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共21页
- 格式:ppt
- 大小:1.89 MB
- 文档页数:21
摘要:法治和人治的问题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在法治与人治之间进行权衡,比较二者的不同和各自的优缺点,对于我们在实际生活当中加深对法治与人治的理解,使我们对中国现代法治进程形成一个更为务实的态度,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人治法治含义启示历史上有关法治和人治的争论,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观点。
儒家主张人治(或德治、礼治),法家主张法治;第二次指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这一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前者主张人治,后者主张法治;第三次指中世纪资产阶级先进思想家为反对封建专制提出的有关法治的观点。
在这三次争论中,法治论者和人治论者对法治和人治展开了论战。
那么什么是人治,什么又是法治呢?一、人治的基本含义和特征人治作为一种治国方式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几千年,人治是同君主专制相联系的,他的基本特征是统治者的权力和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
可以说“人治” 是封建等级、特权的产物,“人治”本身也是统治者的特权,即凌驾于社会法律之上的特权。
在我国被后人概括为“人治”的是儒家所倡导的贤人政治,是指“德政”、“仁政”和“礼政”。
这种政治不仅要求统治者具有自己的时代的“仁”、“德”、“礼”政观。
而且对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都要实行仁德教育化,用道德理想教育人,管理人,以达到治国目的。
人治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政治权威神化在人治政治中,最高统治者往往被视为上天派来的无所不知、无所不通、无所不对的圣人,他的话被称为圣旨,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使得人人都极为敬畏。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以天子、龙种自居,以“奉天承运”作为自己的合法性基础,定期举行祭天大典,与上天进行心灵的对话。
御用史臣们不惜造出祥瑞之气流行、麒麟出现等神话,为皇权披上神秘的外衣。
2.法律权威弱化在人治政治中,法律存在的价值完全在于最高统治者的需要,法带有很大随意性,法律必须随权力变化,法律是权力的婢女。
最高统治者掌握着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权力的行使一切以最高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一切既定的规章制度、政策条例、宪法法律,均不能真正形成对最高统治者的约束力,最高统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决定对制度法规的取舍。
关于在法学和政治学中,法治同人治是并列的两种基本的治国方法。
在目的和愿景之中两者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希望社会安定富足、百姓安居乐业,总不会有统治者和管理者愿意国家混乱、受人欺凌。
两者的分歧仅仅在于最终的或主要的手段是法还是人。
因此,我们必须以一种冷静的心态来思考法治和人治的关系。
、所谓“人治”,就是依主观办事,有法不依,以言代法,并非按照人多人少来治理,人治即,按照掌握权力的人的感性思考去行事,也就是全国人民共同使用一个脑袋,共和以后,人治的表现是用政党的形式来治理,用政党的形式来维系人治的状态。
所谓“法治”,简单的说:就是依法办事、依法治国。
在党的“八大”会议上提出两句话,叫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肯定了这两句话,又增加了两句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以上四句话就是党中央强调的要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含义。
很多人都在思考究竟是人治大于法治还是法治优于人治,针对这些说法不一,也各有各的道理。
总的来说法治与人治的根本对立在于,法治认为一个国家能否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法律制度完善与否以及执行的好坏,而不是那些有权力、有威望的领导者。
人治的理论则恰好与此相反。
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与方法,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要有比较完善的法律与制度;并且特别强调,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或公民个人,包括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在内,都要遵守法律,严格依法办事。
这同那种认为法律可有可无,有法可以不依,凡事由少数领导个人说了算的人治是有原则区别的。
在我们国家大部分地区都是行政权力往往是大于法律效力,这和国家的生产力和生产水平有着关系,毕竟成为一个严格的法治国家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在面对社会上的不公平和不正之风时,人们大肆批判人治,寄希望于法治,似乎只要国家实行了完全的法治,天下就没什么解决不了的事情。
其实,不论是法治还是人治都会有其局限和不足之处。
1994年前美式橄榄球运动员辛普森杀妻一案成为当时美国最为轰动的事件。
2020,国开大学电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网考形考任务,7(专题测验七),答案(2020) 国开大学电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网考形考任务7(专题测验七)答案专题测验七一、判断题(每题 5 分,共75 分)题目 1 1. 法与法律完全相同。
()选择一项:错题目 2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
()选择一项:对题目 3 3.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渐形成,在宪法统帅下形成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部门。
()选择一项:对题目4 4.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是法律应有的尊严和生命。
()选择一项:对题目 5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虽然未能遵循法治普遍规律,却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治国理政基本方式。
