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慢性心衰的疗效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368.00 KB
- 文档页数:4
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由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变化,使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发生障碍。
患者在患病之后会表现出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等症状,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终末期的表现,若不及时治疗,会增大患者死亡的概率。
在对心衰患者治疗时,应以防止和延缓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为目标,帮助患者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实现优势互补,满足临床个体化诊疗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心衰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一、慢性心力衰竭的危害心衰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直接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心力衰竭好发于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冠心病、心肌缺血、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患有心力衰竭的概率更高。
而呼吸道感染、心律失常、血容量增加、治疗不当等都有可能诱发心力衰竭疾病发病。
患者在患病之后会出现左心衰竭、右心衰、全心衰等症状,多数老年慢性患者还会表现出咳嗽乏力、疲倦、肾功能异常等症状。
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比如肾功能不全、肝功能异常、血栓形成等,直接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
二、从中西医的角度看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西医学认为:心肌病理性重构是心衰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心肌死亡事件的发生以及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导致的系统反应,会使心衰进一步发展。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较多,其中包括心肌本身疾病带来的影响,比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脏负荷过重、心室前负荷不足有可能会导致心力衰竭。
①心肌损害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发性心肌损害,包括由冠状功脉疾病而导致的缺血性心肌损害、炎症心肌损害、遗传性心肌病等。
另一种是继发性心肌损害,具体包括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比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系统性沁润性疾病。
②心脏负荷过重:压力负荷过重多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疾病。
容量负荷过重常见于心脏瓣膜关闭不全的患者中。
患者可能还会存在全身循环血量增多的疾病,比如慢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中医学中提出的“心水”“心衰”与心力衰竭类似,慢性心衰属本虚标识之证,心衰的病机可用虚、瘀、水概括。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8-11-15T18:37:54.943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7期作者:赵晓玲[导读] 慢性心力衰竭指的是由于炎症、心流动力学负荷过重、心肌病或心肌梗死等原因造成的心肌损伤。
娄底市中医医院湖南娄底 417000【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中西医结合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用本院13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组患者在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之后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min步行试验、基础心率以及中医证候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P<0.05。
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效果慢性心力衰竭指的是由于炎症、心流动力学负荷过重、心肌病或心肌梗死等原因造成的心肌损伤[1],导致机体心肌功能和结构的变化,进而使心室充盈或泵血功能低下。
慢性心力衰竭主要的临床表现有体潴留、乏力和呼吸困难,它是持续存在的一种心力衰竭状态,可以代偿、恶化或稳定。
治疗此病症的目标不仅仅要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临场症状,还要针对心肌重构的机制,防止和延缓其发展,降低死亡率和住院率。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单纯的西医治疗方法已经很难达到治疗效果,本次研究选用13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和观察了中西医结合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治疗效果,详细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用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3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抛硬币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患者65例。
对照组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54~80岁,平均年龄(69.56±12.31)岁;病程2~10年,平均病程(6.81±2.12)年;风湿性心脏病患者12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9例,老年退行心瓣膜病患者8例,冠心病患者16例,心功能患者20例。
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70例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笔者自2008年5月至2013年5月治疗的7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服中药汤剂,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显效24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3%。
此外,治疗后心电图改善、血脂水平等指标,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
结论: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452【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393-01冠心病属临床常见心脑血管疾病,尤其在中老年中发病率较高,给患者身心带来极大危害与痛苦,降低患者生存质量,同时也给患者家属带来沉重负担。
对于冠心病的临床治疗中,方法较多,均具有一定疗效。
本文结合临床实践,探讨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笔者自2008年5月至2013年5月治疗冠心病患者70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54.7岁,平均病程5.1年。
