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招:巧治鸭病毒性肠炎
- 格式:pptx
- 大小:87.22 KB
- 文档页数:9
鸭瘟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鸭瘟又称鸭病毒性肠炎,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死亡率、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本病的主要特征是头颈肿大、高热、流泪、下痢、粪便呈灰绿色,两腿麻痹无力。
发病后期体温降低至正常体温以下,最后衰竭死亡。
一、流行病学(一)病原病原为鸭瘟病毒,在分类学上属于疱疹病毒科,具有疱疹病毒科的典型特征。
在病鸭的血液和内脏中含有大量病毒,通常存在于感染细胞的胞核和胞浆中。
本病毒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例如在-10——15℃环境中能存活1年,而在室温20℃时,需30天才能失去感染力。
但对一般浓度的常用消毒药较敏感。
如3%的烧碱溶液、5%甲醛溶液、10%的漂白粉混悬液等,均能较快地杀灭病毒。
其他如阳光直射、干燥、高温等都不利于病毒的繁殖生存。
(二)侵害的禽类鸭瘟对不同日龄、不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但以番鸭、麻鸭和绵鸭最易感,北京鸭次之。
在自然感染条件下,成年鸭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30日龄以内的雏鸭却较少发病,但在人工感染时,雏鸭却较成年鸭容易发病,且死亡率也高。
在其他禽类中,鹅、野生水禽、大雁等通过人工接种均易感。
(三)传染原鸭瘟的主要传染原是病鸭和带毒鸭,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及羽毛等均带有病毒。
另外是带毒的水禽、飞鸟之类也可能成为本病病毒的传递者。
(四)传播途径本病的主要传染方式是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其他如通过滴鼻、泄殖腔、肌肉注射等人工接种的方式,也可引起发病。
带毒的禽类.,尤其是病鸭,很容易通过排泄物和分泌物污染饲料、草、饮水、空气、饲养工具等使健康鸭吃人或吸人而感染,也可通过饲养员、兽医、参观者、车辆、吸血昆虫等传播病原,致使鸭群受到感染。
(五)发病季节本病的发生和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春、秋鸭群的运销旺季最易发病流行。
发病高峰时死亡率可达90%以上,经济损失惨重。
二、临床症状(一)鸭瘟病毒的潜伏期为2—4天,流行初期可见零星死亡,3—5天后出现大批病鸭。
病初体温急剧升高,一般可达43℃以上,呈稽留热型。
鸭病毒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控措施作者:冯万宇等来源:《家禽科学》2022年第09期中图分类号:S858.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22)09-0061-03鸭病毒性肠炎又称鸭瘟,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危害水禽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以循环系统损伤、组织出血、消化道黏膜溃疡性瘢痕和实质器官退行性病变为主要特征。
本病最初报道是在1923年,当时认为是“一种适应于鸭的特异性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随后野生鸭科动物的鹅和天鹅也开始出现此病,并在迁徙水禽中暴发多次,死亡率高[1]。
