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森《生理心理学》(第6版)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9章 生殖行为)【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866.53 KB
- 文档页数:17
生理心理学神经系统的组成;几个重要神经结构的功能几个概念:1、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锋电位突触后电位极化去极化反极化超极化复极化放电神经冲动兴奋抑制神经冲动传导传递突触2、ERP LTP 饥中枢饱中枢失语症失认症3、生理心理学心理生理学参考书目(美)卡尔森(Carlson,N.R.) 著,苏彦捷等译.《生理心理学》第六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李新旺.生理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08邵郊.生理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匡培梓.生理心理学.科学出版社,1998K.W.沃尔什.神经心理学.科学出版社,1987罗伯特·索拉索.21世纪的心理科学与脑科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沈德立.脑功能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符晓丽,张丽. 《大脑与心智》,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理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观一、学科性质(一)研究内容(二)相关/邻近学科生理心理学心理生理学二、基本观点(一)自然哲学理论:一元论二元论(二)学科理论观点脑机能定位理论(解剖学→组织学)经典神经生理学理论(反射论)细胞神经生理学理论(电生理)化学通路学说(化学)当代神经科学理论(神经科学)第二节生理心理学的方法学一、研究途径(一)实验研究(二)非实验研究二、具体方法(一)行为测量方法学1、非条件反射概念:先天的,由中枢神经系统低级部位在进化过程中被固定下来的神经联系所决定,S-R间有固定的联系,出生后即发挥作用或随个体的生长发育而出现。
种类(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机能状态的检查项目与方法):屈曲反射(脊髓)角膜反射(延脑)惊反应(延脑) 翻正反射(脑桥、中脑)平衡试验(脑桥、中脑)瞳孔反射握持反应(大脑皮层)旷场反应皮肤电刺激反应旋转行为攻击行为摄食饮水等行为/2、条件反射概念:后天形成,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
种类: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具体刺激----第一信号;语言词语----第二信号啖梅止渴望梅止渴谈梅止渴经典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经典性—巴甫洛夫:食物性条件反射,防御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斯金纳(二)神经化学方法1、神经解剖学技术组织学的方法---脑组织的细微的解剖知识追踪神经通路2、活脑的研究方法/脑成像术计算机断层扫描术CT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术PET 核磁共振技术MRI3、脑损伤法不可逆损伤:横断损伤或切除术;吸出损伤;电解损伤可逆损伤:扩散性阻抑;冰冻法4、脑电刺激法弱电流或化学物质作用于脑个别部位。
第5章研究方法与策略5.1 复习笔记一、实验毁损法(一)基本概念实验损毁法(又称脑损毁法):移除或损毁部分脑结构继而观察动物的行为,推测受损脑区的功能。
(二)脑损伤的行为效应评估1.解释脑损毁的效应必须谨慎,要知道如何确定动物是否丧失了执行某种行为的能力。
2.要有整体概念,没有哪种行为只由一个脑区负责,而是参与执行功能的多个脑区组成的神经环路负责。
