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女工变大师,这个非遗绣娘了不起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8
从下岗女工到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家
鞠九江
【期刊名称】《教育与职业》
【年(卷),期】2004(000)011
【摘要】下岗女工情系风筝制作,创办了风筝工艺社,安排下岗女工再就业。
她制作的风筝飘洋过海,打入美国、日本、德国等国际市场。
数年拼搏,艰难跋涉,执著追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总页数】3页(P55-57)
【作者】鞠九江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
【相关文献】
1.乡俗剪纸登大雅之堂--民间工艺美术家王桂英
2.丝网版画家,一只虎的多面人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民间工艺美术研究会会长汤虎
3.月中丹桂风霜难老r——忆民间工艺美术家刘丹桂先生
4.港城桃木雕刻第一人——记民间工艺美术家席宇君
5.麦秆画,走进"基尼斯世界纪录"——记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沈社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龙源期刊网 苗族绣娘蔡群:从拾荒妹到全国人大代表作者:陈凯星宋玉萌李春惠来源:《百姓生活》2017年第10期从拾荒妹到全国人大代表,从睡在街边的窝棚到建起崭新的厂房大厦,从留守儿童的母亲到带姐妹们返乡创业安居……苗族绣娘蔡群,凭她的一双巧手,制作苗族特有的蜡染刺绣工艺品,开办了一家蜡染刺绣公司,实现了自己人生的逆袭,并当选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参加2017年全国两会时,蔡群提交的议案建议:扶持更多的小微企业,让更多的妈妈回到孩子身边。
放下绣针:12岁跟着姐姐到贵阳拾荒2017年2月下旬,在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大寨村,连绵的群山里油菜花开始绽放。
过去,春天的到来意味着又一次分离。
苗寨的姐妹們会在此时,告别老人和牙牙学语的孩子,外出打工,村庄再次变得沉寂。
这两年,寨子里的春天变热闹了,更多的男人开始农忙,更多的妈妈则背着孩子三五成群,相约去蔡群家做蜡染刺绣。
“现在她们每个月在家就能赚3000多元钱啦!”蔡群笑着对记者说。
今年36岁的她,在老家开了一家苗族蜡染刺绣工艺品公司。
蔡群的快乐哀愁都跟苗绣有关。
“小时候家里穷,只能在山上的石缝之间种点玉米。
白天阿妈总是为吃饭愁苦,可到晚上,阿妈就会对着蜡烛,边做刺绣边哼苗歌。
我靠在阿妈腿边,觉得阿妈的手和那些绣片是那么美。
”12岁时,蔡群已经是远近有名的巧手小姑娘。
但为了能吃饱饭,她跟着姐姐走了100公里的山路,到了贵阳。
那时,她们能想到的活儿就是捡废品。
“我们在人家的屋檐下搭个棚子,棚子太破了还漏雨,衣服都要泡湿,根本做不了绣活。
”蔡群说,那时偶尔会看看自己的手,心里隐隐的痛。
伴侣2020.7COMPANION/放下矿锤,传承苗绣石丽平从小就对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刺绣怀有浓厚的兴趣,长大后,她学习苗绣技艺已不满足于家人所传,而是遍访名师、潜心学艺,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成为松桃苗绣的第七代传承人。
石丽平坦言:“我与苗绣的渊源来自于幼年时期母亲织布绣花的身影,那是我心中最坚实的依靠。
每次穿着母亲亲手制作的绣着小花的衣服到学校,接收到同学们羡慕的目光时,我都非常自豪。
在与苗绣最初的接触中,是母亲手把手教会我怎么用一根针、一缕线绘出神秘绚丽的图案。
”石丽平早年做锰矿生意,虽然当时锰矿生意很好,但她意识到了锰产业属于资源枯竭型产业,无止境开采矿产会破坏生态平衡。
如果继续从事依托于钢铁行业的锰产业,则不是长久之计。
让石丽平欣喜的是,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苗绣名列其中。
但同时,石丽平也意识到一个令人遗憾的现实:老一代民间刺绣艺人相继离世,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往城市迁移,当地的苗绣技艺面临着传承危机。
“我是苗家女儿,不能眼看着苗家的‘传家宝’在我们这代人手里丢失。
而且民族文化属于可再生资源,越挖掘越能发现其灵魂精髓。
