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设计生态艺术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8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大地艺术随着景观艺术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地理环境潜在的视觉效果。
土地艺术考虑到地形的设计,合理利用地形,尽量减少对农田的破坏,将该地形设计为最原始的状态,并将农田作为艺术设计的背景。
它结合了艺术灵感和地形,展现了当代风景艺术的美丽形态。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景观艺术对当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大地艺术;现代园林设计;影响;前言1.景观艺术大地作品表现出简约与抽象,这是现代景观设计的创作源泉。
艺术设计师用抽象思维带给人们无限的梦想,目的是让观众从现实中走出来,畅游在艺术的舞台上。
艺术以简单抽象的语言唤起对原型的深层意识。
这种抽象的造型充满了神秘感,艺术家并不需要向人们解释这种想法,但它原本就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
有艺术家评价地球艺术,说作品是开放的,用完形来解释。
如果你不接受无限的概念,你就无法理解它。
所有极简主义艺术家都为包含“封闭”的立体作品而疯狂。
着迷了。
2.地球艺术的发展美国的土地艺术正处于动荡之中,种族骚乱正在增加。
然而,在工业文明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下,各个艺术学校都在探索新的道路,热衷于艺术创新,艺术家们开始远离现实社会,批判性地审视当时的城市生活,渴望以大地为材料进行艺术创作,并在今天的大地艺术学校中逐渐发展起来。
代表这种类型的人物有史密森、克里斯特、黑泽等很多。
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奔跑的围栏》和《被包围的岛屿》。
土地艺术的设计作品规模庞大,人们可以直观地欣赏和评价作品。
它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评,但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3.大地艺术的特征与原始园林艺术相比,大地艺术采用了新的独特设计风格,为观赏者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美感,其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从艺术创作所需的材料分析来看,大地艺术创作所选择的大部分材料都来自自然。
以自然为主要创作元素,结合艺术家的灵感,使艺术巧妙地融入自然,呈现出独特的美。
(2)从艺术创作工具的分析来看,大多数创作工具都是以时间为基础的,通过艺术形式来展现一个物体的历史意义。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环境设计艺术是指通过对空间环境进行设计和布置,以提升人们的生活体验和品质的艺术形式。
生态美学是指将生态学的理念和原则与美学相结合,探讨自然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追求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美学在环境设计艺术中的体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态美学强调环境与人类之间的互动与共生。
在环境设计中,考虑人的行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人的行为习惯、利益偏好和生活需求,以满足人们的舒适和愉悦感。
还要尊重自然的生态系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避免对环境的破坏,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美学注重环境设计中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保护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的有机结合。
在环境设计中,应该注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消耗资源。
可以通过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式,实现环境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生态美学强调环境设计中的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自然和人文是环境设计艺术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自然景观可以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身心的舒缓,而人文景观则反映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在环境设计中,应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景观特点,并根据人的需求和文化背景来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将自然和人文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环境氛围。
生态美学在环境设计中强调环保与环境意识的培养。
环保意识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环境设计艺术应该注重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环境责任感。
可以通过创造绿色、低碳的环境设计,提高人们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视,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公共空间景观生态化设计公共空间景观生态化设计是一种注重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文化传承和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
