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21.50 KB
- 文档页数:5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二课时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和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内容】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圈的概念、低层大气组成成分与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划分依据。
(2)、运用图表分析、联系实际说明大气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和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的特点。
(4)、了解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太阳辐射的性质和特点。
(5)、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6)、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组成成分,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绘制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地球大气圈个各圈层特点的学习和复杂的天气过程形成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3)、理解大气对地球保温作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品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大气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和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的特点。
(2)、大气的保温作用2、教学难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用具】课本插图、课件、多媒体、地图册【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解法、演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复习巩固)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外力作用的表现,主要讲了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如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等。
之后我们学习了风力作用和人类的活动对地表形成的影响。
好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个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圈层------大气圈。
(新课引入)(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的圈层结构)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夜晚的时候看过流星雨,或是在电视里看过流星雨,那请问一下他是怎样形成的?生:略师:宇宙中的陨石在进入大气圈后,与大气圈的空气摩擦燃烧形成的,好今天我们首先来探讨一下大气环境最基本的特征——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因为在前面的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辆射的因素中,学生已经解到低纬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多,热量多气温高,高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福射少,热量少,气温低,学生已经知晓了不同纬度之间地表受热不均为,而这正是大气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
启下是因为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为后面的大气三圈环流内容以及气候、气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节既是t地a球上的大气的基础,又是后面大气运动的理论依据,对后面章节的学习起到了重要作用。
并且本节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课改理念,有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大气的运动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先让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然后运用电脑多媒体模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突破难点,并通过活动题来解释海陆风的成因。
通过讲述让学生了解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然后通过电脑动画引导学生探究风在三种不同力情况下风向与等线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本节课内容的理论性较强,难度偏大,要学好这节课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和综合析能力,而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学习方法单一,知识面较窄,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借助直观具体的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的功能,将抽象难懂的知识浅显通俗化,使学生易于接受。
三.教学目标1、理解热力环流基本原理2、理解热力环流过程能够经制热力工环流示意图;3、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4、了解形成风后几种店用力5、学会绘时判读、绘制风向四、教学重难点: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入)师:《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讲诸葛亮把司马懿困在葫芦峪中用火攻,眼看火烧到紧要关头,天上突降大雨,救了司马懿的命。
诸葛亮就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其实他不知道这火是他放的,这雨也是他自己下的。
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上升过程中不断冷却,水蒸汽凝结成雨。
推进(新知识传授)师:热空气会上升,那么,冷空气呢?生:下沉。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的主要特点。
②理解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形式-----热力环流。
③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④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及季风的成因。
⑤理解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图表的绘制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
②通过绘制风的形成示意图和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掌握风的形成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③通过简易天气图的阅读,能够分析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①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形成。
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③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课型:综合课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学习新课:地球是由内外物质圈层构成的,上一节我们着重讨论了内部圈层尤其是与人类生存关系密切的岩石圈。
今天我们来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之一——大气圈。
