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天石砚铭》阅读练习及答案(2018年浙江省金华市、丽水市中考题)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1
【浙江杭州】(二)“刷脸时代”来临,您准备好了吗?“漂亮的脸蛋能出大米吗?”曾是一句著名的电影台词。
在刷脸支付时代来临的当下,每一张普通的脸蛋都有可能刷出钱来,作为一种新型支付方式,刷脸支付采用了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大数据风控技术,让用户在无需携带任何设备的情况下,凭借刷脸完成支付。
靠谱的刷脸技术刷脸认证的靠谱程度到底有多高?准确度能与人眼识别相比吗?对此,有关专家举了个例子:像《碟中谍》里汤姆•克鲁斯那样采用人皮面具这招,己无法从目前人脸识别技术下蒙混过关,因为其识别准确率已达到99.99%。
刷脸支付具有以下特点:采用人脸检测技术,可防止用照片、视频冒充真人,有高安全性;人脸比对结果实时返回,有高实时性;采用海量人脸比对,有高准确率。
例如某餐饮企业在进行人脸识别前,会用3D红外深度摄像头进行检测,判断采集到的人脸是否是照片、视频等,能有效避免各种人脸伪造带来的身份冒用情况。
尤其利好老年人刷脸技术用于银行卡等的小额支付时,对老年人很友好。
老年人一般记性会变差,各种卡的密码又不能设得太简单。
刷脸支付,用户不必记住多个复杂的密码,降低了老年用户使用难度。
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身份证、社保卡等容易丢失或被盗的问题。
在授权的应用程序上,用户刷脸完成身份核验后,就能领取电子交通卡、电子社保卡等,不再需要随身携带实体证件。
部分人担心的因化妆等使容颜发生变化的问题,要看具体情况。
机器可识别化妆,但若整容幅度过大,或脸部信息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则可能无法识别。
不过,使用者只需去系统更新脸部照片就可解决。
进入“弱隐私”时代刷脸支付就好比是一把“芝麻开门”的钥匙,开启系统进入应用过程中,大量用户的“人脸”信息被采集并储存。
与之连通的商业机构等均有可能“正当”地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职业、手机号……还有你的脸,甚至你不同的表情等。
在信息即价值的时代,这样精准翔实的“立体”资料,必将成为各万环伺围猎的目标。
浙江省金华市、丽水市2018 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答案分析1.【答案】( 1)缕激(2) A(3) B2.【答案】( 1)匹夫不可以夺志也(2)雪拥蓝关马不前(3)①鸟向檐上飞②飞鸟相与还③惊起一滩鸥鹭④鸣声上下⑤感时花溅泪⑥恨别鸟惊心3.【答案】示例一: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愿你像秋天晴空中的冲天一鹤, 奋斗有为 , 大展宏图。
示例二: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你立下了高远的理想, 就要扬起生命的帆船, 愿你披荆斩棘, 百折不回。
示例三:出淤泥而不染 , 灌清涟而不妖:愿你一直是荷塘里的那朵莲, 既不傲世也不流俗, 静静地守住心里的芳香。
【分析】解答本题第一要能够理解题干给出的名句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 而后依据题干要求, 选择此中的一句写在祝愿的开头, 祝愿语要和名句表达的感情一致。
【考点】理解名句;仿写语句4.【答案】( 1)惊蛰(2)春分【分析】本题作答, 可第一联合春联的特点, 而后再联合详细语境辨析, 如( 1)语境中有“春雷动”、“二月等词 , 可辨析为惊蛰节气。
惊蛰 , 古称“启蛰” ,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 3 个节气 , 更是干支历卯月的开端;时间点在阳历 3 月 5﹣6 日之间 , 太阳抵达黄经 345°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 , 震为雷, 故曰惊蛰 , 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惊蛰时间在阳历 3 月 5﹣ 6 日之间这是正确的。
从前有人说“时间点在阴历每年二月初一前后”, 这是不对的 , 阴历与阳历日期是较大的进出。
这时天气转暖, 渐有春雷 , 动物入冬藏伏土中 , 不饮不食 , 称为“蛰” , 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
这时中国大多数地域进入春耕季节。
( 2)本题可从“日夜等长”、“新柳”等词语辨析为:春分。
春分, 是春天九十天的中分点。
二十四节气之一, 每年阴历二月初五日前后(阳历大概为 3 月 20﹣ 21 日时期)【考点】春联5.【答案】( 1) A(2)这个议论是适合的 , 鲁智深与其余梁山豪杰的不一样:几番与人争斗 , 皆因仗义执言。
2018年浙江省金华、丽水中考语文试题一、积累1.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语境完成后面的题目。
歌声如飘风,如一(lǚ)摇曳的游丝,在夜空中遥远地传来,渐行渐近,渐渐地清越,终于到了窗下,歌词也清晰可了。
咿呀的桨声,夹着(jī)荡的水声,缓慢地为歌声击节。
然后歌声又渐渐远去,渐渐地微弱,渐渐地模糊,终于轻烟般在静夜中消失。
(摘自柯灵《枕畔歌声》)(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一(lǚ)______ (jī)_______荡(2)填入文中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辨 B.辩(3)加点字“模”在文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mú B.mó【答案】 (1). (1)缕 (2). 激 (3). (2)A (4). (3)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本题需要注意的字是:激。
2. 古诗文名句默写。
(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
”(《论语》)(2)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3)飞鸟本无意,却引情致起。
吴均闲居山中,看“①___,云从窗里出”,欣然自在;陶渊明采菊东篱,见“山气日岁佳,②___”,悠然自失;李清照沉醉回舟,误入藕花深处,“③___”,欢快自由;欧阳修兴尽下山,“树林明翳,④___,游人去而禽鸟乐也”,陶然自得;然杜甫于山河破碎之际,面对长安草木,却有“⑤___,⑥___”的慨叹。
