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有关战争诗的文献研究【文献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4
《诗经》战争徭役诗研究共3篇《诗经》战争徭役诗研究1近年来,对于《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的研究日趋深入。
在这些诗歌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的战争生活和徭役制度,从而了解古代社会的军事制度和社会状况。
本文将从《大雅•荡》、《国风•周南•关雎》、《国风•卫风•干将》三部分入手,探讨战争徭役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军事制度以及社会组织。
《大雅•荡》中,抒发了古代战争中的徭役制度。
它描述的是古代百姓在战争中被强制卷入的现实,表现了徭役制度的无情和痛苦。
比如《荡》中的“谁能荡荡?/维萑之华。
”这句反复出现的句子,道出了古代百姓为了卷入战争所经受的种种折磨。
《荡》中的“荡荡武城/所将必服。
/谁能予之?/尔庶几矣。
”更是表现了古代战争中的徭役制度。
这些贡品,在远离战争的地方生活的百姓都不愿意交付,但是在战争时期,要求百姓纷纷上交,让他们肝肠寸断。
这一序列构成了《荡》的主旨,即表达了古代战争徭役所造成的深重伤害。
《国风•周南•关雎》则是古代战争徭役诗的典型代表。
它记录了诸多古代的战争岁月,通过歌颂武将和百姓的忠诚、英勇,反映了战争中徭役的不同身份和作用。
《关雎》中的“敦彝中国/莫敢寝食/靖共王/自彼氐壤/至于夷陵/饮石泉流/彼其之子/保有父母”描绘了这些百姓忠诚的心、英勇的精神,使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古代百姓战争中的处境和角色。
《关雎》之中还有“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这句诗用精神荡漾的语调,形容女子在战争时期的聪慧和坚韧,以及她们承担战争时期重重压力的身份。
《国风•卫风•干将》则以战争削弱的初期组织形式,展现了古代战争中的节奏和步调。
它以特定的形式表达出古代社会中的军事组织,反映了军事制度的特殊性质。
在《干将》中,“王于小东,使刖于西墉。
公刘作重华。
”表现了分割后的军事,也表现了军事的组织性和分工性。
《干将》中的“公刘作重华,赵宣在上头。
”更是表达了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官员之间的等级制度。
《诗经》战争诗探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其中包括了关于战争的诗篇。
这些战争诗篇既是古代战争史料的重要来源,也是古代战争思想的重要反映。
本文将从《诗经》中选取几篇战争诗篇,对其进行探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古代战争思想及其历史背景。
我们选取《诗经》中的《国风·周南·关雎》一诗来分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国家陷入战争中的景象,诗中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样一句话。
这首诗刻画了战争中的社会动荡,描述了人们的生活状态。
可以看出,战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苦和痛苦,并且也危及到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另外一篇战争诗篇是《国风·周南·凯风》。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国家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的场面。
在诗中有“皇矣上帝,保佑无疆。
靡室靡家,寿考绥长。
”这样一句话。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在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国家,社会将会迎来一个安定祥和的时期。
《诗经》中的战争诗篇主要描绘了古代战争背景下的人们生活状态和社会状况。
而且,这些战争诗篇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战争的认识和态度。
这些战争诗篇也成为后人了解古代战争思想及其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
除了以上提到的两篇战争诗篇,《诗经》中还有许多其他与战争相关的诗歌,例如《国风·郑风·蝃蝀》、《国风·周南·汝坟》等等。
这些诗篇多多少少都反映了古代战争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通过对这些诗篇的分析和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战争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还可以了解古代人们对战争的态度和思考。
除了从《诗经》中的诗篇来了解古代战争思想外,我们也可以从其他渠道了解古代战争思想。
比如说,我们可以从史书中了解古代战争的具体历史事件和背景。
古代兵法书籍也是了解古代战争思想的重要来源。
这些书籍中包含了古代战争的策略、战术、战争思想等内容,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战争思想及其历史背景都有很大的帮助。
《诗经》战争诗探析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其中不乏描绘战争的诗歌。
这些战争诗歌,作为古代中国人对战争的认知和审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诗经》中的战争诗进行探析,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人对战争的理解。