”为了保护面临失传的苗绣技艺,石丽平踏遍贵州苗寨收集整理资料,徒步3万多里,详细记录了不同绣种。
同时,她还收集整理了上千幅传统老绣,抢救复制了许多精美老绣,最大程度地还原了老绣,让老绣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2008年,石丽平毅然放下手中的矿锤,重新拈起绣花针,创建了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开始琢磨如何创新和发展苗绣技艺,如何将“松桃苗绣”变成商品走进市场,让世人了解苗绣。
依托扶贫计划,指尖技艺变脱贫力量创业之路并非顺遂。
初期公司仅有3名绣娘,后来从全县28个乡镇招聘了下岗职工、农民工等120人,经过整整3个月培训后,在石丽平严格的筛选标准下,最后只有6个人合格被录用。
“送黄金万两,不如送一技之长。
”2013年起,贵州省委、省政府陆续推出了“锦绣计划”“贫困劳动力培训”“手工技能培训”等一系列惠民工程,计划将留守妇女等人口压力转化成人力资源,实现政策“输血”与自身技能“造血”并举的脱贫效果;并且能让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创业、就业,增加收入的同时,还可助推留守儿童和赡养老人问题的解决。
下岗女工将土布变成时尚作者:耶律亿来源:《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3年第8期“我想通过我们的服饰告诉全世界,中国有2000多年的印染文化和布艺文化。
”吴莹,这个普通的杭州下岗女工,把蓝印花土布演绎得风生水起,成功地创立了一个将民族文化与时尚巧妙结合的工艺服饰企业。
一件土布衣服,让我喜获商机11年前,我下岗了。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我有些许迷茫,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走。
但我心里有个信念,一定要再一次站起来。
我公公祖上是从事印染生意的,家里还有制作蓝印花布的工具和那时候留下的土布,闲暇时我就用蓝印花土布做成衣服自己穿。
有段日子,我在面料市场帮朋友卖货,身上穿的衣服正是用自家做的蓝印花布制成的。
这一件在我看来平凡无奇的衣服却得到不少人的青睐,有很多人向我打听衣服是从哪儿买的。
一位著名的设计师在得知我的衣服是用自家织的布做的后,问我:“你这料子,卖不卖?”一句话让我找到重新创业的契机。
我打听到上海有蓝印花布馆,便特地赶去。
这次参观我收获很大,除了打破过去以为的蓝印花布“花样单一”的刻板印象外,让我震惊的是,创建这家印布馆的不是中国人,而是一位九十多岁的日本女士。
“为什么中国人不加入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事业中呢?”这使我将蓝印花布发扬光大的想法愈加强烈,也酝酿着做一家自己的门店。
2001年9月,我租下河坊街上最小的店面,“吴越人家”就这样开业了,我算是迈出了自己创业的第一步。
创业艰难,但我相信好事多磨刚开始,“吴越人家”就是个小编织室,一群女人在里面捣鼓些小玩意儿,然后由我带到社区去卖。
由于知名度不高,产品单一,经营模式不成熟,加之我对土布文化底蕴的认识少之又少,在顾客面前只能说上一句“这土布很好……”,所以,每天到店里的顾客倒是不少,但都是“只带眼睛,不带钞票”。
面对店面租金、员工佣金等开支,我感到巨大的危机。
但我并没有灰心,每天一有空就出去推销产品。
我始终坚信,好事多磨,只要勤奋努力,为人真诚,日子总会好起来。
飞针走线绣出致富新天地
佚名
【期刊名称】《商界.城乡致富》
【年(卷),期】2005(000)007
【摘要】江西新余下岗女工张小红,下岗后在新余城北开了一家“渝州绣坊”,用手中的五彩丝线绣出自己的致富之路。
【总页数】1页(P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8
【相关文献】
1.百岁老人飞针走线绣出灵巧 [J], 周一海
2.百岁老人飞针走线绣出灵巧 [J], 周一海
3.“滇绣”巧手绣出致富路 [J], 杨亚群
4.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小港学达小学飞针走线,绣出教育满园春 [J], 孔月姣;王华军
5.“飞针走线”绣出中文两国友谊 [J], 秦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蜀绣的非遗作文
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蜀绣这项了不起的非遗。
你知道蜀绣吗?这可是咱们中国传统刺绣工艺中的瑰宝啊!想象一下,那一根根细细的丝线,在绣娘们的巧手下,变成了一朵朵娇艳的花朵、一只只灵动的鸟儿、一幅幅精美的山水画卷,是不是觉得特别神奇?
