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2.32 MB
- 文档页数:16
1,介绍陈独秀一生的大致情况陈独秀字仲甫,号实庵,安徽安庆人。
光绪五年己卯八月二十四日辰时生(1879.10.9)。
陈独秀出生在中国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逐步演变的年代,在他15岁那年——1894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这次战争以清政府战败,订立了《马关条约》而告结束。
在青年时代,陈独秀就关心国家大事,然而对于一个15岁的娃娃当然说不清一个大国被小国打败的缘故,不过他已经开始思索这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不受外国的欺辱。
最初,陈独秀信奉康梁为首的维新派的主张,但为时不久,1900年清政府对八国联军屈服投降,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原来的改良派蜕化为保皇党,于是革命派应运而起,于1902年陈独秀从改良派转变为革命派,立志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1901年至1904年,陈独秀从事革命活动的主要基地在故乡安庆和芜湖,他发起反对沙皇侵占东北三省的演说大会,协助进步人士开办学校,培养革命干部,并组织秘密的反清团体“岳王会”等。
辛亥革命失败后,陈独秀不免有所苦闷与彷徨,但他在苦闷与彷徨中继续探索追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1915年9月,陈独秀首先发难,他创办了《新青年》,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发动新文化运动,猛烈地抨击旧礼教,起了极大的启蒙作用。
科学与民主的传播;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召唤;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帝国主义国家分赃的巴黎和会,所有这些因素到1919年5月汇合成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而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正如毛泽东所说的是陈独秀。
到二十年代的第一个年头,陈独秀与李大钊等开始创立中国中产党,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陈独秀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他的政治思想逐级飞跃,由改良派到革命派,然后上升到共产派,并连任五届中共中央书记。
他参加了国名革命的领导工作,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由于他从事分裂共产党的托派运动,于1929年11月被开除出党。
陈独秀一、人物简介陈独秀(1879—1942)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早年读私塾。
1897年,到杭州求是书院学习法文和造船学。
1901年,到日本东京留学;翌年返回,与柏文蔚等组织“青年励志学社”,被清朝当局追捕,逃亡日本,就读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
1903年,陈独秀和留日学生一起参加拒俄运动和拒俄义勇队,不久,回到安庆,组织“安徽爱国会”。
1906年,陈独秀第三次留学日本,1907年回国。
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1917年1月,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请为北大文科学长。
是新文化运动的著名倡导者和主将,对当时的青年一代,有着巨大的影响。
1919年5月,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
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
1920年5月,陈独秀接受共产国际的建议,于8月间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的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任书记。
同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
接着,创办了《劳动界》周刊、《共产党》月刊,并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陈独秀当选为中共中央局书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任领袖。
1922年7月,陈独秀在上海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并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1923年6月,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继续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1925年,陈独秀在上海,主持召开中共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兼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
5月,参加领导了上海的五卅运动。
1926年1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3月,在中山舰事件中;5月,在“整理党务案”事件中,陈独秀都采取了右倾、妥协、退让的政策。
蒋介石乘机篡夺了国民党的领导权。
7月,陈独秀又发表《论国民政府之北伐》一文,反对国民革命军举行北伐。
中共史中的重要人物与事件中国共产党(中共)是中国现代历史上最重要的政党之一,其发展和壮大的历程中涌现了许多重要的人物与事件。
这些人物和事件不仅对中共自身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对中国革命和历史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共史中的几位重要人物和事件,展示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一、陈独秀——中共的奠基人之一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共史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早年留学日本,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回国后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并成立了早期的共产主义组织,为中共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陈独秀主张结合中国实际,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改变中国社会的命运。
他积极组织工人和农民,并推动工农运动的发展,为中共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毛泽东——中共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是中共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中共的主要领导人。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共和中国重大事件产生了深远影响。
毛泽东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和实践,为中国农村的革命斗争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并在土地改革、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中共党的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中共党的建设是中共史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党的建设是政党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中共不断总结经验,加强自身建设,形成了独特的党的建设之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中共党的建设的里程碑事件。
