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定目的犯的甄别与定位_以伪造货币罪为中心
- 格式:pdf
- 大小:193.90 KB
- 文档页数:5
2017法硕考研: 刑法学法规:伪造货币阶级分析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刑法进行规范分析更具有实践意义。
正如前面所说的,作为刑法解释学的刑法学,主要任务是对刑法的规范进行阐述和解释。
法律无论规定的多么具体,与丰富多彩的生活比较起来,仍然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
凯程法律硕士考试培训是法硕学子梦想起航的地方。
第一条伪造货币的总面额在二千元以上不满三万元或者币量在二百张(枚)以上不足三千张(枚)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七十条的规定,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伪造货币的总面额在三万元以上的,属于伪造货币数额特别巨大。
行为人制造货币版样或者与他人事前通谋,为他人伪造货币提供版样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七十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二条行为人购买假币后使用,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七十一条的规定,以购买假币罪定罪,从重处罚。
行为人出售、运输假币构成犯罪,同时有使用假币行为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七十一条、第一百七十二条的规定,实行数罪并罚。
第三条出售、购买假币或者明知是假币而运输,总面额在四千元以上不满五万元的,属于数额较大;总面额在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属于数额巨大;总面额在二十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大,依照刑法第一百七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四条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购买假币或者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假币换取货币,总面额在四千元以上不满五万元或者币量在四百张(枚)以上不足五千张(枚)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总面额在五万元以上或者币量在五千张(枚)以上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总面额不满人民币四千元或者币量不足四百张(枚)或者具有其他情节较轻情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
第五条明知是假币而持有、使用,总面额在四千元以上不满五万元的,属于数额较大;总面额在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属于数额巨大;总面额在二十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大,依照刑法第一百七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假币犯罪中若干法律问题之探讨》摘要:目前刑法条设定和通说般将假币仅仅定义伪造货币但假币是否仅指伪造货币呢,[3]变造货币是指以真货币基础采用挖补、揭层、涂改、拼接等手段改变货币真实形态、色彩、、数目等使其升值[]形态,运输假币罪法条设置与出售、购买假币罪不罪状描述明确规定运输必须出故排除了失犯罪可能【论提要】假币由其破坏国法定货币公共信用扰乱交易安全和金融管理秩序古今外各国立法无不把涉及假币犯罪作严厉打击对象科以重刑我国现行《刑法》三破坏社会主义市场济秩序罪四节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与假币有关罪名有伪造货币罪出售、购买、运输假币罪金融工作人员购买假币、以假币换取货币罪持有、使用假币罪和变造货币罪[] 通观以上罪名既有货币制造环节罪名也有货币流通环节罪名犯罪手段和实现犯罪目媒介指向没有法定信用假货币故对类犯罪概括假币犯罪[] 由立法表述不够明确学术界对变造货币是否属假币伪造货币词“伪造”应作何理构成假币标准是采用肯定说还是否定说仿真程是否构成假币必要条件以及主观方面要件对具体定罪量刑影响等存不看法并由导致具体审判程困惑及执法不统情况既不利维护司法权威性也不利维护人权和打击犯罪基上述原因试图从法律适用角并结合具体案例对司法实践产生相关问题提出管见予以探讨【正】、假币概念及特征目前刑法条设定和通说般将假币仅仅定义伪造货币但假币是否仅指伪造货币呢?