处于摇摆不定的矛盾心态中,往往给人带来强大的心理压力。
研究证实,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和抑郁,会导致人体的免疫力低下,患病机率和死亡机率明显增高。
因此,遇事要当断则断,决不优柔寡断,拖泥带水。
得意淡然:人在志德意满时,仍需心谦身平,淡化得失心理,不能得意而忘形,老子曰:“淡兮其若海”。
因为得意是短暂的,人生不可能完美,一切都会过去。
所以,要把得意看得淡一些,轻一些,头脑要清醒,不然,让得意冲昏了头脑,就会发热,就会骄傲,就会忘乎所以,就会得意忘形,就会乐极生悲。
中医认为“喜伤心”,大喜过望也会对身体健康带来莫大损伤。
王夫之哲学妙语解读王夫之 ( 公元 1619-1692 年 ), 湖南衡阳人 ,因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 ,后人称为王船山。
王夫之年轻时考取过举人 ,以博学多识著称。
农民军张献忠大军过湘时 ,曾邀他参加农民军 ,为他所拒绝。
清军入湘 ,他曾召集起义军抵抗 ,失败后曾参加南明桂王的政府。
后来见事无可为 ,决计归隐 ,遁藏深山 ,窜身 " 瑶 " 洞 ,始终未剃发,得 " 完发以终 " 。
王夫之是中国哲学史上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 他的哲学在自然观、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等方面 ,都达到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最高水平。
他的许多精彩言论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生动注脚。
下面选取他的一些哲学妙语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作一解读。
1 “天人之蕴 , 一气也。
”释义 :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实际内容只是气。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 ,此外更无他物 ,天之象 ,地之形 ,皆其所范围也。
”释义 : 宇宙间除了气以外 ,再也没有别的什么东西 , 气是宇窗的惟一存在。
天上的各种现象 , 地上的各种物体 ,都是由气构成的。
哲学点评 : 此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 “聚散变化 , 而其本体不为之损益。
譬如车薪之火 , 一烈巳尽 , 而为焰 , 为烟 , 为烬 , 木者仍归木 , 水者仍归水 , 土者仍归土 , 特希微而人不见尔。
故曰往来 , 曰屈伸 , 曰聚散 , 曰幽明 , 而不曰生灭。
”释义 : 气有聚散等形态上的变化 , 但气本身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
例如 , 一车柴草烧完了 , 但火焰、烟气、灰烬等 ,属木的仍归木 ,属水的仍归水 ,属土的仍归土 ,不过很细微 ,人们看不见罢了。
因此只能讲往来、屈伸、聚散、幽明 ( 隐显 ), 而不能讲生灭。
哲学点评 : 物质是永恒的 , 它只能转化 ,而不能被消灭。
3.“气之外更无 ( 完全没有 ) 虚托孤立之理也。
”“气者 , 理之依也。
”释义 : 没有离开气而独立存在的理。
气是理赖以存在的根本 ( 在王夫之看来 ,理包括两种 : 一是指事物的规律、常则 , 二是指三纲五常之类的道德规范 ; 气则指物质 ) 。
哲学点评 : 第一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
这是针对朱熹等所主张的“理在气先”的唯心主义哲学的有力批判。
第二 , 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离开了具体的事物就不能有具体事物的规律。
4.“天下惟器而已矣。
道者器之道 , 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
”“据器而道存 , 离器而道毁。
”释义 : 世界上只有具体的东西是实际存在的。
道是器的道 , 器却不能说是道的器。
因为器才有道 , 离开器 ,道也就不存在了 ( 在王夫之看来 ,所谓器是指有形可见的具体事物 ,道则是具体事物中所共有的规律和法则 ) 。
“未有弓矢而无射道 ; 未有车马而无御道。
则未有子无父道 , 未有弟无兄道。
道者可有而无者多矣。
”释义 : 没有弓矢 , 就没有射箭的道 ; 没有车马 , 就没有驾车的道。
那么 ,没有儿子就没有父道 : 没有弟弟 , 就没有兄道。
事实上可能有而现在还没有出现的道多得很。
哲学点评 : 第一 , 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 离开了具体的事物就不能有具体的规律。
第二 , 规律不是永恒的 ,它随着客观规律本身性质的变化而变化。
换句话说 , 规律的存在是有条件的。
第三 ,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 “道”作为规律属于普遍性 ,“器”作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属于特殊性 ) 。
5.“道为器之本 , 器为道之末”。
“君子所贵者道也”。
释义 : 道为器的本质 ,器为道的表现。
道器之间是一种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
君子看重的是道。
注意 , 前面说 " 天下惟器 "" 道在器中 ", 强调 " 器 " 重要 ; 这里讲 " 道本器末 ", 又强调 " 道 " 重要。
这是不是互相矛盾呢 ? 其实 , 王夫之在这里把道器范畴作了两种不同层次的处理。
前面说 " 道在器中 ", 目的是把道器关系建立在气本体论的基础之上 ; 而这里讲 " 道本器末" 实际上是赋予了道以积极的能动作用。
即前者把道器关系看成是规律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 后者把道器关系看成是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再简单地说 , 前者是从唯物论角度讲的 , 后者是从辩证法角度讲的。
哲学点评 : 本质则比现象更根本、更重要。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6." 太极动而生阳 , 动之动也 ; 静而生阴 , 动之静也。
