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不凋的奇葩―匾额
- 格式:docx
- 大小:32.87 KB
- 文档页数:14
匾额和匾额文化的前世今生“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匾额和匾额文化的前世今生提到匾额,许多人可能觉得不是很熟悉。
但如果说到普通人家里挂的“积善之家”“天道酬勤”,街上店家的“同仁堂”“稻香村”,再到皇宫大院的“太和殿”“颐和园”,就会感到匾额并不陌生。
建筑的眼睛公开的荣耀匾额兴起于先秦,历经两千余年沉淀与打磨,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自成体系的分支。
匾额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建筑的眼睛。
匾额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说文解字》曰“扁,署也,从户册。
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
”而“额”,一说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
也有人说,横的叫“扁”,竖的称“额”。
简单来说,悬挂于门屏上,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
匾额有作为堂号、表彰、祝福、商号、室内装饰等用途。
匾额在古代可谓“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
北京市社科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沈望舒告诉记者,匾额在历史上还承担着一种特别重要的作用——民间旌表制度。
与西方惯用的奖章、证书不同,匾额不是个人的,不具有私密性,它是镶在村头、钉在牌坊上,可以让一个族群、一个地方都感受到的荣耀。
《汉书》中就有记载,民间有一些乐善好施、急公好义的人士,政府会给他们发匾,作为精神奖励,这是一种古代的激励机制,维系着一种社会表彰制度。
所以匾额在很多时候不是一个简单的字号,它其实是要把围绕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很多担当的要义传之子孙。
勋章、证书具有私密性,也可能很快被人们遗忘,后代子孙无法从中获得鼓励、激励,但匾额却发挥了这种作用。
中国乡间有许多表彰牌坊,记录着当地人造福乡里、建功立业的事迹,这些都成为一个地方的光荣。
北京文物保护协会会长、研究员齐心说,古代有许多匾额是由书法家题写的,这样的匾额不仅有文化意义,还有艺术价值。
匾文大多凝聚中华人文要义,浓缩圣贤学养精髓,承载书写者的信仰、名节、担当,体现出浓浓的家国情怀,可谓“字字源典、词词据史,是中国故事与哲理知识的宝库”。
人送去祝福,让客人吃好喝好,祝愿婚礼成功,再由证婚人夸奖新郎新娘,表达叮嘱与期望。
在司仪主持下先拜天地,再拜父母,之后拜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大伯、叔叔、大娘、大婶,以及其他七大姑八大姨的远近亲戚,受拜者听到新娘的称呼就要送出红包。
接下来,新郎新娘对拜,双方交换婚戒、饮交杯酒,点燃红蜡烛,婚礼结束。
喜宴进入21世纪,村民逐渐放弃在家举行婚礼、待客的习惯,选择去酒楼饭店预订宴席,这种方式慢慢成了一种新的习俗。
过去由于交通不便,贺喜的人往往很长时间行走在路上,旧式宴请多是中午之前待客一次,下午2点以后再盛宴款待。
改在酒楼饭店设婚宴后,一般中午1点左右开始。
婚宴菜肴一般为十热、十凉、两个汤,另有各类酒水和饮料,菜品丰富。
闹洞房、闹公婆闹洞房是重要的婚俗之一,吃苹果、掏鸽子、新娘腰上拴气球等,闹洞房的形式五花八门。
公公婆婆在儿子结婚之日也会被打闹,脸被涂黑、头戴花帽,主要是为了博大伙一笑,图个喜庆。
添箱旧式的添箱,是新娘的兄弟在婚礼的次日到男方家中,看看自己姐姐(妹妹)是否孝敬公婆,说些让公公婆婆等长辈多包涵、多指点之类的客气话。
同时,新娘要在这一天拜望同家族的长辈。
回门婚礼第三天,新娘带新郎到自己娘家,称作回门。
购买几样好礼物,一家人欢欢喜喜,共同进餐,新娘的父母也会叮嘱女婿好好过日子等。
接九回九结婚后的第九天,女方娘家来人接新娘回家,称“接九”。
新娘被娘家接回住9天,然后再送回婆家,称“回九”。
至此,结婚的一切程序全部完成,以后逢年过节,尤其是每年的端午节、中秋节、春节,以及娘家的庙会日,女儿都要携儿带女同丈夫一起去看望父母。
上礼上礼就是结婚者的亲戚、朋友、邻居为结婚者送礼物、礼金。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上礼50元则算大礼,进入21世纪后,上礼一般以100元为起点,2012年前后,上礼200元就算数量少的了。
