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绪论及第一章
- 格式:ppt
- 大小:4.15 MB
- 文档页数:90
大学公共课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2. 掌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以及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概况。
2. 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过程和结果。
3. 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民族危机的凸显。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历史背景,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案例分析法:分析鸦片战争期间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历史背景。
2. 讲解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3. 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 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鸦片战争的理解和看法。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阅读相关资料,加深对鸦片战争的理解。
3. 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
大学公共课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原因和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洋务运动的兴起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3. 理解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在近代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二、教学内容1. 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背景、原因和过程。
2.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对清朝政权、中国历史的影响。
3. 洋务运动的兴起: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原因和过程,洋务运动的兴起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在近代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2. 讲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3. 分析洋务运动的兴起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章节引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对中国近现代历史重要时期、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的概要总结和归纳,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和变革。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章节的内容。
第一章 1840年鸦片战争1.1 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与中国闭关锁国政策的矛盾•英国私人贸易与中国对外贸易的不平等•鸦片走私与中国政府的禁烟运动1.2 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中国军队的失利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南京条约的签订与中国的割地赔款•鸦片战争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意义和影响第二章辛亥革命与中国民主革命的兴起2.1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原因•清朝政权的腐败与内外压力的加剧•兴中会、同盟会等民主革命党派的兴起•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的爆发2.2 辛亥革命的经过和结果•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权与建立中华民国•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革命政府的改革措施•辛亥革命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意义和影响第三章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3.1 北洋政府的建立和特点•袁世凯的权力掌握与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近代国家机构的建设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袁世凯垮台与军阀混战的开始3.2 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政治上的混乱和党派斗争的激化•经济上的殖民侵略和国民经济的困境•社会上的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的兴起3.3 北洋政府时期对中国的影响•民主革命的理念在社会上的传播和深入•西方文化的引进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对中国近现代史观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第四章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4.1 五四运动的背景和原因•中日甲午战争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与青年学生运动的兴起•威权政府的专制统治与人民需求的增加4.2 五四运动的主要活动和影响•学生示威游行和反对帝国主义情绪的高涨•文化运动的兴起与新文化思潮的传播•全面影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第五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农民革命5.1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早期阶段•五四运动对中国共产主义思潮的影响•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指导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在农村中的组织和发展5.2 农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土地革命和农民协会运动的兴起•农民起义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农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第六章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6.1 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原因•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对中国的侵犯•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壮大•国共两党的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6.2 抗日战争的过程和结果•盧溝橋事變与全面抗战的爆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艰难曲折的胜利•抗战胜利和新中国成立的奠基结论本文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探讨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各个章节内容。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1.政治: 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经济: 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基本生产结构是: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文化: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仁政,三纲五常)4.社会: 社会结构: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二)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危机晚清的危机:①政治: 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机构膨胀。
②经济: 大肆实行土地兼并。
③文化: 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整个社会万马齐暗。
④军事: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军纪荡然,不堪一击。
⑤社会: 对外—闭关锁国,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综上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二、鸦片战争前的世界1.经济: 工业革命后→大机器替代了工厂手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十分迅速。
2.政治: 英国1640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国家先后确立。
3.殖民: 帝国主义瞅准商品市场、原料产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第二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一)军事侵略:1.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即《江宁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中美《望厦条约》2.1856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天津条约》允许国外公使常驻北京。
外国公使可以直接向中国政府发号施令。
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
割去中国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3.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4.1860年《北京条约》割去香港岛对岸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给英国。
5.1884年中法战争,1885年中法《中法新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知识点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社会经济-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遭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
- 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这种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政治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开始,这种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皇帝总揽天下大权,通过庞大的官僚体系对全国进行统治。
- 社会结构-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君权、父权、夫权占主导地位,形成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礼教。
- 文化思想-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儒家思想经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它强调三纲五常等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规范,在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 鸦片战争前的世界- 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16世纪至19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英国在17世纪率先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随后,英国又开展了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基本完成。
工业革命使英国的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成为世界工厂。