我们需要了解《诗经》中的战争诗是如何反映古代中国人对战争的态度和观念的。
古代中国的战争,多为部落间的争斗和国家间的征讨,这些战争往往伴随着生灵涂炭和家破人亡。
古代诗人在描写战争时往往会表现出对战争的厌恶和悲悯之情。
例如《诗经·小雅·信南山》中的“破我军旅”、“民之讹兮”的诗句,反映了古代诗人对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伤害的深刻认识。
《诗经》中的一些战争诗还表现出对英雄壮士的歌颂和崇拜,这也是古代中国人对战争的一种态度。
例如《诗经·小雅·南山》中的“英英王事”等诗句,表现出对勇士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可以看出,《诗经》中的战争诗歌,既有对战争的悲悯之情,也有对英雄的歌颂之声,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战争的复杂认知和态度。
《诗经》中的战争诗歌,作为古代中国人对战争的认知和审视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通过对《诗经》中的战争诗进行深入探析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中国人对战争的态度和观念,可以感受到其对战争的悲悯之情、对战略与战术的思考、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和平安宁的向往,进而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军事思想、国家兴衰和社会文化。
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学者和爱好者对《诗经》中的战争诗进行深入研究,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古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启示。
试论《诗经》的战争诗摘要:《诗经》中有关战争内容并描写战争的诗篇并不多,但其中所透露的情感与体现的军事战略思想是了解中国古代战争观的史料。
对于这一点的研究并不多,且多单谈某一方面,没有一个整体而系统的形成。
因而引起了笔者的兴趣,尝试着做一系统研究,并做浅显的阐述。
关键词:《诗经》战争诗类型特点一、概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到前6世纪中)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包括《国风》106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40篇(分为周颂、鲁颂、商颂)。
二诗经战争诗类型1.出征将士的豪迈战歌《诗经》中有些战争诗,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
《秦风·无衣》曾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就是一首表现同仇敌忾,共御外侮,斗志昂扬,情绪乐观的典型的战争诗。
秦地,位于今甘肃东南部及陕西一带。
秦人在商周时代与戎狄杂处,以养马闻名,尚武著称。
当时秦人部落实行的是兵制,平民成年男子平时耕种放牧,战时上战场就是战士,武器与军装由自己准备。
西周末年,王室内讧,与秦毗邻的西戎乘势入侵,威胁周王朝首都镐京及中原地区的安全。
秦在地理位置上恰恰肩负着西北护卫周王室的使命。
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是一首秦民应王征召,相约从军的歌谣。
在《诗经》中像《无衣》这样表达战争积极面的诗很少。
这首秦国军中歌谣,不仅在10首秦风中,而且在全部《诗经》中都很有代表性,写出了士兵之间的战斗友谊,张扬了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是秦国将士们抗击西戎入侵者的战歌,威武雄壮,有人认为简直就像《马赛曲》《义勇军进行曲》一样鼓舞人心。
诗中字里行间充溢着战士们互相关爱、同甘共苦之情,生死与共、同仇敌忾之义。
也正因此,《无衣》一诗也就成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为后人传唱吟诵不已。
《诗经》中这类完全从正面歌颂角度所写的战争诗,不注重直接具体描写战斗场面,而是集中表现军威声势。
《诗经》战争诗中强调道德感化和军事力量的震慑,不具体写战场的厮杀、格斗,是我国古代崇德尚义,注重文德教化,使敌人不战而服的政治理想的体现,表现出与世界其他民族古代战争诗不同的风格。
《诗经》战争诗探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有不少关于战争的诗篇,这些诗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战争风貌和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和感受。
本文将探析《诗经》中的战争诗篇,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意义。
首先我们来分析《诗经》中关于战争的诗篇的数量和类别。
据统计,《诗经》中共有65篇诗歌与战争有关,这其中包括“国风”、“小雅”和“大雅”三种主要的诗歌形式。
这些诗篇涉及到战争的起因、战争的过程、战争的结果以及人们对战争的态度等方面。
《诗经》中关于战争的诗篇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反映了当时社会战争的普遍程度和对战争的关注程度。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诗经》中关于战争的主要题材和意象。
在《诗经》中,关于战争的诗篇主要表现为战争的残酷、国家的危亡、军队的壮丽、将士的忠勇等主题。
这些诗篇往往通过描绘战争的场景、强调忠勇赴战的将士、抒发痛心疾首的情感等方式,来展现战争的惨烈和人们对战争的思考和感受。
