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中国文化
- 格式:ppt
- 大小:28.95 MB
- 文档页数:313
《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经典中的经典。
智慧中的智慧。
《周易》是中国文化之首,此"首"有二义:一是从时间说,是源头,中国文化的源头。
《周易》之后的文化现象大多不同程度越受到《周易》的影响。
二是从内容。
地位说,很重要。
《周易》基本构建了中图传统文化的核心框架。
五经有丙种排列顺序,若从内容重要程度排,《周易》为首;若从普及程度排,《诗经》为首。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文、史、哲,文。
史、暂的核心是暂学,哲学的核心是儒、道,而儒、道的渊源是《周易》。
儒、道两家都推崇《周易》,都把《周易》奉为其说的经典,都通过解说《周易》发扬其说,其实是各取所需。
儒家更多继承了阳刚、积极进取的一面,在《周易》是"君子终日乾乾"《乾卦·九三》,在《易传》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孔子则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
在《左传》则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使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而不断绝。
道家更多继承了阴柔、混隐、不争的一面,在《周易》是"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坤卦》),在《老子》是"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往低处流,滋润庄稼。
告诫君王要模仿水之德,贵柔守雌,退隐不争,无为而无不为,造福于民,让利于民。
这类仅佛家所言的"舍得",物质的舍,换来精神的得,换来臣民对君王的拥护,换来政权的稳固。
社会的和谐,故康有为说;"老子之学,只偷得半部《易经》。
"老子从阴柔之通中感发出君人南面之术;庄子则从中感发出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达则意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阴阳相济,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约支化心理结构。
余敦康:《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余敦康余敦康,著名学者,湖北汉阳人,1930年生,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
主要著作有《内圣外王的贯通》、《中国哲学论集》、《易学今昔》、《魏晋玄学史》、《周易现代解读》、《周易管理学》等。
《周易》这部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至深且巨,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人们普遍承认这是一个无可置疑的历史事实。
但是,怎样来解释这个事实,如何估价它在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却是见仁见智,有四种看法是具有代表性的众说纷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
就主要倾向而言,:一种看法认为《周易》本是卜筮之书,其中所蕴含的巫术文化的智慧就是中国文化的基因,因而应从卜筮的角度来解释。
另种看法认为,虽然《周易》由卜筮演变而来,但它的宝贵之处不在卜筮,而在于卜筮里边蕴含着的哲学内容,卜筮不过是它的死的躯壳,哲学才是它的本质,因而应从哲学的角度来解释。
第三种看法认为《周易》是一部讲天文历法的书,也就是—部科学著作,其中所蕴含的科学思维不仅对古代的科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相吻合,因而应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解释。
第四种看法认为,《周易》是―部史学著作,其中保存了多方面的古代珍贵史料,特别是反映了殷周之际的历史变革,因而应从史学的角度来解释。
可以看出,研究者对《周易》的性质问题有什么样的看法,便会选择什么样的解释角度。
为了对《周易》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作出合理的说明,首先必须讨论一下这部书的性质问题。
应该承认,以上四种看法都能在《周易》的本文以及后人的论述中找到自己的根据,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可以以立一家之言。
实际上《周易》作为中外历史上的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性质十分复杂,巫术、哲学、科学、史学这几个层面的性质全都具有,也全都对中国文化产生过影响。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古老、最重要典籍之一,是中国传统观念文化之源,它影响着古代各家各派思想文化的发展与精神方向,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清代学人编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其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千百年来,不少学者试图探根溯源,以为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思维模式即发端于《易》,其主要以《经》和《传》对卦爻象的阐释为依据。
