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超级大国
- 格式:ppt
- 大小:3.05 MB
- 文档页数:49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目录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第4课破解彩陶之谜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第12课了解身边的“历史”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第18课昌盛的文化第19课寻访“丝绸之路”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第23课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第24课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第25课成语历史故事竞赛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远古至589年)中国历代王朝表(夏至隋)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第3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第4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第5课“和同为一家”第6课开放与交流第7课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第8课璀璨的文学艺术第9课“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第11课宋金南北对峙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第13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第14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第15课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第17课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第三单元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第19课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第20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21课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第22课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第25课设计奥运圣火传递路线中国历史大事年表(581-1840)中国历代王朝表(隋至清)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第4课八国联军侵略战争第5课画地图,讲历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第6课近代工业的兴起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第8课辛亥革命第9课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2课社会历史小调查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13课伟大的开端第14课国民革命的洪流第15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16课图说红军长征第四单元伟大的抗日战争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第18课全民族抗战的兴起第19课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第20课抗日战争的胜利第21课历史的回响---“抗日救亡歌曲联唱”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22课全面内战的爆发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第24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第25课编辑历史小报---“我们眼中的解放战争”中国历史大事年表(1840-1949)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第4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第5课“万方乐奏有于阗---”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演讲擂台赛第二单元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6课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第7课“文化大革命”十年内战第8课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第9课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第10课“走近创业年代的英雄”讨论会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12课欣欣向荣的科教文体事业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第14课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第15课展示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第四单元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第16课当人类还是野蛮人的时候第17课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第18课蓝色的地中海文明第19课“日出之国”与“新月之乡”第20课西欧的基督教文化第21课古老帝国的悲剧第22课人类三大人种的基本特征第五单元古代文明的冲撞与文化成就第23课文明的冲撞与交融第24课昔日的辉煌第25课世界古代科学魅力的报告会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1949-2000)世界上古中古史大事年表(约500万年前至15世纪)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第1课向人性扼杀者宣战第2课探险者的梦想第3课剥夺王权保留王位的革命第4课为民族独立而战第5课为争取“民主”“共和”而战第6课拿破仑的文韬武略第7课与哥伦布同舟远航第二单元近代社会的确立与动荡第8课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第9课古老印度的抗争第10课“解放者”的风采第11课开辟新时代的“宣言”第12课“英特纳雄奈尔”一定要实现第13课工业革命带给人类的“礼物”第三单元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第14课避免革命的改革第15课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第16课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第17课电气时代的来临第18课叩响现代文明的大门第19课缔约结盟的狂潮第20课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第21课追《根》溯“园”—走进美国黑奴的生存空间第四单元构建文化的圣殿第22课引领时代的思考第23课构建科学殿堂的巨匠第24课文学艺术的大师第25课弹《命运》论《英雄》—贝多芬作品弹奏与赏析世界近代史大事年表(15世纪至20世纪初)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动荡与变革第1课俄国向何处去第2课苏联的崛起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4课“大危机”与“新政”第5课追忆列宁第二单元全球战火再起第6课邪恶的轴心第7课疯狂的战车第8课正义的胜利第9课小小军事指挥官—模拟二战经典战例第三单元两极下的竞争第10课“冷战”与“热战”第11课梦幻超级大国第12课苏东的艰难探索第13课挑战“两极”第14课殖民废墟上的重建第15课“漫画”历史第四单元和平与发展第16课告别“雅尔塔”第17课干戈不息第18课梦想成真的时代第19课机遇与挑战第20课举办“时事溯源”专栏世界现代史大事年表(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
