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常用词
- 格式:doc
- 大小:71.50 KB
- 文档页数:12
古汉语常用词1. 吾wú:我2. 卿qīng:你3. 哉zāi:呀4. 者zhě:的人,那个5. 乎hū:吗,呢6. 其qí:它,它的7. 宜yí:应当,适合8. 而ér:并且,而且9. 之zhī:的,之间,他们10. 故gù:所以,因为11. 也yě:也是,也可以12. 于yú:在,于是,归于13. 所suǒ:所以,所属14. 是shì:是的,是吗15. 亦yì:也是,也可以16. 谓wèi:所谓,说17. 心xīn:心里,内心18. 事shì:事件,事情19. 方fāng:方法,方向20. 人rén:人们,人类21. 夫fū:夫人,先生22. 以yǐ:以及,使用23. 予yǔ:我,给予24. 则zé:就,那么25. 与yǔ:和,和26. 如rú:象,比如27. 民mín:人民,民主28. 天tiān:天空,上天29. 上shàng:上面,以上30. 下xià:下面,以下31. 知zhī:知道,知识32. 同tóng:一起,同时33. 中zhōng:中间,中心34. 四sì:四季,四周35. 五wǔ:五岁,五行36. 道dào:方法,理论37. 用yòng:使用,用途38. 说shuō:说话,说服39. 时shí:时间,时候40. 事shì:事情,事件41. 仁rén:仁慈,仁者42. 命mìng:命运,生命43. 事shì:事件,事实44. 物wù:物品,自然45. 名míng:名字,名人46. 又yòu:又是,再次47. 比bǐ:比较,比喻48. 不bù:不是,不好49. 可kě:可以,可能50. 其他qí tā:其他的51. 之一zhī yī:其中之一52. 然rán:然后,自然53. 也yě:也是,也可以54. 乃nǎi:就是,才能55. 后hòu:后来,之后56. 出chū:出门,出现57. 先xiān:先前,先生58. 才cái:才能,才刚59. 不仅bù jǐn:不仅如此60. 也许yě xǔ:也许是这样的61. 有yǒu:有时,有钱62. 大dà:大家,大概63. 因yīn:因为,原因64. 曰yuē:说65. 所以suǒ yǐ:所以66. 还hái:还是,还有67. 可是kě shì:但是68. 但是dàn shì:但是69. 而已ér yǐ:仅仅70. 然而rán ér:然而71. 蒐集sōu jí:搜集72. 却què:却是,但是73. 虽然suī rán:虽然74. 然后rán hòu:然后75. 尤其yóu qí:尤其76. 是否shì fǒu:是否77. 另外lìng wài:另外78. 经验jīng yàn:经验79. 现在xiàn zài:现在80. 只是zhǐ shì:只是81. 无论wú lùn:无论82. 假如jiǎ rú:假如83. 告诉gào sù:告诉84. 一样yī yàng:一样85. 所谓suǒ wèi:所谓86. 绝对jué duì:绝对87. 若是ruò shì:若是88. 据jù:据说,根据89. 只有zhǐ yǒu:只有90. 或者huò zhě:或者91. 根据gēn jù:根据92. 想到xiǎng dào:想到93. 因为yīn wèi:因为94. 留下liú xià:留下95. 原则yuán zé:原则96. 一定yī dìng:一定97. 一直yī zhí:一直98. 大约dà yuē:大约99. 确定què dìng:确定 100. 等等děng děng:等等。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整理(王力古汉语常识笔记)◆古代汉语常识>>我们如果对古代汉语进行严格的科学研究,的确应该分为上古时期(一般指汉代以前)、中古时期(一般指魏晋南北朝隋唐)、近代时期(一般指宋元明清),甚至还可以分得更细一些。
◆(二)繁体字>>“干”是盾牌(“干戈”二字常常连用)。
◆(三)异体字>>德:悳匆:悤奔:犇粗:觕、麤梁:樑◆(一)古今词义的差别>>〔无虑〕古代有副词“无虑”,不是无忧无虑的意思,而是“总有”“约有”(指数量)的意思>>醒〕在上古汉语里,睡醒叫“觉”(又叫“寤”),酒醒叫“醒”,“觉”和“醒”本来是有分别的。
古书中所谓“睡觉”,也就是睡醒,不是现代语的“睡觉”。
◆(二)读音和词义的关系>>〔旋〕用作副词时读某uàn。
>>有些字,同一个意义也可以两读,例如观看的“看”,既可以读阴平,也可以读去声。
今天我们把“看”字读去声,但是读古典诗词的时候,为了格律的需要,有时候也还该读成阴平。
如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又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其中“看”字都该读kān。
◆(三)用典>>用典,就是运用古书中的话(典故)。
>>〔修门〕《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入修门些。
”修门,指楚国首都郢的城门。
◆(一)词类,词性的变换>>7.副词有一类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这类词叫作副词。
>>.介词有一类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来,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这类词叫作介词。