探究1:读P36图2-2-1回答问题;(学生回答较多的是飞机飞到了云的上面。
教师设问为什么下面由云雨而上面没有呢?)(板书课题,以及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第一课时气圈的组成与结构1、含义:2、组成:3、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组成主要作用干洁空气N2O2CO2O3水汽和固体杂质4、大气圈的结构——大气垂直分层(教师点拨,学生阅读课文和图2-2-2大气的垂直分层,完成表格。
)依据分层温度变化大气运动对人类的影响学生回答探究1;点评略。
探究2:人造卫星为什么能安全的运行在高空大气层?(略)探究3:在“大气的垂直分层”图中,气温随高度的变化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一种竖起的“W”的形状。
(由探究3引导学生理解大气的温度变化取决于大气的受热状况。
引出下文)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少(可见光被吸收很少)(板图略)(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同时向外辐射热量——能量集中在波长较长的红外波段)(3)对流层大气吸收绝大部分地面辐射增温,也向外放出红外辐射。
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七课时)—《锋面系统》主备教师:张世宏一、内容及其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锋面系统》,主要内容是锋面系统的形成原因: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时,冷气团位置较低,暖气团向上爬升而形成的。
核心内容是锋面系统的形成原理,教学中要抓住两个关键:一个是不同锋面的区分;一个是锋面两侧的天气特点。
要引导学生从概念、暖气团上升状况、锋面符号、气团位置、锋面坡度、降水区的位置、锋面过境前和过境后的天气特征。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对我国典型的锋面天气的各方面列表对比分析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及其过境时的天气变化状况。
二、目标及其解析(一)目标定位:1、了解气团和锋的概念与分类;2、理解锋面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3、了解准静止锋的定义和形成的天气(二)目标解析:1、让学生了解锋面的概念和锋面系统的分类、成因及影响;2、让学生学会观察锋面图,并能说明锋面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特点;3、让学生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准静止锋的形成过程及天气影响。
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课时的学习过程中,学少可能遇到的问题有:1、冷锋的形成及其天气过程,冷锋和暖锋的判断;要让学生明白该问题,在教学时,要结合锋面剖面图让学生领会冷锋和暖锋的概念,引导学生从冷暖气团在温度、气压、空气湿度,封面符号、封面坡度、降水区等方面的区别,然后理解冷风暖风过境前、过境后和过境后再哪些气团的控制下,从而得出冷锋和暖锋的天气过程。
2、准静止锋的形成及天气变化:要让学生理解该问题,在教学中,要结合江淮准静止锋和昆明准静止锋向学生介绍其形成过程及天气变化等。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本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所以对知识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时可借助多媒体演示,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同时尽可能贴近学生对地理事物的亲身感受的经验,从身边的地理出发落实和解决重难点。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你知道吗?1、每天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里,我们可以听到不同的天气系统影响我国,你都能听懂吗?2、今天的天气如何?前两天的天气与今天有什么不同?小结:各种天气系统都有其生长、移动、消亡的规律。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课时大气运动(鲁教版)【课时】10分钟【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热力环流一部分内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等压面,有什么特点,他对热力环流的形成至关重要。
其次,本节课是在上节课大气的受热过程后进行学习,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有是对今后学习的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等压面的特点;2、掌握热流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能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
2、培养正确的自然观。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热流环流的形成过程。
2、等压面的特点。
二、难点1、热流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教师引导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教学过程】[复习]大气受热过程[情景导入]师:用风的形成导入,以常看见的旋风怎么形成的吗?[讲授新课]一、大气的运动(板书)师:依据问题学生自学。
(提问)1、什么是大气运动?2、什么是等压面?3、等压面有什么特点?4、热力环流怎么形成的?生:[教师讲解]1、大气运动分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的上升和下沉;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平常所说的风。
(一)热力环流1、概念2、形成A、等压面(教师结合课件图示进行讲解。
)[总结]等压面的判读B、热力环流3、总结热力环流的成因[活动] 海陆风、城市风和山谷风的形成[课堂总结]1、等压面有什么特点呢?2、热流环流是怎么形成的呢?[作业]1、上网查询或者查阅资料反应热力环流的生活案例案例还有那些?怎么形成的?【板书设计】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课时大气运动二、大气的运动(一)热力环流1、概念2、形成(1)等压面(2)热力环流。
高一地理大气圈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大气圈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圈的概念和组成结构;2. 掌握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3. 了解常见的天气现象和气候类型;4. 能够分析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2. 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3. 常见的天气现象和气候类型。
三、教学难点1. 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的深入理解;2. 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影响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大气圈的模型或图表;2. 天气和气候的实例图片或视频资料;3. 学生的课前预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引入大气圈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大气圈是地球的外包层,并解释其组成和结构;2. 引发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思考,让学生讨论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第二步:知识讲解(15分钟)1. 结合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详细讲解天气的概念和特点,强调天气的短暂性和局部性;2. 接着讲解气候的概念和特点,强调气候的长期性和全球性。
第三步:案例分析(20分钟)1. 展示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如雨、雪、风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天气现象;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天气现象与气候的关系,让学生总结不同气候类型下常见的天气现象。