蜀绣的历史那叫一个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呢!经过这么多年的传承和发展,蜀绣的技艺是越来越精湛,风格也是越来越独特。
它的针法那叫一个多样,什么滚针、掺针、沙针等等,听着就让人眼花缭乱。
但正是这些复杂的针法,才让蜀绣能够展现出如此细腻、逼真的效果。
每次看到蜀绣作品,我都忍不住感叹,这哪是绣品啊,简直就是艺术品!那色彩鲜艳得就像刚从颜料盒里跳出来的一样,而且搭配得恰到好处,多一分则艳,少一分则淡。
再看看那绣出来的图案,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那么完美,仿佛能感觉到花瓣在微风中轻轻颤动,鸟儿马上就要展翅高飞。
蜀绣的传承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现在的年轻人啊,大多都对这门手艺不太感兴趣,觉得太费时间、太辛苦。
这可让那些蜀绣大师们着急坏了,他们就像守护着宝藏的卫士,生怕这门手艺在自己手里失传。
所以啊,咱们得多多关注蜀绣,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喜欢它,别让这宝贵的非遗变成“被遗忘的角落”。
要是有机会,你一定要亲眼去看看蜀绣的作品,感受一下那种震撼和魅力。
相信我,你一定会被它深深地吸引,说不定还会爱上这门古老而又神奇的手艺呢!。
已经消失的非遗案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记录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一些非遗案例不幸地消失了。
这些消失的非遗案例,曾经是我们文化遗产中珍贵的一部分,如今却只能在历史的记忆中寻找。
1. 陶艺技艺陶艺技艺是我国悠久的传统工艺之一,曾经在各地广泛流传。
陶艺师傅们用泥土和瓷器制作精美的陶器,不仅实用,还具有浓厚的民俗风情。
然而,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陶艺技艺逐渐式微,很多传统手工艺人也转行寻找其他谋生方式,使得这一非遗案例逐渐消失。
2. 传统戏曲表演传统戏曲表演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曾经在全国各地盛行。
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戏曲形式,如京剧、越剧、豫剧等。
然而,随着电视、电影等现代娱乐方式的兴起,传统戏曲表演受到冲击,观众数量逐渐减少,演员也难以维持生计,导致这一非遗案例的消失。
3. 传统手工艺绣花绣花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古代女子们常常以绣花来装饰衣物,表达美好祝愿。
然而,随着现代服装的普及,机器绣花逐渐取代了传统手工绣花,很多手工绣花艺人失去了生计,使得这一非遗案例逐渐消失。
4. 传统木雕技艺木雕是中国传统工艺之一,历史悠久,技艺精湛。
传统木雕师傅们用各种工具在木头上刻画出各种形态,栩栩如生。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更倾向于购买机器雕刻的产品,传统木雕技艺逐渐式微,很多木雕师傅无法继续从事这一行业,使得这一非遗案例逐渐消失。
5. 古老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古老传统节日庆祝活动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中秋节、春节等。
