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辨证运用
- 格式:pdf
- 大小:187.37 KB
- 文档页数:2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疑难病经验+临床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医话6则一、麻黄附子细辛汤谈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由麻黄、细辛、炮附子三味药组成,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里助阳,细辛温化寒饮,既助麻黄解表,又配合附子逐里之寒饮。
本方具有助阳解表、温里寒饮之功效,组方严谨,众多医家对此独具慧眼,颇多发挥。
已故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曾用本方治疗一女性哮喘患者:白天无咳喘,但有鼻塞流涕,头痛、口干不思饮,背恶寒,但欲寐,晚上喘息胸闷,喉中痰鸣,吐少量白痰,便干,脉沉细,苔白根腻,变态反应检查对尘土、螨虫、花生、大豆等八种物质过敏,他医以三阳合病用大柴胡汤加生石膏加减服汤剂38剂不效。
经胡老辨证为少阴表证夹饮,与麻黄附子细辛汤3剂(麻黄6g,细辛6g,炮附子6g),诸症大减,又继续服药2月余,诸症消失,经追访3年未见复发。
胡希恕先生率先提出少阴病当属表证的观点,是他通过长期学习《伤寒论》及临床体验而得出的结论。
《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日人山田宗俊认为该条是辨别太阳表证与少阴表证的重要条文,他说:“所谓阴阳二字,指其人因有寒热虚实之殊,而言太阳、少阳、阳明皆属实热;少阴、太阴、厥阴皆属虚寒……其发于阳之始谓之太阳;发于阴之始谓之少阴。
”所以,当机体出现发热恶寒者为在表的阳证,亦即太阳病,当机体出现不发热而恶寒者为在表的阴证,与太阳病相对应的理应是少阴病。
清末伤寒名家陆渊雷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当用于正气虚弱,且有外感表证。
”藤平建患感冒咳嗽久治不愈,用小青龙汤不效,后经仔细辨证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用后不久即愈。
已故北京名医岳美中先生在菏泽行医期间,曾治一中年男子,秋天遇风寒,全身发冷,恶寒较明显,诊其脉沉细,他医处方治之疗效不佳,经岳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半剂而效。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老师曾治一青年咳嗽2月,服中药数剂不效,诊时症见恶寒无汗,鼻塞头痛,咽干不思饮,切其脉弦,苔白润,冯老师诊为少阴夹饮之咳,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仅服1剂而解。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出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症并治全篇,本方是为少阴病兼太阳病而设,其病机由于素体阳虚,复感寒邪,故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四肢不温、神疲欲卧等症。
故设此散邪温经之剂,俾外邪深入者可出,而内阳亦不因之外越,少阴太阳俱兼顾矣。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方义:方中麻黄发汗散寒,以祛表邪。
以其本阴而标寒故用附子以温之。
细辛温通于少阴,佐附子内散少阴之寒;助麻黄外解太阳之表,合而用之,散邪温经,成为少阴病兼太阳病之要方。
临床中凡属少阴太阳两感而变症各异的症候,俱投以此方治之,举案如下:林某某,男,30,成都丝绸印染厂1975 年3月2日,腰背骨节痛,头面潮热,肢冷,坐骨神经痛,有腰扭伤史,脉沉苔白辨症:素体阳虚,感受寒邪,阻滞经络。
治宜:温经散邪。
方药:附片30g(先熬),麻黄10g,细辛6g,独活10g,黄芪15g,黄芩10g,二付1975年3月11日,上方共服六剂,坐骨神经痛愈。
头面潮热愈,肢体转温,腰痛背痛好多半,只集中一点痛。
