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古诗词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舌尖上的古诗词作者:来源:《小天使·四年级语数英综合》2020年第05期劳动虽光荣,美食亦不可辜负。
民以食为天,世人皆爱美食。
五一小长假,大家跟着鲁小班到古诗词里觅食去吧,看看千百年前的文人是如何描绘美食并修练成“吃货”的!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鲁小班:这首诗里隐藏的美食是河豚。
河豚是我国沿海地区的鱼类,长得圆鼓鼓的,很是可爱。
河豚的肉质鲜美细嫩,但里面含毒素,吃了会让人中毒,严重者还会死亡,所以河豚要经过专业人员的处理才能食用。
由此可见,苏轼是一枚十足的吃货,即使河豚有毒,但在他看来却是一种美味。
看看右图,这就是河豚肉片的样子,看起来非常精致,一片片河豚肉很薄,而且摆盘成了一个漂亮的荷花造型,周围还有很多蘸酱,真是太美了。
据说河豚肉吃起来像脂肪般丰腴,而且入口即化,吃过以后唇齿留香,让人欲罢不能。
江上渔者(宋)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译文:江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爱味道鲜美的鲈鱼。
你看那一叶小小的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精选理由:很多人对于鲈鱼总是有着莫名的喜爱,因为它鱼刺少,而且规整。
肉质非常鲜嫩爽口,还富含钙、铁、锌等多种营养物质,是百姓餐桌上的常客。
优质新鲜的海鲈鱼,搭配精心秘制的剁椒醬,让你轻轻松松搞定一道独具风味的美味佳肴。
怪不得古人也对它津津乐道。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其二(唐)杜甫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
翻疑柁楼底,晚饭越中行。
译文:把活鲜的鲫鱼切成银丝煲脍,用碧水涧傍的香芹熬成香羹。
这分明是在越中吃晚饭啊,哪里是在陕西的柁楼底下用餐呢?精选理由:在这首诗中,杜甫详细地描写了山林主人留宿招待时的“鲜鲫银丝脍”美食。
古诗词混搭菜名走红北京的大董金宝汇店,富有古典韵味的装饰营造出古色古香的氛围。
翻开店里的食谱,也仿若打开了一本“唇齿留香”的诗集。
食谱里面这样描述一道蟹菜,“万红暄昼,占尽人间秀。
”这种描述将饮食与经典古诗词结合,创造出一种别样的意境之美。
然而近日,网络上古诗词“混搭”菜名蔚然成风,深情款款的诗词与日常饭馆的吆喝混搭,搞笑而已。
相见时难别亦难,清蒸螃蟹未放盐。
君问归期未有期,红烧茄子油焖鸡。
问君能有几多愁,孜然铁板烧肥牛。
春未透,花枝瘦,脆贝干煸四季豆。
初读这些诗词,妙趣横生,“笑果”十足,这就是当下颇受网友欢迎的“古诗词混搭”的产物,俗称“菜名诗词”。
近日,一条名为“舌尖上的古诗”的微博迅速蹿红,在网络和短信中流传,古诗词被拈来与菜名混搭,开始被后人重新“创作”,“包装上市”。
颠覆着儿时熟读的经典,却也韵律契合,别有一番滋味。
君问归期未有期,松鼠桂鱼配炸鸡。
碧玉妆成一树高,美味芝士搭年糕。
秦时明月汉时关,芥末刺参当三餐。
钟鼓馔玉不足贵,再来三份大杂烩。
大风起兮佛跳墙,威加海内兮炸灌肠,安得猛士兮烤全羊。
“甜辣萝卜就稀粥,与尔同销万古愁”,是网友小刀仿照“舌尖上的古诗”创作的,“我只是觉得很好玩,就也瞎编了几句,正好现在也流行这种混搭游戏。
”同样参与到菜名诗词创作中的网友蘑菇的小世界说:“‘问渠哪得清如许,樱桃肉配松鼠鱼’,这是我看着兴起写着玩的,樱桃肉和松鼠鱼都是大连老菜,我挺喜欢吃的!”在小刀看来,菜名诗词的盛行,不过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无伤大雅。
“那些熟悉古诗词的人,看了这些菜名诗词,只会一笑置之;那些对古诗词一无所知的人,用这样调侃的方式去了解它,未尝不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人认为,“菜名诗词”的出现是对古诗词的一种恶搞。
“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对经典的解构”,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胡遂教授认为,对经典我们应当保持尊敬的态度,过度地进行调侃,久而久之,会让人们失去对古典精华的敬畏之情。
向人微露丁香颗的意思和古诗亲,你知道“向人微露丁香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不?这可真是一句
充满诗意和韵味的表达呀!
先来说说“丁香颗”,这可不是真的丁香花的种子哦,而是用来比喻
女子的舌尖。
那“向人微露丁香颗”呢,就是说女子向人微微露出舌尖,这画面,是不是一想就觉得特别娇羞、迷人?
