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理论概要 阅读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8.59 KB
- 文档页数:2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比较文学概论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 1897年,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在法国里昂设立,由担任第一位比较文学教授,讲授“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
2. 1953年,韦勒克发表了的短文,对法国学派提出了批评,认为他们过于重视“事实联系”,对比较文学定义的解释比较狭隘,忽略了对艺术作品的美学分析。
3. 1963年,法国著名的比较文学家总结了教堂山和1962年布达佩斯召开的大会,发表了论战性著作《比较不是理由》,这本书于1966年以《比较文学中危机》为题在美国出版。
它全面的总结了此前关于比较文学定义的论争,开拓了新的视野。
4.启发---促进---认同------艺术表现,这是文学影响的全过程。
影响有时表现为全过程,有时也表现为其中的某些环节。
5.在差别的相互作用中求得文学的发展有各种复杂的途径,其中特别重要的就是“”和“互动原则”。
6. 20世纪30年代前后,翻译研究已发展为比较文学中一个自成体系的被称为“”或“媒介学”的不可或缺的分支。
7.朱光潜说:“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陈胜,中诗以简隽胜。
”8.中国戏曲结构崇尚,其线索往往以明白简单为主。
西方戏剧的结构与中国戏曲不同,即使是脉络很简单的事件也是可以构成的矛盾冲突。
9.在回答文学的价值、功能、文学存在的意义时,中西文论在诸多方面能找到共同的层面,但西方文论显然更强调文学的,而中国文论则更多强调文学“刺上化下”以沟通上下的功能。
10.西方现代主义传入中国的第一个象征性标志是厨川白村的《》所引起的普遍共鸣。
11.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正在出现一种整一化的趋势。
这种趋势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研究的;其二是研究的整体性。
12. 20世纪60年代西方文学中结构主义的盛行,可以说是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引入文学研究的结果。
13.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说对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引起了质的变化,在和文学批评方面也引起了很大的革新。
一、选择题1、第一个全面论述法国学派观点的学者是 C. 梵•第根。
他在1931年出版的专著《比较文学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A. 基亚B. 卡雷C. 梵•第根D. 巴尔登斯伯格2、 D. 1952 年国际比较文学协会(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sociation,简称ICLA)正式成立,并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学术研讨会。
A. 1954B. 1950C. 1956D. 19523、首先提出“世界文学”这一概念的是德国闻名作家 B. 歌德。
A. 莱辛B. 歌德C. 赫尔德D. 斯达尔夫人4、吴宓在东南高校开设的“ B. 中西诗之比较”,是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A. 中西文化比较B. 中西诗之比较C. 中西散文比较D.中西人物比较5、1979年,钱钟书的 D. 《管锥编》前四册的问世,可以算是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标记。
A.《李渔论戏剧结构》B. 《七缀集》C. 《谈艺录》D. 《管锥编》6、在1958年9月,在美国北卡高校所在地教堂山实行的其次届“国际比较文学协会”上,韦勒克选读了一篇题为_______ C.《比较文学的危机》_________的论文,全面驳斥了法国学派的理论,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
A.《比较文学的历史》B.《比较文学的定义》C.《比较文学的危机》D.《比较不是理由》7、在佛教经典的翻译中,闻名翻译家释道安主见“ ”说;而另一位闻名翻译家鸠摩罗什则主见“ ”说。
A. 直译、意译A. 直译、意译B. 意译、直译C. 婉译、直译D. 直译、婉译8、闻名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说和 B. 原型理论为文学指责中的“神话原型”学派奠定了基础。
A. 精神分析B. 原型C. 潜意识D. 非理性9、 A. 《圣经》对西方文学和文化的影响极大,指责家们称其为理解西方文学乃至西方文化的“巨大的密码”。
A. 《圣经》B. 《哈姆莱特》C.《神曲》D.《荷马史诗》10、阐发探讨是由中国比较文学探讨者领先总结的一种探讨类型和方法。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比较文学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一)第一章文学研究的新途径——比较文学1、三个概念:(1)文学理论,(2)文学批评,(3)文学史。
2、什么是比较文学3、比较文学的起源是什么4、举例说明比较文学寻求的是他种文化的应和。
5、比较文学的互补功能包括哪些内容6、什么是总体文学7、什么是世界文学答:1、(1)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它的个别特征,同时又具有作为艺术作品的共同之点,正如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个性,同时又有同民族、同职业的共同特征以至人类的通性一样。
一件文学作品既是特殊的,又是普通的;既是个别的,又是一般的。
任何“特殊”和“个别”,只要是文学的,就包含着文学的共同原则,就可以用这种原则来加以解释,这种原则就是文学理论。