(三)脑毁损模型1.永久性损毁(1)皮层损毁①吸出法吸出法是一种古老的方法,最适宜去除部分大脑皮层。
其实施步骤为:麻醉动物→打开颅骨→切开脑膜→吸出大脑皮层。
②热烙法热烙是将皮层细胞烫坏,现在不常用了。
(2)电损毁(皮层下结构的脑损毁)①基本概念电损毁是将一个包被绝缘漆仅露出尖端的不锈钢电极插入脑结构中已定位的合适位点,开启电刺激器,产生射频电流损毁电极周围的组织。
②损毁模型a.直流电损毁原理:直流电将神经元内的物质电解,导致神经元死亡。
优点:不伤及有髓鞘的纤维。
缺点:容易留下金属离子,影响周围神经元的活动。
b.交流电损毁(又称射频损毁)原理:高频交流电流通过脑组织产生热量,烧伤周围脑组织。
优点:不会留下金属离子。
缺点:会损毁电极周围所有的组织,包括神经元胞体和穿行其中的轴突纤维。
(3)化学损毁(皮层下结构的脑损毁)a.原理:将兴奋性氨基酸(如红藻氨酸、谷氨酸)通过导管注射进入特定脑区,作用于谷氨酸受体,使神经元过度兴奋而死亡。
b.优点:是一种选择性损毁,损伤神经元胞体而对过路纤维没有影响,有助于判断特定脑区损伤的行为效应是由该区域的神经元毁损造成,还是过路纤维受损造成的。
2.可逆性损毁(暂时性抑制)(1)化学抑制①局部麻醉剂(利多卡因)给特定部位注射局部麻醉剂(利多卡因),阻断进出该区的轴突动作电位。
②GABA受体激动剂(毒蝇蕈醇)给特定部位注射毒蝇蕈醇,毒蝇蕈醇是一种GABA受体激动剂,通过抑制局部神经元使脑区暂时失活。
(2)冷冻抑制利用冷冻探头,放在开颅后的硬脑膜下,使温度降至20℃时,即产生大脑皮质局部性短暂功能阻断效应。
生理心理学笔记1.第一章导论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与胶质细胞组成。
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与功能单位,所以又将其称为神经元。
神经系统的一切都是通过神经元实现的。
人脑内大约有1011个神经元,结构大致相同,都是由胞体、轴突、和树突组成的。
神经纤维末端有若干分支,叫神经末梢,末梢终端膨大形成扣状,称终扣或突触小体。
多数情况下树突接受其他神经元或感受器传来的信息,并将信息传至细胞体。
细胞体聚合多个树突分支接受来的神经信息,再经过细胞质内的信号转导,通过轴突传出整合后的神经信息至下一个神经元。
从神经元到下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通过一个微细的结构—突触来完成的。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发生联系的微细结构,由突触前膜(轴突末梢)、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和突触间隙(前、后膜之间的缝隙)三个部分组成。
电突触的间隙约10-15纳米、化学突触的间隙较宽,约20-50纳米。
突触前膜上有囊泡,囊泡内有神经递质。
突触后膜上有受体。
突触传递的特点:1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而突触的传递只能从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传递,这种单向传递保证了神经系统有序地进行活动。
2突触延搁。
神经冲动通过突触时,传递的速度较缓慢。
3时间和空间总和效应。
突触后膜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和一定时间内相继出现的突出后电位加以总和,只要达到单位发放的阈值,就会导致这个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
4抑制作用。
兴奋和抑制是神经元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突出活动实现的,是突触很重要的机能。
抑制可发生在突触前膜上,称为突出前抑制;也可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称为突出后抑制5对药物敏感性,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对神经递质有很高的选择性,因此,使用受体拮抗剂或激动剂可能阻止或增强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从而改善或提高脑的信息处理能力。
