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春生教授博导-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与环境气象教学中心39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4.51 MB
- 文档页数:39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探测复习资料第一章大气探测⒈大气探测学研究的定义、范围和特点是对表征大气状况的气象要素、天气现象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和测定;并对获得的记录进行整理。
这种探测即包括目测,也包括器测;即包括直接测量,也包括间接测量。
地面气象观测:对近地面层的大气状况进行观察和测定。
包括云、能见度、天气现象、温度、湿度、气压、风、降水、蒸发、辐射能、日照时数、冻土深度、积雪和电线积冰。
高空气象观测:利用气球、无线电探空仪、气象探测飞机、气象火箭、气象雷达和卫星等对自由大气的温、压、湿、风等要素进行探测。
专业性气象探测: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需要进行,如大气污染监测、农业气象观测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性、前沿性⒉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指什么?直接测量:感应元件置于待测介质之中,根据元件性质的变化,得到描述大气状况的气象参数。
间接测量:根据电磁波在大气传播过程中信号的变化,反演出大气中气象要素的变化。
可以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两种方式。
⒊大气探测仪器的性能包括哪几个?惯性(滞后性),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分辨率(力),量程。
⒋气象业务组织分哪几类?基准气候站:300-400,24次。
基本气象站:150,8次。
一般气象站:50,3次或4次。
高空气象站:300,2次或3-4次。
⒌地面观测场地要求及仪器布置。
25*25平方米;四周空阔平坦,能代表本地较大范围;四周10m 内不能种植高杆作物均匀草坪,草高不超过20cm,不准种植作物;设1.2m高稀疏围栏,内设0.3-0.5m宽小路,且只准在小路上行走,小路下建线缆沟或埋设线缆管。
⒍大气探测的三性要求指什么?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第二章云的观测⒈掌握3族10属29类云的特征和符号简写(主要是会识别云)⒉云量、云高的定义及观测方法云量是指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
云量观测包括总云量(观测时天空被所有的云遮蔽的总成数)、低云量(观测时天空被低云族的云遮蔽的总成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天气》试题一答案一,填空:(30%)1. 寒潮是一种-大规模强冷空气活动----过程,寒潮天气的主要特征是-剧烈降温-----和—大风---------。
冷空气从寒潮关键区侵入我国的路径有-西北路(中路)---、--东路-----、--西路-------和---东路加西路------等四路。
2. 长波波速公式是-- C=-u -β(L/2л)2-------,这表明长波的波速与波长存在函数关系,因此长波是一种-正弦波(余弦波)-----波。
3. 阻塞高压是中高纬度高空---深厚---的----暖性---高压系统,它的东西两侧盛行---南北---向气流,高压的南侧有明显的偏----东---风。
4. 影响我国降水的天气尺度系统有---高空低槽-----、---地面气旋、锋面--------、--低空切变线----、-低空低涡--------、--高空冷涡、低空急流-------等。
5. 梅雨锋与一般极锋不同,在梅雨锋的两侧水平风速切变和---露点差—都较大,但—温度差---并不明显。
6. 对流性稳定度的判据是----z se∂∂θ------当>0为----对流性稳定---------,<0为----对流不稳定-----------,=0为----中性-----------。
7. 有利于强雷暴发生的几项因子有---逆温层------、---前倾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高低空急流---------、---中小系统------------。
8. 季风是指---近地面层冬夏盛行风向接近相反且气候特征明显不同的---------------现象。
二,名词解释:(20%)1. 超级单体风暴:即具有单一的特大垂直环流的巨大强风暴云。
2. 水汽通量散度(包括表达式):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内水汽的辐合或辐散量。
)()(qv y qu x ρρ∂∂+∂∂=)(V q ρ•∇-。
一、教材:盛裴轩,毛节泰等. 大气物理学, 北大出版社, 2003二、参考书目:1.[美] J、M 华莱士,P.V.霍布斯著.大气科学概观.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2. 许绍祖主编. 大气物理学基础. 气象出版社, 19913. 周秀骥等编著. 高等大气物理学.气象出版社,1991三、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地球大气的各种现象与过程如:大气中流体运动、光象、电象、热现象、相变过程、辐射过程分支:大气动力学、大气光学、大气电学、大气热力学、云降水学、大气辐射学我们要做的工作:研究地球大气各种现象与过程的物理机制和规律地球科学包括: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理学、地质学等大气科学基础学科:大气物理学、大气化学、大气动力学、天气学、气候学、大气探测学应用学科:农业气象学、水文气象、医疗气象、污染气象、人工影响天气等1)近代大气物理学起始阶段(18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一、大气物理学发展简史1752,美国Franklin第一次用风筝探明雷击的本质就是电。
1871,英国物理学家Rayleigh 解释了天空兰色的现象1908,德国物理学家G.Mie解决了球形粒子的散射问题1859-1901,两位德国物理学家开创了辐射定律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 (1858-1947)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开创人G.R.Kirchhoff (1824-1887)德国物理学家1880-1881,英国物理学家J.Aitken等指出了凝结核在雾滴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1911,T.R.Wilson发明云室,因此获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大气物理学高速发展阶段(20世纪中叶以来)1)1946年,美国物理学家ngmuir, V.J.Schaefer发现干冰可以催化云产生降水后来,B.Vonnegut发现碘化银可作为人工冰核大大激励了科学家们进行人工影响云雨的勇气与信心,促使云降水物理学获得了重大发展。
