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业务范围与组织机构详解
- 格式:doc
- 大小:6.93 MB
- 文档页数:25
航天科技五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成立于1999年,是中国航天科技系统的骨干企业之一。
该公司的前身是中国航空航天工业总公司五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成立于1957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航天科技五院在中国航天工业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院从创立之初就被赋予了在短时间内研制出可靠的航天器和科研实验装备的任务。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五院在我国航天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它研制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颗卫星和载人飞船等重要成就。
五院的职责是研制新型航天器和载人航天器,开展地球资源遥感应用系统,探测其他行星、实施深空探测等。
它研制了多型卫星和航天器,如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等。
同时,它还承担了载人航天工程的重要任务,研制了神舟系列载人飞船。
五院在中国航天科技发展中取得的突破性成果不仅体现在航天器和卫星的研制上,还体现在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上。
五院在航天科技领域开展了许多有重要意义的技术研究,如航天器的动力系统、导航与控制技术、舱外活动装备等。
这些技术的研发为中国航天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院还致力于推动航天科技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它积极参与国际航天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航天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五院的科研人员也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论坛,向国际同行展示中国在航天科技方面的成就。
近年来,五院在航天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的航天事业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中国的卫星导航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中国的火箭技术和载人航天技术一跃成为世界一流水平。
然而,面对日益增长的国内外竞争和挑战,五院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五院需要持续不断地加强技术创新,推动航天科技的发展。
同时,五院还需要加大对高素质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培养一批懂技术、懂管理、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公司简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航天)是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的骨干企业,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最大的航天企业集团之一,中国航天致力于研究、开发、制造和运营航天技术和设备。
本公司的使命是推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为国家提供卓越的航天技术和服务。
一、公司概况中国航天成立于1999年,总部位于北京。
公司下辖多个研究院、工程实体和子公司,涵盖了航天器研制、卫星应用、航天发射和运营、航天教育和培训等领域。
拥有一流的设施和技术团队,中国航天已成为国际航天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和行业领导者。
二、核心能力中国航天具备在航天技术、工程研发和制造等方面的核心能力。
我们拥有强大的研发团队,涵盖了航天器设计、制造、测试以及航天运营等各个环节。
公司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与设备,并坚持自主创新。
我们的技术覆盖了卫星、运载火箭、载人航天、航天应用等领域。
三、一流项目中国航天致力于核心航天项目的研究和实施。
我们参与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飞机、空间站)的开发,同时也担负着国家重要通信、气象、导航和地球观测等卫星项目的研制任务。
此外,我们还积极推动商业航天项目的发展,并与多国航天机构开展国际合作。
四、社会责任中国航天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重企业社会责任。
我们致力于航天科技的推广和应用,为国家、社会和人民做出贡献。
中国航天积极参与公共事业,例如灾害监测和应对、农业发展、国家安全等领域,以航天技术为支撑,为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助力。
五、国际合作中国航天积极开展国际航天合作与交流。
我们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航天机构、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开展了载人航天、卫星应用、航天科技等方面的多项合作项目。
通过国际合作,中国航天提高了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结语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支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航天技术与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推动航天科技创新,为国家航天事业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航天单位详细介绍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SANYHUASANYUA8Q8-本文由fuyu2049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航空航天系统单位简介航天航空糸统单位简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拥有七个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1 院、航天化学动力技术研究院4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院、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6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8院、四川航天工业总公司及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10院。