它以提高城市环境素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通过良好的生态化设计手段,实现城市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公共空间是城市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它是社会活动、文化交流和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场所。
因此,公共空间景观生态化设计在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中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理念,如何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使城市的公共空间更加人性化和生态化,这已成为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领域的重要话题。
1、绿化设计绿化设计是公共空间生态化设计的核心之一,它不仅增加了城市的色彩和美感,还有助于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减少城市噪音和改善城市气候。
绿化设计应该尽可能地贴近生态环境,按照生态需求进行设计,尽可能增加植被的植栽密度,使植物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生态作用。
2、水系设计水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公共空间的水体设计也是公共空间生态化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系设计应该倡导回收利用和节约用水,让城市水环境更加清新、自然,使公共空间更具浪漫情调和艺术感染力。
3、景观设计景观设计方面,要更好地与绿化和水体设计相结合,注重体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的理念。
同时,要考虑到人的视觉需求,打造具有观赏性和人文关怀的公共空间。
4、光照设计光照设计也是公共空间生态化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能带给人以舒适和美好的感受,还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帮助公共空间实现生态平衡。
综合上述,公共空间景观生态化设计应该在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得到更多的应用和推广。
它不仅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还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让城市生态环境更加优美,让人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城市里。
生态公共艺术案例1. 全球石头史通过利用景观设计和公共艺术,全球石头史项目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城市中展示不同类型的石头,以唤起人们对地球上的岩石多样性和资源有限性的关注。
该项目通过创造性地利用城市空间和石头的形态来增加人们对生态环境和地质历史的认识。
2. 生态纳米公园生态纳米公园是一个结合科技和艺术的生态公共艺术项目。
该项目在城市中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智能技术来创造一个全新的生态环境。
例如,在公园中安装太阳能充电站和智能传感器,以收集和展示不同植物和动物的生态信息。
这样的公园旨在提醒人们保护和尊重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3. 生态雨水花园生态雨水花园是一个利用自然循环系统来净化和收集雨水的公共艺术项目。
通过建造雨水收集设施和利用植物来净化雨水,该项目不仅可以解决城市排水问题,还可以创造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公共空间。
该项目还可以通过艺术装置和景观设计来美化环境,增加人们与自然的互动和理解。
4. 生态雕塑公园生态雕塑公园是一个将艺术、自然和环境保护融为一体的公共艺术项目。
该项目在公园中设置不同形态和材质的雕塑,以展示不同生物和自然元素。
这些雕塑既可以为城市景观增添艺术氛围,又可以提醒人们保护和珍惜自然环境。
同时,这些雕塑也可以吸引各种动物和昆虫生活在其中,增加生态多样性。
5. 生态音乐墙生态音乐墙是一个结合艺术和科技的公共艺术项目。
该项目通过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智能技术,将城市墙壁变成可响应声音的艺术装置。
这些墙壁可以通过感应器来捕捉环境中的声音,并将其转化为音乐或声音景观。
这样的艺术装置不仅能够创造一个与音乐和声音交互的公共空间,还可以提醒人们对环境声音的关注和珍惜。
城市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案例分析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绿地的规划与设计成为了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一环。
城市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旨在营造宜人的城市环境,为居民提供舒适的休闲空间,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案例,探讨其特点、亮点以及对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
第一个例子是新加坡滨海湾花园。
滨海湾花园是新加坡著名的景点之一,它位于滨海湾地区,是一个以绿色植物和艺术品为特色的综合性公园。
滨海湾花园的规划与设计致力于打造一个水系景观与人造山丘相结合的生态系统。
整个花园由多个主题花园组成,每个主题花园都有不同的特色,如亲子花园、湿地花园、奇幻花园等。
它们以多样的景观元素、绿植和艺术品融合在一起,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休闲和娱乐场所。
