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应用2018
- 格式:ppt
- 大小:494.50 KB
- 文档页数:28
静脉注射胺碘酮不良反应观察及护理摘要:目的:探究采取静脉注射胺碘酮药物治疗措施具有的不良反应及应采取的护理措施。
方法:随机性抽取出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工作的对象,并在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药物后观察其不良反应并进行统计。
结果:120例患者治疗后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4.17%,不良反应方面出现肺毒性、甲状腺功能障碍、窦性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消化系统紊乱、低血压、光敏感、震颤不良反应。
结果:采取静脉注射胺碘酮药物治疗措施会出现较多不良反应,应在治疗中密切观察并采取有效的护理。
关键词:胺碘酮;静脉注射;不良反应;护理措施胺碘酮药物是治疗心律失常疾病的Ⅲ类药物,并且是当前治疗效果最有效的药物。
由于此药物本身拥有药理药动学特性,在应用于治疗后会产生副作用而影响治疗效果[1]。
在治疗中采取静脉注射的方式,并在注射后会引发较多的不良反应,比如肺毒性不良反应等,应在治疗中密切观察患者,并根据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开展护理工作。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中所需的患者均来自于本院2018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20例需要采取静脉注射胺碘酮药物治疗的患者,资料数据:平均年龄(57±22)岁、男女人数分别为70例与50例;原发疾病类型:40例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21例患者为冠心病心律失常、20例患者为扩张型心肌病、11例患者为急性心肌炎、13例患者为预激综合征、8例患者为高血压病、7例患者为甲亢心脏病。
所有患者出现的心律失常类型包括:55例患者属于频发室性早搏及短阵室速、42例患者属于室性心动过速、17例患者属于心室颤动、6例患者属于预激综合征合并快速房颤。
1.2 治疗方法将5mg/kg剂量的胺碘酮药物与20-40ml的5%葡萄糖液混合,在有效稀释后采取静脉注射的措施,在推注时应控制时间在5-10min内,如果治疗效果无效则在15min后再次给予静脉注射药物的措施,但是在剂量上应减半。
如果患者在治疗前采用了其他药物治疗,应在停用此药物12h以上实施注射治疗,并且在注射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一例房颤反复发作合并泌尿系感染及甲减患者的护理作者:康杰张青云孙丹丹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8年第05期【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5-0204-022004 年周自强等[1] 学者研究表明,我国的房颤总患病率为 0.77%。
而最近数据显示[2-4] ,全球的房颤患者患病率为 0.5%。
老年性房颤的发生往往伴有其他很多疾病,同时这些疾病也是房颤发生的高危因素,例如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异常等。
本例患者因房颤反复发作住院治疗,同时伴有高血压病、泌尿系感染、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本文对患者的一些临床症状进行探讨,提出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以期为类似患者的护理提高参考依据。
1 病例介绍患者,女,64 岁,因发作性心悸、胸痛、胸闷 10 年,加重 5 天,于 2018 年 03 月30 日收入院。
5 天前患者出现心悸、胸闷、胸痛,向咽部放射,伴出汗、头晕,伴胸闷、气短,症状持续约 1~2 小时方可缓解。
入院诊断: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心律失常,心房颤动,高血压病(3 级,很高危组),泌尿系感染,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慢性胃炎。
2018 年 3 月 31 日,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给予去乙酰毛花静推,并给予胺碘酮持续泵入抗心律失常治疗。
2018 年 4 月 2 日,患者出现阵发性房颤,可自行恢复。
加用口服胺碘酮,泵入胺碘酮。
2018 年 4 月 3 日,患者最高 38.6℃给予吲哚美辛栓 0.05g 肛塞,用药后复查体温 37.5℃。
患者于凌晨 3:35 分出现胸闷,心悸,心电图显示房颤心律,心率在 110~140 次/分,给予地西泮 5mg 口服,胺碘酮持续泵入。
2018 年 4 月 3~6 日,患者出现房颤反复发作,并出现尿频伴烧灼感,同时体温升高,积极给予胺碘酮泵入,抗生素治疗。
2018 年 4 月 7 日,暂停左甲状腺素钠片口服避免激素水平升高引起心律增快。
2018年护理急救技能考试试题一、单选题1、对溺水所致呼吸心跳骤停者,紧急处理措施是 DA.立即倒水B.呼吸兴奋剂的应用C.心内注射肾上腺素D.清除口鼻腔异物、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E.皮质激素的应用2、室速伴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时,终止发作首选措施是 DA.利多卡因B.普鲁卡因酰胺C.慢心律D.电复律E.胺碘酮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监护示“室颤”,即刻抢救措施是 D A.口对口人工呼吸B.气管插管C.心外按压D.电击除颤E.注射肾上腺素4、诊断心跳骤停迅速可靠的指标是 AA.大动脉搏动消失B.呼吸停止C.瞳孔散大D.血压测不到E.脉搏不清5、心跳停止时间是指 AA.循环停止到重建人工循环的时间B.循环停止到心脏复跳的时间C.发现心跳停止到重建人工循环的时间D.发现心跳停止到心脏复跳的时间E.以上都不是6、复苏处理要争分夺秒,最主要的目的是 AA.迅速恢复脑的血液循环,最终达到脑功能的恢复B.使心脏迅速恢复跳动C.使自主呼吸提早恢复D.为减轻酸中毒E.