另外还有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11院(北京)。
航天一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包括第一设计部.11. 12. 14. 15. 19. 101. 102. 211. 702. 703等等 11个所航天四院: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固体)西安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基地。
包括:41.42. 43.44. 401.47. 7414. 7416等等11个硏究所单位。
航天五院:空间技术研究院包括:501. 502. 503. 504. 508. 510. 511. 513. 514. 515. 518. 529. 539 航天六院: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液体)西安包括:11. 165.7103.714等单位067基地航天八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局)包括:233. 509. 738.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911. 812. 813 等研究所航天十院:(北京)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包括: 7171. 7107. 230. 13. 825. 772. 771. 693. 165. 539. 704. 289. 200武汉电缆公司等等,并是中兴通讯股东。
航天十一院: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北京)。
062基地:四川航天工业总公司(七院)包括7102. 7105. 7111. 7140. 7146. 7304 Γ等等北京空气动力硏究所(701所)长治清华机械厂(519厂)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061.066基地(三江航天集团)等等航天二院:空(地)空导弹研究院(长峰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防御技术研究院航天三院:飞航导弹研究院(海鹰集团)中国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航天六院:中国航天科工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河西化工机械公司)41所、46所、601所和红岗机械厂.红峡化工厂。
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的区别及分别介绍 我们平时长听见的“神六升天”、“嫦娥奔月”之类的都是航天科技集团做的;诸如“我军的某某自主研发的导弹”则是科工集团做的。
不用说,从感性的角度来判断,科技比科工的效益要好些,实际上也是科技集团的员工待遇要比科工的要好点,但不是绝对!这里是近期找工作整理的一些不痛不痒的资料,希望对您有点帮助。
其中,一院至十院指的是科技科工没有分家前的称谓。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下属五个研究院,两个基地)1、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第一研究院)2、航天化学动力技术研究院(第四研究院)3、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第五研究院)4、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第八研究院)5、中国航天电子基础技术研究院6、四川航天工业总公司(062基地)7、西安航天科技工业总公司(067基地)8、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持股50%)分析介绍:第一研究院(下属13个所,6个厂)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高地以下是各单位的主要的研究方向:11所(燃烧,燃料,液体火箭发动机);12所(导航,控制);13所(导航,精密仪器,传感器);14所(导弹再入飞行器设计);15所(兵器发射,低温加注);18所(航天伺服系统,CAD);19所(导弹及运载火箭技术情报和档案);702所(结构强度与环境工程研究、试验);703所(金属,复合材料,材料及工艺,特种焊接);102所(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704所(航天跟踪,测量);200厂(航天飞行器和导弹控制系统电子设备,北京海淀区永定路50号);211厂(运载火箭研制、生产总装,北京市丰台区东高地);811厂(伺服控制产品、智能机电、液压控制及计算机应用技术)(注:811厂就是长征航天控制工程公司)。
另外,18所和811长已经合并组建了新的长控公司。
701,702,703,704,706,708等研究所和7414等四院的厂都是后来航天体制改为七机部的时候新组建的,呼号都是以七开头.现在701已经组建了科技集团的航天十一院,706归属二院771,772等原先九院的单位到了航天时代电子公司。
1999年7月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分拆为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一、航天科技航天科技集团主要从事民用航天产业,即通常意义上的航天工程,包括我国全部的运载火箭、应用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深空探测飞行器等宇航产品,军用方面包括战略导弹和战术导弹等武器系统的研制、生产和发射试验任务(远程导弹)。
所熟知的神舟飞船工程、嫦娥探月工程、空间站、北斗导航卫星等都是航天科技集团的领域。
航天科技集团主要组成单位包括8个研究院,以及一些航天产业的公司和研究中心。
