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 格式:doc
- 大小:46.82 KB
- 文档页数:5
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知识要点:一、物质的分类1.按组成分类2.按是否发生电离分类二、分散系相关概念1.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可以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100nm之间的叫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叫做浊液。
三、胶体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粒子胶体、气溶胶、液溶胶、固溶胶。
3.胶体的制备:物理方法(机械法、溶解法)和化学方法(水解促进法、复分解反应法)。
4.胶体的性质:删除了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的部分,因为文章中没有具体比较的内容。
改写了部分句子,使其更加清晰易懂。
丁达尔效应是一种物理现象,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
当光照射胶粒上时,胶粒将光从各个方面全部反射,胶粒即成一小光源,故可明显地看到由无数小光源形成的光亮“通路”。
XXX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胶体微粒直径大小恰当。
只有胶体微粒直径大小恰当时,才会出现丁达尔现象。
丁达尔效应常用于鉴别胶体和其他分散系。
布朗运动是胶体稳定的原因之一。
在胶体中,由于胶粒在各个方向所受的力不能相互平衡而产生的无规则的运动,称为XXX运动。
电泳是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胶体具有稳定性的重要原因是同一种胶粒带有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另外,胶粒在分散力作用下作不停的无规则运动,使其受重力的影响有较大减弱,两者都使其不易聚集,从而使胶体较稳定。
胶粒带电荷的原因是胶体中单个胶粒的体积小,因而胶体中胶粒的表面积大,具备吸附能力。
胶体的提纯可采用渗析法来提纯胶体。
高中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知识点考点1 物质的组成1.元素——宏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统称。
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微粒的含义要比原子广泛。
2.分子、原子、离子——微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单原子分子、双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3)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基:中性原子团)3.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的结构不同的单质特别提醒:1.离子与基团:2.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知识规律]物质到底是由分子、原子还是离子构成?这与物质所属的晶体类型有关。
如金刚石(C)、晶体Si都属原子晶体,其晶体中只有原子;NaCl、KClO3属离子晶体,其晶体中只有阴阳离子;单质S、P4属分子晶体,它们是由原子形成分子,进而构成晶体的。
具体地:(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晶体):①非金属单质:如H2、X2、O2、O3、N2、P4、S、C60、稀有气体等②非金属氢化物:如HX、H2O、NH3、H2S等③酸酐:如SO2、CO2、SO3、P2O5、N2O5 等④酸类:如HClO4、HClO、H2SO4、H3PO4、H2SiO3等⑤有机物:如烃类、烃的衍生物、糖类、氨基酸等⑥其它:如NO、N2O4、Al2Cl6等(2)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原子晶体):稀有气体、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石墨(混合型晶体)等;(3)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物质(离子晶体):绝大多数盐、强碱、低价金属氧化物。
(4)由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物质(金属晶体):金属单质、合金考点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比较:(1)特征:有无新物质生成(2)本质:有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3)现象:物理变化→大小、形状、状态改变化学变化→发光、发热、变色、析出沉淀等(4)典型实例:物理变化:⑴升华⑵萃取⑶分液⑷蒸馏(分馏)⑸吸附⑹渗析⑺盐析⑻胶体聚沉⑼电泳⑽金属导电 (11)焰色反应(12)电离等化学变化:⑴风化⑵裂化⑶硫化⑷老化⑸炭化⑹干馏⑺脱水⑻蛋白质变性⑼水解⑽同素异形体互变(11)电解 (12)熔融盐导电(13)电解质溶液导电 (14)水泥硬化等。
课时4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知识点一物质的组成与分类【考必备·清单】1.物质的组成(1)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2)理解几组概念名称含义原子、分子和离子①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②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一般分子由原子通过共价键构成,但稀有气体是单原子分子。
③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在自然界中存在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式。
单质和化合物①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②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纯净物和混合物①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②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
物理性质差别较大;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名师点拨]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O2和O3的混合物、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等。
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才是单质。