(2)文学批评指的是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作出分析和评价。
(3)文学史主要研究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它不仅由对各个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积累而成,同时受到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风习和心态的制约。
2、研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文学之间的各种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这就是比较文学。
3、比较文学起源于了解他人的兴趣。
人们的相互接触多了。
就会产生相互了解、相互认识的愿望。
如果没有相互认识的兴趣就谈不上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的根本价值就在于它为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层面。
当文学被封闭在某一个别民族文化体系之中时,它就不可能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来接受新鲜事物。
只有认识了他人,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这就是比较文学的重要功能之一,“互识”。
4、比较文学寻求他种文化的应和。
举例来说,人们在文学方面遭遇的共同问题首先碰到的就是“什么是文学”。
中国传统文学的主体最早是抒情诗,中国文论对文学的界定首先是强调人类内在的“志”和“情”,“志”和“情”不是凭空产生的,“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5、比较文学的“互补”功能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在与“他者”(指他种文化中的文学)的对比中,更清楚地了解并突出了自身的特点。
多元对话:比较文学概论一、单选题1.梁实秋提出的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不包括()。
A、追溯文学作品传播的历史B、研究故事的来源C、研究作家受到的外来影响D、搁置文学史里有争议的事件学生答案:D2.五四运动时期三个不同的学术流派包括()。
A、民粹派、复古派、自由派B、激进派、自由派、学衡派C、民粹派、自由派、甲寅派D、学衡派、甲寅派、民粹派学生答案:B3.在刘若愚看来,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后得到教育进而产生改造社会的欲望,这属于()。
A、表现论B、技巧论C、实用论D、审美论学生答案:C4.关于“软实力”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此概念是美国人提出的B、此概念与政治意图有关C、是实现全球化的有效有益的方式D、它是一种文化霸权的产物学生答案:C5.学衡派与激进派的不同,不包括()。
A、学衡派认为对西学首先是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再进行选择性吸收B、学衡派认为引进西学时要与中国文化传统契合C、学衡派认为要了解中国传统学术的基础,不要菲薄中国的学问D、学衡派认为引进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传统是第一要务学生答案:D6.侯方域是()的主人公。
A、《牡丹亭》B、《梧桐雨》C、《桃花扇》D、《西厢记》学生答案:C7.下列哪部作品不是王国维的著作?()A、《人间词话》B、《曲录》C、《柳如是别传》D、《观堂集林》学生答案:C8.关于哈罗德·布鲁姆,描述不恰当的是()。
A、他是“耶鲁学派”批评家B、他是美国著名文学教授C、他认为文本分析非常重要D、他提倡历史的、阶级的文学研究学生答案:D9.对“故今之所贵所望,在有不和众嚣,独具我见之士……”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鲁迅认为大众往往多随大流,无法看清楚世界B、鲁迅认为中国最需要的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C、鲁迅认为只有让超人统治庸众,才是出路D、鲁迅认为无论世人如何褒贬,有独立见解的人都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学生答案:C10.“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出自()。
比较文学考试试题(5篇范文)第一篇:比较文学考试试题比较文学中“文学”单指文学研究,不包括文学现象。
比较文学属于文学研究,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
P31、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
(并非任何运用比较方法来进行的文学研究,都是比较文学。
)P42、美,亨利·雷马克的《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领域的比较。
P43、“比较”的真谛,在于跨越和打通既定的界限;比较文学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跨(民族、国家、学科)界限的文学研究。
P54、跨文化,不仅意味着超越民族文化,还超越文化体系。
P65、比较文学“四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
P76、比较文学“跨越性”这一本质特征:(1)“四跨”中,跨民族是最根本的,是判断一项研究、一篇文章是否属于比较文学的最基本标准。
(2)“四跨”含义广泛,既指比文的研究视野,也指比文研究对象的必备特性,也可指比文的特殊视角和特殊方式,甚至是评论者的心态。
(3)四跨中,除了跨学科外,其他三跨相互联系,内容重叠,各有所指。
(4)这里的“跨文化”指跨越文化体系。
(5)必须把握好“跨越”的限度,不然会学科边界模糊。
P77、民族文学:在某个民族文化土壤里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受制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由本民族的政治、社会历史、心理等条件决定,反映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审美品格。
