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抗菌药物管理政策与合理使用
- 格式:ppt
- 大小:1.38 MB
- 文档页数:68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5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按照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和全国医疗管理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农业部《全国抗菌药物联合整治工作方案》(卫医政发〔2010〕111号)、《2011年“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方案》(卫医政发〔2011〕28号)和《卫生部关于在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的通知》(卫医政发〔2011〕30号)要求,我部决定自2011年至2013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
现将《2011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并将有关工作方案和工作情况及时报我部医政司。
联系人:卫生部医政司马旭东、焦雅辉联系电话:************、68792097传真:************电子邮箱:*****************附件:2011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二〇一一年四月十八日附件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按照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和全国医疗管理工作会议要求,根据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农业部《全国抗菌药物联合整治工作方案》(卫医政发〔2010〕111号)、《2011年“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方案》(卫医政发〔2011〕号)和《卫生部关于在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的通知》(卫医政发〔2011〕号)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按照“突出重点、集中治理、健全机制、持续改进”的工作思路,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作为“医疗质量万里行”和“三好一满意”活动的重要内容,统一部署、统一安排、统一组织、统一实施,围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进行集中治理,务求实效。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分级管理实施细则抗菌药物是一类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药物,可有效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但不合理的使用会导致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为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保护患者的安全并减少耐药菌株的发生,各国纷纷制定了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及分级管理实施细则。
下面就具体介绍一下我国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分级管理实施细则。
我国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分级管理实施细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合理使用原则:明确指出抗菌药物应该是在患者真正需要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并且要根据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来确定具体的药物、剂量和疗程。
2.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将抗菌药物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特殊级、限制级和非限制级。
特殊级抗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如癌症化疗引起的感染等。
限制级抗菌药物适用于一般细菌感染,但使用时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必须有医生特批或药剂师审核。
非限制级抗菌药物适用于常见的细菌感染,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自行购买。
3.医疗机构规范管理要求:医疗机构要建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院的抗菌药物使用权限和管理要求,加强对医生和药剂师的培训,提高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认知水平。
4.监测和报告系统:建立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掌握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细菌耐药情况,为制定合理使用策略提供依据。
5.公众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向公众宣传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知识,提高公众对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性的认识,引导患者正确用药。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分级管理实施细则的实施对于改善我国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及防止抗药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严格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抗菌药物滥用现象,减少因不必要使用抗菌药物而导致的不良反应和药物耐药问题。
同时,通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还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医疗成本,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我国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分级管理实施细则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保护患者权益,合理运用医疗资源,保障公众健康意义重大,需要各级医疗机构和相关人员积极执行,并结合科学研究不断完善。
清洁-污染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亦为(C )A、<2小时B、12小时C、24小时D、48小时E、72小时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2017年版),属于限制使用级的第二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是(B )A、头孢氨苄B、头孢呋辛C、头孢丙烯D、头孢他啶E、头孢吡肟3、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的是(A )A、轻、中度感染的大多数患者B、不能口服或不能耐受口服给药的患者C、患者存在可能明显影响口服药物吸收的情况D、感染严重、病情进展迅速,需给予紧急治疗的情况E、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差4、腹外疝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常是(A )A、第一代头孢菌素B、第一、二代头孢菌素C、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环丙沙星D、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甲硝唑E、第一代头孢菌素+甲硝唑5、根据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属于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管理范畴的是(B )A、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B、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C、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D、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E、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的抗菌药物生理药动模型是当前最实用模型6、I类清洁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的规范管理,对I类切口使用抗菌药物(预防)作严格限制,预防用药不超过(D)A、5%B、10%C、20%D、30%E、50%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2017年版),属于特殊使用级的抗菌药是(D )A、替加环素B、莫西沙星C、阿奇霉素D、利福平E、呋喃唑酮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2017年版),属于限制使用级的广谱青霉素类药物是(C )A、阿莫西林B、氨苄西林C、替卡西林D、哌拉西林E、氟氯西林可授予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的是(B)A、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B、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C、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D、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E、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临床合理用药的原则是(A )A、安全、有效、合理、经济B、安全、有效、经济、适当C、有效、适当、科学、规范D、安全、有效、方便、及时E、安全、有效、科学、规范。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办法是为了规范和促进医疗机构、临床医生、药店等单位和个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以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不合理使用,防止细菌耐药的发展而制定的管理办法。
下面将从正确使用抗菌药物的必要性、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合理用药原则以及监管和执法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抗菌药物是现代医学的重要发明,可以有效治疗细菌感染疾病,但滥用和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会导致细菌的耐药性增加,使得抗菌药物失去治疗效果,对公众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势在必行。
首先,医院和临床医生应该明确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严禁在没有证实细菌感染的情况下滥用抗菌药物,以避免杀菌效果不明显或无效,同时也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如药物过敏等。
只有在确定细菌感染的情况下,医生才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其次,合理用药原则也是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关键。
医生应严格按照药物的使用说明书,确保药物的规格、用法、用量等方面的正确使用。
同时,应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确定感染菌株的敏感性和抗菌药物的选择。
在进行长期或反复用药的情况下,需要定期复查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评估治疗效果并进行调整。
另外,在抗菌药物管理方面,应加强监管和执法措施。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明确医生的职责和权益,加强对医师职业行为的规范和监督。
药店应加强抗菌药物的销售管理,严禁未经医生处方的非法销售,防止患者自行购买和滥用抗菌药物。
相关部门应定期检查医疗机构和药店的抗菌药物管理情况,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并公布相关信息。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办法的实施能够有效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减缓细菌耐药问题的发展。
同时,也能够提高患者对抗菌药物的正确认识,增强公众对细菌耐药问题的关注,促进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为抗菌药物的可持续使用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抗菌药物管理政策与合理使用随着人类对大自然深入理解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抗菌药物的使用变得越来越广泛。
虽然抗菌药物的出现缓解了很多人的痛苦,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副作用。
这些副作用对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产生了很大的威胁。
因此,对抗菌药物的管理和使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抗菌药物的管理政策为了有效地管理和使用抗菌药物,各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抗菌药物管理政策:1.管制抗菌药物的购买和销售管制抗菌药物的购买和销售是国家抗菌药物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
该政策的目的是遏制抗菌药物乱用和滥用。
具体措施包括要求医院和药店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销售,并严格限制患者在没有医生处方的情况下获得这些药物。
2.禁止使用某些抗菌药物部分抗菌药物已经被证实对人类健康不利,因此一些国家纷纷出台禁止使用的政策。
例如,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经禁止将某些抗菌药物添加到食品中。
这些抗菌药物包括氟奎宁、环丙基羧酸、假单胞菌素B族等。
3.鼓励研制新型抗菌药物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使得传统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许多国家倡导鼓励研制新型抗菌药物,以解决这一问题。
例如,中国已经启动了国家抗菌药物研发项目,以提高我国抗菌药物研发的水平。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除了政府的管理政策外,人们自身也应当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有一定的认识。
以下是一些关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建议:1.只在有需要时使用抗菌药物不管是预防还是治疗,只有在有必要的时候才应该使用抗菌药物。
如果没有必要,不要轻易服用这些药物。
例如,感冒、发热、咽痛等轻微疾病一般不需要用抗菌药物治疗。
对于较严重的感染,需要先确定感染病原体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再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2.按照医嘱使用抗菌药物患者应该按照医嘱的要求进行用药,而不是自己随意更改药量、药物种类或者停药。
同时,不要将剩余的抗菌药物留到下次使用,以免产生耐药性。
3.避免滥用抗菌药物患者应该遵循医生的建议,不要滥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17版最新一、引言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病症的重要药物之一,然而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能会引发抗药性问题。
2017年,卫生部发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旨在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不当使用,提高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保护公众健康。
本文将详细介绍2017年最新版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二、基本原则1.抗菌药物使用应由具有相应资格的医师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用。
2.严格执行抗菌药物管理法律法规,不得非法生产、销售和使用抗菌药物。
3.加强监测和评估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提高管理水平。
三、抗菌药物使用范围根据临床需要,医师可以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但应该根据患者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来确定具体的药物选择。
四、抗菌药物使用原则1.优先考虑使用敏感细菌对抗菌药物。
2.合理选择抗菌药物种类、剂量和疗程,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
3.避免不合理使用广谱抗生素。