根据神经元的传递方向可将其分为三类:感觉神经元;是将感受器传来的信息,传向中枢神经系统。
中间神经元又叫联络神经元,它们将从感觉神经元中获得的信息,传给其他中间神经元或运动神经元。
第10章情绪10.1 复习笔记一、情绪概述(一)情绪的指代情绪在日常用语中指由某些情境带来的正性或负性感受。
在心理学中,情绪是对特定刺激的复杂反应。
(二)情绪的定义对情绪的完整定义包括三部分:情绪是一种认知体验,伴着某种情感体会和特定生理反应,即情绪包括了思考过程(认知体验)、心情转变(情感体会)和身体上的变化(生理反应)。
(三)情绪的构成1.情绪包括情绪体会和情绪反应。
2.情绪反应由行为成分、自主神经成分和激素成分构成。
3.情绪反应三个成分的关系是:自主神经反应使行为易化,使体内能量迅速动员起来,以完成剧烈的动作。
激素反应强化了自主神经反应。
二、情绪作为反应模式(一)恐惧恐惧情绪各成分的整合是由杏仁核控制的。
1.动物研究(1)基本概念杏仁核,或称杏仁核样复合体,位于颞叶内,由多个核团构成,各核团具有不同的传入纤维和传出纤维,也具有不同的功能。
(2)基本结构及功能①内侧核由数个子核构成,接收感觉传入信息(包括气味和信息素),再将这些信息传递至前脑内侧基底部和下丘脑。
②外侧核(LA)a.接收来自初级感觉皮层、联合皮层、丘脑和海马的感觉传入信息,发放神经纤维至杏仁核的基底核、副基底核和中央核。
b.LA还发放传出信息至纹状体腹侧(与强化刺激对学习的作用有关)和丘脑背内侧核(其投射区是前额叶)。
③中央核a.接收基底核、外侧核和副基底核的传入,其传出纤维广泛分布于大脑的各个部位,参与情绪反应。
b.从中央核发出的神经纤维投射到下丘脑、中脑、脑桥和延髓,这些脑区负责情绪反应各成分的表达。
c.激活中央核可诱发出一系列情绪反应:行为反应、自主神经反应和激素反应(如图10-1所示)。
图10-1 杏仁核主要分区和神经联系简图(3)情绪反应的诱发①对于负性刺激诱发的情绪反应,中央核是最重要的脑结构。
a.当威胁性刺激呈现时,中央核被激活。
b.中央核受损将导致大量情绪行为和生理反应减弱或缺失,动物血液中应激激素水平降低,溃疡等应激性疾病的概率也降低。
生理心理学笔记生理心理学绪论一、研究对象与任务·研究对象:以人的心身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目的:为了说明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它与其他相关学科联系非常紧密,随着相关学科理论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二、历史回顾1、自然哲学理论·柏拉图:古希腊。
第一个区分“身”“心”学者。
·亚里士多德:继承并发展柏拉图学说,区分出人的不同感觉的学者·笛卡尔:身心交互理论——认为人的机体是受人的灵魂控制的,而且指出灵魂对机体作用点就是人脑中的松果体·莱布尼茨:身心平行论——认为灵魂与机体是由两种不同的微粒组成。
两者各不相同且都不变性,所以身心之间是平行关系,没有交互作用。
推出灵魂特征的先天性2、脑机能定位理论——某个特定的功能对应特定的大脑某个位子·理论的基础:1811年。
Bell区分了大脑、小脑及脊髓的背根、腹根·发展里程碑:Broca——语言运动区;Wernicke——语言感觉区·重要人物:Brodmann——大脑皮质分为52个区域;Penfield——倒立小人·脑机能等位理论:Lashley提出,使脑定位理论被认为存在很大局限性3、经典神经生理学理论把定量分析引入生理学研究,建立经典神经审理学理论·Pavlov:狗唾液分泌标本·Sherrington:猫股四头肌标本4、细胞神经生理学理论·示波器技术发展,对神经细胞电活动记录越来越精确,对神经细胞电发放的时间关系和频率特点展开了研究·通过细胞电活动研究,发现了网状非特异系统的功能,引申出反馈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
反射活动不仅制约于外界刺激,也制约于网状非特异系统兴奋水平所决定的唤醒状态·发现了“全或无”和“级量反射”规律5、化学通路学说通过对神经通路中的化学物质变化的定量研究,发现神经传导过程中的化学传递方式,从而发现心理活动过程中的化学作用机制。
《生理心理学》
导读:本文是关于《生理心理学》,希望能帮助到您!