这一思想强调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一思想的提出推动了中共党的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四、中国抗日战争——中共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共史中的一项重要事件。
这场战争对中国和东亚地区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共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组织和指挥了广泛的抗日武装斗争,为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共的军事力量、组织实力以及政治影响力在抗战中得到了明显提升,为中共后来执政打下了坚实基础。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 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因病于四川江津鹤山坪石墙院逝世,享年63岁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建者及首任总书记。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创办了著名白话文刊物《新青年》,也是五四运动的精神领袖。
他于1927年7月被剥夺中共党内领导职务。
两年后被开除出党。
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命运颇为坎坷、经历非常丰富的传奇人物。
»1896年17岁的陈独秀通过院试成为秀才,但在次年赴南京江南贡院参加乡试落榜,未能考中举人»1897年考入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
同年与高晓岚完婚。
»1898年陈独秀赴东北嗣父陈昔凡处»1899年年底,义和团在山东起事,于是陈独秀回到安庆。
»1901年10月陈独秀首次留学日本,进东京弘文学堂师范科学日语»1902年3月返回,组织青年励志社。
9月,陈独秀再次赴日,读东京成城学校陆军科。
陈独秀在日本受到西方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1903年陈独秀、张继、邹容3人强行剪去湖北陆军学生监督姚昱的辫子,因而被遣送回国。
陈独秀回到安庆后,5月17日在藏书楼发表拒俄演说,创办安徽爱国会。
当官府开始镇压时,陈独秀逃往上海,和章士钊、谢晓石、张继等人出版《国民日日报》,社址设在新闸新马路梅初里。
同年12月1日,上海地方政府禁止出售国民日日报。
此后,他回到安庆»1904年3月31日陈独秀和房秩五、吴守一创办白话文《安徽俗话报》,“让安徽人通达时事,长点见识”。
他担任所有编辑和发行工作。
报纸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发行量从1000份增加到3000份,成为最受欢迎的白话文报纸之一。
这份报纸从1904年到1905年共出刊23期,每期有40页,大约15000字。
自第16版以后,该报又增加了16个话题,包括军事、中国哲学、卫生学、天文学等。
名人陈独秀晚年坎坷的故事名人简介: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人。
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枀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创始人;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1920年则前往上海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
1921年7月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后任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二、三大)、中央总书记(四、五大)等职务,并任第一至五届中央委员。
1927年7月离开中央。
1929年11月因就中东路事件发表不同意见而被开除党籍。
1931年5月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
1932年10月被国民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
抗战爆发后,他于1937年8月出狱,先后住在步汉、重庆,最后长期居住于重庆(原四川)江津。
1942年5月逝世。
他是杰出的政论家,其政论文章汪洋恣肆、尖锐犀利,《敬告青年》等很多篇章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少有的、杰出的代表作。
晚年进行的文字学研究,是枀其重要的学术成果。
主要著作收入《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陈独秀思想论稿》、《陈独秀著作选编》等。
“在北京小组里,邓中夏和罗章龙是积枀分子,在各项工作里都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和很强的工作能力,也做出了很好的成绩。
他们是小组的骨干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靠天才能做到的事,靠勤奋同样能做到;靠天才做不到的,靠勤奋也能做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四处辗转1938年8月3日下午,一艘小客轮在江津靠岸了。
一块接一块的木跳板上,颤悠悠地蠕动着一条长龙似的人流。
介绍陈独秀的演讲稿范文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他的思想和言论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将向大家介绍陈独秀的一篇演讲稿,希望能够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的人物。
陈独秀在这篇演讲稿中首先谈到了中国的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
他指出,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伟大文化的国家,但在当时却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
他强调了中国人民要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
这一观点充分展现了陈独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也表达了他对中国未来的期许和信心。
其次,陈独秀在演讲稿中谈到了中国社会的现状和问题。
他指出,中国社会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许多人民生活困苦,受到剥削和压迫。
他呼吁全社会要关注民生,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消除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这一观点充分展现了陈独秀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也表达了他对人民利益的坚定立场。
最后,陈独秀在演讲稿中提出了自己对中国未来的设想和建议。
他认为,中国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让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他呼吁全国人民要团结一心,共同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
这一观点充分展现了陈独秀对中国未来的美好愿景和坚定信念,也表达了他对改革和进步的迫切期待。
通过介绍这篇演讲稿,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陈独秀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深情厚谊,也能够了解到他对中国社会现状的深刻认识和对未来的美好设想。
陈独秀的思想和言论不仅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今天的中国社会和政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让我们铭记陈独秀的精神,继承他的遗志,共同为实现中国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