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16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及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101.00 KB
- 文档页数:7
前言: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16 短文两篇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疏通文意,识记重点文言词语。
2.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与方法】1.理解文章主旨,领会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背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教师: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让学生课前预习。
学生:预习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
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
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德馨.(xīn)鸿儒..(hóng rú)苔.痕(tái)案牍.(dú)西蜀.(shǔ)调.素琴(tiáo)(2)古今异义①山不在.高(古义:在乎,动词。
今义: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②惟吾德馨.(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今义:芳香)③无丝竹..之乱耳(古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今义:丝绸和竹子)④无案牍之劳形.(古义:身体。
今义:形状)(3)词类活用①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②有龙则灵.(名词作动词,显出灵异)③惟吾德馨.(名词作形容词,品德高尚)④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蔓上)⑤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⑥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4)一词多义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之无案牍之.劳形(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可不译)。
【新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16 短文两篇》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选入了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包含了《荷塘月色》和《背影》两篇经典短文。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让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和亲情的细腻描绘,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和哲理。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短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但学生在理解作者情感和哲理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难度,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理解短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和亲情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短文的基本内容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2.难点:对短文中所蕴含的哲理的理解和感悟。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设计教学问题和讨论话题。
2.学生准备:预习短文,了解作者背景,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两篇短文的标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短文,教师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对有难度的地方进行讲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短文内容,讨论作者的情感变化。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短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短文,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谈谈对亲情和自然的感悟。
学生进行思考和分享。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短文中的亲情和自然之美。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精制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爱莲说》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第16课,本课主要包括两篇短文《爱莲说》和《荷塘月色》。
这两篇短文都是描绘自然景色的美,通过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本课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感悟短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一些简单的文学作品。
但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同时,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美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通过文学作品来感悟自然之美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和背诵《爱莲说》和《荷塘月色》两篇短文,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学会欣赏和评价自然景色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和背诵《爱莲说》和《荷塘月色》两篇短文,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教学难点:通过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感悟自然景色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自然景色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2.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自然景色的美。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自然美景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准备自然景色的图片和视频,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包括短文内容、词语解释、图片展示等。
3.分组讨论:准备分组讨论的表格和指导学生讨论的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自然景色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兴趣和好奇心。
【新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16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6 短文两篇》是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两篇短文,分别是《荷塘月色》和《小石潭记》。
这两篇短文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感受文学的魅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学期之前,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对文学的基本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有一定的掌握。
但是,对于《荷塘月色》和《小石潭记》这两篇短文,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欣赏能力还不够强,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和《小石潭记》两篇短文。
2.能够分析并欣赏两篇短文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3.能够通过阅读两篇短文,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和《小石潭记》两篇短文。
2.难点:能够分析并欣赏两篇短文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解和分析。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3.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六. 教学准备1.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
2.教师需要准备好教学PPT,包括教材内容的图片和重点知识的文字描述。
3.教师需要准备好相关的小组讨论题目和作业题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文学作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荷塘月色》和《小石潭记》两篇短文的内容,同时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对两篇短文有一个整体的理解。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入理解和分析两篇短文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反思一、引言在本次教学中,我为学生讲解了《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短文。
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讲解,我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的语文知识,还引导他们理解了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的反思。
二、教学目标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设立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包括让学生掌握重点字词、理解文章意蕴、体会作者情感等。
通过课堂上的互动和学生的反馈,我认为这些目标基本得以实现。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在理解文章深层含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反思在教学内容方面,我重点讲解了两篇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意蕴。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同时,我还采用了对比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篇文章的异同。
在教学方法上,我尝试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讲解、小组讨论、问答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在时间安排上还需更加紧凑,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在讲解过程中还需更加注重学生的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四、教学成效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认为学生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1.掌握了重点字词和句子的解释和翻译。