就好比在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一位美丽的女子,在月光下,轻轻
对着心爱的人微微露出舌尖,那姿态,那神情,难道不令人心动吗?
在古诗里,这样含蓄又美妙的描写可不少。
比如唐代诗人韩偓的中“脸粉难匀蜀酒浓,口脂易印吴绫薄。
娇饶意态不胜羞,愿倚郎肩永相著。
”这里面女子的娇羞之态,不就和“向人微露丁香颗”有异曲同工之
妙吗?
还有杜牧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描绘的女子形象,不也是那般娇柔动人,让人联
想到“向人微露丁香颗”所展现的含蓄美?
哎呀,你说古人咋就这么会写呢,简简单单几个字,就能把女子的
美和那种细腻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觉得呀,“向人微露丁香颗”这句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女子
的娇羞之态,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古诗那种独特的魅力,真是妙不可言!。
舌尖上的诗意胡萝卜导游:“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茄子老师:你朗诵的这些诗词里好像都有美食。
胡萝卜导游:是的,我从与美食相关的古诗词中挑选了一些,作为今天微作文旅行活动的引子。
我还给今天的活动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舌尖上的诗意”,你觉得怎么样?”茄子老师:太棒啦!胡萝卜导游:为了本次活动我还特地准备了两本好看的课外书,一本是美国作家娜塔莉·巴比特写的《找寻美味》,另一本是汪曾祺写的《人间至味》。
茄子老师:这两本书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胡萝卜导游:娜塔莉·巴比特很会讲故事,她在《找寻美味》一书里,从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展开了一段妙趣横生的旅行。
那个问题就是——最美味的食物是什么?由于城邦里的人们一直争吵不休,于是,小男孩盖伦在国王的旨意下,开始游历整个王国,了解民情。
一路上,他巧遇900岁的林间精灵、神气的风精灵、神秘的小矮人,以及湖水的守护胡俊文. All Rights Reserved.者———美人鱼阿迪丝。
一位吟游诗人说世上最美味的东西是他在四月的一个清晨,在一片果园中,和一位朋友一起分享的鸡腿。
茄子老师:听着就是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胡萝卜导游:汪曾祺写的《人间至味》不仅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更是一本真正的美食文化读本。
他谈咸菜文化,谈辣椒文化,谈大蒜文化,谈苦瓜文化,还谈到他家乡的特产———高邮大麻鸭、端午节吃的双黄咸鸭蛋,这些美食让我都想亲口尝一尝。
茄子老师:下次我们一起去品尝吧!胡萝卜导游:好呀!对了,不要忘了我们今天的微作文旅行,下面就让我们去作文中饱览一下舌尖上的诗意吧。
我刚踏进家门,一阵桂花的甜香便飘进了我的鼻孔。
妈妈在为我做桂花绿豆蛋黄月饼呢。
在漫长而又快乐的等待中,月饼终于出炉了。
此时,天色已经黑了下来,我把月饼轻轻捧在手里,就像捧着一轮胖胖的、可爱的圆月,同时一种熟悉的桂花香迎面扑来。
舌尖上的古诗词(全文)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大多喜欢美食,并且写下了许多充满情趣的动人诗句。
今日,捧读这些诗句,我也不禁感到食欲大增,想一饱口福。
提到喜爱美食的诗人,我首先想到的是坡。
与他有直接关系的名馔不少,坡的诗词书稿中也有很多与美食有关的佳文。
陆游也是一位精通烹饪的专家,在他的诗词中,咏叹佳肴的足足有上百首。
如“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一句中,“玉脍”指的就是隋炀帝誉为“东南佳味”的“金齑玉脍”。
“脍”是切成薄片的鱼片;“齑”就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酱菜,也引申为“细碎”。
“金齑玉脍”就是以洁白的鲈鱼肉片为主料,拌以切细了的色泽金黄的花叶菜。
“丝莼”则是用莼花丝做成的莼羹,也是吴地名菜。
“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即是说自己用葱油做成的面条就像天上苏陀一样。
陆游在《山居食每不肉戏作》的序言中记下了“甜羹”的做法:“以菘菜、山药、芋、菜菔杂为之,不施醢酱,山庖珍烹也。
”并诗曰:“老住湖边一把茅,时话村酒具山肴。
年来传得甜羹法,更为吴酸作解嘲。
”“东门买彘骨,醢酱点橙薤。
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
”“彘”即“猪”,“彘骨”是猪排。
排骨用加有橙薤等香料拌和的酸酱烹制或蘸,鲜美至极。
此外在诗中称道了四川的韭黄、粽子、甲鱼羹等食品。
《食粥》一诗中:“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以明白如话的语言肯定食粥是一种长寿之道,颇有见地。
唐代诗人杜甫虽不是美食家,但他也有许多关于美食的诗。
如《丽人行》一诗中:“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餍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又如“无声细下飞碎雪,放箸未觉全盘空”一句,描写出了唐代厨师加工生鱼的高超刀功和食客们争食的热烈场面。
清代大画家郑板桥对吃的也有一定的研究。
在其诗作中,像“夜半酣酒江月下,美人纤手炙鱼头”,“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惟有莼鲈堪漫吃,下官亦为啖鱼回”,都很为人称道。
当然,对美食情有独钟的诗人还有很多,像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关于泡菜的古诗词
哎呀呀,说到泡菜,那可真是有不少和它相关的古诗词呢!你看,“脆美牙颊响,浓酽舌头尝”,这句诗是不是让你仿佛能听到咬泡菜时
那清脆的声音,感受到那浓郁的味道在舌尖上散开呀?就好像你正坐
在桌前,面前摆着一碟美味的泡菜呢!