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1课俄国向何处去一、十月革命1、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年11月,列宁在彼得格勒领导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十月革命的意义:它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它把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使俄国走上了实现现代化的独特之路,为世界上落后国家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巩固新政权的措施: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等收归国有,实行工人对企业的监督;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经农民耕种;签订《布雷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列宁在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目的:抗击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进攻和武装干涉。
2)作用:取得了平息国内反革命叛乱和粉碎外国势力的武装干涉和进攻的胜利。
但它不符合和平经济建设的需要,不符合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2、新经济政策:1)背景: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1921年,列宁领导的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
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2)主要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新的特点),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第2课苏联的崛起一、苏联成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最早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二、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当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经济危机困境时苏联经济却迅速发展,在短时间内,9000多个新企业投入生产,机械制造等重工业部门纷纷建立;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苏联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斯大林模式: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第十一课、梦幻超级大国【教学目标】了解战后美国发展状况及原因;知道爵士乐、好莱坞电影业是现代世界音乐和电影业的典型代表;通过对美国发展状况、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导学重难点重点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原因、特点。
难点能否从课本中的两张表格中获得较多的有效信息,并尝试分析原因。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提问:第二次世界大战产生了哪些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然后指出:二战改变了世界面貌,二战后以美苏两极为主要矛盾的国际关系结构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结构。
其中,以美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普遍经历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我们来学习本课内容,了解一下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国家——美国。
二、学生自主阅读。
三、讲授新课:(一)经济“巨无霸”1.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提问:这一时期,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强调: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2、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提问:这一时期,促进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是什么?(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
)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始终是经济、政治实力最强的国家。
依靠这种特殊地位和经济、军事实力的强大,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到处干预别国内政,并妄图“主持”国际事务,肆意践踏联合国宪章中的基本原则,遭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反对。
(二)“世界警察”关于美国充当“世界警察”的事例,学生能列举出很多。
通过师生共同列举事例,充分认识美国的称霸野心,再分析美国认为其能领导世界的原因。
可以对照邓小平同志曾说过的“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侮别人”来对比中美两国对外政策的不同,并进一步讨论哪种外交政策对社会文明的发展更为有利,讨论课本上的“想一想”,以培养学生尊重其他民族的意识和正确分析国际社会现象的能力。
(三)“从爵士到摇滚”,第四目“HOLL YWOOD——好莱坞”对于摇滚乐和好莱坞,学生极为熟悉。
第10课“冷战”与“热战”一、美苏冷战1、冷战的定义: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和敌对行动。
2、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目的(实质):遏制共产主义、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3、“冷战”双方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4、冷战的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2)美苏势均力敌,苏联成为美国称霸的障碍。
(3)战争刚结束,双方不愿再战。
5、“冷战”局面的形成(1)、冷战的序幕:丘吉尔铁幕演说(1946年)(2)、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出台(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实质: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划书P58)】(3)、发展:①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应用);②军事上建立北约(1949)、华约组织(1955)【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实质):复兴欧洲经济,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稳定资本主义秩序。
】6、结束:华约解散、苏联解体二、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1、形成标志: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建立。
2、特点:以美苏为中心,全面对抗。
3、两极格局的影响:(1)两大军事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3)美苏两强相争,贯穿霸权主义色彩,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带来动荡不安和局部战争三、启示:(1)综合国力决定国家的国际地位。
(2)推行霸权主义误国误民,和平与发展才是当今世界主流。
