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 格式:ppt
- 大小:13.98 MB
- 文档页数:117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概况一、原始社会的建筑1、原始人群的居住方式:我国在大约六七千年前逐渐进入氏族社会,房屋遗址已大量出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两种。
(1)黄河流域:木骨泥墙天然洞穴→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2)长江流域:干阑式建筑(3)河姆渡文化干阑式建筑最具代表性的遗址是位于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距今大约有六七千年。
(4)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时期,由于过着定居生活,出现了房屋和部落,最具代表性的遗迹是西安半坡村遗址。
仰韶文化时期房屋的平面有长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
房屋墙体和屋顶多采用木骨架经扎结后涂泥的做法,为了承托屋顶中部的重量,常在室内用木柱支撑。
仰韶文化聚落,常选择河流两岸,地势较高处;由初步的区划布局;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以壕沟隔开。
(5)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
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
陕西龙山文化的10座半地穴式房址,以吕字形的双间房子最具特色。
前、后室有过道相连,屋内为平整的硬土地面。
二、奴隶社会的建筑1、夏时期的建筑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国家的诞生。
附录:朝代歌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夏朝活动的区域主要是黄河中下游一带,统治中心位于嵩山附近的豫西一带,夏朝已开始使用铜器,修建城郭、沟池和宫室。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经考古认定为夏朝的都城遗址。
2、商时期的建筑公元前16世纪建立的商朝是一个具有相当文化的奴隶制国家,以河南中部及北部的黄河两岸一带为中心。
商代中期的城址已发现了两座。
殷墟博物苑郑州商城遗址武汉盘龙城遗址3、夏、商时期的建筑材料、技术夏、商时期的宫室建筑中已开始使用人工材料。
这一时期陶质材料和青铜制品在建筑上经常使用。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一:原始社会两种代表性房屋遗址以及实例;答:长江流域多数地区的巢穴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另一种黄河流域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西安半坡村遗址。
二:奴隶制社会时期的反映早期封闭庭院面貌的遗址、早期四合院实例等以及高台建筑产生的时期及原因;答:夏末。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夯土台上有8间的殿堂一座,周围有回廊围绕,反映我国早期的封闭庭院面貌。
西周,岐山凤雏遗址,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
由两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高台建筑: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统治和享受生活而建造的。
4:封建社会中期①唐宋时期城市结构布局的差异答:唐以前的封建都市实行夜禁和里坊制度,晚上吧大部分居民关在里坊中,一保证统治者的安全,但日益发展的手工业和商业打破了这种制度。
到了宋代,都城汴梁也无法采取这种制度,虽保留‘坊’的名称,但实际内容已经变了,汴京一完全是一座商业城市的面貌,和唐以前的城市截然不同,城市消防,交通运输,商店。
桥梁等都有了新的发展。
②宋代的建筑典籍《营造法式》,木构架建筑采用古典模数制答:是王安石推行政治变革的产物,目的是为了掌握设计和施工的标准,节制国家财政开支,保证施工质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著书人是李诫。
把‘材’作为造屋的尺度标准,材分八等,一经选定,木构架件的尺寸都整套安规定而来,不仅设计可以省时,工料估算有统一的标准,施工也方便,为以后里历代的建造都沿用‘才’位模数,直到清代,影响深远。
③宋代砖石建筑达到了新的高度(之最)答:主要的式建筑仍是佛塔,其次是桥梁,五,封建社会后期1.明代园林著作,答:计成。
园治。
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造园艺术的专书,文震亨。
长物志2.明清建筑典籍,工程做法答:列举了27中单体建筑的大木做法。
规定了新的标准作为模数。
3.清式彩画分类。
种类:和玺、旋子、苏式。
第四章:1.北京故宫。
故宫建筑成就:①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②院的运用与空间变化——以建筑围绕成院—一个闭合空间,作为单元;若干院组成建筑群;各个院的空间尺度加以变化对比来产生不同气氛:这些是中国古代建筑布局的又一特色。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一、中国原始社会建筑(一)、“巢居”与“穴居”——中国原始建筑的两种原型!1、木骨泥墙房屋(从穴居演变而来,主要在黄河流域)2、从深穴到半穴居,最后到地面建筑,意味着居住面的上升,功能的改善,意味着土木相结合的构筑方式,从以土为主逐渐向以木为主的方向过渡。
(二)、干阑式建筑(由巢居演变而来,主要在长江多水区域)1、穴居发展序列所积累的土木混合构筑方式成为跨入华夏文明门槛的夏商之际直系延承的建筑文化,自然成了木构架建筑生成的主要技术渊源。
2、巢居发展序列所积累的木构技术经验,也通过文明初始时期的文化交流,成了木构架建筑生成的另外一个技术渊源。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发现于(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
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生活用器,以陶器为主,并有少量木器。
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以南的一种较早的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
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
它红山玉龙呈勾曲形,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两个鼻孔,颈上有长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
玉龙墨绿色,体卷曲,平面形状如一“C”字,龙体横截面为椭圆形,直径2.3~2.9厘米。
龙首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紧闭,鼻端截平,端面近椭圆形,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
龙眼突起呈棱形,前面圆而起棱,眼尾细长上翘。
颈背有一长鬃,弯曲上卷,长21厘米,占龙体三分之一以上。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一、中国古代建筑概况1、我国古代建筑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3、中国古代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群组织、园林设计、民居、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的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方面有卓越的创造,形成一种成熟、独特的体系。
二、中国古建发展阶段1、原始社会阶段(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原始社会阶段是建筑形成的初期。
历经原始人群阶段,母系社会—仰韶文化,父系社会—龙山文化。
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
我国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
这个时期城市、宫殿建筑从产生到发展。
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周、春秋。
我国奴隶社会建筑特点:(1)城市、宫殿、陵墓建筑形成并在平面布局上已形成了均衡对称(2)、形成了木构架外观形式及固有特征(3)、建筑制度、工官制度建立(4)、建筑施工方法上的手段五法:“矩定方、规定圆、绳定直、水定平、垂定正。
”(5)、建筑材料:瓦、砖3、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前期)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在奴隶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城市、宫殿建筑,并且园林建筑、佛教建筑出现。
(中期)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隋唐至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无论在城市建设、木架建筑、砖石建筑、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都有巨大发展。
(后期)元、明、清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较迟缓,各时期建筑发展虽缓慢、但均有所进步。
各朝代概况商特征: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阶段。
主要成就:1、甲骨文2、青铜器3、木构建筑、夯土技术城市遗址:1、成汤都城—西亳2、郑州商城3、湖北武汉黄陂县盘龙城4、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宫殿遗址:1、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这是我国至今发现最早的规模较大、较规整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表示中国传统的院落建筑群开始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