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外交_实现国家国际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
- 格式:pdf
- 大小:118.61 KB
- 文档页数:2
文化外交
文化外交的定义大致有两种( 缪开金,2006: 23) : 1) 主权国家利用文化手段以实现特定政治目的或对外文化战略目标的一种外交活动; 2) 各国及其人民为增进相互了解而在观念、信息、艺术等方面的交流( Cummings,2003: 1) 。
这两种观点的侧重点不同:前者视文化为服务于政治的手段,而后者视对外发展本国文化为目的本身。
既然是外交,文化外交的主导者通常是一个国家的政府,外交对象则是外国公众和政府。
文化外交与公共外交密切相关,一些学者( 如Taylor,2011) 认为文化外交是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外交可以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减少彼此之间的成见,提高双方互信程度,增强软实力,提升国家形象。
软实力这一说法的提出者约瑟夫·奈( Nye,2004) 认为,一国的软实力基于三种资源:文化、政治价值观念与外交政策。
文化外交的方式包括政府层面的文化外交( 如文化代表团的互访) 、教育文化交流活动( 如设立孔子学院) 、信息交流活动( 包括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 等( 缪开金,2006) 。
理论框架:译介学、传播学、翻译改写理论、多元系统理论、翻译规范理论、跨文化交际
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型( Lasswell,1948)
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型将传播过程归纳为五个要素: 传播主体( Who) 、传播内容( Says What) 、传播渠道( In Which Channel) 、传播受众( To Whom) 和传播效果( With What Effects) 。
在翻译领域,与这五个要素相应的要素是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渠道及手段、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 郑晔,2012: 11) 。
中国文化外交研究一、本文概述《中国文化外交研究》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在全球舞台上通过文化交流与互动实现外交目标的学术性文章。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文化外交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首先对中国文化外交的定义、发展历程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进行了概述。
接着,文章分析了中国文化外交的主要策略和实践,包括教育交流、艺术表演、文化遗产展示等多种形式,以及这些活动如何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本文还评估了中国文化外交的成效,并探讨了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增进对中国文化外交的全面理解,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中国文化外交的理论基础文化外交,作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指的是通过文化交流、教育、艺术、媒体等手段,以推动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和友好关系。
对于中国文化外交而言,其理论基础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历史传统、哲学思想和现代外交实践。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外交的核心理论支撑。
儒家强调的“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为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提供了哲学依据。
这些理念在今天的文化外交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中国努力向世界展示其和平、包容的文化形象。
道家和佛家的思想也为中国文化外交提供了重要启示。
道家的“无为而治”和佛家的“慈悲为怀”都强调了一种超越国界、超越纷争的宇宙观。
这些思想鼓励中国在国际交往中保持谦逊、开放的态度,通过文化交流来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和谐共处。
再次,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也为中国文化外交提供了理论指引。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又对社会生活具有能动作用。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中国文化外交致力于推动文化的发展与创新,通过文化交流来增进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也为中国文化外交提供了重要参考。
例如,多边主义、全球化理论等强调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可以加强国家间的联系与沟通。
从日本动漫外交看日本对华文化外交——动漫外交对中国大学生对日情结的影响【内容提要】日本前外相麻生太郎于2006年4月28日在东京数码大学发表了题为《文化外交新设想》的演讲。
他建议日本应当积极开展“动漫外交”,通过推广日本的漫画书和动画片,赢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民众的心。
而在2008年03月,现任外相高村正彦正式任命哆啦A梦为“动漫文化大使”,此举无疑是在延续麻生太郎的外交政策。
日本外务省希望通过“POP文化”,特别是动漫文化,推销日本,大打文化外交牌的举动引起中国国内的激烈争议。
不少人认为由于目前日本动漫一统市场,如不制止日本动漫潮在中国学生间的泛滥,中国下一代必然会“日本化”,形成浓烈的日本情结,从而影响对日政治态度。
然而不少动漫爱好者认为,日本动漫并不能改变他们对日态度。
那么真相究竟如何?本文希望通过调研与解读相关资料,探求:一、中国当代大学生热爱日本动漫的行为与其日本情结,对日政治态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如果存在,相关程度如何;二、日本动漫外交的效用以及收益率;三、日本动漫外交对中国外交的启示。
【关键词】日本动漫外交文化外交情结中国大学生日本情结对日政治态度(一)文化外交及其作用机理当前,文化外交成为了许多国家宣传自身文化与政治理念,提高国际软权力的的重要外交手段之一。
所谓文化外交,根据李智所著的《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一书所述,是指“主权国家以维护本国文化利益及实现国家对外文化战略目标为目,在一定的对外文化政策指导下,借助文化手段来进行外交活动。