高人民法院《关执行〈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规定》将《刑法》70条行规定伪造货币罪73条规定变造货币罪而将7条和7条行设定出售、购买、运输假币罪金融工作人员购买假币、以假币换取货币罪和持有、使用假币罪根据通说观这种以“假币”替代“伪造货币”进行罪名概括方法显然是不够科学、欠缺严谨性但正因司法释如规定今天司法实践准确理假币含义与正确适用法律留下了理论探讨空和余地()伪造与变造按照狭义理伪造货币是指仿造货币图案、形状、色彩、防伪技术等特征采用机制、手工等方法非法制造假货币[3]变造货币是指以真货币基础采用挖补、揭层、涂改、拼接等手段改变货币真实形态、色彩、、数目等使其升值[]形态世界各国关伪造和变造货币行规定致有三种模式种是以法国代表把伪造与变造并列概括罪名作选择性罪名如《法国刑法》-条规定“伪造或变造法国具有法定价值或由法国或国际机构发行具有法定价值钱币或银行券处30年徒刑并科50 000欧元罚金”[5]二种是以德、日型即罪名只规定伪造货币罪但罪状描述包括变造伪造应作广义理如《日刑法》8条对伪造货币和行使伪造货币罪描述“以行使目伪造或者变造可以使用货币、纸币或者银行券处无期徒刑或者三年以上惩役”[6]三种则是像我国样分别单独规定伪造货币罪和变造货币罪罪状和法定刑如完全从法条面理出售、购买、持有、使用变造货币就不构成犯罪实际上不论伪造还是变造货币质上都是虚假货币003年国人民银行发布《国人民银行假币收缴、鉴定管理办法》三条二款就明确规定“办法所称假币是指伪造、变造货币”二者对金融秩序和交易安全危害并没有实质差别正是基“非真即假”朴素逻辑认识只要不是真币就当然是假币刑法既然规定了货币制造环有伪造货币罪和变造货币罪那么以变造手段制造出货币当然也属假币畴000年高人民法院发布《关审理伪造货币等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释》并没有采取刑法仅仅将假币界定伪造货币表述方式而是相关条规定“出售、购买假币或者明知是假币而运输……”、“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购买假币或者利用职上便利以假币换取货币……”、“明知是假币而持有、使用……”印证上述规定也可以看出实际上司法释已对刑法伪造概念采取了广义释将假币外延扩到了包括变造货币[7]虽然该释出台00年月高人民法院印发《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座谈会纪要》又重新以“伪造货币”进行表述但比照前立法处伪造应作广义理(二)仿真程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货币伪造和仿制手段不断升级根据各地公安机关侦破案件情况看除了手绘、影印、石印、拓印、套色油印、木刻、化学腐蚀等传统方法外目前流行主要纸币伪造手法集规模胶版印刷、彩色复印和喷墨打印但是由伪造手段、技术和设备差异伪造出货币逼真不尽相有仅凭肉眼即可辨别有则可以通普通验钞机由而产生问题是构成假币是否以具有相当逼真要件?目前理论界存两种截然不观种观认伪造货币罪客观行表现制造外观上足以使般人误认是货币假货币[8]即所谓“肯定说”另种观是“否定说”即假币逼真高低不影响犯罪构成不要假币与真币完全相甚至不要假币与真币所具要件致[9]分析上述两种观虽然都有身合理性但也或多或少存局限性无论采取何种观都很难从量角对假币进行科学界定否定说缺陷将伪造货币罪法益片面理货币发行权[0] 或货币发行管理制[] 而不考虑这样假币能否进入流通领域对法定货币信用造成实际影响扩了防卫社会围失严而肯定说“足以使般人误认是货币”标准不易选取缺乏实践操作性加了法官由裁量随性导致可能遗漏犯罪失宽笔者认能否构成假币应当有具备定仿真程前提比较上述两种观肯定说更合假币犯罪质特征只是要进步完善有司法实部门志提出“刑法义上假币”概念具有定积极义实践金融管理部门将印有人民币图案纸张作假币予以收缴和销毁而不论其材质、尺寸、印刷质量和基特征完整性刑法作严厉和强制程高法律规其调整和保护社会关系围也狭窄其确定罪与非罪标准和保护对象界定比般行政法规和行业性标准理应更加严格刑法义上假币概念与金融部门掌握应有所区别毕竟如缩印、扩印或明显缺乏货币特征所谓“假币”是根不可能按照般交易习惯收取而进入流通也就根谈不上侵犯国货币金融管理制或货币公共信用鉴社会公众认识水平存差异对假币鉴别能力也不尽相因确定标准不宜苛只要具备与真币尺寸基致、图案基相、颜色基相近(三基)条件即可认定刑法义上假币而不必要必须具备真币所有印、码、水印、防伪线、红蓝纤维等细节特征二、假币犯罪主观目考量各种现有理论对假币犯罪探讨多是作般性论述且着眼基集客观行表现方面对犯罪主观方面往往用“故”、“明知”等语概括笔者认准确把握行人主观方面对研究假币犯罪确定罪与非罪、罪与彼罪界限以及量刑科学化有重要义()伪造货币罪和变造货币罪各国对伪造货币罪规定般将行人特定主观目法律条予以明确如《德国刑法》6条款项规定“图供流通用或有流通可能而伪造货币使票面价值具有较高价值处年以下由刑”[]又如《俄罗斯刑法》86条项规定“以销售目而制作或销售伪造俄罗斯邦央银行钞票、金属硬币、国有价证券或以俄罗斯货币计价其他有价证券或外国货币或以外国货币计价有价证券处5年以上8年以下剥夺由并处或不并处没收财产”[3] 我国刑法并没有对伪造货币罪和变造货币罪规定必须具备特定目因司法实践般将罪按照行犯进行处断即不论行人目是了获利还是显示技能或者是了政治目只要是故实施了伪造货币行无论是否实现了上述目或者其他目不影响罪成立[] 但是我国也有很多学者提出了不主张认伪造货币罪主观方面要行人有置入流通图[5] 