原方再加桃仁10g、红花6g,二付[分析]患者脉沉属于三阴范畴,太阴症手足自温,肢体不温,头面潮热症属少阴。
由于阴寒阻滞经络,不通则痛,故以温阳散寒之剂,以温通经络。
加之过去有扭伤史,有瘀血阻滞也令气血循环受阻,故加桃仁、红花,活血通瘀,加强血液循环,诸痛自愈。
徐某某,女,成,成都纺织厂1975年3月12日,尾(骨底)骨痛,面目浮肿,四肢冷,脉沉,舌淡苔白辨症:阳虚寒凝气滞。
治宜:温阳散寒行气。
方药:附片30g(先熬),麻黄10g,细辛6g,独活10g,黄芪15g,黄芩10g,二付1975年3月14日,疼痛好转,手足转温面目仍肿,脘腹胀满。
原方加厚朴20g、法夏20g、党参10g、甘草6g、生姜15g,二付1975年3月18日,诸症好转。
原方二付[分析]本案二诊时所加的方药,即《伤寒论》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主之,加此方的目的是因患者腹满,其所以腹满是因汗后脾胃之气受伤,或素体脾胃虚弱,转运失职,气滞不通,壅而作胀。
麻黄方剂治验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伤寒论》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此外感之寒凉,由太阳直透少阴,乃太阳与少阴合病也。
为少阴与太阳合病,是以少阴已为寒凉所伤,而外表纵有发热之时,然此非外表之壮热,乃恶寒中之发热耳。
是以其脉不浮而沉,盖少阴之脉微细,微细原近于沉也。
故用附子以解里寒,用麻黄以解外寒,而复佐以辛温香窜之细辛,既能助附子以解里寒,更能助麻黄以解外寒,俾其自太阳透入之寒,仍由太阳作汗而解,此麻黄附子细辛汤之妙用也。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中细辛二两,折为今之六钱,复三分之一剂中仍有二钱,而后世对于细辛有服不过钱之说,张隐庵曾明辩其非。
二钱非不可用,而欲免病家之疑,用一钱亦可奏效。
盖凡宜发汗之病,其脉皆浮,此独脉沉,而欲发其汗,故宜用细辛辅之,至谓用一钱亦可奏效者,因细辛之性原甚猛烈,一钱亦不为少矣。
此方若少阴病初得之,但恶寒不发热者,亦可用。
曾治一少年,时当夏季,午间恣食西瓜,因夜间失眠,遂于食余当窗酣睡,值东风骤至,天气忽变寒凉,因而冻醒,其未醒之先,又复梦中遗精,醒后遂觉周身寒凉抖战,腹中隐隐作疼,须臾觉疼浸加剧。
急迎为延医,其脉微细若无,为疏方,用麻黄二钱,乌附子三钱,细辛一钱,熟地黄一两,生山药、净萸肉各五钱,干姜三钱,公丁香十粒,共煎汤服之,服后温复,周身得微汗,抖战与腹疼皆愈。
此于麻黄附子细辛汤外而复加药数味者,为其少阴暴虚腹中疼痛也。
李××,夏日得少阴伤寒,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山药、大熟地二味治愈。
-------------------------------------------------------------------麻黄细辛附子汤验案二则案1 面神经炎蒋某,男,18岁。
『伤寒验案』伤寒名医验案: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药】麻黄二两(去节)(6克)细辛二两(3克)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9克)【煎服】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301)【解说】本方所主,系太、少两感证。
为少阴阳虚,感受寒邪所致。
以发热、恶寒、无汗、脉沉为特征。
用麻黄解太阳寒邪,细辛温少阴寒邪,附子温经扶阳。
三药相合,于扶阳之中促进解表,于解表之中不伤阳气。
【运用】一、咳嗽医案:男性,30余。
患感冒咳嗽,迁延未愈。
曾服西药和中药,咳嗽不能止。
肺部透视无异常。
经服药一月,咳嗽仍不好,来我处就医。
体温37.5℃,喉痒咳嗽,痰白而稀量少,神形憔悴,声微嘶,困倦嗜卧,舌淡有薄润白苔,脉沉弦而尺部独浮。
据脉证分析,当是风寒入于少阴。
虽然不是“少阴病始得之“的证候,但它是少阴病的见证则无疑义。
于是乎,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方,给服二剂,微热退清,咳止声扬。
原方出入,兼予调理,体力康复。
按语:风寒侵入少阴,肺气上逆而咳嗽,此属太少两感证。