>>形容词变动词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使物变成其中一种状况,叫作“使动”;第二种是把事物看成其中一种状况,叫作“意>>不及物动词变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是经常不带宾语的动词,及物动词是经常带宾语的动词。
中学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是为了帮助中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代汉语而编写的工具书。
古汉语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一部分,对于理解古代文献、古代思想和古代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份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包含了一些中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常用古汉字和其释义。
爱(ài):喜欢、关心、照顾。
天(tiān):天空。
地(dì):地面、土地。
人(rén):人类。
心(xīn):感情、思维。
生(shēng):产生、出生。
死(sǐ):失去生命。
水(shuǐ):液体。
火(huǒ):燃烧、热量。
风(fēng):自然界的气流。
山(shān):地面上的高地。
木(mù):植物的根、干、枝、叶。
日(rì):太阳。
月(yuè):地球的卫星。
金(jīn):黄金、金属。
玉(yù):美丽、贵重的石头。
土(tǔ):土地、土壤。
白(bái):颜色。
黑(hēi):颜色。
红(hóng):颜色。
青(qīng):颜色。
落(luò):从高处掉下。
成(chéng):变为、完成。
而(ér):表示转折、承接关系。
乃(nǎi):表示原因、结果。
三(sān):数字。
四(sì):数字。
五(wǔ):数字。
六(liù):数字。
七(qī):数字。
八(bā):数字。
九(jiǔ):数字。
十(shí):数字。
百(bǎi):数字。
千(qiān):数字。
万(wàn):数字。
此(cǐ):代词,指示特定的人或物。
彼(bǐ):代词,指示与说话人或所指时空无关的人或物。
若(ruò):连词,表示假设、比喻。
何(hé):疑问词,表示疑问。
从(cóng):表示起点、方向。
以(yǐ):表示手段、目的。
至(zhì):表示时间、空间的限定。
尔(ěr):代词,表示对特定人词的称谓。
我(wǒ):人称代词,代替说话者自己。
古汉语常用同义词词典丰盛:充裕、盛大、殷实、宏大、丰富、丰盈
俊秀:华丽、漂亮、美观、文雅、优美、迷人
气势:强大、宏大、雄伟、豪迈、霸气、威严
敬佩:赞赏、赞美、尊敬、赞扬、敬重、崇敬
忧虑:担心、焦虑、惶恐、恐惧、忐忑、畏惧
及时:即时、立即、马上、准时、赶紧、急忙
联系:联络、结合、接触、接近、联想、连接
合作:协调、搭配、共谋、配合、调和、融洽
心态:情绪、情结、气象、构思、心得、意境
宽大:厚道、慈祥、宽厚、胸襟、大度、宽容
英勇:勇敢、无畏、刚强、猛烈、豪爽、大胆
攻击:冲击、攻击、猛烈、压制、侵害、攻陷
包容:宽容、容忍、宽恕、涵容、容纳、容许
悲哀:哀伤、哀悼、泪流、悲伤、凄凉、悲叹
健康:良好、优质、强壮、活力、健全、病除
令人:使人、让人、激起、呼唤、吸引、感动。
古汉语词典阿㈠ā词头,多用在亲属名称或人名的前面,盛行于魏晋以后。
《孔雀东南飞》:“~母谓~女:‘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颜氏家训·风操》:“梁武小名~练,子孙呼练为绢。
”㈡ē①〈名〉山陵;大丘。
王勃《滕王阁序》:“访风景于崇~。
”②〈名〉山湾。
屈原《山鬼》:“若有人兮山之~。
”③〈名〉屋角翘起来檐。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阁三重阶。
”④〈动〉曲从;迎合。
《韩非子·有度》:“法不~贵,绳不挠曲。
”(贵,地位高的人。
)⑤〈动〉偏私;袒护。
屈原《离骚》:“皇天无~私兮。
”〖引〗亲近。
《后汉书·文苑传下》:“苟失其道,则兄弟不~。
”⑥通“婀”。
柔软而美丽的样子。
《诗经·小雅·隰桑》:“隰桑有~,其叶有难。
”(难,茂盛的样子。
)㈢hē通“呵”。
斥责。
《老子·二十章》:“唯之与~,相去几何。
”【阿谀】ēyú迎合别人的心意,说奉承话。
《后汉书·杨震传》:“其~取容者,则因公褒举,以报私惠。
”哀āi①<形>悲痛;伤心。
《荆轲刺秦王》:“伏尸而哭,极~。
”《柳毅传》:“词毕,又~咤良久。
”《阿房宫赋》:“秦人不暇自~,而后人~之。
”〖又〗<形意动>以……为哀。
《殽之战》:“秦不~吾丧而伐吾同姓。
”②<动>怜悯;同情。
《赵威后问齐使》:“是其为人,~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
”《捕蛇者说》:“君将~而生之乎?”③〈名〉丧事。
《史记·项羽本纪》:“汉王为发~,泣之而去。
”【哀感顽艳】形容文章凄恻动人,能使愚昧和聪明的人都为之感动。
繁钦《与魏文帝笺》“咏北狄之遐征,奏胡马之长思,凄入肝脾,~。
”后也用以指某些专写艳情的作品。
【哀毁骨立】父母死后,由于过分悲伤,身体瘦得像皮包骨头。
《世说新语·德行》“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
要掌握的千个古汉语常用词要掌握的千个古汉语常用词王力先生说:我们如果有计划的掌握一千多个常用词,也就能基本上解决阅读古书时词汇的困难。
