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总结版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5
优选资料经济地理学导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
地域生产综合体:指能有效利用地区各种自然资源,充分发挥生产联合化优越性的一定地域的,在结构上相互联系的生产企业的总体。
(04)产业结构;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三次产业分类:也称为克拉克产业分类,即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分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农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等,农业实际上是指种植业。
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工业部门。
第三产业: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及其它各项事业(如科学、文化、教育、卫生、公务等)。
标准产业分类法:联合国为了统计各国国民经济统计口径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十大类,在大类之下又分若干中类和小类。
(07)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
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03)库兹涅茨法则: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第二,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第三,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
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05)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呈下降的趋势。
在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资本资料工业的生产不发达,此时,霍夫曼比例为5 (±1)。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经济(活动)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那里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生产的可能性。
交通网:连接不同地点的交通线即为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
点即通常的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叉点、港口、机场等交通点,线则是连接点与点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航路)等交通路线。
交通网的密度:是指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路线的总长度,当然也要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交通网的结构:是衡量交通便捷度的指标,要综合考虑连接度和通达度指标。
通达性: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可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计算。
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定点的最短路径。
分散指数: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和比较。
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地租曲线:在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中,有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的连接曲线。
区位因子:即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一般因子:为与所有工业有关的因子,如运费、劳动力等;特殊因子:为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如空气湿度等;区域性因子:在区位因子中,使工业企业向特定地点布局的区位因子;集聚因子:促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所的因子;分散因子:促使企业为避免集中而带来的不利而分散布局的因子;原料指数:等于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区位重量:为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等费用线:运输费用相同的点的连线;综合等费用线:为全部费用(包括运输原料和成品费用)相等地点连线;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区位:经济活动的空间位置,包括自然区位和经济区位。
2、区域: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范围3、需求门槛: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必需达到一定规模的需求才能够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这一规模就是所谓的需求门槛。
4、等级扩张:等级扩散是指沿着某种等级结构由上至下地扩散。
等级扩张常按市场规模,从最大的市场区开始进入,然后一级级向下扩展。
5、接触性扩张:接触扩散即从发源地开始,向外由近及远地扩散,在空间上呈现距离衰减接触性扩张是最常见的企业空间扩张形式,呈现出由公司所在地向外的扩展。
6、技术创新:是技术发展中的突破,是技术领域发生的根本性的、对技术本身和经济活动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重大变化。
7、关联产业: 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8、潜导产业: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
9、增长极: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
10、中心商品:中心商品(包括服务)是在少数地点生产和供应、而在多数地点消费的商品;如一个商店可以为很多人提供商品,一个电影院可以为很多人提供服务。
11、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周围地区的重要性,可用一个公式来表示:C=B1-B2 即中心地供给的中心商品总量减去其自身的购买量;也就是为周围地区的服务量。
12、范围经济:指由企业经济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率。
13、经济区:也就是经济区域,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
14、技术:在研究经济问题时,技术主要是指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时使用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知识、经验,具体包括生产工具、生产方法、工艺流程等所谓的硬技术,以及生产技能、管理方法与经验等软技术。