内容简介
《生理心理学》(第六版)整合了生理心理学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系统介绍了生理心理学感知觉系统、睡眠、情绪及心理障碍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同时设有大量丰富的图表和实例,使生理心理学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通俗易懂。
学习目标。
每章都以一列学习目标开始。
序言。
序言中包含神经系统失调或有关神经科学某一问题的个案的描述。
结语。
结语在每章的最后,包括对序言中提出的问题的解答,或使用读者在本章中学过的术语进行讨论。
小结通常在每章各个部分之后,不仅提供有用的回顾,而且可以将每章分成易于处理的组块。
思考题一般附在小结之后,为读者提供一个思考前面已经学过的内容的机会。
主要术语的定义印在术语第一次出现处附近的页边。
关键概念。
在每章的结尾提供一个快速复习的关键概念清单。
作者简介
Neil R.Carlson博士,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现为马萨诸塞州立大学荣誉退休教授。
其一直致力于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具有丰富的科研和教学经验。
除本书外,作者还著有《心理学:
行为科学》和《行为心理学》等畅销教材。
第一章绪论1.生理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即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物质过程的科学。
生理心理学正是以脑为中心,研究心理的生理机制或行为的生理机制.2.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因此,研究并揭示心理现象产生过程中有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和它的高级部位-—大脑的活动方式,是生理心理学的主要任务。
3.研究生理心理学的意义:第一,生理心理学为科学心理学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它在解释心理的实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新的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这门学科对心理科学的发展必将继续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人类的科学事业正在面临着物质的本质、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本质和智力的产生四大问题的挑战。
这四大问题的最后一个,也是最困难的一个:智力是如何由物质产生的,正是心理科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
研究智力的产生,生理心理学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第三,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能够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好的思路。
第四,研究生理心理学的巨大动力和这门学科的生命力,还在于它是对人类自身的心理活动进行寻根究底的。
第五,生理心理学能够为许多实践领域服务,尤其是为人类的医疗卫生事业服务.4.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脑立体定位技术●脑损伤法●原理:大脑皮层机能定位说、大脑皮层机能等势说●具体方法:不可逆损伤: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可逆损伤:扩布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刺激法(电刺激法,化学刺激法)原理:任何心理和生理活动都是由神经系统的兴奋所引起,电刺激和化学刺激可以代替外部刺激。
●电记录法:原理:神经系统的兴奋是以生物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生物化学分析法原理:机体活动受化学物质的影响(递质、受体),并且能改变体内化学物质的含量。
●分子遗传学技术:原理:基因控制化学物质的合成。
●脑成像技术:定义:通过成像技术记录脑活动的部位和功能变化。