各时期上礼一般有个下限,更近的亲戚、关系更好的同学朋友要想多上礼,数量则没有上限。
匾额:门楣上的文化瑰宝赵婷匾额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以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和深远的寓意,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的大成,述说着上千年的历史,被称为“古建筑的灵魂”。
古代著名匾额古代匾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独特存在。
匾额,指挂在门框或墙壁上的横幅,上面刻有语言文字,寓意吉祥吉庆,起到点缀居室空间的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匾额被后人记录在案,传承至今,值得我们珍视。
本文将介绍几个古代著名匾额及其背后的故事。
一、华盖山华盖山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又名升龙山,是明代太监、文学家王守仁登临之地。
王守仁精通字画诗词,静心观赏山水名胜,留下了许多精美的手稿和诗篇。
华盖山匾额,为王守仁所题,由李成寿书写。
匾额寓意为“华盖福地”,是王守仁对这个山岳胜景的赞美。
今华盖山匾额已损毁,但王守仁的文学成就却使他成为明朝时期的文学巨匠。
二、紫禁城紫禁城匾额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的代表作之一。
北京紫禁城匾额有三个:正门匾为“午门”,内城匾为“乾清宫”,宫殿前面那个匾额为“保和殿”。
这些匾额体现了明清宫廷建筑的雄伟和庄重,同时寓意着国家的权威和威严。
这些匾额一直在紫禁城内屹立,见证了我国的历史和文化。
三、大雪山大雪山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匾额上题字“盛世祥云”,寓意为瑞气盈门、国泰民安。
这个匾额是清代乾隆皇帝御笔题写,因为山峰高峻,若似立于云中,故名“盛世祥云”。
大雪山并不是我国最高的山峰,但因皇帝亲题匾额,因而名扬天下,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四、孔庙门额孔庙是儒家文化的圣地之一,位于山东省曲阜市。
门额是山门上的横匾,寓意为守执中庸、尽在其中。
孔子是中华文化的巨匠,他的教诲和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发展。
孔庙门额的每个字都是曾经的帝王亲笔所题,因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成为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门额之一。
五、梨园梨园匾额是清雍正皇帝赐给北京京剧“梨园”的名号。
梨园剧团成立于八旗官营,是中国京剧的起源地。
梨园匾额题词“梨园飞扬”,寓意为梨园剧团的风华正茂,激扬文艺之风。
梨园匾额见证了中国艺术最为鼎盛的历史时期,让我们感叹历史和文化的无穷魅力。
以上介绍的是一些著名的古代匾额,虽然已有千百年的历史,但它们的价值和意义却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匾额匾额是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
匾额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
几千年来,它把中国古老文化流传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的大成,以其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深远的寓意、指点江山,评述人物,成为中华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匾额就其建筑材料来说,大致可分为石刻匾额和木刻匾额及灰制匾额. 按题材匾额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楼堂殿阁的名称。
如“滕王阁”“长生殿”、“望月亭”、“望江楼”等;(2)商家字号的名称。
如“同仁堂”“内联升”“老凤祥”“荣宝斋”等;(3)歌功颂德的题词。
如“桃李满园”“爱民如子”“高山仰止”等;(4)绘景抒情的题词。
如“清风肃来”“山清水秀”“一碧万倾”“春和景明”等;(5)述志兴怀的题词。
如“天道酬勤”、“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等;(6)庆典开张的题词。