8、国别文学:按国家这样的政治实体和组织形式形成的文学。
9、世界文学:(1)指一系列文豪巨作的文学作品和文化遗产,如《神曲》等,经过时间考验并获得世界声誉和永久价值。
(2)一种未来的理想哲学,在马克思和歌德心中,“世文”指人类文学发展的一个新的理想阶段,各民族文学成为人类共同财富。
(3)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各时代的文学创作的总和及对他的评价。
10、总体文学:又称一般文学,专门研究许多国家中共同发展的问题,如综合研究在理查生和卢梭影响下欧洲伤感小说的发展问题。
渊源学(比较文学理论概要)渊源学渊源学研究文学作品中主题、题材、人物、情节、语言、风格等因素的来源,换句话说,即考察作家作品所吸收和改造的外来因素。
这种研究是以影响的接受者为基点探讨放送者的溯源研究,其目的是揭示出一定的因果关系。
用基亚的话说,这里触及作家的创作秘密。
在西方,这种研究最为成功,出版了大量的调查结果和研究著作,被认为是典型的比较文学研究类型。
第一节渊源学的类型一、中国文学中的外来渊源1926年,郑振铎在《研究中国文学的新途径》一文中提出研究中国文学的“外化”问题,“要研究中国文学究竟在历代以来受到外来影响有多少,或其影响是如何样子”。
他将这类研究称为文学研究的新途径。
20世纪以来,前辈学者在考察中国文学的外来因素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不过主要限于中印文学关系。
1923年,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中论及孙悟空形象的来历时,认为孙悟空的原型出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努曼。
此论一出,即遭到鲁迅反对。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坚持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看法,认为孙悟空的形象袭取六朝志怪小说中的无支祁。
其实志怪小说与印度文学有直接联系,他们的争论追根溯源后应该是一致的。
鲁迅自己也说,“但胡适之先生仿佛并以为李公佐就受了印度传说的影响,这是我现在还不能说然否的话”①。
陈寅恪先生曾在大学开过一门课,名日“中国文学中的印度故事”。
他认为,孙行者与印度佛典中的舍利弗之间有联系,并举证新修大正大藏本《贤愚经》第九《须达起精舍品》第四十一载有舍利弗与六师弟子斗法故事:……六师众中,有一弟子,名劳度差,善知幻术。
于大众前,咒作一树,自然长大,荫覆众会,枝叶郁茂,华果各异。
众人咸言,此变乃是劳度差作。
时舍利弗,便以神力,作旋岚风,吹拔树跟,倒著于地,碎为微尘。
……(劳度差)又复咒一池,其池四面,皆以七宝,池水之中,生种种华。
……时舍利弗,化作一大六牙白象,其一牙上,有七莲华,一一华上,有七玉女。
《比较文学概论》综合练习一、填空填1.传统文学研究是通过、、三种途径来进行的。
2.比较文学是研究以及的学科。
3.研究一国之内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被称为研究。
4.比较文学具有、、的特点。
5.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是指比较文学除研究之外,还研究的联系。
6.“世界文学”的概念,最早是由提出的。
马克思、恩格斯也在中提出了这个概念。
7.“需要了解是比较诗学之母”,这句话是国学者提出的。
8、文化的发展,总是通过和两种作用来进行的。
9、20世纪后半叶,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文化转型时期。
促进这种文化转型的原因有三:首先是;其次是;再次是。
10、“文化离异”作用占主导地位的阶段是时期,它以为特征。
11、20世纪后半叶,人类经历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转型,即在逻辑学范式之外,学范式也得到了发展。
12、遏止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割据主义的关键之一就是。
13、日本“月亮诗人”是指,他写月亮只是动情地表达与月亮的亲密,而我国诗人写“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苍天夜夜心”,则是表现追求永恒与孤独寂寞之间的哲理。
14、“啊!我多么希望有什么神明能赐我们一种才能,可使我们能以别人的眼光来审查自我!”这段话出自英国著名诗人。
15、注重从反观自身的理论已逐渐为广大理论界所接受,并为多元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6、“互为主观”、“互为语境”、“互相参照”、“互相明亮”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的思维方式。
17、1886年英国学者第一次用“比较文学”命名他的专著。
18、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
19、《比较文学史》的作者是(国家)的洛里哀。
20、《中西文化比较》是英国哲学家在1922年发表的文章。
21、阿尔蒙多·尼兹是(国家)的著名比较文学家,他针对洛里哀的“大混合体”文学趋势的观点,写了一文。
22、过去常有人把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简化为研究,把美国学派简化为研究。
23、早在世纪初期,法国就有人使用“比较文学”这个词。
24、比较文学是在世纪末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它的形成是以年世界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年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的出版以及年第一次比较文学讲座的设立为标志的。
《比较文学》作业参考答案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1、比较文学的跨越特性是指比较文学是跨越了国家、民族、语言和文化界限的文学研究,也包括跨越学科的文学研究,例如文学与宗教、哲学的关系等等。
2、①错。
因为只有具有跨越特性的文学研究才是比较文学性质的研究。
②对。
③错。