这1000多个词如下:言、语、谓、访、请、召、报、告、谏、讨、反、复、舍、次、如、驰、骤、侵、袭、奔、亡、逐、及、执、免、享、荐、图、虞、克、堪、有、无、昭、穆、勤、乏、乱、整、两‘贰、兵、车、甲、介、卒、乘、君、师、姑、女、族、党、仇、河、防、城、池、田、馆、辞、谢、责、让、争、使、令、属、托(应为言旁)、往、来、去、从、违、即、就、趋、赴、战、击、引、却、冯、据、约、解、释、具、给、计、谋、会、习、疾、病、饿、厌、衰、崩、匮、困、侈、靡、寡、少、微、强、固、再、三、帝、后、王、侯。
子、息、宗、庙、诗、书、礼、乐、知、识、见、示、观、望、矜、哀、憾、患、恤、恕、愤、持、措、拱、攻、窃、诛、翦、修、讲、设、立、忠、信、士、仆、御、右、盗、恭、谅、正、邪、好、恶、贼、敬、慎、苟、显、著、相、帅、国、家、社、稷、仁、义、道、德、文质、色、臭、先、前、后、内、外、间、行、走、出、入、之、适、进、退、逾、逸、逼、决、治、树、艺、事、保、爱、伤、害、比、喻、诚、伪善、淫、凶、疏、戚、饥、孰、滋、共、同、殊、异、斤、钧、锺、烈、倍、政、教、法、术、势、数、朝、野、途、江、关、宫、府、衣、冠、屡、商、贾、旅、徒、年、岁、赡、说、听、毁、誉。
劝、居、登、临、过、称、量、鬻、市、假、离、合、因、改、作、为、取、求、奉、致、得、益、竭、坚、利、完、备、陈、故、穷、难、夷、平、庸、已、必、一、参、什、伯、晦、朔、时、世、期、官、吏、爵、权、衡、果、实、聪、明、功、名、北、中、下、遵、徂、征、归、涉、降、流、放、游、浮、集、采、叔、振、援、操、秉、举、斯、伐、稼、穑、获、纳、交、错、被、任、负、施、用、制、贻、怀、慕、惩、、悼、淑、幸、偷、薄、险、阻、悠、皇、永、孔、亟、庶、裘、褐、裳、庭、宇、亩、所、骖、驷、策、矢、躬、身、领、武、仇、耦、征、收、发、封、弃、俟、迁、徙、遗、失、存、处、坐、遇、接、承、刺、折、戮、问、对、许、省、审、虑、怨、忍、快、兴、废、变、曲、直、长、小、贪、廉、轻、重、狂、殆、危、面、口、齿、耳、目、指、饭、食、服、饰、布、斗、式、检、英、灵、豪、然、且、或、曾、更、渐、俱、并、而、若、尔、建、置、罢、学、养、干、谒、徇、矫、效、留、遣、逢、候、延、胜、败、守、破、骑、伏、围、突、禽、纵、购、抑、按、拔、擢、挟、将、亨、顾、察、裁、断、奏、敕、委、捐、详、诈、与、夺、至、止、寤、寐、恨、惊、冀、贵、贱、壮、大、多、笃、专、壹、稍、略、辄、犹、阴、阳、休、咎、机要、祖、宾、郎、南、部、曹、邻、里、狱、阙、祠、第、屏、帐、壁、案、字、昼、项、乳、体、意、谄、谀、诬、辩、诉、怜、闵、吊、除、拜、营、务、积、聚、寻、迭、代、替、成、遂、系、累、羁、牵、悬、结、绝、擅、披、拉、奸、回、雅、俗、公、私、偏、全、独、特、丑、陋、秽、玄、素、白、方、夙、惟、霄、汉、景、曜、都、邑、鄙、边、塞、殷、周、胡、虏、戎、倡、优、伎、皂、宦、竖、臧、获、禄、位、产、业、货、赂、资、财、贿、情、性、声、响、拳、脚、端、绪、节、度、率、议、论、讽、贬、谪、斥、宣、褒、赠、颠、复、诣、肆、历、寓、寄、禁、戒、恃、玩、敷、化、加、损、刻、勒、郁、舒、张、驰、是、非、能、可、以、凡、圣、残、暴、甘、辛、鲜、敞、寒、温、幽、冥、奥、精、众、便、嘉、遽、速、弥、愈、尤、极、甚、最、夫、妇、婴、孩、亲、眷、竹、木、谷、壑、亭、台、郊、墟、才、材、簿、籍、状、类、寿、命、志、趣、涕、泣、膏、泽、帷、盖、梗、概、本、末、纪、监、抚、游、扬、抗、奋、沉、没、通、达、辨、析、切、推、移、革、闻、宿、随、拟、测、当、须、饶、秀、丽、工、博、核、奇、偶、丹、红、允、舛、宁、预、尚、攸、甫、聊、匪、厥、经、典、简、篇、词、赋、序、铭、诔、赞、章、表、闲、伦、常、纲、维、几、始、终、羞、辱、创、造、潜、藏、步、履、枕、藉、凌、历、胁、迫、陨、落、运、输、徭、役、戍、募、吹、唱、扣、弹、读、啼、号、讯、诘、叙、诉、摹、写、排、攘、窜、列、垂、尊、盛、虚、枉、和、顺、凛凝、烂、漫、赤、碧青、苍、乍、暂、每、既、卿、傅、仪、容、祥、殃、条、理、支、叶、朵、颖、轩、冕、庾、廪、帛、缕、扃、牖、楹、槛、梁、陵、津、浦、畴、陌、晡、曛、块、砺、掇、控、扪、把、挑、投、掷、递、蹈、蹑、升、缘、偃、仆、毙、倾、聆、眺、睇、眄、瞻、逥、还、逝、分、诀、悸、恸、帐、慨、警、惕、欲、感、酌、酹、酣、觉、央、阑、清、澄、浑、安、乖、互、繁、烦、急、忽、但、星、辰、岳、丘、岭、栈、阁、甸、藩、苑、陇、堑、坟、蹊、径、汀、洲、渚、皋、涯、塘、垠、辇、毂、辕、辙、簪、缨、绂、绶、衾、襦、袂、羹、飧、丝、管、弦、鼓、鼙、僚、群、辈、思、索、鉴、赏、料、想、占、卜、戏、弄、动、定、驻、住、依、倚、雕、制、生、消、淹、漏、泛、涵、蒙、蔽、荫、灸、啖、饷、敛、贡、激、濯、拂、逆、凋、零、屠、灭、罄、尽、了、肖、暨、逮、暝、黯、纤、悉、赢、短、骄、慢、妄、层、乔、耿、渺、缛、稠、综、杂、遍、尘、霭、峦、岩、阿、隅、畔、际、纶、纂、床、蓐、妆、奁、厨、筵、肌、肤。
古汉语常用词整理一、【言】1、动词。
说话,说。
“食不语,寝不言”。
“岂敢言病”引申为谈问题,对某事表示意见。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
2、名词。
某人说的话,言论。
“听其言而观其行”。
引申为一句话为一言。
“诗三倍,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又一个字为一言。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二、【语】1、动词。
谈话。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2、(读第四声)告诉。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3、名词。