废然无动而静 , 阴恶 ( 恶 , 代词 , 哪里 ) 从生哉 ? 一动一静 ,阖( 关闭 ) 辟 ( 打开 ) 之谓也.由阖而辟 , 由辟而阖 , 皆动也。
释义 : 所谓太极动而生阳 , 这是动中之动 ; 所谓静而生阴 , 这是动中之静.若是完全不起作用的无动的静 ,则阴从哪里生出来呢 ? 一动一静 , 就是一闭一开 , 从闭到开 ,从开到闭 ,都是动啊。
" 方动方静 , 方静旋(很快)动 , 静即含动 ,动不舍静。
"" 静者静动 , 非不动也。
"( 解释从略 )哲学点评 :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 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7." 天地之德(本性)不易 ( 改变 ), 而天地之变化日新。
" 今日之风雷非昨日之风雷 , 是以知今日之日月非昨日之日月也。
"( 解释从略 )哲学点评 : 事物是不变化发展的 o8." 守其故物而不能日新 , 虽莫未消 , 亦槁而死。
"释义 : 固守原有的事物而不能创新 , 虽然现在还未消失 , 但最终也会枯槁而死。
哲学点评 : 要坚持发展的观点。
一个事物要保持其生命力 .就必须不断创新。
抱残守缺 ,顽冥不化 , 只有死亡。
9." 易者 , 互相推移以(和),摩荡之谓。
"" 纯乾纯坤未有易也 " 。
释义 : 变化就是对立着的两个方面相互推移和摩荡。
无差乱的单一的事物或方面是无法实现事物发展变化的。
" 一气之中 ,二端既肇 ( 开始 ), 摩之荡之 ,而变化无穷。
天地人物屈伸往来之故 , 尽于此。
"释义 : 在一个具体事物的内部 , 对立面双方相互摩荡、相互唯用 .从而使事物变化无穷。
天地人物的运动变化的根源就在于此。
哲学点评 :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 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韧的内部矛盾引起的。
10." 盈天地之间 , 皆器矣 , 器有其表者 , 有其里者 , 成表里之各用 , 以合用而底于成。
故合二以一者 , 既分 -为二之所固有矣 , 表里相待而二 , 二异致而一。
"释义 : 天地之间充满了各种器物。
每一件器物都有表和里两个方面。
表和里各有其功用 , 二者合在一起构成一个东西。
哲学点评 : 这里是用器的表里关系来说明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即任何事物都是在对立统一中存在的。
11." 天尊乎上 , 天入地中 , 无深不察 ( 看 ); 地卑于下 , 而地入天际 , 无高不彻(通达), 其界不可得而剖也。
"释义 : 天在上地在下 ,而天气人于地中 ,地气上升到天际 ,它们之间没有截然的界限。
" 天下有公理 , 而执是则非 ; 天下有公非 , 而凡非可是。
"释义 : 天下有公理 , 如果把公理绝对化 , 就会变成谬误 ; 天下有公认的错误 ,然而在错误当中也可能有正确的东西。
哲学点评 : 对立面的双方具有同一性 , 即矛盾双方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
12." 因所以发能 "," 能必符其所 " 。
释义 : 在王夫之看来 ," 所请能者即思也 , 所谓所者即物也 " 。
这就是说 ," 能 " 是思维 , 是认识能力 , 即主体。
" 所 " 是认识对象 ,是客观事物 ,即客体。
" 因所以发能 ": 根据客观对象才得以发生主体的认识。
" 能必符其所 ": 主体的认识必须符合客观对象。
哲学点评 :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 离开了客观物质对象就不会有认识。
也就是说 , 客观事物是第一性的 ,认识是第二性的。
这是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13." 形 ( 感宫 ) 也 ,神(心)也 , 物也 , 三相遇而知觉乃发。
"释义 : 感觉器官 , 精神作用 , 客观对象 , 三者相遇 , 然后产生知觉。
三者缺一便没有知觉。
客观物体是知觉的客观条件 , 感宫和心是知觉的主观条件。
哲学点评 : 这是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了知觉产生的条件。
在这里 , 他坚持了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14.“耳目但得其表。
譬如声音之丽(附着)耳目 , 一见闻之而然 , 虽进求之而但(徒)然。
”“心之愈思而愈得 , 物所已有者 , 无不表里之具悉 ; 物所未有者 , 可使之形著而明。
”释义 : 耳目所得到的仅仅是表面认识。
如声音一传入我们的耳朵 , 就听到了 ,再认真听也是如此。
而心则不然 ,愈思考得到的认识愈多 ,已经存在的事物 , 其表里都可以把握住 ; 还没有完全形成的事物 , 通过思维也可以把这一事物的形象把握得很清晰。
哲学点评 : 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重要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15." 且夫知也者 , 固以行为功者也 ; 行也者 , 不以知为功者也。
"" 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 ; 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
"释义 : 知是以行作为它的功用的 , 而行却不以知作为它的功用 ; 通过行可以获得知的效用 , 而知则不能获得行的效用。
哲学道理 : 实践与认识相比较 , 实践是具有基础性、决定性的东西。
16." 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
"释义 : 秦王从建立万世一姓天下的私心出发 , 废除诸侯分封制 , 采取郡县制度。
他的政权只两代就消灭了 , 郡县制度却从此确立起来 , 历史前进了。
也就是说 ,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某个历史人物的动机一一偶然性来实现了。
注意 , 这里的 " 天 " 绝不是指有意志的天或绝对精神 , 而是指" 理 ", 即客观规律。
因他不承认有在气之先的理。
哲学点评 : 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