世界文学只是说各民族文学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增强了,各民族的文学成了世界的共同的精神财产。
但各民族文学的独特性仍然存在。
3、人类文学的某些共同性在各民族相互交流、交往之前就已存在。
但如果没有交流和交往我们就没法知道这种共同性的存在,没有交流和交往也没有必要、也无从研究这种“共同性”。
4、马克思是从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的建立,从物质生产的世界性出发论述了精神生产的世界性,从精神生产的世界性推断了世界文学的到来;而歌德则主要是从世界各国文学的相互交流和世界各民族的文学具有共同性这一点来论述世界文学的到来的。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1、法国学派最主要的特征是仅仅研究具有事实关系的国家之间的文学;第二,在这种影响研究中,仅注重实证材料的收集以及描述影响发生的过程,而不注意对之进行审美分析和判断。
2、①布吕纳介②梵第根③韦勒克④《摩罗诗力说》⑤1985年3、“外缘式”研究是美国新批评理论的术语,它指传统文学研究中对文本(即文学作品本身)与外在事物的关系进行的研究。
如研究作品与社会的关系、与作家的关系、与读者的关系等。
比较文学的外缘式研究则指法国学派不注重对作品本身的审美分析,而只注重各国文学之间存在的事实联系。
4、美国学派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既注意影响研究,又注重平行研究;第二,既注意事实联系,又注意审美分析;第三,既注意文学范围之内的比较研究,又注重文学范围之外的比较研究。
第三章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论1、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亲缘关系是指具有着影响与被影响关系的国与国之间的文学。
2、主要从三个方面了把握其“可比性”:第一,看是否能揭示出文学的共同规律;第二,看能否揭示出共同或不同的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原因;第三,看能否见出类似的社会发展规律。
比较文学概论第六章课后思考题答案1、1概要复述类似写作中的缩写,需要对原材料进行削枝强干,提炼压缩,使其主干清晰,脉络分明。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2、10. 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自然之美是一切艺术美的源头活水,正如古人所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B.《全景故宫》《全景兵马俑》等一批数字全景展厅项目,让观众宅在家中就能“漫游”文化遗产地。
(正确答案)C.网络让人类有限的大脑实现任意链接,但是谁也不知道网络搜索会不会让人变笨D.朗读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传递情感、传承精神的一种手段。
3、1交警对正要闯红灯过马路的行人说:“请您遵守交通规则,等绿灯亮起时再走,多谢您的合作。
”交警的表述是得体的。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4、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单选题] *A、敕造zhì惫懒bèi内帏wéi宫绦tāo(正确答案)B、盥洗guàn两靥yè忖度cǔn瞋视chēnC、懵懂měng贾赦shè嫡亲dí便宜行事biànD、溺爱nì戏谑xuè驯骡xùn罥烟juàn5、“租赁”的读音是“zūlìng”。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6、1“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呵,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句话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在当时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万能、尔虞我诈的竞争中,小资产阶级生活的艰难,命运的无奈。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7、1公司副总把珍藏多年的书借给你,你说:“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你的表达是得体的。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8、1《史记》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9、58. 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单选题] *A.《桃花源记》中的“记”,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往往通过叙事、状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第三章视域论(第二节比较视域中的文学对话)1.简述比较文学研究中文化对话机制及对话平台的基本含义。
比较视域中的对话机制及对话平台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比较视域中对话是如何发生的?对话的规律为何?以及对话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文学对话发生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国族文学相互接触的过程中。
文学创作主体在自我文化认同与自我形象塑造过程所完成的主动接受与主动创造。
因而,文学影响中的这种相互制约的张力死文学对话的基本特征。
文学研究中的对话机制也证明了在对话中所形成的汇通与融合是文学、文化自身发展中的必然规律。
对话平台是不同的国族文学接触、碰撞与融合得以进行的某种空间,这种接触、碰撞与融合是一种对话的方式。
多元文化中的文学对话平台也是指共同关心的文学问题或话语层面。
2.简述比较文学研究中文化对话的基本过程及意义。
比较文学研究中文化对话的基本过程是接触、模仿、过滤、文化阐释、新文化样式的创造。
