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57)
- 格式:pdf
- 大小:15.27 MB
- 文档页数:21
2023囚绿记公开课一等奖教案(通用5篇)囚绿记公开课一等奖教案1学习目标:1、读一读2、画一画3、说一说4、赏一赏重点和难点1、掌握象征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行文中所表达的向往光明、顽强斗争的精神。
学习过程:一、导入:你喜欢绿色吗?我们应该怎么对待绿色?二、朗读课文,圈点批注1、用“.”圈出文中生字、难字;2、用“O”在段首圈写出段落序号;3、用“——”在文中画出直接描写常春藤的语句;4、用“【】”批注表现常春藤特点的内容。
三、整体感知:__题目“囚绿记”作何解释,“囚绿”是怎么回事?作者为什么“囚绿”?四、理清层次在文中题目为“囚绿记”,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寻绿(1 - 4)赏绿(5 - 7)囚绿(8 -12)放绿( 13)怀绿( 14)五、研读课文:1、请同学们逐段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常春藤被囚之前、之后生长状况的句子,并说说表现了它什么样的特点2、绿藤被囚后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这说明了什么?六、探究写法;1、【知识链接】①陆蠡其人:(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1942年,因出版抗日书籍,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年仅34岁。
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岁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
②陆蠡其时其文: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
__写于1938年,当时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困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发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2、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七、拓展延伸:1、__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2、观赏名人事例及视频,激发正能量。
囚绿记公开课一等奖教案2学习目标:1、能通过圈点关键词句概括行文脉络。
2、能揣摩抒写绿的形象的句子,探究绿的内涵。
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对__主旨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理解绿的内涵和写作意图。
《囚绿记》教学设计昌黎六中杜彦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如果我们遇到一个特别喜爱的东西,会有什么想法呢?(买下、得到、占有)是的,大多数人会想据为己有。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看看作者占有的什么,是怎么占有的.(板书题目作者)二、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并加以赏析;2、结合作者简介和背景资料,体会运用象征手法的意义.三、重难点体会运用象征手法的意义。
四、情感教育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民族精神;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教学方法圈点批注法,诵读感知,思考讨论,鉴赏品悟。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投影仪。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感悟标题大家通过题目知道了哪些内容?(记:交代文体是散文;囚:占有、囚系;绿是描写对象;囚绿是课文主体)(要求:阅读过程中拿起笔随时勾画,生字词语、优美词句、疑惑句.)(二)重点探讨“囚绿”1、研读第8段朗读第8段。
勾画出“囚绿”原因的句子。
勾画出一些关键词句,并加以简析。
分析:“牵进"是优雅、轻柔的动作,体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装饰”心情可解释为“改变、安抚、调节、慰藉",慰藉心灵。
教师补充:“葱茏”“猗郁”词语移用,它们本是用于形容植物茂盛的,这里用来形容爱、幸福和年华,点明了绿色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对绿色的挚爱。
例句:阳光倔强地跳舞;书本害羞地合上了。
2、研读9—12段(1)朗读这几段,并寻找描写绿枝条被囚后生长变化的句子,讨论“绿”的性格特点。
明确:起先,“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作者发现了“生的欢喜”,写出常春藤的固执、生命力旺盛、蓬勃;后来,“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作者有些不快,写出常春藤的固执、向着阳光和自由;最终,“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囚绿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文章,梳理文章的写作线索和情感线索。
通过对文章主题的梳理,借鉴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对写作线索的归纳,完成对情感线索的梳理。
通过设问、追问、情节设置来解读文章主题,引导学生说出文章的多层主题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倔强,学习作者寄托于其中的民族气节。
通过深度解读文本,丰富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学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并理性地看待“爱”的方式。
学情分析:我所教授的班级是高一(5)班,是一个文科普通班,这个班的学生整体水平中等偏上,但是课堂上很灵动,很活泼,很有表现力。
重点难点:通过设问、追问来解读文章主题,引导学生说出文章的多层主题内涵;完成生命教育。
借助对课文中蕴含的多层主旨的解读,来丰富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态度,教会学生理性地、辩证的看待“爱”。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设置情境,以短片《绿》启发学生的遐思,启发学生畅谈自己对绿色的解读活动2【讲授】交代学习目标评论散文,姓散,名文,字自我。
本节课目标为:1.理清文章的写作线索和情感线索。
总结思维导图。
2.品析文字,解读作者在文字中的自我3.个性化解读,探寻文章的主题内涵。
活动3【活动】合作探究,梳理线索文章的写作线索是什么?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随着他对这抹绿色的行动有变化吗?请整理出文章的情感线索。
1.小组合作:整合写作线索和情感线索,用思维线索图表现出来。