《张氏医通》说:“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或欲咳不能咳,或无痰,或清痰上溢,脉多沉紧,或数疾无伦,此大寒犯肾也,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并以蜜制附子噙之,慎不可轻用寒凉之剂。
”二、嗜睡江克明医案:施某某,男,21岁,1978年3月18日初诊。
神倦嗜睡十月余,头晕头胀,精神不振,常有消沉感。
每日早晨昏睡不起,呼之不易醒,昨日睡到中午才醒,曾遗尿于床上。
先后服用过养心、安神、开窍、活血等方药,效用不显。
查血压110/80mmHg,脉象小缓,舌胖,苔薄。
从阳虚不振论治,拟麻黄附子细辛汤。
处方:麻黄3克,附子3克,细辛2克,炙甘草3克,仙鹤草30克,5剂。
,3月23日二诊:近几天早晨就醒,自觉头脑比以前清爽,中午精神振作。
治已中的,原方续服4剂,显效。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治疗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寒冷性多形红斑、原发性痛经、头痛、咳喘症、肩周炎、高血压病、急性咽喉炎、心律失常、荨麻疹等病中的运用【组成】麻黄(去节)二两(6g) 附子(炮,破八片)1枚(9g) 细辛二两(3g)【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助阳解表。
【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临床应用】1.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张某,女,65岁,1997年12月10日初诊。
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10年。
近3年来,入冬发作频繁,咳嗽痰多且出现喘息症状。
本月初气温骤降,冒受风寒,喘咳加剧。
已用青霉素、丁胺卡那、氨茶碱等静滴5天,症仍不见缓解。
症见:喘咳气急,动则加剧,甚则不能平卧,痰多稀白,胸闷如窒,倦怠乏力,手足不温,鼻流清涕,恶寒头痛,舌淡,苔白,脉沉细。
听诊:两中下肺可闻中等量的哮鸣音及少量的湿罗音。
西医诊为: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
中医诊为:喘证,系阴虚痰盛之体,复感风寒而成。
治拟温阳宣肺,化痰平喘。
处方:生麻黄、炙麻黄、细辛各5g,制附子、炙苏子各12g,姜半夏、杏仁各10g,生姜3g,红枣5枚。
每日1剂,水煎温服。
3剂后喘咳明显减轻,头痛、恶寒及流涕已解。
原方加党参15g,五味子、炒白芍各10g,续服10剂,喘咳缓解,听诊双肺罗音消失。
后将上方药量减半调理月余,随访1年,病情稳定。
2.寒冷性多形红斑王某,女,38岁,1995年11月15日初诊。
主诉:双手虹膜样红斑反复发作20年。
每年的Il 月至次年的4月份,双手频发紫红色斑、丘疹,部分疹中央有紫暗色水疱,破后糜烂。
虽经中西药、针灸、按摩、理疗等多方治疗,病情如故。
此次手见皮疹已有12天,遇寒加重,伴手足不温,神疲纳呆,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润,脉沉细。
患者自幼形寒怕冷,好发冻疮。
西医诊为:寒冷性多形红斑。
中医诊为:寒疮,系阳虚寒凝,气血郁滞而成。
治拟温阳补虚,散寒通滞。
处方:麻黄、细辛各5g,制附子、桂枝、鹿角胶、当归各10g。
陈潮祖论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仲景以此治疗阳虚外感身发热,恶寒甚,精神疲倦,脉象沉细弱,但欲寐之证。
后世先贤及吾师发挥运用,以此治疗素体阳虚,复又暴感寒邪,至令精气闭阻,清窍废用而成的暴聋、暴哑、暴盲等症,确有特殊疗效。
吾师在研究此方时,将后世的这些突出成果,一一论列,使之与古圣心法交相辉映,共垂后世。
剖析方证病理:指出本方特为素体阳虚,又感风寒,形成的阳虚外感证候而设。
其所体现的治法为助阳解表,表里同治法。
恶寒是寒伤于表,其脉当浮,此证脉不浮而现沉弱,并见神倦欲寐,自是阳虚于里之征。
所以神倦欲寐,脉象沉弱,是诊断本证为阳虚外感的依据。
其基本病理是:素体阳虚,复感风寒→表里俱寒。
精解组方原理:指出方中麻黄辛温解表,是治疗表寒证的主药。
然而此证兼见神倦欲寐、脉象沉细弱等阳虚里寒征象,若单纯解表而不助其已虚之里阳,阳气鼓动不力,则不仅表不能解,且有可能因表卫发越开张,更虚其里阳而成亡阳之变。