或者具有营利或牟取非法利益目[6]关罪设立是有演变程早新国成立初95年央政府就颁布《妨害国货币治罪条例》其分别规定了以“反革命目”和“图营利”而伪造货币不处罚标准而随着济体制改革深化和对外开放扩伪造人民币案件迅速增多对我国金融安全和人民币信誉造成了极危害正是出打击类犯罪要979年刑法和997年现行刑法对罪主观方面予描述由产生出对不具有行使目伪造行是否构成犯罪争论笔者认立法原是出刑事政策上收缩法考虑[7] 虽然规定确与刑法基原则发生了不协调但高人民法院发布《关审理伪造货币等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释》以这问题基已得到了技术上如说刑法条没有规定构成伪造货币罪数额标准情况下了教学、展览、鉴赏、收藏或者了炫耀技巧等非图置流通目制造假币行并没有侵犯罪客体或法益话那么现实生活伪造货币总面额000元以上或币量00张(枚)以上行就基很难与上述目系起也就从事实上排除了因不具行使目伪造行而出罪可能性当然现实生活也确实可能存行人了收藏仿制多国不货币虽每币种单位币量很少但累计数额达到较标准极特殊情况虽然该假币不会进入流通领域对金融秩序产生影响但由假币身属违禁品行人明知其伪造行会侵犯货币发行权与公共信用而仍予以实施因该行对法益存现实危险性故应认定构成伪造假币罪但量刑可以对其酌情从轻处罚(二)出售、购买假币罪与使用假币罪出售与购买是对对应关系虽然法条并没有像运输假币样规定“明知”前提但由货币充当般等价物基属性身不可能进行买卖因而事实上也不存不明知是假币而出售、购买情况[8] 使用假币罪与出售假币罪行方式上有定相似性但区别二者原则比较容易把握不论是用假币购买商品、兑换其他货币、偿还债或是用假币存入银行、缴纳罚款、赠与他人甚至是用假币购买毒品、进行赌博和行贿所有履行货币职能任何行相对人接受假币主观心理是不明知出售假币罪要买卖双方交易应明知交易对象是伪造或变造货币双方都是故主观状态下有偿让、交付、取得假币行人必然是以明显低假币面额对价出售和购买假币现实生活除了以真币购买假币以外也存以明显偏离市场类价格以较多假币换取少量商品或劳情形而使用假币罪则不会出现上述情况般是以假币面额予以流通外使用假币是否应该区分不情形也值得研究从国外立法验看很多国对使用假币行区分了不情况设置了不量刑标准例如法国、日等规定行人取得假币前就知道是伪造或变造但仍然取得并予以行使行人日刑法规定高刑是无期惩役法国刑法0年监禁;行人收受方知伪造、变造仍然予以行使行人日刑法面额3倍罚金法国刑法规定高刑是5万法郎[9] 人性总是趋利避害作误收假币受害者想方设法将假币使用出从而避免己济损失虽然其行已具备了刑事上可罚性但相比恶取得假币并使用主观恶性轻故我国刑法并没有区分“善取得假币知情使用”和“恶取得假币使用”情况下量刑应把上述情节予以考虑酌情从轻处罚(三)运输假币罪与持有假币罪运输假币罪法条设置与出售、购买假币罪不罪状描述明确规定运输必须出故排除了失犯罪可能持有假币罪从功能上属堵截式犯罪是无法证明持有先前行和继行构成犯罪情况下了打击某些严重犯罪而作出选择是立法者严密刑事法、严厉打击某些严重犯罪充分发挥刑法社会保护功能价值追[0] 但并不是说只要行人有随身携带或存放、委托他人保管假币事实状态就构成罪仍要主观上具备“明知”条件运输假币罪与持有假币罪明知是指行人对持有物性质明确认知基该认识而能够判断出运输或者持有种物品行违法性“明知”认定司法实践是非常复杂难疑问题归结到就是不清楚案证据证明到何种程才能够定案刑法理论将明知释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实际上是肯定了主观要件认定可以采取推定方式从而也法官由心证留下了足够空从运输方式上看除了行人己携带运输以外采用邮寄、托运或者以欺骗他人普通物品代运等非正常货币流方式般证据比较充分也相对较容易认定而行人己携带运输以及持有假币案件则不能仅仅依靠口供应根据全案具体情况包括始发地和目地假币案件总体状况、假币身仿真程、假币包装材和包装方式、假币上指纹鉴定、行人乘坐交通工具情况以及接受检和被获表现等综合进行判断三、涉及假币犯罪案件例办案程笔者曾参与审理起诈骗案件该案涉及假币犯罪疑难问题具有定代表性值得深入分析和探讨[案情]00至005年期胡某与马某等十余名被告人分别交叉结伙河北省、天津市、四川省等地以出售假币名将各单面印有四版50元人民币正、反面图案纸张放50元尺寸相印有花边白纸上面和下面用透明塑膜包裹并用红色塑胶带将四周密封伪装成万元叠“假币”骗取他人钱财共作案5起累计得赃款人民币83万余元案发公安机关马某租住地获单面印有50元人民币图案纸张60张(正、反面各30张)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鉴定假币()案胡某和马某等人用各印有人民币正反面图案纸张包裹白纸冒充假币出售行构成诈骗罪而非出售假币罪如前所述出售假币罪要行人交易对象是伪造或变造货币其行对象有明确指向而伪装白纸根不合假币特征也根不可能流通进而破坏金融秩序和货币信用胡某等人主观目是用虚构事实(出售假币)实施欺诈使对方陷入处分财产错误认识非法占有该财物虽然被害人购买假币也是违法行但诈骗罪成立并不要对方财产处分行出特定动机这种不法原因给付并不影响诈骗罪成立(二)被胡某等人诈骗“被害人”不构成犯罪按照我国刑法理论界通说般认行人购买假币程错把白纸误当作假币属对象不能犯遂应构成购买假币罪但是种观合理性值得商榷笔者倾向将不可罚不能犯从犯罪遂剥离出[]是行人购买所谓“假币”是白纸根不能进入流通领域故其行客观上完全不具有侵害法益任何危险性二是如仅根据行人有购买假币故判断对侵害法益危险性而不是依据客观事实考虑其行身不可能产生危害社会结有主观归罪嫌三是客观上购买“白纸”行不具有危险性但仅仅因行人认识错误即作犯罪处理属“以心论罪”不当扩了刑法处罚围因了坚持主客观相统原则笔者主张随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理论不断发展强调刑法防卫社会功能更要重刑法谦抑性和手段性对仅有刑事违法性而不具社会危害性行不予定罪处罚既体现了保障人权机能也体现了社会效与法律效和谐统案购买“假币”行人主观上虽具有犯但又是诈骗犯罪被害人其客观行没有侵害法益现实危险故不按犯罪处理而仅给予般性行政处罚即可(三)案争议较问题是从马某租住地获单面印有50元人民币图案纸张是否属假币?