第四步:小组讨论(20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气候类型进行讨论,如热带气候、温带气候等;2. 要求学生讨论该气候类型下的典型天气现象和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影响;3.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第五步:知识总结(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强调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以及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影响;2. 学生进行知识回顾和思考,提出问题并与教师进行讨论。
第六步:拓展延伸(15分钟)1. 让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其他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典型天气现象;2.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当地的气候类型和常见天气现象。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1、掌握大气圈的组成及结构特点2、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原理。
3、在理解大气热力状况的基础上认识气压的变化,进而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从而解释三圈环流。
4、掌握引起天气变化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气旋和反气旋等,并能绘制简易天气图,能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课程分析天气和气候变化是自然地理环境基本要素之一,它与其他地理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认识地理环境的主线。
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大气运动的基本条件,学生学习较为困难。
本节第一部分讲大气圈的组成及结构特点,第二部分讲述大气的受热过程,第三部分讲述大气运动,第四部分几种重要天气系统,知识要求逐级上升,难度加强,对能力要求提高。
所以本节分为三个课时。
【教科书分析】教学重点:大气圈的组成及结构特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环流,季风,锋面,气旋和反气旋。
教学难点: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三圈环流的形成,季风,气旋和反气旋【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有一定难度,由于知识面窄,学生容易产生错误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方法。
【设计理念与思路】部分知识采用探究式教学,探究学习的基本思路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讨论--汇报总结--教师小结【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大气圈的组成及结构特点2、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3、说出风带和气压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4、会分析简单提起系统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1、运用课本插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联系生活实例讲授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原理。
2、利用示意图和多媒体将受大气的运动形式。
3、探究活动方法用所学知识原理解释一些大气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大气活动对气候的直接影响,探究我国气候变化的原因。
2、理解气候的全球性,人类活动对气候的间接影响。
【教学方法】讲解法、探究法【教学媒体】语言、板书、多媒体【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由课本探究活动引入大气受热过程板书第一课时一、大气圈的组成1.低层大气的组成有干洁空气、少量的____和________。
地理ⅰ鲁教版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2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4课时〕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时主要包括常见的天气系统。
天气系统主要是对天气的影响,与现实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内容,高考中也经常涉及。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气团〔冷气团、暖气团〕的概念;理解锋的概念与分类;理解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的概念。
●〔2〕、从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等几方面分析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其气流特点,并综合出各种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3〕、能运用简易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
2、能力目标:●〔1〕、让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解释天气变化现象。
●〔2〕、用案例说明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
●〔3〕、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说明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动机。
●〔2〕、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认识观,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冷锋的形成及其天气过程。
〔2〕、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气流特征及其天气特点●难点:●〔1〕、冷锋与暖锋的判断,理解冷锋天气与暖锋天气。
●〔2〕、气旋与反气旋在南、北半球不同的旋转方向。
●〔3〕、天气系统图的分析,特别是理解锋面气旋。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有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以及知识对于实际现象的分析。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课时的内容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1课时大气圈、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材分析】本课时的内容较多,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要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感性知识入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并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各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各层大气气温分布特点以及大气运动状况、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
【教学目标】1.说出大气圈的圈层结构,概括对流层的主要特点。
2.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4.判断气压场中的风向和风力大小。
【重点难点】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原理;热力环流;风向和风力的判断。