故在使用麻黄解表的同时,配伍附子振奋元阳,共建助阳解表功效。
细辛辛温,既助麻黄辛散在表寒邪,又助附子“温少阴之经,散水气以去内寒”(张元素),有辛通内外之功,麻、附得此,使表里阳气交通,寒邪尽去,成为治疗阳虚感寒的奇效良方。
以上是从太阳与少阴相表里解析方义,体现的是表里同治法则。
对比分析方义:将本方同真武、五苓、越婢诸方对比分析,指出张仲景开创的发汗法与利水法是治疗水肿的两大法门,本方则兼而有之。
少阴阳虚,气化失常而肿者,宜用真武汤、五苓散之类温阳化气,行水消肿;肺失宣降,水道失调而肿者,宜用越婢汤、越婢加术汤等宣肺行水,开源导流。
若卫阳郁而不宣,肾阳衰而不振,既属太阳少阴同病,也属肺肾同病的水肿则宜使用本方。
方中麻黄宣降肺气,可散在外的阴邪;附子壮其肾阳,可化内停的水气。
肺气开宣,卫阳不郁,肾阳得温,气化正常,则三焦通畅而水肿易消。
复配细辛辛通表里,沟通上下,体现宜上温下、肺肾同治之法。
水肿较甚,单用利水法难于获效,即可投以此方。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运用文章目录*一、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运用*二、麻黄细辛附子汤有副作用吗*三、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作用和用法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运用1、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运用本方现代较多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急性肾炎早期、慢性肾炎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三叉神经痛、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喉炎等病,其中有些病证已不限于中医阳虚外感证。
助阳解表,温经散寒。
主治阳虚外感证。
发热,恶寒重,虽得厚衣重被仍恶寒不减,神疲,脉沉弱。
2、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制方要义本方原为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所谓太少两感证而设。
阳气素弱,多有内寒相兼;复感风寒,病位也较深,且阳弱而无力鼓邪外出。
治宜助阳扶正与解表散寒兼顾,以祛邪不伤正。
方中麻黄辛温,开泄皮毛,发散风寒;附子辛热,补肾助阳,温经逐寒;此君臣相伍,内外兼顾。
佐以细辛,既外助麻黄解表,又内助附子温里,通彻表里。
三味相合,有温里助阳、发汗解表之功。
3、麻黄附子细辛汤的适应症麻黄附子细辛汤,中医方剂名。
为解表剂,具有扶正解表,温经解表之功效。
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
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曝哑。
突发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不语,或咽喉疼痛,恶寒发热,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方中麻黄散寒宣肺,附子温肾助阳,细辛协二药辛通上下,合用则具宣上温下,开窍启闭之功。
后方不仅用桂枝、羌活、防风、细辛及附子,更配大补元气之人参、黄芪,敛阴和营之白芍,故助阳解表之中,兼有益气健脾、调和营卫之功,宜于阳虚气弱,外感风寒者。
麻黄细辛附子汤有副作用吗1、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一味中药,对人体没有任何副作用,当我们身体不适,感染风寒,可以适当喝一些。
但是需要提醒大家,中药虽然对人体没啥害处,但是也不要总是喝,俗话说,是药三分毒,生病了,身体不舒服,还是要找医生,叮从医生的话,对症治疗。
2、本方是为素体阳虚,复感风寒之证而设。
