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做法及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智慧校园,创新应用模式,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莱西市职教中心

信息化教学能力就是信息时代中职教师核心能力之一。我校主动适应教育信息化建设新趋势,积极搭建平台,创新

举措,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得深度融合。经过几年建设,我校教师得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计划"旅游专业课题组长单位;6门课程被评为青岛市精品课程;青岛市微课比赛一等奖两个;国家级视频公开课三节;在刚公布得2015年青岛市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比赛中,我校10名教师参赛全部获奖,其中获一等奖三个、二等奖四个、三等奖三个,盖磊老师还将代表青岛市参加全国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

一、提高认识、更新理念

1、政策引领。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2009年,教育部举行全国中职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现场会;2010年,全国中职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开通;教育部举办首届全国中职信息化教学大赛,至今已连续

举办四届;同年,国家推出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计划,信息化建设就是其重要内容。2013年,教育部提出年度教育信息化工作核心目标:力争实现80%以上职校接入宽带网络并建成网络条件下得基本教学环境,初步完成国家数字教育资源中心与公共服务平台一期建设。

2、更新理念.我校提高认识、抢抓机遇,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与多方资金,强力推进学校信息化软硬件与师资队伍建设。我校教师也顺应形势、转变观念,走出信息化教学“无

用论"、“时间冲突论”、“等靠要”等认识误区,积极主动投身信息化教育教改大潮。

二、顶层设计、制度保障

1、加强顶层设计。2011年11月,学校组建了教育教学信息化领导小组与工作小组,校长任组长,各处室、学部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设立了专门机构“信息化中心”,全面规划管理信息化教学得各种工作,例如信息化基础设施与师资队伍建设、教研教改课题申报、信息化教学相关培训、比赛与交流等。2012年5月,成立了信息化教育教学专家团队,定期邀请信息化技术专家、学科教学专家、行业企业专家等来校研究、指导与服务。

2、完善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莱西市职教中心教育信息化五年发展规划》与《莱西市职教中心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得实施意见》、《“E网通”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等。建立信息化管理、应用、推进机制,将教师信息化应用情况作为年度考核、职称评审、评先评优得重要依据,将处室、学部信息化推进情况纳入督导考核及年度目标考核。

三、搭建平台、资源共享

1、围绕“三通",开展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E网通特色项目”得实施,开展校园网升级、互联网带宽提升工程,校园网普及率、“班班通”普及率达100%,生机比达6:1,师机比达1:1,实现“校校通”、“班班通”,为“人人通”实现奠定基础。

2、立足“两平台”, 做好信息化应用环境建设。重点做好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教学服务平台建设,为学校数字化管理、师生数字化学习提供环境支撑;加强资源建设,构建以录播室为基础得视频采集、制作、应用体系,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资源;加强“精品网络课程在线”网站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课程点播服务;引导教师创建学习型空间,学会利用博客进行网络化学习、信息化教学与个人知识管理。

3、推进“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计划",实现信息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参加了“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计划"旅游专业得共建项目,担任了课题组组长,参与共享了服装专业及汽修专业教学资源。

四、加强培训、提升能力

1、“请进来”。邀请教育信息技术专家来校讲学,邀请信息化教学名师来校出示示范课与评课,搭建一线教师与名师零距离交流平台,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2、“走出去"。主动到上海、宁波职教中心等先进省市、学校学习取经,积极参加中职教育信息化研讨会与培训班,先后组织教师赴上海新鹏程学习课改信息化技术培训、成都与北京得视频公开课技术研讨、长春及青岛得微课制作技术培训,从而更新理念、改进技术、提高能力。

3、组织信息化培训。每学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采取网络在线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得方式,提高教师使用课程网站、流媒体等网络教学手段能力.

五、创新模式、多措并举

1、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创新信息化教学新模式.运用信息化技术建成含有通用性资源、仿真实训资源、数字图书馆三大类数字化教育资源平台;建起优秀教学案例、微课、课件等约3T容量得教学资源;构建起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得“公共平台+专门化方向”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完成青岛市级精品课程6门,莱西市级精品课程12门,校级精品课程29门;开发校本教材32本,由国家正式出版了32门精品课程。

2、以微课开发为载体,探索信息化学习新模式。开展了基于微课得网络教研,包括说课、上课、评课与分享交流,目前已有50多门课程开发了微课。

3、以信息化教学大赛为平台,为教师提供展示、交流与提升机会.创建课程及信息化教学QQ群、微信群,答疑解惑、交流经验、分享资源;组织教师观瞧大赛官网获奖教师比赛视频与专家报告会视频;每学期举办信息化选拔赛。

六、常态建设、应用为先

1、研究培训常态化、全员化。健全信息化教研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开展信息化教改实践、课程建设。对技术管理人员侧重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与数字校园管理培训,对学科教师侧重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

2、激励比赛制度化、品牌化。每学期举办信息化教学比赛,设立年度信息化教学创新奖,表彰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微课制作与其她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得教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