2.简单分类法(1)树状分类法①明确分类标准是对物质正确树状分类的关键[名师点拨]酸、碱、盐、氧化物的含义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是酸,分为强酸与弱酸、含氧酸与无氧酸等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是碱,分为强碱与弱碱、可溶性碱与难溶性碱等盐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是盐,分为可溶性盐与难溶性盐,酸式盐、碱式盐与正盐等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分为金属氧化物与非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与两性氧化物等②树状分类法在无机物分类中的应用(2)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如图为氧化物的分类)[名师点拨]①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
②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
③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如SiO2、Fe2O3。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复习(五)物质的组成和分类一、分类法及其应用常见的物质分类方法为和。
1、物质的分类1)根据物质的组成成分,可将物质分为和。
2)根据物质的组成元素,可将纯净物分为和。
①单质一般分为和。
②无机化合物根据组成和性质,又可分为、、、氧化物、氢化物等。
③一般根据氧化物与酸、碱反应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和。
2、化学反应的分类按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及数目的多少分为四个基本反应类型化学按反应中分为离子反应反非离子反应应氧化还原反应按反应中分为非氧化还原反应按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方向分为按反应的热效应分为二、分散系、胶体1、分散系及其分类概念:分散系是指把分散到中所得到的体系。
分散系组成:由和组成溶液:分散质离子直径分类:胶体:分散质离子直径介于之间。
浊液:分散质离子直径。
2、胶体的性质与制备:胶体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
1)丁达尔效应当一束光通过胶体时,胶体内会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而形成的,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
2)胶体微粒透过滤纸,透过半透膜。
3)胶体的分散质离子电荷,比如Fe(OH)3胶体的胶粒带电。
4)胶体粒子有运动。
5)Fe(OH)3胶体的制备向加入1~2mL 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色,停止加热,即制得Fe(OH)3胶体。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该制备方法实质上利用了氯化铁的反应,解释其制备原理:。
三、常见物质的性质1、酸性氧化物(酸酐)——某含氧酸脱去一分子或者几分子水,剩下的部分是该酸的酸酐。
常见的酸性氧化物:部分氧化物,如SO2、SO3、CO2等。
写出下列含氧酸的酸酐:H2SO4H2SO3H2CO3H2SiO3HNO3HClO4酸性氧化物的通性①大多数酸酐可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注意特例:除外,它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SO2与水反应;SO3与水反应②酸酐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注意少量过量问题)少量SO2与碱反应离子方程式;过量SO2与碱反应离子方程式;③酸酐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二氧化碳与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碱性氧化物——某碱脱去一分子或者几分子水,剩下的部分是碱性氧化物。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一)物质的组成 1.构成粒子2.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元素――→组成⎩⎪⎨⎪⎧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此时元素以游离态形式存在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此时元素以化合态形式存在3.同素异形体(1)概念: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2)形成方式(3)性质差异:物理性质差别较大,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4.常见物质类别5.注意事项(1)相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为纯净物,如O 2与O 3的混合物。
(2)分子式相同的物质不一定为纯净物,如正丁烷与异丁烷的混合物。
(3)冰水混合物、结晶水合物(如CuSO4·5H2O)属于纯净物而不是混合物;高分子化合物(如聚乙烯CH2—CH2)属于混合物而不是纯净物。
(4)一个一元强酸分子一定能电离出一个H+,电离出一个H+的不一定是一元酸(如NaHSO4)。
(5)盐中的阳离子不一定是金属阳离子,也可能是NH+4。
(6)物质不一定都是由分子构成。
如金刚石由原子构成,NaCl由离子构成。
(7)熟记几种常见混合物:水煤气(CO、H2)、爆鸣气(H2、O2)、水玻璃(Na2SiO3+H2O)、福尔马林(甲醛+水)、碱石灰(CaO+NaOH)、漂白粉[Ca(ClO)2+CaCl2]、玻璃、水泥、铝热剂等。
(二)物质的分类1.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2.树状分类法——按不同层次对物质进行逐级分类,各层之间属于包含关系。
3.无机物的一般树状分类法示例[注意]识别氧化物的分类误区①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
②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属于两性氧化物。
③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或碱,如SiO2、Fe2O3都不溶于水,也不跟水反应。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考点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一、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元素A――→组成⎩⎪⎨⎪⎧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1)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2)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5.混合物和纯净物(1)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6.同素异形体(1)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 ,如O 2和O 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理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7.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图二、物质的分类1.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如图为氧化物的分类)2.树状分类法——按不同层次对物质进行逐级分类,各层之间属于包含关系。