滨海湾花园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化城市环境,更是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花园中拥有大片的草坪和树木,为人们提供了休闲散步、户外运动的场所。
此外,花园还设置了多个水上活动项目,如人工湖泊和人工瀑布,让人们可以在都市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
滨海湾花园的规划和设计成功地将绿色生态与城市化相结合,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为城市带来了独特的魅力。
第二个例子是丹麦哥本哈根的自行车友好城市规划。
丹麦一直以来都是自行车友好的国家,而哥本哈根则被誉为世界上最适合骑自行车的城市之一。
哥本哈根的城市绿地规划与设计非常注重鼓励和改善自行车出行。
城市中的自行车道、停车场和租赁系统得到了充分发展,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出行方式。
哥本哈根的自行车友好城市规划的成功得益于政府和居民的共同努力。
政府设立了专门的自行车规划部门,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推广骑自行车。
城市中的道路和人行道也经过了改造,以适应自行车的通行。
此外,哥本哈根还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自行车租赁和维修服务,为骑行者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哥本哈根的自行车友好城市规划不仅减少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还促进了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环保意识。
城市绿化的植物造景艺术(3篇)目录城市绿化的植物造景艺术(3篇) (1)1风景游憩林植物配置与城市绿地植物造景对比 (2)1.风景游憩林植物配置与城市绿地植物造景的共同点 (3)2.风景游憩林植物配置与城市绿地植物造景的特点 (4)3.进行风景游憩林植物配置和城市绿地植物造景时的侧重点不同 (6)4.结语 (7)2论植物造景在我国城市园林建设中的应用 (8)1 园林植物在园林景观建设中的作用 (8)2 园林植物景观是意境创造的表象 (11)3 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艺术手法 (13)4 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应注意的问题 (14)5 结语 (15)3浅谈现代城市绿化的植物造景艺术 (16)1 植物造景及其重要性 (16)2 城市绿化植物造景艺术 (16)3 城市绿化植物造景中的注意事项 (18)4 结语 (19)1风景游憩林植物配置与城市绿地植物造景对比摘要:风景游憩林和城市绿地都是以植物为主要景观元素,满足人们游憩休闲的需要。
两者都需要遵循美学和植物的生态学原则进行设计。
但是由于它们地理环境等的差异,风景游憩林植物配置时是以群体美为主,园林建筑作为景观的点缀,而城市绿地面积小,穿插在城市之中,所以植物个体美展现较多,而且还需要用植物柔化过多的城市建筑。
通过对比进而使2种设计方法相互借鉴。
关键词:风景游憩林;城市绿地;植物配置在《雅典宪章》里,“居住、工作、游憩、交通”是城市四大功能。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对游憩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游憩与休闲我们通常一起提及,而“休”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人倚木而休”。
木即为植物,由此可见,人们需求的游憩休闲场所就是拥有美好植物的绿地。
在城市中分布着各种城市绿地,为净化城市空气,改善城市气候,增强城市抗灾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也满足了人们在城市里休闲游憩的需求,但是城市中的拥挤、噪声、污染、心理压力等还是促使人们走进郊野、走进丛林、获得一份大自然的恩赐。
景观设计与生态平衡景观设计不仅仅是艺术和创意的展现,更是对自然与人类活动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保持生态平衡已成为景观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景观设计实践中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性。
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生态平衡是指在一个特定环境中,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达到的一种相对稳定状态。
这种平衡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景观设计时考虑生态平衡意味着要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如水循环、土壤肥力和生物多样性。
景观设计中的生态原则1.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设计时优先考虑本地植物的使用,这些植物更适应当地环境,需要较少的维护,并能为当地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2. 水资源管理: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减少径流,设计雨水花园和湿地系统以净化和回收雨水,减轻城市洪水风险。
3. 土壤保护:避免过度硬化地面,选择适宜的植物覆盖以保护土壤结构,防止侵蚀。
4. 能源效率:利用自然地形和植被来调节微气候,减少对人工冷暖气的依赖。
实践案例分析- 绿色屋顶:在城市建筑上设计绿色屋顶不仅能够提供隔热效果,还能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为城市生物提供栖息地。
- 生态廊道:通过建立生态廊道连接破碎的生境,促进物种间的交流,维护生物多样性。
- 城市湿地公园:利用城市低洼地区建设湿地公园,既能美化城市环境,又能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同时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