还有啊,“坛中泡菜香,韵味久悠长”,这多形象啊!就如同那泡菜
的香气从坛子里悠悠飘出,萦绕在你的鼻尖,让你忍不住想要去尝尝。
你想想,那泡菜在坛子里经过时间的沉淀,慢慢发酵出独特的风味,
可不就是韵味久悠长嘛!
“一口泡菜爽,满心欢喜扬”,吃一口泡菜,那清爽的感觉能瞬间让
你的心情变得超好,就像阳光洒在了心间一样。
这不就跟我们在生活
中遇到一件开心的小事,然后心情一下子就明亮起来一样吗?
古代的诗人们可真是厉害,能用这么简洁却又生动的文字把泡菜给
描绘得活灵活现的。
他们通过诗词,把泡菜的美味、独特传递给了我们。
难道你不觉得这些古诗词很神奇吗?它们就像是一扇窗,让我们
能透过文字看到过去人们对泡菜的喜爱和赞美。
我觉得啊,这些关于泡菜的古诗词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种文化的
传承。
它们让我们知道,原来泡菜在古代就已经这么受欢迎了,而且
还能被诗人们写进诗里。
这也说明了泡菜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重要
的地位呀!它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象征呢!。
鸭舌古诗词
茫茫人海世间闹,世事如鸟亦难老。
草木凋零思归处,唯有鸭舌在江潮。
春风吹过垂柳树,江南水乡一痕绿。
舌尖生翠鸭啼深,古道烟霏水飞花。
七夕高铁如修剪,南国香飘鸭舌边。
双翅振扬云霞舞,鸳鸯相伴水烟间。
鸭舌静默韵流年,讴歌大江两岸春。
谁解鸳鸯细舌语,独唱江山落日红。
诗香飘溢鸭舌田,渔笛声声一弦弦。
千年泪痕诉离愁,渔舟唤起故乡天。
江南水乡辞别时,鸭舌拂拭离愁泪。
风过江湖心动情,才思纵横染红唇。
鸭舌漂浮江湖上,泛舟追忆往昔情。
半江独立唤春潮,一片红叶满秋风。
江南烟雨梦初醒,鸭舌诗词妙如心。
荷花浸醉诗意丰,古风盈袖宛如深。
江南烟雨浸风月,鸳鸯双翅凌天去。
赋诗抒怀寄清风,鸭舌神韵耀古都。
苏轼舌尖诗词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苏轼《留别廉守》
岂如江头千顷雪色芦,茅檐出没晨烟孤。
地碓舂秔光似玉,沙瓶煮豆软如酥。
——《豆粥》
天下风流笋饼餤,人间济楚蕈馒头。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於潜僧绿筠轩》
酒泉子坠绿覆金盖,森田桃李夜夜香。
洗净锅,少着水,柴头餐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猪肉颂》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东湖柳,姑娘手,金玉琼浆难舍口,妙景,巧人,佳味,实乃三绝也。
舌尖上的古诗第一篇:舌尖上的古诗舌尖上的古诗君问归期未有期,黑椒牛柳肯德基。
人生若只初相见,一碗馄饨一碗面。
飞流直下三千尺,两斤鸭脖不用纸。
林断山明竹隐墙,最喜白肉炖血肠。
两岸猿声啼不住,面条里面加点醋。
曾经沧海难为水,大葱蘸酱真是美。
碧玉妆成一树高,美味芝士配年糕。
红酥手,黄滕酒,一盘鱼生沾酱油。
夜阑卧听风吹雨,咖喱牛腩入梦来。
秦时明月汉时关,芥末刺身当三餐。
天若有情天亦老,肉串要用木炭烤。
垂死病中惊坐起,闻香欲食珍珠米。
人生自古谁无死,虎皮尖椒先去籽。
何当共剪西窗烛,锅里猪蹄正当熟。
劝君更尽一杯酒,出关没有红烧肉。
老夫聊发少年狂,老板来盘炒红肠钟鼓馔玉不足贵,再来三份大杂烩。
宜将剩勇追穷寇,只为麻辣茴香豆。
王师北定中原日,给我来盘烤鸡翅。
多情自古伤离别,深更半夜肚饿最纠结!小楼昨夜又东风,摊出一张大饼卷大葱。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炒螃蟹要多放辣。
大风起兮佛跳墙,威加海内兮炸灌肠,安得猛士兮烤全羊。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烤肉挂眼前。
回首向来萧瑟处,摆着一盘臭豆腐…… 美人赠我金错刀,我用它切烤羊羔出师未捷身先死,吃完金瓜不吐籽我自横刀向天笑,煎饼果子来一套等闲变却故人心,红烧牛肉来两斤。
问君能有几多愁?想起米线口水流。
山有日,还无期。
烧豆腐,辣子鸡。
路上行人欲断魂,不如来碗胡辣汤。