难点:分析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学情分析】本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所以对知识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时可借助教具或电脑模拟演示,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探究教学、启发式教学。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学案。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编制学案。
【教学过程】〖预习检查·交流展示〗“课前自主”学习情况的检查与交流。
了解学生预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情境导入·提出目标〗读P35图2-2-1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较多的是飞机飞到了云的上面。
教师设问为什么下面由云雨而上面没有呢?)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导学方案·随堂训练〗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1.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阅读教材,填表:4、大气圈的结构——大气垂直分层“W”的形状。
(引导学生理解大气的温度变化取决于大气的受热状况。
引出下文)二、大气的受热过程根据课本图2-2-4,分析说出: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哪些?南极地区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对当地有何影响?2.大气的受热过程3.解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如何实现的。
大气圈与天气气教案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从容说课】大气圈作为地理圈层之一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重大。
课时内容的安排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首先通过“神州五号”飞船的升空和回收的录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第一部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运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地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大气圈及其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然后通过读图发重点学习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和各层的特点。
第二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的重点,是为学习大气的运动和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作铺垫的,要求学生了解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并通过小活动,把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与温室保温作对比,让学生学会分析原因。
第三部分大气的运动:这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先让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然后运用电脑多媒体模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突破难点,并通过活动题来解释海陆风的成因。
通过讲述让学生了解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然后用通过电脑动画引导学生探究风在三种不同受力情况下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四部分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也是本节的重难点,通过动画演示和指导学生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来突破难点,并引导学生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天气和气候影响很大,对这部分内容可以利用活动题让学生读图比较得出结论。
第五部分常见的天气系统: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天气状况是重难点内容。
应充分运用比较法指导学生学习这一部分内容,从不同角度对各天气系统进行对比,并用图示和列表对比相结合的方法来做进一步的解释。
并列举实例来增加感性认识最后让学生模仿天气预报员,用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圈的概念、组成与结构,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运动。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大气圈的物质组成与垂直分层;2、认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3、理解大气运动的形成原因;4、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理解海陆分布的影响;掌握季风环流的形成和分布;5掌握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联系实际认识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结合图示了解大气各垂直分层的特点;2、联系常见的大气现象,理解基本原理;3、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理解热力环流;结合力的合成与分解规律认识风的形成;4、结合图示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联系海陆热力性质认识冬夏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5、根据图示或演示认识不同天气系统的气流运动状况;联系身边的天气变化认识天气系统导致的天气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增强地理探究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跨学科迁移能力;增强分析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1、大气垂直分层及与人类关系2、三圈环流,气旋,反气旋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3、高压,低压,锋面系统及其影响下的天气特征,简易天气图的判读。
教学难点:1、简易天气的判读;2、保温效应成因;3、三圈环流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看教材设置的情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问题,教师说明天气和气候是复杂的大气变化,给学生一段这两天扬州的天气预报情况。
明确本节研究的主题。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学生自学课本36—37页,了解大气组成并回答问题:1、低层大气有那些部分组成。
2、干洁空气组成的主要成分。
3、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在大气中有什么作用。
4、大气中的水汽和固体杂质在天气变化中扮演什么角色。
总结学生回答得出问题探究:①大气各组成成分的比例是固定不变的?②低层大气就是干洁空气?③人类活动不会影响大气成分?例题:城市上空多雾的原因是()A空气中多水汽 B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C空气中固体杂质较多 D空气中臭氧含量高(一)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自地面向上,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相差较大,据此此把大气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背景情境导入在“神舟”七号飞船降至100千米高度时,返回舱进行姿态调整。
在距地面约80千米时,返回舱再入稠密大气层。
进入黑障区后,通信中断。
约距地面40千米高度时,出黑障区,通信恢复。
什么叫稠密大气层?什么叫黑障区?稠密大气层是指对高速飞行物体产生较大阻力的大气层,一般距地表100~120千米以下,该层大气密度较大。
稠密大气层之外称为外层空间,大气逐渐变得稀薄,它一直可以延伸到3000千米左右,这一层也被称为稀薄大气层。
稠密大气层之外一般称“天”,之内就是“空”。