言论,言语。
“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4、谚语、俗语。
“语曰‘唇亡则齿寒‘”。
三、【次】1、依顺序排列。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注意:古代“次”不用作量词,引申为次第在后的,等级较差的。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四、【如】1、往,到……去。
“文公如齐,惠公如秦”。
2、像。
“猛如虎,很如羊”。
引申为依照。
“犬皆如人意。
”。
(不如)不及,比不上。
“臣之壮也,尤不如人。
”3、形容词词尾。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很严肃的样子),夭夭如也(很舒服的样子)。
”4、如果。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5、连词。
或。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五、【侵】1、进攻,特指没有钟鼓的进攻。
“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引申为冒犯。
又为侵夺,欺凌。
“豪暴侵凌孤寡“。
六、【及】1、追赶上。
“故不能推车而及”。
引申为达到。
“将及华泉”。
引申为到那个时候。
“病未及死”。
又引申为设计,发生关系。
“言不及义。
”2、与。
用为连词。
“生庄公及共叔段”。
又用作介词。
“屈完及诸侯盟(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七、【克】1、攻胜,攻破。
“郑伯克段于鄢”。
引申为克服。
“克己复礼为仁”。
(克己,等于说服自己的私欲。
)2、能。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告诫人们做事要善始善终)八、【穆】1、和。
“穆如清风”。
在这个意义上,“穆”和“睦”差不多。
2、敬。
“肃穆”。
“天子穆穆”(肃敬的样子)。
3、宗庙的次序。
九、【兵】1、兵器,武器。
文言文常用词文言文是古代汉字的书面语言,它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文言文的特点是使用了许多古汉语词汇,这些词汇有着浓厚的历史和文化氛围。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文言文词汇,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献。
一、人称代词:1. 吾:我,表示第一人称单数。
2. 子:你,表示第二人称单数。
3. 其:他/她,表示第三人称单数。
4. 予:我,表示第一人称单数或代替第一人称复数。
5. 伊:他/她,表示第三人称单数。
二、时间词:1. 今:现在,表示当前或近期的时间。
2. 古:古代,表示过去的时间。
3. 昔:往昔,表示过去的时间。
4. 夕:晚上,表示傍晚至深夜的时间。
5. 曩:已往,表示过去的时间。
三、地点词:1. 此:这,表示近处的地点。
2. 彼:那,表示远处的地点。
3. 内:里面,表示在某个范围之内。
4. 外:外面,表示在某个范围之外。
5. 上:上方,表示高处或上层。
四、动作词:1. 行:走,表示移动或前往。
2. 来:来到,表示到达某地。
3. 往:去,表示离开某地。
4. 见:看见,表示目睹或遇见。
5. 问:询问,表示询问某事。
五、形容词:1. 美:美丽,表示外貌或事物美好的特征。
2. 善:好,表示品质或能力优秀的特征。
3. 恶:坏,表示品质或状态不好的特征。
4. 大:庞大,表示大小或程度大的特征。
5. 小:微小,表示大小或程度小的特征。
六、动词:1. 为:是,表示某个状态或身份。
2. 有:拥有,表示具有某种特性或所有权。
3. 具:具备,表示具备某种能力或特征。
4. 生:产生,表示事物的生成或出现。
5. 死:去世,表示生命的结束或消亡。
七、连词:1. 而:连接两个句子,表示并列关系或转折关系。
2. 若:如果,表示条件或假设。
3. 且:并且,表示并列关系或顺接关系。
4. 虽:尽管,表示转折或让步。
5. 亦:也,表示递进或补充。
八、感叹词:1. 哉:用于感叹或强调。
2. 噫:表示异味,用于表示惋惜或惊叹。
3. 呀:用于感叹或请求。
100个古汉语词汇zhìpū【踬仆】【释义】跌倒。
【例句】柳宗元《蝜蝂传》:蝜蝂者,善负小虫也。
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
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
zhuózhuó【濯濯】【释义】清新、明净。
【例句】韩愈《南山诗》:春阳潜沮洳,濯濯吐深秀。
lǐ【醴】【释义】一种甜酒。
【例句】《庄子·山木》: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guītà【闺闼】【释义】指家门、家庭。
【例句】《文选·与侍郎曹长思书》:悲风起于闺闼,红尘蔽于机榻。
bēi zōu【卑陬】【释义】惭愧的样子。
【例句】《庄子·天地》:子贡卑陬失色,顼顼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后愈。