惊鸟本无情,有情的是写诗的他和读诗的你。
【答案】 (1). (1)匹夫不可夺志也 (2). (2)雪拥蓝关马不前 (3). (3)①鸟向檐上飞(4). ②飞鸟相与还(5). ③惊起一滩鸥鹭(6). ④鸣声上下(7). ⑤感时花溅泪(8). ⑥恨别鸟惊心【解析】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
(一)戴胄犯颜①执法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⑤。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
②上:指唐太宗。
③擢:提升。
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
⑥布:昭示。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①末几,有诈冒事觉.者觉: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忿:③故.欲杀之故④天下无冤狱.狱.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②卿欲守法而使眹失信乎?3、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二)鲁人曹沫①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②。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
管仲曰:“不可。
夫贪小利以自快⑤,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注释】①这里所选的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的第一部分。
②好力:喜欢勇士。
力,有力之士。
③遂邑:今山东宁阳县。
④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
⑤快:快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①乃献遂邑之地以和.和.___②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既___③北面就.群臣之位就___④曹沫三战所亡.地亡___⑤欲倍.其约倍___2、翻译下列句子。
2018年丽水市中考语文押题卷与答案注意事项:1. 全卷共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 考生必须将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座位号等个人信息填(涂)写在答题卡上。
3. 考生务必将答案直接填(涂)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30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A. 单.(chán)于颤.(chàn)动佝.(gōu)偻枘.(ruì)凿B. 舐.(shì)犊深邃.(suì) 旁骛.(wù) 喑.(yīn)哑C. 成吉思汗.(hán) 刻骨铭.(míng)心襁.(qiǎng)褓树篱.(lí)D. 强.(qiáng)聒不舍恣睢.(suī) 污蔑.(miâ) 灵柩.(jiù)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 真谛烦躁物竞天择通宵达旦B. 渊博蓬蒿一代天娇粗制滥造C. 籍贯笼统大庭广众合辙压韵D. 迁徙隐密险象迭生变本加厉3. 下列加点字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3分)A. 大河..上下(黄河)风骚.(《离骚》)俱.往矣(都)B.蜡.象(蜡烛)风流..(不能出声)..人物(建功立业的)喑哑C. 稍逊.(谦逊)忍冬..(忍受冬寒)惜.秦皇汉武(爱惜)D. 须.晴日(必须)莽莽..(无边无际)惟.余(只)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 为避免校园不再发生踩踏事故,教育局要求学校经常性地开展安全教育。
B. 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的原因是全体市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C. 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了》火爆荧屏,这让很多人谈起了亲子教育的话题。
D. 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常常能够使我们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悟出人生的真谛。
5.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一段话,句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他面前是一片壮丽宁静、碧蓝无边的海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天石砚铭(并序)【宋】苏轼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①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
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
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
试以为砚,甚发墨②,顾无贮水处。
先君③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④也。
”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一受其成,而不可更。
或主⑤于德,或全于形。
均是二者,顾予安取。
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
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
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⑥,发书箧,忽复见之。
甚喜,以付迨、过⑦。