分为结构成像和功能成像。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核磁共振波谱、脑电图、事件相关电位、CT、PET.第二章注意注意的神经网络:警觉网络、定向网络、执行网络网状结构上行系统:1)上行去甲肾上腺素系统的功能:蓝斑内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的活动能够提高动物的警觉水平-—注意周围环境的能力增强.蓝斑-皮层NE耗竭能够导致注意功能的障碍。
《⽣理⼼理学》复习提纲-zjg汇总版v1.0简述、论述题⽬很多分析不⽤展开、点到为⽌《⽣理⼼理学》复习提纲第⼀章:绪论第⼀节:⽣理⼼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性质⼀、研究对象与任务1、定义邵郊:⼼理现象的⽣理和⽣物学基础沈政:各种⼼理现象的⽣理机制李新旺:研究⼼理现象的⽣理机制,即研究外界⾷物作⽤于脑⽽产⽣的⼼理现象的物质过程的科学e.g. 感知觉、注意、学习与记忆、情绪、⾔语和思维2、主要任务:研究并揭⽰⼼理现象产⽣过程中有机体的⽣理活动过程,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和⼤脑活动⽅式。
⼼理学、神经科学、信息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1、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各个学科的融合)与⽣理学、神经⽣理学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相同点:以动物为实验对象;以⽣理活动的控制为⾃变量,以⼼理和⾏为反应为因变量不同点:研究范围;学科性质:⾃然科学vs边缘科学与普通⼼理学相同点:都涉及⼼理活动的⽣理机制问题不同点:主⼲课程vs分⽀;重社会因素vs局限于⼼理活动和⾏为的⽣理基础与神经⼼理学神经⼼理学:神经⼼理测验、脑损伤病⼈、脑损伤位置及性质;介于⼼理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之间相同点:了解⼼理活动的解剖学和⽣理学基础不同点:采⽤神经⼼理测验⽅法,以脑损伤为⼿段认知神经⼼理学:采⽤认知科学⽅法,以正常⼈为研究对象与认知⽣理⼼理学认知⽣理⼼理学:在⽣理⼼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理⼼理学:⼀般采⽤损伤性⽅法,以动物为研究对象重视对⾼等灵长类的复杂认知活动的研究○细胞微电技术○微机控制的各种认知实验模式○现代神经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提供的精细⼿段2、⼏个与⽣理⼼理学有关的概念⽣理⼼理学与⼼理⽣理学⽣理⼼理学:⽣理对⼼理的影响,以⽣理为⾃变量,以⼼理和⾏为反应为因变量,以动物为研究对象,研究⽅法较多,研究范围更⼴,发展历史:很早⼼理⽣理学:⼼理活动对⽣理的影响,以⼼理为⾃变量,以⽣理为应变量,以⼈为被试,⼀般采⽤多道⽣理记录仪,发展历史:上世纪50年代※6种主要反应:⼼率、⾎压、⾎容量、脑电、肌电、⽪肤电精神病学:⼀些⼼理活动发⽣障碍或疾病的总称神经病学: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相同点:都与脑或神经系统障碍的问题有关;可以丰富、补充⽣理⼼理学的知识不同点:属于临床医学的两个并列分⽀;退⾏性痴呆病⼈,如帕⾦森第⼆节:⽣理⼼理学的研究历史(⼀般了解)主要是指研究⼼理活动与脑功能关系的历史。
第2章神经系统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1 复习笔记一、神经系统的细胞(一)神经元1.基本结构神经元(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中参与信息处理与信息传递的物质。
大部分神经元都具有以下四个结构或区域:(1)细胞体细胞体中含有细胞核以及其他一些为细胞生命过程提供保障的结构。
(2)树突形状像树一样,由神经元的胞体发出,负责细胞间信息相互沟通。
信息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单向传递(一些特殊的突触能够双向传递信息),从轴突终扣传到另一个细胞的细胞膜。
(3)轴突轴突是一条又长又细的管道,外面常包裹有髓鞘,负责把信息从细胞体传导到终扣。
轴突所传递的最基本信息是动作电位。
对于一个轴突,动作电位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总是一定的。
当动作电位到达轴突分叉时,动作电位会随之分为几支,每一支轴突的动作电位和分叉前的大小与强度一致。
(4)轴突终扣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形成突触,并传送信息到其他神经元,就是轴突终扣。
当动作电位传递到轴突终扣时,轴突终扣就分泌一种被称作神经递质的化学物质,激发或者抑制感受器细胞,从而决定其轴突上是否有动作电位的产生。