(3)承认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划、抄写到九下p63)一、一战后(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见书p11~15二、二战后国际格局----雅尔塔体系(美苏两极格局)见书p57~61三、冷战后的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一)多极化趋势形成背景:苏联解体;美国霸主地位动摇;西欧(欧洲)、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国家崛起(二)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对世界历史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意义)?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初三历史下册目录(精编)第一单元动荡与变革第一课俄国何去何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二月革命(1917年4月,列宁回国)————“阿芙乐尔号”的炮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退一步,进两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5)第二课苏联的崛起理想与成就(五年计划)————斯大林模式(1936年,颁布新宪法)——————(7-9)第三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和约》(巴黎和会)————《九国公约》(1922年)——————————(11-14)第四课“大危机”与“新政”(美国经济危机)“美国的悲剧”(德莱塞)——“黑色星期四”——罗斯福新政(“蓝鹰运动”)————(17-21)第二单元全球战火再起第六课邪恶的轴心希特勒的法西斯恐怖(迫害犹太人)————非洲之角的战火(1935年,意大利侵略)——愤怒的《格尔尼卡》(1937年,西班牙,毕加索)——“死亡工厂”———————(29-33)第七课疯狂的战车(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平到来了吗?(《慕尼黑协定》)————闪击波兰(1939年,“白色方案”)—————————“巴巴罗萨计划”(莫斯科保卫战)——“虎!虎!虎!”(太平洋战争)————(36-42)第八课正义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正义力量的携手联盟(《联合国家宣言》)————大战的转折(1942年,斯大林格勒会战,中途岛海战)————“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诺曼底登陆,雅尔塔会议)——(44-48)第三单元两极下的竞争第十课“冷战”与“热战”“铁幕”降临(美国杜鲁门,“欧洲复兴计划”)————“两极”对峙(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1955年,华约)————局部“热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57-62)第十一课梦幻超级大国经济“巨无霸”(比尔·盖茨)——“世界警察”——从爵士到摇滚——好莱坞——(65-69)第十二课苏东的艰难探索赫鲁晓夫的小修小补(1953年)——“东欧消费者的天堂”(匈牙利,卡达尔)——(71-74)第十三课挑战“两极”欧洲的联合(联合国,1999年,欧元启用)———走向经济大国之路(日本)———(77-80)第十四课殖民废墟上的重建翱翔的“蓝孔雀”(印度独立运动,尼赫鲁)——“黑暗大陆”现曙光(1960年非洲独立年)————艰难发展中的拉丁美洲(1959年古巴,巴拿马运河)——————————(82-86)第四单元和平与发展第十六课告别“雅尔塔”(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苏东剧变(“八一九事件”)———————————(97-100)第十七课干戈不息(伊拉克战争)和平路漫漫(阿以战争)——海湾战争——“非接触性战争”(科索沃战争)———(103-106)第十八课梦想成真的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日益发达的电脑(1945年)——“生命工业”的兴起(克隆)——天机无限——(110-113)第十九课机遇与挑战走向全球化————应对全球挑战————日不落的联合国—————————(118-122)。
美国美国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1、美国独立战争面临的障碍:英国殖民统治;美国内战面临障碍:黑人奴隶制2、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是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美国内战的性质: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3、美国独立战争开始:1775年4月19日,来克星顿的枪声,结束:1783年,《巴黎和约》签署。
4、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萨拉托加战役。
5、美国正式独立的标志: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发表6、《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是杰斐逊,《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独立宣言》的主要内容:提倡人人自由平等,确立了美国政府的目标和原则,宣告北美脱离英国殖民统治。
7、《独立宣言》的核心思想是: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独立宣言》的思想来源于启蒙运动《独立宣言》的重要语句: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8、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1、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美国独立;2、确立了民主的资产阶级政体3、推动了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对我们的启示:反抗外来民族的侵略,建立自由平等的过国度是民族发展的先决条件。
9、对华盛顿的评价: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又开创了民族政治的先河,华盛顿成为美国最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
10、有人说“华盛顿创造了美国历史”你认为对吗?不对,华盛顿虽然为美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11、文艺作品《根》:描绘了黑人奴隶制在美国的发展历程。
12、对三角贸易和黑人奴隶制的看法:人人生来就是平等的,我们要消除种族歧视,热爱每一个生命。
13、对林肯的评价:林肯领导了美国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使美国伟大的总统。
14、美国南北战争对我们的启发:打击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15、美国南北战争的转折点是:林肯在1862年颁布了《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两个重要法令16、《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内容:从1863年1月1日起,所有南方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一律获得人身自由17、《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和广大黑人的革命积极性,扭转了战局,废除黑人奴隶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18、林肯颁布《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目的:为了动员广大群众,特别是黑人参加到北方军队中来,瓦解和战胜南方奴隶主的反叛19、美国南方与北方的矛盾主要体现在黑人奴隶制20、美国南北战争的意义:美国内战废除了黑人奴隶制,使美国政治、经济统一起来,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其成为世界强国打下了基础21、美国内战中北方获得胜利的原因:北方实力雄厚、工业发达,并且得到了广大美国群众的支持;林肯适时地颁布了《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罗斯福新政1、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一书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
九年级北师大下册历史书目录第一单元动荡与变革第1课俄国向何处去第2课苏联的崛起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4课“大危机”与“新政”第5课追忆列宁——学习与探究之一第二单元全球战火再起第6课邪恶的轴心第7课疯狂的战车第8课正义的胜利第9课小小军事指挥官——模拟二战经典战例——学习与探究之二第三单元两极下的竞争第10课“冷战”与“热战”第11课梦幻超级大国第12课苏东的艰难探索第14课殖民废墟上的重建第15课“漫画”历史——学习与探究之三第四单元和平与发展第16课告别“雅尔塔”第17课干戈不息第18课梦想成真的时代第19课机遇与挑战第20课举办“时事溯源”专栏——学习与探究之四附录世界现代史大事年表(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课外读物推荐书目历史学习主要网站目录后记考点检索篇一、历史名词快速检索表(拼音顺序) (1)二、历史人物快速检索表(拼音顺序) (7)三、历史大事年表(年代顺序) (10)四、历史图片快速检索(课本顺序) (17)考点归纳篇五、历史中考全部知识点归纳整理 (27)1、七年级(上册) (27)2、七年级(下册) (19)3、八年级(上册) (24)4、八年级(下册) (32)5、九年级(上册) (38)6、九年级(下册) (43)六、历史专题知识汇编 (51)专题一中国古代各历史时期的主要特点 (51)专题二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及其统治 (51)专题三中国历史上的三农问题 (53)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55)专题五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57)专题六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57)专题七列强侵略与国人反抗 (59)专题八中国的近代化探索 (60)专题九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国共两党关系 (61)专题十新中国辉煌成就 (62)专题十一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 (64)专题十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经济全球化趋势 (66)专题十三三次科技革命 (66)专题十四国际会议、国际组织 (67)专题十五两次世界大战 (68)专题十六大国的崛起 (69)专题十七中外思想家及思想解放潮流 (72)专题十八中外变法与改革 (73)考点训练篇七、第一轮复习课时训练 (74)课时训练1(七上第一、二单元) (74)课时训练2(七上第三单元) (76)课时训练3(七上第四单元) (78)课时训练4(七下第一单元) (80)课时训练5(七下第二单元) (82)课时训练6(七下第三单元) (84)课时训练7(八上第一单元) (86)课时训练8(八上第二单元) (88)课时训练9(八上第三单元) (90)课时训练10(八上第四单元) (92)课时训练11(八上第五、六、七单元) (95)课时训练12(八下第一、二单元) (97)课时训练13(八下第三、四单元 (100)课时训练14(八下第五、六、七) (103)课时训练15(九上第四单元) (105)课时训练16(九上第五、六单元) (108)课时训练17(九上第七、八单元) (110)课时训练18(九下第一、二单元) (113)课时训练19(九下第三、四、五单元) (116)课时训练20(九下第六、七、八单元) (119)八、第二轮复习专题训练 (122)专题训练1(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科技) (122)专题训练2(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124)专题训练3(侵略与反抗) (126)专题训练4(近代化的探索) (128)专题训练5(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130)专题训练6(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132)专题训练7(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34)专题训练8(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 (136)九、参考答案 (149)。
中考历史诵读版—九年级下册第1课俄国向何处去一、“二月革命”(P2)1、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结束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2、革命后的形势:工兵苏维埃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3、新目标的确立:确立了将民主革命推进至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4、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十月革命(P3-P4)1、背景:①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②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实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③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2、经过: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3、结果: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成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4、性质:无产阶级革命5、意义:十月革命是世界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夺取胜利的革命,它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现实,使俄国走上了实现现代化的独特之路。
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P4)1、背景:由于国内外反革命势力联合反扑2、内容: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3、影响:帮助苏维埃政府渡过了难关。
四、新经济政策(1921年开始)(P4-P5)1、背景:A、国内战争结束,主要任务是恢复经济B、人民群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2、内容:实行粮食税,农民缴税后余粮归自己支配,退还部分国有企业,让国内外资本经营,在一定范围内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生产,恢复商品货币关系。
3、影响:1925年,国民经济基本恢复4、特征评价: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这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它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第2课苏联的崛起一、斯大林模式(P8-P9)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也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3、背景: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历史九年级下册课后习题答案第一课俄国向何处去【想一想】十月革命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有什么影响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它的胜利开辟了人类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新时代。
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激励着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 而且鼓舞着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斗争。
十月革命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
【议一议】举出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例子。
提出依靠科学技术和专家建设社会主义 苏维埃国家要充分利用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大生产管理经验等主张 以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等等。
【材料阅读】议一议 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为什么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粮食税的税额比余粮收集制大为减少。
农民缴纳粮食税后 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 明显改善了生活水平。
【自我测评】人们认为十月革命是“震撼世界”的历史事件 请谈谈你的看法。
十月革命使俄国无产阶级战胜了资产阶级 建立了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政府——人民委员会 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使俄国从此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道路。
同时 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是俄国无产阶级的胜利 还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的斗争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 为他们树立了榜样 比如说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 半殖民地的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