人们在这些节日里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传承着民俗文化。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传统节日庆祝活动逐渐被遗忘,取而代之的是商业化的庆祝方式,导致这一非遗案例的消失。
6. 传统手工编织技艺手工编织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各地都有着不同的编织方式和风格。
编织师傅们用各种材料编织出各种实用的物品,如竹篮、草席等。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机器编织逐渐取代了传统手工编织,很多编织师傅失去了生计,使得这一非遗案例逐渐消失。
靺鞨绣传承人孙艳玲:一双巧手剪春秋作者:***来源:《青春期健康·下半月》2020年第03期孙艳玲,出身于满族刺绣世家,跟着外祖母和母亲学习满族刺绣,为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满族刺绣传承人。
她采用新技艺绣出的人物生动传情,风景立体真实,花鸟风姿绰约。
2019年,渤海靺鞨绣第四代传承人孙艳玲当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在3月召开的“两会”上,面对中外媒体,她身着色彩斑斓的满族服装一出现,便引来大批中外记者围观。
她自豪地说:“这是靺鞨绣,电视剧《延禧攻略》中魏璎珞衣服上的刺绣,就是我们做的!”曾一度在唐代宫廷中盛行的靺鞨绣,距今已有1300多年,到了近代却濒临失传。
孙艳玲带着姥姥的嘱托,对其进行挖掘、整理和改良。
从视觉效果上看,南方刺绣小家碧玉像是中国画,靺鞨绣更像油画。
通过参展,孙艳玲的产品目前已远销欧美、东南亚和中东,不少作品被美国、阿联酋、加拿大等国艺术家收藏。
如今她已授徒2万余人,带动10万绣娘就业!继承衣钵,创新靺鞨绣针法孙艳玲是满族人,家住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她是渤海靺鞨绣的第四代传承人。
孙艳玲的外祖母做了一辈子靺鞨绣,技艺精湛,远近闻名。
受家庭熏陶,她从6岁起就开始跟着外祖母学刺绣。
到中学毕业时,她已经学会了各种针法,完成了大量靺鞨绣的绣品。
上大学时,孙艳玲学的是与靺鞨绣毫不相干的计算机专业。
大三那年假期,姥姥含泪对她说:“你应该将家族传承下来的技艺发扬光大,如果将来老祖宗留下来的靺鞨绣失传了,那就太让人痛心了!”听了这话,孙艳玲深受触动。
孙艳玲后来了解到,靺鞨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其发源地为唐代渤海国都城上京龙泉府,就是现在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为中心的满族地区。
与湘绣、苏绣、蜀绣、粤绣这中国四大名绣相比,靺鞨绣既蕴含了南方山清水秀之韵味,又兼具东北粗犷质朴的风情,它色彩瑰丽、大气磅礴。
靺鞨绣作为渤海国“国宝”,曾一度盛行于唐代宫廷,到了清代之后,它才渐渐变得默默无闻。
近代,这门技艺已濒临失传。
40岁女人创业故事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
创业活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力的重要表现,创业活动强度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潜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指标之一。
今天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关于40岁女人创业故事的相关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启发。