荷兰学者Bos研究这种“特异性禽流感病毒”对鸭的病理损伤、临床特征并通过动物试验证实,该病并非由禽流感病毒引起,而是鸭的一种新型病毒性疾病,称其为“鸭瘟”。
1 流行病学特点本病在亚洲、欧洲及美洲均有发生和流行,我国也有一些省份发生并确诊。
自然易感宿主限于雁形目鸭科。
水是病毒从感染禽传播到易感禽的自然媒介,感染水禽进入易感群或者无病毒污染的水域就可能形成新的感染点。
感染过程和发展趋向取决于群体密度及传播率[1,2]。
1.1 临床症状突然出现持续高死亡率,死亡高峰期产蛋量明显下降。
随病情加重,出现畏光、眼睑粘连、食欲废绝、极度口渴、运动失调、羽毛松乱、流鼻液和水样下痢。
病鸭不能站立、双翅扑地、头下垂,驱赶可见全身震颤。
1.2 病理变化本病感染引起的病理变化取决被感染品种、年龄、性别和易感性、感染阶段以及病毒毒力和感染强度。
1.2.1 病理剖检变化主要包括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胃肠道黏膜和黏膜下层变性坏死、淋巴器官病变和实质器官退行性变化。
心冠状沟有密集出血点,表面呈红色“漆刷样”,心内膜和瓣膜出血;肠道和肌胃有积血;食道和腺胃括约肌出现出血环。
消化道黏膜有特异性、进行性病变。
首先是黏膜表面出血斑,然后被隆起黄白色痂块覆盖,随时间延长形成绿色痂块。
雏鸭食管常发生整个黏膜脱落,并衬有黄白色厚膜。
慢性感染在泄殖腔内形成连续的鳞片样带。
2024.03 69鸭病毒性肠炎又叫鸭瘟,是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传染性强,发病快,死亡率较高,严重损害养殖户经济效益。
1 流行特点鸭病毒性肠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秋季节发病率较高,该病可发生于所有品种的鸭,麻鸭、番鸭更易感,主要传染源是病鸭、病鹅和病野生水禽,病毒存在于内脏、血液和排泄物中,可以污染饮水、饲料和生活环境,健康鸭经消化道、呼吸道和接触感染,成年鸭的发病率高于雏鸭,1月龄以下雏鸭较少发病,但雏鸭免疫力低,发病后死亡率高。
2 发病症状鸭病毒性肠炎的潜伏期一般在3天左右,可延长至7天,最先发病的病程较短,可在1~5天内死亡。
成年鸭感染后高热,精神萎靡,进食量减少,饮水量增加,羽毛杂乱,离群独处,头颈缩起,两腿乏力,俯卧不起,不愿走动和下水,眼睛红肿、流泪,眼鼻分泌物增多,逐渐由浆液性变为脓样,黏连眼睑,病鸭呼吸困难,严重腹泻,排灰白色或绿色的稀便,污染肛门周围,甚至堵塞肛门,母鸭产蛋量下降,畸蛋率升高;有的病死公鸭有阴茎脱垂的现象。
雏鸭主要症状为严重腹泻、脱水,粪便中夹杂血液。
3 病理变化解剖病死鸭可发现,全身血管损伤,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皮肤水肿,皮肤黏膜有散在的出血斑;口腔和食道黏膜有出血斑和溃疡瘢痕,上面覆盖一层灰黄色的假膜;肝脏肿大,表面有灰白色的坏死灶,部分坏死灶中心有出血点,外有环状出血带,肝细胞脂肪变性,多数有核内包涵体;脾脏和胰脏稍肿大,表面有淤血斑和坏死灶;泄殖腔黏膜水肿、出血和溃疡,表面覆盖一层黄绿色假膜,难以剥离,产蛋阶段的病死母鸭可见卵巢变形,腹腔内有破碎的卵黄;病死雏鸭法氏囊有充血、出血和坏死的现象。
4 诊断4.1 鉴别诊断鸭病毒性肠炎与鸭病毒性肝炎、鸭巴氏杆菌病临床症状相似,要加以鉴别。
鸭病毒性肝炎主要发病于1~3周龄雏鸭,成年鸭通常不发病,病鸭有较为明显的痉挛、运动失调、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胆囊肿胀,胆汁颜色稀薄,食道和泄殖腔无特征性出血性溃疡和假膜。
鸭巴氏杆菌病发病急,病程短,有纤维素性心包炎和肝周炎,纤维素膜易剥离;心冠脂肪有大量出血斑点,肝脏的坏死点仅针尖大小,不会导致头颈肿胀,食道和泄殖腔黏膜无假膜生成。