15、经济梯度:指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而不仅仅是技术水平差异。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P34 区位: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的位置。
在绝对意义上理解,区位是指人类活动在地球经纬网上占据的地理位置;在相对意义上理解,区位是指某一人类活动场所与相关人类活动场所的空间关系。
P34 区位主体:指占有场所的特定事物(即特定人类活动的内容或实体),如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城乡聚落等。
P34 区位理论:研究人类活动的地理空间选择以及特定地理空间范围内人类活动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
某些区位理论主要研究人类活动的地理空间选择,即在人类活动已知的条件下,寻找某种人类活动的最优区位,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某些区位理论则是在空间区位已知的条件下,研究人类活动在特定场所内的最优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如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P36 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即同样的场所对不同的人类活动而言,其区位条件是不同的;区位条件会随时间而变化,即人类活动(区位主体)对空间场所(区位)的要求会随时间而改变,因而要求的区位条件也随之变化。
P37 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最早提出区位因子的韦伯,将区位因子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P40 供应商园:一种新的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一般是指围绕某一组装厂而形成为这一组装厂提供零部件供应的供应商的空间聚集区。
P48 交通网: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
点包括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差点,港口,机场等;线包括连接点与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航线)等。
* 交通流:人和物的移动;存在着方向性,即从起点到终点之间存在着方向;交通流可区分为“起终点流”和“区间流”。
* 地域:有关交通现象的产生原因、结果以及那些促进与制约交通发展的人口、产业状况等地域条件,也是交通研究的重要因素。
P51 交通网密度: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
地理环境:指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四个圈层的地球表面或地球外表。
地理学(自然):它是研究地理环境本身与各要素及自然地域综合体的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各种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产业:从事产品和劳务生产及经营的各个部门。
经济活动:指在一定的社会组织与秩序之下,人类为了求生存而经由劳动过程或支付适当代价以取得及利用各种生活资料的一切活动。
经济活动区位:人类经济活动所在的场所,亦理解为人类选择经济活动场所。
第二章区位条件:区位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经济地理位置:指一个国家、区域、城镇或乡村在与外围地区的经济联系中所形成的空间关系。
距离递减规律:地理客体间相互影响的强度与其距离成反比,是经济基本理论的出发点之一。
自然条件:又称自然环境,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指人们生产和生活所依赖的自然部分。
自然资源:在一定时间和一定条件下,能产生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
技术条件:指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操作方法、工具设备、工艺流程和技能等。
技术创新:技术发展中的突破,技术领域根本性的对技术和经济活动产生深刻影响的重大变化。
现代科学技术:第三次科技浪潮和第四次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科学技术人口质量:综合概率,主要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水平、劳动技能、道德觉悟。
劳动地域分工:劳动分工:一个地方为一个地方劳动;地域分工:各地区发挥各自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通过商品流通交换满足社会需要从而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产业结构:主要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GDP:一国一地区经济总量。
在一定时期内(一年),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GGDP:绿色GDPGNP:(国民收入总值)=GDP+得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对外支付的要素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得自国外的要素净收入增长极:推动型产业及其关联产业(产业增长极);推动型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空间增长极)。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地理环境:指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四个圈层的地球表面或地球外表。
地理学(自然):它是研究地理环境本身与各要素及自然地域综合体的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各种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产业:从事产品和劳务生产及经营的各个部门。
经济活动:指在一定的社会组织与秩序之下,人类为了求生存而经由劳动过程或支付适当代价以取得及利用各种生活资料的一切活动。
经济活动区位:人类经济活动所在的场所,亦理解为人类选择经济活动场所。
第二章区位条件:区位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经济地理位置:指一个国家、区域、城镇或乡村在与外围地区的经济联系中所形成的空间关系。
距离递减规律:地理客体间相互影响的强度与其距离成反比,是经济基本理论的出发点之一。
自然条件:又称自然环境,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指人们生产和生活所依赖的自然部分。
自然资源:在一定时间和一定条件下,能产生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
技术条件:指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操作方法、工具设备、工艺流程和技能等。
技术创新:技术发展中的突破,技术领域根本性的对技术和经济活动产生深刻影响的重大变化。