遥知兄弟登高处,共饮龙门矿泉水。
红酥手,黄金酒,拿着臭豆腐不撒手。
葡萄美酒夜光杯,果汁奶茶黑咖啡君问归期未有期,红烧茄子油焖鸡。
枯藤老树昏鸦,麻将啤酒烤鸭七律·赴青岛食客不怕远征难,千里赴青为解馋。
碧海金沙腾细浪,丹唇轻启品海鲜。
畅饮一厂琼浆液,不觉入夜海风寒。
美景尽数收眼底,再尝美食劈柴院。
更喜岛城多美女,又啖佳肴赏红颜。
第二篇:舌尖上舌尖上2012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和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引起广泛关注。
此纪录片的走红,使得“舌尖上”也受到了人们的青睐,俨然成了饮食文化的“代言人”,灵活地表达与之相关的丰富意蕴。
舌尖上的美食诗词歌赋舌尖上的美食诗词歌赋,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以其丰富多样的美味佳肴,令世人赞叹不已。
下面,让我们一同领略舌尖上的美食世界,感受诗词歌赋的魅力。
我们从南方的江南水乡开始,那里的美食诗词可谓数不胜数。
以苏州为例,人们赞美糖藕的诗句中,道出了糖藕的圆润甜蜜:“藕如丝,香滑甘泽滋。
”而苏州的糯米藕更是美好的意象,用诗词歌赋表达出来,更是入木三分:“纤芥晶莹照藕心,溪水潺潺钵头莲。
细染红腮暧孟郊,馥郁香林芳彩霓。
”这些声声佳肴的诗句,将江南的饮食文化原汁原味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而到了北方的京城,一道道的宫廷御膳也以诗词歌赋的方式流传至今。
宫廷美食的精妙,犹如一幅幅绝世画卷,令人着迷。
著名的北京烤鸭,更是博得无数人的喜爱。
欣赏着烤鸭上桌的瞬间,不禁想起杨万里的诗:“脂油倾国色,铜镜映家声。
”那烟雾缭绕的色香味,似乎在诗中一一呈现,使人更加期待美食的到来。
而在广东的潮汕地区,海鲜美食成为众人眼中的佳肴。
在爽脆嫩滑的鲍鱼面前,诗人的思绪也仿佛开启了新的维度:“一顾洁明质,圆拳白玉来。
”这些海鲜美食,不仅滋味鲜美,更能勾起人们对海洋的思念与向往。
而中国的美食诗词歌赋并不仅限于特定地域,更融合了多个民族的烹饪技艺。
从东北的红烧肉到云南的过桥米线,从四川的火锅到新疆的手抓饭,这些地域性美食在诗词歌赋中呈现出独自的魅力。
红烧肉的醇香入味,让人回味无穷:“武陵人,红烧肉,天下第一味。
”过桥米线的滑嫩鲜美,展现了秀丽云南的山川风貌:“君不见,翠华山,糖花开处有人间。
”火锅的麻辣鲜香,犹如四川人一般豪放:“除非川人巴蜀化,要不尚未尝辣妃。
”手抓饭的五谷丰登,让人沉醉其中:“灌溉田畴水,击鼓点鸡豚。
”这些佳肴及其相应的诗词歌赋,都带给人们一种深深的留恋和向往。
舌尖上的美食诗词歌赋,不仅令人垂涎欲滴,更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这些美食的背后,是亿万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关于中医舌诊的古诗词欲识来君百病源,舌部气色仔细观。
五部五色主五脏,表里虚实全昭然。
若问舌诊有何难,五色动态是关键。
舌部多人重叠影,多重层次要分清。
舌为心窍主脾胃,脑肾肝胰外生殖。
舌淡苔薄胃气存,纵然有病亦无碍。
有根之苔从舌生,紧贴舌面铺均匀。
无根之苔厚一片,四围净洁如涂面。
苔之五色分表里,苔之厚薄晓内外。
表寒均薄各症兼,邪积苔厚内多实。
腐苔松厚揩即去,正虚邪化阴有余。
腻而粘舌刮不脱,痰湿居中阴阳遏。
腐苔如霉或如脓,胃气败坏内有痈。
表症薄白腻属痰,用药审慎防变幻。
由白而黄正胜邪,白黄灰黑渐加重。
舌苔骤退不渐化,邪气内陷病危急。
染苔一事要分清,枇杷橄榄变黄黑。
白苔表湿并虚寒,苔白而滑感风寒。
舌红苔白风瘟起,白苔转黄邪传里。
白苔降底湿热伏,白苔粘腻主痰湿。
虚症苔白多明净,舌嫰苔滑为阳虚。
苔黄主病属里热,微黄不糙初传里。
黄而干糙里已热,舌苔骤黄阳明实。
黑生芒刺或发裂,热深腑实阴液伤。
黄而滑腻痰湿热,黄而舌嫩为脾虚。
津润而冷为有湿,边尖齿印亦痰湿。
灰苔主病阴阳辩,由黄转灰热传里。
苔灰薄滑三阴结,苔灰黑滑主痰饮。
灰黑渐来里热深,黑而糙裂热极盛。
平素痰饮苔灰黑,舌面润滑无险症。
淡红明润气血充,干枯无血气将绝。