鸭鹅病1、鸭瘟(疱疹病毒:鸭病毒性肠炎)预防:1)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防疫工作,应用1%复合酚或灭菌威定期消毒。
2)定期用鸭瘟灭活疫苗或弱毒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治疗:1)抗鸭瘟血清,每只肌注1ml,严重时肌注2ml,天下无毒100g兑水150kg,强效双黄连每瓶兑水200kg,一天一次,连用3-5天。
(推荐)2)普康欣与呼毒康混饮,各兑水150kg,正源鸭康拌料200kg,一天一次,连用3-5天。
(推荐)3)平喘康与鸭浆速效混饮,各兑水150kg,五疫康拌料200kg,一天一次,连用3-5天。
(推荐)4)福芪+天下无毒饮水,囊速康拌料5)普康欣+强效双黄连饮水,鸭病得乐拌料2、鸭病毒性肝炎1)肌注鸭高免抗体,5日龄0.5-1ml/只,16日龄以上每只2ml,天下无毒100g兑水150kg,福芪100g兑水200kg,鸭畅100g兑水200kg,一天一次,连用5天。
2)普康欣100g兑水150kg,肝泰乐拌料300kg,一天一次,连用3-5天。
3)做好卫生消毒工作,加强免疫,力求自翻自养。
4)常用灭活疫苗或弱毒疫苗进行预防。
3、鸭传染性浆膜炎(巴氏杆菌)1)强效双黄连饮水,百草瘟清灵拌料。
(推荐)2)鸭浆灵100g兑水150kg,鸭病得乐/正源鸭康拌料200kg,连用3-5天。
3)鸭浆速效100g兑水150kg,鸭病得乐/正源鸭康拌料200kg,连用3-5天。
4、大肠杆菌(ECOLI)天下无杆100g兑水150公斤饮水,宝宝乐拌料(推荐)与病毒病混合感染时:天下无杆与呼毒康饮水,清瘟败毒散(百草瘟清灵)拌料,连用3-5天。
(推荐)气囊炎:支呼康泰喷雾,杆肠宁100g兑水200kg,五疫康或肠安之星拌料300kg,一天一次,连用3-5天。
5、禽流感病(1)强效双黄连250ml兑水100公斤饮水,百草瘟清灵500g拌料75公斤拌料(推荐)(2)强效双黄连250ml+杆肠宁250ml,兑水200斤;百草瘟清灵500g拌料300斤(3)天下无毒100g兑150公斤水,+生命一号250ml兑水100公斤饮水,百草瘟清灵(五疫康)拌料75公斤,一天一次,连用5-7天(推荐)6、细小病毒、脾坏死宝宝乐拌料7、小鹅瘟1)强效双黄连+头孢噻呋钠饮水,清瘟败毒散/百草瘟清灵拌料。
鸭瘟症状及鸭瘟治疗方法
鸭瘟对养鸭业危害很大,下面我们了解一下鸭瘟症状及鸭瘟治疗方法,以利于更好地发展养鸭事业。
1、鸭瘟病原是什么
鸭瘟又称病毒性肠炎,病原存在于病鸭及带毒鸭分泌排泄物中,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交配、伤口与吸血昆虫等多种途径传播。
本病是鸭瘟病毒引起游禽类候鸟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绿头野鸭易感染发病,可全年发生,但夏秋季多发。
幼鸭、成鸭均可感染,种鸭发病死亡率高。
2、鸭瘟的症状表现
潜伏期2~5天。
病鸭精神沉郁,厌食或绝食,腿麻痹无力,严重腹泻,拉绿色稀粪。
鼻流黏液,呼吸困难,眼流浆液性或黏液浓性液体,结膜出血有小溃疡。
部分病鸭头颈肿胀。
病程2天~10天。
3、鸭瘟的病变特征
头颈皮下水肿,皮肤出血,体内黏膜浆膜及多处器官出血。
肝、脾脏肿大出血及灰黄小坏死灶。
特征病变为口腔、食道及泄殖腔黏膜坏死,形成灰白色或黄褐色痂。
肠黏膜出血及小坏死灶,小肠环状带出血,肿胀及表面坏死。
4、鸭瘟的防治方法
在疫区,每年用鸭瘟弱毒苗对鸭群定期接种,可预防本病。
20
日龄雏鸭或成年鸭用苗后免疫期可达半年。
发病后鸭瘟弱毒苗全群紧急接种也可控制疫情。
病鸭用鸭瘟血清0.5ml/只肌注,有一定疗效。
同时作好鸭场消毒及病死鸭处理。
鸭瘟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鸭、鹅、天鹅等雁形目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体温升高,两脚麻痹,腹泻,粪便呈绿色,流泪和头颈部肿大,俗称“大头瘟”,病理特征主要是呈败血症经过,血管损伤导致出血、淋巴器官受损以及实质器官的退行性变化。