2)需要掌握大气环境演变规律,促使大气边界层与大气湍流学科的发展3)卫星、雷达等遥感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大气辐射学的研究地球大气和行星大气是怎么产生的?宇宙的形成银河系中心1千亿个星系100亿年前形成由1000-1500亿颗恒星组成距离,大小,公转自转是1000-1500亿颗恒星之一距银河系中心3万光年为什么太阳系各行星大气不一样?2、次生大气火山喷发=>80%H2O,10%CO 2、H 2,H 2S,SO 2水汽形成降水,成为地表水CO 2溶于水形成碳酸盐沉积A cross-section of an oceanic ridge/rise shows its general features (above).Oceanic ridges/rises are called spreading centers because this is where two plates are moving apart. It is an area of plate divergence where new crust is added to the diverging plate edges. /ocean/marinesci/02ocean/mgtectonics.htm图7-3-1 过去10000年来的活火山分布图(引自Textor, 2004)3、现代大气1)水汽光解成氢气和氧气2)越来越多的氧气溶于水==>水生物出现==>光合作用3、现代大气 1)水汽光解成氢气和氧气 2)越来越多的氧气溶于水==>水生物出现 ==> 光合作用 3)氧气越来越多 氧气+紫外线==>臭氧==>地球生物生长 4)光合作用氧气和二氧化碳平衡 5)氮气化学惰性,慢慢积累因此,生态过程、生物的光合作用在地球大 气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试卷答案及评分标准2012-2013 学年第二学期大气综合观测及实习课程试卷( B卷) 本试卷共 2 页;考试时间120分钟;任课教师钱博姜海梅;出卷时间2013年6月系专业年级班学号姓名得分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1.微波辐射计的天线温度不是天线自身的物理温度,而是代表(1外来能量)。
天线的方向性函数是由(2 天线的有效面积)确定的,并且天线越大,(3 方向性)越强。
2.地基辐射亮温度的权重函数反映了大气在某个高度处(4大气透过率的变化率)。
3.利用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资料来反演大气温湿层结的常用方法有(5统计回归法)、(6 神经网络法)、(7一维变分法(1DVAR)等。
4.地基微波辐射计系统主要由(8天线)、(9传输线)和(10 接收机)三部分组成。
5.在观测塔上架设涡动相关系统时,应尽量安装于(11 迎风)方向,以避免塔体的绕流效应。
6.在标准气象观测场中,辐射表通常架设于观测塔的(12 正南)方位,辐射表观测高度通常为(13 1.5 m)。
7.由气象要素的瞬时量,获取湍流脉动量,常用的去趋势方法有三种,分别为:(14 分段平均)、(15 线性去趋势)和(16 多项式拟合)。
8.为了获得比涡动相关通量观测系统更好的空间代表性,(17 闪烁法)通量观测技术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应用。
9.计算用超声风温仪观测的超声虚温计算感热通量时,通常需要进行(18 超声虚温的湿度)订正;用H2O/CO2红外开路分析仪的观测数据计算CO2和H2O通量时,通常要进行(19 WPL)订正。
10.为了验证观测实验获取的资料是否能够充分代表所关注的研究区域,通常需要在资料质量控制过程中对资料进行(20 源区)分析。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请从大气遥感和大气探测的角度解释“正演”和“反演”的概念。
答:在大气遥感和大气探测中往往是借助于许多探测(观测)仪器来对大气的状态、成分和各气象要素(温、压、湿、风等)进行测量。
气候及气候变化概念的新认识余锦华,耿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44)[摘要]气候学是大气科学的畫要分支,20世圮70年代初气候系统概念的提出,在气候学领域内引发了一场科学革命。
从气候系统各子系统问的相互作用这一角度来研究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在大气科学及相关领域是十分活跃的,新观点、新方法、新发现层出不穷,气候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气候及气候变化概念是气候学最为基础的内容,丈章提出了全新气候及气候变化的概念,对其做了透彻的阐述,澄•清了国内外对*匕问题的若干模糊认识,丰富了现代气候学,为气候及气候变化概念的科学应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气候;气候变化;气候状态;气候标准态[基金项目]2018年国家畫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区域干旱事件检测归因”(2018YFC150770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0校级线上线下混合—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2020XJYLKC047);《现代气候学》一流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研究及实践(2020KCSZ(GZX015)[作者简介]余锦华(1964—),女,安徽够县人,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气候学研究;耿新(1991—),男,江苏宿迁人,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晓讲师,主要从事气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P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32-0122-03[收稿日期]2020-01-21—、弓I言气候是气候学科最为基础的概念。
100多年来,随着对气候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入,“气候”的概念随之不断地变化。
“气候是人类能够感知的大气中所有的变化(von Humboldt,1845气候是地表上某一地点,根据大气平均状态可以了解的气象显现的总称(von Hann,1908)”,“气候是一地区天气的平均状态和一般过程,研究各种天气系统、大气环流的平均状态”。
缪启龙等(2018)提出“气候可以理解为某一地区大气的长年状态,用各种气候要素的统计值来表zK"o世界气象组织(WM0,https://public.wmo.int/en/ about-us/FAQs/faqs-climate)指出:"狭义上,气候可理解为天气的平均,是大气温度、降水、风等变量在从月到千年或百万年的时间尺度内相对量的平均及变率的度量”,同时,WM0又指出“30年是气候的标准时间段”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