2.内部结构(1)细胞膜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由两层脂质分子构成,内有许多细胞器。
(2)细胞质细胞质是细胞内可见的半透明物质,含有许多特殊的微小结构。
线粒体是这些结构中的一种,能分解葡萄糖等营养物质,生成的三磷酸腺苷(ATP)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细胞核细胞核是细胞中心区域的结构,包含染色体。
染色体由长链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组成,是蛋白质合成的模板。
基因是染色体上的片断,含有单个蛋白质分子的信息。
蛋白质对细胞有至关重要的作用:①支撑作用。
各种不同的蛋白束构成细胞骨架,彼此连接,支撑了神经元的形状。
②发挥酶的作用。
有的酶促进某些分子结合,有的酶却加速分子的离解。
③参与细胞内的物质运输。
长长的蛋白质束组成微管,进行轴浆转运,即负责物质快速而有效地在轴质(轴突中的细胞质)中传递。
从胞体到轴突终扣的传输称作顺行性轴浆转运,从轴突终扣到胞体的运输称作逆行性轴浆转运。
第16章孤独症、注意缺陷/多动症、应激和物质滥用障碍16.1 复习笔记一、孤独症(一)基本概念1.定义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慢性失常,症状包括不能与他人建立正常的社交关系,交流能力的发展受损,想象力缺乏,以及重复的刻板运动。
2.症状(1)社会功能方面①孤独症儿童缺乏与他人的人际互动,逃避与人的接触,在幼儿期就已经显现出对人的冷漠与疏远。
②特别逃避与人的目光接触,并缺乏相应的面部表情,对他人的言语或表情交流反应冷淡,因此不能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
(2)言语和口头表达方面①约一半的孤独症儿童缺乏言语发展能力,只能用简单的词语与他人交流,常以哭或尖叫表示他们的不舒适或需要。
②孤独症儿童对于言语的综合理解能力差,并且难以适应正常的交流和会谈方式。
(3)行为方面①患病儿童常常出现仪式化行为或刻板行为,生活按一定的模式行事,不能改变,②表现出某些怪异的自我刺激行为,有时还可能有自我伤害的行为。
(4)智力和认知方面①孤独症患者在早期的时候能拥有正常的智力,但由于病症使其未能接受正常的教育,所以其智力水平通常比正常儿童显著较低。
②有些可能具备某种特殊的才能。
③患儿想象力缺乏。
3.流行病学资料(1)婴儿孤独症的发病率约为4/10000。
(2)男孩孤独症的发病率是女孩的三倍左右。
(二)可能的病因1.遗传可能性(1)孤独症病人的兄弟姐妹的发病率为2%~3%,是正常人群发病率(4/10000)的50~100倍。
(2)同卵双生子的发病一致性为近70%,而异卵双生子的一致性则为零。
(3)基因研究证实,位于染色体7上的WNT2基因参与了孤独症的发生。
2.脑的病理改变(1)多种能引起脑损伤和干扰脑发育的因素都能导致孤独症。
(2)孤独症患者的脑结构异常。
①MRI研究指出,尽管孤独症和正常男孩的大脑大小在出生时是相同的,但在2~4岁时孤独症儿童的大脑要大于正常的儿童。
②已故孤独症患者的脑研究发现,患者多数脑部增大,同时伴有皮层、脑干和小脑的发育异常。
北大《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为填空题、□为选择题、◎名词解释、☆为问答题、★重点题)第一章:导论(整章△、□、◎)一、神经解剖学知识(重点掌握)△、□、◎1、神经解剖将神经系统分为两大部分:即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2、中枢神经系统由颅腔里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组成。
颅腔里的脑又可分为大脑、小脑、间脑、中脑、桥脑和延脑六个脑区。
椎管内的脊髓分31节。
3、外周神经系统是中枢发出的纤维,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它们分别传递躯干、头、面部的感觉与运动信息。
在脑、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运动的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称之为植物神经。
4、根据植物神经的中枢部位、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功能上彼此拮抗,共同调节和支配内脏活动。
5、神经组织学根据脑与脊髓内的细胞聚集和纤维排列将其分为灰质、白质、神经核和纤维束。
灰质和神经核是由神经细胞体和神经细胞树突组成。
白质和纤维束是由神经细胞的轴突(神经纤维)组成。
6、在大脑中,灰质分布在表层,称为大脑皮层;白质在深部,称为髓质。
在脊髓中正好相反,灰质在内,白质在外。
根据大脑皮层细胞层次不同,可将皮层分为古皮层、旧皮层和新皮层。