tuān lài【湍濑】【释义】水流疾速【例句】曹植《洛神赋》: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bùhuáng【不遑】【释义】无暇,没有闲暇。
【例句】《诗·小雅·四牡》: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cǎn lǐn【憯懔】【释义】又忧又惧【例句】嵇康《琴赋》:是故怀戚者闻之,莫不憯懔惨凄。
yániè【芽蘖】【释义】植物刚长出的枝芽。
【例句】陈亮《上光宗皇帝鉴成箴》:勿谓微过,当绝芽蘖;勿谓小患,当窒孔穴。
hàn dàn【菡萏】【释义】荷花【例句】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qīchí【栖迟】【释义】漂泊失意。
【例句】李贺《致酒行》: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miǎn shì【眄视】【释义】斜着眼看【例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bǐkāng【秕糠】【释义】秕子和糠,均属糟粕。
指没有价值的东西。
【例句】元·萨都剌《雪米》:风流灞上寻诗客,千古无人说秕糠。
yán chī【妍蚩】【释义】美好和丑陋【例句】欧阳修《洛阳牡丹图》诗:今花虽新我未识,未信与旧谁妍媸。
古汉语常用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举隅1.亲戚今义:旁系亲属;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
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妻子今义:爱人(女方);古义:妻子和子女。
例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3.中国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义:中原地区。
例如:或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赤壁之战》)4.非常今义:很、大(副词);古义:意外事故(名词);例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人与非常也。
(《鸿门宴》)5.所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古义:①缘故(名词)。
例如:余即所以(《狱中杂记》)②表原因的虚词。
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用来,靠它来。
例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6.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义:与外界隔绝之地。
例如: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7.无论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古义:更不必说。
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8.用心今义:读书用功或对事肯动脑筋(褒义)。
古义:思想意识的活动(中性)。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9.稍稍今义:稍微;古义:渐渐地、慢慢地。
例如: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口技》)古义:上厕所。
例如: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赤壁之战》)11.无日今义:不知还有多少时候服久;古义:不久。
例如: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12.殷勤今义:热闹,周到;古义:关切、问侯。
例如:肃奉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赤壁之战》)13.唧唧今义:低声交谈,也可指虫的叫声;古义:①织布机声。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木兰诗》)②叹息声。
我闻琵琶又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琵琶行》)14.豪杰今义:才能出众的人;古义:①有声望、地位的人。
22、解 解:是个会意字,从⼑从⽜从⾓,本义是分解动物的⾻⾁肢体。
常⽤引申义有:A、把纠结的东西解开,解脱。
特指解脱对犯⼈的囚禁,解除罪罚;还特指解除军事包围,解除战争。
B、打开,开放。
C、破碎,离散。
D、松弛,懈怠。
读xie(四声),后来写“懈”。
E、对事情的分析,解释。
F、理解,知晓。
23、读 读:阅读,诵读。
本义是解释、阐发⽂字语句的意义,常⽤的引申义有:A、阅读,诵读。
B、⽂章⾥⼀句话的中间在诵读时需要稍稍停顿的地⽅,即“句读”的“读”,读dou(四声) 24、去 “去”在古汉语中最常⽤的意义是离开,常⽤引申义有:A、距离(空间或时间)。
B、除去,废除。
C、死亡。
25、徒 “徒”本义是指徒步⽽⾏,常⽤的引申义有:A、步兵。