”①作用机理如下:首先,通过”文化模糊”处理,目标国国民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被增强。
而这种文化认同感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以微妙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舆论传播也常从文化视角切入,将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向目标群传播,使目标群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舆论输出中文化因素的激励和感染,从而慢慢接受传播者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其次,借助文化熏染、提高对该国文化的接受度。
第10卷第2期2011年3月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10No.2Mar.2011[收稿日期]2010-12-05[作者简介]崔道伟(1974-),男,河南三门峡人,河南经贸职业学院社科部讲师,硕士。
【政治学】中国“文化外交”实践评介与反思崔道伟(河南经贸职业学院社科部,河南郑州450046)[摘要]“文化外交”在国家对外战略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中国“文化外交”异常活跃,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亟须改进的地方。
无论是国民心态还是文化内涵、机制建设等方面都应加以调整和完善,不断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
[关键词]文化外交;文化战略;软实力[文章编号]1672-2035(2011)02-0028-03[中图分类号]B822.2[文献标识码]B进入21世纪,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交往日趋紧密,外交活动空前活跃,作为国家整体外交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外交”愈发显示其独特价值,在维护国家利益、践行“和谐世界”理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化是交流情感、沟通心灵的最佳手段,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可以达到潜移默化、加深理解的效果。
如果将之运用于外交领域,则发挥着诸如消弭分歧、增信释疑等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谓“文化外交”,是指主权国家以维护本国文化利益及实现国家对外文化战略目标为目的,在一定的对外文化政策指导下,借助包括文化手段在内的一切和平手段所开展的外交活动。
[1]76一、“文化外交”的作用其一,“文化外交”是国家整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意义上的外交以政府为主导,代表国家进行双边或多边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开展活动,其目的在于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
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将文化交流提升至国家外交层面,并成为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的重要手段。
可以这样说,在外交的总体格局中,“文化外交”不仅构成了外交体系的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整个外交的核心所在。
浅谈中国文化外交文化外交作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环境下,中国需要发展文化外交,同时文化外交的开展也会对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外交的含义与历史实践文化外交是为了达到特定政治目的或对外战略意图、以文化传播、交流与沟通为内容所展开的外交。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数千年来积累了丰硕的文化成果。
文化外交正是文化成果之一。
文化外交实践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不会忘记两汉时张骞、班超出西域,开辟了陆路的“丝绸之路”的创举,在海上,郑和七次下西洋也沟通了海上文化与贸易交流,近代历史上梅兰芳的赴美京剧演出,为中美外交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在1972 年的“乒乓外交”堪称中国文化外交的经典。
近年以来,随着我国影响力的提高,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中国热”,突出表现在“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二个方面。
截至2006 年9 月中国已在46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08 所孔子学院来推广中文和中国文化。
各国孔子学院的建立,秉承了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以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己任,旨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二、中国文化外交的成功实践近年来,从改善自身形象、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及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需要出发,中国积极借鉴西方国家开展文化外交的经验,不断探索自己的文化外交战略。
到目前为止,尽管中国的文化外交模式还很不完善,但中国在新世纪的文化外交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在文化展示、语言推广和文化交流方面成效显著。
(一)中国文化年(国家年)项目“文化年”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兴外交形式,是国家根据对外关系的整体工作格局与部署,在双边国家约定的特定时间和特定区域内,以文化为载体,以人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为手段来开展的国家公关活动。
“中国文化年(国家年)”项目是中国文化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外交“文化展示与沟通”的标志性活动。
文化外交是公共外交的重要内涵作者:朱虹来源:《世界文化》2011年第10期随着国际格局均衡化趋势不断演进,世界发展模式多样化成为现实。
在当代国际关系中被称为“第四维度”的国际文化最具有流动性,因此也成为最为深刻的世界变动因素之一。
外交方式正在逐步多元化,时刻处于“在线式”。
中国正在努力开拓公共外交新领域。
一、公共外交源于文化外交将文化导入国家外交战略,古已有之。