如“大展宏图”“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等。
错字匾额地点:江苏扬州大明寺平山堂错字:「风流宛在」的「流」字少一点,「在」字多一点典故:「风流宛在」匾额出自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据说刘坤一是为追念曾在扬州主政的欧阳修所作。
原来,历史大名人欧阳修在扬州时是个「风流太守」,在风情万种、色艺双绝的扬州美女石榴裙下曾弄出了不少韵事。
刘坤一把「风流宛在」中的「流」有意少写一点,「在」字多一点,意思不言而喻,希望少点风流,多点实在,极富哲理。
地点:承德避暑山庄错字:「避」右边的「辛」多了一横典故:之所以说它是天下第一错字,因为它是由皇帝亲笔手书,且悬于国家重要场所的门前。
此错字是康熙亲笔御书,题写于康熙五十年。
康熙多写一横,臣僚应该当即看出来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谁也不敢提醒皇帝写错了,结果就造就了这天下第一错字。
地点:秦皇岛市山海关错字:天下第一关的「第」字,将竹字头变草字头典故:此匾乃明代著名书法家萧显所书。
其匾长5米多、高1.5米,每个字都是1米有余,其大自不待言;它从东向西逐渐增大,在笔划的处理上,把第一的「第」字改写成草字头的「苐」,使笔划减少,视觉上的分量减轻,让繁体的「关」字笔划凝重、粗壮有力,牢牢地压住似乎将要翘起的城楼西端。
围观匾额:古建门楣上的文化奇葩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匾额中国的古建筑,举凡楼、台、亭、阁或轩、榭、堂、馆,匾额是不可缺少的装饰品,从内容到款式,从材质到风格,都与建筑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
中国古典建筑与文化珠联壁合的范例之一,是匾额。
匾额是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
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匾额最上层的匾额题曰“庆演昌辰”,中层匾额题曰“承平豫泰”,下层匾额题曰“欢胪荣曝”匾额,又称匾、牌匾,是悬挂或镶嵌于建筑物醒目处的题字牌。
材质以木、石为主,形状以长方形居多,有横式匾、竖式匾及册页匾等,为我国传统文化载体。
匾额始于秦汉,兴盛于明清,广泛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无论是皇帝对臣民的赏赐,还是民间的礼尚往来、文人雅士的自励警勉、官吏对下属的嘉奖或同僚间的酬赠,都离不开匾额这一表现形式。
匾额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产物,它集文学、书法、雕刻、装饰艺术于一体,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民俗、官吏和科举制度的缩影。
江西·南昌滕王阁匾额滕王阁”巨匾由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所书,滕王阁殿中上方的狂草匾额“瑰伟绝特”是唐代书法家怀素的狂草书法,“东引瓯越”出自王勃《滕王阁序》从形式上讲,匾额是书法美的载体,又是同章美的载体。
匾额所标识的名称,言简而意赅地浓缩了蔚蔚大观文化内容,使建筑物大增光彩,甚至成为社会政治文化的符号。
从文化承载看,匾额浓缩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古代典籍的精华,人类优秀的品行,都在匾额上得以展现。
名言警句、诗词歌赋皆入匾中,使之得以广为流传。
作为艺术品,匾额在材质的应用上,几乎囊括了所有艺术品门类所能用之材。
所有艺术品门类的技艺,都在匾额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与发挥,堪称中国传统艺术之大成。
从榜书艺术看,匾额作为载体,篆、隶、宋、楷、魏、行、草诸多字体均有使用和体现,把书法艺术从书斋和文人圈子中推向了社会。
而历代名人包括帝王榜书真迹都因匾额得以流传。
《清明上河图》“赵太丞家”药铺匾额匾额之始,多用作宫殿、官第、楼阁的标识。
匾额门楣上的文化瑰宝匾额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以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和深远的寓意,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的大成,述说着上千年的历史,被称为"古建筑的灵魂"。
历史上曾出现"无处不匾""无门不匾"的盛况。
1.源于古人对门的重视提到匾额,许多人可能觉得很陌生。
但如果说到老字号商铺"稻香村""张一元",再到皇宫寺庙的"太和殿""雍和宫",就会感到匾额离我们并不远。