在稠密大气层内飞行的就是航空飞行器,在外层空间飞行的就是航天飞行器。
当返回舱大约以每秒8千米的速度进入稠密大气层时,返回舱与周围空气发生剧烈摩擦,使返回舱周围气体分子呈黏滞状态,温度不易散发,形成一个温度高达几千摄氏度的高温区,返回舱变成一个火红的流星,周围的气体和返回舱表面材料的分子被分解和电离,形成等离子鞘套电磁屏蔽。
因为等离子体能吸收和反射电磁波,会使返回舱与外界的无线电通信衰减,甚至中断,雷达也无法发现它的踪迹,这个区域因此被称为“黑障区”。
黑障区范围取决于进入大气层的物体的外形、材料、再入速度、无线电频率和功率等。
如果无线电频率选择合适,也可以避免黑障现象。
返回舱在下降到距地面大约40千米时,返回舱升力控制系统开始起作用,速度也有所放慢,黑障现象就会消失。
问题:大气层与人类的关系怎样? 教材内容详析知识点一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知识背景 近地面大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
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增加而逐渐降低,这是因为低纬度地区受热多,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所及高度大,对流层顶高;高纬地区受热少,对流较弱,所及高度小,对流层顶低。
同一地区,对流层高度夏季大于冬季。
大气的组成中,二氧化碳、臭氧、水汽等成分不仅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而且对人类生命及其生存环境有重大作用;同时人类活动也会对大气成分产生影响,从而改善或者危害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如:燃烧矿物燃料→CO 2增加→温室效应,制冷工业发展→氟氯烃含量增加→破坏O3层,使大气中臭氧含量减少。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二课时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和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内容】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圈的概念、低层大气组成成分与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划分依据。
(2)、运用图表分析、联系实际说明大气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和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的特点。
(4)、了解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太阳辐射的性质和特点。
(5)、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6)、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组成成分,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绘制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地球大气圈个各圈层特点的学习和复杂的天气过程形成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3)、理解大气对地球保温作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品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大气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和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的特点。
(2)、大气的保温作用2、教学难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用具】课本插图、课件、多媒体、地图册【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解法、演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复习巩固)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外力作用的表现,主要讲了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如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等。
之后我们学习了风力作用和人类的活动对地表形成的影响。
好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个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圈层------大气圈。
(新课引入)(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的圈层结构)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夜晚的时候看过流星雨,或是在电视里看过流星雨,那请问一下他是怎样形成的?生:略师:宇宙中的陨石在进入大气圈后,与大气圈的空气摩擦燃烧形成的,好今天我们首先来探讨一下大气环境最基本的特征——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板书)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推进(新知识传授)师:请问一下什么是大气圈?生:略师:地球表面包围着的大气,它是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师:低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它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的。
大家阅读课本35及36页第一段,参照35页表2-2-1,分析低层大气的组成和作用。
并完成幻灯片的相关表格。
生:(读图文,分析)(板书)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低层大气的组成师:根据幻灯片的表格,边播放幻灯片的文字,边讲解。
成分主要作用干洁空气氮气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如:蛋白质 氧气 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 二氧化碳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臭氧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固体杂质是凝结核,促成水汽的凝结【课堂练习1】大气各组成成分作用正确的是:( D )A 、氧是生物体的基本成分B 、臭氧大量吸收红外线,对地面起保温作用C 、二氧化碳大量吸收紫外线,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D 、水汽和固体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多媒体展示图2-2-2大气的垂直分层,大家参照37页图2-2-2大气的垂直分层,阅读37页2-5小节。
大家在阅读的基础上填写导学案的下表)师:很好,由此可以看出,地球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有差异,根据这种差异,可将大气层分为三层,自下至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板书)2、大气圈的结构 师:(边播放幻灯片边讲解)层次 高度 温度变化 大气运动 与人类关系天气现象C 高层大气 平流层顶至2000-3000千米先递减、后递增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极光B 平流层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大气以 水平运动为主利于高空飞行、臭氧层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天气晴朗-100-5050100AB C高度(千米)温度(℃)204060801001201400A 对流层平均高度12km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高度增加而降低(0.6℃/100m )大气对流运动显著与人类关系最密切风、云、雨、雪都发生在这一层,天气复杂多变。
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热源来自地面,所以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大气接受的地面辐射热量减少,温度降低。
就形成下部热,上部冷的现象。
我们知道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而上部冷的空气,收缩下沉,这样就形成了对流运动。