《诗经》中关于战争的意象也非常丰富,如箭矢、盔甲、战车、战鼓等等,这些意象都是与战争密切相关的,它们为诗篇增添了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氛围。
在分析了《诗经》中关于战争的诗篇的数量、类别、主题和意象之后,接下来我们来探讨这些诗篇所蕴含的思想和意义。
通过《诗经》中的战争诗篇可以看出,当时的战争是非常普遍和惨烈的。
诗篇中经常描述了战场上的残酷和惨状,从而表现了战争的破坏力和人间惨剧。
诗篇中还表现了人们对战争的思考和感受。
有的诗篇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痛心和悲愤,认为战争是一种灾难,应该加以避免;有的诗篇则抒发了对战争的赞美和歌颂,认为战争是一种必然的手段,应该毅然奋起。
这种表现了对战争两种相反情感的诗篇,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战争问题的复杂认识和态度。
通过《诗经》中的战争诗篇可以看出,当时的战争是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争不仅是一种军事行动,更是一种政治手段,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战争也是一种社会文化,对于战争的认识和态度也成为一种思想品格和身份象征。
《诗经》中的战争诗摘要:战争诗是《诗经》中重要而富有成就的题材,有人研究统计认为,诗经中的战争诗有22首左右,约占《诗经》全部的十分之一,数量上仅次于爱情诗。
本文将从《诗经》战争诗所反映的“厌战却不反战”这一现象出发,并从外部因素,民族心理,兵制政策,“人性”角度来探讨这一现象的产生的根源,得出“厌战却不反战”是家国所需与人性所需之间无奈妥协的结论。
关键词:厌战却不反战;兵民不分;人性;妥协公元前1046年,西周初立。
面对幅员辽阔的国土,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上层政权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掌控这个刚建立起来的国家。
于是便划地分封,“七十一国并立”。
从镐京发出的“分封制”行政指令,便多多少少还带有氏族公社残留的影子。
既是脱胎于氏族公社,民族大义的雏形便寄寓在氏族残留的集体意识之中。
“国风”中的战争诗虽流露着强烈的离别愁绪,但无论就其内容还是主旨来说却“厌战而不反战”,抒发愁绪的同时也充斥着对外族入侵的仇恨,例如《国风·秦风·无衣》便已慷慨激昂的形式表达了抗击西戎入侵的决心。
即使是排除这类直接表达战争积极面的诗,“小雅”中的《采薇》、《出车》、《六月》都将战争之苦的矛头指向“猃狁之故”,《国风·豳风·破斧》则热切赞扬周公平叛,所以但凡涉及民族之战、正义之战,给百姓带来的家庭破碎、亲人离散固然不容忽视,然罪魁祸首的内外之分,即使是处在社会的最底层的百姓心中也有最明确的标准。
这并不是说当时的百姓有多么高的民族责任感,或是多么的深明大义,更多的则是周王朝还没有完全摆脱原始社会的影子。
《国风·邶风·击鼓》中“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开头两句便写军容之威、士气之盛;《小雅·采薇》中“一月三捷”述战事之繁。
而在抵御外辱的绵绵战事里,仅靠将领的权威、政治的压迫远远不能消除士卒对生的渴望,在儒家“忠君爱国”思想尚处萌芽的阶段里,能够凝聚斗志的便是出身农民的士卒对这个大集体的认同。
浅析《诗经》中的战争诗篇摘要]本文将对《诗经》中的战争诗篇进行深入学习与解读,以体会古人高昂的战斗精神、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气节,让我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并重新体味当时的社会画卷,对民族文化、战斗文化、民族气节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诗经》战争诗英雄情怀《诗经》作为中国诗歌的源头,民族文化的经典,以其丰富的民族生活内容和包罗万象的诗歌创作题材,把西周殷商的社会历史风貌极致饱满的展现给了后人。
尤其是《诗经》中的战争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周人为国家兴衰、民族存亡而战斗感人的历史画卷,也反应着当时不同阶层对战争的态度及战争中的役人戍士内心矛盾复杂的情感。
一、在爱国与思家中反映战争中矛盾心情的诗篇——以《小雅?采薇》为例《采薇》这首战争诗描述了一个出征的士卒,历经生死征战后,最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
在路途中,他回忆起征战岁月的痛苦和艰难,不由得发出了悲凉而忧伤的吟唱,展示出士卒背井离乡抗击外敌的复杂情感。
这首诗歌不仅深刻地指出了战争对周人生活的破坏,给人们带来的苦难,也表达了士卒对猃犹侵略者和战事的怨恨。
即便如此,将士们也只能天天严阵以待,面对猃犹入侵,匹夫皆奋勇戍边卫国。
在这一背景下思乡念亲的个人情感与为国赴难的民族责任感交织在士卒的心中,成为全诗深蕴着的思想感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在杨柳青青、春色怡人的美好季节,本是与家人共享温馨平凡安逸田园生活的时候,却要远戍边疆,抗击外侵猃犹,征人心中难免充满离愁别恨。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在漫长的征战生活中,士卒不仅要忍受身体上的饥苦,还有心理上的折磨。
“靡室靡家,猃犹之故;不遑启居,猃犹之故”的反复吟唱,展现了征人对入侵者的愤慨和对和平的向往。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展现出士卒内心的无奈。
但征人清楚此去是为了保家卫国,也蕴涵士卒奔赴战场的豪壮。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显示出士卒在战争洗礼后的无限感伤。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更唱出了士卒久戍难归而忧心如焚的内心复杂情感。
分析《诗经》中的战争诗《诗经》中存在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战争诗,战争诗与爱情诗所描写的爱情,祭祀诗所写的祭歌,农事诗所写的农耕文化,政治讽刺诗中写的政治形势相比,战争诗中的战争要复杂和有吸引力。