为保护肾功能7、一旦确诊为心跳骤停,必须争取在几分钟内重建呼吸和循环 A A.4-6分钟B.6-8分钟C.8-10分钟D.1 0-1 2分钟E.1 2-14分钟8、判断心跳骤停后,紧急处理原则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B A.立即开始胸外按压B.待心电图确诊后开始胸外按压C.迅速开始人工呼吸D.尽早电击除颤E.开放静脉输液通道9、胸外心脏按压有效的标志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CA.摸到颈动脉搏动B.口唇紫绀减轻C.收缩压在80mmHg以上D.散大的瞳孔开始缩小E.偶尔出现自主呼吸动作10、胸外电击除颤时,电极板放置位置的准确描述是 DA.心尖区后胸壁B.左第二肋间前胸壁,心尖区C.左第二肋间前胸壁,心尖区后胸壁D.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前胸壁,左侧腋中线第五肋间胸壁E.以上都可以11、心脏复跳后脑复苏中必要的脱水治疗时机是 DA.复跳后立即开始B.复跳后1 2小时开始C.与低温疗法同时开始D.血压平稳或者相对稳定E.尿量<20mL/h开始12、心肺复苏后,最容易出现也最难恢复的是 CA.心肌缺血性损害B.肺水肿C.脑缺血缺氧性损害D.肝小叶中心坏死E.肾小管坏死13、心脏骤停时最迅速的序贯性处理是 EA.口对口的人工呼吸B.纯氧人工呼吸C.胸外心脏按压D.胸内心脏按压E.即刻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尽早电击除颤14、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操作中,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DA.充分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B.吹气时要看到胸廓起伏C.吹气次数10-12次/分钟D.吹气时向后压环状软骨E.吹气时捏闭病人的鼻孔15、.《2015心肺复苏指南》初期复苏的任务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 EA.保持呼吸道通畅,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B.保持呼吸道通畅,胸外心脏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C.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保持呼吸道通畅D.口对口人工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胸外心脏按压E.胸外心脏按压,保持呼吸道通畅,人工呼吸,电击除颤16、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应在 CA.胸骨左缘第四肋间B.胸骨上中1/3交接处C.胸骨中下1/3交接处,即双乳头连线中点,剑突上两横指处。
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美托洛尔治疗的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分析发布时间:2021-07-01T09:36:29.410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2期作者:唐玲[导读] 目的:探讨应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心律失常患者中的疗效及心功能改变。
唐玲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宜宾市644000[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心律失常患者中的疗效及心功能改变。
方法:本次的研究对象抽取我院科室于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段内收诊的罹患心律失常病患,对总92例予以分组。
就对照组选取46例研究对象用开胺碘酮治疗与观察组选取46例研究对象应用胺碘酮与美托洛尔联合治疗展开各临床观测所得结果、心功能观测所得数值展开对比。
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总有疗效82.16%相比,观察组显示95.65%与心功能指标具有更高的呈现,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应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心律失常患者中,可对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从而恢复患者的心功能指标,促进患者预后的健康恢复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律失常;胺碘酮;美托洛尔;疗效;心功能心律失常在临床中的发病率较高且易长期反复发作,因此具有一定的治疗难度。
随着病情的发展,该疾病能在患者的生命健康及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使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所有下降[1]。
在临床中将应用药物进行治疗,从而控制病情发展,使心功能得到恢复后,生活质量将有所提升。
因此对于该疾病,应在临床中进行快速且有效的治疗,避免病情的发展。
本次研究将针对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中应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后的疗效进行分析,现将具体情况阐述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次的研究对象抽取我院科室于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段内收诊的罹患心律失常病患,对总92例予以分组。
就对照组选取46例研究对象用开胺碘酮治疗与观察组选取46例研究对象应用胺碘酮与美托洛尔联合治疗。
对照组中男女患者比例显示为29:17,均位于43-81岁年龄段之间,所测平均值(52.14±3.11)岁,病情发展时间为1-6年,所测平均值(3.29±0.81)年;观察组中男女患者比例显示为28:18,均位于43-81岁年龄段之间,所测平均值(52.89±3.51)岁,病情发展时间为1-8年,所测平均值(3.91±1.02)年。