本病流行广、传染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往往对受传染的鸭群造成毁灭性打击,严重威胁着养鸭业的发展。
(一)病原鸭瘟病毒属于疱疹病毒,能在9~12日龄鸭胚中生长繁殖和继代,也能在发育的鸭胚、鹅胚和鸡胚细胞培养物上生长繁殖,引起细胞病理变化。
病毒56℃10分钟即死亡,对常用消毒药抵抗力不大,0.1%汞10~20分钟,75%酒精5~30分钟,0.5%漂白粉30分钟失去活性,pH3和pH11时病毒也迅速死亡。
(二)流行病学各种年龄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但以番鸭、麻鸭、绵鸭易感性高,北京鸭次之。
感染鸭和易感鸭的直接接触可导致本病的传播。
其它禽类中,鹅也能感染,但较少发生流行。
鸡对鸭瘟病毒有抵抗力。
病鸭和带毒鸭是本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也可经交配、眼结膜或呼吸道传播。
口服、滴鼻、点眼、静脉、肌肉、皮下注射、泄殖腔接种等人工感染途径均可使易感鸭致病。
本病的发生与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但以春、秋两季较为多发和流行。
在低洼潮湿的多水地区,该病的发生和流行较为严重。
(三)临床症状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2~4天,病初体温急剧升高达43~44℃。
病鸭表现精神沉郁,头颈缩起,离群独处,食欲减退或废绝,喜饮水,羽毛松乱,两翅下垂,两脚发软,走动困难,若强行驱赶则见两翅拍地而走,走几步就倒地不起,此时病鸭不愿下水,若强迫其下水,则漂浮水面并挣扎回岸。
病鸭眼周围湿润、流泪,眼睑肿胀,有的流出粘性或脓性分泌物使眼睑粘连不能张开,有的眼睑外翻,结膜充血、出血或形成小溃疡。
鼻孔流出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呼吸困难,叫声嘶哑无力。
部分病鸭头颈部肿胀,俗称“大头瘟”。
2019年第09期鸭病毒性肠炎(DVE)又称鸭瘟,是所有年龄的鸭、鹅和天鹅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突然死亡、死亡率高(尤其是老龄鸭)以及内脏器官出血和坏死为特征。
该病在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报道。
本病原可致水禽出现散发性的、少量的甚至大批的死亡,造成养鸭场程度不同的经济损失。
依据病史和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性诊断。
本病无特异性疗法,重在防控。
1病原、病机与流行DVE的致病性因子是一种未分类的疱疹病毒(鸭科疱疹病毒1型)。
该病毒野毒株的致病力差异很大,但所有毒株的免疫原性都相同。
该病毒对脂溶剂和热(56℃,10min)敏感。
pH为5、6、10时,病毒效价显著降低;pH为3、11时迅速失活。
该病毒可造成血管损害,特别是小血管、静脉和毛细血管。
可引起实质器官发生出血和退行性病变。
近来发现,该病毒引起淋巴细胞的凋亡和坏死,可导致淋巴细胞减损,也可能导致免疫抑制。
DVE造成的免疫抑制状态,也可以解释多杀性巴氏杆菌、鸭疫里默氏杆菌和大肠埃希菌引起的继发性感染,这在雏鸭DVE自然暴发时经常出现。
鸭科成员(鸭、鹅和天鹅)是该病毒的自然宿主。
对病毒的易感性有差异,番鸭最易感。
然而,已有各类家鸭如北京鸭、康贝尔鸭、印度跑鸭和杂交鸭发生自然感染的报道。
发生感染的日龄范围是从7日龄雏鸭至成年鸭。
在美国位于纽约长岛的鸭集中养殖区,因DVE造成的损失相当大。
该病无人兽共患风险。