4.对于特殊感染病情,需依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及专家意见指导用药。
五、抗菌药物管理1.加强抗菌药物申报审批,建立使用记录并定期进行评估反馈。
2.对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监测,发现滥用和不当使用情况及时制止。
3.开展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宣传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和公众对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认识。
结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17版的出台,为规范抗菌药物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助于减少抗药性问题的发生,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保护公众健康。
医务人员和患者应该共同遵守相关规定,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共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抗菌药物管理政策汇总一、引言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关键药物,然而,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导致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严重挑战。
为了有效管理抗菌药物,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抗菌药物管理政策,以规范抗菌药物的生产、流通、使用和监管。
本文将对我国抗菌药物管理政策进行汇总和分析,以期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
二、抗菌药物生产与流通管理政策1.实行抗菌药物生产许可证制度:根据《药品管理法》和《抗菌药物生产管理办法》,抗菌药物生产企业必须取得生产许可证,并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生产。
2.抗菌药物品种限制: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对抗菌药物品种进行分类管理,分为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以规范抗菌药物的生产和流通。
3.抗菌药物价格管理:根据《药品价格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价格由政府制定,生产企业不得擅自调整价格。
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政策1.抗菌药物处方权管理: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医疗机构应当对医师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进行管理,确保抗菌药物处方权合理、合规。
2.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实行分级管理,以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制度,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
四、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与控制政策1.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网络:根据《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管理办法》,建立全国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网络,对细菌耐药性进行监测和分析。
2.抗菌药物耐药性预警机制:根据《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管理办法》,建立抗菌药物耐药性预警机制,对抗菌药物耐药性进行预警和防控。
3.抗菌药物耐药性防控措施:根据《抗菌药物耐药性防控技术指南》,采取综合措施,加强抗菌药物耐药性防控,降低细菌耐药性产生和传播风险。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与管理制度一、抗菌药物使用规范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根据疾病的临床类型、病原菌的敏感性及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使用。
2.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使用途径:抗菌药物严禁在非临床需要的情况下进行销售,在使用过程中应有医生的处方。
3.不滥用高效广谱抗菌药物:对于一些初步诊断或目前尚未确定致病菌的情况,应避免滥用广谱抗菌药物。
4.通过预防与控制减少感染:强调手卫生、环境卫生及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减少感染的机会。
5.指导合理抗菌药物使用:医疗卫生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的认识。
二、抗菌药物管理制度1.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医务人员需要接受规范的抗菌药物使用培训,包括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用量、不良反应等方面的知识。
2.建立抗菌药物使用评估与干预机制: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评价与干预机制,对不合理使用的情况进行监测和干预。
3.制定临床路径:制定科学合理的临床路径,明确适应症和用药方案,降低不合理用药的机会。
4.加强药品管理: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抗菌药物采购、存储和配送管理制度,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
5.开展监测与评估: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使用监测与评估工作,了解使用情况和不合理使用的原因,及时进行改进。
6.提高公众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和不滥用的意识。
总结起来,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与管理制度旨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滥用和产生耐药菌株的风险。
通过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建立评估与干预机制、制定临床路径、加强药品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从而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并降低耐药性的风险。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与管理制度的实施,需要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以及公众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X X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分线分级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按“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分级管理规定,建立抗菌药物分线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预防和纠正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第二章抗菌药物分级原则第二条将常用抗菌药物划分成一、二、三线:一第一线药物非限制使用:抗菌谱相对较窄、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价格低廉、货源充足的抗菌药物,依临床需要使用.二第二线药物限制使用:抗菌谱较广、疗效较好但不良反应较明显或价格较昂贵的药物,例如第三代头孢菌素等,应控制使用.三第三线药物特殊使用:疗效独特但毒性较大、价格昂贵、新研制上市的抗菌药物以及一旦发生耐药即会产生严重后果的品种,例如万古霉素、第四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两性霉素B、恶唑烷酮类等,应严格控制使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小组”根据具体情况制订一、二、三线药物名录附件1,并定期调整、更新.第三章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第三条住院医生处方权限为一线药物,主治医师处方权限为一、二线药物,副主任医师及主任医师处方权限为一、二、三线药物,住院医生、主治医生在值班或急诊时遇到严重感染的情况,可用二、三线药物,但需报医务科备案.