种见认虽然人民银行鉴定“假币”但该纸张只有单面印有人民币图案另面是白纸不具有假币基特征市场上不具有假币欺骗性不能认定假币如前所述构成假币应当具备三基条件但不能因马某租住地获单面印有50元人民币图案纸张背面白纸按照般正常人认知程不可能当作真币予以流通就简单认无法侵害金融秩序和货币公共信用而不是假币这些纸张印有图案面合三基条件只是其处半成品状态如将正、反两面进行拼贴和加工则构成完整假币现实生活也确实发生行人了提高逼真程分别两张纸上单独伪造人民币正反两面然拼贴加入金属线和水印图案案例这些单面印有人民币图案纸张由存进步加工可能身具有侵害法益现实危险性合刑法义上假币特征因应当认定是假币(四)案争议另焦是马某行是否构成持有假币罪?种见认马某持有单面印有人民币图案纸张身不是假币因更谈不上构成持有假币罪二种见是马某持有单面印有人民币图案纸张虽然并不能冒充真币使用或进行兑换和流通但人民银行鉴定属假币是违禁品且数额较其行合持有假币罪构成条件故应以持有假币罪和诈骗罪对其数罪并罚三种见是马某持有假币目是了进行诈骗其手段行和目行分别触犯了不罪名合牵连犯特征应按照牵连犯定罪原则从重罪(诈骗罪)定罪处罚四种见认马某以前诈骗行已实施完毕而次持有假币尚进行加工进行诈骗即次诈骗正处犯罪预备阶段因并不能依据牵连犯原则定罪处罚而应按照吸收犯理论即重行(诈骗)吸收轻行(持有假币)原则定罪处罚笔者三种见持有是种事实状态法律规定持有型犯罪旨禁止行人取得特定物品[] 其持有假币行违反了禁止性规是单独可以构成犯罪虽然其持有假币行合持有假币罪犯罪构成但其目是以换购假币诱饵骗取他人钱财了追这犯罪目实现犯罪预备阶段必然要准备系列犯罪工具该单面假币与马某租住地获胶带、胶带包装机、白纸等样都是其了实现骗钱目而准备犯罪工具马某持有假币行实际上是其实现诈骗必然手段是牵连犯种情形按照牵连犯处罚原则行人出犯罪目犯罪方法、手段或者结又牵连地触犯其他罪名犯罪法律无特别规定情况下应当从重处罚种见认单面印有人民币图案纸张不是假币该前提错误故得出马某不构成持有假币罪结论也是错误二种见不考虑行人持有假币目是了进行诈骗人地割裂了手段行和结行有机系不合主客观相致原则三种见理论上存缺陷马某人被抓获前基概括犯使用该单面假币实施多次诈骗犯罪属处断罪连续犯如不考虑以前诈骗犯罪仅着眼次行话那么次诈骗尚没有着手实施没有开始且无法预计是否开始重行如何能够吸收轻行这明显违反了犯罪发展程客观规律外按照传统吸收犯理论吸收犯与牵连犯界分很难厘清如坚持数不性质犯罪行可以存吸收关系话那么完全可以得出马某行既构成吸收犯也构成牵连犯针对犯罪现象得出两种以上定罪结论显然是不科学症结数不犯罪行说无法使吸收犯质上与其他罪数形态区别开从而导致吸收犯因无独立品格而失存价值[3] 因有学者主张不考虑数犯罪行性质情况下将吸收犯重行吸收轻行情形纳入牵连犯理论[] ;有学者主张将吸收犯界定数不犯罪行由侵害法益相因其行被其他行所吸收只以吸收罪论处犯罪形态[5] ;还有学者主张吸收犯与牵连犯界分就数犯罪行是质还是异质若数犯罪行是异质则只存构成牵连犯可能[6]综合上述观对马某按照牵连犯原则定罪处罚较吸收犯更具有合理性释 []有学者认走私假币罪从侵犯法益上看也应纳入罪名笔者亦种观[]亦有从侵犯法益角归纳妨害货币管理犯罪但类犯罪侵犯法益何仍存争议故笔者认从犯罪对象角进行归纳更合认识规律[3]周道鸾、张军主编《刑法罪名精释》人民法院出版社003年版08页[]周道鸾、张军主编《刑法罪名精释》人民法院出版社003年版8页[5]罗结珍译《法国新刑法》国法制出版社003年版79页[6]张明楷译《日刑法》法律出版社998年版607页[7]郑丽萍著《论金融工作人员购买假币、以假币换取货币罪概念及构成特征》《国检察官学院学报》00年期 7 页[8]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003年版606页[9]杨著《伪造货币罪若干疑难问题例》《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00年03期 7 页[0][日]前田雅英著《刑法各论讲义》东京学出版会999年版38页[]薛瑞麟著《论伪造货币罪》《政法论坛》999年6期38 页[]徐久生、庄敬华译《德国刑法》国法制出版社000年版33页[3]黄道秀译《俄罗斯邦刑法》国法制出版社996年版93页[]周道鸾、张军主编《刑法罪名精释》人民法院出版社003年版0页[5]陈兴良著《刑法疏议》国人民公安学出版社997年版30页[6]苏惠渔主编《刑法学》国政法学出版社997年版506页[7]付立庆著《非法定目犯甄别与定位——以伪造货币罪心》《法学评论》007期 39 页[8] 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003年版608页[9]朱德才著《货币犯罪比较研究》《政治与法律》006年3期 33 页[0]刘丽娜著《论持有型犯罪主观罪》《政法学刊》005年期 55 页[]不可罚不能犯(日刑法理论界称不能犯)般包括三种情况是方法不能是指行人具有实现犯罪思但其采用方法不可能导致结发生情况二是对象不能是指行人具有实现犯罪思但其行所指向对象并不存因而不可能发生结情况三是主体不能是指行人具有实现特殊主体犯罪思但其并不具备特殊主体身份因而不可能成立特殊主体犯罪情况不能犯学说基上是有关如何区分遂犯与不可罚不能犯学说参见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003年版96页以下[]熊选国著《刑法行论》人民法院出版社99年版5页[3] 徐岱、梁缘著《吸收犯生存空论——吸收犯学理释》《当代法学》005年3期 0 页[]高铭暄、叶良芳著《再论牵连犯》《现代法学》005年期 03 页[5]罗翔著《吸收犯再认识》《国刑事杂志》003年5期 3 页[6]徐岱、梁缘著《吸收犯生存空论——吸收犯学理释》《当代法学》005年3期 0 页.。