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注释】①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
②发墨:指砚台磨墨易筋浓。
③先君:这里指苏洵。
④祥:吉祥之兆。
⑤主:以……为主,着重于。
⑥当涂:地名。
⑦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释义不同的一组是()A.得异石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且为铭曰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C.明年至黄州越明年,政通人和D.求砚不复得求石兽于水中17.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18.文中“赐”“付”都是父亲将砚交给儿子,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
” 甚喜,以付迨、过。
19.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苏轼在砚铭中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你认为苏轼对“德”与“形”的看法与刘禹锡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6.B17.是天砚也/有破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18.“赐”是赐予的意思,体现了苏轼对父亲的敬重与感恩,“付”是交给的意思,表现了苏轼把天石砚给儿子时的郑重与期待,这两个词都寄离了苏轼对天石视的珍爱之情,19.示例一:相同,天石现无贮水处,从“形”来说,不免有些遗憾,但它色择温润、质地细腻、发墨甚多,是天生的好砚,这才是砚“德”之所在,苏轼以砚之德喻人之德,极称“德”之可贵,这和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表达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示例二:不同,天石砚“形”的缺陷也令苏轼遗憾,但他并不以“德”废“形”,他认为事物的“德”与“形”皆有可取之处,就看如何取舍,而刘禹锡惟“德”为重,“形”之陋在他看来是无足轻重的。
(五)文言文阅读( 10 分)天石砚铭(并序)【宋】苏轼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
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
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
试认为砚,甚发墨,顾无贮水处。
先君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
”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一受其成,而不行更。
或主于德,或全于形。
均是两者,顾予安取。
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冒犯坐牢,家眷流浪,书本凌乱。
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认为失之矣。
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发书箧,忽复见之。
甚喜,以付迨、过。
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行易也。
(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说明】纱縠行:苏轼故乡,在四川眉山。
发墨:指砚台磨墨易筋浓。
先君:这里指苏洵。
祥:祥瑞之兆。
主:以为主,侧重于。
当涂:地名。
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
16.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释义不一样的一组是()(2分)A.得异石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且为铭曰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C.明年至黄州越明年,政通人和D.求砚不复得求石兽于水中17.用“ /”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2 分)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译文:18.文中“赐” “付”都是父亲将砚交给儿子,作者在此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 3 分)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
”甚喜,以付迨、过。
答:19.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苏轼在砚铭中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你认为苏轼对“德”与“形”的见解与刘禹锡能否同样?请联合文本简要说明原因。
( 3 分)答案:(五)文言文阅读( 10 分)16.( 2 分) B17.(2 分) 是天砚也 / 有砚之德 / 而不足于形耳。
18.(3 分) “赐”是恩赐的意思,表现了苏轼对父亲的恭敬与感恩;“付”是交给的意思,表现了苏轼把石砚交给儿子时的郑重与期望。
这两个词都寄寓了苏轼对天石砚的爱惜之情。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知 识 积 累字音字形迁徙.(x ǐ) 鲲.鹏(k ūn ) 抟.扶摇(tu án )尘埃.(āi ) 濠.梁(h áo ) 鯈.鱼(ti áo )通假字北冥.有鱼 “冥”通“溟”,海。
重点词语(1)怒.而飞:用力鼓动翅膀飞翔。
(2)水击.三千里:击水,拍打水面。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抟:盘旋飞翔。
扶摇:旋风。
(4)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完全,确定是。
(5)请循.其本.:循:从……说起。
本:最初。
(6)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安:怎么。
云者:如此如此。
(7)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已经。