2.深入理解了文章意蕴和作者思想感情。
3.提高了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
4.培养了对美好品格的追求和崇尚。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1.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在时间安排上还需更加紧凑。
3.在讲解过程中需更加注重学生的反馈。
五、改进措施与展望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我计划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加强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深层含义。
2.优化时间安排,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教学。
3.更加注重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_短文两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16、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目标: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教字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步骤:一、教学铺垫导入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这些客观事物就有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松、竹、梅,如高山、名川、清风、明月。
也可以是一所简陋的房屋,还可以是一株出自淤泥的莲花。
二、学习课文(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
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②学生试读课文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二读品析诗句)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明确鸿儒,无白丁(雅)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安)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明确不能。
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三、教学小结(略)四、全班竞背(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爱莲说教学目标: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选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该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与人生。
本课包括《长城》和《端午日》两篇短文,分别描绘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端午日的热闹习俗,旨在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体会文化之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对文言文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如词汇量不足、句子结构理解不深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激发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主题。
2.难点: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词语,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启发引导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长城》和《端午日》两篇课文。
3.黑板:写好板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长城的雄伟壮观和端午日的热闹习俗,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和传统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阅读效果。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韵律美。
教师指导,纠正发音和语气。
4.巩固(10分钟)学生合作探讨,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教师启发引导,讲解课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语。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6.《短文两篇》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材分析:《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的骈体铭文。
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发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将“隐逸者”“富贵者”“君子者”三者进行对比,以揭示菊、牡丹、莲各自不同的形态与气质,并以菊为正衬,以牡丹为反衬,使莲花挺拔超群的高洁形象矗立在读者心中,歌颂了自己坚贞不渝的理想和洁身自好的君子情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相关的文言字词,翻译并背诵这两篇课文。
2.了解并识记相关文学常识,理解“铭”和“说”这两种文体的特点。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疏通文义时以学生自主翻译为主,教师讲解为辅。
2.指导学生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逐渐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两文中作者高洁的人生志趣,做品德高尚的人。
教学重难点:1.重点:(1)诵读、背诵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常会为自己的书房起一个响亮而别有深意的名字。
例如:“老学庵”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书屋名称,此名表达了诗人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而不止的精神。
著名戏剧家梅兰芳室名“缀玉轩”,寓意为博采众家之长。
鲁迅先生在北京时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被反动文人骂为“学匪”。
鉴于此,幽默的鲁迅把自己寓所的书房起名为“绿林书屋”。
“绿林”者,强盗也,“绿林书屋”乃“学匪”之寓所也,以此来讽刺反动文人的诬蔑。
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另一位文人的居室——刘禹锡的“陋室”,看看这“陋室”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1)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曾任监察御史。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包括《荷塘月色》和《小石潭记》两篇经典短文。
本节课主要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让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同时,通过学习短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技巧,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文阅读和写作技巧,对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仍有困难,对短文中的细腻情感表达和深层次含义还需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2.理解短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3.学习短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短文内容的理解,作者情感的体会。
2.难点:短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技巧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包含短文内容、作者简介、修辞手法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如《春》、《济南的冬天》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PPT,展示《荷塘月色》和《小石潭记》两篇短文,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感受文字的韵律美。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针对短文内容进行思考和回答,如:“作者是如何描绘荷塘月色的?”“《小石潭记》中,作者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情感?”等。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总结短文的内容和情感,并结合短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讲解,如比喻、拟人等。
同时,引导学生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16短文两篇公开课优质教学(匹配新教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16课包含两篇短文,分别为《童年的发现》和《冬阳·童年·骆驼队》。
这两篇短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童趣,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体会成长的快乐与感悟。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将围绕这两篇短文展开,通过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课文,提高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针对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本节课的学情分析如下:1.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能独立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但针对具体文章的深入分析和欣赏能力有待提高。
2.学生对童年时光充满向往和怀念,对富有童趣的文章更感兴趣。
3.学生在写作和表达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需通过课堂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珍惜当下的生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主题。
2.难点:欣赏课文语言之美,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录音,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跟读和模仿。
2.准备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准备课堂练习题,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巩固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如:播放一首童谣,让学生跟着节奏唱歌,感受童年的快乐。
16课《爱莲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疏通文意,背诵默写课文。
2.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衬托手法的运用。
3. 学习作者高洁的人生志趣,做品德高尚的人。
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难点体会品味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探究置疑法以及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激兴趣。
有一位哲学家,他酷爱莲花,在任地方官时,曾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