“师徒”连⽤,泛指军队。
B、同⼀学派、同⼀政治主张的⼈,或同⼀集团、同⼀类的⼈,徒党。
C、特指门徒,弟⼦。
D、泛指同伴,⼿下⼈。
E、服劳役的⼈,仆⾪。
F、空,⽩⽩地,徒然⽽⽆效果。
在这个意义上,“徒”和“特”是同义词。
G、仅仅,只不过。
在这个意义上“徒”和“特”、“但”、“直”是同义词。
26、保 保:甲⾻⽂和⾦⽂的“保”字象⼤⼈抱着、背着或领着孩⼦的形状,表⽰“保”的本义是护送幼⼉。
泛指保护,保全。
常⽤的引申义有:A、依靠。
B、固守,防守。
C、保有,具有。
E、安,安定。
F、保育幼⼉的妇⼥。
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褓”。
G、护卫⽤的城堡。
27、造 “造”本义是往,到……去。
常⽤的引申义有:A、造访,拜访。
B、达到某⼀境界,如“造诣”。
28、旅 旅:古代指军队的编制,五百⼈为旅。
常⽤的引申义有:A、军队。
B、⼀同,俱。
C、在外的⼈。
D、在外,在异乡。
E、野⽣的。
29、达、理 “达”的基本意义是到达,通达。
常见的引申义有:A、通达事理。
B、胸襟宽阔,豁达。
C、特指仕途通达,政治上得志,与“穷”相对。
D、通⾏的,共同的。
“达”和“通”的意义相近,了有差别:“通”重在强调通往、通向的意思,侧重于过程:“达”重在强调到达,达到的意思,侧重于结果。
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7衣食所安(养生)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被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散开)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
基础)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原来)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3鄙人?自称的谦词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兵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5兵符:古代?兵用的凭证病1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察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虑)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朝chao1朝服衣冠(zhao早晨)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庭)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6期年不听朝(朝政)7坐南向北(对、向)曾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4是高、曾时为一倍(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乘cheng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3自京师乘风雪(趁,冒着)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e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四)诚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除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6不徐不疾(迟缓)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慢慢地,缓缓地)辞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6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古代的一种文体)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教)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10近者奉辞伐罪企(命令)从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4樊哙从良坐(依傍)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8欲不可从(放纵)6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ong次于最亲的亲属)7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
古汉语常用词1 、逐:(1 )本义:追赶、追捕、竞逐。
如“夸父与日逐走。
”(2 )引申义:A、追击B、赶跑、驱逐C、放逐(古诗文中常见的逐客、逐臣:被放逐的官)。
2 、干:(1 )本义:一种防身的作战武器,即盾牌。
如“操干戚以舞”(2 )引申义:“干戈”连用泛指作战武器、代称兵事、战争。