·法学·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司法推定及其限制苏彩霞,李涛[摘要]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集资诈骗罪的主观构成要件要素,是该罪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等非法集资犯罪的重要区别。
从客观行为表现推定非法占有目的是司法实践中认定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一种重要方式。
认定非法占有为目的还应当结合以下因素综合判断:集资款的具体去向、行为人的履行意愿与履行能力是否具有统一性、共犯在集资犯罪中的犯罪目的是否相同以及犯罪过程中是否发生转变。
由于推定事实与案件事实可能存在差异,故应当适当限制司法推定:限制的基本理念是刑法中的谦抑原则,限制的方法是允许反证推翻已经推定的事实。
[关键词]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为目的;推定;反证[中图分类号]D9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182(2022)02-0177-08《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以下简称《刑法修正案(十一)》]对集资诈骗罪的罪状进行了修改,将法定刑幅度由三档变更为两档,取消了罚金限额,增加了集资诈骗罪的单位犯罪类型。
刑法的这种修改,主要是因为当前社会中非法集资类案件高发,刑法为回应社会关切成为严厉打击此类犯罪的必要手段。
①集资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是司法实践中的难点与疑点,也是区分集资诈骗罪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关键。
一、集资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构成要件地位在理论上,集资诈骗罪的主观构成要件要素是否包括非法占有为目的,存在不同认识。
非法占有目的不要说认为:“如果从本义上理解,非法占有目的是指非法掌握控制财物的目的(意思),这是盗窃等取得罪的故意所包含的内容。
”②该观点认为,非法占有为目的是故意的内容,不需要另行独立存在。
因为像盗窃、诈骗等犯罪的故意要件内容中,对取得财产的客观存在是有认识的,是在该认识下仍然实施相应的行为,故行为人对非法占有财物的主观目的能够被这种故意所包含。
非法占有为目的必要说则认为,如果某构成要件要素对于阐明行为的主观罪过、法益侵害性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那么该要素就应当是构成要件要素。
【内容提要】刑法分则中有许多犯罪未规定犯罪目的,而理论和实践上一般认为,其中某些未规定目的的犯罪仍然应该具备某种特定目的,但在论证这些非法定目的犯之特定目的的存在时多局限于就罪论罪,缺少从犯罪构成整体的角度探讨其合理性。
从构成要件构造的角度看,目的犯中的目的是主观违法的构成要件要素,当某种犯罪的构成要件中没有明确规定犯罪目的,而该目的对于犯罪……所谓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的某种危害结果的希望或追求。
犯罪的成立要求对犯罪事实有所认识,这就是犯意,故意是最典型、一般的犯意。
在某些构成要件,在一般的犯意之外,还要求将某些特殊的目的作为必备要素。
如“以营利为目的”、“以出卖为目的”、“以传播为目的”等。
一般来说,“犯意是和构成要件的结果相应的,但这些特殊的主观要素又超过了结果,所以它们又被叫作超主观要素或纯主观要素,并因此而把具有这种超主观要素的犯罪(构成要件)称为目的犯。
”[1](P105)“犯罪的故意与过失的含义在总则中已有规定,人们可以根据总则的规定以及分则所描述的行为特征,概括出具体犯罪的主观要件的内容,分则只需就特定的目的进行规定”。
[2](P388—389)这表明,如果目的是一种犯罪成立的必备因素,它就应该由分则的罪刑规范予以明确规定,这不是总则所应该把持的范围。
在分则中,目的犯之目的的规定有两种表达形式,一种是法定目的犯,即直接在条文中将该种犯罪的特殊目的明确规定,不具备这种目的的就不构成相应犯罪,这类目的犯占大多数。
例如,刑法第152条走私淫秽物品罪规定“以牟利或者传播为目的”,第192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第276条规定“由于泄愤报复或者其他个人目的”,等等,不一而足。