结论景观设计与生态平衡的结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设计师需要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将生态保护的理念融入到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通过创新的设计方法和材料使用,可以有效地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为人类创造更加宜居、健康的生活空间。
在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退化的挑战时,景观设计师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通过推广生态设计理念,我们可以构建更加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共同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环境艺术设计生态理念及艺术特征分析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将艺术与环境结合起来的创意过程,是为了创造出一个生态友好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而设计的。
既要满足实用性,也要符合美学原则,更重要的是要综合运用科技、环保、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为人们提供健康、美丽、宜居的环境。
本文主要探讨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理念和艺术特征。
一、生态理念生态理念是环境艺术设计不可或缺的因素。
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理念主要包括环保、可持续性和节能减排三个方面。
1.环保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是创造生态友好的环境,因此,设计师们需要在设计中注重环保和节约能源。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应采用节能环保的设计技术和适宜的材料,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在景观设计中,应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干扰。
2.可持续性环境艺术设计应追求可持续性,即在保证当前环境需求的基础上,也要考虑未来环境的需求。
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3.节能减排环境艺术设计应注重节能减排。
在建筑设计中,可以采用节能技术,减少能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率。
在景观设计中,应采用生态修复技术,保护和维护生态环境,降低环境污染。
二、艺术特征环境艺术设计具有多种艺术特征,包括自然性、人文性、生活性和现代性。
1.自然性环境艺术设计要符合自然的特点和规律,注重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和重建。
在城市中,尽可能打造自然景观,让市民感受到自然美景的存在。
自然性也是环境艺术设计与传统建筑设计的重要区别。
2.人文性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师应根据人类文化的特点和需求,体现出人文性。
例如,在设计公共空间时,要考虑人们活动的需求和环境氛围的营造,让人们感觉这是一个温馨、舒适的场所。
3.生活性环境艺术设计应贴近人们的生活,创造出舒适、美观的生活环境。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注重家居的舒适度和人性化,增加人们的生活乐趣。
在景观设计中,注重骑车、步行、休闲娱乐等功能的设置,满足市民的生活需求。
城市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与分析摘要:在社会经济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城市建设在不断的扩大与更新,人类在物质生活水平有很大改善的同时,人们还认识到,城市环境的提高、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意义。
目前,我国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严重的污染等城市问题渐渐暴露出来。
近几年国内环境景观建设呈现出绿色生态设计发展趋势,例如,森林城市,生态城市,景观城市。
但多数只提出几个概念性设计术语,对生态景观设计内涵认识不足,未考虑景观设计植物元素能否与当地气候及地域环境特点相协调,但是生态学原理及其运行机制并未真正运用于景观规划设计之中。
关键词:城市景观;生态景观;意义;设计分析引言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景观至关重要。
生态景观能够对城市现状进行具体的分析,深入剖析了城市结构给城市居民带来的冲击。
它以城市规划的合理化为主旨,满足人类需求。
利用生态景观,能够对城市设计的不合理性进行剖析,探讨优化的途径,然后规划更加符合人类居住的城市格局。
在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进步的今天,中国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完善城市人居环境,改善城市生活质量,是摆在每一个城市建设者,规划者面前的使命与挑战。
城市景观在给城市平添自然气息的同时,更多地反映出一个城市精神风貌。
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的过程当中,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生态景观设计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环节。
1 生态规划理念含义1.1保持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园林中生态景观的营造,不能仅仅停留在景观视觉的角度,更要将生态学原理与之相结合,加以精确的应用,兼顾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了在营造美好的城市环境的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
