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学会物探技术研讨会获奖结果
- 格式:doc
- 大小:106.00 KB
- 文档页数:10
中国石油科技进步奖获奖名单中国石油科技进步奖是中国石油行业评选的一项重要奖项,旨在表彰在石油科技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个人和团队。
下面是近年来获得中国石油科技进步奖的一些代表性名单。
一、2018年中国石油科技进步奖获奖名单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藏开发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他们在油气藏数值模拟和优化技术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研发出了一系列高效、精确的模拟与优化方法,为油气藏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2. 中石油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团队:他们在海上油田开发技术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开发出了一套适应恶劣环境下的高效、安全的海上油田开发技术,为我国海洋石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3.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团队:他们在页岩气勘探与开发技术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方法和技术,成功实现了页岩气资源的高效开发,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石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二、2017年中国石油科技进步奖获奖名单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藏开发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他们在油藏数值模拟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开发出了一套高效、精确的数值模拟方法,为油气田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2. 中石油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团队:他们在油田地质勘探和评价技术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方法和技术,大大提高了勘探评价的准确性和效率,为我国油田勘探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3.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团队:他们在油田地面采油技术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开发出了一系列高效、环保的地面采油技术,成功解决了一些在传统采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油田开发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三、2016年中国石油科技进步奖获奖名单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藏开发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他们在油藏动态模拟与优化技术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开发出了一套高效、精确的动态模拟与优化方法,为油气藏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2. 中石油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团队:他们在油田环境保护和治理技术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方法和技术,成功解决了一些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为我国石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3.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团队:他们在非常规油气勘探与开发技术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方法和技术,成功实现了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高效开发,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石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首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是一种通过地球物理方法来探测地下结构和资源的技术。
在石油、天然气、矿产、地热等领域,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近日,一项关于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这是对该领域研究的认可和肯定,也为我国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获奖项目名为《地球物理勘探多参数联合反演方法及应用》,该项目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合作完成。
该项目团队通过对地球物理探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利用多参数联合反演方法,实现了对地下地质结构和资源的精准探测,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在地质勘探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同时也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和技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是一种通过测定地球物理场(如地震波、电磁场、地热场等)的变化,来推断地下结构和资源的技术。
这种技术在石油、天然气、矿产、地热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资源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地下结构的复杂性和地质条件的多样性,传统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存在着一系列的局限性和难题,如分辨率低、噪声干扰大、数据解释困难等。
如何提高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精度和效率,一直是地质勘探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和挑战,项目团队深入研究和创新,提出了多参数联合反演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地球物理勘探数据处理和解释中。
该方法通过综合利用地震波、电磁场、地热场等多种地球物理场的数据,结合数学模型和计算机算法,对地下结构和资源进行多参数联合反演,提高了勘探数据的精度和分辨率,克服了传统技术的局限性,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技术创新和成果。
该项目团队在多参数联合反演方法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他们在地球物理数据的处理和反演算法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方法和实用技术。
这些方法和技术不仅提高了地球物理数据的处理效率和准确性,同时也为勘探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首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近日,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成为我国地球科学领域的重要突破和创新成果。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是利用地球物理学原理和方法,对地下的地质、构造、矿产资源等进行探测和研究的一门学科,对于石油勘探、地震预测、环境地质和资源勘探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获奖,标志着我国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水平的显著提高和国际地位的巩固。