认定该种情况的目的犯当然不存在问题,只需要根据条文的规定予以适用即可;另一种是非法定目的犯,即并不在条文中规定某一犯罪所需的特殊目的,而需要法官根据一定的原则予以补充,典型的例子有刑法关于盗窃、抢劫、诈骗和抢夺等罪的规定。
2023年第10期•经济刑法行政犯违法判断的中国方案邹玉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北京100000)摘 要:我国行政犯违法判断的侧重点和问题点与德日刑法理论无法完全契合,基于各自立法体例和研究目的的国外刑法理论在我国不能直接适用。
具有本土特色的相对从属性说与相对独立性说在理论发展中逐渐趋同且均具有缺陷。
存在论层面的法秩序统一性理论以及缓和违法一元论均无法有效支撑相对从属性说,行政犯违法判断应坚持相对独立性的立场。
其中,法秩序统一性不是合法或违法概念的统一,而是在同一宪法秩序之下基本良善价值的统一。
只有符合基本良善价值的行为才具有法域兼容性,当且仅当行为属于前置法所鼓励和倡导的模式,具有前置法层面的价值善时,刑法才不能认为其违法,否则刑法将保留独立评价的空间。
法秩序统一性与违法评价多元性应是分属不同层面的问题,逻辑内涵并不矛盾。
基于我国行政犯刑事立法的特殊性,违法判断的相对独立性应是指违法范畴的相对和判断标准的独立。
关键词:行政犯;质量差异论;缓和违法一元论;相对独立性说;法秩序统一性中图分类号:DF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512(2023)10-0063-18行政违法判断是否能够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最终的刑事违法判断?此问题集中反映了行政犯违法性的本质,为行政犯构成要件的解释提供了方向指引,故笔者称其为行政犯违法判断的原则问题。
我国学界在此问题上不仅呈现多种话语体系同台竞技的复杂局面,而且在同一话语体系内部不同学者对同一理论的认知不尽相同,其中不乏争论失焦和相互误解之处,为行政犯违法判断原则问题的研究增添了不少困难。
本文从对德日刑法相关理论的辩证分析出发,指出其指导意义和局限性,点明构建中国特色理论研究体系的必要性;再将目光聚焦具有本土特色的相对从属性说与相对独立性说之争,反思彼此的理论缺陷并指出双方共同面临的理论瓶颈;最后以相对独立性说为基点,重新阐释“相对独立”以及“法秩序统一”的理论内涵,明确违法多元与秩序统一的协调方案,以期为行政犯具体解释方法的构建提供更科学的理论指引。
2019年法考刑法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重点罪名》知识点希律法考为大家整理2019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刑法《重点罪名》知识点,刑法精讲系列教材将知识点分章节逐一解析,将知识融会贯通,高效提分。
一.伪造货币罪有关货币犯罪类共有4个条文,5个罪名,分别是伪造货币罪,出售、购买、运输假币罪,变造货币罪,持有、使用假币罪,金融工作人员购买假币、以假币换取货币罪等。
前4个罪名为一般主体的犯罪,后一个罪名为特殊主体构成的犯罪。
(一)定义指没有货币发行权的人,仿照真货币的外部特征,使用各种方法制造假货币冒充真货币的行为。
(二)犯罪构成1.客体:国家对货币的管理制度2.客观方面:(1)行为:伪造货币。
注意“伪造”与“变造”的不同。
“伪造”是仿照货币的式样、票面、图案、颜色、质地和防伪标记等特征,非法制造假币冒充真币的行为。
而“变造”是在真币基础上进行挖补、剪贴、涂改、揭层等手段增加货币的数量和票面面值的行为。
(2)对象:是正在流通的货币,本解释所称"货币"是指可在国内市场流通或者兑换的人民币和境外货币。
包括我国货币(含台港澳货币)和外国货币,但银元、古钱以及已经废止的通货等不包括在内。
3.主体:自然人一般主体。
4.主观方面:故意。
(三)司法认定1.伪造货币的,只要实施了伪造行为,不论是否完成了全部印制工序,即构成伪造假币罪;对尚未制造出成品、无法计算伪造、销售的假币的数额的,或者制造、销售用于伪造货币的版样的,不认定犯罪数额,依据犯罪情节决定刑罚。
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持有,数额较大,根据现有证据不能认定行为人是为了进行其他假币犯罪的,以持有假币罪定罪处罚。
2.伪造的货币在外观上应当足以使一般人误认为是真币即可,不要求与真币达到完全相同的程度,也无须达到足以欺骗专业人士的程度。
3.伪造货币后又贩卖、运输(本人)伪造的货币的,或者伪造货币后又使用(本人)伪造的货币的,从一重以伪造货币罪处罚。
若伪造货币后又贩卖、运输或使用(他人)伪造的货币的,数罪并罚。
法学评论(双月刊)2007年第1期(总第141期)法律实务非法定目的犯的甄别与定位以伪造货币罪为中心付立庆*内容提要:由于立法表述不够明确,对于我国刑法第170条所规定的伪造货币罪是否要求特定目的、进而在解释上是否属于目的犯之问题,在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这将直接导致对于该罪的司法认定的不同结果。
不同观点之间,实际上体现的是有关本罪的法益性质的不同认识。
在对本罪的法益性质难以取得有效共识的情况下,将不具行使目的的伪造行为出罪与其说是出于法益的构成要件的解释机能,不如说是出于刑事政策的需要。