临床主要症状为心悸、气短、乏力、腰酸、动则气喘、肢冷畏寒等。
同时,伴有小便清长、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质暗紫、舌淡体胖或有齿印,脉沉细或涩。
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病状等一般资料中不具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首先指导两组患者予低脂、低盐饮食,然后均给予西医治疗,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常规服用,每次服用60mg,每日服用1次。
每日口服拜阿司匹林1次,每次服用0.1g。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31例临床观察【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结果。
通过对31例患者进行治疗及观察,揭示了中西医结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
慢性心力衰竭概述介绍了该病的病因和症状,中西医结合治疗原理阐述了该方法的机制及优势。
研究方法详细描述了实施过程和数据收集方式。
临床观察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改善患者症状和心功能方面取得显著效果。
疗效评价对治疗效果作出客观分析。
结论部分总结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优势,并展望了未来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发展方向,为该领域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疗效评价、优势、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病率逐年增加,给人们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传统的治疗方法虽然可以缓解症状,但疗效并不理想,患者容易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
中西医结合治疗因其综合优势,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逐渐受到重视。
过去的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心脏负担,提高心功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目前对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尚不足,有待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观察,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经验,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依据和参考,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的健康。
1.2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临床观察,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优势,为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方案。
通过对3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观察和分析,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和减少病情复发等方面的效果,为患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通过研究分析,探讨中医与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优势和不足,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开展,能够为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真武汤加减中西医结合冠心病心悸疗效观察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患者往往伴有心悸、心绞痛等症状。
传统中医认为,
冠心病的发生与心血虚、气滞、痰浊等有关,因此选用中药进行治疗效果良好。
而中西医
结合疗法则可以较好地综合中药和西药的优点,对冠心病和心悸有较好的疗效。
本文将通
过一个真武汤加减中西医结合案例观察其治疗冠心病心悸的疗效。
案例患者:男性,55岁,因心悸持续2周,伴有头晕、气促、胸痛及胸闷,曾到当地医院心内科就诊,心电图检查提示冠心病,并开了药物治疗,但症状未能缓解。
中医辨证分析: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数。
此为心虚血少,气滞痰浊所致。
真武汤方:当归10g,黄芪20g,白术20g,川芎15g,熟地黄30g,桂枝6g,干姜3g,大枣10枚,枸杞子10g,水煎服。
加减:加入西药阿托伐他汀20mg/日+阿司匹林100mg/日
1)删除桂枝热因素,加入川芎佐当归益气峻血;
2)加入干姜祛风通络温中消食;
3)加入大枣、枸杞子等补脾益气、养阴润燥。
疗程:1个月。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心悸、头晕、气促等不适感减轻,胸痛和胸
闷症状已经消失。
随访3个月,患者心脏功能正常,再次进行心电图检查未发现冠心病。
结论:真武汤加减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悸有良好的治疗疗效。
真武汤是一种常用
的心血通药方,与西药结合使用,可提高治疗效果,避免了纯西药治疗的副作用,更符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治疗具有个体化特点,加减应根据个体情况
进行调整,必要时也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手段。
真武汤加减中西医结合冠心病心悸疗效观察引言冠心病是指心肌供血不足或缺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猝死等。
在冠心病的诊疗中,中西医结合治疗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中药真武汤是一种能够扶正祛邪,温阳解毒的名方,被用于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多方面的治疗。
一、研究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60例冠心病心悸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43例,女17例。
年龄范围为45-70岁,平均年龄58.3岁。
均符合病例诊断标准,病程在1年以上,有急性发作历史,症状轻重不一。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
分别为真武汤组、西药组、真武汤加减组。
真武汤组:每日口服真武汤剂量为20g,每日3次,连服1个疗程。
西药组:利血平片口服,每次1片,每日3次,连服1个疗程。
真武汤加减组:按辨证施治原则,选择何首乌、旋覆花、大枣等加减组成,每日口服20g,每日3次,连服1个疗程。
2.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临床症状总有效率、心电图变化、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常规指标、生化指标。
3.临床操作在诊疗中,我们根据病情辨证,针对不同病情加减真武汤的组成。
治疗期间观察患者症状变化,记录心电图、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常规指标、生化指标的变化。
每日治疗前后测量患者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并记录治疗方案、用药剂量和疗效等信息。
二、结果2.1 临床疗效比较三组患者临床症状有效率:真武汤组:60%西药组:55%由于真武汤加减组按部位辨证的原则进行了加减,因此治疗效果最佳。
真武汤组治疗好于西药组,但治疗效果仍有一定差异。