考点2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一、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二、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转化关系1.理解物质转化关系图2.形成转化关系一条线:(氢化物→)单质→氧化物→酸或碱→盐。
三、化学反应的分类化学反应⎩⎪⎪⎪⎨⎪⎪⎪⎧按反应物、生成物种类及数目多少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按反应中有无离子参与分为⎩⎪⎨⎪⎧离子反应非离子反应按反应中有无电子转移分为⎩⎪⎨⎪⎧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按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方向分为⎩⎪⎨⎪⎧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按反应的能量变化分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四、物质变化中的“三馏”“四色”“五解”和“十八化”归类考点3分散系与胶体一、分散系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剂)中所得到的体系。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物质的组成和分类物质的组成:1、分子和由分子构成的物质:(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能独立存在的微粒,它坚持着这种物质的化学性质。
分子有一定的大小和质量;分子间有一定距离;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物理变化是分子运动形状改动的结果),分子间存在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和在一些分子间存在氢键。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固态时均为分子晶体)。
如:干冰、水、硫酸等。
2、原子和原子构成的物质:(1)原子是参与化学变化的最小微粒。
化学反响的实质是原子间重新组合,是原子运动形状的变化。
原子有一定的种类、大小和质量,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间有一定间隙,原子不停地运动着,原子间有一定的作用力。
(2)由原子构成的晶体,如金刚石、晶体硅等。
3、离子和由离子构成的物质: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绝大少数盐类,强碱,低价金属氧化物等都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注:离子和原子在结构和性质上均不相反。
4、纯真物和混合物:纯真物: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即由同种分子或微粒组成,有固定的组成和一定的性质。
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即由不同种分子或微粒组成,无一定的组成,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5、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三态变化、金属导电、蒸馏和分馏、挥发和升华、吸附和盐析、电泳、潮解、溶液及盐的焰色反响、粉碎、凝聚等。
物理性质:不需求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颜色、形状、气息、密度、硬度、熔沸点、溶解度、导电性等。
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物质在发作化学变化时,普通都随同着物理变化,但化学变化占优势。
如:风化、老化、裂化、裂解、硝化、磺化、钝化、酯化、皂化、水泥的硬化、硬水的硬化、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等;脱水、脱氧、脱氢、脱硫等;干馏、熄灭、粉尘的爆炸等;电解、电镀、原电池反响、电化学腐蚀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进程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氧化性、恢复性、酸碱性等。
高中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2. 原子结构- 原子核与电子- 原子序数、同位素- 电子排布规律3. 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 化学式的书写规则-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4. 化学反应类型- 合成反应- 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还原-氧化反应5. 化学计量- 摩尔概念- 物质的量与质量的关系- 气体定律(波义耳定律、查理定律、盖-吕萨克定律) -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二、元素与化合物1. 周期表- 周期与族的划分- 元素周期律2. 主族元素- 碱金属- 碱土金属- 硼族元素- 碳族元素- 氮族元素- 氧族元素- 卤素- 稀有气体3. 过渡金属- d区元素的特性- 金属的活性与金属活动性序列- 配合物4. 非金属元素- 氢、氧、氮的特性- 非金属的氧化物、酸、碱5. 无机化合物- 氧化物、硫化物、氯化物、硝酸盐 - 酸碱盐、基本盐、酸性盐- 矿物与矿石三、溶液与化学平衡1. 溶液的基本概念- 溶质与溶剂- 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2. 酸碱理论- 阿伦尼乌斯酸碱理论- 布朗斯特-劳里酸碱理论3. 酸碱平衡- 酸碱指示剂- pH值- 缓冲溶液4. 沉淀-溶解平衡- 溶度积(Ksp)- 沉淀的形成与溶解5.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数- 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四、热化学与电化学1. 热化学- 热化学方程式- 反应热与焓变2. 电化学基础- 电解质溶液- 电化学电池- 伏打电堆与电化学系列3. 电化学平衡- 标准电极电势- Nernst方程五、无机化学实验1. 常见无机化学实验操作 - 溶液的配制- 酸碱滴定- 氧化还原滴定2. 安全与环保- 实验室安全规则- 化学废料的处理六、无机化学的应用1. 材料科学- 金属与合金- 陶瓷与玻璃2. 环境科学- 水处理- 空气污染控制3. 生物无机化学- 酶的金属辅因子- 微量元素与健康本总结涵盖了高中无机化学的主要知识点,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清晰的学习框架,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物质的简单分类•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的概念:(1)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2)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注:由同位素原子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如H2O和D2O混合后仍为纯净物。
(3)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