心火炎上尖赤色,红在两边热肝胆。
头痛失眠舌尖红,内热深重深红赤。
舌心干红阴液劫,镜面舌则多主凶。
舌红而绛热传里,舌绛鲜明心胞热。
干枯而萎肾涸竭,兼见嗌干命将倾。
绛红少苔或舌裂,阴精将竭命难全。
绛而粘腻湿挟痰,芳香化浊神功见。
紫舌主病分阴阳,舌紫苔黄内积热。
青紫浮滑中三阴,酒客瘀血舌紫斑。
中心白滑醉伤寒,紫舌肿大酒毒患。
光蓝无苔元气败,冲心危难命难全。
舌蓝苔粉秽浊瘟,黄腻苔浊湿瘟热。
黑主热重有阴阳,嫩滑而润寒极殃。
粗涩干焦极热盛,坚敛苍老热壅结。
浮肿虚寒亦痰湿,娇嫩齿印病属虚。
纹在舌质如碎瓷,血热阴虚多见此。
光剌阴伤病情重,无苔之舌定主死。
舌生芒剌有黄黑,不论先后均化燥。
舌体肿大痰热饮,瘦瘪诸虚证更急。
痿降阴亏动无力,舌见淡红气血虚。
适合用粤语念的古诗词
关于粤语的古诗:
1、黄花岗上自由神,手揸火把照乜人?咪话火把唔够猛,睇佢吓倒大将军。
(出自胡适的《黄花岗》)
2、又高又大又嵯峨,临死唔知重唱歌。
三尺多长锋利剑,八千靓溜后生哥。
既然禀趸争皇帝,何必频腍杀老婆。
若使乌江唔锯颈,汉兵追到屎难疴!(出自广东才子何淡如的白话七律《垓下吊古》)
粤语【yuè yǔ】汉语方言之一。
分布于广东中部和西南部﹑广西东南部,以广州话为代表。
语音特点是:古见母字一律读舌根音,唇齿音与舌根音不分,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不分;韵母没有韵头,辅音韵尾有鼻音和塞音两套;声调有九个。
词汇和语法也同普通话存在差异。
形容好吃的古诗词人们在品尝美食时,总是会用美妙的语言来形容,有些是来源于古诗词,更让这些美食更加惊艳。
历史上,有不少诗人和文学家赋予了独特的形容词,把美食所带来的饮食文化表达得淋漓尽致。
首先要提到的是唐代诗人李白,他曾经用了一首“前出塞”来形容他当时的美食情趣:“人生百年古今春,入口豆腐满嘴香”,其中的“满嘴香”把豆腐的好吃形容的淋漓尽致,令人口舌生津。
现在,豆腐也包含了许多种做法,李白的描绘已经成为了古书的经典之作。
此外,唐代的杜牧也曾经写过一首“石州慢”,用来形容当时的美食情景:“瓦楞豆腐无处觅,白蒿芸豆平沙洲。
”其中,“瓦楞豆腐”是以面粉和豆浆调制而成的豆腐,这种以面粉搭配豆腐的结合可以在舌尖上带来不同的口感,更甚于一般豆腐制品。
当时,瓦楞豆腐会在石州街头,引起大家的注意,杜牧的描绘也令人垂涎欲滴。
相比之下,还有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也给出了一首《清明》来描写当时美食的滋味:“新蒸米香,炖菜芳,片羽须子暮金黄。
”其中,“须子”指的是特色小吃,而“暮金黄”形容的是小吃金黄的口感,更是将清明当时美食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
再者,唐代的李商隐也有一首诗《梅花》,也用来描述美食的美味:“丹砂灼烧春韵披,翡翠片片醉人心。
”其中,“丹砂”指的是一种甜品,而“翡翠”则是形容它的色泽,令人眼前一亮。
这首诗不仅描述了当时美食的味道,更是形容了它的视觉效果,令人叹为观止。
总而言之,古代诗人和文学家以古典的文字形容美食,令我们进一步认识了美食文化,也令我们对古诗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古代诗人形容美食的语言诙谐机智,令人叹为观止,他们的文章令我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而当我们品尝美食时,他们的文字让我们更能感受到当时的美食情景。
Y Z W Y馔文苑饮随着电视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寻找美食的风尚在各地是一浪高过一浪。
“美食”已成为时下热门话题。
感人的亲情,浓郁的乡情,以及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都能包裹在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蓦然回首,你会发现中国古典诗词与美食更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其实“诗词嵌进美食”也是自古有之的。