生态规划理念中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对区域不可再生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
将生态规划理念运用于当代城市景观设计,能够使城市人居环境得到最大程度提升。
近年来城市快速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负担。
如何为城市发展保驾护航,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成为难题。
生态环境营造与景观设计摘要:本文以甘肃河西走廊干旱气候、戈壁湿地特殊自然条件下的城市公园设计为例,探索景观设计满足审美秩序、活动功能与生态意义三方面需求的设计理念与方法,从而引发对“生境营造”概念的思考。
关键字:生境营造;水系;洼地;戈壁湿地;景观设计一、引言景观设计的目的是提高人类的生活环境品质,它包含文化与自然两个方面的内涵。
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文化和不同自然条件下的园林,表达了人们的审美追求对于空间外在秩序的控制,是一种征服;而自然则表现为物种群落依托物质生存环境条件下的自生演替、栖息漂移的规律,是一种自由①。
人为的审美形态和自然的内在规律这两种秩序,在人类生活空间的建造过程中始终对立。
今天的景观设计正在致力于寻找表达自然内在秩序的途径,同样要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审美需求。
而植物是表现这两种秩序的主要可视要素,也就是说,植物的分布形态既可以塑造视觉审美特征,也是反映自然内在秩序的可视标志。
二、“生境营造”的概念对于植物而言,它生存地点周围空间的一切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地形、日照、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等,都是植物的生长环境。
同一气候条件下,植物的种植类型、群落组织以及生长演替形成的特征,受到上述各种生态因子主要和次要、有利或有害的生态作用,都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这些生态因子统称生态环境,简称“生境②”。
植物作为环境建造和配置的要素,由于视觉欣赏和空间建造的需要,在设计中受不同的审美秩序作用,其生态特征正远离人们日常生活和审美价值趋向,整齐干净、绿色清晰并且稳定不变的形象渐渐成为人们对植物自然性的想象。
“生境营造”是指通过人为实体空间设计,如地形塑造,水文条件、道路、建筑与构筑物及其他设施的设计,改变植物生长的水、光、热、养分等生态因子,创造植物及群落生长演替的环境条件,营造展示自然内在秩序的空间组织,为物种提供适宜的生长演替空间。
通过人工生境空间营造,创造满足具有视觉审美和生态意义的活动场所。
环境艺术与景观设计一、引言环境艺术与景观设计是当前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通过创造美丽、宜居的环境,环境艺术与景观设计不仅能够提升城市形象,增加城市居民的幸福感,还能够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论述环境艺术与景观设计的价值与意义。
二、环境艺术与景观设计的定义环境艺术与景观设计是指在城市和乡村中,通过规划、设计和组织景观元素,创造具有美学价值、空间形态和功能的室外环境。
其目的是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满足人们对美、安全、舒适和便利的需求。
三、环境艺术与景观设计的重要性1. 城市形象的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是城市竞争力的体现。
通过合理的景观设计,可以打造独特而美丽的城市形象,吸引游客和投资者,促进经济发展。
案例:巴黎凯旋门的景观设计,使其成为法国重要地标之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 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景观设计可以为城市居民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
通过绿地、公园、休闲设施等合理布局和设计,提供休闲、娱乐和锻炼的场所,满足人们对健康、舒适生活的需求。
案例:新加坡花园城市的景观设计,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绿地和休闲设施,为居民提供了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
3.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艺术与景观设计注重自然与人工环境的融合,强调生态系统的保护。
通过合理的植被配置、水体规划等手段,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
案例:丹麦哥本哈根的自行车道和步行街规划,有效减少了汽车污染,鼓励居民使用环保的交通方式。
四、环境艺术与景观设计的实施步骤1. 调研与分析在开始环境艺术与景观设计之前,需要对区域环境、人口结构、发展需求等进行充分的调研与分析,为后续的设计工作提供依据。
2. 规划与设计根据调研结果,进行规划与设计。
确定景观元素的布局与样式,并考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打造统一而和谐的景观。
3. 施工与管理将规划与设计转化为具体的施工方案,并进行施工与管理。
确保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与环境卫生,同时进行必要的监测与维护。
城市景观生态设计应遵循的理念和原则(1)自然优先原则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地形地貌、河流湖泊、城市植被等要素构成城市的主要景观资源,尊重并强调城市的自然景观特征,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创造。
从粗放的自然风景苑囿,到规整的宫殿式皇家园林,再到面向人民大众的以公园为主的现在城市绿地,园林的设计和营造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密切发展的过程,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妙极自然的过程,是伴随城市化发展和注重生态环境改善的过程。