一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运载火箭和战略导弹的研究,著名的产品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四院,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研究;五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航天器的研究,我们熟知的神舟飞船、嫦娥探月卫星、天宫号空间实验室等都出自该院;六院,即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究工作;七院,即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国防装备生产、火箭弹研制等工作;八院,即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卫星、导弹、火箭等都有涉及,风云系列卫星出自该院;九院,即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惯性导航、遥测遥控等领域的研究,该院下属的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是中兴通讯的第二大股东;十一院,即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飞行器空气动力研究。
航天科技集团直属公司中比较著名的有四维图新的母公司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卫星通讯等。
二、航天科工航天科工集团主要从事国防军事产业,我国的防空导弹、飞航导弹(中近程导弹)等大都出自航天科工集团。
航天科工集团包括五个研究院,以及相关的生产基地和上市公司等。
航天科工一院,中国航天科工信息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军民信息系统研究设计。
航天二院,即中国航天科工防御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导弹武器、空天防御技术的研究。
航天三院,,即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飞航导弹的研制工作,在飞航导弹领域是老大。
航天科工四院,中国航天科工运载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运载技术的研究。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简称。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是拥有“”、“”等著名品牌和、主业突出、能力强、核心力强的特大型。
作为授权投资的机构,中国科技集团公司拥有8个以航天产品经营为主的产、研结合的经济技术实体和一个外贸公司以及若干直属研究所、咨询机构、公司等,主要从事、、和战略、武器系统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具有大型系统工程管理的能力和经验,为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目录展开企业介绍LOGO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简称中国航天、航天科技,英文:China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poration 简称CASC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源于1956年10月8日成立的第五研究院,经过第七机械工业部、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的历史沿革,经批准,于1999年7月1日正式成立,部级央企。
中国科技集团公司是拥有“”、“”等著名品牌和、主业突出、强、核心竞争力强的特大型国有企业。
作为授权投资的机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拥有8个以航天产品经营为主的产、研结合的经济技术实体和一个外贸公司以及若干直属研究所、咨询机构、公司等,主要从事、、载人飞船和战略、战术导弹武器系统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具有大型系统工程管理的能力和经验,为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以控股的7家境内外上市公司为代表,主要从事卫星应用、、新型材料与先进、航天特种技术应用、及特种车辆等民用产品的研发生产,并逐步形成产业规模,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
合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有10万名员工,已培育形成了以重点学科带头人为代表的科技队伍、以优秀企业家为代表的经营管理队伍和以能工巧匠为代表的技能工人队伍。
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0余名。
集团公司在出成果、出人才的同时,孕育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和以及以“以国为重、以人为本、以质取信、以新图强”为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航天特色的。
航天一院组织机构
航天一院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国有研究院,总部位于北京市。
航天一院由多个所、分院和研究部组成。
所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部门:
1. 所领导班子:由院长、党委书记等组成,负责院内工作和决策。
2. 科研部:负责研究院的科研项目规划、组织和管理,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3. 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员招聘、培训、考核等人事管理工作。
4. 财务部:负责预算编制、资金管理、经费审计等财务管理工作。
5. 国际合作部:负责与国际航天组织和企业开展合作交流、洽谈合作项目等工作。
6. 信息管理部:负责信息化建设、软件开发、数据管理和维护等工作。
7. 机电工程部:负责航天器的机械结构、传动、液压等工程设计和实施。
8. 电子工程部:负责电子设备的设计、制造、测试、维护等工作。
9. 资产管理部:负责研究院的资产管理、使用和保护。
10. 实验室:为科研项目提供实验条件和技术支持。
航天一院的这些机构和部门相互配合,共同推动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为国家的航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3年航空公司组织架构和部门职能布局随着航空市场的不断增长和竞争的加剧,我公司决定在2023年进行组织架构和部门职能的调整,以适应市场变化。
具体如下:组织架构公司整体上分为三大板块:市场部、运营部、管理部。
市场部市场部主要负责市场推广与销售,目的是促进公司业务的发展。
市场部下设品牌推广部、市场调研部和销售部。
运营部运营部负责公司日常经营管理及飞行调度,目的是保障公司运营顺畅。
运营部下设机务部、航班调度部和安全管理部。
管理部管理部负责公司的财务、人力资源与行政事务,目的是保障公司管理和制度的完善。
管理部下设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和行政部。