现代科学技术:第三次科技浪潮和第四次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科学技术人口质量:综合概率,主要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水平、劳动技能、道德觉悟。
劳动地域分工:劳动分工:一个地方为一个地方劳动;地域分工:各地区发挥各自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通过商品流通交换满足社会需要从而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产业结构:主要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GDP:一国一地区经济总量。
在一定时期内(一年),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GGDP:绿色GDPGNP:(国民收入总值)=GDP+得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对外支付的要素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得自国外的要素净收入增长极:推动型产业及其关联产业(产业增长极);推动型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空间增长极)。
名词解释
1区位理论
2区域环境因子
3交通网的密度
4交通网连结度
5通达度
6分散指数
7区位因子
8集聚因子与分散因子纯粹积聚与偶然积聚9原料指数
10区位重量
11范力农构架
12综合等费用线
13劳动力成本
14临界等费用线
15劳动力成本指数16劳动系数
17普雷德行为矩阵18中心地与中心性19内部化优势
20全球性城市
21区域经济结构22主导产业
23关联产业
24支柱产业
25克拉克产业分类26区域空间结构27 区位指向
28空间近邻效应29区域经济增长30资源禀赋
31增长极
32支配效应
33乘数效应
34极化和扩散效应35乘数原理
36加速原理
37经济地域综合体38产业集群。
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精简版)【名词解释】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 规范性分析:从经济区位选定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3. 实证主义分析法: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4. 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从区位理论的意义上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5.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6.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7.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8. 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9. 门槛规模:能够维持某项生产活动的最小市场规模。
10. 规模经济:对某些经济活动来说,规模越大,效益越好,直到达到某一最佳规模,称为规模经济。
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11. 环境因素是指对经济活动产生间接影响的因素;它们既不像投入要素那样直接进入生产过程,也不像市场那样直接决定产品的去向;环境因素作为外在条件限制或促进经济活动。
12. 交通:交通现象一般可具体表述为:“从出发地A到目的地B,通过连接A,B,C,D的交通线,使人或物质产生移动。
”13. 交通网络密度m = L / A 是线路总长度与区域面积之比。
14. 杜能环:杜能画出了当时各种农作物的地租曲线,然后根据不同区位的地租高低,画出了最佳的作物空间配置图,称为杜能环。
15.区位因子:能造成企业成本空间差异的因素,这些因素使得特定区位可以带来成本的节省。
分类:一般因子、特殊因子、集聚因子、分散因子16. 综合等费用线:是总费用相等的点的连线。
17. 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分散因子——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
经济地理学课后复习题第一章1.商业地理手册:《商业地理手册》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经典文献之一,是以商业地理为主要内容的著作,其作者是苏格兰学者奇泽姆。
2.规范性分析: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方法为主,主要是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3.实证分析:.20世纪60年代,数量革命促使经济地理学由描述走向理论解释,经济地理学进入实证主义分析时期,认为经济地理学的实证主义分析注重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4.结构主义地理学:采用结构主义分析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5.货殖列传:1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参见14章)。
2.分析企业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变化?从企业角度研究经济地理学有何局限?答: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脉络是从研究经济活动主体企业的区位开始的。
这种研究方法侧重于对单一企业的微观研究。
二战后,企业组织加速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客体开始转向对企业组织的关注。
伴随着研究客体的变化,公司地理、企业地理等研究领域逐渐形成,成为经济地理学的分支。
从企业角度研究经济地理学的局限在于: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古典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已不能揭示企业的区位原因,更不能揭示“公司帝国”的空间格局及演变。
3.讨论新近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答:新近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主要表现是地理学家的制度、文化、关系和尺度转向及主流经济学家的"新经济地理学"诸方面。
这说明:经济地理学在研究内容上更加丰富,不同观点进一步融合;在研究思维方式上更加开放和灵活;在学科定位上,将弱化其自然科学特性。
4.简述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内涵。
(掌握)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经济地理名词解释名词解释产业结构:生产要素在各个生产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极化作用:指经济活动有向某些区位条件优越的地点集聚的倾向,并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极核,而且这种极核一经形成就具有一定自我发展的能力。
支柱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所占比重最大,具有稳定而广泛的资源来源产品市场的产业,往往依靠区域优势发展。