作者简介庄子(约公元前369 — 公元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中期宋国蒙人(今安徽省蒙城县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词类活用(1)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向南飞。
(2)鲲之大.大:形容词作名词,庞大的体形。
(3)志怪.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之事。
一词多义(1)志: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志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立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
(记述、记载)博闻强志.(记住)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标记、做标记)(2)名: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名称、名字) 名.之者谁?(命名、起名)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声名)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指出)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名义)(3)其: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副词,表示揣测,相当于“是……还是……”)其.真无马邪?(难道)(4)且: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砚铭考阅读答案范文导语:砚铭作为艺术品的出现,比作为文学作品要晚得多,它兴于宋元,盛于明清。
下面是给大家的砚铭考阅读答案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砚,是人们熟悉的磨墨工具,在我国已经有悠久的历史。
黄帝时代是我国从原始氏族阶段向国家形成过渡的时期,当时,已经出现私有财产,人们把自己心爱的墨海大砚,刻上自己的名字表示拥有。
砚铭,是刻在砚底、砚头、砚盖、砚身四侧或其他空余局部的一种可长可短,亦诗亦文,不拘一格的自由文体。
古人大多把格言、诗句、警句作为砚铭,奉为自己的行为准那么,并时时劝勉自己要躬身力行。
就是今人,也时闻有如此雅兴。
因此,它也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之一。
它不仅能增加砚台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还是文物评定的标准和鉴定真伪的依据,故颇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砚铭也由最初简单表示所属关系的姓名,逐渐开展成为一种记事咏物、说理寄情、言志叙怀的文学形式。
《大戴礼记》所载的西周太公金匮砚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砚铭,是以文学形式写成的,其铭曰:石墨相著而黑,邪心谗言,得无白。
不过作为一种文学创作体裁的砚铭,还是到了汉魏时期才形成。
作为文学形式的早期砚铭,大多数是就砚说砚,是文人用以品评和赞美砚的。
到了宋代,人们喜欢用它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从此以后,言志寄情、赋诗颂词便成了砚铭创作的主流之一,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如文天祥写的砚铭:砚虽非铁难磨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
就属此类。
砚铭作为艺术品的出现,比作为文学作品要晚得多,它兴于宋元,盛于明清。
宋末元初,我国篆刻艺术空前兴盛,砚铭在它的影响下,开始向艺术方向开展。
在刻制技艺上,砚铭广泛地吸收了篆刻艺术的全面构图、章法布局和刀法技巧,大大地提高了砚铭的艺术欣赏品位。
同时砚铭亦趋于完备,年款也较之前代更为普遍,并出现了在铭后加钤[注:盖(图章)]的新内容。
从此,款记便成了砚铭不可分割的组成局部,更增加了砚铭的装饰美。
2018年浙江省金华市中考语文试卷一、积累(16分)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语境完成后面的题目。
歌声如飘风,如一(lǚ )摇曳的游丝,在夜空中遥远地传来,渐行渐近,渐渐地清越,终于到了窗下,歌词也清晰可_____了,咿呀的桨声,夹着(jī)荡的水声,缓慢地为歌声击节。
然后歌声又渐渐远去,渐渐地微弱,渐渐地模.糊。
,终于轻烟般在静夜中消失。
(摘自柯灵《枕畔歌声》)(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一(lǚ )(jī)荡(2)填入文中_____正确的一项是A.辨B.辩(3)加点字“模”在文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múB.mó2.(8分)古诗文名句默写。
(1)子日:“三军可夺帅也,。
”(《论语》)(2)云横秦岭家何在?。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3)飞鸟本无意,却引情致起。
吴均闲居山中,看“①,云从窗里出”,欣然自在;陶渊明采菊东篱,见“山气日夕佳,②“悠然自失;李清照沉醉回舟,误人藕花深处,“③”,欢快自由;欧阳修兴尽下山,“树林阴翳,④,游人去而禽鸟乐也”,陶然自得;然杜甫于山河破碎之际,面对长安草木,却有“⑤,⑥“的慨叹。
惊鸟本无情,有情的是写诗的他和读诗的你。
3.(2分)邻居小咏今年刚满18岁,是第一批迈入成年的00后(2000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出生的人)。
请仿照示例,从下列名句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写在送给他的贺卡上,并根据所选的名句写出你的祝福。
A.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示例)会当凌绝项,一览众山小:愿你勇攀人生的高峰,去领略世界的美丽和壮阔。
4.(2分)下列两副对联分别写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个节气?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出相应节气填在横线上。
