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本主义看《霍华德庄园》中的异化人物伦纳德·巴斯特
- 格式:pdf
- 大小:329.20 KB
- 文档页数:4
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摘要】福斯特在他的《小说面面观》中对小说人物分析提出了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在小说中的运用,本文试用他本人在小说人物方面的文艺理论来解析他的杰作《霍华德庄园》中的人物创作。
【关键词】《霍华德庄园》扁平人物圆形人物人物模式一、引言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最初源自福斯特1926年至1927年在英国剑桥大学所做的一个题为“小说面面观”的系列讲座,后整理成书。
此书出版后,“深受西方文学艺术界的好评,并被誉为‘二十世纪分析小说艺术的经典之作’”。
在这本书中,人物方面的分析占据重要的篇章,是唯一被分为上、下两章的一个主题。
在第四章人物(下)中一开篇,福斯特说道:“人物必须适应创作的其他要求。
”因为在小说创作,“他(指作者)还是喜欢讲有关人的故事。
人物是按照作者的召唤出场的,但他们总是充满叛逆精神。
他们想过自己的生活,结果往往超越小说的主要设想,这些在创作中创造之物,竟常常同作品无法协调起来。
假如给他们以充分自由,这些人物准会四处冲撞,弄得整篇小说支离破碎;如果限制过严,他们又会以奄奄一息作为报复,使小说因内部衰竭而无法生存。
”(福斯特,1927,58)。
为解决这个问题,福斯特提出两个方法,第一种便是“对各类不同人物的运用”(福斯特,1927,59)。
而各类不同人物可以被分为两大类: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
二、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的是他对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在小说创作中的运用。
扁平人物是指那些被“称为‘性格’人物,而现在有时被称为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
他们最单纯的形式,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
(福斯特,1927,59)。
扁平人物会从头到尾坚持一种性格,作者给他赋予了一种鲜明的性格特征,他在作品中会保持一贯的作风。
针对一些作家和评论家强烈反对扁平人物的作风,福斯特为扁平人物辩解,提出在小说这一特定体裁中,扁平人物自有扁平人物的优点:“一大长处是容易辨认。
一个作家如果想竭尽全力去扣动读者的心扉,扁平人物对他是十分有用的”。
现代性的危机:《霍华德庄园》中的家园政治余小玲【摘要】在《霍华德庄园》中,资本城市文明破坏了人类的家园,使得主体遭遇分裂的文化和分裂的身份,并开启了寻找现实和精神双重家园的旅程.小说中大量的隐喻和象征再现了一个充满矛盾张力的分裂的家园,巴斯特的死亡体现了现代性危机症候在小说文本场域中叙事范式的转变和性别诗学的政治化.福斯特从哲学维度提出的“联结”主题,体现了其家园政治的选择性接纳与排他模式,但是依然无法弥合现代性危机造成的差异.【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40)005【总页数】4页(P73-76)【关键词】霍华德庄园;家园政治;现代性【作者】余小玲【作者单位】福建商学院外语系,福建福州3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家园”一词在文学场域中一直是难以隔断的情愫,正如卢卡奇所言,“所有的小说都是患‘恋家症’的。
”[1](P3)小说家在小说文本中不仅书写对家园的深情,而且建构家园,杂糅了多种文化因素和变量的对抗协商,就有了家园政治。
“家园政治”是一个文化地理学的概念,夹杂着地理政治、权力平衡和再现表征。
“它涉及身份、地点之间的基本联系和流动、变迁、变化之间形成的更为复杂的关系。
”[1](P1)由此可见,家园政治蕴含了主体的身份建构、性别政治、空间政治,以及在诸多变量中的权力分配和动态的平衡,体现的是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关系的问题。
个体的存在离不开家园的场域,构建自己想象的家园,在“接纳和排他”[1](P20)中寻回性别、阶级和文化矢量结合的主体性。
这既是一种现实,也是一种观念,不仅涉及文化、文学,同时也离不开哲性的思辨和反思。
英国小说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海外扩张,家园小说的内涵与外延也随之嬗变,从丹尼尔·笛福和亨利·菲尔丁笔下殖民扩张的家园开始,发展到简·奥斯汀笔下家庭内部冲突的场所,再到吉卜林笔下的本土和异域的第三空间,最后到康拉德笔下从殖民海外对本土的回望。
《霍华德庄园》:从小说到电影
陈洁
【期刊名称】《卷宗》
【年(卷),期】2014(4)11
【摘要】E.M.福斯特创作的六部长篇小说中,有五部被改编成了电影作品,《霍华德庄园》是其中较为成功的一部。