部门职能市场部品牌推广部:制定公司品牌推广策略和计划,进行品牌建设和推广宣传。
市场调研部:运用市场调研方法,对市场进行研究,为公司业务发展提供资料支撑。
销售部:负责商务和销售工作,包括开展客户关系管理、销售渠道管理、产品营销推广等。
运营部机务部:负责机务保障工作,包括维修保养、备件管理、技术监督等。
航班调度部:负责飞行计划的制订和调整,保障飞行安全和正常。
安全管理部:负责公司的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是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
管理部财务部:负责公司的财务管理和资金管理,制定财务计划及预算、进行资金筹措等。
人力资源部:负责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招聘、培训、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等。
行政部:负责公司行政事务管理工作,包括行政管理、后勤保障、办公设施管理等。
以上是公司的架构与职能调整情况,我们将根据市场需求随时进行改进和优化。
701研究所组织结构摘要:一、701 研究所简介二、组织结构概述1.所领导层2.科研部门3.管理部门4.支撑部门三、各部门职责与任务1.所领导层2.科研部门3.管理部门4.支撑部门四、组织结构的优势与特点五、对研究所发展的影响正文:【701 研究所简介】701 研究所,全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七零一研究所,位于我国北京市,是我国航天领域的重要研究机构。
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承“求实创新、团结协作、严谨高效、拼搏奉献”的精神,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组织结构概述】701 研究所的组织结构主要包括所领导层、科研部门、管理部门和支撑部门四个部分。
【所领导层】所领导层主要负责研究所的发展战略规划、重大事项决策以及对外联络等工作。
所长作为研究所的最高负责人,对内对外代表整个研究所,对研究所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领导。
【科研部门】科研部门是研究所的核心部门,负责组织开展科研工作。
根据研究领域和任务的不同,科研部门分为多个研究室,每个研究室都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和目标。
【管理部门】管理部门负责研究所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保密安全等方面。
通过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管理部门为研究所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支撑部门】支撑部门主要包括物资设备部门、后勤保障部门等,负责为科研和管理部门提供所需的支持与服务,确保研究所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各部门职责与任务】所领导层负责研究所的整体发展方向和重大事项决策;科研部门致力于突破关键技术,提高研究所的科研水平;管理部门为科研工作提供保障,确保研究所的正常运行;支撑部门为研究所提供所需的支持与服务。
【组织结构的优势与特点】701 研究所的组织结构具有明确的职责分工、高效的协调配合以及灵活的调整机制等优势。
在确保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研究所还注重培养员工的综合素质,提高整体竞争力。
【对研究所发展的影响】合理的组织结构为701 研究所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航天一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一院)始建于1957年11月16日,是中国最大的运载火箭研制实体,火箭总体技术性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研究院下属11个研究所、1个研发中心、1个物流中心、2个生产厂,现有职工2万余名,其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万余名,有20名院士先后在此工作过。
建院50周年来,研究院共获得3374项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alesha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要成员单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5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 7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中国航天工程咨询中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拥有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等8个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以及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等数家专业公司、若干上市公司和直属单位。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简称中国航天二院)是集科研、开发、试验、生产为一体,以电子、光学、机械、声学专业为基础,以系统工程和自动控制为主导,以飞行器、雷达、计算机、精密机械、无线电测量、仿真技术、目标环境与特性为特色,具有雄厚技术实力和整体优势的综合性研究院。
拥有一个民用产业集团公司(航天长峰科技集团公司)。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中国航天三院)成立于1961年9月1日,是我国研发设计和生产航天及军用飞行器的高技术科研企业。
中国航天第【四研究院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始建于1962年,在西安建成我国最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基地。