40岁女人创业故事1:一个女人为何能带动近千户致富还意外收获爱情?被人拐骗、种植西瓜血本无归,阆中市文成镇白庙村村民何俊华在创业路上屡次受挫。
2011年,不服输的她再次回乡创业,创办起俊华畜牧养殖场,靠养殖小尾寒羊,走上了致富之路。
她还意外收获了爱情。
作为四川第一个成功养殖小尾寒羊的养殖户,她的养殖场经过5年多的建设,现已建成集种羊培育、肉羊养殖、羊肉汤锅,年产值近千万元的综合养殖专业合作社。
辐射带动周边10个县区、110个乡镇,近千农户共同发“羊”财。
2月19日,华西城市读本记者走进何俊华的小尾寒羊养殖场,探访她背后的财富故事。
首次养羊:因被“诱骗”接触养羊“山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云在转……”2月19日中午,何俊华的养殖场中,广播里响着悦耳动听的音乐。
占地1000多平米的俊华养殖场,小尾寒羊按照大小圈养在不同的圈舍中,个头最大的接近一头牛,个头小的也比本地山羊大。
为何会要给羊播放音乐?“刚隔奶的小羊,由于想要吃奶,就会叫个不停,小羊一叫,大羊会跟着叫。
”何俊华说,播放音乐可以减少小尾寒羊的躁动,增加它们的进食量。
“这也是一次偶然中发现的。
”何俊华说,有一次她在圈舍中检查小羊长势的时候,突然来了一个电话,当电话铃音响起时,原本躁动不安的小羊,突然安静了起来。
从那以后,养殖场就开始播放音乐。
“主要是一些轻音乐,不能放一些高亢激昂的,会引起羊群躁动。
”同时,羊子怕黑,养殖场还会通宵开着电灯。
说着说着,何俊华就像抱孩子一样,随手抱起一只小尾寒羊,给大家介绍起她养殖场的情况。
何俊华16岁那年,被同村村民“诱骗”至河北保定。
“拐骗我的那个人说,在外面打工每个月可挣到300元人民币,而当时在单位上班的工人每个月才赚45元。
下岗女工变大师,这个“非遗绣娘”了不起
“芙蓉城三月雨纷纷,四月绣花针;羽毛扇遥指千军阵,锦缎裁几寸……”成都女歌手李宇春一曲《锦绣》,唱出了千年蜀绣的唯美风采。
而另一位成都奇女子,则“绣”出了世界高度:本是下岗女工的她,蜀绣作品两次被收进人民大会堂,2016年百度首页上的“七夕”LOGO也出自她手;她创办的蜀绣公司年盈利上千万,产品远销欧美。
在传承“非遗”的同时,她也将众多待业青年、下岗人员打造成了“金领工匠”。
学艺两年,作品走进人民大会堂
孟德芝是四川成都人,1961年出生于一个刺绣世家,但家人并没有刻意培养她对蜀绣的兴趣。
1978年参加高考时,一心想当老师的孟德芝报了师范院校,却名落孙山。
第二年,18岁的她顶替母亲进入成都蜀绣厂,开启了为期两年的学徒时光。
因之前并没有在家中专业学习过蜀绣针法,所以进厂后,孟德芝需要下一番苦功。
作为年纪轻轻的绣娘,一开始就喜欢刺绣的着实不多,她们拜师学艺后,全靠老师傅一手调教。
师傅肖福兴告诉孟德芝:“人这一生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花了时间,就得对得住这碗饭。
”她记住了老师的这句话。
刚开始学习蜀绣时,手被绣花针扎破是常事。
当时条件艰苦,没有空调和暖气,炎炎夏天,汗珠很容易滴到绣布上,孟德芝她们必须绣上几针就用毛巾擦一把脸;寒冬季节,双手又会被冻得僵硬麻木,捏不住绣花针。
冷得受不了时,孟德芝就用装了开水的玻璃瓶暖暖手,再一针一线地绣下去……
一幅好的蜀绣作品,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也非常考验耐心。
比如配色,要从上万种颜色的丝线中配出最好的色彩效果。
不同的作品,还要运用不同的针法。
蜀绣有晕针、铺针、滚针、沙针等122种针法,组合多变。
想学习蜀绣中最难的绝技“双面异色异形绣”,就要熟练掌握上百?N针法!刚进刺绣厂的孟德芝没有什么特别,唯一让工厂前辈印象深刻的,就是这个小姑娘“刻苦、勤奋,一心扑在蜀绣上”。
当时孟德芝的想法很简单:好好学会这门技艺,将来指望它养家糊口。