加之,这里集中了3/4的干洁空气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它们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而这些热空气在上升的过程中不断降温,形成降雨,造就了对流层复杂多变的天气现象。
平流层大气主要的热源来自30km 处,集聚的臭氧,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增温,所以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大气接受的热量增多,温度升高,因为臭氧大量聚集在30km 处,所以形成上部热,下部冷。
热空气比冷空气轻就飘在上面,冷空气比热空气重只能沉在下面,不能行成对流运动,以平流运动为主。
因此,平流层以平流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
高层大气,先递减、后增温,空气密度小;有若干能反射无线电波的电离层。
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师:同学们我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那些通信工具是利用无线电短波? 生:略师:用无线电短波的是广播和军事上的雷达,而其余的都是利用微波,如手机,电视等。
(巩固练习)1、读“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回答: (1)划分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的差异 。
(2)图中A 为对流层,该层气温随高增加而降低,原因是大气的热量来自地面。
该层大气厚度由高伟地区向低纬地区增大,其原因是对流作用的强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地区受热多,空气对流旺盛,高纬地区受热少,空气对流不旺盛。
(3)图中B 为平流层,该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其原因是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增温。
(4)在A 、B 、C 三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 A (填字母);对高空飞行有利的是 B ,其原因是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天气晴朗_。
B 层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C 层的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5)极光出现在 高层大气 有利于飞机飞行的 平流 层,含有臭氧层的 平流 层,含有-100-5050100AB C 高度(千米)温度(℃)204060801001201400电离层的 高层大气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 对流 层。
2、大气垂直分层中形成航空最佳飞行层的主要原因是该层:( D )A 、气温相对下高上低,大气稳定B 、水汽含量较多,但尘埃少,水汽不易成云致雨C 、大气易电离,有利于保持与地面的短波通讯D 、大气以平流为主,大气的能见度好 (转承):同学们,我们知道,太阳表面的温度6000k ,但是,到达地表的温度却没有6000k ,那么,有一部分的的能量是去哪了?师:好,接下来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大气的受热过程。
(板书)二、大气的受热过程师:请问一下地球表面的主要来源是? 生:太阳辐射师:对(幻灯片展示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辐射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包括:紫外线(波长小于0.4um )、可见光(波长0.4—0.76um )和红外光(波长大于0.76um ),其中最主要是可见光部分。
师:(幻灯片展示图2-2-3的图片,并讲解)实验证明,物体温度越高波长越短,温度越低波长越长。
所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人体辐射等属于长波辐射。
师:(提问)假如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定为百分之百,而实际上最后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却只有百分之四十七,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略师: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板书)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师:播放幻灯片动画,并讲解吸收作用。
(如图所示) 师:在幻灯片上补充知识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并讲解。
师:播放幻灯片,用表格的形式,小结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作用形式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作用特点实例吸收作用平流层中臭氧吸收紫外线吸收强烈,有选择性,大部分可见光可穿透平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上升。
对流层中水汽、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反射作用 云层和较大尘埃 无选择性,反射光呈白色 阴雨天无阳光 散射作用空气分子和细小尘埃向四面八方散射,有选择性朝霞和晚霞师:刚才我们讲解了大气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现在我们讲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保温作用。
(板书):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的作用 师:边播放幻灯片边讲解其受热过程。
并用三句话概括其过程: (1)、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增温。
(2)、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产生地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红外光部分。
与太阳辐射相比,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3)、大气返大地:大气增温后,向外辐射能量,它将其中很大部分返还地面,这部分称作大气逆辐射。
它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地面辐射所损失的能量,从而起到了保温作用。
(习题巩固)思考题一: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方,却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为什么?(1)、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强原因: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②晴天多,云量少;③地势高,空气稀溥,大气洁净,大气削弱作用弱。
(2)、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的原因:由于空气稀薄,洁净,云雾少,对大地的保温作用同样比较弱,同时海拔高,所以夏季反而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思考题二:“蜀犬吠日”是杂回事?四川盆地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弱的地方,却不是我国气温最低的地方?为什么?四川盆地,海拔低且地形封闭,水汽难以输出,空气湿润,多云雾天气,且阴天多,对大气削弱作用强,太阳辐射弱;同时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较强。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大气由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构成以及各成分的作用。
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及特点。
之后我们又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
如图所示:【板书设计】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一)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1、低层大气的组成2、大气圈的垂直分层二、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