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现有设计部(研发中心)、研究所、工厂及其它生产、生活配套单位16个,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成功研制了70多种固体火箭发动机,在我国成功发射的60余颗卫星中,有40多颗运用了我院研制的固体发动机。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机构概况2007年06月25日星期一19:29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机构概况/forum/forum_posts.asp?TID=329下属机构: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第一研究院)航天化学动力技术研究院(第四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第五研究院)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第六研究院)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第七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第八研究院)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第十一研究院)航天时代电子公司航天工程咨询公司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持股50%)n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介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于1999年7月1日在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所属部分企事业单位的基础上组建成立的国有特大型企业,是国家授权的投资机构,由国务院直接管理。
中国航天事业创建于1956年,航天管理体制先后经历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和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的历史沿革。
为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根据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决议,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改组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拥有七个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化学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四川航天工业总公司及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
以及若干直属研究所、工厂、公司等。
共有130多个企事业单位分布在全国各地,有职工9.33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2万人,包括6800多名高级工程师,1200多名研究员,31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具有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以及技工贸一体化的经营机制,主要研制、生产、经营各类航天运载器、航天器、战略战术导弹及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等航天产品,专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业务,开发、生产、经营机械、电子、化工、通讯、交通、计算机、医疗、环保等多种民用产品。
航天公司组织机构航天公司作为一家专门从事航天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企业,其组织机构必须合理规范,以保证有效运营和高效执行各项任务。
以下是航天公司常见的组织机构设置,旨在提供对该公司内部结构的了解。
一、总经理办公室总经理办公室是航天公司的决策和管理中枢,总经理直接领导并管理全公司的运营。
该办公室主要负责制定公司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并监督各个部门的运作情况。
此外,总经理办公室还负责处理各类重要事务,例如与政府部门的协调、组织高层会议等。
二、技术部门技术部门是航天公司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任务是进行航天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该部门通常涵盖多个子部门,如航天器设计、航天器制造、航天器测试等。
技术部门的职责包括航天技术的创新、方案设计、系统集成等,以确保公司能够设计和制造出高性能、安全可靠的航天器。
三、运营部门运营部门负责航天公司的日常运营和管理工作。
该部门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采购与供应、市场营销等职能部门。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招募、培训和管理公司员工;财务管理部门负责财务规划和预算控制;采购与供应部门负责采购原材料和设备;市场营销部门负责产品推广和市场调研等。
四、项目管理部门项目管理部门负责协调各个项目的实施和项目之间的资源分配。
航天公司通常会同时进行多个项目,如卫星发射计划、载人航天计划等。
项目管理部门的职责是确保项目按时、按质、按成本完成,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进度和资源调配,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五、国际合作部门国际合作部门负责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进行合作与交流。
航天技术是世界性的前沿技术领域,需要国际间的紧密合作。
国际合作部门负责与国外航天机构进行合作项目的洽谈和签约,促进技术交流与共享资源。
六、质量管理部门质量管理部门是航天公司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关键部门之一。
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产品检测和认证、规范生产过程等。
该部门确保航天器的设计、制造和测试过程符合国际标准和法规要求,以保证产品质量。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西安分院(原504所)单位简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西安分院(原504所)单位简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原五O四所),创建于1965年,2008年4月在原五O四所基础上组建成立西安分院。
主要从事空间飞行器有效载荷及电子系统与设备,飞行器测控和卫星应用电子系统与设备的研制、生产及相应的空间电子学的研究,在卫星通信、遥感及测控技术,在微波、天线及高速数传技术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西安分院技术力量雄厚,在无线电及空间电子工程技术领域中专业齐全,设备先进。