文化外交是国家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政治化产物。
文化蕴涵于主权国家的国家利益中,知识的权力化倾向与权力的知识化倾向相互交织,形成了文化利益论。
知识改变权力,文化改变命运丰富而生动地体现在当前的国际关系中。
文化外交定义为:主权国家为维护本国利益、实现国家对外战略目标,以文化传播为内容,以文化交流、沟通为主要手段,以和平方式开展的官方外交活动。
文化外交具有柔软性,也被称为“柔性外交”,相比其它外交形式更易被外国政府接受。
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外交活动领域的重要路径。
公共外交是国家外交中的新型外交,源于文化外交。
公共外交超越了传统外交范围,以网络媒体(各类文化交流项目、国际广播、互联网络、智能手机)为宣传平台,定义为:以信息和语言为主、以外国民众为对象的外交行为,开展解释和说服工作,目的在于取得国际共识,促进国家相关战略目标的实现。
公共外交的核心是通过国家之间媒体和公众开展信息、观点的交流沟通,用影响外国公众的方式实现国家利益。
文化外交是公共外交的重要内涵,但又不完全相同。
文化外交是一种直接外交形式,属于公开外交。
文化外交的主体是双边或多边主权国家的政府,由政府组织文化交流团体出访或互访。
文化外交因国别和文明不同具有鲜明的本国民族特色。
作为国家派出的文化使者,展示国家文化形象、地域文化特色和人民之间的亲善友好。
主权国家的价值理念和诚信形象在公共外交中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国家间能否取得共识:国家间信任的生成,是国家间互动的变量。
国家间是对抗还是合作,信任建构是一个必要的条件。
专题23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专题突破卷(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同时,各朝代中央政府通过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手段推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图①②③处管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填写正确的是()A.①小行人②礼部③办事大臣B.①大鸿胪②提督四夷馆③理藩院C.①典属国②提督四夷馆③都护府D.①大鸿胪②礼部③理藩院2.如图为广西贵港出土的汉代铜镜,有类似纹饰的汉代铜镜在内蒙古察右后旗及云南玉溪等地都有出土,这可用于佐证汉代()广西贵港出土汉代铜镜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B.政府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C.边疆地区的民族交融情况D.少数民族手工业发展迅速3.《唐六典》记载,“凡军、州边防镇守转运不给,则设屯田以益军储”,有“安西二十屯,疏勒七屯,焉耆七屯,北庭二十屯,伊吾一屯,天山一屯”。
唐代屯田()A.有利于稳定均田制B.强化君主专制集权C.主要基于边防军需D.导致了藩镇的崛起4.宋代在边疆地区,均有与各地区少数民族政权的互市,往来十分密切。
当少数民族政权侵扰或不臣时,宋政权多会“既禁岁赐,复禁和市”,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这一现象反映出()A.互市在民族问题上发挥了决定性作用B.各族政权一定程度上融入宋市场体系C.宋朝以经济手段逐渐控制了各族政权D.和平与发展成为当时各族的共同愿望5.明初西南地区的地方行政设置,除了与内地一致的府、州、县之外,还有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行政机构。
而到了清朝,此类机构的设置大大减少,如云南省就由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的50个减少到清朝雍正末年的13个。
这一调整旨在()A.将西南地区纳入中国的版图B.加强国家对西南地区的控制C.实现西南与内地管理一体化D.变革边疆地区地方管理机构6.隆庆四年,明朝与蒙古达成和议,俺答汗在答谢表中说道:“臣等生齿日多,衣服缺少。
四项国家安全体系的内容中国新一代国家安全体系是中国按照新形势下国家安全工作的实际需要,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安全工作有关战略要求,把国家安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网络、国防、军事与外交等综合性安全领域构成一个整体,并以此为指导的思想。
本体系由以下几个组成部分构成:第一,政治安全体系。
政治安全体系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和关键,是其它体系的保障。
政治安全要求:保持政治稳定和政治诚信,推进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民主集中制,完善国家制度、法制建设、监督体制,维护国家宪法和法律的尊严,确保社会公平正义和合法权益,建立有效的新形势下党政领导体系和国家监督体系,维护党和国家的核心利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良好形象。
第二,经济安全体系。
经济安全是政治安全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石。
经济安全要求:加快实施经济发展战略,深化市场改革、法治改革、财税改革、金融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机制,控制重大风险,稳定物价,防范投机性衰退,保障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深度发挥政府职能,保持宏观政策动态平衡,促进房地产稳定,积极鼓励经济新形势和新战略,科学预测经济趋势,采取宝墨及时措施,维护经济安全。
第三,文化安全体系。
文化安全是社会稳定构成的重要保障,是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基石。
文化安全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文化领域,坚持文明文化建设的导向,发挥文化软实力,深入实施文化“再造”,加强文化安全管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施教育安全体制,有效惩治和抵制文化危害行为,健全激励政策条件,营造文化环境,确保文化安全,助推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
第四,社会安全体系。
社会安全是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补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安全要求:强化社会治理体制和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提升应急管理水平,加强立法规范解决利益关系,健全政府负责社会治安的法律制度,筑牢社会安全网,坚持联防联控,开展中外优势互补,发挥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在社会安全治理中的作用,坚决制止恐怖活动,加强环境保护,保障社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