动力学的稳定,减少脑灌注,从而降低颅内压水平[12]。
由此可见,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具有协同作用,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患者颅内压水平和脑血流动力学平衡。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躁动、呛咳发生率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
联合麻醉并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且患者出现躁动、呛咳的发生率低于丙泊酚麻醉,可能与药物半衰期较短和起效时间较快有关。
综上所述,丙泊酚联合右美托咪定对颅脑损伤手术患者,能够有效缩短术后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苏醒时间,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血流动力学,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1]曾祥鑫,郑德强,梁跃新,等.丙泊酚在颅脑损伤手术中的效果观察及对血清CRP、PCT 水平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0,20(15):2920-2924.[2]张云鹏,董天鑫,纪国余,等.右美托咪定对脑外伤所致认知功能和脑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0,40(21):2243-2246.[3] GAO Y,LI Z D,ZOU D H,et al.Parameterized analysis of craniocerebral injury caused by fist[J].Fa Yi Xue Za Zhi,2021,37(3):344-350.[4]刘利伟,李蕾,骆宏,等.丙泊酚联合芬太尼在重症颅脑损伤手术麻醉维持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医刊,2020,55(9):1023-1026.[5]高三杰,张先杰,夏乐强,等.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对急诊颅脑损伤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脑细胞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学,2020,26(8):1385-1389.[6]田志强,张许霞,张洪亮,等.穴位注射右美托咪定对老年患者术后谵妄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29(28):3114-3118.[7]孙洁琼,管义祥,王珣,等.目标导向容量联合右美托咪定对颅脑损伤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及脑保护作用评价[J].中华全科医学,2021,19(11):1864-1867.[8]石力涛,杨荣,李中宾,等.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结合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的机制和临床价值[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21,29(7):427-430.[9]黄先锋,林小祥,李剑侠.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去骨瓣减压术后早期行颅骨修补的疗效及脑血流动力学变化[J].临床外科杂志,2021,29(10):919-924.[10]典慧娟,范艳竹,王琳琳,等.体位及头高位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的影响[J].护理研究,2020,34(14):2520-2523.[11]陈正荣,江仁,曹维梦,等.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围术期疼痛程度、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刊,2021,56(2):226-228.[12] BILODEAU V,SAAVEDRA-MITJANS M,FRENETTE AJ,et al.Safety of dexmedetomidine for the control of agitation in critically il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atients:a descriptive study[J].J Clin Pharm Ther,2021,46(4):1020-1026.(收稿日期:2022-05-11) (本文编辑:冯乐乐)①麻城市人民医院 湖北 麻城 438300不同剂量胺碘酮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阵发性房颤的效果观察徐高峰① 万伟① 梅迎丽① 罗晓芳①【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剂量胺碘酮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阵发性房颤(PAF)的效果。
地高辛注射液联合胺碘酮注射液治疗房颤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在治疗房颤患者时应用地高辛注射液联合胺碘酮注射液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房颤患者100例,随机均分为常规组、实验组,常规组患者采用胺碘酮注射液治疗方案,实验组采用地高辛注射液联合胺碘酮注射液治疗方案,对比二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与常规组相比,治疗有效率更高(P值<0.05),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P值>0.05)。