德国古典哲学家和美学家黑格尔说:园林替精神创造一种环境,一种第二环境。
随着人类环境的扩展,纯自然环境的减少,将环境加以人工提炼改造,创建出胜于自然(以人的欣赏角度而言)的生活空间,将成为园林设计思想的主流。
城市景观的普遍问题是过于人工化。
园林构成因素中面积最大的是绿色植物。
惟绿色植物,既可与山水自然景观亲和,又可与人工建筑物亲和,并可有效地综合生态环境与景观两方面来隔离过于密集的建筑景观。
绿地是城市用地的一种类型,指以有生命的绿色植物种植和覆盖的用地。
建设绿地的行为称绿化。
林学、农学、园艺学和园林学等都是与绿化相关的学科而各有其本门研究的范畴。
城市总体规划中有城市绿地系统的专项规划,而城市景观不仅有绿化的要求,更要着眼于园林城市建设。
说绿就是美是不全面的。
园林不仅是绿,还有美学和园林艺术的内容。
园林绿化的内容和形式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园林的内容正向多功能方向发展,将会出现许多新风格的园林类型。
如集文化、旅游、商贸、运动、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标志性城市广场;集三高农业、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于一体的风景园;具有尊重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城郊化居住,污染少,低密度建筑,空间分布合理,配套完美,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生态居住环境的社区等等。
园林设计过程中还应充分发挥植物造景的作用。
植物造景的观点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园林建设中应以植物景观为主。
因为植物变化丰富,景观优美,是具有生命的画面,且投资少;并且能较好地满足游人游赏及改善环境生态效应的需要。
基于生态理念的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是以生态理念为指导,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自然、美好生活及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塑造良好自然环境为基础,结合现代科技、艺术及社会文化因素,创造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园林景观。
生态理念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强调了生物多样性、循环利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创建健康的宜居环境等方面的原则,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和管理,营造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园林景观。
一、生态理念对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1. 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促进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要求保护和促进生物多样性,通过植物选择、植被配置、景观布局等手段,创造出适宜生物繁衍的环境,提高园林景观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2. 循环利用与资源节约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强调循环利用与资源节约,通过采用适合的土壤改良、水资源管理、植物养护等措施,减少资源的浪费,促进园林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3. 减少污染并提供健康环境生态园林景观设计通过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合理的园林管理,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等手段,降低了园林景观对环境的污染,提供了更加清新、健康的环境。
1. 激发设计创意生态理念的引入,丰富了园林景观设计的内涵,激发了设计师的创造力,推动了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与发展。
2. 提高环境适应性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强调景观与环境的协调与适应性,提高了园林景观对环境的适应性,使得园林景观更适宜在不同气候、地域条件下生长与发展。
3. 促进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融入了当地的社会文化元素,并通过创新的手法传承与发扬,体现了当地文化的特色与魅力,增强了社区的文化认同和社会凝聚力。
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生态园林景观设计首先要从科学规划出发,充分考虑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土壤状况等因素,合理布局景观元素,提高设计的可持续性。
2. 选择适宜的植物物种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选择适宜的植物物种对于保持生态平衡、提高园林景观的生态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建设当代生态城市的景观设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在环境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居家生活的和谐,渴望远离大都市的喧闹,亲近自然,回归自然。
从过去单纯追求室内豪华装修转变为如今注重室内、室外和谐共存,讲求人与自然的相互交流。
各种以山景、江景、湖景、园景、都市景观为主题的绿色生态景观住宅已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市场魅力。
由此推动了当前住宅景观设计的蓬勃发展,并进入了更加讲究精、美、意境的新阶段。
良好的景观设计把人工与自然、技术与艺术、功能与观赏、时尚与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人们在拥有住宅的同时又拥有一座公园或一片绿地,尽情享受阳光、空气、绿色、人、自然与建筑构成的和谐的居家环境。