“柴米油盐酱醋茶”从我们的老祖宗开始,斗转星移,朝代更替,唯一不变的是人们对美食的欣赏和向往……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中,古诗词文化和美食文化都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那些被国人传颂了几千年的古诗里,一景一物,在诗人的笔下都美的令人心醉。
可是当诗人变身吃货,那些原本普通的美食,在诗人的笔下是否也变得诗意万千?今天,当我们重读这些优美的诗句时,是该从饮食文化中探究诗词,还是该在诗中体会美食滋味?古代文人中既以诗名,又以美食家出名的我以为当首推苏东坡。
最耳熟能详的应该就是“东坡肉”了。
其实以他名字命名的食物还有很多,比如:“东坡肘子”“东坡墨鲤”“东坡豆腐”“东坡腿”“东坡饼”“东坡酥”……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他诗中都有哪些美食呢?一首著名的《惠崇春江晚景》应该所有人都能呤上两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逍遥自在的七言绝句,写了春天的竹笋、肥鸭、野菜、河豚,真可谓一句一美食。
苏东坡吃到了一位老妇人做的环饼后,即兴题道:“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苏东坡的这首《寒具》从厨娘“纤手”揉面做油馓子起句,描绘了炸馓子时的油温火候,馓子炸成后较嫩黄略深的颜色和一圈圈似手钏连在一起的“缠臂金”的形态。
在苏轼笔下,一款宋代的点心的样式跃然纸上。
寥寥28字,勾画出环饼匀细、色鲜、酥脆的特点和形似美人环钏的形象。
说到诗人兼美食家,我们更不能忘记南宋大诗人陆游。
在他的诗词中,咏叹佳肴的足有上百首。
“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句中,“玉脍”指的是隋炀帝誉为“东南佳味”的“金齑玉脍”。
美食诗词
1. 芳香四溢饕餮馔,色香味俱令人醉。
丹丸玉粒滋味鲜,美食佳肴人欲饱。
2. 烹调手艺传千古,香味醉人入梦中。
脆嫩鲜美饕客赞,美食佳肴醉心中。
3. 金盘玉碟赏美味,翠绿鲜红满眼前。
口舌欢腾食不够,风味佳肴饱人田。
4. 酥炸香脆融心甜,舌尖美味入口前。
一口咀嚼回味久,美食佳肴心中存。
5. 饕餮盛宴香四溢,餐桌上的盛宴乐。
美食佳肴引人食,舌尖上的盛宴乐。
6. 佳肴烹调艺术品,美食佳馔赏味心。
鲜美饕客赞不绝,一顾馋人美食音。
7. 精心烹调滋味浓,美食佳肴香气融。
口感醇厚滋味美,舌尖上的幸福情。
美食主题古诗词01摇扇对酒楼,持袂把蟹螯。
——李白《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秋日里食螃蟹、饮美酒、唱诗文,是古人的一种时尚和风雅的象征。
诗仙李白也不例外,送别友人时,也要手把蒲扇,一边摇扇,一边喝金陵美酒,食长江蟹鲜,话离别之情。
02鲈肥菰脆调羹美,荞熟油新作饼香。
——陆游《初冬绝句》初冬时节,正是鲈鱼肥美、莼菜鲜嫩之时,勾点芡,做成羹汤,那叫一个鲜美滑嫩。
荞麦饼配鲈鱼莼菜羹,让这个长年辗转在外为官的诗人,在萧瑟的风中,想起了家乡。
03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苏轼《猪肉颂》做东坡肉一点都不能心急!你看,苏轼慢慢地把锅洗干净,接着放一点水,点燃杂草和柴火,抑制火势,就这样小火慢炖~薄皮嫩肉,色泽红亮,味醇汁浓,又有谁能抵住诱惑04我会调和美鳝,自然入口甘甜。
不须酱醋与椒盐,一遍香如一遍。
——马钰《西江月·赴胡公斋》每一个诗人都是美食家呀。
马钰说:我最会做鳝鱼了,入口甘甜美味,不用酱醋和盐,都香得不得了。
05围炉聚炊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
——严辰吟《无题》不管是大雪纷飞的北方,还是冷雨霏霏的南方,冬天最受欢迎的美食非火锅莫属。
冬日,清代进士严辰吟与亲朋好友炉边盘坐,闲聊打闹,热腾腾的锅底,涮上各式各样的菜品,寒冷仿佛都在食物的香气中消失殆尽。
其实,只要心中淡然,无所挂碍即使是青菜时蔬,粗茶淡饭也能吃出美味人间有味是清欢人生最大欢愉就是这清淡滋味呀~06削成琼叶片,嚼作雪花声。