战争是“解决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
”战争诗中凝聚的文化内涵要比单纯的爱情诗歌要深厚,内容更加宏大,反应的社会现象更加深刻。
在阅读战争诗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得到审美意境的提高,而且可以发掘那些非战争的文化。
这些战争诗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传递出其特有的的民族精神,融入民族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总体来说表现的三大特征是:题材以民族战争为主;不具体描写战斗场景;推崇德义、以德化民的战争思想。
从社会发展史看,一种社会制度发展到它已走向顶点的时候,也就是这个制度发展走向自身否定的开始的时候。
西周末期由于奴隶主贵族残暴的统治,激起了“国人”的暴动,加速着西周王朝的灭亡。
春秋时期是周王朝没落新的封建制度产生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内诗的风格倾向不同于西周初期的“正风”、“正雅”,在《诗序》中,产生了“变风”、“变雅”,风气和习俗都大为改变。
待到周宣王伐异族而中兴,这是战争诗集中产生的年代。
战争是频繁而残酷的,但反映这一题材的作品不多,没有正面战斗场面的描写,没有战士们厮杀的场面,还没有塞外风雪,还未见血流成河的残阳。
诗经里写的都是兵马强壮,武器精良,士气的高涨和英勇善谋的将军。
这不能仅仅归纳为描写范围的局限,我们应当看到诗经中战争诗里透露出的浓厚以武功显示威望、以礼法治理国家的思想。
一、《诗经》中战争诗历史背景和概况周族以农立国,周武王伐纣建立了第三个奴隶制国家周,到西周的灭亡,周王朝始终陷于四周落后种族的侵扰困境中。
严峻的边患和无休止的征伐成为周王朝时期重要的社会主题,战争被反映在战争诗中。
这些诗篇主要反映了周朝八百年来的杀伐攻掠,不仅成为后世研究先秦时期战争历史的宝贵材料,更以其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和人文内涵传承至今。
《诗经》战争诗探析《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凝结了古代华夏民族的智慧和情感,其中自然也包含了大量描写战争的诗篇。
这些战争诗篇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更能够体现出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特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本文将以《诗经》中的战争诗篇为研究对象,探析其中所包含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来看看《诗经》中关于战争的诗篇数量。
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整个《诗经》中共有涉及战争的诗篇达数十篇之多,其中不仅包括了直接描写战争的《邶风-燕燕》、《邶风-硕人》等,还有一些表现出战争氛围和战争心境的诗篇,比如《周南-关雎》、《卫风-木瓜》等。
这些诗篇大多是以歌颂战士的英勇和战争的壮烈为主题,体现了当时战争文化的特征。
我们来思考这些战争诗篇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的战争诗篇自然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和军事情况。
通过对这些诗篇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战争的形式、战士的勇敢、君王的雄才大略,甚至还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政治格局和文化氛围。
比如《邶风-硕人》通过歌颂武士的英勇和忠诚,反映了那个时代对于武士精神的崇尚和推崇;《周南-关雎》通过对战争带来的伤痛和疾苦的描写,反映了当时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痛苦和不安。
这些战争诗篇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当时社会的镜鉴和见证。
这些战争诗篇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诗经》中关于战争的诗篇大多是以较为简洁的语言表达出对战争的思考和感慨,如“戎车驾马,薄言鞶带”,在简洁中体现出了战争的壮烈和战士的英勇。
一些战争诗篇中也包含了对自然的描绘和对感情的表达,如《邶风-硕人》中的“硕人”,通过对民族英雄的赞美,体现了古代人们对战争和英雄的崇拜之情。
《诗经》中的战争诗篇不仅在内容上有着丰富的内涵,而且在形式上也具备较高的审美价值,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我们还要注意到,《诗经》中的战争诗篇对后世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
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集,其中的战争诗篇对后世的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谈《诗经》中的战争描写诗
《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诗歌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就《诗经》中的战争描写诗进行浅谈,以期对这些诗歌的特点和意义有所了解。
《诗经》中的战争描写诗数量虽不算多,但却比较典型且富有表现力。
这类诗歌通过歌颂战争英雄、描绘战场景象和表达战争背后的苦难和痛苦,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让人深思的一面。