本文试图从主题、气氛、人物、节奏和象征结构等方面,详细探讨本片从文字到影像的传承与变化,相信这些思考和探讨对研究电影与小说之间的多重互文关系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总页数】2页(P465-466)
【作者】陈洁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苏州 215008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小说《霍华德庄园》看英国的新型中产阶级 [J], 张福勇;秦勤
2.《隧道》:从小说到电影的对比分析——浅析《隧道》的电影改编 [J], 吴伟祺;胡辉;
3.从小说到电影:极尽物哀之美——从石黑一雄小说改编的电影《别让我走》谈起[J], 孙维林
4.从小说到电影——文学改编电影《贵族之家》中被“简化”的爱情 [J], 周露露
5.从小说到电影——浅析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改编艺术 [J], 张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2秋期版]国开电大专科《社会学概论》形考任务一(作业练习1)被依义答案一、草项送/败题律按照家庭中权力分配的不同,家庭可以分为()。
[答案]父权家庭、母权家庭和平权家庭保持活力是组织处在()的关键任务。
[答案]成燕阶段被公认为是社会学的主要思想奠基人和科学社会学的创始人。
[答案]马克斯•韦伯集合行为最显著的特征是()。
[答案]无组织性阶层固化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答案]社会流动比较通畅具有极鲜明的政治色彩。
[答案]亚洲型城市茅盾小说《子夜》中,吴老太爷从农村到上海见到一种新的文化模式时,心中惊恐不已,一个劲儿地念《太上感应篇》,不久便一命呜呼了,这也是一种()。
[答案]文化震惊帕森斯的理论因为特别强调任何行动系统都必须满足四项基本的功能要求,所以,其理论常常被简化为AGlL分析框架。
这四项基本的功能包括()。
[答案]适应、达鹄、整合、维摸是指个体在社会中通过自己的活和努力而获得的角色,比如有的人通过努力创办自己的公司成为一名商人等。
[答案]自致角色随着人们对自然与社会客观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入和掌握,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参与和控制社会变迁的方向、速度和结果,使之按照人们预想的进程运行的社会变迁属于()。
[答案]计划性社会变迁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不平衡、差距、错位,并由此造成社会问题。
这属于()现象。
[答案]文化壁距在中国,()阶层之间的边界开始形成。
[答案]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核心是()。
[答案]二元户籍制度中国属于典型的()国家。
[答案]后发外生型主张在与他人处于互动关系的个体的日常情境中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特别重视与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答案]符号互动理论资本主义之所以具有巨大的全球性影响,正是由于它是一种经济秩序,而不是一种政治秩序”,持这一观点的理论是()。
[答案]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自我身份与角色的区分和探索,是()社会化的主要任务。
窘境中的精神追求作者:李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6期摘要:喜欢阅读诗歌、欣赏艺术的伦纳德是电影《霍华德庄园》里的城市中产下层的代表,一旦失业生活便会无比困窘。
本文通过分析他三次野外行走意象,来体现他充满诗意的浪漫精神追求。
关键词:浪漫;诗意;精神追求;行走意象作者简介:李华(1971-),女,山东微山人,研究生,北京物资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影文学和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2引言:拍摄于1992年的英国电影《霍华德庄园》洋溢着高雅的英国文学风味,通过含蓄的人际关系把人生的尴尬和无奈刻画得细致入微。
透过三个家庭交织在一起的故事,呈现出那个时代存在于富有资本家、中產知识分子,以及中下层穷人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影片中城市职员的代表伦纳德·巴斯特虽然拥有丰富的学识和浪漫的理想,但苦于没有社会背景,只能在大公司里担任一介职员。
他出于同情、基于承诺娶了大他许多岁、经历复杂并处在社会底层的杰基。
伦纳德的生活虽然困窘,却非常喜爱阅读,并对文学和艺术情有独钟。
一次音乐欣赏会让伦纳德结识了中产出身的施莱格尔姐妹,善良友好的玛格丽特和海伦欣赏伦纳德的学识和浪漫追求,愿意帮助伦纳德找到更好的工作和出路。
但是故事的发展跌宕起伏,伦纳德最终殒命在霍华德庄园,永远失去了诗意的生活。