——杨万里《炙蒸饼》宋代的烤馒头,是把馒头切成薄片,涂上蜂蜜,明火烤制。
在杨万里笔下,馒头片像琼叶一样薄,嚼起来像雪花簌簌落下的声音。
这样美好的想象力,谁能想到对象是烤馒头片呢?07夜雨翦春韭,新炊间黄粱。
——杜甫《赠卫八处士》冒着夜雨去剪肥嫩的韭菜,在刚煮好的米饭里掺杂着当时很珍贵的黄粱米,可见杜甫真的是卫八处士的贵客了。
短短十个字,尽显老朋友间的情谊。
08润到竹根肥腊笋,暖开蔬甲助春盘。
美食古诗词鉴赏曾经,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所有人着迷。
高原的黄馒头、深山里的松茸、铁板上的烤豆腐、稻田里的荷花鱼、晶莹剔透的烧腊……每一种美食都让人垂涎欲滴。
有一句俗语:吃饱了就不想家了。
事实上,吃饱了,确实可以治愈人生的伤痛,不信,你看苏轼。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100句美食诗词,不要吃饭的时候读,会流口水。
o粗茶淡饭,人间清欢o粗茶淡饭不要紧,朋友散场没关系,兵荒马乱也无所谓,只要你拥有热气腾腾的灵魂,日子就不会差。
1、闭门懒吃花猪肉,烧笋烹泉过一冬。
——张问陶《归兴》2、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杜甫《赠卫八处士》3、犹有小船来卖饼,喜闻墟落在山前。
——苏轼《慈湖夹阻风》4、韭黄照春盘,菰白媚秋菜。
——黄庭坚《萧巽葛敏修二学子和予食笋诗次韵答之二首其二》5、豆粥能驱晚瘴寒,与公同味更同餐。
——黄庭坚《答李任道谢分豆粥》6、如丝苣甲饤春盘,韭叶金黄雪未干。
——张耒《春日》7、春盘得青韭,腊酒寄黄柑。
——苏轼《元祐九年立春》8、笋香远透千竿竹,饭熟偏甘一味蔬。
——陈蜕《怀灵隐寺三首其一》9、润到竹根肥腊笋,暖开蔬甲助春盘。
——黄庭坚《次韵张秘校喜雪三首其三》10、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苏轼《浣溪沙》o吃肉的人生更满足o烤焦的五花肉、香酥的叫花鸡、多汁的北京烤鸭……一想到油脂爆满的瞬间,就觉得满足。
人生短暂,大口吃肉,才是幸福11、山蔬采笋蕨,野膳猎麏麋。
鲈脍古来美,枭炙今且推。
——梅尧臣《寄滁州欧阳永叔》12、问胡苦思之,对酒把新蟹。
——欧阳修《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13、炊粳蟹螯熟,下箸鲈鱼鲜。
——李颀《送马录事赴永阳》14、短篷炊饮鲈鱼熟,除却松江枉费诗。
——辛弃疾《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15、雪肉肥鲜慰老饕,金钟釂酒发诗豪。
——陈家甫《额叶布哈触网得双白鱼烧以待予为歌长句》16、荔子鲥鱼相伴熟,画船搥鼓下灵羊。
——郭祥正《雨霁小饮示曾令》17、黄鸡蹠蹠美,紫蟹螯螯香。
舌尖上的古诗词
随着电视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寻找美食的风尚在各地是一浪高过一浪。
“美食”已成为时下热门话题。
感人的亲情,浓郁的乡情,以及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都能包裹在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蓦然回首,你会发现中国古典诗词与美食更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其实“诗词嵌进美食”也是自古有之的。
“柴米油盐酱醋茶”从我们的老祖宗开始,斗转星移,朝代更替,唯一不变的是人们对美食的欣赏和向往……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中,古诗词文化和美食文化都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那些被国人传颂了几千年的古诗里,一景一物,在诗人的笔下都美的令人心醉。
可是当诗人变身吃货,那些原本普通的美食,在诗人的笔下是否也变得诗意万千?今天,当我们重读这些优美的诗句时,是该从饮食文化中探究诗词,还是该在诗中体会美食滋味?