7、根据解剖部位从前向后,又可将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
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
顶叶为躯体感觉的高级中枢。
额叶以躯体的运动功能为主。
8、边缘叶:包括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及其海马回深部的海马结构。
边缘系统:边缘叶及皮层下一些脑结构,如丘脑、乳头体、中脑被盖等,共同构成边缘系统,具有内脏脑之称,是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的高级调节控制中枢,也是情绪、情感的调节中枢。
9、在大脑髓质(白质)深部有一些神经核团,称基底神经节,包括尾状核、豆状核、杏仁核和屏状核。
尾状核与豆状核组成纹状体,对机体的运动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10、间脑位于大脑与中脑之间,被大脑两半球所遮盖,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四大部分组成。
沈政、林庶芝《⽣理⼼理学》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7章记忆的⽣理⼼理学基础——第9章本能第7章记忆的⽣理⼼理学基础7.1 复习笔记⼀、传统的记忆痕迹理论记忆痕迹理论将⼈脑内的记忆过程⼤体分为两类,即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前者的脑机制为神经回路中⽣物电反响振荡;后者的神经⽣物学基础,是⽣物化学与突触结构形态的变化。
(⼀)短时记忆的反响回路1.反响回路的概述记忆痕迹理论认为短时记忆是脑内神经元回路中,电活动的⾃我兴奋作⽤所造成的反响振荡;这种反响振荡可能很快消退,也可能因外界条件促成脑内逐渐发⽣化学的或结构的变化,从⽽使短时记忆发展为长时记忆。
2.反响回路的实验研究⽣理⼼理学家们将电休克对短时记忆的影响,作为研究动物记忆模型的⼀种⼿段。
结果发现,短时记忆很不稳定,易受电抽搐的⼲扰,随着时间延长,记忆已经巩固,不再受电抽搐的影响,此时短时记忆变为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的⽣化基础1.长时记忆的⽣化基础——RNA海登提出,动物学习⾏为巩固后,脑内RNA含量显著增加,⽽且RNA分⼦的化学组成也发⽣改变。
他认为,每种长时记忆都对应于脑内⼀种特殊结构的RNA,当相同记忆内容再现时,神经元中这种RNA分⼦⽴即发⽣反应。
2.蛋⽩质与长时记忆的实验研究RNA的重要功能就是合成蛋⽩质,RNA与长时记忆痕迹的关系问题,⾃然包含着蛋⽩质合成与记忆关系的问题。
⽣理⼼理学家和⽣物化学家们通过两种途径探讨长时记忆与蛋⽩质代谢的关系:(1)注重蛋⽩质合成抑制剂⼲扰蛋⽩质合成,考查动物的记忆障碍;(2)在记忆形成时,分析动物脑内出现了哪些特殊蛋⽩质,或哪些蛋⽩质的合成最活跃。
(三)记忆痕迹的脑形态学基础1.长时记忆的脑机制——突触变化传统记忆痕迹的最后⼀个观点,即长时记忆痕迹是突触或细胞的变化,这⼀论断有三个含义:(1)突触前的变化包括神经递质的合成、储存、释放等环节;(2)突触后变化包括受体密度、受体活性、离⼦通道蛋⽩和细胞内信使的变化;(3)形态结构变化包括突触的增多或增⼤。
第9章生殖行为
9.1 复习笔记
一、性的发育
(一)配子的产生与受精
1.配子的产生
所有人类细胞(精子和卵子除外)包含有23对染色体。
人类发育的所有遗传信息都包含在组成染色体的DNA内。
配子(卵子或精子)是通过减数分裂产生,含有23条染色体。
2.受精
(1)基本概念
个体的发育是从受精开始,当单个的精子和卵子结合成一个受精卵时,其各自携带的23条单染色体重新组合成23对。
这23对染色体中的22对决定机体组织的发育,最后一对染色体由2个性染色体组成,决定人类的生物学性别。
(2)染色体
性染色体有两种:X染色体和Y染色体。
雌性有两个X染色体(XX),雄性有一个X染色体和一个Y染色体(XY)。
(3)性别决定
当雄性染色体分裂时,精子的一半含有X染色体,而另一半含有Y染色体。
带有Y染色体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后产生一个XY受精卵,为雄性。
带有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后产生一个XX受精卵,为雌性。
(二)生殖器官的发育
1.性腺
性腺是指睾丸和卵巢,最早发育。
(1)性腺分化
①出生前6周,雄性和雌性的胎儿是一样的,都有一对未分化的性腺,这种性腺既可发育成睾丸也可发育成卵巢。
②控制性腺发育的是Y染色体上的SRY的基因。
SRY基因产生一种被称为睾丸决定因子的蛋白质,与未分化的性腺细胞核中DNA结合,使之变成睾丸。
如果SRY基因不显现的话,性腺将发育成卵巢。
(2)性腺的功能
①产生卵子或精子;