(4)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从不同角度可见化合物分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有机化合物和物质化合物,酸碱盐和氧化物等。
•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的概念:(1)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一般没有固定的熔沸点常见特殊名称的混合物:氨水、氯水、王水、天然水、硬水、软水、盐酸、浓硫酸、福尔马林、水玻璃、爆鸣气、水煤气、天然气、焦炉气、高炉煤气、石油气、裂解气、空气、合金、过磷酸钙、漂白粉、黑火药、铝热剂、水泥、铁触媒、玻璃、煤、石油、石油的各种馏分注:由同素异形体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如红磷和白磷。
(2)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注:由同位素原子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如H2O和D2O混合后仍未纯净物。
(3)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1)金属单质:如Fe、Al、Cu等(2)非金属单质:如Cl2、O2、S等(4)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从不同角度可见化合物分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有机化合物和物质化合物,酸碱盐和氧化物等。
(5)酸、碱、盐、氧化物①酸:电离理论认为电解质电离出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常见的强酸:HClO4H2SO4HCl HNO3等常见的弱酸:H2SO3H3PO4HF H2CO3CH3COOH等②碱:电离理论认为电解质电离出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常见强碱:NaOH KOH Ba(OH)2Ca(OH)2等常见弱碱:NH3·H2O Al(OH)3Fe(OH)3等③盐: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NH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可分为:正盐、酸式盐、碱式盐、复盐a正盐:Na2SO4Na2CO3(NH4)2SO4等b酸式盐:NaHCO3NaHSO4NaH2PO4Na2HPO4等c碱式盐:Cu(OH)2CO3Mg(OH)2CO3等d复盐:KAl(SO4)2·H2O (NH4)2Fe(SO4)2·6H2O等(6)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的化合物①按组成分:金属氧化物:Na2O Al2O3Fe3O4等非金属氧化物:NO2SO2CO2等②按性质分:不成盐氧化物:CO NO等酸性氧化物:CO2SO2等碱性氧化物:Na2O CuO等两性氧化物:Al2O3ZnO等过氧化物:Na2O2H2O2等超氧化物:KO2等•特殊例子提醒:(1)胆矾、明矾等结晶水合物是纯净物,不是物质和水的混合物。
物质的组成分类和性质一、物质的组成:宏观组成:宏观上物质由元素组成的,如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微观构成:微观上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粒子构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一般来说,原子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
二、物质的分类:物质分类中的氧化物:1、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2、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是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Al2O3为两性氧化物,Na2O2为过氧化物等3、酸酐一般能与水直接反应生成对应的酸,但SiO2、Mn2O7不能与水直接反应。
4、一种酸酐可以对应多种酸,如HPO3和H3PO4的酸酐均为P2O5。
三、分散系1.分散系(1)概念: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混合体系。
(2)组成:由分散质和分散剂组成。
(3)分类: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以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2.胶体(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 之间的分散系。
(2)特征:均一、稳定,(填“能”或“不能”)透过滤纸,(填“能”或“不能”)透过半透膜。
(3)性质:①丁达尔现象:“光柱”形成——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物理方法。
②布朗运动:胶体颗粒不断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③电泳: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粒在分散剂中向电极做定向移动的现象。
电泳现象证明了胶体微粒带有电荷。
胶体带电规律:A、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粒带正电(吸附阴离子);B、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土壤胶体微粒带负电(吸附阳离子,故一般不宜在水田施用硝态氮肥)。
④胶体的凝聚:向胶体中加入少量电解质,使胶粒聚集形成较大颗粒的沉淀而从分散剂中析出的现象。
(此外加热、将两种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混合也可使其凝聚)实例:①MgCl2用于止血;②豆浆里加盐卤(MgCl2·6H2O)或石膏(CaSO4·2H2O)溶液使之凝聚成豆腐;③水泥里加石膏能调节水泥浆的硬化速率;④在江河与海的交汇处形成的沙洲;⑤用明矾、氯化铁等净水;⑥不同种类的墨水混合使用时有沉淀产生,使墨水失效。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引言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组成、性质及其变化的科学。
作为高中化学的必修一,本文将总结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的重要知识点。
单元一:物质的组成1. 物质的分类:- 纯物质:由同种元素或化合物组成,具有确定的化学组成和独特的性质。
如氧气、水等。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具有可变的化学组成和性质。
如淡盐水、空气等。
2. 原子与分子:- 原子: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 分子:由一种或多种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电中性粒子。
3. 元素与化合物:- 元素:由具有相同原子数目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可以通过化学方法分解为更简单的物质。
-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具有确定的化学组成和性质。