影片中随着伦纳德阅读诗歌和精神探索的线索,出现了两次他置身野外、花中行走的片段,配之以美妙动听的古典音乐、诗歌朗诵和花草相映的清新画面,无不凸显伦纳德的浪漫情怀和诗意追求,而最后一次行走是在去霍华德庄园路上的场景,则将伦纳德从诗意想象中无情地拉回到残酷的现实,他竟然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1、诗意的追求影片对于文化的美化并不仅限于对行走意象的生动展现和对具有象征意义景象的有效展映,而更多的是借助于画面叠加手法突显出现实生活与文化追求之间的反差与冲突。
论《霍华德庄园》中的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
文蓉
【期刊名称】《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32)2
【摘要】在《霍华德庄园》中,福斯特以细腻而敏感的笔触,捕捉具有时代色彩的人物,塑造了蕴意深刻的形象.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交融衬托,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从而使这部小说成功地跻身于福斯特“早期最成熟、最优秀”的作品.【总页数】3页(P108-110)
【作者】文蓉
【作者单位】嘉应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梅州5140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从人本主义看《霍华德庄园》中的异化人物伦纳德·巴斯特 [J], 杭宏;范祥涛;
2.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试分析《霍华德庄园》的人物模式 [J], 孙晓云;石云龙
3.论福斯特的“意大利小说”中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以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为例 [J], 张伟
4.论《华女阿五》中的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 [J], 董晓烨;蒋倩
5.论《华女阿五》中的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 [J], 董晓烨;蒋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福斯特《霍华德庄园》的多重文化冲突和融合霍华德庄园》这部小说在很大程度上承载了作者爱德华摩根?福斯特自由主义和乌托邦式的幻想,作者写这部小说最初目的是唤醒英国中产阶级的良心。
通过作者强大的画面描写为读者呈现了西方社会在当时发达时期,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有一定的矛盾性但是作者却通过描述两个家庭的一些列变故以及最终的结合,体现了最终的文化融合。
这实际上是作者的一种幻想,也是作者内心想呼吁的东西。
当然,这部小说也超越了道德的界限,是对现实物质生活的一种强烈的质疑。
在当时的环境下,英国正处于转型期,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走进大城市,成为工业社会的一员。
这些人员在进入所谓的文明工业社会首先感受到中产阶级的虚伪,再加上长期的农村生活让这些人突然融进大城市的生活,不可避免地在生活观念和思想观念上都很难在短时间内习惯,必然会引来一系列的问题,作者正是看到了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加上长期对英国文化的担忧,于是在写作过程中,作者通过宏大的场景描写以及细腻的人物心理特写,让读者感到当时城乡文化之间的冲突经过长期的冲突后开始出现融合。
可以说,这部小说是当时英国社会发生变革时期,人们的心理以及社会的真实写照。
霍华德庄园》内容简介小说《霍华德庄园》是英国作家福斯特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
整个故事的主线主要是通过两个家庭的结合来展开的。
故事发生在20 世纪的英国,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玛格丽特和海伦两姐妹结识了非常富有、又比较保守的维尔克斯一家。
期间,海伦和庄园的主人保罗产生了一段较短的感情,之后就离开了。
而玛格丽特却与维尔克斯太太建立了非常友好的关系。
不久之后,维尔克斯太太患上了重病而死去,她留下遗嘱将这幢豪华的别墅霍华德庄园赠送给玛格丽特。
但是这个遗嘱却被亨利发现了,他故意将其隐藏起来。
与此同时,亨利向玛格丽特表示爱意,玛格丽特也接受了,不久两个人就结婚了。
海伦离开庄园不久遇到了小职员巴斯特,海伦的聪明和热情激发了巴斯特的灵感。
外国文学《霍华德庄园》中的女性形象与伦理道德罗玲娟华东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福斯特在《霍华德庄园》中是想寻找一条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平等,相互关爱的连接之路,小说中的一些女性形象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英国社会伦理道德的关怀和思考。