2.小组展示成果活动4【讲授】品析文字,找寻心声1.这常春藤本是常见之物,却让作者如此矛盾。
一个如此平常的举动,一个如此平凡的植物,何以下笔成文呢?还能与现代散文公认的大家之作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相提并论,你是怎么理解的呢?2.教师小结,设问:这小小的一抹绿色的常春藤就是他写作的突破口。
作者在文章中的所要传递的心声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聆听作者的心声。
囚绿记公开课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囚绿记》。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整体阅读理解,对文章主旨、结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重点学习作者如何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以及通过景物抒发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 掌握文章主旨、结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主旨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囚绿记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自然风光图片,让学生谈一谈对自然的感受,引出本课主题。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结构、修辞手法。
3. 讲解分析:教师对文章进行逐段分析,讲解文章主旨、结构、修辞手法,指导学生如何从文字中感受自然之美。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选取一个自然景物进行描绘,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5.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经典句子进行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
6.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课文中的句子,提高写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旨:囚绿记——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取一个自然景物,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描绘,表达自己的情感。
2. 答案示例:夕阳如血,染红了半边天。
它犹如一个疲惫的旅人,渐渐隐没在山的那一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文章主旨、结构、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情景引入的成效。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自然,尝试用文字记录美好瞬间,提高写作水平。
组织一次户外写作活动,让学生亲近自然,激发创作灵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主旨、结构、修辞手法的要求。
《囚绿记》教案篇1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体味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学习反复、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法学习本文主题,圈点批注法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学习绿色所象征的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一、导语:绿,是生命的舞蹈者,是大自然的天使,是濒临绝境的希望。
它是多么使人迷醉,让人向往!中国现代散文家陆蠡,他对“绿”情有独钟,痴心的想把“绿”囚禁起来,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优美散文《囚绿记》,感受作者的囚绿情结。
二、作者介绍:学习新课内容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下作者情况陆蠡(1908~1942),浙江天台人,他1933年开始散文创作,前后共出版了三部散文集,即《海星》《竹刀》和《囚绿记》。
1942年4月被捕。
在监狱里,面对刑审,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不久即惨遭杀害,年仅34岁。
陆蠡的人生和创作生涯均极短暂,作品也不丰盛,但他卓异的人格和独特的文格都将魅力长存。
三、检查预习情况。
四、研读课文从字词的掌握情况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还是不错的'。
下面我们来研读课文。
当老师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脑海里马上产生一个疑问。
我们在第一模块学过“优美的汉字”,知道“囚”是会意字,本意是把一人关起来,它使用的对象一般是人,但作者在这却给文章起名为《囚绿记》是不是有些欠妥,动宾搭配不当?还有疑问就是:他为什么囚绿?当同学们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有什么想法?(找同学们回答)这节课,我们就用反复诵读法来学习这篇文章,解答同学们心中的各种疑惑。
一读:快速浏览课文,通过解决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感情基调1、文章题目是“囚绿”,那文章哪几自然段是写囚绿呢?2、作者在囚绿之前、之后又各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类似“囚绿”这样动宾结构的二字词语概括文章其他部分内容,理清全篇思路。
3、通过浏览课文,同学们体会到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绿怀有怎样的情感?(感情基调)(1——4段):“遇绿”;(5——7段):“赏绿”;(8——12段):“囚绿”;对绿的喜爱之情。
《囚绿记》教学设计一等奖《《囚绿记》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囚绿记》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
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
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
(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
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释绿思绿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
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研读“囚绿”部分。
(第8-11小节)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