()选择一项:错题目6 6.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
()选择一项:对题目7 7.程序法是规定和确认权利和义务以及职权与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法律。
()选择一项:错题目8 8.《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刑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刑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选择一项:对题目9 9.《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选择一项:对题目10 10.法治思维要求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协调关系和解决问题。
()选择一项:对题目11 1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选择一项:对题目12 12.全体社会成员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不仅是保证法律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和要求,也是保障个人平安幸福的底线和红线。
树立法治思维摒弃人治思想作者:张岩鸿来源:《领导之友》2014年第12期《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
不言而喻,国家的任何一项基本方略都必须靠人来实现,尤其要靠核心骨干力量。
作为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的领导干部,在观念上树立法治思维、摒弃人治思想,在实践中善用法治方式、杜绝人治做派,对于法治中国能否顺利建成至关重要。
树立法治思维事关国家兴衰强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
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
我国正在实施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在日益全球化、现代化的当今世界,靠飘忽不定、无规无矩甚至异想天开的人治思想及人治方式,不仅思维上不匹配、方式上不奏效,效果上更可能南辕北辙,所以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而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领导干部具备法治思维、坚持依法办事,不仅对于我国近期的战略推进作用突出,而且对于远期的法治精神养成更是意义重大。
树立法治思维在我国尤其艰难。
梁启超曾痛彻指出,我们中国人最大的缺点,在没有组织能力,在没有法治精神。
而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更是通过多文化比较得出结论,即:一个没有法治的伟大世界文明是中国。
事实上,中国历史上也有法,但中国的法不像欧洲根植于基督教,可以凌驾于世俗国家之上,国王也不能例外。
在封建社会的中国,国家一直掌控着各宗教团体,从没有比国家本身更高的宗教权威。
因此,中国历史上的法主要是制定法,即王法,但王或皇帝却可以不受法的约束。
而这种只作为统治工具的法显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实际上,称其为人治可能更恰当一些。
因此,作为外来传入品的法治思维,在缺乏法治历史传统且浸熏着较为浓厚久远封建人治思想的我国,即使对于现今的广大领导干部,要想其牢固普遍地树立法治思维,其艰难程度也是可想而知的。
谈谈对法治与人治的认识——法治必然取代人治[摘要]:在研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问题时,人们会进一步问,为什么一定要实行“法治”?“法治”有什么优越性?一般地说,“法治”的优越性是指它优于“人治”。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讲到,“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这些必要性是我国近20年来历史经验的总结,正说明法治本身的优越性和价值,即法治代表理性、效率、文明、民主和秩序。
[关键词]:法治、优越、人治、必然、取代法治无论是作为一种政治理念,一种治国方略,还是作为法学的一个基本范畴,都可以说源远流长,内涵丰富。
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内容。
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把依法治国和法治国家提升为政治文明的范畴。
这对于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是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涉及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既包括宏观的,也包含微观的。
一、法治与人治的渊源。
法治思想,源远流长。
但源头究竟在何处,很难考证。
作为一个封建统治历史悠久的国家,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比较少。
有些地方和单位,都有家长式的人物,他们的权力不受限制,别人都要惟命是从,甚至形成了对他们的人身依附关系。
这种家长制作风,除了使个人高度集权外,还使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组织成为个人的工具。
家长制就是历史非常悠久的一种陈旧社会现象,是人治的表现形式之一。
所谓人治,最基本的特征是当权者的个人意志超乎社会之上,处理事务和管理社会生活,完全以个人的意志、愿望、能力、政治素养、知识水平、道德品质为转移。
实现这样的统治,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很强的专横性。
法治与人治的关系法治和人治都有局限性和优势,应该辩证的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法治的学理基础是法学,强调公平正义的法律制度,人治的学理基础是管理学,强调科学有效的管理技巧,法学和管理学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不能单独的强调以法学为理论基础的法律制度而否定管理学的合理性,也不能单独强调以管理学为基础的管理技巧而否定法学的合理性。
现代的科学管理强调科学有效的管理技巧,也重视制度的作用,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现代的法学理论强调良法善治,管理学和法学的理论目标是相通的,不能割裂的看待两者的问题。
首先,要了解法治、人治的概念。