目的为国家提供更多的积累和消费提供更多的外汇收入,增强经济实力。
主导产业:在今后较长时期内需求收入弹性较大,与其他产业的关联作用强,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产业。
它直接我满足最终需求服务,因而附加价值高,技术水平先进,潜在的市场扩张能力强,对其他产业具有牵动作用。
经济地理位置:指某一事物与具有经济意义的其他事物,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区,原、燃料产地,交通设施的空间关系。
它实质上即是一地理客体在国内外劳动地域分工的地位。
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一定地域内,人类利用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相互作用建立的,并按照人类的社会经济需求进行物质生产的有机整体。
农业区位论:是研究农业景观空间形态的理论。
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引起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
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
品位:矿产质量指标包括品位(矿石中游泳组分的单位含量)、伴生有益和有害成分以及矿石的结构特征等。
品位越低,开采利用价值越小,各项生产技术经济指标越差(贫矿);品味越高,开采利用价值越大,各项生产技术经济指标越好。
工业区:一个或几个中大型工业企业为骨干,有若干大中小型组成的工业企业群体。
经济地理学导论名词解释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
地域生产综合体:指能有效利用地区各种自然资源,充分发挥生产联合化优越性的一定地域的,在结构上相互联系的生产企业的总体。
(04)产业结构;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三次产业分类:也称为克拉克产业分类,即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分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农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等,农业实际上是指种植业。
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工业部门。
第三产业: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及其它各项事业(如科学、文化、教育、卫生、公务等)。
标准产业分类法:联合国为了统计各国国民经济统计口径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十大类,在大类之下又分若干中类和小类。
(07)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
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03)库兹涅茨法则: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第二,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第三,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
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05)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呈下降的趋势。
在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资本资料工业的生产不发达,此时,霍夫曼比例为5 (±1)。
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发展速度比消费资料工业快,但在规模上仍比消费资料工业小得多,这时,霍夫曼比例为2.5(±1)。
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规模大体相当,这时,霍夫曼比例是1(±0.5)。
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超过了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霍夫曼比例<1。
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10)雁行形态说:在产业发展方面,后进国家的产业赶超先进国家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出雁行形态。
即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是按“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
这样一个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在图形上很像三只大雁在飞翔,故称之为“雁行形态说”。
第一只雁—国外产品大量进口引起的进口的浪潮。
第二只雁—进口刺激国内市场所引发的国内生产浪潮。
第三只雁—国内生产发展所促进的出口浪潮。
增长极模式:工业企业总是选择一些区位条件比较优越的地点进行布局与生产,通过产业集聚而形成工商业活动集中的城市,并成为带动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在地域上表现为增长极模式。
(03)点轴模式:当城市经济实力扩大到一定程度,也就是产业集聚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就将出现向外扩散的趋势,而这种扩散首先是沿着交通线进行的,产业布局便出现以城市(点)和交通线(轴)相联结的产业带。
网络型布局模式:当地区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产业布局轴线经纬交织,则终于形成以城市为结点,产业密集带为脉络的产业布局形态。
区域开发;指以一定区域为对象,依据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原则,为实现区域发展目标,以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统一的观点,为综合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保护环境而进行的综合协调,统筹安排的工作。
(06)区域产业政策:就是对区域产业结构演变阶段客观判断和区域发展条件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所确定的区域产业发展对策。
(08)主导产业;是指在今后较长的时期内需求的收入弹性较大与其他产业的关联作用强,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产业。
基础产业: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服务的产业,为其它部门或提供生产资料或提供其它服务。
它保证社会经济活动顺利发展。
产业布局;是社会生产部门在一定空间存在的基本形式,既包括各产业部门在地区的分布,也指产业部门在地域上的安排,部署和组合。
自然资源;在一定时间和一定条件下,能产生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
自然条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指人们生产和生活所依赖的自然部分。
政治地理位置:指一国与邻国以及国家集团间的空间关系。
经济地理位置;指某一事物与具有经济意义的其他事物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区、原燃料产地、交通设施等的空间关系。
