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数学简介 (2)
- 格式:ppt
- 大小:205.00 KB
- 文档页数:8
阿贝尔简介翻开近代数学的教科书和专门著作,阿贝尔这个名字是屡见不鲜的:阿贝尔积分、阿贝尔函数、阿贝尔积分方程、阿贝尔群、阿贝尔级数、阿贝尔部分和公式、阿贝尔基本定理、阿贝尔极限定理、阿贝尔可和性,等等。
只有很少几个数学家能使自己的名字同近代数学中这么多的概念和定理联系在一起。
然而这位卓越的数学家却是一个命途多舛的早夭者,只活了短短的27年。
尤其可悲的是,在他生前,社会并没有给他的才能和成果予以公正的认可。
简介尼耳斯〃亨利克〃阿贝尔(N.H.Abel,1802-1829)1802年8月出生于挪威西南城市斯塔万格附近的芬岛的一个农村。
他很早便显示了数学方面的才华。
16岁那年,他遇到了一个能赏识其才能的老师霍姆伯(Holmboe)介绍他阅读牛顿、欧拉、拉格朗日、高斯的著作。
大师们不同凡响的创造性方法和成果,一下子开阔了阿贝尔的视野,把他的精神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他很快被推进到当时数学研究的前沿阵地。
后来他感慨地在笔记中写下这样的话:“要想在数学上取得进展,就应该阅读大师的而不是他们的门徒的著作”。
1821年,由于霍姆伯和另几位好友的慷慨资助,阿贝尔才得以进入奥斯陆大学学习。
两年以后,在一本不出名的杂志上他发表了第一篇研究论文,其内容是用积分方程解古典的等时线问题。
这篇论文表明他是第一个直接应用并解出积分方程的人。
接着他研究一般五次方程问题。
开始,他曾错误地认为自己得到了一个解。
霍姆伯建议他寄给丹麦的一位著名数学家去审阅,幸亏审阅者在打算认真检查以前,要求提供进一步的细节,这使阿贝尔有可能自己来发现并修正错误。
这次失败给了他非常有益的启发,他开始怀疑,一般五次方程究竟是否可解?问题的转换开拓了新的探索方向,他终于成功地证明了要像较低次方程那样用根式解一般五次方程是不可能的。
出于对阿贝尔的赏识,他的教授们和朋友们说服学校当局向政府申请一笔公费,以便他能作一次到欧洲大陆的数学旅行。
经过例行的繁文缛节的手续和耽搁延宕后,阿贝尔终于在1825年8月获得公费,开始其历时两年的大陆之行。
数学家高斯个人资料高斯被认为是近代数学的奠基人之一,并与阿基米德、牛顿合称世界三大数学家。
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高斯人物简介约翰·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1777年4月30日-1855年2月23日),被誉为“数学王子”,是德国知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
高斯被认为是近代数学的奠基人之一,并与阿基米德、牛顿合称世界三大数学家,他最主要的贡献就是证明代数基本定理。
高斯在数论、代数学、非欧几何、复变函数和微分几何等方面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还将数学运用于天文学、大地测量学和磁学的研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成果就达110个,可见其贡献之大。
高斯人物生平家庭背景高斯是一对贫穷夫妇的唯一的儿子。
母亲是一个贫穷石匠的女儿,虽然十分聪明,但却没有接受过教育。
在她成为高斯父亲的第二个妻子之前,她从事女佣工作。
他的父亲曾做过园丁,工头,商人的助手和一个小保险公司的评估师。
当高斯三岁时便能够纠正他父亲的借债账目的事情,已经成为一个轶事流传至今。
他曾说,他在麦仙翁堆上学会计算。
能够在头脑中进行复杂的计算,是上帝赐予他一生的天赋。
父亲格尔恰尔德·迪德里赫对高斯要求极为严厉,甚至有些过分。
高斯尊重他的父亲,并且秉承了其父诚实、谨慎的性格。
高斯很幸运地有一位鼎力支持他成才的母亲。
高斯一生下来,就对一切现象和事物十分好奇,而且决心弄个水落石出,这已经超出了一个孩子能被许可的范围。
当丈夫为此训斥孩子时,她总是支持高斯,坚决反对顽固的丈夫想把儿子变得跟他一样无知。
在成长过程中,幼年的高斯主要得力于他的母亲罗捷雅和舅舅弗利德里希(Friederich)。
弗利德里希富有智慧,为人热情而又聪明能干投身于纺织贸易颇有成就。
他发现姐姐的儿子聪明伶利,因此他就把一部分精力花在这位小天才身上,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开发高斯的智力。
若干年后,已成年并成就显赫的高斯回想起舅舅为他所做的一切,深感对他成才之重要,他想到舅舅多产的思想,不无伤感地说,舅舅去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天才"。
了解华罗庚的事迹了解华罗庚的事迹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总少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事迹吧,事迹具有触发力大、感染力强的特点。
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事迹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了解华罗庚的事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了解华罗庚的事迹1华罗庚的故事:从文明之火初燃的那一刻起,数学就与人类相伴。
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列出了88位古今数学伟人,华罗庚就位列其中。
初露锋芒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
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
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
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他刚入校的时候,许多老师和同学都认为他“平庸、低能”,他暗暗发誓,一定要用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回击这种偏见!从此,华罗庚全身心地钻到数学里,如同着了魔似的。
他的脑袋里装满了数学公式,攻克数学难题成了他最大的乐趣。
白天,他连走路时都在思索着解题方法;夜里,他守着小油灯不知疲倦地演算着……就这样,华罗庚攻下了一道道难题,并从中享受到了无穷的快乐。
勤奋成才华罗庚家境贫寒,初中未毕业便辍学在家。
他已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辍学之后,更懂得用功读书。
可怜的是他只有一本《大代数》,一本《解析几何》及一本从老师那儿借来摘抄的50页的微积分。
为了抽出时间学习,他经常早起。
隔壁邻居早起磨豆腐的时候,华罗庚已经点着油灯在看书了。
伏天的晚上,他很少到外面去乘凉,而是在蚊子嗡嗡叫的小店里学习。
严冬,他常常把砚台放在脚炉上,一边磨墨一边用毛笔蘸着墨汁做习题。
每逢年节,华罗庚也不去亲戚家里串门,埋头在家里读书。
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罗呆子”。
他的志气与行径,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
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的,阻力愈大,反阻力也愈大;困难愈多,克服困难的决心也愈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