2.2 心电图变化比较三组患者心电图变化:真武汤组:治疗前37例患者ST-T改变,治疗后25例(67.57%)患者ST-T恢复正常。
治疗前,三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ST-T改变,治疗后,真武汤加减组恢复ST-T正常情况最佳,真武汤组次之,西药组RAST-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血液流变学指标三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真武汤组:治疗前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30例(81.08%),治疗后23例(62.16%)患者指标恢复正常。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慢性心衰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慢性心衰的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11月收治的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4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心竭宁方进行治疗。
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
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左室内径缩短率(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功能脉搏输出量(SV)、左室射血分数(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对冠心病慢性心衰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一定程度上提高患疗效,同时可改善患者心功能各项指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标签:心竭宁方;冠心病慢性心衰;疗效;中西医;西药
针对冠心病慢性心衰的治疗,临床中大量研究报告表明,中西医结合心竭宁方进行治疗的疗效较为显著。
为证实此观点,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给予中西医结合心竭宁方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11月收治的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接受各项检查进行确诊,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中冠心病慢性心衰的诊断标准[1]。
将其按入院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4例。
对照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62~74岁,平均年龄(67.35±1.39)岁,
平均病程(9.11±1.63)年。
研究组男22例,女12例,年龄63~76岁,平均年龄(67.42±1.37)岁,
平均病程(9.24±1.67)年。
所有患者均符合本研究课题,均不具有智力障碍和沟通障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传统的西医进行治疗,药物为硝酸酯类、利尿剂、毒毛花苷K等,毒毛花苷K药物使用剂量0.08~0.125 mg,2次/d,静脉注射,安体舒通,20 mg/次,3次/d,患者血管采用硝酸酯类药物。
研究组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竭宁方进行治疗,此药方由丹参、党参、黄芪、葶苈子等药物组成,汤剂,口服,2次/d,早晚服用。
7天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连续治疗两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需密切关注患者的体征指数,各项心功能指标(EF、SV、FS),并认真做好记录。
1.4 疗效判定标准
本文疗效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将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
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恢复正常,体征指数均恢复正常水平;有效: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体征指数逐步恢复正常;无效:患者经治疗后,各临床症状和治疗前比较无好转,甚至有加重现象。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组别n 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研究组 34 21(61.76)12(35.29)1(2.94)33(97.06)
对照组 34 13(38.24)15(44.12)6(17.65)28(82.35)
x2 11.0638 1.6284 11.7153 11.7153
P 0.0009 0.0000 0.0006 0.0006
2.2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缩短分数(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功能心搏出量(SV)、射血分数(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比较(x±s)
组别n FS(%)SV(mL)EF(%)
研究组 34 0.23±0.05 64.81±11.97 0.51±0.05
对照组 34 0.21±0.06 59.98±5.77 0.47±0.06
t 1.4931 2.1194 2.9863
P 0.1402 0.0378 0.0040
3 讨论
冠心病慢性心衰在临床中属于冠心病的一种综合征,大部分患者因心肌收缩功能下降,导致心脏排血功能下降,体内的新陈代谢受到影响,人体器官和组织供血不够,且还可能发生肺循环或体循环瘀血的状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上升,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心脏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慢性心衰已属于冠心病疾病中较为常见的病症之一[3]。
中医认为此疾病属于“水肿”、“怔忡”、“心悸”的范畴,此疾病复杂多变,涉及到患者肾肺脾等多个重要器官。
心竭宁方由丹参、葶苈子、党参、车前子、黄芪等中药组成,此方具有利水、消肿、祛湿、活血、益气的功效,其主要适用于水湿内停、气虚血瘀的病理机制。
此药方中的黄芪用来治疗心衰的功效明显优于人参[4]。
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具有抗自由基,使心肌功能得到改善,心肌收缩功能增强等多种功效[5]。
且西药本身治标不治本,因此,单纯采用西药治疗的疗效不理想。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35%;研究组心功能SV、EF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慢性心衰,可提高疗效,同时可改善患者心功能的各项指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程全周,张电,吕永飞,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慢性心衰46例[J].中医研究,2013,26(5):46-48.
[2] 张鹏,朱浩,陈婵,等.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特点的多中心横断面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12):1412-1414.
[3] 王颖.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前瞻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11):1222-1224,1246.
[4] 王拴虎,毛静远,侯雅竹,等.西药常规加用芪参益气滴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11):1468-1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