一、传统的承继中国传统的造园术作为一门优秀的传统空间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解欣赏方式和创造构筑程式,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审美情趣,对当今的住宅景观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园林中常用的风景开合、空间对比、引导与暗示、藏与露、渗透与层次、叠石观水等园林艺术手法是我们在当前住宅景观设计中可以大加借鉴的宝贵遗产。
其倡导的一步一景、一景一情的意境可以大大提升住宅景观的空间意韵,让居者真正在自然中得到精神的贻养。
中国传统园林,其造园手法在遵循“中和”,追求意境的大法则前提下,从山水诗词、山水绘画及其理论中获取启迪,充分发挥传统的“有法无式”的设计理念,以达到感性与理性、写意与写实、自由与规整和谐统一的效果。
这种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建造技巧,巧妙地将空间创造同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起来,形成一整套独特的构筑与观念体系,在当今特别是在南方城市的住宅景观设计中得到了较好的继承与发展。
二、布局的合理任何一个设计都应有全局的观念,把客观存在的“境”与主观构思的“意”相结合,因地制宜,结合地形的高低起伏,利用水面环境以及实际环境中有特色、有利的因素,加以适当的改造,通过合理布局对构成小区景观的各种重要因素进行综合的全面安排,按不同功能用地进行合理的划分与衔接,既考虑到主景区、活动区、休闲区、主要出入口和干道的区分,又充分考虑平面和立面之间的关系,通过造景、借景等手法使整个设计突出主体,分别主次,有开有合,有聚有散,曲折多变,小中见大。
城市景观设计的生态艺术摘要:彼得·拉茨是德国当代著名的景观设计师,他的基本设计理论中包含了许多生态主义的思想和特有的艺术语言,在当今城市景观设计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介绍了拉茨的主要设计作品及其设计思想,论述了如何将废弃的景观,如工业设施、垃圾填埋山等转变成公共空间、花园和公园。
这种质变手法引发了新的对美学的评判和历史观,同样也在努力实现生态主义的原则。
关键词:彼得·拉茨,生态主义,废墟式保护19世纪始,自然风景园在德国占据了重要地位,人们对于园林理解是田园牧歌、世外桃源的景象。
然而一些废弃的场地、道路、工厂等,普遍存在景观价值被忽视的现象,事实上这些非传统意义上的景观具有更深的文化价值和生命力,它们包含了整个自然生态的动态过程。
彼得·拉茨作为这一理念的开创者,在当时20世纪60年代的大工业时代萧条的德国饱受争议,但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以及人们对产业类景观的认识加深,拉茨教授的设计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在世界范围内为产业类景观的改造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
1彼得·拉茨简介彼得·拉茨1939年出生于德国达姆斯塔特,父亲是一位建筑师。
由于父亲的影响,他对建筑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从中获得了许多重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1964年拉茨从慕尼黑工大景观设计专业毕业,后来在亚琛工大继续学习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1968年拉茨建立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并在卡塞尔大学任教,在那里,他有机会与很多工程师、艺术家和建筑师合作,接触不同的行业和技术。
2拉茨的设计思想拉茨认为,景观设计师不应对一个地段作过多的干涉,应对现存的要素尽可能利用,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场地的结构特征,摆脱“形式追随功能”的传统做法,力图使自然和技术达到境界的完美统一。
拉茨教授的设计理念是对于传统美学观念和价值观的挑战,他反对田园牧歌式的景观形式,相对于人工建造景观,他认为“这些景观侧面反应了文明的历史进程,没有理由视而不见,甚至将其抹杀”。
同时,他也对传统的美学观念进行了有力的冲击,在他的设计思想中,工业废弃地具有别样的魅力,那些生锈的钢板不但不是丑陋的,而且在历经沧桑而呈现不同纹理之后,具有特殊的美学含义,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人类的奋斗史。
这种逆向思维似的理解使他的作品如此的与众不同,具有震撼力。
拉茨认为越是“糟糕”的场地越是存在潜在的趣味性,它不止是作为一个物质实体而存在,它还包括一些文化和价值层面的范畴;同时,一些看似消极的效果在另一个侧面看可以是积极和令人兴奋的,因为它们能为场地将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3拉茨的主要作品3.1萨尔布吕肯市的港口岛公园距离卢森堡不远的萨尔河沿岸有一处重工业采矿区。
位于萨尔区首府萨尔布吕肯市的港口岛公园是拉茨工作组在旧工业区改造再利用方面的第一个项目。
二战之前,这里一直是煤炭运输港口。
二战遭到严重破坏后,港口淤积,仓库、储藏室埋在一片废墟中。
这片位于市中心的废弃地应该成为城市生态更新的核心,应该反映它的历史,它的基础构造应重新连接破碎的城市片断。
为了使人们早日明了这一点,进行下列实验是很有必要的:在事先不知道结果的情况下,拉茨开始挖掘碎石堆,寻找可用的材料。
在这些“发现”的材料中,有价值性的东西自然浮现出来:墙体、小路、楼梯、小丘乃至花园。
使用这些材料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废墟原有的物质本质,这是一种形式的创造。
拉茨的设计还将小花园置于碎石瓦砾堆中,意图在于创造一个在公园中央受到保护的、天堂般的花园,使其免受周围两条高速公路噪音的干扰。
水景方面,水池是公园雨水系统的一部分,收集场地中所有的地表水和排放水。
落水墙是氧化和净化设备,水池中的水被水泵抽到墙内高处,再从不同高度落下。
它同时也用来对付噪音,欢快的落水声可以使周围机动车道的噪音退后(图1)。
图13.2哈拉雅垃圾填埋山哈拉雅是以色列特拉维夫阿亚伦平原上的一座大型垃圾填埋山,场地里有两条深深切入平原的狭窄河床、陡峭的山坡,几乎是一片荒原高地的景象。
现状中有很多植物仍在炎热、干燥还有沼气污染的环境中旺盛生长,另外还有一个很好的体验,就是从山上欣赏特拉维夫城的天际线(图2)。