它既是一种文化载体,也是一种传统象征,既是人文风景,更是历史印记。
匾额兴起于先秦,历经两千余年沉淀与打磨,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自成体系的分支。
匾额简称为匾,古代"匾"写作"扁"。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扁"作了如下解释:"扁,署也,从户册。
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
"即点出了匾额作为"建筑命名"的原始功能。
匾额,又称扁额、扁牍、牌额、牌匾,简称为扁、匾或额。
也有说,横写为"匾",竖写为"额"。
中国的古建筑门屏上端,多缀有匾额,其特点为文字不多,一般二字、三字、四字。
古代匾额大多为木质,也有石质雕刻的。
不论木质或石质的,匾额一般为长方形,尺寸以门面大小而定,多为黑漆金字,醒目端庄,寓意深远,措词文雅,书法遒劲有力。
匾额习俗的形成源于古人对门的重视。
在古代,门被称为"衡门",是一种领地的标识,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至今仍然保留着在衡门上放置猎物作为其领地的风俗。
当部落发展成为国家,氏族首领化家为国,衡门上的标志也简化成为文字,成为了国号。
我国古代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的国号为商,《诗·商颂·玄鸟》中曾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字的甲骨文极像衡门之上放置鸟牲。
古建知识:匾额匾额是中国建筑独有的特色设置。
在中国的建筑中,尤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无论是哪一种类型,大都设有匾额,上至皇家的宫殿,下至百姓的小舍,或是官员、富人的宅邸,乃至寺庙道观等。
并且不论是在住宅还是在园林中,也不论是厅堂、卧室、书房还是赏景的亭、台、楼、阁等,有雅兴的人们都会设一些匾额。
当然,匾额主要设置位置都在各种门处。
就匾额本身来说,其形式非常之丰富,可以说一匾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首先,匾额的主体部分,即字体,可以用行书、草书,也可以用篆书、隶书或楷书等,或是根据主人的爱好,或是根据建筑的环境等,有选择地采用。
其次,匾额的色彩也较多变,可以是蓝底金子,也可以是白底黑字,或黑底白字,还可以是黑底红字或白底红字等。
在书写或刻字的手法上,也有多种形式、既可以是毛笔书写,也可以是雕刻,雕刻之中又有阴刻、阳刻和透雕等不同手法。
匾额的外观形式匾额除了主题不符的字外,在其边框处也可做各式各样的装饰,雕花边、饰金边,或是只有简单的包边而不做任何装饰。
而匾额的大小、形状更是随意多样。
匾额可以是长的,也可以是方的,可以是规矩的几何形,也可以是书卷形、花朵形等;对联根据文字内容的多少有长有短,长的可达数十字,不但雅致,更有一种令人惊叹的气势。
虽然匾额的形式各异,丰富多样,但在具体设置时人们大多还会注意其与环境、意境的协调性。
各种形式的匾联是建筑极好的装饰,它们就像是建筑的画龙点睛之笔,使建筑倍添文化气息和深邃意蕴,并使之产生盎然之气,引人遐想。
手卷额手卷额也可以成为“手书额”,也就是将匾额做成书卷的形状,富有文化气息与韵味。
手卷额大多为长方形。
这种书卷形的匾额,在我国园林中或是在一些皇家次要建筑中都能看到。
苏州园林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书卷额,如,苏州环秀山庄补秋山房的“摇碧”匾。
碑文额形状就像方形的石碑一样的匾额,称为“碑文额”。
此名称所指的是匾额的外形,而不是匾额的文字内容,也就是说,在碑文额这种匾额上面书、刻上面样的内容与匾额名称本身并没有特别的关系。
非遗介绍木雕匾额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木雕匾额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工艺的传统木雕艺术品,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装饰元素,在古代常常被用于宫殿、庙宇、学校、书房等建筑物的门面或檐头上,用来显示建筑物的名字、主人的姓名或者宣扬一些美好的理念。
木雕匾额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悠久的传统,早在唐代就已经有了相关的记载。
宋代是中国木雕匾额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很多名家大师都专门从事木雕匾额的雕刻,创作出许多精美绝伦的作品。