从而,在承认立法的有限理性、承认非法定目的犯的概念本身的前提下,对于非法定目的犯的甄别标准,除了必须考虑该罪的法益之外,在保护法益并不明确的情况下,作为例外还必须将刑事政策作为非法定目的犯的甄别标准。
同时,在法定目的犯与非法定目的犯的对应关系上,认识到以法定目的犯为原则、以非法定目的犯为例外也符合法定目的犯和非法定目的犯的构造和趋向本身。
主题词:伪造货币 非法定目的犯 法益 公共信用 货币发行权 法定目的犯一、学界关于伪造货币罪的对立观点日本刑法第148条第1项规定, 以行使为目的,伪造或者变造通用的货币、纸币或者银行券的,处无期或者三年以上惩役。
!据此,伪造货币罪须以行使为目的不存在任何争议。
但我国刑法第170条规定的伪造货币罪,并未规定以行使为目的而只是规定 伪造货币的,处∀∀!。
在这样的立法规定下,伪造货币罪是否需要以行使为目的就是存有争议的。
无疑,如承认此罪为目的犯,则本罪即属于非法定目的犯;若不承认本罪为目的犯,则本罪只属于一般的故意犯罪。
对于本罪是否属于(非法定)目的犯,在我国刑法学者之间主要存在着下述两种观点之间的分歧。
(一)解释论否定说+立法论肯定说张明楷教授认为,我国刑法鉴于伪造货币行为的严重危害程度,没有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特定目的。
而且,对仅伪造货币并不使用伪造的货币的行为,也以本罪论处。
事实上不以使用为目的而伪造货币的行为,也会侵犯货币的公共信用。
因此,从解释论上而言,不应认为本罪为目的犯。
#他指出,伪造货币罪的法益既可以是货币的公共信用,也可以是货币发行权,二者是一种选择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即只要行为侵犯了其中之一,就侵犯了刑法所要保护的法益,因而成立本罪。
所以伪造货币罪不以具有特定目的为要件。
∃但是张老师同时认为, 从刑事立法学的角度来看,或许要求%以行使为目的&较为合适!,所以基本上可以认为,他主张解释论否定说+立法论肯定说。
值得注意的是,在2003年出版的教材∋刑法学(第2版和2004年1月出版的专著∋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中坚决主张解释论否定说的张明楷教授在2004年第3期∋中国法学(上发表的文章中,下述论断值得关注。
他指出,伪造货币罪,德国、日本等诸多国家的刑法都明确规定必须 以行使为目的!,但是我国刑法没有明文规定。
如果认为我国刑法中的伪造货币罪也应 以行139*#∃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张明楷:∋刑法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07页。
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4页。
使为目的!,那么,伪造货币罪则属于短缩的二行为犯。
)尽管,上述的论断未必意味着论者的立场发生了转变,但是在本文看来,论者的立场已经有了松动,不再那么坚决了。
(二)解释论肯定说+立法论成文说陈兴良教授在新刑法刚刚颁布之后主编的∋刑法疏议(中即主张本罪应有置于流通的意图。
∗最近,周光权博士在∋刑法分论讲义(中也认为,本罪在刑法解释论上应当要求有行使、流通的意思(目的犯),即将假币作为真币置于市场上流通,从而危害货币的公共信用。
单纯为了便于教学、艺术表演、私人收藏或展览而设计、伪造货币的,不认为具有行使目的,欠缺本罪故意,不构成本罪。
+周光权博士在赴日研修之后出版的这部教材显然是受了日本刑法的影响, 为了便于教学、艺术表演、私人收藏或展览而设计、伪造货币!等,都是日本学者常举的例子。
而且,周博士把本罪侵犯的客体理解为货币的公共信用,,从而要求伪造货币罪须以行使为目的。
他的上述肯定说再次得到了陈兴良教授的肯定,陈老师并且主张非法定的目的犯的概念,同时认为对此种情况下的非法定的目的犯予以法定化为好。
−所以,陈兴良教授的立场可以表述为解释论肯定说+立法论成文说。
二、不同观点的归结 伪造货币罪侵害的法益究竟为何?(一)伪造货币罪的侵害法益伪造货币罪是否以行使为目的,表面上看来是一个刑法解释论上的问题,实际上却涉及到非法定目的犯的甄别问题。
而这里的甄别标准,又首先与本罪所保护的法益相关。
如果伪造货币罪侵犯的法益是货币制造或者发行权,则只要制作了假币就应构成伪造货币罪;而如果伪造货币罪侵犯的法益是货币的公共信用,则没有行使目的就难以说是侵犯了货币的公共信用,从而也就不应定罪处罚。
伪造货币罪规定在1997年修订的刑法的分则第三章第四节 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中,但是无论是旧刑法时代的教材,还是新刑法时代的教材(除了上述否定论者和肯定论者自己的著作外),对于本罪的法益的理解主要包括 国家的货币制度!、 国家的货币管理制度和国家货币的正常流通!、 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等等,大都仍旧理解得含糊笼统,这样理解的法益内容也就丧失了对构成要件的解释机能。
实际上,在日本,通说(=平野龙一、大谷实、中森喜彦、町野朔、曾根威彦、林干人、山口厚等)都认为本罪所侵害的法益是社会对货币的公共信用,而国家的货币发行权并非本罪的法益。