闻得春雷动,只是一声,虫醒桃开莺恰恰;说来地气苏,正逢二月,牛耕日暖雨微微。
(1)昼夜等长,旧巢又是栖玄鸟;暑寒渐易,新柳皆来扭绿腰。
(2)备选答案:立春雨水惊蛰春分白露秋分二、阅读(46分)5.名著阅读阅读《水浒传》部分目录,完成(1)(2)小题。
《狼》课后习题练习一、基础训练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缀.行甚远()屠大窘.()积薪.其中()苫.蔽成丘()目似瞑.()眈.眈相向()狼亦黠.()止露尻.尾()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困窘.(jǐng)苫.蔽(shàn)尻.尾(kāo)B.狡黠.(xiá)缀.行(zhuì)积薪.(xīn)C.弛.担(chí)眈.眈(dān)目似瞑.(míng)少.时(shǎo)D.假寐.(mèi)禽.兽(qín)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其一犬坐于前(其中一只狗蹲坐在前面)B.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C.屠自后断其股(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屁股)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不敢往前走,和屠户互相瞪着眼看)4.下列各句中描写狼贪婪的句子是()A.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D.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5.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划一处)(1)其一犬坐于前(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6.说说下面句中“其”字的用法。
(1)恐前后受其敌()(2)一狼洞其中()(3)以攻其后也()(4)其一犬坐于前()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盖以.诱敌B.一狼得骨止./止.增笑耳C.恐前.后受其敌/狼不敢前.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禽兽之.变诈几何哉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一狼洞.其中B.其一犬.坐于前C.目似瞑.,意暇甚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一狼径去.B.弛.担持刀C.禽兽之变诈几何..哉D.两狼之并.驱如故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知识1.主旨归纳。
本文主要写了一个屠户归途遇狼,起初畏惧退让,后来奋起搏斗,终于杀死两狼的故事,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揭示了狼的贪婪、凶狠、狡诈的本性,并告诉我们,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被勇敢智慧的人战胜。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缀.行()屠大窘.()苫.蔽成丘()弛.担持刀()眈.眈相向()目似瞑.()止露尻.尾()假寐.()隧.入()狼亦黠.矣()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缀.行甚远()(2)并.驱如故.()(3)屠大窘.()(4)弛.担持刀()(5)苫蔽..成丘()(6)眈眈..相向()(7)意暇..甚()(8)屠暴.起()(9)狼亦黠.矣()(10)顷刻..()(11)止增笑耳.()4.注意下列重点语句的朗读节奏。
(1)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2)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4)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参考答案2.zhuìj iǒng shàn chí dān míng kāo mèi suì xiá3.(1)缀:连接、紧跟。
重点1.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通过议论点明文章主旨(画龙点睛)。
运用比喻和讽刺的手法,把深刻的主题寓于生动的形象之中,是这则寓言的一个显著特点。
聊斋故事本来就是以记叙奇闻逸事折射人间世态百情为宗旨,文中写到的这两只狼能施展诡计,前后夹击,显得贪婪、阴险、狡诈。
尽管如此,最终还是毙命于屠户刀下,因此作者的议论告诉人们: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怎样狡诈,不管耍弄什么花招,总归是会被识破、被歼灭的。
故事虽然短小,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发人深省。
2.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①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最后的下场是自取灭亡。
②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能够战胜狼,战胜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文言文阅读专题金华、丽水文言文阅读天石砚铭(并序)〔宋〕苏轼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①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
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
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
试以为砚,甚发墨②,顾无贮水处。
先君③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④也。
”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一受其成,而不可更。
或主⑤于德,或全于形。
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