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莲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鼻。
他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污浊,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他就是周敦颐,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莲花,嗅莲的芳香,品莲的品格。
(二)走近作者,解文体。
1、简介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他用故乡营道濂溪给自己的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
与李宽、韩愈、张栻、黄干、朱熹、李士真,并称为“石鼓七贤”。
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2、文题解读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
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讲究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题目的意思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爱莲花的道理。
三、整体感知——初读课文闻莲香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蕃fán淤泥yū濯zhuó清涟lián隐逸yì噫yī鲜有闻xiǎn2、指导朗读。
①古文朗读可采用吟诵法,语气舒缓,抑扬顿挫,读出赞美之情。
②在读“而”、“也”、“噫”、“矣”等词时,语气适当延长些3、学生自由朗读,个别展示,师生评点。
四、了解课文内容——细读课文通莲意(1)学生小声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句意,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2)师生共同解决有关难字难句的问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6《短文两篇》精制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荷塘月色》和《小桥流水》两篇短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两篇短文,理解短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册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描绘自然景色的短文可能还缺乏一定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读短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短文,理解短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能够通过细读短文,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创作自己的小短文,描绘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色。
四. 教学重难点1.能够理解短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能够通过细读短文,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和思考,深入理解短文内容。
2.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运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短文《荷塘月色》和《小桥流水》的文本材料。
2.准备与短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用于辅助学生理解短文内容。
3.准备问题清单,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荷塘月色和小桥流水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所看到的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将短文《荷塘月色》和《小桥流水》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初步阅读并整体感知短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清单,引导学生通过细读短文,分析和回答问题。
问题可以包括:短文描绘了哪些自然景色?作者是如何描述这些景色的?作者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通过互动交流,巩固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选自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本节课的内容由两篇短文组成,分别为《荷塘月色》和《小桥流水》。
这两篇文章都是写景抒情的文章,文字优美,描绘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通过学习这两篇文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感受文学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写景抒情的文章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会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结构,感悟作者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生字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然后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PPT,呈现两篇课文的文章标题和作者,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然后提出问题:“这两篇文章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讨论,分析文章结构,归纳作者情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几个重点句子,让学生翻译和赏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同时,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语描述自己的家乡或大自然景色。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如果你来到文章中所描述的地方,你会怎么做?”让学生发挥想象,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短文两篇》优秀教案【优秀9篇】教案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
这次牛牛范文为您整理了9篇《短文两篇》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教学重点篇一1、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短文两篇》优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2、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3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重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时数: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
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1)名言警句:腹有诗书气自华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苏】高尔基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瑞士】凯勒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之高尚。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爱莲说》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短文。
作者以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莲的描绘,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本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提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文,对古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古文阅读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生僻字的认识、句式的理解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生僻字的解释,以及句式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僻字的读音和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的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字的认识和理解。
2.句式的理解和翻译。
3.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鉴赏。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等,结合多媒体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多媒体教学课件。
3.课文翻译和注释。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莲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对莲的认识和印象,从而引出课文《爱莲说》。
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停顿,解释生僻字的读音和写法,讲解句式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翻译课文,遇到问题时,同桌之间相互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选取几位学生的翻译,进行讲解和分析。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论自己对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认识。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生僻字的认识和句式的理解。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短文两篇》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选自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材,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两篇短文的阅读与理解。
这两篇短文分别是《荷塘月色》和《散步》,它们都是优美的散文,描绘了不同的场景和情感。
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感受文学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学期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进行基本的阅读和写作。
但是,对于散文的理解和欣赏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需要激发和保持。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2.理解短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够对短文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评价。
4.能够运用所学,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短文的理解和欣赏,朗读的技巧。
2.难点:对短文深层次的理解和分析,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短文的朗读录音和相关的影像资料。
2.准备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话题。