关键词:霍华德庄园;玛格丽特;海伦;威尔科克斯夫人;亨利一、序言《霍华德庄园》是福斯特于1910年完成的一部作品,通过描写施莱格尔姐妹和威尔科克斯一家的情感纠葛,探讨了爱德华时代英国社会的经济、政治、阶级和性别等问题。
爱德华时代末期(1901-1912),也是社会问题最严重的阶段,即“一方面,科学和技术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正在下降;一方面,物质信息高度繁荣,另一方面,精神生活极其空洞”[1]116。
“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一种阅读、分析、阐释文学的批评方法,能够从伦理视角认识文学的伦理本质和教诲功能,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经验和教诲”[2]13。
福斯特在他的小说中描述了爱德华时代的,随着科技产业文明高度发达,人与人之间在精神,道德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关系却出现了更多的问题,福斯特对这些问题的表现出深刻伦理道德关怀。
二、家的守护者霍华德庄园象征英国传统乡村文化的精神家园,英国人理想的家就是英格兰乡村别墅,20世纪初,迅速发展的工业带来了英国城市的加速发展,传统乡村文化在逐渐消亡。
小说中威尔科克斯夫人始终是家的守护者,保护着霍华德庄园的完整,也同时守护着家的完整。
小说开始从海伦·施莱格尔的视角描述了霍华德庄园的全貌以及生活在这里的威尔科克斯一家的生活。
海伦给其姐姐玛格丽特的信中说,霍华德庄园的一切是和谐的,幸福的,甜蜜的,建筑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威尔考克斯家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和谐友爱的。
从海伦的描述中,可以看到这一切的和谐美好其实都归功于露丝·威尔科克斯,当丈夫亨利和儿子查理在庄园的操场上打球,她在一旁静静看着,当餐桌上丈夫和孩子们激烈讨论和争论时,她在一旁静静看着,但当大家争论不休时,她一句话就化解了大家的矛盾,让大家归于平静。
解析《霍华德庄园》对“进步”的忧虑作者:高莹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5年第08期【摘要】文章解读了英国作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的小说《霍华德庄园》,针对一些评论家认为该作品有败笔的评论,作者认为《霍华德庄园》中福斯特对20世纪初不断扭曲与恶化的人际关系的展现与讽刺是他对社会“进步”产生的忧虑的真实写照,体现了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该意义上讲,这部作品是伟大的。
【关键词】《霍华德庄园》;人际关系;“进步”忧问世于1910年的《霍华德庄园》作为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的第四部小说,曾奠定了他在文学界的地位。
与其早期作品,如《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1905)、《最长的旅行》(1907)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908)相比,《霍华德庄园》一书通常被认为是他最成熟、最优秀的早期作品。
正如美国现代著名文学与社会文化批评家莱昂内尔·特里林所指出的那样,这部小说“不仅将福斯特前期作品中的主题和态度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为它们增色不少。
” [1]然而,也有评论家将该作品称之为“有缺陷的名著”。
如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大卫·洛奇就曾指出,小说中玛格丽特嫁给亨利·威尔考克斯的动机不甚明确;英国另一著名文学评论家弗·雷·利维斯认为巴斯特的形象塑造是闭门造车的败笔,玛格丽特的婚事也不令人信服。
此外,福斯特对小说大团圆结局的安排(亨利、玛格丽特和海伦及她与巴斯特的儿子定居在霍华德庄园,巴斯特和海伦的后代继承了庄园)也曾招致不少微词,时常引发读者的困惑,有些学者甚至就此认为这部小说不能被看作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然而,笔者却不赞同这种观点。
一、福斯特对“进步”的忧虑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经历着都市膨胀、帝国扩张及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社会巨变,《霍华德庄园》便是以此为背景。
表面上,英国正坐在“进步”的车轮上不断前行,而具有敏锐洞察力的福斯特却不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