当今,我们可以这么说,《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大典,它是中国传统文化早期的理论形态的文化渊源,不论是儒家学说或是道家学说,都接受了它的影响,从不同角度发挥了它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传统,这些文化精神和文化传统,就是《周易》的文化价值和思想精神。
从哲学的视角探究,《周易》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哲学教科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它在中国传统学术中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它被尊为群经之首是名符其实的。
本文《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拟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以拙议,恭请学人批评与讨论。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德国有一位哲学家斯宾格勒说:“一个失却了自身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漂泊的民族”。
这句话言简意赅说明了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就民族的整体而言,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繁衍、发展,一个民族的活力,在于这个民族所潜在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保存民族文化最持久、最完整,从未间断的民族。
在西方国家人们的眼里,往往以中国文化为东方文化的代表,视《周易》是东方文化伟大智慧的结晶。
《周易》是东方文化,也是中国文化之根,它渗透着东方民族,更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其基本精神可归纳为三点:一是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二是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三是厚德载物与中庸尚和。
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天人中,人是重点,人要去认识天道,实践天道,体现天道,参与天道其中,最终实现天人合一。
《周易》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周易》是一部中国古代典籍,是周朝时期的经文,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历史长河中,《周易》被广泛应用于哲学、宗教、文化、历史等领域,成为东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于它被视为“三统一”之一、在中国传统的学问分类中,“经、史、子、集”被称为“四书五经”,其中的五经被认为是五部重要的典籍。
而《周易》作为五经之一,以其独特的智慧和哲学观念与其他经典相辅相成,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其次,对于哲学方面,《周易》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周易》蕴含了“易经思想”,并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易经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提倡“阴阳平衡”的理念。
这种思想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各个学派,对于后来的道家、儒家、墨家等诸多学派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此外,《周易》对中国古代宗教也有深刻的影响。
易经被视作一种神秘的预测方法,常被用于卜筮和预测吉凶祸福。
《周易》中的“乾坤”、“八卦”、“占卜”等概念被广泛运用于中国古代的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中,对于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文化方面,《周易》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易经的典籍性质和精神内涵让它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代至今,《周易》一直是中国人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心中。
《周易》的智慧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应用于文人雅士的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中,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