我国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世界地球物理勘探领域的重要力量。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尤为突出,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获奖是对我国地球物理勘探学术界和企业界的一次高度肯定。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离不开我国地球物理学家和工程师的辛勤努力和创新精神。
他们通过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突破了许多技术难题,为我国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企业界也积极参与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获奖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寻找油田、矿产资源和地下水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对于国家能源和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获奖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还对地震预测和环境地质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保护。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获奖是我国地球科学领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彰显。
在未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研发和创新能力,推动地球科学与工程技术的深度融合,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还需要加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应用推广,提高技术的普及程度和市场竞争力,为我国地球科学产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于石油物探地震五项技术研讨会
佚名
【期刊名称】《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年(卷),期】1989(000)006
【摘要】中国石油学会物探学会与山东省石油学会及天津市石油学会联合,于
1989年10月17日~21日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了地震五项技术研讨会。
有石油、地矿及煤炭等系统74个单位的183人参加,围绕垂直地震剖面法(VSP)、振幅与炮检距关系(AVO)、三维地震、储层横向预测及碳酸盐岩勘探,宣读了88篇论文,并
进行了讨论。
经16人组成的评审小组评比,选出了30篇优秀获奖论文。
会后,石油物探学会的新技术小组借
【总页数】1页(P729-7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3
【相关文献】
1.中国东部地区第三次石油物探技术研讨会在承德市召开 [J], 王友仁
2.广东省石油学会石油物探新方法新技术研讨会在桂林召开 [J], 林自强
3.“五项地震技术研讨会”获奖报告名单 [J],
4.关于石油物探地震五项技术研讨会(续) 三维地震技术方面的综合报道 [J], 程金箴
5.广东省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石油物探新方法新技术研讨会》在桂林召开[J], 麓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石油物探》召开第九届编委会会议
佚名
【期刊名称】《石油物探》
【年(卷),期】2022(61)5
【摘要】在创刊60周年之际,《石油物探》于7月底以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在南京
召开了第九届编委会会议。
本届编委会学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文采先生,中
国工程院院士康玉柱先生、谢玉洪先生、林君先生以及来自国内外院校和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海油的100多位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编委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
主办单位徐旭辉书记主持。
上届主编、本届主任委员杨勤勇院长致欢迎辞。
刘定进副院长代表主办单位致辞。
新任常务副主编潘宏勋报告了第八届编委会成立以来编辑部的工作情况以及在新一届编委的领导下拟开展的工作。
新任主编严建文作表态发言。
【总页数】1页(P800-8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石油物探》与《勘探地球物理进展》编委会会议在南京召开
2.《石油物探》与《勘探地球物理进展》编委会会议在南京召开
3.人民卫生出版社系列期刊第八次
工作会议暨《中国临床医生杂志》第九届编委会和《全球健康杂志(英文)》第二届编委会会议成功召开4.人民卫生出版社系列期刊第八次工作会议暨《中国临床医
生杂志》第九届编委会和\r《全球健康杂志(英文)》第二届编委会会议成功召开5.《石油物探》第八届编委会会议成功召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进展
张向林;陶果;刘新茹
【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进展》
【年(卷),期】2006(21)1
【摘要】文章回顾了中国油气测井、物探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中国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研究、装备、处理解释技术的现状及在世界油气勘探中的地位,分别从测井技术的方法、井下仪器、地面系统及资料处理解释评价方面和地震勘探的方法、震源、检波器、地面系统及资料处理解释方面介绍了中国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及方向.
【总页数】9页(P143-151)
【关键词】测井;地震勘探解释评价;仪器;发展
【作者】张向林;陶果;刘新茹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CNPC测井重点实验室测井研究中心;大港油田测井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
【相关文献】
1.面对油气勘探的新领域加快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进步——2006年《石油地球物理勘探》评述 [J], 王西文
2.国内非常规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现状及进展 [J], 赵万金;李海亮;杨午阳
3.《岩性地层油气藏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应用——地球物理勘探新技术丛书(一)》[J], 李泓平
4.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前沿、明天——在2012年中国油气论坛地球物理技术专题研讨会上的致辞 [J], 王涛
5.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前沿、明天——在2012年中国油气论坛地球物理技术专
题研讨会上的致辞 [J], 王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首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近日,由国家自然资源部主办的第十六届中国地球物理勘探大会在北京举行。
在大会上,一项名为“深部地球物理勘探新技术及应用”的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这是地球物理勘探领域首次获得该奖项。
该成果的获奖标志着中国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水平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对推动我国资源勘探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物理勘探是指利用地球物理学原理和方法,对地球内部结构、地下资源进行探测和研究的一种技术手段。
它广泛应用于矿产资源勘探、油气勘探、地下水勘探等领域,是发现储量大、品位高的地质资源的重要工具。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源勘探工作的加快推进,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科研人员们积极探索新技术,以提高勘探效率和成果品质。