例如《商颂·殷武》中写道:“殷武之道,靡莫不已。
”这首诗描绘了殷商时期的战争场景,展示了那个时代的战争氛围和英勇的战士形象。
通过对《诗经》中的战争描写诗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些诗歌往往运用了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来描绘战争的场面和情感。
同时,它们也常常融入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反思,传达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警醒。
《周颂·绵绵》中的“皇畿绵绵,儋耳靡替。
”就是对战争的反思,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稳定的期望和追求。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诗经》中的战争描写诗多以抒情的形式呈现,既有直接叙事,也有借物抒怀的表达方式。
这种抒情的特
点使得诗歌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艺术美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
思考。
总结而言,《诗经》中的战争描写诗在数量和形式上虽然有限,但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诗意深远的主题让它们成为了古代文化的瑰宝。
通过这些诗歌的阅读和理解,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
风貌,还可以思考战争对人类的影响和和平的珍贵。
探究《诗经》中的战争诗探究《诗经》中的战争诗《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纵观世界历史,任何民族的历史里都包含有战争的成分。
战争,是一个永久性地历史话题,因为从本质上来讲,它自古以来就是维护生存的最高而又最有效的手段。
中国历史上,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便发生了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战争,而《诗经》作为我国古代一部具有史诗性的著作,必然记载了大量有关战争方面的诗篇,它是我国先秦时期战争的历史见证者之一。
《诗经》作为我国先秦时期的诗歌总集,记载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上下约五百年的历史。
其中,战争诗在其中占有不小的比重,约有三分之一约40篇是直接描写战争的。
因此,我们可以从《诗经》中挖掘出许多精髓,深入了解先秦时期人们对战争的认识与看法。
《诗经》中不乏有描写战争场面的诗句,其中对军队面貌的描写不占少数,如《秦风·无衣》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这是一首士兵的参军歌。
战士们整装待发,衣甲齐备,个个争先奋勇。
首句的一问一答,慷慨激昂,气势非凡,表现了士兵们愿意同甘共苦、共同浴血奋战的精神以及团结一致的战斗意志。
《无衣》全诗四字一句,仿佛响的鼓点,铿锵有力,催人奋进,充分表现了秦地战士们乐于战争、善于战争、崇尚武力的民族特点。
《诗经》中也展现了民族战争中的英雄形象。
“采薇”所描写的是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战士在归途中的感慨。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战争诗探析《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包含大量关于战争的诗歌。
这些诗歌既是对战争的记录,也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
本文将从文化背景、意象和主题等角度对《诗经》中的战争诗进行探析。
一、文化背景《诗经》的出现时期可以追溯到周代,周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当时中国正处于一个由部落向国家转型的阶段,周文化的产生和传承标志着这一历史变革的开端。
周代的政治制度是以封建制为基础的,国家由许多的诸侯国组成,其间有等级之分,各诸侯国主要靠武力来扩张自己的领土和地位。
因此,《诗经》是一部以歌颂诸侯的功绩和战争为主题的诗歌集。
战争在那个时代的社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实际情况。
二、意象《诗经》中的战争诗歌中运用了许多意象,如箭、弓、戈、矛、盾等军事武器,表现出各种战斗情形的惨烈和壮烈,以及士兵、将军等军人形象的英勇和威武。
这些意象不仅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紧张,同时也生动地描绘了人们战争时的状态和情感。
三、主题《诗经》中的战争诗歌主题非常丰富,既有颂扬战争胜利的,如《邶风·击鼓》:“击鼓其促,荷楯启蛾;是用为’盛戎’,“群后保之。
”也有歌咏追忆沙场往事的,如《邶风·牧羊》:“曾不遑衡门,衣不解带;故不足与语,云欲何往。
",同时也有抱怨和反思战争的,如《周颂·蕲春》:“戎车既驾,公既坐此。
天子是求,于穆如此。
”这些不同的主题反映出文化、历史和社会的变化以及文艺创作的多元性。
总之,《诗经》中的战争诗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特征,同时也体现了文化思想传承和演变的过程。
在掌握《诗经》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深入理解其中的战争元素,更好地反映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和文化的瑰宝。
《诗经》战争诗探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被誉为中国诗歌的鼻祖。
有许多描写战争的诗篇。