文化接触就是指两种文化的碰撞及相遇,两种文化接触之后就会产生相互模仿的情况。
文化过滤表明的是一种文化依据自身的价值标准对另一种文化进行的选择性的解释。
例如当代中国诗歌对俄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诗的接受,表明当时特殊的政治因素在文化接受过程中所起到的过滤作用,所以当时的诗歌虽然借鉴了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形式,但是却表现出讽刺性和批判性。
跨文化阐释所生成的意义文本与其阐释对象之间有一致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它是主体在视域融合之下生成的新的意义文本。
而这种新文本就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具有对话性质的文本,也是新文化样式的创造。
其意义就在于对比较文学研究本体的把握和比较文学研究的顺利进行。
3.在比较文学原理介绍中我们了解的双向阐释对文化发展有何重要意义?文化的双向阐释其实是文学对话的一种深入表现形式。
文学的对话发生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国族文学相互接触的过程中。
文化对话中形成的汇通与融合是文学、文化自身发展中的必要规律,而文学影响中的相互制约的张力是文学对话的基本特征。
《比较文学》题集一、选择题(每题10分,共100分)1.下列哪一项不是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A. 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B. 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比较研究C. 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比较研究D. 文学作品内部的结构分析2.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主要关注的是:A. 文学作品之间的主题相似性B. 文学作品之间的风格差异C. 文学作品之间的直接和间接联系D. 文学作品的社会文化背景3.下列哪位学者是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方法的重要推动者?A. 梵·第根B. 韦勒克C. 雷马克D. 艾略特4.“主题学”在比较文学中主要研究:A. 不同文学作品中相同或相似主题的表现B. 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如何随时间变化C. 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如何反映社会现实D. 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与作者生平的关系5.下列哪部作品不属于“流浪汉小说”这一跨国文学现象?A. 《堂吉诃德》B.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C. 《西游记》D. 《鲁滨逊漂流记》6.“形象学”在比较文学中主要研究:A.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B. 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描绘C. 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景象描写D. 文学作品中的社会形象反映7.下列哪位作家的作品常被用于比较文学中的“跨文化研究”?A. 莎士比亚B. 杜甫C. 卡夫卡D. 鲁迅8.“译介学”在比较文学中主要研究:A. 文学作品的翻译技巧B. 文学作品在不同文化中的接受与影响C. 文学作品的传播途径D. 文学作品的版本研究9.下列哪一项不是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特点?A. 跨越不同文学体系B. 跨越不同艺术形式C. 跨越不同学科领域D. 局限于同一文化圈内10.“接受美学”在比较文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A. 研究文学作品在不同文化中的接受情况B. 研究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C. 研究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D. 研究文学作品的内部结构二、填空题(每题10分,共50分)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研究范围跨越了______、______和______三大领域。
第四章学派论(第1节法国学派与“影响”研究)
1.法国学派的贡献英语局限在哪里?
法国学派是第一个比较文学学派,因此法国学派算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先驱学派。
法国学派的维尔曼在巴黎大学开设“各国文学的比较史”课程,虽然并不是经常性的讲座,但是却开启了比较文学研究的大门。
之后的戴克斯特开展经常性的讲座,促进了之后的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诞生。
第一个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是樊第根,樊第根详细地探讨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内容和方法。
基亚的《比较文学》确定了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事实联系,认为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综上所述,法国学派率先开始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认为它的归属是“国际文学关系”;它的研究对象与范围是不同民族文学和各国作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的研究方法是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但是法国学派没有走出“欧洲中心论”的藩篱,研究范围也局限在欧洲范围内,这局限了法国学派的视野——没有渊源关系的作家作品被排除在学者们的考察范围之外。