该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得益于多年来科研人员们的不懈努力和持续探索。
他们在技术研发过程中,克服了诸多困难和挑战,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这项成果的获奖,不仅展示了我国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域的强大实力,也为我国在资源勘探领域的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获奖成果的问世,将为我国资源勘探工作带来重大影响。
该技术的应用将大大提高我国资源勘探的效率和成果品质,为我国资源勘探工作注入新动力。
该成果的获奖将激励更多科研人员投身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研究与探索,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将为我国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国际合作提供更多可能性,助力我国在资源勘探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获奖成果的诞生也为我国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我们应该在科研投入上多下功夫,加强科研团队的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提高我国资源勘探工作的水平和能力,保障我国资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附件2:征文版式要求版式要求1.按上述图中所示参数进行“页面设置”;文章题目及摘要、关键词部分通栏排版,其余部分双栏排版。
2.具体的字体字号见下文示例中的注释。
曲率属性在裂缝发育带预测中的应用王小二*①李小三②(①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河北涿州;②中国石化中原物探研究院, 河南濮阳)摘要昆北地区位于昆仑山前,断层非常发育。
伴随着断层的发育,基岩地层中存在很多裂缝发育带。
而裂缝性油气藏对于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裂缝发育带的识别就成为了基本要素。
曲率属性作为一种描述地质体弯曲程度的几何属性,与地质体的受力程度成正比,进而和由此形成的地质体裂缝的发育情况高度相关。
本文以柴达木盆地昆北地区中部A区块为例, 应用俄克拉荷马矿业大学的AASPI软件提取曲率属性,从各属性的基本原理出发,对比各个属性的优缺点,进行优势互补,力求在昆北地区找到一种较好的应用曲率属性预测裂缝发育带的方案。
关键词曲率属性预测裂缝柴达木盆地1 引言多年来人们将曲率属性应用于医学、军事等各种行业,但是其应用于地震解释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
早在1827年Gauss曲率就被发现,但是1994年Lisle才提出了高斯曲率在地质构造上的应用[1]。
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曲率属性在地质上的应用也成为了热点。
2001年Roberts对多种曲率属性在地质体上的反映(最大曲率,最小曲率,高斯曲率,平均曲率等等)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和分析[2]。
2003年Mario等人在阿根廷盆地应用了曲率属性,并将平均曲率属性和倾角属性做了对比分析[3]。
2004年Steven Helmore等人对三维地震数据体曲率属性在目的层的构造解释进行了研究[4]。
2006年Al-Dossary 和Marfurt提出多谱估算体曲率计算分数导数的方法[5]。
2007年Marfurt结合相干属性和曲率属性对地质体进行了分析,反映出的属性对断层、裂缝以及河道的刻画效果非常好[6]。
附件中国石油学会首届全国石油石化优秀科技工作者入选人员及主要事迹(人员按姓氏笔划排序)1、王峰,男,汉族,1967年5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总工程师。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首批高级技术专家。
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中国石油股份公司重大专项等多项研究工作,在水平井压裂技术、提高低渗透油田采收率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能源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国家专利9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篇,出版专著1部。
获孙越琦青年科技奖。
2、田军,男,汉族,1964年2月出生,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总经理助理。
创新形成的前陆盆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地质理论与技术,在库车找到一个2万亿方储量大气区;在塔中塔北找到两个10亿吨级碳酸盐岩大油田,为塔里木油田连续八年油气三级储量超4亿吨,连续六年年产油气2000万吨以上做出突出贡献。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项。
获第五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
3、白旭明,男,满族,1969年10月出生,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华北物探处总工程师。
创新提出了体现华北探区特色的系列物探技术,所倡导形成的城区勘探、二次三维、2.5T等勘探技术,为华北油田增储上产,油气勘探大发现、大突破作出贡献。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发明专利1项,受理专利1项,发表论文近20篇,出版著作1部。
4、冯耀荣,男,汉族,1960年9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集团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
从事石油管工程科技工作32年,主持、负责或作为骨干成员完成了3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有28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7项。
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和研究文集9部。
附件中国石油学会第二届全国石油石化优秀科技工作者入选人员及主要事迹(人员按姓氏笔划排序)1. 王招明,男,汉族,1955年7月出生,教授级高工,原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总地质师。
长期在一线从事科研生产工作,创新形成含盐前陆冲断带超深砂岩油气地质认识和礁滩复合体、层间岩溶型油气藏地质新认识,对前陆盆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是东河1、克拉2、克深气藏群、塔中、哈拉哈塘、古城6、中深1等多个油气重大发现的核心技术贡献者,为油田的跨越发展和新疆的发展、稳定做出重要贡献。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特等奖2项,一、二等奖18项。
2. 王香增,男,汉族,1968年12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在特(超)低渗油藏渗流机理及开发关键技术、特(超)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致密砂岩气藏高效开发、页岩气勘探开发等方面取得重大研究成果。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2项,授权专利29项(发明专利13项),出版专著8部,发表论文60余篇,被聘为陕西省三秦学者,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第二十四届孙越崎能源大奖。
是国家863项目首席专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3. 冯庆善,男,汉族,1974年10月出生,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管道公司管道完整性管理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管道完整性管理技术研究,负责ISO管道完整性管理标准编写和工作组召集,担任美国(国际)腐蚀工程师协会NACE TM0125-2015《防腐层耐划伤测试方法》标准编写委员会主席、ISO/TC67/SC2/WG21工作组召集人、ISO19345《管道完整性管理》项目负责人、GB32167-2015《油气输送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第一编写人。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3项,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