此外,《周易》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易经被认为是预测历史的工具之一,被广泛用于皇帝和王朝的决策制定。
历史记载中,有许多历代皇帝和政府官员把经筵设在《周易》前,借助易经的智慧来辅助治理国家。
这些皇帝和政府的使用与推崇使《周易》在中国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对历史进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综上所述,《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它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籍之一,对于哲学、宗教、文化、历史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周易与中国文化”感悟篇——宇宙只是一个“实验环境”(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工程管理1201班陈煜 1201600120)"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这句禅家之语似乎用在《周易》上别有一种意蕴。
我没有过多的研究《周易》,从前一直觉得它和儒家思想一样令我觉得枯燥和费解,很少觉得它是那样玄乎其玄,命理之说,似乎就是有那么一种魅力,让即便是不远承认它的人也饶有兴致地想看透其中的玄机。
总在人前说自己是无神论者,但是每每谈及鬼神时,却不觉有些发怵,倒不是因为心虚,我总是用“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来安慰自己,其实我似乎更愿意承认孔子的“敬而远之”这一说。
虽然,面对科学发展如此高深的今天,鬼神之说总是被许多科学界否认,但是,我愿意把它奉为一种信仰,就好像西方人认为上帝存在一样,我觉得将神灵作为一种信仰,那么为人处事就不会太过偏执和偏激,那些黑暗的事情也少有发生了。
小时候,总是对于“喊魂”这招颇有疑惑,其实到今天还是觉得很是神奇,虽然这是在科学不发达的时候人们用来治愈久烧不退孩子的一种方法,但是我并没有觉得在科学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有什么理论和方法来解释和治愈真的需要“喊魂”的孩子。
然而,对于课堂上面所说的在七周岁之前,孩子无故哭泣,30秒左右感觉没有脉搏的情形我也觉得很是疑惑,虽然,我曾经有过被“喊魂”的经历,我也依稀记得那个场景,然而其中的所以然我至今都没有知晓科学的解释。
或者说,科学只是建立在一部分神灵之上的。
医易同源,我很是喜欢这个词,对于中医我也有的浓厚兴趣,我绝对承认中国教育制度给予我的绝对是技术的灌输而非知识教育,于是让我很悲伤地与中医擦肩而过,但是我绝对相信中医的医理比西医来的更加彻底。
最重要的是两者的初衷就有很大的差别,同样是“治病救人”这个词,中医偏重的是治病,而西医偏重的是救人。
倒不是说西医有多少高尚,或者恰恰相反,中医的医术是将病患在处于有病的时候就脱离苦海,而西医却是让病人承受的患病的痛苦在接受肉体进一步的折磨。
浅谈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李正超易学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辩证思想以及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等都深深的受到了易学的影响。
而作为易学的著作《周易》在汉朝时,就已经成为了“五经”之首。
当时有许多天文学家用《周易》来解释天象,有许多医学家引用《周易》来解释人的生理现象,还有许多人用《周易》来算卦,所以《周易》在各个方面应用很广。
易学对中国的文学作品有这重要的影响,《周易》是中国文学作品的智慧的来源。
同时,中国古代的血多名著的写作和内容大多都受到易学的影响。
如《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虽然如此,但里面不乏易学的思想。
《三国演义》中的“三”易经中有变化的意思!三国“换言”之也就是变化中之国!你们也看到三国中处处充满着变化!易中还有常道,非常道一说!常道便是汉的基础,非常道,便是黄巾起义以及各种灾害!常也就是汉是不会变的非常道,也就是黄巾带来了变化!瞬息万变!阴阳变化,也就是“天”“地”“人”。
“天”讲究“时”,也就是“天时”,代表就是曹操,动于“天时“!“地”讲究“利”,也就是“地利”,代表就是孙权,守于地利。
“人”讲究“和”也就是合作、变化,代表就是刘备以人为本,数败最终却成就帝王之霸业!天与地相对比较稳定而人却变化无常就像刘备的一生一样!再如《西游记》讲述了师徒五人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历经十四年,途经十一国,行程十万八千里(刚好是孙悟空翻一个筋斗云的路程,也就是中医把脉的六部十八侯诊法),苦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得成正果的故事。
师徒五人就是“五行”的代表:唐僧为水(江流、玄奘,是金蝉子转世,取经有功)、孙悟空为金(金公、心猿、心主、心君、行者,护驾有功)、猪八戒为木(木母、悟能、木龙,天河水神临凡为猪妖,挑担有功)、沙僧为土(悟净、弱水河神、刀圭、黄婆。
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诸位: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中国传统文化灿烂辉煌,内容极其丰富。
我们可以用一个大大的圈来表示。
这个圈里面,我们假定它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它包含哪些内容呢?极其丰富,例如:故宫、长城、太极拳、二胡曲、二潭映月、戏剧、《霸王别姬》,都是这个圈的组成部分。