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
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⑥,发书笥,忽复见之。
甚喜,以付迨、过⑦.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注释】①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
②发墨:指砚台磨墨易浓。
③先君:这里指苏洵。
④祥:吉祥之兆。
⑤主:以……为主,着重于。
⑥当涂:地名。
⑦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释义不同的一组是 BA.得异.石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且为.铭日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C.明.年至黄州越明.年,政通人和D.求.砚不复得求.石兽于水中(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3)文中“赐”“付”都是指父亲将砚交给儿子,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
”甚喜,以付.迨、过。
(4)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苏轼在砚铭中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你认为苏轼对“德”与“形”的看法与刘禹锡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分析】译文:苏轼12岁时,一天在纺织后院的空地上,与小朋友挖地做游戏。
忽然,发现一块奇异的石头,形状像条鱼,肤色温润,呈浅绿色,表里均有星星点点银色的细花纹,敲敲能发出铿锵悦耳的声音。
他试着拿它当砚使,很容易发墨,可惜没有储水的地方。
他的父亲说:“这是一方天砚啊!凡是石材好的砚台,不在乎外形怎么样!”于是,当即把这块砚头送给了苏轼,苏轼说:““这砚是文字吉祥的象征。
训练09 短文两篇【基础考查】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怀民亦未寝.(qǐng)夕日欲颓.(tuí)B.遂.至承天寺(suí)沉鳞.竞跃(lín)C.藻,荇.交横(xìng)能与.其奇者(yù)D.盖竹柏.影也(bái)相与.步于中庭(yǔ)【答案】C【解析】A.寝qǐn;B.遂suì;D.柏bǎi;故选C。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欣然.起行康肃忿然.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反溯流逆上矣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D.夕日欲.颓实是欲.界之仙都【答案】D【解析】A.……的样子;B.于是;C.只是;D.快要/欲望;故选D。
3.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游记,状写名山大川,惊湍飞瀑,晴湖雪巘,乃至亭台池榭,美不胜收。
②因此,游记小品,是最具个人风采的美文。
③游记小品,堪称文苑奇葩。
④陶弘景在南朝游记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中云:“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⑤小品,独抒性灵,信笔挥洒,自由书写,文极简洁而意味隽永,情思摇曳,韵趣天然。
A.①②③④⑤B.③④①⑤②C.⑤③④①②D.⑤①③④②【答案】B【解析】答题时先找出本段中的总领句——“游记小品,堪称文苑奇葩”;再根据前后照应关系,“南朝游记小品名作”扣住“文苑奇葩”,故第④句应紧跟其后,同时“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领起第①⑤句(两句分别对应“游记”“小品”);第②句为总结句,应置于结尾处。
故选B。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做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2018年浙江省各市中考语文卷【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2018年浙江省各市中考语文卷【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2018年杭州市中考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姚长子墓志铭[明]张岱姚长子者,山阴王氏佣也。
嘉靖间,倭寇绍兴,由诸暨掩至鉴湖铺。
长子方踞稻床打稻,见倭至,持稻叉与斗。
被擒,以藤贯其肩,嘱长子曰:“引至舟山放侬。
”长子误以为吴氏之州山也。
道柯山,逾柯岭,至化人坛。
自计曰:“化人坛四面皆水断前后两桥则死地矣盍诱倭入?”乃私语乡人曰:“吾诱贼入化人坛矣,若辈亟往断前桥,俟倭过,即断后桥,则倭可擒矣。
”及抵化人坛,前后桥断,倭不得去,乃寸脔①姚长子,筑土城自卫。
困之数日,饥甚。
我兵穴舟窒袽②以诱之。
倭夜窃舟为走计,至中流,掣所窒舟沉,四合蹙③之,百三十人尽歼焉。
乡人义姚长子,葬于钟堰之寿家岸。
无主后④者,纵为牛羊践踏之墟,邻农且日去一锸⑤,其不为田塍道路者几希⑥矣。
余为立石清界,因作铭曰:醢⑦一人,醢百三十人,功不足以齿;醢一人,活几千万人,功那得不思。
仓卒之际,救死不暇,乃欲全桑梓之乡;旌义⑧之后,公道大著,乃不欲存盈尺之土。
悲夫!【注】①脔(luán):切割成小块。
②穴舟窒袽(rú):在船上凿洞用败絮塞住。
袽:败絮。
③蹙(cù)逼近。
④主后:此处指继承人。
⑤去一锸(chā):挖走一锹土。
⑥几希:很少。
⑦醢(hǎi):将人剁成肉酱的酷刑。
⑧旌义:表彰(姚公的)义举。
1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山阴王氏佣也(被雇用的人)B. 嘉靖间,倭寇绍兴(盗贼)C. 乡人义姚长子(以……为义)D. 纵为牛羊践踏之墟(听任)17.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化人坛四面皆水断前后两桥则死地矣盍诱倭入18.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若辈亟往断前桥,俟倭过,即断后桥,则倭可擒矣。
②仓卒之际,救死不暇,乃欲全桑梓之乡。
语文. 语文知识积累(22分)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3分)远望,常常能产生美妙的遐想,连绵的山lu 6 ①,是大地的臂膀;江河的尽头,即将迎来游子归bo。