分院本部包括综合管理层、载荷总体部、武器装备事业部、一个研发中心和一个空间微波重点实验室;分院下设空间通信与测控技术研究所、导航与星间链路技术研究所、空间微波技术研究所、空间天线技术研究所、微波遥感技术与数传技术研究所等五个研究所;另外有机械加工及表面处理车间、电子车间、整机集成及调试车间、测试及环境试验中心、EMC检测中心、设备维保车间等组成的空间电子产品制造中心。
西安分院目前共有员工2300余人,其中从事宇航产品及武器装备产品研制的员工有1800余人,专业技术人员占到80%,研究员、高级工程师200余人。
分院坚持“以人为本”,加大人才资源的吸引、使用和开发工作,努力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为人才的发展创造条件。
由于承担了国家重点科研生产任务,一大批青年科技知识分子在科研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科研生产任务的完成中挑起了大梁。
目前西安分院三分之二的中层领导由35岁左右的青年人担任,在主任设计师队伍中有一半是青年人。
西安分院已建立了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已建成一批先进的研究试验基础设施,拥有一批国际水平的加工生产设备,形成了人员结构合理、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实力的航天飞行器工程研制体系。
西安分院学术和科研气氛浓厚,学术成果累累,是中国电子学会空间电子学分会和中国宇航学会空间电子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是陕西通信学会、陕西电子学会的理事单位,曾举办了三届卫星通信与遥感国际学术会议,中、美、俄、日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近百名学者参会,加强了西安分院在国际宇航界的影响。
中国航空航天集团公司简介中国航空航天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航集团”)是中国最大的航空航天企业集团之一,也是全球领先的航空航天技术与服务提供商。
中国航集团的历史可追溯到1951年,成立初期主要从事飞机修理和改进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以及中国空间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国航集团逐渐壮大,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一、航空业务中国航集团在航空领域拥有广泛的业务范围和专业技术。
其主要包括飞机研发设计、制造、销售、维修以及航空发动机研制等。
在飞机制造方面,中国航集团自主研发了多款先进的民用和军用飞机,如C919窄体客机和AG600水陆两栖飞机。
此外,中国航集团还积极推动航空维修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致力于提供高效、安全的飞机维修服务。
二、航天业务中国航集团是中国载人航天和无人航天的重要推动者和参与者。
该集团公司主导了中国空间站的研制工作,并成功发射了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
此外,中国航集团还积极开展深空探测、火箭研发、卫星应用等方面的工作,不断推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航集团还在商业航天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致力于开拓航天服务市场,提供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和航天器发射等服务。
三、国内外合作中国航集团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与多家国际知名航空航天企业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通过与外国合作伙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中国航集团加快了自身技术水平的提升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此外,该集团公司还与多个国家开展了航空器和航天器的联合研发项目,实现了在技术研究、市场拓展等方面的互利共赢。
四、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高科技的企业集团,中国航集团非常重视可持续发展。
该集团公司注重环境保护,致力于推动绿色航空航天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此外,中国航集团还注重员工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和福利待遇,吸引和留住了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和技术专家。
总结:中国航空航天集团公司作为中国最大的航空航天企业集团之一,承担着重要的国家使命和航空航天发展的重要任务。
作者: 无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航天工业管理
页码: 40-40页
主题词: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职能部门 新组 技术应用 产业基地 服务业 卫星应用 内蒙古
摘要: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部新组建航天技术应用部和经营投资部,分别主管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的发展。
这是在天津、上海、西安、内蒙古等各航天产业基地航天技术应用产业蓬勃发展,卫星应用等航天服务业不断重组整合的关键时刻,集团公司总部改革调整的又一重大举措。
同时,这也标志着集团公司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的发展力量得以壮大,开始进一步谋划更快发展。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业务范围:宇航系统、导弹武器系统、航天技术应用产业、航天服务业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业务范围:1、运载火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2、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煤化工、风力发电、专用车和汽车零部件、航天特种技术应用。
3、航天服务业:1、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单位。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拥有总体设计、遥测外测、箭体结构、增压输送、电子化指挥、弹(轨)道、载荷、环境等几十个研究设计专业2、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是我国临近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中心,是我国航天首家临近空间飞行器总体研究所。