第四条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一线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第五条根据患者病情需要,按临床治疗用药方案需要二线抗菌药物治疗时,由药敏结果证实;若无,应由主治以上医师签名.第六条根据患者病情需要,按临床治疗用药方案需要三线抗菌药物治疗时,应由具有高级职称科主任签名或有感染专科医生会诊记录,或有全院疑难病例讨论意见,或报“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小组”批准.选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应从严控制,须经药事管理委员会认定、具有抗感染临床经验的感染或相关专业专家会诊同意,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后方可使用.第七条下列情况可直接使用一线以上药物进行治疗,但若培养及药敏证实第一线药物有效时应尽可能改为第一线药物:一感染病情严重如:①败血症、脓毒血症等血行感染,或有休克、呼吸衰竭、DIC等合并症;②中枢神经系统感染;③脏器穿孔引起的急性腹膜炎、急性盆腔炎等;④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心包炎等;⑤严重的肺炎、骨关节感染、肝胆系统感染、蜂窝组织炎等;⑥重度烧伤、严重复合伤、多发伤及合并重症感染者;⑦有混合感染可能的患者.二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发生感染时,包括:①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②接受抗肿瘤化学疗法;③接受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者;④血WBC<1×10^9 /L或中性粒细胞<×10^9 /L;⑤脾切除后不明原因的发热者;⑥艾滋病;⑦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症;⑧老年患者.三病原菌只对二线或三线抗菌药物敏感的感染.第八条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未经会诊或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第九条联合用药3种及以上抗菌药物要有药敏监测报告,且须经科主任批准并报医务科备案.第十条在经验使用三线抗菌药物前,应做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获得药敏试验结果后,参照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第十一条“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小组”每年1-4次对感染病人的分布、病种、药敏耐药菌株、院内感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向全院通报.定期对临床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向药事管理委员会报告,并具体落实药事管理委员会作出对抗感染药物临床使用进行调整的决定.第十二条三级医师查房应含有抗感染药物应用内容;临床药师要加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主动为临床用药服务,参加抗生素使用的查房,并向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有关抗感染药物的信息.第十三条药剂科要定期对临床用药情况进行监督考核与科学评估.第四章管理要求第十四条药事管理委员会定期向全院各部门、各科室发布省、市卫生行政部门的药敏试验结果信息,以利于指导各部门、各科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第十五条抗感染药物使用率:三级医院小于65%,二级医院小于50%,抗感染药物使用率列入医院质量管理范畴.病原学检测送检率:三级医院要达到80%,二级医院要达到60%.第十六条临床医师必须接受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规范的培训.住院医生在5年规范化培训中要增加抗感染药物相关知识的考核内容;主治医生及其以上人员必须参加培训学习并记继续教育学分.第十七条本规范纳入医院的质量管理和综合目标考核.与科室挂钩,与个人挂钩,奖惩分明.医务科、药剂科参与考核管理.第五章附则第十八条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执行.XX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2017年 1月 10日附件1XX医院现所有的抗菌药物目录表33品种、41品规2017年1月10日修订表示干混悬颗粒剂.。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措施在当前全球范围内,细菌耐药性不断加剧,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成为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非常重要的。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必须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措施。
本文将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建立完善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在医疗机构中,应当建立不同级别的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负责抗菌药物的选择、应用和监督。
委员会应该包括医护人员、药师、感染控制专家等多个专业人员,以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此外,还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规定抗菌药物的种类、使用范围、使用原则等内容,以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
其次,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与监督。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与分析。
通过监测数据,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及时纠正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同时,加强对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认识,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
第三,建立抗菌药物专家咨询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专门的抗菌药物专家咨询服务,为临床医生提供抗菌药物选择和使用方面的咨询服务。
专家应当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细菌耐药性情况等因素,进行个性化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设计,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第四,推广感染控制与预防措施。
通过推广感染控制与预防措施,减少医疗相关感染的发生率,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量。
医疗机构应当制定感染控制计划,加强医疗设施的清洁消毒工作,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水平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延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第五,加强抗菌药物的信息共享与交流。
各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抗菌药物使用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共享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细菌耐药性情况等信息。
通过信息共享,可以促使不同医疗机构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方法和措施。
同时,还可以通过信息共享,及时了解抗菌药物的新进展和发展动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17版抗菌药物在临床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滥用和不当使用导致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保护抗菌药物的疗效,保护患者的健康与安全,卫生部发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17年版)》,以下是该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一、指导原则1.抗菌药物应在医师的明确指导下使用,严禁自行购买、使用抗菌药物。