结论:在治疗房颤时应用地高辛注射液与胺碘酮注射液联合治疗方案,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药物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地高辛注射液;胺碘酮注射液;联合治疗;房颤;临床治疗效果房颤即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病情发展,会有脑卒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严重威胁到患者生命健康安全。
在治疗该病时,药物治疗是最主要、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地高辛和胺碘酮是常用的治疗药物。
有文献显示[1],单一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故常采用联合治疗。
基于此,我院为探究地高辛与胺碘酮联合治疗效果,特选取100例患者参与研究,现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房颤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抽签方式进行分组,均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常规组中患者5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龄54-71岁,中位(62.04±2.11)岁,房颤心率区间即120-190次/min,平均(150.82±5.96)次/min;实验组中患者50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55-72岁,中位(62.10±2.17)岁,房颤心率区间即121-188次/min,平均(150.91±5.99)次/min。
对比二组资料无突出差异,P值>0.05,可以进行比较。
1.1.方法常规组给予胺碘酮注射液治疗,该药物由珠海润都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为国药准字H20045108,规格即2ml:150mg,药物剂量:给予0.2g,每日3次,治疗一周后注射频率改为每日2次,治疗第3周开始每日1次。
胺碘酮与甲状腺的那些事儿610036胺碘酮是一种常用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目前广泛用于房性、结性、室性心律失常以及伴预激综合征的心律失常。
但在其药品说明书中【禁忌症】中,“甲状腺功能异常”赫然在列。
胺碘酮究竟是怎么影响甲状腺功能的?使用该药对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患者有影响吗?用药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又该如何治疗?一、胺碘酮如何影响甲状腺功能?胺碘酮一方面可通过药物本身对甲状腺功能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可通过药物体内代谢后释放出的碘对甲状腺功能产生影响。
1、胺碘酮与其主要代谢产物去乙基胺碘酮(DEA)的化学结构与三碘甲腺原氨酸(T3)类似,因此胺碘酮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可以体现在抑制甲状腺素(T4)向T3转化,或阻断T3与受体的结合,或减少某些甲状腺激素相关基因的表达这些方面。
胺碘酮及其代谢产物对甲状腺滤泡细胞还有可能的直接毒性作用,从而导致破坏性甲状腺炎。
2、成人每口服100mg胺碘酮,经肝脏代谢后会释放约3mg无机碘进入体循环。
2018年中国居民补碘指南[1]指出,18岁以上成年人平均每日需要量为85μg,每日推荐摄入量120μg,每日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600μg。
普通人群每日从饮水、食物、碘盐中摄入的碘量已基本达到成年人推荐水平。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底物,使用胺碘酮会显著增加碘负荷,碘负荷超载则可能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
二、胺碘酮如何影响正常甲状腺功能的激素水平?大量体内外研究已经建立了胺碘酮给药与脱碘酶抑制之间的关系[2]。
脱碘酶的抑制导致T4转化为T3和rT3转化为T2的过程短暂受阻,从而导致血清T4和rT3水平升高,T3水平降低。
胺碘酮对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患者甲状腺功能检查的影响见下表1[3]。
表1胺碘酮对甲功正常患者甲功监测的影响检测项目短期影响(<3个月)长期影响(>3个月)TT4/FT4↑50%↑高于正常值20%-40%T3↓15%-20%或正常下限↓低于正常值20%rT3↑>200%↑150%TSH↑20%-50%短暂升高正常根据血清rT3水平还可能监测胺碘酮给药的效果。
21 种急救车常用药用法2018-03-10纳洛酮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掌握抢救车内常用抢救药使用注意事项,关键时刻不掉链子!历数抢救车内的常用药物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1 mL:1 mg)常用量:皮下注射,一次0.25 mg~1 mg;极量:皮下注射,一次1 mg(1 支)。
注意事项:高血压、器质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洋地黄中毒、外伤性及出血性休克、心源性哮喘等患者禁用;运动员慎用。
临床心得:现在临床应用以肌注为主,抢救时缓慢静注(以0.9% 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到10 mL)。
硫酸阿托品注射液(1 mL:0.5 mg;2 mL:1 mg)皮下、肌内或静脉注射:成人常用量:每次0.3~0.5 mg,一日0.5-3 mg;极量:一次2 mg。
儿童皮下注射:每次0.01~0.02 mg/kg,每日2~3 次。
临床心得:用于抢救有机磷中毒时,由于用量较大,可选择1 mg/支的规格,并注意观察,以防阿托品中毒。
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5 mL:0.1 g;10 mL:0.2 g)抗心律失常:静脉注射:1~1.5 mg/kg 体重(一般用50~100 mg)作首次负荷量静注2~3 分钟,必要时每5 分钟后重复静脉注射1~2 次,1 小时内总量不得超过300 mg。