但是,学说中,尽管现在已经没有人主张本罪的法益仅为国家的货币发行权,但是主张本罪的法益除了社会对货币的公共信用外,国家的货币发行权也属于本罪的(次要的)法益的学者却也不少(=木村龟二、植松正、大塚仁、西田典之等),.比如,西田典之教授指出, 本罪的保护法益,针对货币的公共信用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
问题是,在此之外,国家的货币发行权是否也应该成为保护的法益。
通说对此予以了否定,而判例以及部分学说则对此予以了肯定。
确实,将国家的货币发行权理解为国家的威信、权力等的话,这样的东西作为法益是不适当的。
但是,要是将之理解为货币发行量的调节这样的国家的金融政策的权限的话,就可能将其作为次要的法益来140法学评论 2007年第1期)∗+,−.张明楷:∋论缩短的二行为犯(,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3期。
陈兴良:∋刑法疏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04页。
周光权:∋刑法各论讲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4页。
前引+,周光权书,第272页。
陈兴良:∋目的犯的法理探究(,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3期。
同时,他也指出: 从不具有行使目的并不能得出没有伪造货币的故意的结论!。
确实,这里周光权博士所说的 欠缺本罪故意!实际上是犯了一个细微的错误,他在不经意中将本罪的目的与故意混为一谈了。
[日]山口厚:∋刑法各论(,有斐阁,2003年版,第415页。
理解。
!/而日本最高法院1947年对 新币替换事件!的判例也支持了本罪法益的 公共信用+货币发行权说!。
值得指出的是,陈兴良教授引述了木村博士主编的∋刑法学词典(中的论断,认为伪造货币罪侵犯的法益,是社会对货币的信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交易安全。
伪造货币罪侵犯的法益经历了一个从制造或发行货币以及批准权到货币信用的变迁过程。
但是,这本词典的主编者本人木村博士恰恰是主张本罪的法益是 公共信用+货币发行权说!的。
!看来,一个犯罪所保护的法益究竟为何,其判断并非易事,认为伪造货币罪的法益经历了 从制造或发行货币以及批准权到货币信用的变迁过程!这样的转变,其实质根据可能还值得重新估量。
(二)对不具行使目的的伪造行为的出罪理由对于本罪究竟是否属于目的犯的不同理解,不是单纯的学理上的探讨,它直接决定了没有行使目的的伪造行为能否处罚的问题。
实际上,如果纠缠于本罪的法益究竟是公共信用还是货币发行权,就会使问题因为判断标准的不确定化而变得混乱。
按照我的理解,张明楷教授所主张的本罪的择一法益不但不同于日本学界的通说(平野龙一、大谷实、中森喜彦、町野朔、曾根威彦、林干人、山口厚等)所主张的本罪法益为单一的公共信用,应该也不同于其他学者(木村龟二、植松正、大塚仁、西田典之等)的主张,木村等学者都肯定本罪的主要法益为对货币的公共信用,而认为本罪的次要的法益为国家的货币发行权。
但是张老师的择一法益的主张则是不侵犯公共信用而只侵犯货币发行权的行为也属侵犯了本罪的法益,从而导致不具行使的目的的伪造行为也处罚。
自然,择一法益的观点是立足于我国刑法现行规定之上的。
但是这种观点能否成立本文怀有疑问。
所以,就本罪来说,本文认为如果将不具有行使目的的伪造行为予以出罪的原因定位于是出于刑事政策上收缩法网的考虑的话,可能会使问题变得简单和明晰。
在这个意义上,我赞同陈兴良教授的如下论断, 刑法没有规定伪造货币罪须以行使为目的,但从刑事政策出发对此作出限制解释,将没有行使目的的伪造货币行为从犯罪中排除出去,在刑法解释上也是可以成立的。
!∀三、非法定目的犯的甄别标准:法益标准说(原则)+刑事政策说(例外)法益侵害说是在与规范违法说的对应意义上被解释和展开的,立足于客观违法性论的基本立场,必然将141付立庆:非法定目的犯的甄别与定位 以伪造货币罪为中心/! ∀[日]西田典之:∋刑法各论(第2版,弘文堂,2002年版,第319页。
新币替换事件,日本最高法院1947年12月17日(∋刑集(第1卷第94页)的判决。
在1946年实施的以新货币替换旧货币的时候,因为来不及发行纸币,作为应急措施,政府就给每个国民发了相当于百元金额的验证标签,各人只要在所持有的旧币上贴上这种标签的话,就可以作为新货币进行流通。
被告人从不要这种验证标签的人手中获得该标签,超过限额制作新银行券的事件中,法院认为: 伪造货币罪是通过保障货币发行权人的发行权来确保社会对货币的信用的,因此只要制作人没有发行货币的权限,该制作行为就是伪造货币的行为。
!但是,这一判决遭到了学界多数学者的批评,认为在此事件中,即便是超过限额、贴附标签的旧银行券,但只要该标签和旧银行券是真实的,就是在作为真正的新银行券在使用,而且在此种场合违法做成的新币与合法做成的新币是无法区别的,因此,这种违法做成的新币也必须有效的通用,并没有侵害公众对新银行券的信用,所以不应该成立伪造货币罪,上述判决是有疑问的。
例见[日]平野龙一:∋刑法概说(,东京大学出版会1977年版,第256页;前引.,山口厚书,第415页;甚至连主张本罪的法益也包括国家的货币发行权这一次要法益的西田典之教授也指出, 确实,将在这种场合,违法做成的新钱无法被认为无效,而且,由于也没有超出本来我国所预定的货币发行量的限度,将其认定为伪造货币罪是不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