②分泌激素。
(3)性激素的作用
①组织学效应
在胚胎期指导个体生殖器官和脑的发育,并且这种影响持久而不可逆。
②激活效应
在成年期引起人行为及功能的变化。
例如,激活精子的产生、促进阴茎的勃起和射精以及诱发排卵。
这种影响是暂时的。
2.内生殖器
(1)内生殖器分类
①雄性内生殖器:输精管、附睾和相关腺体(如前列腺)。
②雌性内生殖器:阴道、子宫和输卵管。
(2)两套生殖器的前体
①胚胎发育的早期,内生殖器是两性的,即所有胚胎都包含有雌雄两性生殖器官的前体:缪
勒管系统(女性生殖管道系统)和沃尔夫管系统(男性生殖管道系统)。
②妊娠后的第三个月,这些前体只有一个发育,其他的则枯萎消亡。
(3)内生殖器的分化
①分化激素
胎儿内生殖器的分化依赖于睾丸分泌的激素。
如果这种激素存在,沃尔弗管系统将发育;如果这种激素不存在,缪勒管系统将发育(如图9-1所示)。
图9-1 内生殖器发育的激素控制
②雄性内生殖器的分化
a.沃尔弗管(雄性)的发育必须有睾丸分泌激素的刺激。
睾丸分泌两种激素:
第一种是肽类激素,被称为抗缪勒管激素,阻止缪勒管的发育,有去雌化作用;
第二种是一种甾体(类固醇)激素,被称为雄激素,刺激沃尔弗管发育成雄性内生殖器,有雄性化作用。
b.两种不同的雄激素与雄性化作用有关:
第一种是睾酮,由睾丸分泌;
第二种是睾酮经过一种酶的作用而转变成另一种雄激素,即二氢睾酮。
③雌性内生殖器的分化
缪勒管(雌性)的发育不需要性腺分泌激素的刺激,若无睾丸,雌性内生殖器自然发育。
(4)性分化障碍
①染色体变异
生殖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时,性染色体没有按程序分离,导致精子或卵子中性染色体数目增多或减少。
这样的精子和卵子在结合后形成的胚胎中性染色体也异常,导致畸形。
染色体导致的病症有:
a.特纳氏综合征
染色体核型:45·XO。
病因:只有一个性染色体,即一个X染色体。
症状:卵巢发育不良,阴毛缺乏,原发性闭经,不能生育,身材矮小,通常有短颈或蹼颈。
b.克氏综合征
染色体核型:47·XXY。
病因:多了一个X染色体。
症状:睾丸萎缩,无精子,男性不育,外生殖器虽为男性,但发育不良,显示有女性体型及女性乳房。
②雌激素或受体变异
a.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
染色体核型:46·XY。
病因:基因突变引起雄激素受体缺乏(雄激素受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
症状:有睾丸,但无男性内生殖器,也无女性内生殖器,外生殖器呈雌性(阴道很浅),无
月经、不能生育。
b.先天性(永存)缪勒管综合征
染色体核型:46·XY。
病因:抗缪勒管激素不能产生或缺乏相应的受体。
症状:具有两性内生殖器,女性生殖器常常干扰男性生殖器的正常功能。
3.外生殖器
(1)外生殖器分类
外生殖器是外部可见的性器官,雄性有阴茎和阴囊,雌性有阴唇、阴蒂和阴道的外部。
(2)刺激分化
外生殖器并不需要雌性性激素的作用就能变成雌性,只有在有二氢睾酮存在的情况下,外生殖器就会发展成雄性的样子。
(三)性成熟
1.基本概念
(1)性成熟
性器官成熟和出现第二性征。
(2)性器官
性腺、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
性器官是第一性征。
(3)第二性征
①女性——乳房发育,骨盆变大、皮下脂肪增厚、月经来临等;
②男性——声调变低、喉结突出、长出胡须、肌肉发达等。
2.性成熟的发生
青春期开始,下丘脑的细胞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这种激素刺激垂体前叶产
生和分泌两种促性腺激素——促卵泡激素(FSH)和促黄体激素(LH)。
这两种促性腺激素又刺激性腺分泌激素,性腺分泌的激素最终导致性成熟。
3.促性腺激素的作用
性腺激素(通常叫促性腺激素)的作用是促使性腺分泌甾体类性激素,即使卵巢产生雌二醇(雌激素的一种),使睾丸分泌睾酮(雄激素的一种),最终促进生殖器的成熟和个体第二性征的发育。
二、性行为的激素控制
(一)雌性生殖周期的激素控制
1.雌性生殖周期
(1)概念
雌性灵长类动物的生殖周期被称为月经周期,其他哺乳类动物的雌性也有生殖周期被称为发情期。
(2)特征
月经周期的主要特征是子宫内膜按月形成及丢失,发情期的特征是性行为与排卵精密相连。
2.生殖周期的激素控制
雌性的生殖周期(月经周期或发情周期)是由垂体腺和卵巢分泌的激素进行调控的。
其激素控制过程为:
(1)垂体前叶分泌促性腺激素,这些激素(尤其是FSH)刺激卵泡的生长。
(2)卵泡成熟后分泌雌二醇,引起子宫内膜生长。
(3)当雌二醇达到一定的临界水平时,引起垂体分泌大量的LH,并触发排卵。
(4)在LH的继续作用下,空的卵泡变成黄体,黄体分泌雌二醇和孕酮。
这两种激素促进怀孕(妊娠),维持子宫内膜,抑制产生另一个卵泡。
与此同时,卵子进入输卵管并开始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