图2拉茨和他的团队在对场地进行了评估后认为,哈拉雅山是可视的,甚至是一种象征,否认了一些将其简单地作为大地艺术作品来处理的手法,因为这样做将会掩盖甚至抹杀场地在时间作用下形成的空间结构。
在充分尊重现状和景观效果的前提下,最终对哈拉雅山做了以下几方面处理。
一是为了避免垃圾在雨水的渗透下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在河床设置了新的溪流并在沿岸种植植物。
二是在不破坏山体轮廓线的条件下种植植物和建设构筑物,在坡地的处理上也尽量不去破坏原有的坡形和土壤的赭石色。
三是在山脚的台地重建农耕地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四是将山顶处理为开敞的地中海风景,极富象征意义,同时在山顶切开一个切口设为观景平台,在这里可以观赏美妙的天际线。
夜晚来到哈拉雅山的高处能看到远处特拉维夫城灯火明灭的璀璨景象,反过来说,在特拉维夫的高楼大厦也可以看到微微发光的哈拉雅山(图3)。
图3哈拉雅的改造极大体现了拉茨对于废墟的看法和其“从废墟到废墟式保护”的理念。
简单概括来说就是极大地挖掘“废墟”本身的信息,并对其加以整合和利用,使其重新焕发生机。
3.3杜伊斯堡北风景公园德国西北部平原莱茵河以东,是著名的鲁尔工业区,其中的煤炭、钢铁工业因周期性的金融危机缩减,留下了一片奇特的风景:空间破碎,环境被破坏,地面上留下很多积水的煤坑、洼地和矿渣堆,土壤被碳氢化合物与重金属污染。
当地政府决定必须重建这片风景的生态基础,为这片有着250万居民的地区吸引到新的投资。
这也就是国际建筑展埃姆舍(emscher)公园的最终目的,简称iba。
从1989年至新千年,iba为地区改造树立了典范。
在埃姆舍公园中,又包括了众多景观独特的公园,杜伊斯堡风景公园是其中之一。
面积200hm2的杜伊斯堡风景公园是拉茨的代表作品之一,公园坐落于杜伊斯堡市北部,这里曾经是有百年历史的a.g.tyssen钢铁厂。
尽管这座钢铁厂历史上曾辉煌一时,但它却无法抗拒产业的衰落,于1985年关闭了,无数的老工业厂房和构筑物很快淹没于野草之中。
1989年,政府决定将工厂改造为公园,成为埃姆舍公园的组成部分。
拉茨的事务所赢得了国际竞赛的一等奖,并承担设计任务。
经过努力,1994年公园部分建成开放。
规划之初,小组面临的最关键问题是这些工厂遗留下来的东西,如庞大的建筑和货棚、矿渣堆、烟囱、鼓风炉、铁路、桥梁、沉淀池、水渠、起重机等等,能否真正成为公园建造的基础,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又怎样使这些已经无用的构筑物融入今天的生活和公园的景观之中。
拉茨的设计思想理性而清晰、他要用生态的手段处理这片破碎的地段。
首先,上述工厂中的构筑物都予以保留,部分构筑物被赋予新的使用功能。
高炉等工业设施可以让游人安全地攀登,眺望;废弃的高架铁路可改造成为公园中的游步道,并被处理为大地艺术的作品;工厂中的一些铁架可成为攀缘植物的支架;高高的混凝土墙体可成为攀岩训练场(图4)……公园的处理方法不是努力掩饰这些破碎的景观,而是寻求对这些旧有的景观结构和要素的重新解释。
设计也从未掩饰历史,任何地方都让人们去看,去感受历史,建筑及工程构筑物都作为工业时代的纪念物保留下来,它们不再是丑陋难看的废墟,而是如同风景园中的点景物,供人们欣赏。
图4其次,工厂中的植被均得以保留,荒草也任其自由生长。
工厂中原有的废弃材料也得到尽可能地利用:红砖磨碎后可以用作红色混凝土的部分材料,厂区堆积的焦炭、矿渣可成为一些植物生长的介质或地面面层的材料,工厂遗留的大型铁板可成为广场的铺装材料……拉茨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工厂的历史信息,利用原有的“废料”塑造公园的景观,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新材料的需求,减少了对生产材料所需的能源的索取。
第三,水可以循环利用,污水被处理,雨水被收集,引至工厂中原有的冷却槽和沉淀池,经澄清过滤后,流入埃姆舍河。
在一个理性的框架体系中,拉茨将上述要素分成四个景观层:以水渠和储水池构成的水园,散步道系统,使用体验区,以及铁路公园结合高架步道。
这些景观层自成系统,各自独立而连续地存在,只在某些特定点上用一些要素如坡道、台阶、平台、和花园将它们连接起来,获得视觉、功能、象征上的联系。
由于原有工厂设施复杂而庞大,为方便游人的使用与游览,公园用不同的色彩为不同的区域作了明确的标识:红色代表土地,灰色和锈色区域表示禁止进入的区域,蓝色表示为开放区。
公园以大量不同的方式提供了娱乐、体育、和文化设施。
独特的设计思想为杜伊斯堡风景公园带来颇具震撼力的景观,在绿色成荫和原有钢铁厂设备的背景中,摇滚乐队在炉渣堆上的露天剧场中高歌,游客在高炉上眺望,登山爱好者在混凝土墙体上攀登,市民在庞大的煤气罐改造成的游泳馆内锻炼娱乐,儿童在铁架与墙体间游戏,夜晚五光十色的灯光将巨大的工业设备映照得如同节日的游乐场(图10)……我们从公园今天的生机与十年前厂区的破败景象对比中,感受到杜伊斯堡风景公园的魅力,他启发人们对公园的含义与作用重新思考。
4结语总的来说,拉茨的设计展现着理性的光芒,也是生态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将场地现有的要素和信息等“碎片”加以整理,使其达到一种内在逻辑的关联性,然后通过最少的干预将这些片段加以组合,使其显现灵活和不确定性。
这种设计手法是开创性的,除了为产业类景观提供借鉴外,也推进了整个景观建筑学的发展。
目前,我国正处在新旧交替的时期,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一些旧的重工业区正面临着衰落,在这个城市快速更新的复杂时期,拉茨的一系列作品对于我国设计师们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1] 王向荣. 生态与艺术的结合──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的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j]. 中国园林, 2001,(02) .[2] 彼得.拉茨,孙晓春. 废弃场地的质变[j]. 风景园林, 2005,(01) .[3] 刘晓明,肖玲. ifla主席a·s·施密特教授及其作品[j]. 中国园林, 2000,(02) .[4] 王建国,韦峰. 重新理解自然,重新定义景观——彼得·拉兹和他的产业景观作品[j]. 规划师, 2004,(02) .[5] 贺勇,姜云娇. 解读那些“糟糕的场地”与景观——p.拉茨教授40年来的景观实践[j]. 规划师, 2010,(02) .[6] 王向荣, 任京燕. 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j]. 中国园林, 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