2流行与传播病毒主要是经感染鸭与易感鸭直接接触,或与污染的环境间接接触而发生传播;饮水似乎是病毒传播的一种自然途径。
用感染组织经非肠道、鼻内或口腔接种均可试验性感染。
野鸟被怀疑是携带者。
康复禽可成为携带者,且周期性排毒。
与其他疱疹病毒一样,DVE病毒具有潜伏性,三叉神经节似乎是病毒的潜伏部位。
康复禽可能携带以潜伏形式存在的病毒,病毒重新激活可引起易感野鸭和家鸭暴发该病。
3临床症状潜伏期为3~7d。
最先出现的症状通常是突然发生持续性的高死亡率。
Veterinary clinical science | 兽医临床科学46 ·2020.240 引言鸭病毒性肠炎又被称为鸭瘟,具有急性、热性、败血症特征,致病原是鸭肠炎病毒,典型临床症状是体温升高,头部肿大,双腿麻痹,排出绿色粪便。
具有传播迅速,广泛性,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
鸭肉制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直接推动了养殖业的发展,规模化鸭养殖业发展的同时,鸭病毒性肠炎发生流行会给养殖场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由于该类疾病会引发患病鸭出现血管损伤,进而造成内部组织广泛性充血出血,体腔中蓄积大量血液内容物,消化道黏膜出现变性坏死,短时间内会造成大批量的鸭死亡。
由于鸭病毒性肠炎造成的危害较为严重,需要提高重视程度,加强流行病学调查,掌握该类疾病的具体发生动态,真正做到发病及时确诊,缩短发病周期,提高治疗效果。
1 流行病学病毒性肠炎主要危害鸭,任何年龄品种的鸭都会受到病毒侵染,但成年鸭的发病率要高于雏鸭。
患病鸭、带毒鸭及患病的野生水禽都是该种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
另外有大量研究野禽在迁徙过程中与鸭子接触,是造成该种疾病传播的一个主要源头。
患病鸭与健康鸭直接接触,会造成病原传播,也可以通过污染周围环境实现间接感染。
在毒血症阶段,吸血昆虫也是该种病毒传播的主要媒介。
该类病毒能在9~12日龄的鸭胚中健壮生长繁殖,56 ℃环境下存活10 min 会死亡,对常见消毒剂都十分敏感,通常消毒剂均可以将其短时间灭活。
2 临床症状鸭病毒性肠炎的潜伏期通常在2~7 d ,病毒的毒性不同,临床症状有所差异。
受到病毒侵染后1~5 d 内鸭子相继死亡,慢性病例会延长到1周以上才会死亡,少数病例在不治疗的情况下能恢复健康,但恢复健康后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使养殖场淘汰率显著升高。
鸭传染性肠炎感染初期患病动物主要表现为萎靡不振,身体蜷缩在一起,不愿意站立,体温最高升高到42 ℃。
患病鸭离群独居,不愿意走动,经常卧地不起,双翅无力下垂,不愿意走动。
鸭病毒性肠炎又被称为鸭瘟,是养殖期间发生流行率相对较高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该种疾病发病过程较短,往往呈现严重的败血症症状,具有很强的传播性,传播速度较快。
鸭肠炎病毒除了威胁鸭之外,还会对鹅、天鹅等雁型动物造成严重危害。
典型的病理特征是败血症经过,血管受到严重损伤,淋巴结器官和实质器官出现退行性的变化。
由于感染后发病较为严重,发病初期短时间内就会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造成的死亡率相对较高,所以就需要饲养管理人员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充分掌握鸭病毒性肠炎的诊断方法,并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避免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1流行特征1.1病原特征鸭病毒性肠炎是由鸭肠炎病毒感染引发。