明清时期,木雕匾额在宫廷建筑和寺庙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木雕匾额的制作工艺非常繁复,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一块作品。
首先是挑选合适的木材,一般选用的是质地坚硬、纹理清晰的黄花梨、紫檀等名贵木材。
然后进行设计,确定匾额的文字内容和装饰图案,然后由匠人用雕刻刀逐一雕刻出来,再经过上色、打磨等处理,最后完成一块精美的木雕匾额。
木雕匾额的设计风格多种多样,有的以山水花鸟为题材,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采;有的以书法或篆刻为主题,展现出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还有的以寓意或祝福的文字为内容,体现出中国人的美好愿望。
无论是风景画、人物画还是抽象画,每一件木雕匾额都展现出匠人们的精湛技艺和独特审美。
木雕匾额不仅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有着重要的装饰作用,同时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丽与辉煌,更体现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在现代社会,虽然木雕匾额的应用范围逐渐减少,但是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如今,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兴起和非遗传统工艺的保护,木雕匾额这一传统工艺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许多传统木雕匾额的工艺流传至今,有的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和扶持。
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木雕匾额的传承和发展中,为这一传统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木雕匾额作为中国传统木雕工艺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古代文化不凋的奇葩—匾额一、何为“匾额”匾额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说文解字》对“扁”作了如下解释:“扁,署也,从户册。
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
”额,即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横着的叫匾,竖着的叫额。
但如今,人们已然不分得如此细致,统称为匾额。
匾额一般挂在门楣与檐顶之间,可见于大门厅堂,亦可见于亭台水榭,虽功能不相同,但都起到了美观和封闭门上部到檐之间的空间的作用。
二、匾额的历史发展对匾额的记载和研究,古今皆有之。
虽然我们对匾额具体的起源时间尚无法准确地考证,但从古籍的记载中,我们可以顺其脉络,理清其出现、发展、演变的进程,使我们对匾额的历史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
匾额起源于何时,尚无准确的历史记载,各种资料中也是众说纷纭,普遍的一种观念认为,根据清代训诂学家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最早出现匾额是汉高祖六年(即公元前200年),萧何题写的“苍龙”、“白虎”两关之匾额。
在汉代,的确是出现了匾额的题写。
在《太平广记·卷第二百六·书一》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韦诞:魏韦诞,字仲将,京兆人......诸书并善,题署尤精。
明帝凌云台初成,令仲将题榜,高下异好,宜就点正之,因危惧以戒子孙,无为大字楷法。
......初青龙中,洛阳许邺三都宫观始就,昭令仲将大为题署,以为永制。
”而同样在《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七》中写到“孝武帝改治宫室及庙诸门,并欲使王献之隶草书题榜,献之固辞”这两段记载,反映了在魏晋时期,王公贵族开始热衷于在宫殿城楼之上题写匾额,而且十分重视匾文的书法,具请当时的书法大家来题写。
唐代颜真卿在《乞御书放生池碑额表》一文中,讨论了碑额题写书法的要点,可见无论是朝廷还是书法家,对匾文书法已愈加的重视。
匾额在宋代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我们从其丰富的史料资源中便可窥见其一二。