总而言之 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第二课苏联的崛起【议一议】斯大林模式有何利弊 斯大林模式创立是和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过积极作用 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从长远看 这种模式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 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材料阅读】这段话出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借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之口说出了他对生命的理解。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体系第一单元:动荡与变革第一课俄国向何处去一、沙皇专制统治的崩溃:1、一战将俄国推向崩溃的边缘2、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二、十月革命的胜利:1、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建立人民委员会,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2、历史意义: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他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了现实,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三、十月革命后,列宁探索俄国的富强之路: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由于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联合反扑,苏俄政府被迫实行作用:这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帮助苏维埃政权度过了难关。
2、新经济政策:1921年背景: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危机已经过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合新形势的需要作用: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识:是列宁从俄国的国情出发,创造性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大创新。
(联系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特点: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意义第二课苏联的崛起一、斯大林时期的计划经济:从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一五计划———1937年二五计划完成成果: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由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国。
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标志: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2、实质: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特点:政治上,党政不分,国家的所有决策权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
经济上: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结果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评价: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二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第三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背景:一战结束后,战胜的协约国召开了巴黎和会、1921——1922 年又召开了华盛顿会议,重新瓜分世界和海外殖民地。
初中历史教学评价主要是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历史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价值判断。
教学评价是历史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进历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
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了解《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评价方法与过程,并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在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等方面是否达到《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还要注意考察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避免将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惟一的评价内容。
评价应以《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
历史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
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三、初中历史学生评价的内容1、知识内容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能力内容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形成丰富的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3、过程内容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过程。
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是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梦幻超级大国》教案一、教材分析1.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构思(1)课程标准: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2)原教材提供的内容既有涉及课标的部分也包含了其他课标的内容如:通过爵士乐、好莱坞等,了解现代音乐和电影业的发展。
还有部分有关美国充当世界警察的阅读内容。
(3)根据课标,结合学生实际,我对教材重新做了取舍,淡化或舍弃了现代音乐和美国充当世界警察这些与课标联系不大的内容,然后根据自己所需,重新选取了事例。
这样做既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现在的美国有一个较全面了解。
还可使所讲知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参与思考、讨论,从而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课标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2.教学目标(1)能够说出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三个特点。
(2)搜集并整理不少于2条有关战后美国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的资料或信息,在小组讨论活动或课堂提问中发言一次。
(3)从高新技术对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中,感悟到中国当前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
3.教学重点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根据:紧扣课标。
4.教学难点涉及经济学方面的名词和专业术语较多,学生较难理解。
根据:初中学生基本没学过经济学相关的内容,而课堂上的时间有限,要让学生完全理解这些知识是比较困难的。
5.课时安排本课安排一课时。
6.教学器具有关美国的一些实物,多媒体课件二、学情分析乌兰浩特的初中学生,身居城市之中,通过较发达的大众传媒讯,对美国已有一定的了解。
但由于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等因素,对美国的了解较窄、较浅,且有关经济方面的知识较为匮乏。
三、教法设想以创设情境法和任务驱动法为主,启发法和讨论法为辅。
使学生在老师布置的情景中思考、讨论问题,并能有所启迪,在课堂活动中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
四、学法指导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方式为主,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积极思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五、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老师搜集美国著名产品的商标,以及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