其次法国学派强调事实联系,因此有时会陷入繁琐考证的泥淖,但是这些局限性也预言着其他学派的兴起。
2.影响研究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誉舆学,从影响的发送角度所进行的研究,它包括集团对集团的影响,集团对个人的影响,个人对集团的影响和个人对个人的影响。
渊源学是从“接受者”出发,去追索“发送者”渊源,可以分为印象的渊源,口头的渊源和书面的渊源。
媒介学,包括个人媒介,环境媒介和文字媒介。
1。
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课程:比较文学概论(专升本)总时长:120分钟1. (单选题) 下面哪一项是法国学派的特点()(本题2.0分)A、法国学派重视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
B、法国学派重视具有事实联系的影响研究。
C、法国学派认为各民族的文学没有优劣之分。
D、法国学派最早倡导了无事实联系的平行研究。
标准答案:B解析:2. (单选题) 下面关于媒介学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2.0分)A、媒介学研究接受国在接受过程中所受的本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B、媒介学研究文学影响的传播过程。
C、媒介学研究以翻译为主的传播手段。
D、学主要研究媒介者、媒介工具和媒介过程。
标准答案:A解析:3. (单选题) 下面哪一项属于文类学研究的问题()(本题2.0分)A、《西游记》在个别情节上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相似之处。
B、孙悟空与神猴形象的关系。
C、《西游记》与《罗摩衍那》在叙述方式和体裁形式上的不同。
D、《西游记》中人物形象的变异问题。
标准答案:C解析:4. (单选题) 下面哪一项,与美国学派的产生没有关系()(本题2.0分)A、第二次大战后,美国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已经不亚于欧洲。
B、在20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在美国兴起了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思潮,名为“新批评”。
C、世界大战后,随着美国的强大,美国人认为美国的比较文学已经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D、美国学派不满意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欧洲中心论”标准答案:C解析:5. (单选题) “乌托邦想象”产生的动因是()(本题2.0分)A、认为只有本民族的文化才是最优秀的文化。
B、无意识地通过贬低别民族的文化而赞美本民族的文化。
C、对本民族的制度和文化感到不满意,而向往更美好的社会。
D、这样的向往满足了人们的一些梦想。
标准答案:C解析:6. (单选题) 形象学十分强调对“主观性”的分析,下面对这种主观性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本题2.0分)A、形象学十分注重对主观性进行分析,因此,形象学就没有什么客观依据可言。
比较文学习题答案问答题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查看答案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这一名称实在是名不符其实)。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查看答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同源性。
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
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
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
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
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
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
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
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
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
***********************************************************1.二十一世纪的比较文学1【单选题】《一门学科之死》的作者是()。
∙A、巴斯奈特∙B、斯皮瓦克∙C、克莱齐奥∙D、安德拉德2【单选题】下列不属于二十一世纪比较文学学科背景的是()。
∙A、多文化发展∙B、文化霸权主义兴起∙C、文化原教旨主义逐渐消失∙D、哲学思想转变3【单选题】()曾经认为比较文学这一学科气数已尽,后来又在《21世纪比较文学反思》中推翻这一说法。
∙A、别林斯基∙B、安德拉德∙C、斯皮瓦克∙D、巴斯奈特4【判断题】比较文学主张“对话”的意义,其中包括重新确定人的生存方式。
()正确5【判断题】在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看来,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完全不相容的。
()错误1.2 坚守传统文化和接受外来影响的关系1【单选题】在比较文学研究中,自我和他者关系中最重要的概念,不包括()。
∙A、互补∙B、互证∙C、互识∙D、互抗2【单选题】陶渊明的诗句“当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表现出()的情绪。
∙A、喜悦∙B、旷达∙C、焦虑∙D、忧伤3【单选题】《老人与海》是()的作品。
∙A、∙B、勒维纳斯∙C、巴斯奈特∙D、克莱齐奥4【判断题】文化传统是对“已成之物”不断进行诠释的“将成之物”。