"《邵氏闻见录?卷第一》记载宋代皇帝对门额题字的内容非常的关注,甚至要理清一字之差。
皇帝尚且如此,下面的官员乃至百姓更是会争相效仿,匾额作为给建筑物命名的功能,已经不仅停留在单单起一个名字而已,而是开始对题字的内容字斟句酌了。
从《桯史?卷十?刘蕴古》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当时民间赠匾留名应已不是奇事,而有钱之人,更是已造金匾,相对木匾而言,能更长久的保存以达到留名青史之功效。
匾额的质地在发生变化的同时,也产生了多样的功能。
而在宋代,我们发现作为匾额最大的功能之一,也是使用得较广泛的商匾,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备。
可见古代文献的记录也逐渐从趣闻轶事民俗风物转向专业性的论述。
宋代匾额得到如此成程度的发展,一方面得益于文化艺术的高度发达,另一方面得益于经济的迅速发展。
这使得匾额从庙堂到民间都相当的普遍,其功能也从标志雄伟的建筑物开始走向多样化,而文献的记载也随之丰富起来。
社会进入到明清时期,匾额已经是相当的盛行,形制也已经十分的完备,从斋堂雅号到官府门第,从修身立志到旌表贺颂,匾额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对匾额的记载除了有李渔的《闲情偶寄》中有专门论述联匾,在各地方志以及中央政府的钦定则例中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关于匾额的记载。
同时匾额又演化出成为礼仪规范承载者的功能。
通过对文献的解读,我们可以推测出这样的结论:匾额起步于两汉时期,发展于唐代,完备于宋代,兴盛于明清时期。
三、匾额的分类1、根据质地根据匾额的质地可以分为①用于木构建筑外檐和内檐的悬挂式木质匾额②用于砖石建筑物的墙体和墩台上的镶嵌式石质匾额。
另外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有逐渐出现了金属质地的匾额。
虽然匾额的质地很多样,但大多数匾额是以木制为主,这主要与我国古代传统建筑是以木质结构为主有莫大的关系。
木质的匾额在保存方面很容易受到岁月的腐蚀与侵害,因此在释读上会增加一定的困难,而且在所留存的实物资料上,也比较偏重于晚期,即明清的实物资料。
而我们此次整理的博物馆的匾额就是以明清时期的木质匾额为主。
2、根据功能:一个匾额的功能或是作用大多是与该匾额的内容相关联的,他们的内容往往就预示着他们的用途。
根据不同的用途,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大类:①建筑园林匾。
此类匾额主要是标识建筑物和景物的名称,是匾额最基本的作用,最为常见的有祖庙宗祠(其中还有寺庙),官府门第,室斋雅号。
然而,这种命名又不是简单的给建筑物起一个名副其实的标题,这其中往往充分体现了古代文化的儒道互补精神,蕴含着人际协调的文化思想。
这类悬挂在风景名胜、休憩之所居的匾额在文字上也多采用表征仙境,寓意祥瑞;修身勤政,规戒自勉的词藻。
颐和园中的乐寿堂,就是取“智者乐,仁者寿”,不但暗示此乃“智者仁者之堂”,“乐寿”二字也是寓意吉祥,符合此间主人祈求祥乐长寿之愿望。
在所有为园林建筑命名的匾额中,古往今来比较能体现情景交融、表意达志的,要数文人题写的匾额了,如斋堂雅号。
清代王应奎《柳南续笔》[1]说,狂士归元恭“家贫甚,扉破至不可阖,椅败至不可坐,则俱以纬萧缚之,遂书其匾曰‘结绳而治’”。
如此“结绳而治”,门匾上的四个字,就活脱脱地将主人的性格凸现于门户之前了。
在翰林匾额博物馆的馆藏中,这种可以体现主人高洁的品质或者修身自勉的匾额有很多。
比如清代协办大学士陈大受就题有“安敦堂”之匾,敦,勉励也,以立其志。
还有“树德堂”、“海涵堂”、“裕后堂”等,或是明志或是自勉或是警喻。
②旌表贺颂匾这一类匾额多用以歌颂,称赞,旌表,庆贺之途,通过赠送,恩赐的方式给予授匾者。
在此过程中,它们起到了协调人际关系,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政治规范的作用。
这种匾这也是用途最广,保存较多的匾额类型之一。
"比如祝寿匾,荣升匾、功名匾、德行匾等。
我们所整理的也多是这一类型的匾额。
在前面匾额的演变历史中,我们提到,匾额的这一功能是逐步发展出来的,而在明清时期,这一功能已经发展的非常完备。
在清代,以匾额作为表彰忠孝节义的形式,在全国各地都比较普遍。
用匾额协调人际关系,为当世和后世树立行为典范,宣传伦理道德观念是当时从官府到民间都喜用的一种方式。
甚至因为官方提倡的这种孝义贞节已经影响到民风民俗,比如本应是庆贺的祝寿匾,就往往出现赠送的匾额不是庆贺寿诞、长命百岁,而是通过表彰寿者的忠孝节义而使其本人更有一种荣耀之感。
在馆藏藏品中,给女性祝寿时,匾额上一般书写“节孝堪旌”、“闺阃模范”、“懿德延釐”等来表彰其美好的德行,而对男性则多用“品偕渭叟”、“德寿兼优”、“风清梅叟”等,这种以赞扬寿者德行的匾额在祝寿匾中将近半数。