②的双桨;浩瀚的星河,映照着人类智慧的光芒……远望自己的人生,还有许多惊喜,等待我们翻开gu 1 1③的篇章。
峦泊瑰丽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6分)。
(1).居数月,胡马将胡骏马而归。
__________________(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___________(3).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__________(4).尉果笞广。
__________(5).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__________(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3•古诗文名句默写。
(8分)(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杯邀明月, (李白《月下独酌(其一)》)(2). _________________ ,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⑶.无限山河泪, ___________________ (夏完淳《别云间》)(4).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5).面对春花凋零的景象,晏殊发出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慨,而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写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道出了他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心志。
(6).九零一班在年级篮球赛中输掉了第一场比赛,队员们垂头丧气,队长用《<论语〉十二章》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 ”鼓励队友,要大家坚定信心,迎接下一场挑战。
4.名著阅读一一与书中的人物为伴。
(5分)(2)你会选择以上四个人物中的哪一个做朋友?请结合人物性格和相应情节简要说明理由。
(不得照抄表格中的内容)(3分)二.现代文阅读。
佐纪【日】北野武①小学六年级生日那天,母亲要去买东西,突然叫住我:小武,快去穿衣服!”那是除了远足以外,我第一次坐电车,而且还是要去买东西,这令我兴奋不已。
(五)文言文阅读(10分)
天石砚铭(并序)
【宋】苏轼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
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
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
试以为砚,甚发墨,顾无贮水处。
先君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
”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
一受其成,而不可更。
或主于德,或全于形。
均是二者,顾予安取。
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
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
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发书箧,忽复见之。
甚喜,以付迨、过。
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注释】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
发墨:指砚台磨墨易筋浓。
先君:这里指苏洵。
祥:吉祥之兆。
主:以……为主,着重于。
当涂:地名。
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释义不同的一组是()(2分)
A.得异石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且为铭曰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C.明年至黄州越明年,政通人和
D.求砚不复得求石兽于水中
17.用“/ ”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2分)
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译文:
18.文中“赐”“付”都是父亲将砚交给儿子,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3分)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
”甚喜,以付迨、过。
答:
19.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苏轼在砚铭中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你认为苏轼对“德”与“形”的看法与刘禹锡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3分)
答案:
(五)文言文阅读(10分)
16.(2分)B
17. (2分)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18. (3分)“赐”是赐予的意思,体现了苏轼对父亲的敬重与感恩;“付”是交给的意思,表现了苏轼把石砚交给儿子时的郑重与期待。
这两个词都寄寓了苏轼对天石砚的珍爱之情。
19. (3分)示例一:相同。
天石砚无贮水处,从“形”来说,不免有些遗憾,但它色泽温润、质地细腻、发墨甚多,是天生的好砚,这才是砚“德”之所在。
苏轼以砚之德喻人之徳,极称“德”之可贵,这和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表达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示例二:不同。
天石砚“形”的缺陷也令苏轼遗憾,但他并不以“德废“形”,他认为事物的“徳”与“形”皆有可取之处,就看如何取舍;而刘禹锡惟“德”为重,“形”之陋在他看来是无足轻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