法治:一种治国方略,是依法办事的原则,是将国家权力的行使和社会成员的活动纳入完备的法律规则系统。
知乎用户:法律与政治的关系?20 赞同·0 评论回答在不同的时代,人们赋予法治不同的社会内涵和意义。
在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中,法治包含着多种内涵和意义:(1)法治意指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2)法治意指依法办事的原则,法治作为一个动态的或能动的社会范畴,其基本的意义是依法办事;(3)法治意指良好的法律秩序,无论是作为治国方略,还是作为依法办事的原则,法治最终要表现为一种良好的法律秩序;(4)法治代表某种包含特定价值规定性的社会生活方式,法治不是单纯的法律秩序,而是有特定价值基础和价值目标的法律秩序。
人治:与法治对立的治国方略。
这种对立在古代和近代史上,其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不尽相同的。
在古代中国,法治论者强调把社会关系纳人法律的轨道,用带有权威性、强制性的法律规范或严刑峻法治理社会,这种法治论与近现代意义上的法治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实际上属于法制的范畴。
人治论者则认为“为政在人”(出自《论语·为政》),强调重视人的作用。
在古希腊,法治强调法律的理性及其一般的指引作用,人治则强调圣贤的智慧及其解决具体问题的个别指引作用。
其次,要理解法治、人治的区别。
2015军转考试必读:人治思维不根除法治思维难确立关键词:军转张为臻法治思维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军转资料人治思维是法治思维的大敌。
人治思维不根除,法治思维难确立,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就不可能深入推进。
法治思维是基于对法治的信仰和遵守,自觉运用法治理念、原则和逻辑来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前提是确立法治思维,思考问题自觉与法规制度接轨,实施决策自觉以法规制度为据,检查指导自觉以法规制度为本,处理问题自觉以法规制度为准,使工作、行为符合法治精神和法规要求。
人治思维则主要依靠权力、习惯、经验、关系等来指导工作、进行决策、解决问题,进而导致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
人治思维不根除,朝令夕改、长官意志、暗箱操作、文山会海等不良现象就很难根治,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随着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全军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广大官兵的法治理念、法治素养得到明显强化,但重人治、轻法治的现象在部队中仍然比较突出:有的领导“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有的机关部门下发通知、安排工作比较随意,不按制度规定和计划安排办事;有的部队抛开条令条例,张为臻博客搞一些土政策、土规定;还有的官兵遇事不信法、不找法,而是找关系、找门路,等等。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和制约部队全面建设,扰乱部队工作秩序、生活秩序和战备秩序,而且浪费建设资源,增加治理成本。
实现从人治思维向法治思维的转变,实质是一场思想观念的革命和治军方式的变革。
人治思维是一种权力的任性,受到利益的羁绊,具有强大的惯性。
只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使权力运行守边界、有约束、受监督,才能彰显法规的权威;只有敢于触动自己的奶酪、敢于向自己说“不”,才能使法规高于人情、明规则战胜潜规则;只有克服惯性做法和思维定势的影响,才能真正改变“黑头不如红头、红头不如白头、白头不如口头”的现状,告别“计划墙上挂,干啥听电话”的历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完整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完整版)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B【解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宏大革命,在实践中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就成为新时期宽阔青年的历史使命。
【考点】绪论绪论2.【答案】C【解析】(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了举什么旗的问题;(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了走什么道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了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杰和精神风貌的问题;(4)社会主义荣辱观: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了遵循什么样的行为规范的问题。
【考点】绪论绪论3.【答案】B【解析】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自由、公正、公正、法治: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其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政治建设应然状态的是民主。
【考点】绪论绪论4.【答案】D【解析】自然属性:指人作为自然生物所具有的形态和特征,包括人的条件反射、新陈代谢、食欲和性欲等。
社会属性:指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具有的性质和特点,包括人的劳动和社会关系、意识、思维、语言等。
【考点】科学把握人生的方向和道路科学熟识人的本质5.【答案】A【解析】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用世界观去观看和对待人生问题,就形成了人生观。
世界观准备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同时,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进展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考点】科学把握人生的方向和道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解析】人生的社会价值必需和自我价值相结合,并通过社会价值表现出来,制造社会价值是因,实现自我价值是果,不制造社会价值,就无从实现自我价值。
法治与人治【摘要】人治,是在生产力相对掉队的社会时期,人们寄希望于明君,圣主,希望他们发挥自己的文治武功,用自己的仁德之心去救万民与水火当中,希望他们能够推动社会进步。