A、冲撞、触犯、冒犯B、追求、求取(“干谒”二字连用,即指谋求禄位而谒见当权者)C、干预。
3 、极:(1 )本义:房屋的正梁。
(2 )引申义:A、北极星B、最高的地位C、最高准则、标准D、极点、边际、尽头,如本篇:“四极废” E、达到极点、穷尽(动词)F、最高的、最远的、达到极点的(形容词)H、非常、最(副词)。
4 、济:(1 )常用义:渡过水流。
(2 )引申义:A、过河的地方B、帮助、给济、拯救之类,如本课:“杀黑龙以济冀州” C、受益,得到好处D、成功、成就事业。
(3 )济济(请三声):形容众多、美好的样子。
5 、天:(1 )本义:人的头顶,如:“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
(2 )引申义:A、天帝、上天B、自然所生成的事物C、头等大事D、头顶上刺凿涂黑的黥刑E、把头发剃掉。
6 、道:(1 )(本义):供行走的道路。
如:“道渴而死”(2 )引申义:A、为达到某一目的或完成某一件事所采取的途径、方法B、规律、道理C、思想学说、政治主张D、理想、志向E、美好的道德 F、符合伦理道德要求的所谓好的政治局面和政治措施H、引导、疏导(后写作“导”)G、遵循J、称道、述说。
7、过:(2 )本义:走过、经过(2 )引申义:A超过、胜过B、过分、太甚C、犯错误(动词)如本课“微二人,寡人几过D、责备、批评E、过访、拜访F、过失、错误。
8、责:(1 )本义:债款、债务(zhai四声)A、收取债款、讨债(动),如本课“往责于东邑”B、索取、要求、责令(ze)C、责问、责备、审问、责罚D、责任、职责。
9、诛:(1 )本义:以言语批评、谴责人(2 )引申义:A、要求、索取B、声讨、讨伐C、治罪、惩处D、杀戮、消灭,如本课“不诛之则为乱”。
10 、相:(1 )常用义:仔细看、审察,如“九方皋相马”“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
”(2 )引申义:A、相貌;观测命运B、扶助、辅佐;辅佐君主掌管国事的官吏;1、作某国或某人的相2、使作相(名词);赞礼者,主持礼节仪式的人。
(以上各义均读xiang 四声)(3 )用作副词读xiang(一声):互相;.表示动作一方施而另一方受,不是互相施、受,属偏指一方用法。
“杂然相许”11 、饭:(1 )本义:动词,吃(饭),如本课:“饭疏食,饮水。
”(2 )引申义:A、给人饭吃或喂牲口B、-谷类熟食(名词)注意:1、“饭”用于吃义只限于吃饭;吃其他食物如肉、鱼、水果叫“食”不叫“饭”。
2、“饭”用于名词,起初只指谷类熟食,泛指饭食是后起义。
3、“饭”本来是动词,上古也一般用作动词,名词“饭”是由动词“饭”派生出来的。
不能倒因为果,把名词“饭”看作本用,把动词“饭”看作活用。
12 、食:(1 )动词,读shi (二声),吃。
(2 )动词,读si(四声),给……吃。
本课“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也”引申义为:养活,喂养。
喂养此义后写作“饲”。
(3 )名词,读shi (二声),泛指吃的东西。
(4 )名词,旧读si(四声),特指饭。
如本课:“饭疏食,饮水。
”13 、启:会意字,从户从又。
(1 )本义:开门。
词义扩张后,泛之一般的张开,开启(2 )引申义:A、开导、启发。
如本课:“不愤不启”B、兴起C、发生、萌生、萌发D、开拓、开僻E、陈述、禀告F、开始。
14 、发:(1 )本义:把箭发出去。
(2 )引申义:A、发出、产生;兴起B、出发;使出发、派遣C、打开、开掘;开导、启发;揭示、阐发(用于“开导、启发”义的如本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D、显露、表现出;暴露、败露、揭露F、表达、抒发、传布。
15 、国:(1 )古义:A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诸侯的封地叫“国”如本课“有国有家。
”;西汉,诸侯王的封地也叫“国”。
B 、“国”在上古的另一个常用义是诸侯国的国都。
(2 )今义:国家。
16 、家:(1 )古代常用义:A 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与“国”相对。
B 家或家庭(指住所或指人)(2 )今义:家庭。
引申义:私家的,个人的,与“公”相对17 、至:(1 )本义:到。
如本课“至则行矣”(2 )引申义:A、抽象义,到某时B、达到最高的职位C、极、非常(副)D、最完美的(形)“至”与“到”在“抵达”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
但“至”往往不带宾语,而“到”往往带宾语。
18 、遇:(1 )本义:碰到,不期而遇。
如本课“遇诸涂”。
(2 )引申义:A、接触B、知遇、遇合。
“遇”可与“接”合成同义复词,这只是二者在“接待”意义上相合。
这两个词也都有接触的意思,但“遇”带有一些偶然的因素,而“接”有主动的意味。
19、乘:象形字,象人站在树上。
(1 )本义:升登,上。
(2 )引申义:A、上车、乘车、驾车B、驱马驾车C、乘船、驾船。
如本课“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C、借助、利用、趁机会。
(3 )另一个常用义:兵车,读sheng(四声)B、兵车单位—出使C、畋猎等用车也以“乘”为单位。
2 0、先、后“先” 甲骨文形体从止从人,止就是脚,本义是前进,走在前面.如成语“身先士卒”、“争先恐后”。
常用的引早义有:A、先做某事。
B、带头,做出表率。