这些战争诗歌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军事状况和民族风貌,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就《诗经》中的战争诗进行探析,从不同侧面探讨战争对古代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诗经》中的战争诗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这些诗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军事活动和国家形势,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在《诗经》中,描写战争的诗篇主要出现在《周南·关雎》、《鹿鸣之什》等篇目中,这些诗篇通过对战争和战争环境的描写,展现了古代社会的战争风貌和人们对于战争的思考。
《诗经》中的战争诗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危机和战乱。
在《周南·关雎》中有“悠悠苍天,曷其有所”之句,描写了战乱下人们的苦难和无奈。
在古代,战争时常发生,各国之间争霸争地,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诗经》中的战争诗篇通过对战乱社会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危机和动荡,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无奈和悲愤之情。
《诗经》中的战争诗篇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在《鹿鸣之什》中有“王事靡盬”之句,表达了人们对国家安宁和民族福祉的向往。
在古代,战争时常发生,为了保卫家园和祖国,人们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诗经》中的战争诗篇通过对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的歌颂,彰显了古代中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
《诗经》中的战争诗篇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战争的思考与反思。
在《国风·卫风》中有“翩翩者鹋、王孙度之”之句,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
在古代,战争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和痛苦,人们不禁对战争进行了思考与反思。
《诗经》中的战争诗篇通过对战争的反思和和平的向往,体现了古代社会对战争的深刻思考和对和平的向往。
《诗经》中的战争诗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危机和战乱,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表达了古代社会对战争的思考与反思,对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人物形象与美学角度欣赏《诗经》中的战争诗【摘要】战争诗是指《诗经》中以战争的士卒将领(包括君王)为表现主体,歌咏、抒写他们在战争生涯中的生活状况和情感体验的诗。
战争诗是《诗经》中的重要题材,如吴培德就认为:“《诗经》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诗篇是直接或间接描写战争的。
”①作为一部抒情性的文学作品,《诗经》中的战争诗表现出与世界他民族古代战争诗不同的风格,它不注重对战争场面、战争进程和战争情节的描写,不囿于以战争来写战争,而是选取不同的视角全面地展示了这场席卷整个社会和各个阶层的惊涛骇浪。
将士的行役之苦、家园之思,思妇的空闺哀怨,“局外旁观者”的正面歌颂,不同身份地位和角色的人用不同的笔触,不同的情感基调勾勒出了他们心目中的战争。
【关键词】诗经战争诗人物形象美学《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西周至东周春秋中期)的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正阐明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歌从不同的侧面,描写了先秦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及其理想愿望。
而先秦时期又是中国社会最为分化动荡和斗争激烈的历史阶段,各邦国之间剧烈而残酷的兼并战争,中原地区与周边“四夷”的长期军事冲突,并由此而产生的种种社会生活状况,作为这一时代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自然也在《诗经》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和记录。
②这类诗歌,就是《诗经》中战争诗。
《诗经》中的战争诗,散布于风、雅、颂中,数量虽然不是很多,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综观整部作品,战争诗的叙写不是囿于以战争来写战争,全面地展示了战争以及它所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在多种视角的叙述下我们可以从抒情诗的角度出发,立足于战争但不拘泥于这一字眼来欣赏《诗经》中的战争诗,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题材的诗歌与众不同的魅力和所传达给我们的文化内涵。
一、人物形象征人对战争及由其引发的远行、戍边诸事,亲身参与其中的将士是最有发言权的,因此以征人视角切人的战争诗在《诗经》战争诗中篇幅最多,也最真实感人,从中我们能感受到将士同忾、保家卫国的昂扬斗志,同时更多的是体会他们的行役之苦以及对家园和亲人的深切思念。