其实质是一地理实体在国内外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
地理位置;指地球上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距离衰减原理:地理客体之间相互影响的强度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距离越大,影响强度越小。
断裂点:设A,B为两个相邻的商店或市场,相聚D AB,该商店的腹地分界点为X。
是关于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一种理论。
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它的规模成正比,Sb/(10)与距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D AX=D AB/1+Sa农业;是培育动植物以取得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一般包括植物栽培业和动物饲养业。
自然再生产:指生物有机体通过同它所处自然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转化而不断生长繁殖的过程。
农业布局;又称农业配置。
指农林牧副渔各部门和各种农作物的地域分布及农业生产的地域组合。
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一定地域内,人类利用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相互作用建立的,并按照人类的社会经济需求进行物质生产的有机整体。
土地;由地形,土壤,植被,岩石,水文和气候等因素铸成的一个独立的自然综合体。
农业区位论;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现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
辛克莱模式:都市边缘地带的农民,在期待土地转为都市土地利用和随时准备抛售的心理下,在农场投入的资金与劳务较少,都市边缘带的农业景观形态呈现与杜能模式相反的现象,愈近都市,农业土地利用率也就越低,空置的农地愈多,农业生产经营也愈粗放。
(08)农业地域结构;指一定地域内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的综合。
(08)农业生产地域分工;指不同地区利用各自的特有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间进行商品交换,是农业生产社会分工在地域上的体现。
(03)农业地域专业化:指一个国家,地区或农业生产单位,根据其农业生产发展条件和优势,为适应市场需要,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有商品意义的农产品。
(09)农业商品基地:指大量,稳定地为国家提供某种商品农产品的集中产区。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型的经营方式,它使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的现代农业迈进了一大步,已被世界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实践证明了的成功之举。
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07,10)农业区域开发:指在农业区划和农业区域规划基础上,以特定的地域单元(包括农业区域,自然区域,行政区域)为范围,以农业自然资源为开发对象,以一定时段内的劳力,资金,技术和物质投入为主要开发条件,以提高农业新增生产能力和农产品产量,发挥地域优势,发展商品经济,富裕农村为目的区域经济活动。
农业区域开发规划:是指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一定的地域和时段为规划的空间及时间范围,对区内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进行部署和筹划。
工业布局;指工业这一重要产业在地域省的静态和动态布局的表现形态和演变过程。
工业地域类型;工业布局的地理空间组合的表现形式。
工业点;由一个或为数不多的小型工业企业所组成,是工业布局地域类型的“基层细胞”工业区;是以一个或几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含联合企业)为骨干,由若干个大中小型企业组成的工业企业群体。
工业枢纽;是由若干个工业区和众多的工业点所组成。
(05)工业地区;由两个以上的工业枢纽,集聚在几千到几万平方千米范围内的城市群所组成的一种工业地域结构类型。
工业地带;由重要的交通干线联接起来的若干工业地区和工业枢纽形成的带状工业地域结构系统,这是最高层次的工业地域结构类型。
(04,08)交通运输业;凭借运输工具和交通设施专门从事人和货物的移动,以期获得经济报酬的行业。
港口:是港池,航道,外提,码头,库场,起重机械,交通网络线等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和设备的统一体,是水运的起点和终点。
经济腹地:原意指港口的货物集散范围。
现泛指经济事物影响的地域范围,如中心城市腹地。
运输联系:两地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旅客和货物的空间移动。
(06)运输系统:即运输网络,它是指交通图中点和点的连线的集合体,国家或地区相互交叉衔接的各类交通运输线路的总称。
它既是运输能力的标志,又是反映社会经济大貌的一面镜子。
运网布局;在作为点的城市位置既定的情况下,寻找结合这些城市的最短径道问题。
运网功能:指运网中各点连接程度和通达状况,它取决于运网中点和线的数目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程度。
网尼克指数:从这个点到运网中最远一点的最短径道所经过的线路数目。
运输系统的部门结构:满足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组合和它各自所承担的运输任务的数量比例。
综合运输枢纽:由两种及以上运输方式构成,共同办理长途、短途,城市与企业内部客货运输所需的相互衔接的各种运输方式,运输设备的统一体。
(03)货流:指货物在地域上的定向移动,它是与运输过程一道发生的。
对流运输:同种或功能相同的货物在两地间的同一交通线路或不同运输方式上作相对方向的流动。
CBD:是城市经济、交通、信息、服务、管理、文化等社会活动的焦点,也是城市一切活动的中枢。
(05)商业带或商业街:指由规模很大、数量很多的零售商店构成的带状商业网点群,位于通过中央商业区或市中心附近的交通干道上,其中有些商业街本身就是中央商业区的组成部分。
贸易中心;指在横向实现多元化买卖行为过程中,在中心城市形成的大规模交易服务的综合体。
对外贸易;也称进出口贸易或国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进行的商品和劳务交换,它包括输入和输出两部分,是国际商业联系的表现形式。
补偿贸易:指在信贷条件下,买方从国外厂商那里进口商品,约在一定时期内用产品或劳务等偿还贷款的一种贸易方式。
绝对利益论:亚当·斯密从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出发,认为一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比别的国家绝对低,即具有绝对利益的优势时,该商品就可出口,反之就要进口。
比较成本说:大卫·李嘉图从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出发,认为两个国家生产力不同,一国即使生产不出成本绝对低的产品,只要能生产出成本相对低的产品,就可以同另一国进行贸易,并使贸易双方都能得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