- 法国在18世纪末也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美国通过独立战争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之后也开始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制度变革的同时,积极对外扩张,寻求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1.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的爆发- 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借口,于1840年发动了鸦片战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中国封建社会由盛到衰(前221年——1840年)1)经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2)政治: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社会结构: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父权、夫权、君权。
4)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总的评价: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了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2.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1)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2)结果:《南京条约》(1842年8月,耆英);《虎门条约》(1843年10月);《望厦条约》(1844年7月,中美)、《黄埔条约》(1844年10月,中法)3)影响: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外国军舰可以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我领海主权;领事裁判权,破坏了我司法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我关税主权。
由此,我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因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3.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1)为什么是半殖民地?鸦片战争后,一方面,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关税、司法主权,并一步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
中国已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化了。
另一方面,由于以下的三个原因使得中国没有变成一个完全的殖民地国家:一是国家大。
二是中国人民顽强、持久的反抗。
三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争夺中国的矛盾无法协调。
国家大,反抗剧烈,使得帝国主义列强中的任何一个都无法单独政府中国;列强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使得它们不可能共同瓜分中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绪论、第一、二章)发布者:德育绪论教学目的:从中国近代史的断限与分期、基本线索介绍以及意义等方面的讲授,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中国近代史的性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学术界目前讨论的热点问题、研究动态等等,使学生从宏观上对中国近代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一、中国近代史的内涵和断限这涉及到中国历史的断限和分期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的断限和分期,同世界的断限和分期不同。
在每个历史发展的转折阶段,总是晚一步。
(一)世界历史的断限和分期世界古代――远古~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世界近代――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世界现代――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当代――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当前(二)中国历史的断限和分期1. 史学界多数学者观点:古代――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1840年鸦片战争近代―― 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现代―― 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2. 近几年史学界的争论:[1] 1630年~1919年即以明清之际作为起点,以五四运动为终点这种观点是史学界的少数,主要以已故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尚钺为代表其理论依据是划分历史时期,应该以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为根本。
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变化了,上层建筑也随之变化,从而带动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根据这一理论,尚钺老先生认为,我国早在明清之际,资本主义就已经萌芽,江南一些城镇已经有了早期手工作坊,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到清朝后期又进一步发展,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会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是外国资本主义的武装入侵,打断了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打破了中国古老封建王朝的尊严,使中国的发展方向出现了曲折,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
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如果仅仅从经济角度来看,就是要打破中国自然经济状况而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这与中国已经萌芽和发展的商品经济的方向是共同的。
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1.背景概述近现代是指从19世纪末到现今的一段历史时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包括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和变革,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近现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开始。
由于遭受西方列强的奇耻大辱,中国逐渐意识到必须进行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
3.戊戌变法随着清王朝的内忧外患和国家形势的岌岌可危,光绪帝被迫推行戊戌变法,试图彻底改革,但因为守旧势力以及西方列强的干涉而未能成功。
4.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开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王朝倒台,民主共和国成立。
虽然革命未能彻底进行,但是它开创的道路奠定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基础。
5.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声音和反对半殖民地化的斗争。
它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奠定了基础,成为一代青年的思想崇高追求和现代精神的一面旗帜。
6.北伐战争北伐战争是中国民族革命的又一次高潮。
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发动了对北方的攻势,终于在1928年攻克南京,统一了全国。
北伐战争结束了中国分裂局面和封建帝制的剥削和压迫,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宏伟进程。
7.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20世纪中日两国间一次伟大的民族解放斗争。
1937年,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在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卓绝斗争之后,最终战胜敌人,为世界反法西斯民主反侵略战争打响了第一枪。
8.新中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标志着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的到来。
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9.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次重要突破和转型。
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口号,旨在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矛盾,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领域的改革和发展。
这一政策使得中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成为世界新的力量。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历史主线公元5世纪(战国)~鸦片战争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国内阶级矛盾严重西方:欧美等主要国家先后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并开始工业革命,生产力迅速发展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开端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1)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生产结构: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基本生产结构,特点: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族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作用:曾有利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但排斥新的生产方式,束缚生产力发展。
2)在政治上,实行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具体表现: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皇权,维护统治。
作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统一,同时,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3)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封建社会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并与道教、佛教及其他思想相融合,共同为统治阶级服务。
4)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核心:宗族家长制、君权、父权、夫权占主导地位。
结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矛盾的特性:一方面,它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和稳定。
另一方面,随着封建社会日益由盛转衰,阶级矛盾日益显现,造成自身不可克服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周期性危机,无可挽救。
2、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危机清朝后期,由盛转衰,主要表现:政治上:中央集权强化,官僚职能扩大,官吏贪污成风。
经济上:人口大增长,官吏地主兼并土地,无地少地农民增多,流民不断增加。
荷捐杂税加重,农民生活困苦。
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
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驰,军纪荡然,不堪一击。
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外贸限制,直至鸦片走私,收支平衡被破坏,导致民众事实上必须缴纳更多地租、赋税。
二、鸦片战争前的世界1、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88年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1776年美国经过独立战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789年法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产阶级统治,欧洲主要国家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后,利用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