分析《诗经》中的战争诗分析《诗经》中的战争诗《诗经》中存在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战争诗,战争诗与爱情诗所描写的爱情,祭祀诗所写的祭歌,农事诗所写的农耕文化,政治讽刺诗中写的政治形势相比,战争诗中的战争要复杂和有吸引力。
战争是“解决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
”战争诗中凝聚的文化内涵要比单纯的爱情诗歌要深厚,内容更加宏大,反应的社会现象更加深刻。
在阅读战争诗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得到审美意境的提高,而且可以发掘那些非战争的文化。
这些战争诗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传递出其特有的的民族精神,融入民族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总体来说表现的三大特征是:题材以民族战争为主;不具体描写战斗场景;推崇德义、以德化民的战争思想。
从社会发展史看,一种社会制度发展到它已走向顶点的时候,也就是这个制度发展走向自身否定的开始的时候。
西周末期由于奴隶主贵族残暴的统治,激起了“国人”的暴动,加速着西周王朝的灭亡。
春秋时期是周王朝没落新的封建制度产生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内诗的风格倾向不同于西周初期的“正风”、“正雅”,在《诗序》中,产生了“变风”、“变雅”,风气和习俗都大为改变。
待到周宣王伐异族而中兴,这是战争诗集中产生的年代。
战争是频繁而残酷的,但反映这一题材的作品不多,没有正面战斗场面的描写,没有战士们厮杀的场面,还没有塞外风雪,还未见血流成河的残阳。
诗经里写的都是兵马强壮,武器精良,士气的高涨和英勇善谋的将军。
这不能仅仅归纳为描写范围的局限,我们应当看到诗经中战争诗里透露出的浓厚以武功显示威望、以礼法治理国家的思想。
一、《诗经》中战争诗历史背景和概况周族以农立国,周武王伐纣建立了第三个奴隶制国家周,到西周的灭亡,周王朝始终陷于四周落后种族的侵扰困境中。
严峻的边患和无休止的征伐成为周王朝时期重要的社会主题,战争被反映在战争诗中。
这些诗篇主要反映了周朝八百年来的杀伐攻掠,不仅成为后世研究先秦时期战争历史的宝贵材料,更以其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和人文内涵传承至今。
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诗经中有关战争诗的文献研究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乐歌总集,也可以说,是我国第一个诗歌选本。
它产生于商、周之交,到春秋中叶或稍后这样一个约五六百年漫长的时代,是我国古代先民对自己社会生活的歌唱,其内容涵盖当时社会的生产劳动,爱情婚姻,徭役战争,政治讽刺及史诗事件等,通过风雅颂赋比兴,我国古代文化辉煌灿烂的篇章得以永远保存了下来。
就《诗经》中战争诗一块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社会的急遽变化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最频繁的一个朝代。
“当时,各诸侯国之间战争频仍,互相攻伐兼并。
几百个小国家逐渐归并为几个大国,逐步孕育着封建的萌芽,各民族的联合,也都为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创造了条件。
自西周末年至战国初年,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日益高涨,终于摧垮了腐朽的奴隶制。
”“各诸侯国之间互相侵凌争夺,兵连祸结,广大人民群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受尽苦难。
社会经济也受到严重破坏。
”
《诗经》战争诗不描绘战斗的残酷,还因为周代人崇尚“人格美”。
表现在“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威严。
”《礼记·祭义》“治躬”,就是修身。
治躬的成效就在于显示他们的声威。
在周代,这种“人格美”的外部表现被称之为威仪。
昭显威仪,便是把象征尊者等级地位的外物显示给人看,以引起人们从心理上的尊敬、畏惧,行为上的恭顺、服从。
周代人这种“人格美”理想在《诗经》的一些形象中得到鲜明的表现。
《采芑》是以抗拒外患为背景的作品。
诗中所歌颂的元老方叔曾经征伐狁,后来又率军出征荆楚,是当时王朝的栋梁之臣和扶倾救危的英雄。
他仁足以怀百姓,勇足以安危国,信足以结诸侯,强足以拒患难,威足以率三军。
因此《采芑》的作者将描绘的的重点集中于方叔的威仪上。
因为“在当时人看来,某些人在战场上取得胜利,主要的原因并不取决于他们是否有独特的军人素质,而取决于他们是否具备较高的礼的修养。
”
《诗经》为后人留下了较为丰富的战争资料,其中所写战争一般都是有义之战,即所谓的师出有名。
《小雅·采薇》、《出车》、《六月》、《采岂》中所描写的战争都是正义之战,是抵抗外族入侵,保护农业文明的战争,诗经中对这些战争的描写最突出的地方是对战争性质的描写。
《诗经》战争诗的创作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着我国古代关于战争的特殊思想观念———崇德尚义“、胜残去杀”。
《论语·子路》“: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小雅·出
车》、《六月》、《采芑》、《大雅·江汉》、《常武》中都有关于军威的大幅描绘,战争诗中突出这些,无非是说王者之师不靠暴力杀伐,而是以德服人,不战而胜。
诗经中的战争诗之所以被学者们反复研究还在于其所反映出的中国古代独特战争思想。
《诗经》中表现士兵勇武精神最为突出的是秦风,如《秦风·无衣》。
故朱熹曰:“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慨,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
”《小雅·采芑》对于将士们的英勇描写更为生动,显示出锐不可当的气势。
这些都体现出了先秦人民勇敢刚强、不屈不挠的精神。
《诗经》中的先期武备观念思想主要表现在慎重对待战争上,即“先言教战然后用师”打有把握之仗。