“那时候有很多外国人到成都蜀绣厂参观,拿着外汇直接买绣品,除了被面、装饰品,也有屏风、挂架,每种商品都畅销。
”孟德芝说,她独自绣成的第一幅作品《茶花》,当时还在新学员中获得了一等奖,她用几块钱奖金,买了花生瓜子请师傅们吃。
虽然学徒生涯充满种种艰辛,但因为没有像别人那样轻易地放弃,一路坚持下来的孟德芝,年纪轻轻就成为了绣厂
的骨干。
1980年,孟德芝参与绣制了巨幅蜀绣《芙蓉鲤鱼》,这幅作品采用的绣制手法,正是蜀绣中最为精绝的双面异色异形绣。
为了这幅大型作品,孟德芝经常熬夜加班,下班后时常感到双手疼痛,双眼模糊……但令她和同事们感到振奋的是,《芙蓉鲤鱼》最终通过验收,被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
下岗经商后重做“绣娘”
到了上世纪90年代,蜀绣开始走下坡路,耗费心力的精美绣品,一时间竟没了销路,于是很多人离开了蜀绣厂。
在生活的压力下,孟德芝也下海经商,通过朋友在成都荷花池批发市场找了一个摊位,干起了批发牛仔裤的生意。
尽管一脚踏进了“商海”,她却还是割舍不下蜀绣,难以丢弃每天在绣布上飞针走线的习惯,于是每天晚上回到家,孟德芝仍会埋头绣制新作品。
正当生意日渐兴旺时,当年的成都蜀绣厂厂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郝淑萍找到孟德芝,劝她回厂继续做绣工。
思前想后,放不下蜀绣的孟德芝把荷花池的铺面关了,回厂继续当起了“绣娘”。
但因经营不善,加上人工刺绣受廉价工业品的冲击,苦苦支撑到2005年,成都蜀绣厂倒闭了,厂领导和所有员工全部被买断工龄。
四川唯一的蜀绣厂关了门,原本担任厂工
会主席的孟德芝,一夜之间也成了下岗工人。
在她的记忆中,那是她接触蜀绣以来最艰难的岁月,许多同事就此彻底放弃了蜀绣。
然而家中面临失业的不仅是孟德芝,她的丈夫也随后下岗。
那一年,孟德芝的孩子刚考上大学,巨大的经济压力一下压在了她的肩头。
为了找到出路,孟德芝冷静地分析了自己的求职方向,年过不惑的人很难再在其他行业从头开始,于是她决定继续做蜀绣。
2005年底,44岁的孟德芝租下一间小门面,招收愿意学习蜀绣的学生。
“开始只有两个20多岁的年轻人来学,学费500元包教会。
我的门店每月还要交220元房租,所以收入微薄。
”孟德芝说,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听说成都市金牛区在扶持文化创业项目,就拿着自己的作品向有关部门四处推介。
机关大门进不去,她就在大门外苦苦守候一位位相关领导,炎炎烈日下,有时一等就是大半天。
看了孟德芝技艺精绝的蜀绣作品,并得知其绣品早已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后,区政府扶持她成立了一家蜀绣工作室。
2006年6月,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开幕,孟德芝和学生在现场绣制作品《太阳神鸟》,吸引了众多人的关注,并与各地客商签订了第一批大订单。
第二年,在招商部的邀请下,孟德芝将工作室搬到了一个巨大的玻璃房中,16位绣工连续工作7个月,绣制出一幅
面积55平方米的老成都地图,首次拉近了蜀绣和普通老百姓的距离。
精湛的技艺,加上政府的支持和游客的喜爱,使孟德芝的工作室“鸟枪换炮”变成蜀绣公司,并很快发展起来。
不少以前蜀绣厂的老同事也纷纷加入进来,重新拿起绣针干起了老本行。
从当初没有一分钱积蓄,到后来买车买房开公司,孟德芝的人生轨迹因蜀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重在传承,年赚千万不满足
在努力做大公司的同时,孟德芝从未忽视对蜀绣技艺的传承。
作为四大名绣之一的蜀绣,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孟德芝曾撰文广招弟子,慕名来学的人很多,有的是一时的热情,有的是为了挣钱。