该种病毒属于疱疹病毒属,能够在9~12日龄的鸭胚当中繁殖生长,同时也能够在发育的鸭胚、鹅胚和鸡胚细胞当中繁殖生长,造成细胞出现严重的病理特征。
自然条件下鸭肠炎病毒抵抗能力相对较弱,56℃环境10min 就可以将其杀死。
0.1%的氯化汞溶液10~20min 将其灭活。
75%的酒精和0.5%的漂白粉溶液5~30min 就会将其杀死。
该种病毒不耐酸,不耐减,pH 值小于3或者大于11时,病毒会快速失去活性[1]。
1.2流行特点鸭科成员包括鹅、天鹅、鸭子都是该种病毒的自然宿主,对病毒的易感性存在一定差异性,番鸭最容易感染,各类鸭如北京鸭、康贝尔鸭、印度跑鸭和杂交鸭也很容易出现自然感染的现象。
任何年龄品种的鸭都可以受到病毒的侵染,其中成年鸭的易感性最强,雏鸭感染该种疾病之后具有极高的死亡率。
养殖场的患病鸭隐性感染是最主要的传染源,通过直接接触或者接触污染的环境而发生感染,饮用水是病毒传播的一种自然途径。
野生的禽类感染病毒之后,虽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是会成为病毒的主要携带者,如果与鸭频繁接触,很容易造成病情快速传播蔓延。
与其他疱疹病毒一样肠炎病毒具有一定的潜伏期,病毒先是在三叉神经节当中繁殖生长[2],并且随后向着各个淋巴结组织转移,并表现出特征性的临床症状。
雏鸭养殖阶段的病毒性肠炎也称鸭瘟,是鸭感染鸭病毒性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该病容易扩散、传感性强、死亡率非常高,雏鸭病毒性肠炎会引起较大的经济损失,因为雏鸭比成年鸭的抵抗力弱,所以雏鸭病毒性肠炎后会有较高的死亡率,必须采取有效的诊断和防治的方法,才能降低病毒性肠炎对雏鸭的危害。
1雏鸭病毒性肠炎的诊断方法雏鸭出生3d后就非常容易感染上病毒性肠炎的病毒,雏鸭感染后5d后会死亡,一般雏鸭生长到15d是发病死亡的高峰期,死亡率高达80%,如果情况严重可能会有100%的死亡率。
传染源是已经患有病毒性肠炎的雏鸭,病毒性肠炎利用雏鸭的消化道感染健康的雏鸭,雏鸭发病不受到季节影响,但春秋季为高发季节。
1.2.1初期发病表现雏鸭病毒性肠炎的潜伏期约3d,雏鸭初期发病时会表现精神不振,食欲明显下降,行走极其困难,患病雏鸭的排泄物为稀粪便,呈绿色、灰绿色,仔细观察雏鸭的眼睛流泪、分泌物增多。
雏鸭发病初期比较严重,身体患病表现很明显。
1.2.2发病症状发病雏鸭站立不稳,部分雏鸭还会有抽搐的表现,很可能会在睡眠中死亡。
其小肠粘膜表面有出血的可能性,如果雏鸭的小肠粘膜出血,雏鸭的皮肤表层会渗出不均匀的血点,雏鸭头部、颈部位置有明显的水肿现象。
剖检可以发现,其脾脏为黑紫色,肝脏灰白色,胃部有血斑,靠近肛门的小肠位置会有坏死组织。
1.2.3诊断诊断该病,首先要根据病推出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进行初步判断,确诊需采用实验室方法,即采用细菌培养、病毒分离培养、沉淀及中和试验、动物试验的方法完成诊断,准确判断雏鸭的病毒性肠炎。
2雏鸭病毒性肠炎的防治措施养殖场需选择健康、高质量的种鸭,从源头上切断病毒性肠炎的传播,养殖场需选择优质的种鸭采购途径,严禁在病毒性肠炎疫区中选购种鸭,采购的种鸭需接受全面检查和免疫,新采购的种鸭需隔离到固定的位置养殖,养殖15d以后种鸭健康才可以和原有的鸭群混合饲养。
养殖场也可以采用自行繁殖的方法,直接利用养殖场内鸭群繁育,可以降低病毒性肠炎的传染性,保障鸭群健康,提高鸭饲养的质量水平。
养殖与饲料2017年第11期摘要本文主要从雏鸭病毒性肠炎的流行特点和防治2个方面对该病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注意引种环节、坚持自繁自养原则,制定合理的防疫消毒制度和免疫接种计划等措施,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关键词雏鸭;病毒性肠炎;流行特点;防治措施雏鸭病毒性肠炎的防治孙树国李文学辽宁省北票市城区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北票122100收稿日期:2017-09-20孙树国,男,1974年生,兽医师。