2.应用抗菌药物前应明确病原体的敏感性,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3.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根据病情确定使用剂量、疗程、给药途径等。
4.抗菌药物的使用应根据临床病情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调整,尽可能选择狭谱抗生素,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
二、管理要求1.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明确抗菌药物使用的责任部门和管理流程。
2.医疗机构应明确抗菌药物的专门管理人员,负责抗菌药物的储存、配发和使用监管。
3.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定期评估,并及时反馈与指导。
三、使用限制1.限制非医务人员接触抗菌药物,医务人员接触抗菌药物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2.限制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滥用抗菌药物。
3.限制抗菌药物在动物饲料、农业、养殖等领域的非医学使用。
四、安全监测1.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制度,对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进行记录和报告。
2.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进行监测,指导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五、教育培训1.医疗机构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宣传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对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
2.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的意识和水平。
结语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颁布,对于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应严格执行管理办法的要求,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保护公众健康,推动抗菌药物的科学合理使用。
2017 年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宣传周活动总结
接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2017 年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宣传周"活动的通知之后,本院及时组织开展了“2017年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宣传周”活动,现总结如下:
1、进行了全院医护人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全员的培训。
主要培训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解读》、《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抗生素药物临床应用原则》、〈抗生素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等知识,通过培训增强了全院医护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法律意识。
2、切实发挥我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的作用,明确院长为全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临床科主任为科室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进一步完善了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对抗菌素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讨论,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
3、加强了抗菌药物的分级使用管理。
全院医师全部经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考核合格后,再授予相应的抗菌药物处方权。
4、严格控制了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尽量保证临床使用药品和各项指标在规定的范围内。
2017年11月23日。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1、选用抗菌药物应严格掌握适应症:(1)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尽可能早地多次按操作规程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并按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或修正原使用的抗菌药物。
药敏结果获知后调整用药应以经验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主。
(2)病情急、危、重者或细菌培养失败者,可按血清学诊断或临床估计的病原菌选用相应的抗菌药物。
(3)抗菌药物除因掌握其抗菌谱外还必须明确各种抗菌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及其毒副反应、用药剂量、给药途径和感染部位的药物浓度及其有效浓度的持续时间等。
(4)一般情况下,尽可能避免使用广谱药物和抑制厌氧菌的抗菌药物,以防止宿主自身菌群失调而造成外来细菌的定植和耐药菌株的生长。
(5)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避免与降低抗菌效力或增强毒性的其它非抗菌药物联用。
(6)对新生儿、老年人、孕妇及肝、肾功能损害者,应酌情选用抗菌药物及调整给药方案,并定期做好临床监测。
(7)抗菌药物的疗效因不同感染而异,一般宜继续应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 72—96 小时,但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氏杆菌病、溶血性链球菌咽峡炎、结核病等不在此列。
(8)急性感染如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不明显,在 48—72 小时内应考虑改用其他药物或调整剂量 ( 血清杀菌效价有重要参考价值 ) 。
(9)病毒性感染合并细菌感染时,可根据不同情况适当使用抗菌药物。
2、病毒性疾病或估计为病毒性疾病者不使用抗菌药物。
3、发热原因不明者不用抗菌药物,以免导致临床表现不典型或影响病原体的检出而延误诊断和治疗。
病情严重同时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虽然细菌培养阴性仍可有针对性的选用抗菌药物,否则均按最近药敏试验的情况指导用药。
4、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使用抗菌药物,尤以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等不得使用。
必要时可用新霉素、杆菌肽和磺胺胺酰钠、磺胺嘧啶银等。
5、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必须有明确的指征。
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应能达到协同作用和相加作用的治疗效果、减少毒性、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等目的。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17年版一、引言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广泛使用,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当使用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保护患者免受抗菌药物的不良影响,卫生部于2017年发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17年版》。
二、临床应用管理原则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按照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和药敏结果选择最合适的抗菌药物。
2.适当选择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考虑到药物的疗效、药理作用、不良反应等因素。
3.合理用药剂量和疗程–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剂量和疗程使用抗菌药物,避免过量或过短的使用。
三、临床应用管理措施1.开展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对存在感染疑似病例的患者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指导抗菌药物的选择。