③商铺招牌匾这类匾额就是商店的招牌,在今天仍然屡见不鲜。
匾额世俗化的一种标志。
匾额逐渐通过商匾这一形式进入民间生活的。
这种匾大多为长方形,悬挂于门窗之上,尺寸以门面大小而定,颜色大多为黑漆金字,也有黑漆绿字或红漆黑字的。
而大商号或讲究的店铺也有将题字镌刻于木板上再贴金,有人称之为“金字招牌”,这样的匾额显得格外醒目庄重。
匾额在制作上也追求特色,形式多样。
四周镶以不同的花纹边饰,或木或石,或写或刻。
石匾用砖雕作花边也曾广为流行。
商匾的内容主要通过巧取文学作品、凭借商联文采、援引成语典故、附丽神话传说、仰仗名人题字、利用趋吉心理、采摘宗教词语、表达报恩情感、显示店家诚信等方式,他负载着厚重的民族商业思想,投射出传统的文化色彩。
因此,将商匾作为店铺的宣传手段在今天仍然很盛行。
3、根据形制①基本形式大多数的木质匾额是以长方形为主,基本形式有横匾和竖匾。
早期的匾额以竖匾为多,多为竖长方形,也有近于正方形的。
晚期的匾额为横式,基本上是横长方形,这是由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变化决定的。
我国古代建筑十分明显的结构持征之一斗拱是位于房檐之下,它撑托看房檐,使之高大雄伟。
在唐宋以前,斗拱这一部分结构非常雄大,它在整个建筑物的高度中所占的比例很大,自元、明、清以后,斗拱这一部分结构的比例就逐渐缩小,就是说柱顶到房檐之间的高度就越来越减少。
因为匾额大都是悬挂在建筑物房檐之下的,所以到后期横匾就比较合适了。
尤其到明清时期匾额文字也比较多,竖匾就更不合适了。
当然,后期也不都是横匾,有些高大建筑,檐下亦甚宽大,也用了竖匾。
如北京故宫等。
所以,用横用竖还要依建筑物的形制。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匾额中,雄伟庄重的宫殿庙宇多是采用竖匾的形式,以配合建筑的气势和高度。
②衍生形式随着时间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其与建筑、景物相搭配的要求得提高,匾额形式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
在清代李渔的《闲情偶记?联匾第四》[2]中,关于匾的形状就有明确的记载:“手卷额:额身用板,地用白粉,字用石青石绿,或用炭灰代墨,无一不可。
与寻常匾式无异,止增圆木二条,缀于额之两旁,若轴心然。
……册页匾:用方板四块,尺寸相同,其后以木绾之。
断而使续,势取乎曲,然勿太曲。
边画锦纹,亦像装潢之色。
……虚白匾:‘虚室生白’,古语也。
且无事不妙于虚,实则板矣。
用薄板之坚者,贴字于上,镂而空之,若制糖食果馅之木印。
务使二面相通,纤毫无障。
其无字处,坚以灰布,漆以退光。
俟既成后,贴洁白绵纸一层于字后。
木则黑而无泽,字则白而有光,既取玲珑,又类墨刻,有匾之名,去其迹矣。
……秋叶匾:御沟题红,千古佳事;取以制匾,亦觉有情。
但制红叶与制绿蕉有异:蕉叶可大,红叶宜小;匾取其横,联妙在是。
是亦不可不知也。
”李渔不仅详细的记载了匾额的形状、制作方式,甚至将每种匾额的优缺点或者题写、应用时的注意事项都一一道来。
由此可见,前人已经对匾额的形制有很深的了解和研究。
而我们现在的匾额,仍然沿用着这样的形式。
另外根据匾额制作工艺的不同还可以分为斗子匾,雕龙匾,平面匾等[3],但由于涉及到具体的工艺问题,在此就不做赘述。
三、匾额的款识与匾文一块完整的匾额上面应该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款识,一是匾文。
1、匾额的款识所谓款识,主要是指匾额的上款、下款和印章。
款识对匾额的解读和鉴定是非常重要的。
款识由来已久,原先是指古代刻在钟鼎器上记载年代的文字。
《汉书?郊记志下》:“今此鼎细小,又有款识,不宜推荐于宗庙”。
后来,被人们作为考证鉴别的标志之一,并且将其用到书画作品上,题写姓名、年、月等等,以表示郑重。
尤其是自元、明、清以来,书画家们越来越重视署款的作用,所以,在一些正式赠送的匾额上,款识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⑴款识的形式通过我们对匾额的整理,上下款的内容主要包括:题匾者,受匾者,立匾者,____年__月__日。
①上款为题匾者,下款为受匾者、____年__月__日这种款识的形式是在我们所整理的匾额中较多使用的一种。
采用将题匾者放在上款的方式,多是因为题匾的人是比较有名望、地位的人,或是受匾者的长辈、上司等。
在这里款识中,有可以细分为以下两种情况:a、题匾者和立匾者为同一人b、题匾者和立匾者不为一人②上款为受匾者,下款为题匾者、____年__月__日这种款识的方式也是较为普遍的一种。
将受匾者放于上款,主要是因为受匾者是题匾者的长辈、上级,或是当题匾者和受匾者地位相同时,有时为了表示尊敬和谦逊,也会将受匾者放在上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