本所拥有临近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控制、环境、仿真等几十个研究设计专业。
3、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4月,是我国组建最早的地地战略战术导弹和运载火箭控制系统总体技术研究所,也是国内唯一从事于战略武器和大型运载火箭控制系统设计的研制单位。
4、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始建于1971年,是一所从事航天飞行器设计研制、空间探测器研究开发、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研究开发、数据通讯及网络信息通讯技术研究开发的多专业、多学科的综合性高新技术研究所。
5、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是以航天发射地面设备的研制为主,民品研发经营为辅的工程设计研究所,现有员工1000多人。
我所主要专业有:发射技术与发射装置、特种公路、铁路运输车辆、液压技术、温度控制、供配气技术、发配电及电源变换技术、定位定向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检测技术及计算机应用等。
我所开发了以地面设备为主的多系列、多型号军品高科技产品,还开发了软胶囊机、包衣造粒机、滴丸机等制药机械及包装机械、烟草机械、洗车机等多项高科技民用产品。
有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
6、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主要从事航天伺服控制、遥测、智能机电以及工业自动控制产品的设计、开发与制造。
7、北京航天长征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航天长征科技信息研究所,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南大红门路1号(天安门正南约10公里)。
成立于1984年10月。
北京航天长征科技信息研究所下设院信息中心、档案馆、情报室、编辑室、图书馆、声像室、照排印刷中心七个部门,主要研究方向和服务领域涉及信息系统的设计、实施与维护,科技情报研究、竞争情报分析、编辑出版、电影和电视的摄录及制作、动画制作、档案管理、图书借阅、晒图、排版及印刷等。
8、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计量测试研究所(又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第一O二研究所,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隶属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承担着航天系统大量的测试计量任务,是国防科工委一级计量技术机构,建有长度、热学、力学、电磁学、无线电电子学、时间频率、空气声学,专业涉及到十大计量中的七大计量专业80余个项目,是目前航天系统内计量专业最全、等级最高的研究所。
我所承担着长征系列火箭及国防科技工业尖端武器计量保障精密测试和跟踪工作,确保在长征系列火箭及重点型号研制、试验和生产过程中量值传递的准确和统一。
9、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是航天系统结构强度与环境可靠性工程专业的中心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最早从事结构强度试验研究,随着型号的发展和对结构强度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七十年代,开始进行动力学环境的分析和试验研究。
进入八十年代,航天器复杂程度渐趋增加,对可靠性要求不断提高,又开始从事环境可靠性试验技术研究。
目前,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综合环境试验室是国内最大的综合环境试验室之一。
2) 各种产品认证试验,如3C、CE、UL、FCC等认证。
10、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下属的一家集科研、生产于一体的大型国有企业,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总部位于北京丰台区,目前在职职工超过800人,是我国先进复合材料研制生产的重要基地,拥有丰富的复合材料设计、加工、生产经验,以新颖独到的材料工艺设计方案为火箭、卫星及其他高技术领域提供了更轻、更强及特种功能的部件。
二、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业务范围: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专业齐全、技术实力雄厚、设备配套完备、研制生产能力最强的固体发动机专业研究院。
拥有5个研究所、3个生产企业、5个公司以及若干附属配套单位。
地跨陕西、湖北两省,院部设在西安市。
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在为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和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的同时,积极发挥航天高科技优势,大力开拓民用市场,发展民用产品,培育核心企业。
初步形成以航天材料产品为主体,航天特种技术应用产品为辅助、服务业务为补充的民用产业发展格局,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研究中心:①、陕西省高性能碳纤维制造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隶属于西安航天复合材料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第四十三所),是从事高性能碳纤维制造和工艺及产业化应用研究开发的专业研究中心。
②、陕西省力学量传感器及系统集成工程中心隶属于陕西电器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第四十四所),是从事力学量传感器及延伸产品研制生产、测试设备的研制生产、工业过程自动化装置研制生产和系统集成的专业研究中心。
③、陕西省特种新型材料及其应用技术研究中心隶属于西安航天动力机械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七四一四厂),是从事金属材料机械加工、设备制造及特种金属材料制备与加工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与技术服务的专业研究中心。
④、襄樊航天化学动力总公司高性能薄膜材料和胶粘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电子行业高性能薄膜材料和胶粘剂为主要研究方向。