病毒性肠炎是鸭群常见的一种疾病,也常被称为鸭瘟,传染性强,传播和流行广泛,雏鸭一旦感染此病,死亡率要比成鸭高,给养殖户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1流行特点1)病原。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为带病的鹅、鸭,或者带毒野生水禽、家禽等,鸭为主要的易感动物,雏鸭发病率较成年鸭低,但是雏鸭感染后的死亡率高,该病可以通过鼻、口腔、静脉和肌肉进行传播,一般潜伏期3d 左右[1]。
2)症状表现。
病鸭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饮欲增加,精神萎靡不振,常低头缩颈、两腿乏力,走路困难,喜卧,也有少数病鸭俯卧不起。
初期病鸭体温骤升,此时眼睛红肿且眼鼻分泌物明显增多,排灰白色或绿色的稀便,粘在肛门羽毛上,病理特征为泄殖腔出血、黏膜充血、水肿,病鸭可因衰竭致死。
2防治措施1)注意引种环节。
首先,养殖场应该坚持自繁自养原则,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患病机率,若需要引种,应该选择信誉度高的供应商,严禁从疫区引种。
引种时,要经过当地畜牧兽医部门严格的检疫环节,当运回养殖场后,需隔离饲养,观察半月后,无不良症状才可与原有的鸭群进行混合性饲养[2]。
2)制定合理的防疫消毒制度。
养殖户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可行的防疫消毒制度,并坚持执行,因为鸭舍是鸭子接触时间最长的地点,因此,要及时清理粪便、垫草等污物,还要保持通风换气,保证鸭舍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这样鸭舍内部就不容易滋生细菌或病菌,此外还应及时清理与消毒,频次在2~3次/周,定期对整个鸭舍进行全面的消毒处理,还要对饲养器具和饮水器具进行清理与消毒,保证饲料和饮水安全[3]。
鸭冠状病毒性肠炎的症状有哪些?怎么医治和预防?
鸭冠状病毒性肠炎,也就是平时所说的烂嘴壳,是由冠状病毒引发的病毒性鸭肠炎疾病。
鸭冠状病毒性肠炎的主要症状是病鸭显现剧烈腹泻,由于具有沾染性,所以对鸭舍危害较大,一旦产生目前尚无有效医治药物,只能对症医治避免继发感染,减少死亡率。
因此,平时在养鸭进程中,注意做好鸭冠状病毒性肠炎的预防工作。
一、鸭冠状病毒性肠炎的病原
病原是由冠状病毒。
病原主要随沾染源的排泄物向外界排出,以水平传播的方式传播。
20日龄前后的鸭发病率**,乃至凶残爆发流行。
开始少数发病,1—2天后显现死亡高峰。
发病率和死亡率几乎100%。
二、鸭冠状病毒性肠炎的症状
1、临床症状:
发病急,病雏缩头凸背,畏寒,眼半闭。
开始排稀粪,进而腹泻,粪呈白色或黄绿色。
喙壳由黄变紫,喙上皮脱落破溃。
眼有粘液性分泌物,有的表现神经症状,两脚后蹬、直伸,头向后曲折,呈观星状,稍加驱逐可增进死亡。
2、剖检变化:
病鸭咽喉粘膜呈卡他性炎症,粘膜易脱落,全部肠管充血、水肿。
尤以十二肠为严重,十二指肠及肠系膜出血,外观呈紫红色,内有血性粘液,粘膜脱落,并形成溃疡。
盲肠盲端粘膜有白色附着物。
三、鸭冠状病毒性肠炎怎么医治?
目前对本病尚无**医治药物,可采取河欣大抗毒或河欣毒康注射控制继发感染,可着落死亡率,减少经济缺失。
四、鸭冠状病毒性肠炎如何预防?
可在种鸭产蛋前建立主动免疫,使雏鸭出壳时即具有母源抗体,到10日龄时再给予高免抗体,对预防本病有明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