法治是相关于人治而言的,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功效。
社会主义法治更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功效,高度重视和推动法治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人治法治理方式法权依照一、法治与人治的历史渊源(一)人治的由来及其客观缘故在漫长的古代中国,是以人治为国家机械运行的杠杆的。
所谓人治,确实是君治和君王操纵下的吏治,这是专制制度所决定的,也是旧的社会体制下生产力不发达所造成的。
那么,人治究竟是怎么显现和存在而且取得进展的呢?1、人治的产生一个社会要取得有序的运行,就必需有某些东西作为其运行的准绳。
原始社会正是由于有这种客观的需要,才使合乎常理的人们的行为慢慢固定下来,专门是到了氏族社会和部落时期,领袖的行为更是人们行为的指南,也确实是说,大凡一代政治都有自己的理想模式,它是这一政治的法权依照,是其最高法,理方式。
人类初期政治往往以天神,鬼神和自然万物为法权依照,为最高法,理方式。
他们法天神,法鬼神,法自然万物。
古代西方社会政治曾以上帝为法权依照,为最高法,理方式、他们以上帝为法,而且近代西方政治还曾以理性为法权依照,为最高法,以理性为法,即所谓的“理性自然法”1【①】。
中国古代的儒家政治那么以先王,圣人为法权模式,他们以圣人和先王为法。
中国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成立起国家,更是形成了以国王为中心的专制政体,能够说人治源远流长。
在这种君王专制时期,可观上要求臣民忠于朝廷,忠于君主,于是显现了儒家学派所鼓吹的人治思想。
(二)法治的产生及其客观缘故在人们鼓吹人治的同时,法律也就随之产生了。
在父系氏族时期,中国大地上氏族林立,并产生了黄帝、炎帝、蚩尤和三苗等部落集团。
随着各自的进展和彼其间的冲撞、融合、他们之间发生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战争。
从本质上讲,法治是现在民主人权时代有关政治和法制建设的一种综合性的价值目标,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基本的行动原则和其实现过程和结果。
在现代社会,法治是与人治针锋相对的,她意味着在国家中法律具有最高的权威,以规制公共统治为重心,以保障和促进全体国民的民主权利和个人尊严为归宿。
法治思维是指执政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需处理我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和形成结论的思想认识的活动和过程。
含义:法治思维就是将法治的诸种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式。
特征:法律至上;权力制约;人权保障;正当程序。
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主要包括权利义务相统一、重证据、讲程序。
(1)权利义务相统一权利义务相统一的思维方式是公民就具有的基本法律修养,权利和义务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要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必须要培养权利义务相统一的法律思维方式。
(2)重证据证据是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客观事实。
在诉讼程序中是凭借证据来认定相应事实的,并以此作为适用法律的根据,这就是重证据的根本原因。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培养证据意识,注意保存和搜集证据。
(3)讲程序法律程序是人们进行法律行为必须遵循或履行的法定的时间或空间上的步骤和形式。
是实现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合法方式和必要条件。
因此,讲程序是法律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
法治思维的主要内涵十八大报告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强调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但何谓法治?法治有哪些主要内涵?相对人治而言的法治,《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指先秦时期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以法为准则,统治人民,处理国事;指根据法律管理国家和社会”。
十八大报告所说的法治,当然是指后者,用法律手段治理国家,管理“五位一体”。
法治与人治【论文摘要】从古至今,法治和人治从来就不分离,治国.治家.修身同样需要。
【关键词】法治人治东西方对此的争论法治与人治的大讨论实名向北大推荐案例目录1历史上早就有关于法治与人治的争论.2中国古人对此的认识观3中国现代对此的发展认识4实名向北大推荐案例5总结关于法治与人治的认识序:从古至今,法治和人治从来就不分离,治国.治家.修身同样需要。
历史上早就有关于法治与人治的争论.(1)儒家和法家关于法治有不同见解,争论的核心是实行人治还是法制.儒家主张人治,或称德治,礼治,认为国家要由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贤明君主或圣人贤人通过道德感化和约束进行治理.为此,儒家的代表人物进行了充分论证, ,法使人民无廉耻之感,而礼则使人们不仅知道廉耻,而且有了规矩相反,法家主张要由掌握国家权力的人,通过制定实施强制性的法律,才能够治理好国家。
. (2) 古希腊思想家关于法治与人治也有争论,争论的核心是是否实行"良法"之治.他们关于法治的论述,主要是与自然法,良心,公平,善良等哲学政治学伦理学观念联系在一起的,法治思想只是其庞大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
( 3)近代以来,法治与人治之争,在政治制度领域主要表现为实行民主还是专制之争,法治思想的核心是权力分立与权力制衡. 17,18 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总是把实行法治还是人治与政治制度,国家体制联系起来.美国思想家潘恩宣称:"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国家中法律应该成为国王."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更高高地举起了民主共和国的旗帜。
中国古人对此的认识观“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
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
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
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