这个圈实际上可以画得很大很大,限于屏幕,我们只能示意性的画上这样一个大圈,代表中国传统文化。
在传统文化当中,有一部分内容,是用语言文字的形式来表达和传承的。
这部分东西,是以书籍的方式传到现在。
那么书籍当中包含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所谓的经史子集。
第二部分,是所谓的佛藏、道藏,第三部分,我们称它为其他典籍。
这三部分书籍,就是我们传统文化当中用文字的方式表达和传承的内容。
其中经史子集俗称四库或者四部,清代的《四库全书》,指的就是经、史、子、集四大类目。
佛藏、道藏分别指的是佛教的典籍和道教的典籍。
其它典籍当中包括比如《圣经》、《古兰经》,以及其他的各种书籍。
在经史子集当中,经最为重要。
在中国历史上,有所谓十三经之目。
十三部经典,是经史子集当中的经。
在十三经当中,又有五经之目,他们分别是《周易》、《尚书》、《诗经》、《礼经》和《春秋经》这五部经典。
我们通常所说的四书五经,指的是这五部经典。
在五经当中,它的核心的和首要的典籍,就是《周易》。
我们通过这样的一个圈,一个大圈,表示了我们中国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
通过三个小圈,表示了这个传统文化当中可以写成文字的那个部分,也就是书籍。
在其中的最重要的经史子集这个大类当中包含有十三经,十三经当中包含有五经,五经当中最重要的、最首要的是《周易》,这就是《周易》这部书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地位。
可以用六个字来表达,叫做核心的、首要的。
这种核心的、首要的地位表现在多个方面。
我们这次来从三个方面看一看它的表现。
其中第一个方面,是他在宗教方面的表现,第二个方面是它在政治方面的表现,第三个方面是它在学术方面的表现。
我们来看第一部分:周易与古代宗教这个部分,我们通过一个故事来开题。
周易与中国文化学习心得说到周易,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易可以用来算命,也就是占卜。
对于易与占卜的关系,把易作为算命的书来看,是不正确的,易的作用也不在于占卜。
最近,在重新对易进行了思考后,突然想到了这样的一个观点,易的很有可能是说明事物的各种不同的发展规律的书,每一卦都是一种事物的发展方向,因此,易的作用不在于占卜,而在于人生哲理。
易经不能当作一种占卜的书来读,因为其本身也不是一用于占卜用的书,原书的作者创作此书的初衷相信也不是简单出于占卜儿创作此书的。
同时,易经也不能完全当作一种推断的技巧来学习,虽然它有这样的作用,但它带给我们的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揭示了人生或事物的各种不同的发展规律,为我们画出了各种人生或事物发展过程的轨迹,也就是说,我们按照易所描绘的轨迹,按照易的选择而选择,就可以清楚的看到明天,看到未来,就可以把命运或事物把握在自己的手中,随自己的想法而改变自己的命运或事物。
随着学习这么长时间的周易与中国文化,感受颇深。
首先,对于现在日益变化的社会,要想保证自己不被社会的进步而淘汰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要主动地适变、应变。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要能预测到所做的事情有没有远大的前途,若前途渺茫,就要主动生变,减少损失的机会成本,要有打破既有时局的胆识与魄力,去营造另一番洞天!这样的,才有可能做到“一览众山小”。
易经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如“亢龙有悔”,当一个人的成就发展到颠峰时,也就隐藏着晦气了,当一个人到了“贵而无位,高而无民”的地步,也只有一个人享受寂寞了。
也就是说,任何事情到了绝对的地步,都不会长久的,都隐藏着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的趋势。
反映在方法论上就是要坚持“执两用中”,即做事情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适宜的方法。
做事情掌握适度原则,避免绝对化,要统筹兼顾,进退自如。
于是我们就可以为自己保证足够的发展空间,适应自己的本身的发展。
同时,学习易经让我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我的将来指明了方向。
《周易》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是中华文明的根,是中华智慧的根,是中华思想和民族精神的源头。
因此,中华民族是《易》的民族。
《易》有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之称。
《汉书•艺文志》上说:“《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 据史载,“三圣”是伏羲、周文王、孔子。
然后《易》有“三易”:夏为《连山易》,《连山易》以艮卦开始;商为《归藏易》,《归藏易》以坤卦开始;周为《周易》,《周易》以乾卦开始,传承而来就是今天的《周易》。
[2]它也开启了儒家、道家和墨家等中国历史上的主要思想流派。
它不仅深刻地展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的特点,渗透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价值观念里,而且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比如说莱布尼兹关于“二进制”风靡全球,就得到了阴阳学说的启发。
其实《周易》为两部分组成:一是《易经》,即六十四卦。