但蜀绣是一门传统的手工技艺,初学者是不可能以此为生的。
“一般学两年,可以挣少量的钱;学五年,才可以勉强维持生活。
我们公司现在能真正出好作品的,其实还是以前有着几十年绣龄的老蜀绣厂的绣工。
”由于辛苦、枯燥,又挣不到钱,孟德芝前前后后招收的近90个学生中,最终坚持下来的仅有10人。
无奈之际,孟德芝又想到与职业院校联合,开设蜀绣课程,以此让更多人掌握这门技术。
课程不仅仅是蜀绣,还有绘画、礼仪等相关知识,以拓宽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面。
于是,仅有高中学历的孟德芝,凭借数十年磨一“针”
的精湛绝技,很快成为成都纺织专科学院等一批职业院校的客座教授。
名气渐大后,孟德芝公司的蜀绣作品变得供不应求,求货者都要预订。
生意做多了,这位匠心绣娘也摸出了些套路来,有时她完成了订单,就问问对方是不是着急要货,如果不急就先放在自己公司的展厅里,“这样我的展厅也显得漂亮。
如果有人愿意出更高价,我可以转卖给别人,升值的部分返还给一开始的订货主,之后我可以再给他另绣一幅,三全其美。
”
通过几年的努力,孟德芝先后在成都文殊坊、黄忠社区、郫县团结镇和绵竹成立了4个蜀绣基地。
她时常去海外考察和参展,每一次都能带回不少订单。
在蜀绣基地大力培养学生的同时,还能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源源不断地绣制蜀绣精品。
孟德芝不仅发掘了蜀绣继承人,也解决了不少人的就业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2011年,孟德芝的一幅蜀绣作品《虢国夫人游春图》,卖出了18万元高价。
该绣品绣制了数月,工艺精美至极,人物、动作极为传神。
同年,孟德芝当选为四川蜀绣“非遗”传承人。
发展到2013年,她的蜀绣订单竟排到了2016年,“很多人不要求明确时间,只要我高质量绣好,他们都愿意等。
”
在孟德芝分布在全国的12个蜀绣店铺里,各式各样的
蜀绣作品分为收藏级和高、中、低四档,价格也从几十万元到几百、几十元不等。
在这里,传统的蜀绣被做成了屏风、画框、围巾、摆件、灯罩……吸引着游客驻足停留。
蜀绣的一针一线,半点马虎不得。
最普通的绣作,耗上一天的时光,长宽也不过绣了10厘米,更不要说一幅优秀的原创作品。
孟德芝的大型作品《秋色高原》,长7.5米,高3.4米,2013年被陈列于人民大会堂中,与苏绣、粤绣、湘绣一起,作为四大名绣的代表之作,接受世界的瞩目。
这幅作品,是孟德芝带领34名有着十余年刺绣经验的绣工,耗时109天,日夜赶工绣制出来的。
能先后将自己的两幅绣品挂进人民大会堂,孟德芝十分骄傲!
2016年,从国外参展回国的她又接受百度邀请,在百度首页上创作了第一个“绣”出来的作品――七夕节的logo。
圆形的锦缎作为背景,牛郎织女相偎相依,一根红线从两人手中穿过,终点系在绣花针上,穿入?A形的布帛。
云雾缭绕间,浓淡相宜,形神具备。
而这小小的图案,仔细算来竟用了45种针法,耗费了35000针。
其复杂的程度,不逊于大型作品。
发展到2017年4月,孟德芝的蜀绣公司已经拥有300多名员工,其中既有60、70后,也有80、90后。
尤其是近两年通过与国际服装大牌合作,推出了高端蜀绣时装后,公司年盈利已超过1000万元。
但孟德芝并不满足于现状,她
的理想是建立一座蜀绣博物馆,并打造出属于自己的蜀绣服饰品牌。
从下岗女工到蜀绣大师,回首人生逆袭路,孟德芝笑着总结说:“人生就是这样,你所有的经历都会为日后埋下伏笔。
当年如果坚持经商,我和蜀绣也就擦肩而过了。
但正是因为当年做过生意,所以现在开蜀绣公司我也知道怎么管理。
珍惜当下、不忘初心的人,上苍一定不会辜负!”
责编/毕春晖
E-mail:bchaa@
微博网址:http:///bch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