1、湖北航天化学技术研究所湖北航天化学技术研究所是我国固体推进剂专业研究所,位于湖北省襄樊市。
1965年建所,已发展成为在含能材料、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机电一体化等领域具有较强实力的科研、生产、开发、经营型综合性研究所。
2、西安航天复合材料研究所西安航天复合材料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43所)座落于西安市东郊灞桥河之畔的航天科技工业园内,是集开发、研制、生产为一体的复合材料及工艺研究所,是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复合材料壳体、喷管和大型复合材料导弹发射筒主要的承制单位,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大型结构复合材料设计与成型技术、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应用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
3、陕西电器研究所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四十四所,测控仪器仪表系统,应变式传感器,医疗电子仪器,电子衡器,金属带锯床、汽车配件、精细化工产品的研制、加工、零售与批发,技术服务。
4、西安航天动力测控技术研究所西安航天动力测控技术研究所始建于1966年,主要从事固体火箭发动机试验及测试技术研究。
该所具有国家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硕士学位授予点,是国家确定的重要保军研究所和“十一五”重点统筹规划建设单位。
经过4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该所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测试及试验技术研究基地。
该所现有职工700余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00余人),拥有完善的试验、测试设施和先进的测试计量仪器,建有大型试车台、测控中心、计量中心、强度与环境试验中心、综合实验室、精密机械加工中心,可进行各种固体火箭发动机地面点火试验、环境试验、强度试验,以及各类精密机械设计、加工。
三、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业务范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中国空间技术的主要研究中心和航天器研制、生产基地,其主要任务是:参与制定国家空间技术发展规划;研究、探索和开发利用外层空间的技术途径;承接用户需求的各类航天器和地面设备的研制及提供优良的服务;空间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以及空间技术对外交流技术与合作。
航天技术应用产业:业务与产品:/Product-new.asp分支:四、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业务范围:1、宇航动力系统2、航天试验技术与推进剂3、航天技术应用产业4、服务与保障精选组织机构:精选可编辑1、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密封工程中心现有专业技术人员30多人和技术工人160余人,下属非金属密封设计、非金属密封工艺和技术开发共三个技术部门,另设生产调度部、业务部、橡胶密封件生产部、塑料密封件生产部、材料制品测试部、品保部。
现有各类生产试验设备300余台,生产区总面积10000平方米,各类密封件年生产能力可达120000万件以上,年营业额6000万元。
2、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业务产品:宇航产品、热能工程、流体与旋转机械、安全阀、特种阀门、特种装备3、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座落在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是我国唯一专业从事空间推进系统和中、小推力姿轨控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发的航天高科技专业研究所,产品涉及运载火箭、卫星、载人飞船、导弹武器和深空探测等领域。
该所从1965年开始从事航天型号推进系统的研制工作,四十多年来共研制生产了近百种大、中、小液体火箭发动机及空间推进系统,集研究设计、生产制造、试验测试和发射服务等能力为一体,拥有多种先进的科研试验手段和一流的生产制造、产品检测和试验设备,造就了一支作风严谨、技术精湛的航天科研队伍。
该所曾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00多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两项,一等奖十余项,拥有“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
该所研制的产品参与了近百次的发射试验,取得了100%的成功,特别是在“神舟”飞船、“嫦娥”卫星和“天宫”飞行器中的成功应用,为我国航天事业大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3、北京航天试验技术研究所北京航天试验技术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一0一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航天动力综合试验基地。
所区占地3621亩,拥有中国航天唯一的液体火箭推进剂研究中心,建有我国第一个低温技术研究中心。
4、西安航天动力试验技术研究所创建于1965年的西安航天动力试验技术研究所,是我国最大的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中心。
30多年来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类科技成果60余项。
由我所定型的发动机被评为“中国航天标志产品”,并授予“优质常规液体火箭发动机”金牌。
其中两种型号的发动机分别荣获国家金质奖和银质奖,长征4号三级发动机荣获国家科技成果特等奖。
创造并保持了试验成功率100%,主要参数获得率100%,提供试验用品产品合格率100%的骄人成绩。
在我国迄今为止发射的70余颗多型号多用途国内外卫星中,就有67颗是西安航天动力试验技术研究所试验定型的液体火箭发动机送上太空的。
<br> 依托航天化工技术平台,西安航天动力试验技术研究所开发、研制、生产的“航丰”牌高效植物生长调节剂“比久(B9)”(N-二甲氨基琥珀酰胺酸)系列产品对双子叶植物敏感,具有良好的内吸、传导性能,能控制作物徒长,调节营养分配使作物健壮高产;用于果树、油料、经济类作物,显著提高产量改善果实品质;用于花卉可使植株矮化花盘增大明显延长花期,使花色艳丽、利于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