阳虚之体,应不发热,今反发热,并见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是外受风寒,邪正相争所致;表证脉当浮,今脉反沉微,兼见神疲欲寐,是知阳气已虚。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发热医案六经皆有发热,杂病亦多常见。
本证乃寒邪外侵,肾阳不足,寒客脉络,阴阳相争所引起的发热。
此方证之发热临床中常兼见:低热无汗,恶寒倦卧,面色白,精神萎糜,口淡不渴,苔白多津,四肢欠温,脉沉细或浮而无力等症。
我们常以此方加减治疗阳虚发热,尤对年老体弱,感受寒邪,用之多能取效。
实践体会、病邪在表、内挟阳虚,麻桂柴胡之方不宜解其外;入里而不深,外兼表邪,真武四逆之法不能温其内,所以此方发表温经最为合适。
附子麻黄需用9至15克为宜,临床运用甚多,从没有出现过麻黄发汗亡阳之反应,服药仅为微汗出。
现举临床治验:李××,女,49岁,1978年6月15日诊治。
患者素体虚弱,近半年来右半身似有虫行皮中感,10日前突然晕倒,舌蹇语拙,右半身偏瘫,初见喉中痰鸣,给予温胆汤加味治疗,症状改善,但余留低热不退,继处小柴胡,银翘散,藿香正气散等中药和西药治疗,发热仍未好转。
证见:低热无汗,形体消瘦,面色的白,精神萎糜,右半身偏瘫,言语不利,吐字不清,恶寒无汗,四肢欠温,口淡不渴,苔白多津,舌体右斜,脉迟细无力,血压:14.7/8.0KPa,体温:37.8℃。
此为肾阳虚衰,寒客脉络。
盖全身气血的运行靠阳气的推动,由于素体阳虚,寒邪外侵,导致气血凝滞,痰湿内生,用化痰祛湿之剂其湿痰稍减,但阳虚仍不能鼓气血之行,寒湿之邪留滞经络,郁发低热,用清热和解,解热等药不效的原因也就在于外不能祛其寒;内不能壮其阳。
观其脉证,思仲景“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投此方试服。
方用:黄芪30克,炮附子12克,细辛4.5克,麻黄6克,当归15克,嘱其频服。
上方服2剂,身微汗出,体温正常,出人意料的语言清楚,能自述病情,继以上方加活血益气药物调治服30余剂,能弃杖行走,生活自理,参加劳动,2年后追访一如常人。
如何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少阴阳虚,理当恶寒身凉,今外感寒邪,正邪相争则反见发热。
后世多用治阳虚外感发热,视其为温经发汗之方。
方中麻黄发汗解太阳之表,附子温扶少阴之阳,细辛既解表寒,又能散少阴寒邪,与麻黄、附子配伍可兼治表里。
三药合用,扶正祛邪,温阳解表。
1.病机分析临床中常用此方,病证种类涉及皮疹、腰痛、咳嗽、鼻炎、气管炎、哮喘、失聪失音及慢性肾衰等。
其对于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运用以《伤寒论》所述条文为基本理论依据,并更加注重从'真阳'上考究。
肾藏先天之精气,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
肾阳虚衰,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推动和温煦减弱,则阴寒渐盛;蒸腾气化不足,则水湿不化。
寒湿之邪气,最易阻滞气机,进则瘀堵血脉,痹阻经络,机体脏腑、四肢百骸失荣失养。
本为阳虚之体,复加于此,内忧不解,又更难防邪气外扰。
由此,郭师认为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核心病机为:少阴阳虚,寒湿痹阻,外邪扰动。
适用于阳虚之体,在里,寒邪内困不得出;在表,寒邪入侵不能挡。
以此扶阳固本、温经通脉、散寒解表的方式为病邪找出路,期以达到表疏通,内畅隧,气血调畅,阴阳交会之效。
2.方药及煎煮方法2.1 主方成人:制附片60g(先煎2h),麻黄15g,细辛15g,生姜50g。
小儿:5~12周岁:制附片60g(先煎2小时),麻黄10g,细辛10g,生姜50g。
>12周岁:剂量同成人。
2.2 加减若意在解表散寒、宣通窍道,则宜以原方单刀直入,力专则效宏;若关尺脉虚弱、中阳不足、肾阳封藏无权而外浮者加:炙甘草5g,取四逆汤补火生土、厚土伏火之意;舌苔厚腻或多痰,加法半夏20g,茯苓15g,陈皮15g;咳嗽,酌情加入杏仁15g,紫菀15g,款冬花15g,兼咽痒有痰,可加桔梗10g;皮疹瘙痒,加苍耳草15g,地肤子15g,蛇床子15g。
2.3 煎煮方法将制附片用清水浸泡半h后再冲洗三遍,将洗好的附片放入砂锅,加水烧开后转小火煎煮2h,病人亲自夹取一片尝过不麻口后,放入余药再同煎半小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