再者,在战争中表现为进攻与防御兼施上。
《小雅·出车》开篇展现十分危急的情境:“王事多难,为其棘矣”。
然而周王早有准备严阵以待。
“我出我车,于彼牧矣。
”这告诉我们要注重战争的防备工作。
《小雅·采芑》中三次强调“其车三千”旨在造势。
“戎车啴啴,啴啴焞焞,如霆如雷”,这种声势与“伐鼓渊渊,振旅阗阗”共鸣。
以此强大周邦军队对付弱小荆蛮,可谓囊中取物。
其次,还着重写主帅或周天子的威严,重点写装束。
《大雅·常武》在描写主帅或最高统帅周天子时,不但注意夸耀他的外貌,而且还注意其内在修养,尤其在品德与智慧方面,暗示有这样的天子亲自作为统帅将无往而不胜。
终其原因,学者们研究认为,产生中国古代独特战争思想的原因首先在于农耕文化的影响。
华夏文明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农耕民族能够长期平和的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内。
农耕文化造就了尚农、务农、孝亲、重养、安土重迁的民族性格。
原始农业耕种对大数量人力的需要,使得全社会都有一种对人生命的珍视。
这些形成了当时战争“不尚杀伐”思想。
而具体在战争诗中,就表现出重战争教化而不喜渲染残暴场面及不崇尚以流血为荣的个人英雄主义。
因此,可以说农耕文化是产生中国古代独特战争思想的根本原因。
第二个在于周礼的深刻影响,“制礼作乐”是周公建设周王朝经国济世的具体措施。
周公制定了周代各种政治和社会制度、公共守则、伦理规范等。
这就是崇尚德行,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并使其生活充裕。
周人企图用德来保住天命,这是周人惩于殷代纯恃天命、不知敬德,而致覆亡所得出的宝贵心得,成为周代的特点。
因此《诗经》战争诗也无不打上周礼的烙印。
从作者本身来说,诗歌作者文武兼备也是诗经中战争思想产生的源泉。
战争诗的创作主体是文武兼备之才,且大都是贵族或出征将士。
周代士人很重视“射、御”的学习,这使他们在战争中具有英雄气概,有保家卫国、建立军功伟大志向。
但战争的残酷,也在他们心里投下阴影。
在这种心理张力的作用下,战争诗的描写是有所选择和侧重的,其尽量避免暴露战争残暴的一面。
如《大雅·常武》叙述征伐淮夷的战争时,只用“仍执丑虏”四字便对战
争结果进行了概括。
中国战争诗从源头开始,不作暴力血腥之直观描写,含蓄蕴藉而言尽意永《, 采薇》一诗可作典型,昔李商隐《上河东公启》有句云“常有辛酸,每嗟漂泊”,又云“方思效命旌旗,不敢载怀乡土”今借以评《采薇》,义山不亦“涕泪犹存上古人”,视春秋戍边之士为同怀乎。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固然是孔子对《诗经·关雎》一诗的评价,然而从孔子整体审美趣味而言,对疾言厉色、有失温柔敦厚的话语作风,从来有本能之厌恶。
上述诸诗有哀思、有怨诽、有愤怒,但绝无张狂而失态。
《诗经》,当然有风诵、有规讽、有美刺的作用,既然“依仁”是君子道德完善的根据,那么仁人之风也应在诗的审美实现过程中体现词温义美、好色而不淫、怨诽而不乱的话语风格和仪容,因之“暴力话语”极少见于《诗经》,或者根本没有,包括战争诗也不例外。
孔子删诗的审美标准二千五百年来影响并形成中国诗歌的最重要的民族特色,进一步与古希腊的诗歌传统分道而扬镳。
[参考文献]
[1 ]袁梅1 诗经译注[M] . 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1361
[2 ]许志刚. 诗经论略[M] .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1
[3 ]左丘明1 国语·周语下[M] . 北京:华龄出版社,2002.
[4 ]尚书[M] . 北京:华龄出版社,20021
[5 ]巫宝三1 先秦经济思想史[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
[6 ]左丘明1 国语·吴语[M] . 北京:华龄出版社,20021
[7 ]朱东润1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 [M]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8 ]谢祥皓1 刘宗贤. 中国儒学[M] .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
[9 ]朱熹. 四书集注·公孙丑[M] . 成都:巴蜀书社出版社,19861
[10 ]朱熹. 四书集注·论语·为政[M]1 成都:巴蜀书社出版社,19861
[11 ]朱熹1 四书集注·论语·八佾[M] . 成都:巴蜀书社出版社,19861
[12 ]刘起 1 古史续辨[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
[13 ]左丘明1 左传·僖公五年[M] .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1
[14 ]莱布尼兹1 十八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M]1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
[15 ]许志刚. 诗经论略[M] .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1
[16 ]左丘明1 国语·楚语上[M] . 北京:华龄出版社,20021
[17]杨立群.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年.
[18]王硕民.诗经中战争诗体现的军事战略思想.南京政治学院学
报,2002 年.
[19]章可敦.诗经战争诗与农耕文化.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 年.
[20]李山.诗经的文化精神[M].北京: 东方出版社, 1997.
[21]先秦诗鉴赏词典[M].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7.
[22]王夫之.姜斋诗话[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