古代文人中既以诗名,又以美食家出名的我以为当首推苏东坡。
最耳熟能详的应该就是“东坡肉”了。
其实以他名字命名的食物还有很多,比如:“东坡肘子”“东坡墨鲤”“东坡豆腐”“东坡腿”“东坡饼”“东坡酥”……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他诗中都有哪些美食呢?一首著名的《惠崇春江晚
景》应该所有人都能呤上两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逍遥自在的七言绝句,写了春天的竹笋、肥鸭、野菜、河豚,真可谓一句一美食。
苏东坡吃到了一位老妇人做的环饼后,即兴题道:“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苏东坡的这首《寒具》从厨娘“纤手”揉面做油馓子起句,描绘了炸馓子时的油温火候,馓子炸成后较嫩黄略深的颜色和一圈圈似手钏连在一起的“缠臂金”的形态。
在苏轼笔下,一款宋代的点心的样式跃然纸上。
寥寥28字,勾画出环饼匀细、色鲜、酥脆的特点和形似美人环钏的形象。
说到诗人兼美食家,我们更不能忘记南宋大诗人陆游。
在他的诗词中,咏叹佳肴的足有上百首。
“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句中,“玉脍”指的是隋炀帝誉为“东南佳味”的“金齑玉脍”。
“脍”是切成薄的鱼片;“齑”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酱菜。
“金齑玉脍”就是以白色的鲈鱼为主料,拌以切细了的色泽金黄的花叶菜。
“丝莼”则是用莼花丝做成的莼羹,是吴地名菜。
陆游在《山居食每不肉戏作》的序言中记下了“甜羹”的做法:“以菘菜、山药、芋、菜菔杂为之,不施醢酱,山庖珍烹也。
”并诗曰:“老住湖边一把茅,时话村酒具山肴。
年来传得甜羹法,更为吴酸作解嘲。
”陆游在他的《初冬绝句》中写道:“鲈肥菰脆调羹美,荞熟油
新作饼香。
自古达人轻富贵,例缘乡味忆还乡。
”一尾鲈鱼、茭白制成的羹汤搭配一块新油炸的煎麦饼,即解了这位文人墨客的思乡之情,你能从他的诗中领略到其美味吗?又如他在《朝饥食齑面甚美戏作》中“一杯齑,手自油葱。
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
”即是赞扬自己用葱油做成的面条的美味,陆游对薏米一直情有独钟,他的《薏苡》诗云:“初游唐安饭薏米,炊成不减雕胡美。
大如芡实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满屋。
”一首诗把大如芡实的薏米白、滑、香的特点写的生动异常!
其实古代还有一位诗人,他的诗中也描绘了很多美食,读来让人口齿生香。
只是他的诗与苏东坡和陆游不同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困难生活的同情,在他的许多诗里,记录和描述了百姓的生活日常及家常美味,从他的诗中,我们得以一窥唐代的民间美食。
杜甫在陪同友人郑广文浏览长安的何将军山林时,创作了十首组诗-《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其中也多处详细地描写到山林主人留宿招待时的美食。
“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
翻疑柁楼底,晚饭越中行。
”这几句诗里就写到主人把活?r的鲫鱼切成银丝煲脍,用碧水涧傍的香芹熬成香羹。
而杜甫吃后也觉得美味无比,不禁叹到:这分明是在越中吃晚饭啊,哪里是在陕西的柁楼底下用餐呢?《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第七首,“棘树寒云色,茵春藕香。
脆添生菜美,阴益食单凉。
”描写了诗人坐在小
枣树下一边吃着又脆又美味的生菜,一边闻着茵陈蒿和春藕的香味的情景,虽是方圆百里茫茫苍苍,颇感阴凉,却兴致依然不减。
在《赠卫八处士》中,杜甫写道:“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梁。
”在《观打鱼歌》中写道:“饔子左右挥双刀,脍飞金盘白雪高。
徐州秃尾不足忆,汉阴槎头远遁逃。
鲂鱼肥美知第一,既饱欢娱亦萧瑟。
”
杜甫一生阅历丰富,他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因此,他的诗在很多时候更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真实的历史面貌,抒发了他对世态炎凉的感叹和愤懑。
《丽人行》中有诗句“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餍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即为“八珍”。
写出了统治阶级的腐朽的生活;一首《过华清宫》中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既写出了荔枝的美味让杨贵妃都难挡诱惑,又从侧面揭露了皇帝为宠爱妃子而无所不为的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