()正确5【判断题】在哲学家勒维纳斯看来,他者最不能被人理解的一面,是值得被重视的。
()正确6【判断题】对不同话语的对话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案是用自己的话语去说服、同化他人的话语。
()错误1.3 新的时空观念1【单选题】下列哪部作品不是王国维的著作?()∙A、《人间词话》∙B、∙C、《柳如是别传》∙D、《观堂集林》2【单选题】中国首部《中国文学史》的作者是()。
∙A、郑振铎∙B、鲁迅∙C、王国维∙D、黄人3【判断题】西方的比较文学学界,一直很重视对东方文学的研究,因此在跨文化问题上成果卓著。
()错误4【判断题】严复是《国闻报》的创办者之一。
主题学(比较文学理论概要) 主题学主题学(thematology)是比较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比较文学发展史上,主题学能否进入比较文学领域有过争议,关于主题学的定义也不尽一致,但主题学以它特有的研究领域、明确的国际意识和它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终于得到学界的承认,成为比较文学的又一分支学科。
第一节主题学的历史和定义一、主题学的发展历史主题学被认为“是在19世纪从德国的民俗学热中培育出来的一门学问”。
起初民俗学家关注的是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演变,在研究中,人们发现这些故事总有一些大致相同但又有区别的若干说法,于是感到有必要加以整理,以描绘出故事的谱系图。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扩大了研究范围,着手探讨诸如友谊、时间、别离、自然、世外桃源等与神话传说关系不大的主题,发表了“多得不可胜数”的博士论文和其他论文,由此在德国形成了一门可观的主题学研究。
又由于要给这些流传中发生变异的民间文学主题正本清源,学者们在方法上转向比较,其研究视野随着流传的路线遍及欧洲,于是主题学便与比较文学结缘。
主题学研究受到了来自两个方面的批评。
法国比较文学学者巴登斯贝格不赞成主题学,他力图证明主题学研究缺乏科学性,认为在这类研究中,链条的各个环节“永远不可能完美无缺地重建起来,必然会有许多断裂”。
法国的另一学者保罗·阿扎尔认为主题学不可能把研究限定在“事实联系”的范围内,因此持拒绝态度。
法国学者所持的立场与他们的实证主义倾向相关。
在美国,主题学也受到冷落。
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不设“主题学”,在谈到文学史时,他们认为“材料史(Stoffgesehiehte)是最少文学性的历史”①,因为它主要与社会、历史、心理等因素有关,所以理所当然遭到形式主义批评的否定。
韦勒克还认为,作家的创造性只存在于处理材料并使之成形的过程中,借鉴来的主题或题材只是作家用来创作的材料,而不是作家的创造。
这些学者的确看到了主题学研究的某些先天性缺陷,但尽管如此,主题学研究仍继续进行,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2)从叙述角度上看,中西方的古典小说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人随事转”的过程;中西方小说进入到近、现代成熟期以后,重情节轻人物的倾向开始改变。
2结合作品谈中西戏剧在结构上的差异。
答题要点:(1)西方戏剧理论家们(如黑格尔)认为戏剧的本质是“冲突”,而且是在时空高度集中下骤起急收,迅速发动各矛盾方面的矛盾,使悲喜分明,并让它们集中到一块抱成一团正面交锋,迅速奔向高潮,高潮一过又迅速落幕或在欲罢未了处一刀截断。
著名的“三一律”原则就是冲突在时、空、故事三方面的集中体现。
(2)中国戏曲理论在情节结构上则不讲“冲突”,只讲“关目”(重要情境、重场戏)和“密针线”、“草灰蛇线”、“一线穿珠”。
中国戏曲叙事结构的松散绵长,使之中间得以夹杂大段大段优美动听的抒情唱段,把角色的感情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使中国古典戏曲在追求“新奇”的同时,又尤其追求“情真”。
(3)概括起来讲,中国戏曲的结构多是开放式的链线状的叙事体结构,使之成为渐变的艺术之一;西方戏剧的结构虽也有少数是叙事体的,但大多数是封闭式的团块状的冲突型结构,体现了突变艺术的风格。
习题七一、填空题1、由于术语、概念、欣赏习惯、心理结构、哲学体系的不同,不同文化体系中的的比较研究是比较文学中最困难的课题。
2、中国历代文论中反复阐发的、、、也都与文学的这一存在方式密切相关。
3、黑格尔强调:艺术家作为主体,“必须使自己与完全融合在一起,根据他的心情和想象的内在生命去造成艺术的体现,”4、西方文论与中国文论一样,都是把文艺的根本性,或文学的“存在方式”归结为。
5、中国文论最重视的不是“清晰透明”的而是含蓄无限的。
6、西方文论也有许多篇章和中国文论一样强调文艺的、、。
7、中西文论有许多共同的基本点,但也有很多的不同方面。
共同的基本点说明了,不同的方面则体现着。
8、文学是作者的自我表现或自我抒发,其对应物在中国文论中就是“”。
二、名词解释1、虚静2、情境3、名、类、旨、辞、言三、简答题1、人类共同的体验形式和生命形式是什么?2、中西文论之所以强调艺术的特点,其目的在于什么?3、中国“意境说”的着眼点是什么?4、艾布拉姆斯构成了哪几种不同的文学批评模式?四、论述题1、试论中西文论的异同。
比较文学理论概要阅读答案
形象学是比较文学的分支学科,它研究一国文学中异国形象及其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形象学中的形象专指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
与文学理论中界定的形象相比,形象学中的形象要比一般意义上的形象窄,它并不针对所有层面的文学形象,只是研究一国文学中对异国形象的塑造或描述。
形象学中的形象自身可以分为三层。
首先,这个形象是由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家根据自己的体悟去描述和塑造异国形象。
不过,这个形象虽经作家之手创造,但又绝不是一种单纯的个人行为,这就上升到第二个层面,一个作家对异国现实的感知与其隶属的社会或群体的集体想象密不可分,或者说,作家对异国异族的理解来自作家本人所属社会和群体的想象。
由此进入第三个层面,即创造出来的这个承载着社会整体想象物的形象是一个异国形象。
所谓社会整体想象物,是某一社会对某个相异的集体或社会文化所作的阐释,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言说,这种阐释一般与该社会的政治文化相关。