极量:静脉注射1 小时内最大负荷量4.5 mg/kg 体重(或300 mg)。
最大维持量为每分钟4 mg。
注意事项:(1)非静脉给药时,应防止误入血管,并注意局麻药中毒症状的诊治;(2)用药期间应注意检查血压、监测心电图,并备有抢救准备;心电图P-R 间期延长或QRS 波增宽,出现其他心律失常或原有心率失常加重者,应立即停药。
临床心得:维持量以输液泵给药为宜。
最大维持量为每分钟4 mg。
尼可刹米注射液(1.5 mL:0.375 g)皮下注射、肌内注射、静脉注射。
成人:常用量一次0.25~0.5 g,必要时1~2 小时重复用药;极量一次1.25 g。
胺碘酮、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分析郑云平(曲靖市沾益区人民医院,云南曲靖 655331)【摘要】目的 探究胺碘酮、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了2017年~2018年期间在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
对照组采用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胺碘酮进行治疗。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DBP、SBP和HR没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DBP、SBP和HR均有所改善,其中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明细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22/23),明细高于对照组的69.5%(16/23),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
结论 应用胺碘酮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率、血压情况的同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胺碘酮;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56.40.02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中很容易并发其他疾病或症状,其中心律失常便是常见并发症状。
心脏冲动的起源部位、冲动传导、心搏频率和节律出现任一异常现象称为心律失常[1],对于并发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而言,临床中死亡风险较高,属于高危病种,具备较高病死率,若不能及时施予患者药物治疗将会对其心功能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生命安全。
本文为了深入探究胺碘酮、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选取了2017年~2018年期间在我院收治的46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相关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于2017年~2018年期间在我院收治的46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3例。
·药物与临床·胺碘酮、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分析王瑶(湖北省崇阳县第二人民医院,湖北 咸宁 437515)0 引言“冠心病”的简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的血管产生病变而导致血管腔狭窄、闭塞,使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等导致的心脏病。
临床特征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感,闷胀感,持续3到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还会伴随着心衰,休克等并发症,临床上致死的主要并发症是快速型心律失常。
目前临床没有发现治疗本病的特效药物,常规治疗方案主要是营养心肌、降脂、抗凝等,但治疗效果不尽理想[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会威胁生命与健康的心血管疾病,伴随着中国人饮食结构改变及生活方式不断变化,其发病率逐年上升[2]。
常规治疗已经不能满足目前患者的需要,所以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出更有效的治疗方式,减轻患者负担。
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使用胺碘酮与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治疗有一定安全性,治疗效果显著提高。
在本次研究中,给予胺碘酮、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患者,现将不同治疗干预方法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总共40例,按照随机、平均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20例,女7例,男13例;年龄42-77岁,平均(52.59±4.53)岁。
观察组20例,女9例,男11例;年龄45-75岁,平均(52.37±3.58)岁。
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属于自愿参加。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①纳入标准:患者被诊断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
②排除标准:患者在本研究中使用的药物有不良反应、禁忌;精神疾病;恶性肿瘤;肝肾功能严重受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