C、动作行为发生在他人他事之前,多作状语。
D、表示时间,在……之前。
E、形容词,表示先前的、先代的,用于人时常表示已故的。
F、名词,祖先、先辈。
“後” 甲骨文左边是彳,右边上面是古“玄”字,表示系,右下象足形,“足有所系,故後不得前。
”本义是走在后面,落在后面。
引申为位置、时间、次序等在后的。
主要用法有:1、动词。
A、位置或次序排在后面。
B、延后,推后。
2、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他人他事之后。
常作状语。
如成语“先斩后奏”。
3、形容词,位置、时间或次序在后的。
4、表时间,在……之后。
5、名词,后代。
注意:“后”、“後”是两个不同的字,“后”表示君主或帝王之妻。
除个别书以“后”代“後” 外,上述意义都不写作“后。
”汉字简化以后“後”简化为“后”,二者才混用了。
21、与:“与”从舁牙[篆文“牙”讹作“与”],本义是赐与、施予,经常和“取”组成反义连用。
常用的引申义:A、附和、新附。
B、赞许、称道,读yu(四声)。
C、参预,读yu(四声)。
D、在其中,读yu(四声)。
E、介词,跟,同。
F、连词,和。
22、解解:是个会意字,从刀从牛从角,本义是分解动物的骨肉肢体。
常用引申义有:A、把纠结的东西解开,解脱。
特指解脱对犯人的囚禁,解除罪罚;还特指解除军事包围,解除战争。
B、打开,开放。
C、破碎,离散。
D、松弛,懈怠。
读xie(四声),后来写“懈”。
E、对事情的分析,解释。
F、理解,知晓。
23、读读:阅读,诵读。
本义是解释、阐发文字语句的意义,常用的引申义有:A、阅读,诵读。
B、文章里一句话的中间在诵读时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即“句读”的“读”,读dou(四声)24、去“去”在古汉语中最常用的意义是离开,常用引申义有:A、距离(空间或时间)。
B、除去,废除。
C、死亡。
25、徒“徒” 本义是指徒步而行,常用的引申义有:A、步兵。
“师徒”连用,泛指军队。
B、同一学派、同一政治主张的人,或同一集团、同一类的人,徒党。
C、特指门徒,弟子。
D、泛指同伴,手下人。
E、服劳役的人,仆隶。
F、空,白白地,徒然而无效果。
在这个意义上,“徒”和“特”是同义词。
G、仅仅,只不过。
在这个意义上“徒”和“特”、“但”、“直”是同义词。
26、保保:甲骨文和金文的“保”字象大人抱着、背着或领着孩子的形状,表示“保”的本义是护送幼儿。
泛指保护,保全。
常用的引申义有:A、依靠。
B、固守,防守。
C、保有,具有。
E、安,安定。
F、保育幼儿的妇女。
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褓”。
G、护卫用的城堡。
27、造“造”本义是往,到……去。
常用的引申义有:A、造访,拜访。
B、达到某一境界,如“造诣”。
28、旅旅:古代指军队的编制,五百人为旅。
常用的引申义有:A、军队。
B、一同,俱。
C、在外的人。
D、在外,在异乡。
E、野生的。
29、达、理“达” 的基本意义是到达,通达。
常见的引申义有:A、通达事理。
B、胸襟宽阔,豁达。
C、特指仕途通达,政治上得志,与“穷”相对。
D、通行的,共同的。
“达” 和“通”的意义相近,了有差别:“通”重在强调通往、通向的意思,侧重于过程;“达”重在强调到达,达到的意思,侧重于结果。
“理”是形声字,从玉里声,本义是治玉,即把玉从石中加工出来。
常见的引申义有:A、对国家、事物的治理,管理,与“治”同义。
B、治理狱讼的法官。
C、纹理。
D、条理,情理,道理,规律。
E、治理得很好,有条理秩序,天下太平,与“乱”相对。
“理”和“治”是同义词,作动词,表治理;作形容词,表示治理得很好,但是它们的本义不同,“理”为治玉,“治”为治水。
“治”的使用范围较广,凡可以修理完善的东西都可以用“治”,“理”的使用范围相对地要窄,主要功能是用于对纷乱凌杂的事物的治理。
30、坐坐:“坐”字在上古是指一种两膝接触于铺在地上的席子、臀部压在脚跟上的姿势,和现代的“坐”有所不同。
常见意见有:A、坐的位置,后来写作“座”。
B、因……犯罪,触犯法律。
C、判罪,定……罪。
D、在中古用作介词,表示原因。
31、特“特”从牛寺声,本义指雄性的牛马。
常、引申义有:A、突出、特别。
B、单独,单单。
C、副词,仅仅,只不过。
32、适“適”是形声字,本义是到……去。
在这个意义上,“适”和和“之”、“如”是同义词,使用上也没什么明显的分别。
“适”和“往意义接近,用法不同:“适、之、如”都可以带宾语,而“往”在上古汉语中不带宾语。
“适”与“嫡、敌、谪”上古时读音相同相近,所以常常互相通假。
古书中“适”和“適”是不同的两个字,“适”读kuo(四声),主要用作人名。
现在以“适”为“適”的简化字。
33、信“信”是会意字,从人从言,本义是言语真实,不虚伪。
引申义有:A、忠诚,诚实。
B、真实,确凿可信。
C、副词,表示果真,的确。
D、守信用。
E、相信,信任,信奉。
F、信约,盟约。
G、信物,符信。
H、外交使臣,传送书信的人。
J、信件,书信。
K、假借为屈的“伸”。
34、举“举”本义是两手把东西举起来。
引申义:A、捧着、提起。
B、特指鸟抬起翅膀起飞,飞动。
C、举出,提出。
D、特指把优秀人才提拔出来,推举。
E、把坏人坏事揭发出来,检举,举报。
F、做,举动,发动。
如“在此一举”。
H、拔取,占领。
J、包举,穷尽。
K、形容词,整个。
35、谢“谢”是个形声字,从言高射声,本义是向人认错道歉。
引申义:A、用言辞委婉地推辞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