作家在创作异国形象时,往往受制于各自的社会整体想象物,包括异国情调、对异国的亲善或憎恶等文化语境和文化心理。
某一特定社会文化又有主流与非主流之分,因此社会整体想象物不是统一的,而是按群体来分的。
它代表一个群体对另一国家、民族的文化关照,集中体现了一个群体的认知特点。
例如,有些作家站在本国统治阶级立场,对异国文明持否定态度,也有些作家则通过异域文明来批评本国的现状。
套话是表述社会整体想象物的最小单位,是指某个民族长时间反复使用、用来概括他国或他国人形象的约定俗成的词语,是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对异国形象的一种象征性表述。
例如,西方文学中描述中国的套话付满楚、查理陈、功夫等是特定时期西方人出于自身需要对中国形象的幻化。
套话在个人表述与社会之间建立起某种一致性,众人认可,众人使用。
例如犹太人在欧洲被称为鹰钩鼻,解放前上海的印度巡捕被叫做红头阿三,都属于套话。
流变反映的则是异国异族形象被曲解、夸饰和想象的变化。
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和中国文化在西方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形象。
遥远的中国一度在欧洲人眼中是繁荣的代名词,这种对中国的乌托邦式的幻景一直延续到18世纪的启蒙运动。
此后,随着资本主义的新一轮扩张,中国形象开始变得黯淡了。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已风光不再,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形象更是一落千丈。
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又大有改观。
随着外界对中国的了解程度进一步加深,外国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将会更加鲜活、更加逼真。
与此同时,开放中的中国对其他国家的了解和认识也将更为客观深入,中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也将展现出更为丰富的面貌。
不仅如此,同时受多种文化影响的作家笔下的异国形象也将展示各种文化的互动,呈现出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的景观。
异国形象变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西方文学中中国形象的变化而言,其中之一是信息源的匮乏。
早期西方人带回的有关中国的各类信息大多比较散乱或片面,信息的不全和稀少所造成的片面,埋下了臆断的隐患。
其二则与创造异国形象的主体有关。
无论是伏尔泰还是黑格尔,他们的中国想象既来自于他们对这个遥远的东方国家的某些深刻认识,也源于他们对中国的无知和傲慢所带来的种种奇思怪想。
而异国形象的变化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双方社会的政治和文化。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
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形象学中的形象是由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家的创作又与社会和群体的集体想象密不可分。
B.社会整体想象物是与某一社会政治文化相关的一种文化言说,代表的是某一特定社
会文化的主流意识。
C.套话在个人表述与社会之间建立起某种一致性,众人认可,众人使用,所以它是对异国形象的准确描述。
D.流变反映的异国形象变化既有由好而坏的变化,又有由坏而好的变化。
E.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的变化原因有信息源的匮乏、创造主体的主观因素和双方社会的政治和文化因素等。
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西方文学中描述中国形象的中国佬约翰、异教徒中国佬等属于套话。
B.历史上有的中国人称呼西方人老毛子,有的中国人称呼西方人洋鬼子,这就是流变。
C.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加深,国家之间的流变现象会逐渐弱化。
D.作家笔下的异国形象可能产生消极作用,也可能产生积极作用。
14.套话与流变同样反映异国形象,却有着不同之处,请概括二者的不同。
年,英国外交官马戛尔尼携带英王信件出使中国,把一个行将灭亡的中国形象带回了西方。
一个曾经被描述成花园的王国变成了满街是开口粪池和垃圾的肮脏之国,而曾经富裕、优雅的中国人也变得贫穷、猥琐和丑陋不堪。
结合文中的原理,对这种现象作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
12信息筛选
5DE
A:扩大范围。
形象学中的形象与其隶属的社会或群体的集体想象密不可分。
B:缩小范围。
社会整体想象物是按群体来分的,可代表主流或非主流的群体。
C:强加因果。
套话是一种象征性表述,是心理定势推动下的想象,不一定准确。
13内容理解
3B老毛子、洋鬼子是不同地域或不同中国人对外国人形象的概括,同一地域或同类中国人会在长时间内使用该称呼,所以它是套话。
14. 【对文中概念的理解】
不同点:①套话是用来概括异国形象的词语,流变是对异国形象曲解、夸饰和想象的前后变化;②套话是某个民族长时间反复使用的词语,具有相对稳定性;流变在不同时代呈现不同形象,出现较大的变化。
15. 【对文中观点的理解与运用】
流变反映的是异国异族形象被曲解、夸饰和想象的变化。
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和中国人在西方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形象。
以前中国被夸饰或想象成花园的王国,中国人被想象成富裕、优雅的人。
而后来的英国外交官马戛尔尼把中国想象和描绘成肮脏、贫穷的国家,把中国人描绘成猥琐和丑陋不堪的人。
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被曲解、夸饰和想象,先后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这就是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