2.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建立临床用药信息系统,及时监测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发现滥用或不当使用情况及时纠正。
3.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化培训,提高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
4.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建立并实施符合规范的临床路径,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和流程。
四、临床应用管理效果评价根据2017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各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管理措施,以达到合理、规范、科学的抗菌药物应用目的。
五、结论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17年版》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减少抗菌药物滥用的重要措施。
医疗机构和临床医护人员应该严格遵守管理办法的要求,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理念贯穿于临床实践之中,共同维护患者的健康和医疗安全。
以上是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17年版》的介绍和总结,希望相关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能够重视并遵守这一重要管理规定,共同为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和医疗质量而努力。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一、背景与目的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出现了抗菌药物滥用、滥用和耐药性增加的问题。
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耐药性的进一步扩散,保护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的所有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药师等。
三、管理原则1.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细菌感染的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行调整。
2. 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必须经过医疗机构的审批,严禁医务人员私自开具抗菌药物处方。
3. 监测评估: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使用的情况。
四、具体要求1. 抗菌药物使用审批a. 医疗机构应设立抗菌药物使用审批委员会,由专家组成,负责审批抗菌药物的使用申请。
b. 医务人员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必须填写使用申请表,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描述、药物选择和使用理由等,并提交给审批委员会。
c. 审批委员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药物选择的合理性和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等因素进行审批决定,并及时反馈给医务人员。
2. 抗菌药物处方管理a. 医务人员在开具抗菌药物处方时,必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严格按照剂量和疗程要求进行处方。
b. 医务人员应在处方上注明抗菌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疗程等信息,并签名确认。
c. 药师在发药时,必须核对处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如有问题应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3. 抗菌药物使用监测a. 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系统,定期收集和分析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b. 监测内容包括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使用指标的合理性、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等。
c.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并向医务人员进行反馈和培训。
4. 抗菌药物知识培训a. 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抗菌药物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的认识和能力。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措施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抗菌药物的滥用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一大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措施,旨在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
一、加强抗菌药物知识培训1.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专业水平,使其充分了解抗菌药物的适应症、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和耐药性等知识。
2. 加强抗菌药物知识宣传,提高公众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引导公众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二、制定抗菌药物使用规范1. 根据不同感染部位和病原菌,制定相应的抗菌药物使用指南,指导医务人员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2. 制定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根据抗菌药物的疗效、安全性、经济性和耐药性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不同级别,并对不同级别的抗菌药物进行限制使用。
三、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监测1. 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使用监测体系,对医院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
2. 定期对医院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四、强化抗菌药物使用监管1. 加强对医院的监管,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进行处罚,对违规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务人员进行处分。
2. 加强对药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对违规生产抗菌药物的企业进行处罚,保障抗菌药物的质量和供应。
五、提高公众合理用药意识1. 加强公众合理用药教育,提高公众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引导公众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 加强公众用药咨询,提供专业的用药指导,帮助公众正确使用抗菌药物。
六、建立抗菌药物使用奖励机制1.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奖励机制,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院和医务人员进行奖励,鼓励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考核制度,将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纳入医院和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总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措施,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和公众共同努力,共同推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