它包含卦象、挂名、卦辞和爻辞。
据司马迁记载“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其囚?h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3]。
二是《易传》,因解说的部分叫做“传”,所以《易传》是对《易经》的注释,共有十篇,因此,又称《十翼》。
这是极有价值和内涵的部分。
那么对于现代社会,《周易》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对我们还有那些启示?1 “生生之谓易”[1-141页]什么叫“生生”?佛家说“长生”;道家讲“徐生”;基督教则用“永生”。
《周易》上讲“天地之大德曰生”,[1-153页]意谓天地最大的品德就是“生”。
“生”是天的特性,也是人的特性,落实于人就是人主体性力量的存在。
《周易》各卦产生的过程就体现了“生”的品格。
《说卦》上讲,“乾,天也,故称为父;坤,地也,故称为母。
”[1-171页]父母交感变化就化生了震、坎、艮、巽、离、兑,三男三女,他们与乾、坤两卦合起来便形成了八卦,八卦的不断重叠产生六十四卦,这个过程就是生生不息的过程。
正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周易与中国文化》学习心得选报这门课程之前,我对周易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唯一有概念的理解那就是直接把“周易”翻译成“算命”,基于对预知未来的好奇心理和对风水之说的一贯兴趣,我申请选修了这门通识课。
等到进入课堂,听到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述它的博大精深,引领我开始走进周易精彩的世界后,我发现再单纯的把周易理解为算命,那实在是泯灭了它那历经数千年之沧桑,辉煌四海天下之灿烂。
我惊异于其中蕴含的博大理念与浑然一体的庞大系统。
总之,我是被它的魅力所吸引了,于是课后空余时间我又多出了一项新的爱好,了解周易,体会周易。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
然而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学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科学。
虽然有些理解与科学相符,那是因为这个理解正好有科学合理性,但就不能因为说它是科学的,只能当它是一种文化。
毕竟是刚刚接触一段时日,我不可能一下子把那么深奥的学问了解得一清二楚,就简单的就我的理解谈谈我眼中的周易。
《周易》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
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是或《黄帝内经》,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
”《周易》在春秋战国时代得到进一步完善,是我国先人的集体创作,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易经》里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事实也是如此。
孔子就说过人们“日用而不知”。
今天,我们都还会说道某某人阴阳怪气,某某人又变卦了,或者扭转乾坤,否极泰来之类的口语和成语,而这些词汇都是直接从《易经》里来的。
我看《周易》,虽然没有看懂什么,也感悟到了其中有些为人的道理。
象书中第一卦,“乾”卦,乾为天,说的是君子要效仿天的美德以“自强不息”,这是告戒我们做任何事,都要自始至终,不要半途而废;还说‘潜龙勿用’是说万事不要强出头,能办的就办,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千万不要去做,通俗的解释就是说,枪打出头鸟。
学《周易》与中国文化有感上了四个星期的课程之后,个人感觉对《周易》有了那么一点点的了解,至少知道了先天八卦图与后天八卦图之别,知道了乾坤坎兑离震巽艮这八个卦,知道了南方离火,西南坤土,西方兑金,西北乾金等等。
上次学了一点对于占卦的知识之后,迫不及待就想要试验一下,先诚心的想了下想占之事,为下次之软考。
六次扔完之后,发现的是震上坎下,为雷水解,变卦之后发现成为了坤上坎下之势,为师卦。
百度之后,得到了一些关于师卦的知识。
师。
贞,丈人吉,无咎。
象曰:地中有水,师。
君子以容民畜众。
用白话文来解释就是师卦:占问总指挥的军情,没有灾祸。
《象辞》说:下卦为坎,坎为水;上卦为坤,坤为地,像“地中有水”,这是师卦的卦象。
君子观此卦象,取法于容纳江河的大地,收容和畜养大众。
按照传统解卦来看,这个卦是异卦(下坎上坤)相叠。
“师”指军队。
坎为水、为险;坤为地、为顺,喻寓兵于农。
兵凶战危,用兵乃圣人不得已而为之,但它可以顺利无阻碍地解决矛盾,因为顺乎形势,师出有名,故能化凶为吉。
大象:养兵聚众,出师攻伐之象,彼此有伤,难得安宁。
运势:困难重重,凡事以正规行事,忌独断独行,投机取巧,提防潜在敌人。
事业:阻力很大,困难很多,处于激烈的竞争状态,必与他人密切合作,谨小慎微,行为果断,切忌盲目妄动,适度即可,注意保全自己。
机动灵活,严于律已。
从容沉着对付一切,必能成功。
经商:已有一定的积蓄,可以从事大的营销活动,但必卷入激烈商战,以刚毅顽强的精神和高尚的商业道德,辅以灵活的方法,勿贪图小利,勿掉以轻心,加强与他人的沟通,必可摆脱困境,化险为夷。
求名:具备很好的条件,但须有正确的引导,务必严格要求自己,克服不利因素的干扰,经过扎实努力,必可名利双全。
婚恋:慎重、专注,否则会陷入“三角”纠纷。
痴情追求可以达到目的。
决策:天资聪颖,性格灵活,具有坚强的意志,对事业执着追求,迎难而进。
可成就大事业。
喜竞争,善争辩,富有冒险精神,不免带来麻烦,务老成持重,不贪功,以中正为要。