3.准备短文的分析和评价标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荷塘月色和散步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短文作者和背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范读短文,学生跟读。
学生自主阅读短文,理解短文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短文,注意朗读的语气、节奏和情感。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训练。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答相关问题,进一步理解短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
5.拓展(10分钟)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如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喜欢的景色或情感。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和评价。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短文的理解和欣赏的重要性。
16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2.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进一步了解“铭”与“说”两种古代文体的特点,同时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的妙处。
2.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激活思维,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简评鉴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洁脱俗的情怀。
重难点重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今天,我们的居室也变得越来越宽敞。
当然,由于种种原因,在城市里、在我们的身边,可能还存在着“蜗居”现象,然而,住房小不等于志向小,下面,请让我们一起听听《陋室铭》的作者是怎样说的吧。
二、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进步思想家。
王安石称他为天下奇才,白居易称他为“诗豪”。
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三、知识小窗1.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参与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
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是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
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辨。
”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
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
策知县很生气,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觉得此狗官欺人太甚,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2.铭,是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
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其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可分两类:一类埋于地下记述死者生平事迹,叫墓志铭;一类是沿着器物之铭发展下来的述功纪行的文字,有时用于警戒勉励。
四、整体感知1.从课题可看出作者写作的对象是什么?陋室。
2.“铭”是什么?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通常都是用韵的。
铭的基本特点可以用陆机说的“博约而温润”这句话来概括。
“博”,指内容广博;“约”,指文辞简约,概括性极强;“温”,气度温和,从容不迫;“润”,语调柔顺。
铭之所以有此特点是因为它讲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其影响不止于题铭者本人及其同代人,还将传于后世。
3.我国古代的诗文有很多都是用韵的,这些文章往往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具音乐美,让我们齐声朗读,共同感受。
4.全班朗读课文。
5.什么是陋室呢?室名,意思是简陋的房子。
6.是谁给它起的名字?刘禹锡。
7.作者刘禹锡是什么人呢?唐朝的诗人、文学家。
8.古代文人总喜欢给自己的房子起一些优雅的名字,如“潇湘阁”等,那作者为什么要给他自己的房子起名叫“陋室”呢?难道他的房子真的很简陋吗?请大家阅读课文,然后将与陋室有关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学生朗读描写陋室的句子)9.刚才我们朗读了刘禹锡描写他的陋室的语句,我想,每个同学的头脑里都浮现出了不同的画面,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给大家描绘一下你想象的陋室呢?描绘时可用上这样的句式:“陋室的……很……你看……”五、分析课文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有何深刻含义?“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彩。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室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写室中事。
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7.“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
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把“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六、探究升华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是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的,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
作者有着不趋炎附势、不向权贵折腰的气节,所以,他身处陋室不以为陋,人在逆境仍自强不息。
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莲花是澳门的区花,莲花也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莲花还是高洁的象征,我们对莲花的赞美,恐怕多少得归功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二、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
曾任州县地方官,后退居庐山莲花峰下,世称“濂溪先生”。
他是宋代有名的哲学家,理学中濂洛学派的创始人,程颐、程颢都是他的学生。
有《周子全书》。
三、知识小窗1.关于周敦颐的为人,《宋史·周敦颐传》上引了宋代著名文学家黄庭坚评价他的一段话:“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他在南康郡当官期间,喜欢游览附近庐山等处胜景,鄙视封建社会那种骄奢淫逸的生活。
他酷爱莲花,亲自率领属下在旧南康府署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
荷花盛开季节,他即赴池畔观赏,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下了传诵千古的佳作《爱莲说》。
2.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
骈句和排比句以外,统称散句。
四、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
老师范读。
学生齐读、轮读均可。
读时注意节奏、重音,要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水陆草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可爱者甚蕃:者,结构助词,与前面“可爱”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可爱的(花)”。
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唯独。
世人甚爱牡丹:甚,很。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而,连词,表转折,却。
濯清涟而不妖:而,连词,表转折,却。
中通外直:(茎)中间通透,外形笔直。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越发清香。
益,更加。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连词,表转折,却;焉,助词,可不译。
予谓菊:谓,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之,结构助词,的。
陶后鲜有闻:鲜(xiǎn),少。
3.请再次朗读课文。
五、分析课文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比作君子。
描写句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表现的品质: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诩,洁净而又庄重。
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2.课文中作者列出了哪几种花?莲花、菊花、牡丹。
3.这三种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莲花(周敦颐)、菊花(陶渊明)、牡丹(世人)。
4.这三种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菊花,花之隐逸者。
牡丹,花之富贵者。
莲花,花之君子者。
5.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
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
6.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而“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
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
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7.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德者鲜惋惜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君子者无赞美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利者众讽刺映衬手法:陶渊明爱菊鲜(正衬) 世人爱牡丹众(反衬) 予独爱莲(突出)六、总结提升《爱莲说》中,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虽然周敦颐写的这篇短文距我们已有千年左右了,但他所赞颂的莲花品质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反思《陋室铭》是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
课堂上无论是范读、齐读,目的都是让学生从读中去悟作者的感情,品味文字的美感,更有益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读深入,边品边读,注重品味文章的语言文字。
本文授课虽注意以读为主,但是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在自主学习环节,在教学中除了利用多媒体、课文朗读课件,还需要注意,对学生适时地点拨,有层次地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读好,还要读出韵味,真正融入文章中。
在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升,同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课《爱莲说》教学时我注意加强对语言的训练,通过“我在诵读——品味”,来“感悟”文学作品内在的形象、意境等,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而较好地实践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