单元二:物质的性质1. 相与相变:- 相:指物质具有一定物态状态的形态。
- 相变:物质由一种物态状态变为另一种物态状态的过程,如固体熔化成液体、液体沸腾成气体等。
2. 物质的物理性质:- 包括颜色、硬度、密度、相对分子质量等,可通过物理方法进行观察和测量。
3. 物质的化学性质:- 包括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性质,如燃烧性、氧化性等。
单元三:原子结构与化学键1. 原子结构:-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带正电荷,位于原子的中心。
- 原子壳层:由电子组成,带负电荷。
2. 原子的电子排布:- 电子层:分为K层、L层、M层等,不同层能容纳的电子数目不同。
- 电子的填充顺序:按一定规则填充,满足“半满、从低能级到高能级填充”的原则。
3. 化学键:- 电子轨道重叠,形成电子云区域,原子通过共用电子或转移电子形成化学键。
- 化学键的类型:包括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等。
单元四:离子反应与离子方程式1. 离子与离子的反应:- 通过电子转移形成的化学反应,生成离子产物。
- 阴离子与阳离子之间形成离子晶体,在水中进行电离反应,生成离子方程式。
2.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 反应物和生成物写作离子的化学式,反应过程中,离子的数量要保持平衡。
高中化学知识点归类总结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元素与化合物- 纯净物与混合物- 原子、分子和离子2.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反应类型:合成、分解、置换、还原、氧化还原 -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平衡- 反应速率与催化剂3. 能量与化学反应- 能量守恒定律- 反应热与热化学方程式- 燃烧热与中和热4. 溶液与溶质- 溶液的组成与浓度表示- 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的关系- 酸碱指示剂与pH值二、元素化学1. 碱金属与碱土金属-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常见碱金属元素:锂、钠、钾- 常见碱土金属元素:钙、镁2. 过渡金属- 过渡金属的通性- 常见过渡金属元素:铁、铜、锌3. 非金属元素- 非金属元素的特性- 常见非金属元素:氢、氧、氮、碳4. 稀有气体- 稀有气体的性质与用途三、有机化学1.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与特点- 碳的杂化与键合2. 烃类化合物- 烷烃、烯烃、炔烃的结构与性质- 同分异构体与命名规则3. 官能团与衍生物- 醇、酚、醚、醛、酮、羧酸、酯、胺 - 官能团的反应特性4. 聚合反应与高分子化合物- 加聚反应与缩聚反应- 塑料、橡胶、纤维的化学四、无机化学1. 酸碱理论- 阿伦尼乌斯酸碱理论- 布朗斯特-劳里酸碱理论2. 配位化学- 配位键的形成- 配位化合物的命名与性质3.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数的确定- 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4. 无机非金属材料- 硅酸盐材料- 金属氧化物与硫化物五、化学实验技能1. 实验基本操作- 常见仪器的使用与保养- 基本操作技能:称量、量取、混合、加热2. 安全与事故处理- 实验室安全规则- 常见化学事故的预防与处理3.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实验目的与步骤的制定- 数据记录、处理与结果分析六、化学计算1. 物质的量与摩尔概念- 摩尔质量与气体摩尔体积- 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2. 化学反应的计算- 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摩尔比- 反应热量与物质的量的计算3. pH值与酸碱滴定- pH值的计算- 滴定曲线与滴定计算4. 溶液浓度的计算- 质量分数与体积分数- 稀释与浓缩的计算通过上述归类总结,学生可以系统地复习和掌握高中化学的核心知识点,为进一步的学习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积累了许多关于物质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本文将对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进行总结,希望对化学的学习者有所帮助。
一、物质的组成物质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或分子组成的。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可以用元素符号表示,如氢(H)、氧(O)等。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方式结合而成。
物质的组成还可以根据物质的形态进行分类。
常见的物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态物质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液态物质具有固定的体积但可流动,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相对较弱;气态物质具有可压缩性和可流动性,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
二、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物质自身固有的性质,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进行判断,而不改变物质的组成。
常见的物理性质有颜色、硬度、密度、熔点和沸点等。
化学性质是物质参与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会导致物质的组成发生变化。
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和酸碱性等。
物质的性质还可以根据其可溶性进行分类。
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溶质与溶剂之间的混合过程。
可溶性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溶解于某种溶剂中。
常见的可溶性规律包括“相似相溶原则”和“亲水性和疏水性原则”。
三、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和化学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相同原子组成的物质,可以根据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进行分类,如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等。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可以根据其化学式和结构进行分类,如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
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可溶性,可以将物质分为溶液、悬浮液和胶体。
溶液是由溶质溶解于溶剂中而形成的均匀透明的混合物,如盐水、糖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